西安三桥车辆厂简介:【读史札记】白居易是怎么“兼济天下”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6:04:05






  从三十二岁的校书郎(国家图书馆的官员)起步,一直干到七十岁的太子少傅(负责教育太子的官员),白居易矢志追求的,其实就两件事儿:为官,兼济天下;做人,独善其身。被贬为江州司马的时候,白居易曾对他的好朋友元稹说过这样一番表露心迹的话: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云豹,为冥鸿,寂兮廖兮,奉而身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⑴
  白居易的这番话,无疑地,当是他从政所奉行的准则,也是他修身所秉承的信条。白居易一生参加并通过了三次考试,第一次是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第二次是贞元十九年(803)书判拔萃科登第,第三次是元和元年(806)才识兼茂明礼体用科入第。在这么短的时间,连续参加三次考试,白居易的目的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原因有二:一是,进士及第只是获得了入仕的资格,但还不是官,只有通过吏部主持的书判拔萃科考试后,才能授官。二是,为了往上奔一奔,因为只有官做的大,说话才有分量,办事才有能量,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抱负。
  在参加第三次才识兼茂明礼体用科考试的时候,因为是皇帝亲自主持开选,白居易尤其重视,精心准备了七十五门策目,也就是提前准备考题,以应对皇帝的提问。这些策目选题广泛,涉及了朝政得失的各个方面,兹举一例,以窥其他。在《使官吏清廉策》中,白居易提出了一个很新颖的观点,即:厚禄养廉。他是这么表述的:
  为国者皆患吏之贪,而不知去贪之道也;皆欲吏之清,而不知致清之由也。臣以为去贪致清者,在乎厚其禄,均其俸而已。⑵
  白居易的观点有没有道理呢?应该说有道理,很具有建设性,他的观点好像是时下“高薪养廉说”的滥觞。但是,任何腐败的滋生都离不开其促成的土壤,“厚禄养廉”的确有其积极的因素,但终究不过是一种手段,要从根本上杜绝贪污,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这才是关键。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白居易能提出这样的观点,确实难能可贵,不仅体现了白居易强烈的参政意识,也凸显出白居易“兼济天下”的胸襟。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被任命为左拾遗。他进谏献策,多次上疏,“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⑶。特别一提的是,在宪宗皇帝提拔自己的宠信——宦官吐突承璀充任诸军行营招讨处置使一事上,白居易尤其显得无惧无畏,《旧唐书》的记述仅用了六个字:“面论,辞情切悦”⑷,生动地勾勒出了白居易当时据理力争的神态。同时,写了大量讽喻诗,其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⑸,说白了,就是直言上书不便、不当时,不得已所采用的另一种进谏方式。这是白居易怎样的一种无奈呢?
  任太子左赞善大夫(陪伴太子读书的官)的时候,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武元衡当场身亡,裴度重伤。白居易即刻上疏请捕杀刺客,以肃法纪。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认为白居易身在东宫,不应该在谏官上奏此事前议论朝政,属于僭越行为。于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的行为真的是属于“僭越行为”吗?如果按照唐代的礼制机械地衡量,确实是。但是,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白居易的这种“僭越行为”,如果联系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以为,完全可以视为创造性开展工作。如果吃皇粮、拿俸禄的人,都能像白居易这样为了国家的利益、百姓的利益,在行为上敢于这样“僭越”——创造性开展工作,我们离和谐社会真的就不远了。
  任杭州刺史的时候,白居易发现西湖周围千顷农田经常干旱,经过考察,原因在于西湖湖堤年久失修,湖中蓄水数量减少,加之豪强占湖造田,不惜“倒泄湖水”,致使西湖不能充分供水灌田。于是,白居易决计在钱塘门外,外筑一条捍湖堤,以提高水位。然而,这一措施却遭到了当地官僚豪绅的阻挠,他们谣言惑众,说什么此举将使“鱼龙无所托”⑹等等,针对此,白居易义正词严,据理责问:“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⑺驳得反对者无言以对。捍湖堤的修筑,使西湖的民众大大受益,当白居易离职时,他们箪食壶浆,夹道为他送行。可白居易却很谦虚地说道:“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⑻。其实,他留给杭州老百姓的,岂止是一湖水啊?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人,老百姓会永远怀念他。
  退休后的白居易,并没有像一些人所说的静悟禅门,不问俗事,他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老百姓。开凿龙门八节石滩这一“善举”,足以印证白居易的心迹。龙门潭的八节石滩、九峭石,自古以来就是险隘之处,经过此地的船筏,往往搁浅、受损,白居易心里始终牵挂着这件事,退休后同道遇和尚一起“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 ⑼,终于使险路变成通津,实现了自己“我身虽殁心长在,闇施慈悲与后人” ⑽的心愿。
  纵观白居易的一生,他本可以用“兼济天下”的心怀,更好地为老百姓造福,却最终以“独善其身”的无奈寄志、寄情于诗文,并成为有唐一代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诗人,这是白居易的荣幸呢,还是白居易的悲哀?


               注释:
                  ⑴、⑸ 白居易:《与元九书》
                  ⑵ 白居易:《使官吏清廉策》
                  ⑶、⑷ 《旧唐书》卷166《白居易传》
                  ⑹、⑺ 白居易:《钱塘湖石记》
                  ⑻ 白居易:《别州民》
                  ⑼、⑽ 白居易:《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