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女卡提漫画台:陆慕御窑金砖——走遍苏州之4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15:39
惦记陆墓镇,因为相城区建成后,陆墓与蠡口合而为一成立了元和镇。而陆墓古镇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淡出人们的记忆,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符号而已。那么陆墓镇的老街、她的御窑金砖、特产工艺、文物古迹还会存在吗?

    据史志记载:陆慕镇四宝之一就是从明代开始烧制的金砖。所谓金砖,并非砖上涂有黄金,而是大型方砖的雅称。金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声,称金砖;又因砖运北京的“京仓”,供皇室专用,故又称之京砖。

陆慕御窑村烧制金砖,始自明代。“自明永乐中,始造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砖长二尺二寸,径一尺七寸。其土必取城东北陆墓所产。”(《造砖图说》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朝永乐初年,御窑就为南京和北京皇宫烧制优质御用金砖,受到永乐皇帝的称赞并赐名“御窑”。是时,御窑的烧窑业已很发达。御窑由于土质上乘,色泽“干黄作金银色”,“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被苏州府选为烧制金砖的场所。此后为明朝历代帝王烧制了大批优质砖瓦。明正德王鏊主修的《姑苏志》“窑作”中载:“出齐门陆墓(土质)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

    那么陆墓金砖现在怎么样了?跨过中桥、新开河的陆慕桥,就来到了被明代永乐帝所赐封的御窑村。现在村民已经离开土地,住进了高楼成了居民。他们还能传承600多年来的金砖制作工艺吗?他们的御窑还在吗?经人指点,告知小区边有长满野草的土墩,上面有两个黑黑的烟囱,那就是明代专烧供奉皇家烧金砖的御窑。穿过泥泞的小路,进入窑场,找到一位姓胡的老窑工,满身的烟火气,在用砻糠烧窑。这座窑保留至今,是江苏省文保单位。

    窑工告知我,每炉窑要连续烧30天,不能断火。烧好之后,要封窑门,然后滴水,使得窑中形成还原气氛,这样才能使得砖成为青色。滴水冷却需1星期后,砖瓦才能出窑。从明代开始至今这里一直烧制宫廷专用的砖瓦以及民间用的砖瓦。各种规格应有尽有。最大的金砖达到80cm边长,厚度在10cm,有两百多斤重。如今这种大规格的已经不烧了。窑厂里堆着烧制好的85青砖、铺地砖、屋顶用的望砖(又叫网砖),还有筒瓦等等。

    走出御窑,来到路边村口的一家小店,店主是个十分热情的老人。年轻时曾经做过砖胚,也曾听过上辈子的人的教诲。他给我描述制造金砖的过程。制作全过程十分的复杂,使用已经失传的工具。他说古代制作一块大金砖大概需要3年时间,你可以想象一下,制作的繁复和工艺的精密有多大。过去运输金砖从陆墓水运去京,一路用苏州府的大红灯笼和行牌。这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避免出错,避免碰撞堵塞。要知道,稍有不慎,是掉脑袋的事。

    陆慕的桥与金砖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望郎君桥就是当年妇女儿童站在桥头,翘首盼望郎君解金砖后顺利归来的地点。如今到了古镇陆墓,走在元和塘河边的老街上,就能看到很多古桥和新桥。最南面的是宋泾桥、南桥,到了镇中心有中桥、陆墓桥,在北街的街道上有钓桥,市镇北稍是北桥。陆慕镇的老街又称上塘街。据陆墓镇志记载:镇内上塘街,自南往北,有十口古井,遂得街名为“十泉街”,路旁古井,除居民饮用外,还用以压镇火患,现均废。这里过去是繁华的镇闹市,有各种商店林立。现在这里街道依然,屋舍俨然,但商店已经没有,仅仅居住着一些年迈的居民而已。

    宋泾桥在老街(又名十泉街、上塘街)最南面,是一座花岗石小拱桥。相传始建于宋朝.此是陆慕现存的最古石拱桥。

    保存最完整的是枕卧在市河上的南桥。此桥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历经百年风雨,大体上还保留着当年的风姿。 “咸丰庚申(1860)兵燹,半椽片瓦无存焉者,砖砾纷坠,河为之塞。”“南桥、中桥桩木尽朽,势将倾圮。”(《齐门陆墓镇浚河筑坝修桥碑记》)后光绪年间重修,工役数百人,历时两个月。如今南桥南面的桥柱上刻有“光绪壬寅孟春涓吉”,“藩宪拨款同人集资”。北面的桥柱上则刻着“重建中桥南桥两座”,“开浚全镇官河支河”。整座南桥全部由花岗石砌成,全长50米,共有100多级石阶。长方形的桥面上,镌刻着如意、葫芦和线板等图案。

