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三星研究所招聘:【读史札记】司马光的一个低级错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8:21:02






喜欢读史的人都知道,北齐后主高纬是北齐皇帝里面最昏庸无能的一个。他十岁登基后,基本就没干过什麽正事儿,整天怀抱琵琶弹唱“无愁”之曲,和唱者数百人,被老百姓称为“无愁天子”。他胡乱封官拜爵,连豢养的跑马、斗鸡、鹰犬等也被授予仪同、郡君、开府等官爵,与大臣们一样享有同等俸禄。后宫婢女也都封为郡君,宫女中宝衣玉食者达五百人,一条裙子值万匹,一个镜台值千金。他大发徭役,盛修豪华壮丽的宫苑,建成后稍不如意,则拆掉重建,晚上燃着烛火施工、天寒就用热汤和泥,百工匠人没有休息的时候,耗费亿计。
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0年)的六月,正是烈日炎炎的夏季,有一天,齐后主高纬巡幸南苑,随行的文武百官不计其数。齐后主到南苑干什么去了呢?史料没有详细记载,估计无非就是在宫里呆腻了,去那儿钓钓鱼、喝喝酒、泡泡妞,放松放松。在那么毒的日头地下,皇帝的保护措施肯定是没问题了,苦就苦了这些随行的大臣了。他们不但要顶着火辣辣的阳光,还得规规矩矩听候侍奉着,时间一长有的就挺不住了,被晒死六十人。
这些人为啥这么不抗晒呢?我分析原因有二:一是那时候当官的,根本不讲究年轻化,有些官员势必年老体弱;二是平时坐机关缺乏锻炼,再患点高血压之类的病,一折腾还有好?《北齐书》卷四《文宣本纪》就曾记载:“八年春三月,大热,人或暍”。《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也曾记载:“(开元二十四年)是夏大热,道路有暍死者”。看来,热死人的情况并不是很偶然。《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一《李渤传》还记载过类似的情况:有一次,敬宗皇帝上朝议政,很多大臣都在殿外听候,由于站的时间太长了,有一些“耆年衰病者”就挺不住要摔倒了。不难想象,这些人要是也顶着火辣辣的阳光站一小天,似乎就不是摔倒的问题了,严重的结果,我以为当和那六十个被晒死的人应该差不多的遭遇。
被晒死六十人的这段史实,《北齐书》和《北史》的记载一个字不差,是这样表述的:
壬子,(后主)幸南苑,从官死者六十人。(《北齐书·后主本纪》/《北史·齐本纪》)
表述的意思非常明确:“暍”,伤署、中暑的意思,那六十个随从人员就是被晒死的。可是,这一史实在《资治通鉴》里的记载却变成了这样:
(壬子),齐主游南苑,从官赐死者六十人。(《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一《陈纪五》)。
也就是说,“暍”字变成了“赐”字。晒死六十人和赐死六十人的意思能一个样吗?显然不一样,而且差了远了,甚至可以说是失之毫厘、缪以千里。这一点,司马光不可能不清楚。那么,司马光既然清楚这一点,为什么在编撰《资治通鉴》时,还把“暍”字改成了“赐”字呢?我的理解,原因其实很简单:是转抄的笔误,说白了,不是有意改的,而是把字看错了,把“暍”当成了“赐”。
耐人寻味的是,到了宋朝的时候,大学者朱熹读了《资治通鉴》后,写了一部叫做《通鉴纲目》的书,非常赞同《资治通鉴》的说法,而且还不无发挥地、以更加肯定的语气地说道:“杀其从官六十人”。是什麽原因杀的呢?他和司马光一样,都没说。有人猜度这是朱熹以讹传讹,所以说不出来。应该说,这种猜度有一定道理,可姑备一说。不过,仔细一分析,说朱熹以讹传讹又似乎说不过去,为什么呢?试想,以朱熹的文学修养和史学功底,肯定熟读过《北齐书》和《北史》,《资治通鉴》和《北齐书》、《北史》记载的这一字之差,按理说,他应该有所觉察。可他为什么还坚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的说法呢?
我的理解,朱熹有两种心理:一种心理(他认为司马光与自己的想法一致)可能认为,即便天气很热,热死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还能说得过去,一次热死六十人,不太可能。死掉的那六十人,并非是“暍”死,而是“赐”死,《北齐书》和《北史》是笔误在先。司马光不是笔误,是更正。再一种心理就是,司马光名气太大了,朱熹不免对他爱屋及乌,甚至捧臭脚了。
但这两种解释毕竟属于猜测,没有史料加以佐证。有意思的是,朱熹的《通鉴纲目》出来后,南宋有个叫尹启莘的人读完,也写了一部叫《通鉴纲目发明》的书,竟然一口咬定朱熹说的是对的。他还旁征博引了《孟子》里皇帝杀人以刃和政的说法,认为朱熹说齐后主杀其从官六十人,比说晒死其从官六十人,更能突出齐后主的昏庸和残暴,无疑是春秋的写法,寓意深刻。平心而论,尹启莘认为朱熹的说法有合理性的因素,是对的,但他解释的理由却无疑显得牵强附会,甚至弄巧成拙,因为要更突出齐后主的昏庸和残暴,我倒认为说晒死六十人比说赐死六十人,更具春秋笔法,更寓意深刻。
那么,究竟是司马光把字看错了,还是《北齐书》和《北史》的笔误在先呢?我还是坚持认为《北齐书》和《北史》的记载是正确的,司马光转抄笔误在后,不是更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暍”死和“赐”死的动机、效果等等,其天壤之别,《北齐书》和《北史》的撰写者,同样也会考虑到,如果是“赐”死,而且一次“赐”死六十人,显然是一个不小的事件,应该有相应的文字记载,即便很粗略也不可能一字不提。当然,晒死六十人——我的理解是,这六十人还真不可能一次性当场晒死,有可能是陆续死亡,甚至不排除南苑之行期间发的病在之后的死亡,也算到了高纬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