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心:高中政治知识网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03:15:21

高中政治知识网络

经济常识

一.                                                                                                                                                                             基本经济理论:

劳动价值论                                     

1.商品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要点内涵: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3)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4)商品经济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在全社会中占了统治地位,形成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经济,但它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的商品经济。

要点剖析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济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在全社会中占了统治地位,形成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经济,但它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的商品经济。

    商品和商品交换出现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它们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与劳动产品、与物品是有区别的。在日常生活中,衡量一种物品是否是商品,必须同时使用两个标准,即:一是该物品是否是劳动产品,二是该物品是否是以交换为目的;假如上述两个条件同时具备,该物品就是商品,否则,就不是商品。商品生产即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则出现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它同样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从历史上看,是先有商品交换,后有商品生产;从现实生活来看,则是先有商品生产,后有商品交换。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不一致。商品生产出现之后,商品经济就真正出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简单的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个阶段,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

要点应用

    该考点通常用来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物品究竟是不是商品,我们现在发展的经济究竟是不是商品经济等问题。一般以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出现。

商品的基本属性

要点内涵:

    (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2)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3)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4)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切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要点剖析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有区别的:第一,两者的含义不同。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第二,两者的范围不同。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而价值却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共有属性。第三,两者的性质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第四,两者的作用不同。使用价值使交换成为必要,价值使交换成为可能;使用价值不能比较大小,价值可以比较大小。(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有联系的:第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使用价值,便没有价值。第二,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3)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交换中,商品生产者只有让出使用价值,才能得到价值;商品购买者只有付出价值,才能取得使用价值。

要点应用

该考点主要用于分析企业为何要提高产品质量:为何要想方设法地拓宽商品营销渠道,产品质量提高、价值是否会相应增加,或者价值增加、产品质量是否会提高,假冒伪劣产品是不是商品等现实热点问题。同时,该考点有时也用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俗语,如“优质优价”、“质优价廉”、“物美价廉,,、“货比三家”·“经久耐用、经济实惠”·“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一分钱买一分货”等。

商品的价值量

要点内涵: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它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要点剖析: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它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使单位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但不会使单位时间

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

┌──────┬────┬────┬────┬────┐

│            │社会必要│个别劳动│社会劳动│个别劳动│

│            │劳动时间│  时间  │生产率  │生产率  │

├──────┼────┼────┼────┼────┤

│商品价值量  │正比    │无关    │反比    │无关    │

├──────┼────┼────┼────┼────┤

│商品使用价  │反比    │反比    │正比    │正比    │

│  值数量    │        │        │        │        │

├──────┼────┼────┼────┼────┤

│商品价值总量│无关    │反比    │无关    │正比    │

└──────┴────┴────┴────┴────┘

 

要点应用

    该考点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商品价值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有时,也用于考查个别企业、个别商品生产者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大意义。

 

2.货币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要点内涵: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2)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实物货币一金属货币一纸币一信用货币等阶段后,又迎来了电子货币时代。

要点剖析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世物。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实物货币一金属货币一纸币一信用货币等阶段后,又迎来了电子货币时代。

    货币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2)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出现了扩大的物物交换。(3)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指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4)商品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后一般等价物集中到贵金属金、银上。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货币产生以后,又不断地向前发展。

要点应用

该考点由于内容过于一般化,与当前的现实生活联系得不紧密,所以,在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一般都未直接出现。

货币的职能

要点内涵

(1)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2)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要点剖析:

(1)货币的职能是货币的本质的体现。(2)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第一,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量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第二,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商品流通与直接的物物交换是不同的。(3)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不是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由货币来表现,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价格,价值决定价格,是价格的基础。所以价格和交换价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只是交换价值产生在物物交换时期,价格是通过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

要点应用

我们在掌握该考点时,应理解价格、商品流通的含义,理解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货币的起源与本质说明货币的作用,尤其要关注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纸币与通货膨胀

要点内涵:

(1)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同货布流通速度成反比例。(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要点剖析

    ①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②货币与纸币的关系: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是:第一,定义不同(略);第二,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故货币本身有价值;纸币是货币符号,故本身无价值。第三,货币的价值由生产货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有客观实在性;纸币的面值由国家法定;有主观随意性。第四,货币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纸币在商品流通中起流通手段作用,无价值尺度职能。其联系是:第一,纸币是货币符号,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第二,纸币的发行量由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决定。③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国家不可以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而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或低于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将会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这两种不良的经济现象。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区别:第一,含义及实质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切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第二,表现不同。通货膨胀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通货紧缩则表现为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等现象。第三,原因不同。通货膨胀主要是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另外,经济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生产资料价格大幅调整、需求膨胀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通货紧缩主要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引起的,另外,货币供应增长乏力,金融危机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第四,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发纸币的贬值,物价上涨,如果人民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出现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第五,解决办法不同。抑制通货膨胀主要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抑制通货紧缩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联系:第一,两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纸币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第二,两者都量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都是必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的经济现象。