    南桥分为主桥和引桥两部分。主桥是半圆形的独拱桥体,高出水面7米多,由6道拱圈拼成,就像同样大小的半圆合拢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大拱,倒影于碧波中,仿佛一块晶莹的圆璧;又好似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每道拱圈都可以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如果其中一道拱圈坏了,也不会影响负载。桥洞东侧刻有楷书“放生官河”,西侧楷书为“禁止捕捉”。主桥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同它垂直的引桥,好似两个枕头,所以引桥又叫“枕桥”。由于主桥和引桥所组成的独特造型,宛若人挑担似的,所以当地人又喜欢称它“桥挑桥”。

    钓桥在上塘北街,花岗石拱桥。陆慕市镇街道元和塘两岸的桥梁,别具一格,构成当地独特的“碧水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自然景观。

镇北的北桥,现在成了一座三节头的水泥桥,大致是六十年代所造,桥仅宽2米,桥长30米许,高哉危哉!但居民依然在行走。改革开放之后陆墓挖了一条新开河,往西绕开市镇,在此又与老河相回合,回合之北端,新造了一座大桥,联通华元路。此桥堂而皇之,犹如英国伦敦大桥,使人过目不忘。

    陆墓御窑金砖的制作既是十分的风光,又是十分的危险的差使,它800年的历史成就了苏州陆墓人的骄傲。时过境迁,现在还值得我们去欣赏和留恋吗?


走在阳澄湖西路,一抬头就能看到御窑路的指示牌,

在阳澄湖西路上,经人指点就能看到一个土墩两个烟囱,这就是处在御窑花园小区边上的御窑。

这是御窑窑体炉膛

御窑烧制的方砖

烧窑用的燃料——砻糠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陆墓御窑,站在旁边的就是窑工胡师傅

推积如山的砻糠

两个御窑,一个在烧,一个在等维修
 
御窑上的两个烟囱,黑黑的,都是用御窑砖砌的。

御窑前的的工作坊
 

御窑保护碑后面的说明文字

家住西山的御窑窑工胡师傅近影,


御窑烧制的85青砖

御窑烧制的大方砖


个子特小的铺地砖

古建筑上用的筒瓦


特别薄的网砖或者叫做望砖,古建中用在瓦下的。


各种古建需要的砖瓦

御窑花园入口,是御窑村民搬上楼的小区

御窑花园中心商业网点

陆墓镇老街——沿元和塘的下塘街一景。花岗石

十泉街——也就是陆慕老街

陆墓老街北端的钓桥

从侧面看钓桥,典型的双曲拱桥

60年代改建的陆墓镇北桥,现在是一顶危桥

新开河上的竖拉桥

危桥陆墓北桥

最养眼的是这一顶大桥,建在新开河和元和塘合并的河上,也是华元路跨越元和塘的桥梁,但造型似曾相识,

这是英国伦敦桥,看看是不是与陆墓华元桥相似?


南桥,此桥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历经百年风雨,大体上还保留着当年的风姿。
 

南桥主桥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同它垂直的引桥,好似两个枕头,所以引桥又叫“枕桥”。由于主桥和引桥所组成的独特造型,宛若人挑担似的,所以当地人又喜欢称它“桥挑桥”。

桥的南北两面都有一副桥联
 
长方形的桥面上,镌刻着如意、葫芦和线板等图案。

桥的东西两头都有引桥
 

桥洞圆形,与水中的倒影合为一个正圆形,十分优美

这是南桥的保护石碑,可惜被人推到在地,拍摄文字相当有难度。

这是在元和塘便看到的一户水边人家,房屋很旧,但富有特色。

从侧面看

宋泾里因这里有宋泾桥而得名。

这是有记载的陆墓镇最古老的拱桥,建于宋代。

这是阳澄湖西路跨越新开河上的陆墓桥,造型优美,特别是桥墩上的路灯柱。

陆墓桥的路灯柱

陆墓桥以及桥头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