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达科技集团:5,止观法要—《中部·八城经》讲义 ( 5 ) - 玛欣德尊者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59:15
 第五讲八城经(4)

     各位尊者、法师、居士大德们,晚上好!          

   我们前面学习了修止得定的方法:有40种止 业处,其中30种可以证得禅那,例如通过修习入 出息念证得初禅。从初禅出定之后,可以辨识初 禅名法,再通过观照初禅名色法证悟涅槃。       

 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部《八城经》。八 城的居士问阿难尊者“是否有一法可以证悟涅 槃”,阿难尊者讲了证得初禅并依之修观的方法 之后,继续说:       

“再者,居士,比库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 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 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二禅是造作、思念……无 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这是证得第二禅并依之修观证悟涅槃的方 法。那么,应如何证得第二禅呢?我们接着前一 次所讲的证得初禅的方法来开始讨论。       

止业处依所缘可以分为40种,其中有些业处 可以证得第四禅,有些只能证得初禅,有些不能 证得禅那。在这40种业处当中,如果把4种无色 定去掉,再把只能到达近行定的10种业处也去 掉,就只剩下26种(40-4-10=26)。这26种业 处都可以证得色界禅那,其中11种还可以依次证 得初禅到第四禅的。哪11种呢?十遍和入出息 念。有11种只能证得初禅。哪11种呢?十不净 和身至念(三十二身分)。剩下4种是:慈、悲、 喜、舍四梵住;其中慈、悲、喜可以依次证得初 禅到第三禅,舍梵住直接证得第四禅。这是依禅 那来分别业处。       

 如果禅修者通过专注一种可以证得第四禅的 业处来修习的话,随着定力的提升,他可以依次 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那么,初、 二、三、四禅是依什么来区别的呢?依禅支3。如此,想修定依次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 四禅,不用改变所缘,只需去掉某些禅支即可。 我们明白这个要点之后,接着讲证得第二禅的方 法。       

 我们继续以入出息念为例子来学习。禅修者 持续地专注出现在鼻头或人中一带的似相,而且 似相明亮、晃耀犹如太阳,或者如十五的月亮、 宝石、水晶球等等,因人而异。当他能稳固地专 注似相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比如两个小时、三 个小时、四个小时,业处导师会指导他查有分, 也就是在心所依处里去查透明意界。透明意界可 以反映我们所看到的景象。例如看到一个人走过 来,这时候在我们眼睛的瞳孔里会反映出这个人 的影像。同样的,我们的心在想什么,会在心所 依处的有分意界反映出什么影像。例如,你在禅 坐时想到今天中午吃什么,虽然说你想的那个东 西捉摸不到,但是在你的有分意界里已呈现出那 个影像了。当我们专注似相的时候,如果鼻头一 带出现很明亮的似相,在有分里也会映现出这个 影像。这就是查“有分”的原理。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查有分呢?”因为禅那 速行心属于意门心,所有意门心皆依心所依处生 起,所以查意门心需要在心所依处里查。如果是 眼识,应在眼门里去查。为什么呢?因为拥有五 蕴生命者(例如人、动物等)的一切心都必须依 靠依处才能生起。既然禅那心属于意门心,我们 就应在心所依处里查禅支。        禅修者有能力辨识初禅的五禅支——寻、伺、 喜、乐、一境性之后,应当练习初禅的五自在。哪五种呢?转向自在、入定自在、住定自在、出 定自在和省察自在。       

转向自在:随心所欲地将心转向于诸禅支。       

入定自在:随心所欲地进入初禅。       

住定自在:随心所欲地住于初禅多长时间。       

出定自在:随心所欲地按预定时间出定。       

省察自在:随心所欲地省察诸禅支。       

转向自在和省察自在有什么区别呢?转向自 在是把心转向禅支,省察自在是检查禅支;转向 自在是指意门转向心,省察自在是指速行心。       

如何练习五自在呢?在实际教学中通常会这 样教导禅修者:先闭上眼睛专注呼吸,若禅相很 快出现,你就下个决意:“让我入定三个小时。” 决意后即把心投入到似相当中。可以顺利地将心 投入似相并进入初禅,这是“入定自在”。心持 续地专注似相不晃动,这是“住定自在”。当你 突然生起一个念头“现在时间到了。”然后很快 地把心转向位于“有分”的诸禅支,这是“转向 自在”。能清楚查到五禅支,这是“省察自在”。 当你出定时,发现入定的时间正好是三个小时, 这是“出定自在”。       