要点应用

    通货紧缩,是目前人们谈论较多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消除通货紧缩,也是近年来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为了做到这一点,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形成了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双重拉动。因此,本考点要千万注意与现实热点的联系。

  

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

要点内涵: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市场土,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由于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供求变化会影响价格,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   

要点剖析: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着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由于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供求变化会影响价格,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价格与供求是相互制约的。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物物交换条件下,交换商品的价值量相等。在货币产生以后(即在商品流通条件下),要求交换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但从每一次交换过程来看,价格与价值不一定相符;而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价格又与价值相符合。由此可见,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之中。

要点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市场上商品价格的波动,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价值起决定作用,其他因素起影响作用。我们在分析商品价格的变化时,应该从价值和供求关系以及联系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此考点在近年的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我们要予以高度的关注。

价值规律的作用

要点内涵:

    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要点剖析:

    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价值规律的三个积极作用归结为一点,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就是市场机制的作用。

    价值规律既有其积极作用,又有其消极作用。正因为其消极作用,所以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要点应用

    此考点和很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如西部大开发、四大工程、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下岗工人再就业等问题,均要联系此考点来分析说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杜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要点内涵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而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社会成员之间是平等劳动,走向共富的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4)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是公有制经济最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5)混合所有公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要点剖析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我国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它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集体经济,亦称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农村的集体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体制可以适应生产力不同的发展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农村土地问题,体现了共同致富原则,对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意义重大。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际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混合所有公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是公还是私,或者还有其它什么形式,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1)调整的原因。主要是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2)正确认识和科学界定国有经济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①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探索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②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③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更要有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有经济在不同产业和地区的比重可以有所差别,其布局要相应调整。(3)调整的原则: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4)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可以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5)采用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6)随着国有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经济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总品将会继续增加,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这不会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性质。①公有制占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还包括集体经和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②经过调整,国有经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管降低,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仍然占优势(这是量的优势)。③经过调整,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分布更加合理,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更加有利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是质的优势)。(5)经济结构调整应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二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三是东部、中部的发展与西部开发的关系。

要点应用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已经形成共识。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造和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因此,我们要学会利用相关知识来分析说明。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要点内涵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2)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由我国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我国不能建立整齐划一的公有制,而应当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与之相适应。

要点剖析

    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经济。它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起的所有制形式。它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之为所有制经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公结构的优劣,关键看它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其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整体比较落后,而且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只有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量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不仅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样要鼓励其发展,两者缺一不可。

要点应用

    此考点也是已经形成定论的观点,不用更多地去讨论。我们重点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展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二是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会有所上升。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要点内涵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这是由客观的经济条件决定的(主要指公有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2)除了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以外,我国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制度为主体,把按劳分配新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3)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又要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收入水平的过分悬殊,防止两极分化,逐渐实现共同富裕。

要点剖析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

    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经构决定的。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因此,按劳分配也必然成为分配方式的主体。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

    第三,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者。所有者凭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和贡献获得自己的相应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济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

    第四,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要点应用

    分配政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但在近年的高考中,却少有出现。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把此考点与国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结合起来理解。   

5.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要点内涵:

    (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受到损害,其他方面也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

要点剖析

    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这是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讲的。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由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阶段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这是从市场经济的功能来讲的。这要从两个层次来理解:其一,市场经济就是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资源配置起根本、主要的作用。所谓资源配置就是将有限的资源在无限性的不同需要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其二,市场只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即根本的、主要的作用,而不能起全面的、唯一的作用。因为市场自身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还需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从根本上说,这种平等性是由世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等价交换这辨根本原则决定了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市场价格是在竞争当中形成的。因此,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竞争促使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优胜劣汰;充分的市场竞争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尽快调整供求关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所以,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当然,竞争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济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越是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越是完善。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广泛发展,要求市场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是各种社会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共性;这些特征也正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表现,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要点应用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近年高考必考的知识点,我们应予以充分的重视。比如,中国入世以后,要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离不开市场的作用;在西部大开发中,资源配置也离不开市场的作用;已经开工的四大工程,同样需要市场的调节作用;还有,去年以来,我国很多地方都举办过价格听证会,这也是重视市场机制作用的表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要点内涵:

    我国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2)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要点剖析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为生产目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首先,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因此,它不仅具备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还有其独特的特征。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对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同居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结合在一起。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在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对于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所以,防止两极分化,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既存在利益上的差别,又存在着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同时由于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占支配地位,因而济雄厚的经济实力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再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要点应用

    此考点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较低,我们作一般性的了解即可。当然,有关宏观调控的问题,我们应结合其任务、手段等来系统掌握。

 

6.宏观调控

要点内涵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所以,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2)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相应的行政手段,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要点剖析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并且市场自身也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这就使得国家宏观调控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有些经济行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有些经济行为则不能让市场对其发挥调节作用。如果一切活动都依靠市场调节,必然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所以,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其次,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进行活动的,而价值规律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世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实现的;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是自发的;这种自发性的结果,可能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现象。第二,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在市场经济下,生产者和经营者各自独立、分散地从事经济活动,他们只是从个人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出发,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投向,不可能掌握各个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们做出的经济活动决策,总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或下跌之后,才做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应的决定的。这种滞后性也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公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体说来,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不仅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而且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展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要点应用

