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高清云盘:三进贺九岭——走遍苏州之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0:47:33
二十五年前夏天一个最热的早晨,我骑着自行车游了天池山,从天池山上下来骑车翻过贺九岭。那时的贺九岭两旁山高林密,一路不见人烟。岭是鹿山和天池山的峡谷,上下坡全是石砌的山道。风穿过峡谷吹在我汗湿的身上分外凉爽。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年夏天我从鹿山的兰凤寺出来,步行往贺九岭去。山林依然但已经认不出当年的景象。经人指点绕道马涧路往南,走过一段被开山后留下的宕口。两傍山体如削,中间一条新铺设的柏油马路。这条路又叫做农业生态路。问路边施工的,有的直言不知道贺九岭,有的含糊其事。我就以为这个被挖被采石的山口就是当年的贺九岭,看到面目全非的山体,深感痛惜。我顺着生态路走,山风扑面,树木成林,也很难见到村民。鹿山在我的身后一步步的后退,拐过一个山嘴,突然见到鹿山南端与天池山接界处的山坡上有一座寺观,被树木遮掩着,时隐时现,一时在树林中也没有看到明显的道路。我因为要急于去花山,就继续顺着山路向前。实际上那座寺观正是我多年未见的贺九岭,只是与我擦肩而过,无缘相识。
    第三次,我是从天池山门口开始步行,走在藏北公路,然后再绕道向西北方向步行。那是一条林间村路,编号为“412乡道”。道两旁林木森森,把强烈的日光挡住。步行了半个小时左右来到一个叫做“岭脚下”的山村。村子完全掩映在绿树丛中,隐隐露出农舍的一角。走进小村,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但渺无人烟。村中有一方水池,清澈明净,是村民们洗衣洗菜用的。回首乡路,有一种身入桃花源之中的恍惚感。离开小山村,继续前进,慢慢地路向上蜿蜒。拐过弯,林木忽然开朗,山路在此变成了一片平地。只见鹿山和天池山的支脉大支山之间的岭上,一座黄墙黛瓦的寺观出现在面前。大门的匾额上大大的三个金字:贺九岭。

    据记载,贺九岭是当年吴王打败齐国后凯旋回来,登高抒怀,于是向众臣百姓祝贺。那天正是夏历九月九日。此后,吴国百姓年年要登高赋诗,饮酒庆贺。重九天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纪念节,又称重阳节。这个山岭也就被赋予贺九岭的美名。现在我们走进寺观,依然能见到不少的摩崖石刻,其中有李根源的题词。如“志载吴王登此贺重九,故以名岭云。腾冲李根源游山临此,住持道人蔡雍嘱书摩崖。民国十八年。”摩崖石刻的边上就是石蹬,据说就是吴王登临此岭时的原物,那应该有2000多年了。此外还有一块石刻,上书:“天马来!民国二十年十月偕李根源、王謇、丁南洲自阳山来游,道人蔡雍嘱题,张一麐并记”。摩崖石刻还有很多,有的在寺观的对面山上,因山石峥嵘,藤蔓草荒,因而无法寻找。
    贺九岭其实是古代苏州西部的农民,从光福、东渚、镇湖等地进苏州城的陆路必经之通道。那时苏州西部山连山,除了有大运河之外,就没有可以任意行走的陆路通道。连皇帝南巡进入山林平原,也只能修筑砖砌御道。因此从西部走玉屏山、真山北面,然后穿过贺九岭,迈过寒山岭,再翻过金山和天平山的橦梓门才能走近苏州城。其中贺九岭就是这一道通道上重要的关溢,历史上留下了两道石关,这两道石关保存较好,至今犹在。石关建筑结构均为拱券式石门,与苏南石拱桥相类同。石关顶端或许原应有建筑现也无存。拱券的侧面砌有“金刚墙”,且放置于长系石,出头处雕凿成龙头。石关左右原有的几个龙头,文革中已被破坏,现在尚存一个。另有西关两个龙头为近几年用花岗岩修补。券石五块并列,东石关44块,西石关48块。每块券石上均刻有功德牌,拱形石关上的功德牌雕有莲花纹形,特别是西关花纹成阳文十分突出。每一块石圈上的功德牌都有较详细的铭文,说明是何人何时何因所贡献的。石关建于隆庆年间,距今也近450年了。可以说是苏州并不多见的古代建筑遗存。 
    正统二年(1437年),贺九岭上建了普济道院,内有玉皇阁、观音、关圣、玄武诸殿,后来在隆庆年间增建了东西石关。清代又在贺九岭两石关之间铺砌人字形砖街,迎接皇帝南巡,被人称为御道。文革后除御道和石关尚存外,其他片瓦不存。所以我在八十年代经过贺九岭时,只有荒山石关,道院等是一无所见。今天经过各方努力,新的贺九岭道观已经建成。不管你是否以前来过,今天你只要看到红底金字的贺九岭三字,看到巍峨的玉皇殿、三官殿、财神殿,见到黄墙下淡黄的银杏树叶映着碧蓝的天空,一定会感慨万,江山依旧,又是换了人间!


贺九岭摩崖石刻

石刻“贺九岭”

大门匾额上书写“贺九岭”

贺九岭的东石关

贺九岭的玉皇殿在碧蓝的天空下

“天马来”摩崖石刻


石关拱券上的铭牌

摩崖石刻和吴王登贺九岭石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