练习五自在之后,才应进一步练习第二禅; 没有练习初禅五自在,不要急于上更高的禅那。 就像爬山一样,一只脚还没站稳就想抬另一只脚 往上踩,可能会摔下去。       

练习初禅五自在之后,若想要证得更高的禅 那,他应当为第二禅而努力。如何证得第二禅呢? 他先进入初禅,例如一个小时,出定之后查五禅 支。查到五禅支之后,如此思维:“由于初禅接近 敌对的五盖,而且还有寻与伺两个粗的禅支,所 以其禅支弱,它不如第二禅那么寂静、殊胜。” 这样省察后,再专注鼻头一带的似相,入定大约 五至十分钟,出定后再去查禅支。这时他将发现 五禅支中的寻与伺非常粗劣,喜、乐、一境性显 得很微细。为什么寻与伺两个禅支很粗呢?因为 寻与伺的作用是投入所缘和持续不断地思维所 缘,它们都是动摇的。于是他决心:“让我去掉寻 与伺,进入第二禅。”当他去掉寻、伺之后,再 把心投入似相。当他专注似相大约半小时或一小 时,出定之后感觉一下有没有比初禅更殊胜。若 感觉更殊胜,在下一坐他可以练习进入第二禅, 从第二禅出定之后再查禅支。       

若能成功地进入第二禅,他将发现第二禅确 实查不到寻与伺这两个禅支,他体验到极强的喜 和美妙的乐受。虽然初禅也有喜与乐,但是由于 有更粗的寻与伺,他体验到初禅的喜与乐不如第 二禅那么明显。例如在晚上开灯,灯光显得很明 亮;但是在大白天开灯,灯光感觉就不亮了。其 实灯光都是一样亮的,只是在白天有更强的阳光, 灯光就显得不亮了。第二禅也是,由于没有更粗 的寻与伺的动摇,所以能体验到很强的喜与乐。       

刚开始学习进入第二禅时先不要急着练习五 自在,而应练习长时间安住于第二禅,例如两个 小时、三个小时乃至更久,成功以后再查禅支。 第二禅有三个禅支:喜、乐、一境性。查到禅支 后再练习五自在。       

 证得了第二禅,就如经文里所说的:       

“寻、伺寂止”:第二禅已经止息了寻和伺, 没有寻、伺了。       

“内洁净”:内心洁净。       

“心专一性”:内心专注、专一。       

“无寻、无伺”:第二禅已经没有寻、伺。       

“定生喜、乐”:从与第二禅相应的定力而生 起喜与乐受。      

“成就并住于第二禅”:证得并安住于第二禅。       

 经文继续说:“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二禅 是造作、思念……。”       

禅修者从第二禅出定之后,可继续修名色法。 他思维:“第二禅同样也是造作、思念的。”如前所述,第二禅也是由种种因缘和合才生起的,而 且也是思念分别的。即使禅定境界再高,还是有 为法,还是生灭法,于是对第二禅的五蕴修观。       

“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 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 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禅修者观照第二禅名色法可以断尽烦恼、证 阿拉汉果。即使不能,也可以证得第三不来果。       

“居士,这即是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 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 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 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阿难尊者转述佛陀所教导的依第二禅修止观 的方法。       

接着,阿难尊者又说:       

“再者,居士,比库离喜,住于舍,念与正知, 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 成就并住于第三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三禅是 造作、思念……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这是阿难尊者讲述依第三禅修止观、断烦恼 的方法。如何依第三禅修止观呢?先要证得第三 禅,才有能力依之修观。当禅修者修习了第二禅 的五自在之后,可以为证得第三禅而努力。他先次第进入初禅、第二禅,在第二禅住定大约一个 小时,出定之后思维“:  第二禅接近敌对的寻与伺, 而且还有喜的激动;喜是粗的,所以禅支也弱, 它不如第三禅那么寂静。”如此思维之后,再把 心投入似相大约五到十分钟,然后再查第二禅的 三个禅支,他将发现其中的喜禅支是很粗的。“喜” 是心的兴奋、激动。虽然“喜”也很好,但相对 于乐来说,喜显然是很粗的。于是他决定去掉喜 禅支,为证得第三禅而努力。他把心再投入似相, 练习进入第三禅。       

