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616多久:【读史札记】鲁桓公的错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23:49




  鲁桓公的错误,就是鲁桓公在婚姻上的错误。鲁桓公的夫人文姜,是齐僖公的女儿,当时的鲁国和齐国都是西周王朝重要封国中的大国,世代保持着通婚关系。公元前709年,鲁桓公和齐僖公在嬴(山东莱芜县附近)这个地方会面,齐僖公把女儿文姜许配给了鲁桓公,年轻的鲁桓公很高兴地同意了。这本来是件好事,然而,这表面看上去的好事却是鲁桓公错误的开始。
  鲁桓公的第一个错误:找老婆不重视品行。原来,齐僖公还有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齐襄公,这个后来的齐襄公本来和文姜是亲兄妹,可是这兄妹俩竟然乱伦私通。他们如此不苟的行为,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似乎地球人都知道,但让人感到不解的是,鲁桓公竟然爱上了她。
  在文姜许配给鲁桓公之前,或许是文姜的名声太坏了,不太好嫁,当老爹的齐僖公可能是为女儿的婚事着急,曾两次想把文姜许配给郑国的太子忽。但第一次提起这件事时,太子忽就辞掉了,有人问他原因,他说:“人的配偶应该是相当的。齐是大国,郑是小国,不适合娶齐女为妻。”后来,太子忽率领郑国军队和齐国军队一起作战,共同打败了戎人后,齐僖公第二次又提起这件事,太子忽又辞掉了,有人又问原因,太子忽说:“我奉君命帮齐国打戎人,要是答应这件事,别人会说我出兵是为迎娶妻子啊。”其实,太子忽的解释不过是一种委婉托词,他两次推辞的真正原因,实在是因为他看不起文姜的人品。也难怪,像文姜这样的人就是长的天仙似的、家中再有权有势,正派的男人谁要啊?
  等到了鲁桓公和文姜完婚时,齐僖公可能是看到女儿终于出嫁了高兴的缘故吧,他亲自把文姜送到鲁国迎亲的地方,但齐僖公的这个行为情有可原,却明显违背了周代的礼节。因为在当时,按照周礼,嫁女儿于异姓诸侯,派下卿送之;即使对方是大国,也只能派上卿相送。所以,齐僖公的行为遭到鲁国老百姓的非议,用现在的话说,说啥的都有了,但树根不动树稍干摇晃,一场风波不久也就平息了。
  太子忽的推托、老百姓的非议,作为一国之君的鲁桓公找老婆,对这些事情难道一点都不了解,或者说一点都没从这些信息里咀嚼出点什么吗?以郑国那样的小国,太子忽都能做得那样清醒,而作为大国国君的鲁桓公怎么这样糊涂?这绝不可能。显然他并不是蒙在鼓里,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对此充耳不闻,看重的是文姜的美貌,考虑的是政治联姻。正因为此,鲁桓公为自己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鲁桓公的第二个错误:把良言相劝当成耳边风。文姜嫁给鲁桓公是公元前709年的秋天(鲁桓公三年),一直到公元前694年的春天(鲁桓公十八年),这十五年间鲁桓公与文姜夫妻却也相安无事,文姜还给鲁桓公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鲁庄公。然而,干柴的平静是因为没有遇到烈火,文姜压抑了很久的欲望终于等到了暴发的机会。
  鲁桓公十八年,早已经做了国王的齐襄公也就是文姜的哥哥,邀请鲁桓公携带文姜到齐国作客。鲁桓公答应了。但鲁国大夫申繻感到事情的微妙,觉得此行会对鲁桓公不利,便劝鲁桓公说:“男人各有自己的妻子,女人各有自己的丈夫,应界限严禁,不得轻易亵渎它,这样做,才算有礼。否则,必然身败名裂。”申繻的话说的已经够坦率了,就差直截了当地告诉你鲁桓公:带绿帽子倒也无所谓,可别因此而丧身辱国。但鲁桓公就是没听进去。
  不过,客观地说,也难怪鲁桓公听不进去,在婚姻上人们都说七年之痒,在鲁桓公的心里,和文姜已经是15年的夫妻了,可谓老夫老妻,用现在流行的话说,爱情早已经变成亲情了,还能出什么问题?所以,别说鲁桓公了——作为一国之君,他早已养成了自负,就是一般的人也可能都认为申繻的话无疑杞人忧天。这就是当局者迷。可以想象,在臣子的心里,国王就是天,申繻以大不敬的口气说出这番如此“露骨”的话来,很显然,他已意识到问题确实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可惜,鲁桓公此时鬼迷心窍,早已失去判断能力了,由此而踏上了不归之旅,也就成为必然。
  鲁桓公的第三个错误:处理夫妻矛盾方法欠妥。到了娘家的文姜,果然像申繻预料的那样,和他哥哥齐襄公旧情复发,重又私通。用现在的话说,要是“一夜情”也不可能走漏风声,但这兄妹俩一而再、再而三地聚了好几次,终于让鲁桓公发觉了,不仅勃然大怒,把文姜一顿臭骂。鲁桓公骂的对不对呢?应当说,作为一个血性男人,遇到这种情况不可能不激动,这也是人之常情。问题是,鲁桓公的这一骂把命骂没了,这就值得人三思。
  凡事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处理夫妻的矛盾也需要如此。鲁桓公的“雷霆之怒”,方法显然欠妥。果不其然,鲁桓公的责骂非但没让文姜改过,她反而气愤于鲁桓公的责骂,把鲁桓公发觉的事告诉了齐襄公,心狠手辣的齐襄公为了达到长期和文姜通奸的目的,于是,杀死了鲁桓公。鲁桓公的死是多么不值得啊,然而,细一想来,他的死,如果说齐襄公是刽子手,文姜是祸根,那么,他在婚姻问题上的一错再错不就是“推波助澜”的内在因素吗?
  假如当初他娶一个品行端庄的女人,假如他听取了申繻的良言劝告不带文姜而独自前往,假如他发觉了文姜的丑行后处理方法妥当些,他能身死异乡吗?可惜,历史没有假如,但是,历史渗透着血腥的教训,却总能给后来者些许的启迪,并滋养着今天的幸福,这,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