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海市蜃楼 会所:【读史札记】陈平的“态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31:48






  陈平的“态度”,就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应有的态度。刚投奔刘邦时,陈平就受到了刘邦的赏识并得到重用,这就惹来了其他人的嫉妒。其中资历较深的两个大臣周勃和灌婴,首先在刘邦面前造陈平的谣儿,说他“盗其嫂”——也就是作风有问题,而且说的有鼻子有眼,跟真的似的。那么,陈平的作风真的有问题吗?
  年轻时的陈平,家境贫困,但非常喜欢读书。他哥哥陈伯感到弟弟有出息,家里的活计便一个人都揽了过来,以便陈平能集中精力随老师学习。没想到,哥哥的举止惹得嫂子不高兴了,不免发起了牢骚:“有这样一个只吃不做事的小叔子,不如没有!”因此,叔嫂关系弄的挺紧张,哥哥陈伯可能是实在看不下眼儿了,一气之下把老婆休了。这,可能就为陈平“盗其嫂”的流言埋下了伏笔。
  其实,这是十足的中伤,嫂子被休前,陈平虽然个头长的挺高,但论岁数却正当少年。陈平长大以至后来娶妻都是在嫂子被休之后,而且是当地一个富人家的孙女主动嫁给的他。富人在其孙女出嫁时有一句叮嘱的话“事嫂如母”,给我们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即:陈平结婚时,哥哥陈伯已经“梅开二度”,又娶了一个老婆,否则,富人不可能说出 “事嫂如母”之类的话,同时,从这句话也不难体会,陈平的这一个嫂子应该是一个很贤惠的人。所以,把这些放在一起一分析,说陈平作风有问题纯是无中生有。
  但面对这样带“色儿”的流言蜚语,你还无法解释,否则越描越黑。陈平在这个问题上没说一句辩白的话,这正是陈平的聪明。清人吴见思这样评价他:“大丈夫磊落胸襟,原无芥蒂,何必与小人争口,作龌龊廉谨哉!”很准确地道出了陈平的聪明。
  用“作风问题”没整倒陈平,有人又到刘邦那告他是个“反复乱臣”、“受诸将金”,就是说陈平对主人不能尽忠,朝秦暮楚反复无常,而且还不能廉洁奉公,背着刘邦拉帮结伙、搞小山头。
  这一条罪状可大了,如果说好点色,情有可原,但“忠、义”乃立身之本,背叛主人,另立山头,无疑大逆不道,背上这样的“黑锅”,还能在仕途上混吗?可蓄意整他的人说的有鼻子有眼:“陈平投奔魏国不见容,而逃亡归属楚国,后来不合意,又从楚国逃亡来归顺汉王。接受诸将的黄金,给多的就得到好职位、给少的就得到坏职位。陈平实在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乱臣。”
  这是一个涉及到是属于“弃暗投明”还是属于“三心二意”的原则问题,对此,陈平及时给予了驳斥。他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纳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他去侍奉项王。项王不信任别人,他任用的不是项家的人就是妻子的兄弟,虽是奇谋之士不能用,于是我离开项王。我是裸逃出来的,没有金钱可用,不受金没法生活。假如我的计划真有可采纳的,请大王任用我,如果没有值得采纳的,诸将送给我的黄金还在,我把它交公,请求大王准许我带着这把骨头回去。”
  你看这话说的,不软不硬、不卑不亢,既向刘邦讲清了事情的真相,也给那些造谣中伤的人以有力的回击。在这个问题上,陈平的态度显然是:小事闭只眼、大事不糊涂,原则问题不让步、不妥协。
  惠帝死后,吕太后想立吕家的人为王,征求意见时,时任右丞相的王陵不同意,可陈平却打马虎眼,装老好人。王陵对陈平提出批评,指责他辜负了刘氏的厚恩,竟然和吕氏沆瀣一气,痛斥陈平:“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然而,陈平的忍辱负重谁能理解呢?司马迁说“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一个“伪”字,道出了陈平和吕氏“同流合污”的用心:陈平是在以退为进,避吕氏的锋芒,用司马迁的话说是“脱身于其中”,也就是行韬晦之计,等待机会。
  所以,面对不理解他的流言蜚语,他的沉默绝不是置之不理,而是相信事实终会说明一切、证明一切,一切的误解甚至谩骂,都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后来的事实果然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司马迁评价陈平:“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太史公的这句话,无疑是对陈平最好的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