如果他可以进入第三禅,应该练习长时间安 住于第三禅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乃至更久。成 功证得第三禅之后,再查禅支。第三禅有两个禅 支:乐、一境性。第三禅的乐受比第二禅更明显。 虽然第二禅也有乐,但由于有更粗的喜在激荡着, 会使乐没有那么纯粹。第三禅的乐是一种渗透性 的快乐,这种乐是很殊胜的,甚至被说成是世间 最美妙的快乐,因为第四禅就没有乐受,已经是 平静的舍受了。当他查到第三禅的禅支后,再练 习五自在,然后依第三禅来修止观。        接着,阿难尊者继续说:       “再者,居士,比库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 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四禅是造作、思念…… 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这是依第四禅修止观、断烦恼的方法。如何 证得第四禅呢?第四禅以第三禅为基础。禅修者 熟练了第三禅的五自在之后,可以为证得第四禅 而努力。他先次第地进入初禅到第三禅,出定后 再查第三禅的两个禅支:乐与一境性。他思维: “第三禅接近敌对的喜,同时乐禅支是粗的,所 以禅支也弱,它不如第四禅那么寂静、殊胜。” 如此省思后把心投入似相,然后再查禅支,这时 候他将发现乐禅支变得很粗,于是决意把乐平息 下来,进入更寂静、平静的第四禅。        当他有能力进入第四禅之后,应练习长时间 安住于第四禅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乃至更久, 然后查禅支。第四禅还是有两个禅支:舍、一境 性。第三禅的乐和第四禅的舍都属于受心所。有 三种受: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受 也称为舍受。一切心必然伴随着受心所,第四禅 也是有受,只是这种受被体验为平静、中舍的受。 所以第四禅也是有两个禅支,只不过是把乐平息 下来,变成舍受,而不是去掉。       

“心一境性”是一切禅定都必定有的禅支。 学过《阿毗达摩》的禅修者知道,并没有一种心 所叫做定,定就是心一境性心所。理解这一点很 重要:想要培养定力,就要保持心只专注一个所 缘的状态。如果心胡思乱想,那就不叫心一境性, 而是心多境性了。       

禅修者证得第四禅之后,再练习五自在,然 后再对第四禅修观。他先从第四禅出定,再观照 第四禅的名色法。他从辨识第四禅的舍和一境性 两个禅支开始,依次观照其他的相应名法、名色 法,再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这是依照初、 二、三、四禅修习止观的方法。       

接着,阿难尊者继续说:       

“再者,居士,比库以慈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 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 一切处,一切如自己,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慈俱 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敌、无瞋害遍满而住。他 如是审察、了知:‘此慈心解脱是造作、思念。凡是 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 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阿难尊者接着讲依慈心(mettà)修定再修观, 乃至断烦恼、证涅槃的方法。只是修慈心禅那是 不可能断除烦恼的;通过修慈证得的慈心解脱 (mettà cetovimutti)叫做“时解脱”(samayavimutti)。 时,即暂时。因为禅修者进入慈心禅时,其定力 镇伏了烦恼,使烦恼没机会现起;但在出定后, 若是不如理作意的话,烦恼仍然会生起,所以称 为“时解脱”,即暂时性的解脱。还有一种解脱 叫“非时解脱”(asamayavimutti),这是指圣道,因 为圣道能彻底断除烦恼,而非暂时性的镇伏,故 称“非时解脱”。禅那是镇伏断 (vikkhambhanappahàna),用镇伏的方式断除烦恼; 圣道是正断断(samucchedappahàna),即完全地断 除。这里的慈心解脱属于镇伏断,即在入慈心禅 那期间解脱了五盖。        

修习慈心可以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 但不能证得第四禅。慈心的对象是一切众生,慈 心成就则称为“梵住”(brahmavihàra)。由于心对 一切众生正确地行道,住于最胜之处,所以称为 梵住;又由于其心犹如梵天般以无过失的心而住, 所以称为梵住。它又称为无量心(appama¤¤à),无 量是没有界限的意思。由于成就了慈心禅那,其 心对一切众生没有界限,他不会说“我对你不散 播慈爱。”他对所有众生没有界限、没有限制地 散播慈爱,不会把任何众生排除在外,所以称为 无量心。同时,众生是不可数、无限量的,其心 缘取无限量的众生,心对无量的众生遍满而住,所以称为无量心。        

如何修习慈无量心呢?慈无量心的所缘是 一切众生。但对初学者来说,一开始要对一切众 生修慈是不容易的。假如他想到其他众生对他的 不好、委屈、冤枉、加害时,会变得忿忿不平, 甚至生起憎恨心,此时是很难对此类众生散播慈 爱的。因此,在散播慈爱时,应先选定对象,先 尝试破除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刚开始修慈的时候,不适合对几种人修慈。 哪几种人呢?       

1.讨厌者:即你不喜欢的人,经常跟你作对 的人,或是你跟他作对的人,这些人不适合作为 修慈的对象。为什么呢?因为若你对他修慈的话, 往往会想起他曾经加害你、批评你、毁谤你,或 者你讨厌他、憎恨他,一想起他就冒火,怎么可 能把慈爱培育起来呢?       

2.异性:因为慈爱是希望对方快乐,所以心 能柔和地贴近对方。如果对方是异性的话,很容 易生起贪爱。正如有一位大臣之子到寺院向大长 老请求慈心业处,他问大长老:“尊者,我应当对 谁修慈?”长老回答:“对你所爱的人修慈。”他 认为所爱的人就是妻子,于是对其妻子修慈,结 果整个晚上都在他妻子门口敲门。所以,修慈、  悲、喜、舍有成功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如 果修慈修出贪爱,那叫失败,所以不应该对异性 修慈。不过,现在有些人是同性恋,对他们也真 没办法。       

 3.去世者:不应该对已经死去的人修慈。对 死去的人修慈不能证得禅那。       

4.极亲爱者:对极亲爱的人修慈,由于太在 意他们的苦、乐而变得紧张,内心将无法平静。       

5.自己:对自己持续地修慈也不行,因为无 论对自己修慈多久,也不能证得禅那。但是在刚 开始的时候,对自己修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 人,如此应先对自己修慈。       

 在传统上,有四句话是对自己修慈:Averà homi, abyàpajjhà homi, anaghà homi, sukha attàna§ pariharami.       

对他人修慈是:Averà hontu, abyàpajjhà hontu, anaghà hontu, sukha attàna§ pariharantu.       

homi 是愿我;averà是没有怨敌,没有人和你 作对;abyàpajjhà是心没有瞋害,没有热恼;anaghà 是没有身体的恼苦;sukha attàna§ pariharami 是拥 有自己的快乐,能保住自己的快乐。       

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对自己修慈是:“愿我 没有危难,愿我没有心灵或精神上的痛苦,愿我没有身体的痛苦,愿我安稳快乐!”你只需取这 四句话中的其中一句,自己先感受一下,先学习 祝福自己,先对自己好。唯有能善待自己,才能 善待他人。那些对自己散播慈爱都散播不起来的 人,往往跟自己过不去,性格容易烦躁,更需要 修慈。       

在此,以第四句“愿我安稳快乐!”为例子。 自己先想想:我希望自己倒霉、痛苦吗?我希望 拥有快乐吗?只要心理正常的人,都不喜欢自己 痛苦,都希望自己快乐、开心,于是你用心去感 受。当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快乐时,再选一位你 恭敬的人,要选同性,不要选异性。假如找不到 恭敬的人,可以选你感恩的人,也就是曾经真诚 地帮助过你的人,或是曾经真心为你付出的好朋 友。总之,只要是你希望对方快乐的人,就可以 对他修慈。       

如果你有他的照片,可以先看他表情快乐的 照片,不要看他愁眉苦脸的照片,否则你的慈心 较难发出来。没照片的话,也可以回忆他对你好 的那种印象。想像他坐在你前面大约两、三米的 地方,如果你祝愿他没有心灵的痛苦,就观想他 真的没有心灵痛苦的样子,然后再把这种祝愿真 诚地往对方散播。你心中可以默念“: 愿此善人(或恩人、老师……)没有内心的痛苦!”专心地祝 愿,用心去感受对方真的没有痛苦,你将会感受 到这份真诚、良善的祝愿不断地往对方推。重复 这种祝愿,维持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 时……。如果禅修者可以持续维持这种良好的祝 愿,而且对方的影像很清晰,就有可能证得禅那。 在帕奥禅林最近就有一位禅修者,我教他修慈, 本来只是想调调他的心,结果他修慈可以一坐坐 两个小时乃至更久;再教他查禅支,竟然也可以 查到禅支。这是一个修慈成功的例子。       

有两种散播慈爱的方法:第一、调心法;第 二、根本业处法。调心法是当禅修者可以对一个 对象持续散播慈爱时,再教他另选对象,对另外 一个人散播慈爱,其目的是让他的心调柔。根本 业处法是禅修者选定一个对象持续散播慈爱直到 证得初禅,再上第二禅、第三禅,也就是以慈心 禅那作为根本业处。无论是调心法还是根本业处 法,此时都应该再选另一位恭敬或感恩的人散播 慈爱。       

如此向几位恭敬的人散播慈爱后,再选亲爱 的人为对象。若是女众,可以对自己的母亲、女 儿或姊妹散播慈爱;若是男众,就对其父亲、儿 子或兄弟散播慈爱。对敬爱的和亲爱的人散播慈  爱之后,再对中性者散播慈爱。中性者就是你既 不会很喜欢、也不会讨厌的人,例如普通朋友。 对出家众来说则是同梵行者、同法者;对在家众 来说则是同事、朋友、所认识的人。尝试选十位 中性者并对他们散播慈爱,而且每一位都应达到 相同的程度。也就是说,向亲爱的人散播慈爱和 向中性的人散播慈爱都一样,可以毫无障碍。       

做到这样之后,再对自己讨厌的、不喜欢的 人散播慈爱。如果你连一个讨厌的人都找不出来, 证明你的性格很不错;但假如你看到这个人很讨 厌,那个人也讨厌,就应该好好地检讨一下自己 的为人、自己的性格。对于看谁都讨厌、看谁都 不顺眼的人,他更需要修慈。有些人真的找不到 自己讨厌的人,那就让他选稍微不喜欢的人,也 许只是不喜欢其某些行为、还不至于厌恶的人。 如果有讨厌的人,就向讨厌的人散播慈爱;找不 到讨厌的人,就取不喜欢的人散播慈爱。对不喜 欢的人也能毫无障碍地散播慈爱当然最好,但假 如发现对不喜欢的人散播慈爱还有阻碍的话,证 明你的心还没有打开,你的慈爱还没有真正达到 无限。你必须持续地如此练习,如果有禅那的话, 必须做到取不喜欢的人也可以顺利地进入初禅、 第二禅、第三禅。 

    可以对四类人散播慈爱之后,再进一步“破 除界限”(samàsambheda)。这里的“界限”是指人 与人之间的界限。如何破除界限呢?你可以任选 一位喜爱的人、一位中性的人、一位讨厌的人, 再把自己、喜爱的人、中性的人和讨厌的人组成 一组。当你可以毫无障碍地对这三种人散播慈爱 并达到禅那,就犹如对自己散播慈爱一样(对自 己不能证禅那),然后再选另外一组。任何一组 都由四种人组成:喜爱的人、中性的人、不喜欢 的人和自己,而且每一组都应做到平等地对三种 人散播慈爱并证得禅那,或是毫无障碍地把慈爱 散播出去,这就是破除界限。        破除界限的人,应如《清净道论》所说的: 假如自己和喜欢者、中性者、怨敌在某处一起坐 着。这时强盗走进来,要抓其中一人杀死后割喉 咙的血祭神。假如你想:“抓某某或某某吧。”证 明还没有破除界限。假如你想:“抓我吧,不要抓 这三个人。”你也还没有破除界限。为什么呢? 因为他希望有人被捕,对其人不利,而对其他三 人有利。只有当他在这四个人中,不想见到有任 何一人给强盗抓去,其心对自己和对其他三人生 起平等时,才算破除界限。       

破除界限之后,就可以对一切众生遍满慈爱。对一切众生遍满慈爱的方法,在《无碍解道》中 有详细的解释。《无碍解道》把众生分为十二类, 其中五类是对无界限的,七类是对有界限的。哪 五类无界限呢?       

 Sabbe sattà:一切有情;       

sabbe pàoà:一切有呼吸者;       

sabbe bhatà:一切众生;       

 sabbe puggalà:一切个体;       

sabbe attabhàva-pariyàpannà:一切拥有自己生 命者。       

这五类都是指一切众生,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所以称为无界限的、无区别的(anodhiso)。        sabbà itthiyo:一切女性,包括女人、天女、女 鬼、雌性动物;       

sabbe purisà:一切男性,包括男人、男性天人、 男鬼、雄性动物;       

sabbe ariyà:一切圣者;       

 sabbe anariyà:一切非圣者、凡夫;       

sabbe devà:一切诸天;       

 sabbe manussà:一切人类;       

sabbe vinipàtikà,一切堕恶趣者。       

这七类是对有界限、有区别、有范围的 (odhiso)。为什么呢?因为对一切女性遍满慈爱,男性就不包括在内;对一切男性遍满慈爱,女性 就不包括在内。唯有把异性作为整体,才对其散 播慈爱。也就是女众可以对一切男性散播慈爱, 而男众可以对一切女性,这时就不是对个别的异 性了。如果是对一切圣者,凡夫就排除在外;如 果是对凡夫的话,圣者就排除在外;如果是对天 人,人类和非人都排除在外;如果是对人类的话, 那么天人和恶道众生都不包括;如果是对堕恶趣 者,则人与天人都不包括在内。我们就对这五类 以及七类众生遍满慈爱。如果你有禅那的话,可 以对每一类众生遍满慈爱并达到第三禅。       

以四种方式对这十二类众生遍满慈心:“愿一 切众生没有怨敌,愿一切众生没有瞋害,愿一切 众生没有恼苦,愿一切众生保有自己的快乐。” 对一切有呼吸者、一切众生、一切个体、一切拥 有自己生命者,一切女性、一切男性、一切圣者、 一切非圣者、一切诸天、一切人类、一切堕恶趣 者也是如此。你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重要的是 要把慈爱真诚地散播出去。       

 如此以四种方式对十二类众生共四十八种方 式(4×12=48)遍满慈爱之后,再继续向十个方向散 播慈爱。哪十个方向呢?对东方、西方、北方、 南方、东南方、西北方、西南方、东北方、下方 和上方。这十方的每一方都有十二类众生,每一 类众生都用四种方式,所以一方有四十八种方式, 十方就有四百八十种,再加上原来的四十八种, 总共五百二十八种(10×48+48=528)。我们就用这 五百二十八种来对一切众生遍满慈爱。       

在实修的时候,远远不仅这五百二十八种。 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教导散播慈爱应当遍满。遍 满(pharaoa)意即把散播慈爱的范围扩大到一切处。 但是刚开始遍满慈爱时,心量比较有限,此时应 该先用限定范围的方法。例如现在大家坐在禅堂, 在遍满慈爱的时候,先限定禅堂的范围,祝愿禅 堂里所有的众生都没有怨敌、没有危难,愿禅堂 里所有的众生没有精神的痛苦,愿禅堂里所有的 众生没有身体的痛苦……。然后再限定整个寺院 的范围、整个乡镇的范围、整个县、整个省、整 个国家、整个亚洲……,把心量慢慢扩大、遍满。 先限定一个地方,对这个地方所有的众生遍满慈 爱以后,再逐渐地把心量扩大,乃至整个轮围世 界、他方世界。如此,你的心缘取无量的众生, 遍满于无量的众生,达到无限、无量。       

我们再看经文是如何描述慈心的:       

“比库以慈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 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处,一  切如自己,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慈俱之心、广、 大、无量、无怨敌、无瞋害遍满而住。他如是审察、 了知:‘此慈心解脱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 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 稳得到达。”       

“慈俱之心”:伴随着慈爱的心。       

“遍满”:心取一切众生为所缘,犹如大海 之水般遍满一切众生。       

“一方”:一个方向,例如东方。       

“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第二个 方向……即西、北、南方。       

“四隅”:四个角落。      

“一切处”:一切处所,没有界限、没有区别。       

“一切如自己”:无论是对低等、中等、高等 的,朋友、敌人、中等的人,一切视同和自己一 样,没有自他的分别。        “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慈俱之心”:对这 拥有一切有情的世间,用伴随着慈爱的心。       

“广”:因慈心遍满而宽广。       

“大”:慈心禅那属于广大心,故为大。       

“无量”:由于熟练以及取无量的众生为所 缘,故称为无量。       

“无怨敌”:舍离了憎恶的怨敌。                                                                   
“无瞋害”:舍离了忧以及没有痛苦。       

如此修慈心证得初禅后,再以同样的方法继 续证得第二禅、第三禅。熟练慈心禅那之后,再 对慈心禅那的名色法修观,观照慈心初禅、第二 禅、第三禅的名色法,乃至断除烦恼、证悟涅槃。       

有些禅修者问:“我现在修入出息念,可不可 以修慈心?”可以!正如佛陀在《增支部》中说: “要断除瞋恨,应修习慈心。”大家有没有瞋恨 心?有,就应该修慈。       

 同时,修慈属于“一切处业处”(sabbatthaka- kammannhàna)。一切处业处与应用业处相对。一切 处业处是一切禅修者都应该修习的业处;应用业 处(pàrihàriyakammannhàna)则是指持续培育定力乃 至证得禅那或近行定的业处。慈心业处属于一切 处业处,也即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修,而且都应该 修的业处。另外,慈心业处也属于护卫业处,它 能够保护我们。       

在《增支部》第11集《慈心功德经》中,讲 到证得慈心解脱者可以获得十一种利益:       

1.睡眠安乐。       

2.醒来快乐。       

3.不见恶梦。有些人经常失眠,难以入睡, 修慈心可以很快睡着。常做恶梦者应该修慈心,  拥有慈心者不会做恶梦。       

 4.人们喜爱。       

5.为非人喜爱。       

6.诸天守护。       

7.不会被火、毒药、刀所伤害。       

8.心迅速得定。       

9.容颜光泽:修慈心的人越修越漂亮。       

10.临终不昏迷。       

11.即使今生没有证得阿拉汉果,死后犹如 睡醒一般投生到梵天界去。       

这些是修慈心的十一种功德,其中有人们喜 爱、为非人喜爱、受诸天守护、不会被火、毒药、 刀所伤害,可见它会保护我们。佛陀说:“于慈心 解脱习行、修习、多作、习惯、作根基、实行、熟练、 善精勤者,可期望此十一种功德。”所以我们应该 多多修慈。慈心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特别是对 那些容易烦躁、情绪波动的人,瞋心比较强,更 应该修慈。        今天晚上和大家学习了修习慈心的方法,我 鼓励也建议大家每天利用一点时间,五分钟也好、 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也好,善用时间修修慈 心,修慈心有很多利益。 今天晚上就先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再把这部经讲完。            

5,止观法要—《中部·八城经》讲义 ( 5 ) - 玛欣德尊者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 2,止观法要—《中部·八城经》讲义 ( 2 ) - 玛欣德尊者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 3,止观法要—《中部·八城经》讲义 ( 3 ) - 玛欣德尊者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 4,止观法要—《中部·八城经》讲义 ( 4 ) - 玛欣德尊者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 6,止观法要—《中部·八城经》讲义 ( 6 ) - 玛欣德尊者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 1,止观法要—《中部·八城经》讲义 - 玛欣德尊者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Bu... 《卡拉玛经》及其注疏(觅寂尊者译) ( 2 ) - 增支部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 《卡拉玛经》及其注疏(觅寂尊者译) ( 3 ) - 增支部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 上座部佛教的菩萨道思想 上座部佛教的菩萨道思想 敬僧须知——南传上座部佛教基本礼仪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Buddhi...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4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6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7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8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9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0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1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2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3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4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5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 ( 16 ) - 帕奥西亚多 - 上座部佛教网 Therav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