    宏观调控历来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是高考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应该对其有一辨清楚的了解。资源配置,既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把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生产理论

1.企业

企业及其分类

要点内涵:

    (1)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称为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2)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3)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素质的高低,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4)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内容及行业属性,或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及有关法律规定,或根据企业的规模,或根据企业的组织形式作不同的分类。

要点剖析

    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称为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的市场主体。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其次,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第三,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要建立一个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履行一定的程序和手续。

    法人: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它与自然人不同,不是具有生命的人,而是在法律上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企业法人: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或称法人企业。

    非企业法人: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它们是法人,但主要从事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    企业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根据企业的经营内容及行业属性,企业可分为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建筑安装企业、邮电企业、金融企业和科技企业等。

    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及有关法律规定,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个体)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

    根据企业的规模,企业可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

    根据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还可以分为单厂企业、多厂企业、联营企业和企业集团。

要点应用

    此考点在高考中单独出现的概率极低,即使在试题中有所反映,也常常同国有企业的改革结合起来考查。

公司、股份公司和股票

要点内涵:

    公司是依法成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根据不同的标准,公司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要点剖析

    公司是依法成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公司是企业的一种形式。大中型企业通常都采取公司形式。

    按照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这样一种企业法人,它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把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额,对公司承担有限的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量,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是董事会,股东大会委托董事量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董事会聘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此外,公司往往还设立监事或监事量。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持有股票的人就是股份公司的股东。股东凭股票定期从股份公司取得的收入称作股息,又称股利。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可以向社量公开募股集资。股票价格和股票的票面金额有所不同。股票价格的高低,一般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预期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股票价格与

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

    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有限公司)是这样一种企业法人,它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比较适合于各种中小企业。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要点应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股份制又是现代企业制度最好的形式,所以,此考点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较高,应该予以关注。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要点内涵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们的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要点剖析

    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更显重要。首先,它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三,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生产资料,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大力搞好国有企业。

要点应用

此考点一般也不单独命题,往往同国有企业的改革结合起来综合考查。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要点内涵

    (1)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2)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来实现。要继续贯彻政企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大力推进企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在继续改善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增强企业活力;要全面搞好“三改一加强”,即改革、改组、改造,切实加强内部科学管理。

要点剖析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二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就是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后,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两条。第一,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二,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在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出现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必然的。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和的有力杠杆。

    企业兼并,指的是由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的经济现象。企业兼并是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参与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因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企业兼并使国家减轻了财政负担;其次,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以优补劣,提高总体效益。    兼并的核心是竞争。大企业之间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经济效益而实行合并,简称“强强联合”。通过“强强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达到扩大市场占有额、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企业破产,指的是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可以强化企业的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活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可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在市场经济中,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要点应用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入世以后,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因而,此考点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还会多次出现。

2.经营者

要点内涵

    (1)我国的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具有经营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2)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都要面对优胜劣汰的选择。良好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3)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正当竞争主要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来取胜。企业经营者应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良好形象,促进企业发展。

要点剖析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它的法人代表是厂长或经理。我国的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经理)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以主人翁的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

    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其政治核心地位和保证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概括地说,就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必须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于企业中心地位的企业经营者,只有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关系,顾心顾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使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更大成

功。

    企业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又要具有经营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业务素质。

    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信誉是指企业在一切经济交往中要诚实信用,反对失信和欺诈。企业形象是指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应当在市场上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要点应用

    此考点就目前的热点来看,应该特别关注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这也和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联系在一起。

3.三大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要点内涵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不断增加,是社会其他一切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2)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他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3)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要把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完善。其次,必须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再次,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要点剖析

    (1)三大产业。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可将国民经济体系中存在的许多部门和行业归结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二者的联系是,它们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二者的区别是计算方法和计算范围不同。国民生产总值以国民为计算范围,只要是本国国民,不管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其经济活动都要计算在内;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土为计算范围,只要其经济活动发生在本国国土范围内,不管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都要计算在内。

    (2)农业的含义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有狭义新广义之分。在我国,狭义农业泛指种植业,它包括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广义农业除种植业外,还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这五业合在一起通常被称为“大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3)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第一,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都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第二,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第三,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1)发展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农科教结合,依靠科技振兴农业。这是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

    第一,依靠党的农村政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第二,依靠科技兴农,这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农业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要靠科技进步,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也要靠科技进步。推动科技进步必须靠人才,而人才培养要靠教育。所以,只有把农业、科技、教育三者结合,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第三,依靠增加农业投入。只有加大农业投入,才能使发展高产、成质、高效农业成为现实。

    第四,依靠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是将我国农业改造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5)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中镇、乡、村举办的集体企业、各类型的合作企业、辨体企业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形式。

      乡镇企业在推动农税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第一,乡镇企业肩负着农业现代化的重任;第二,乡镇企业肩负着转移农税剩余劳动力的重任;第三,乡镇企业肩负着实现农民小康水平的重任。因此,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6)发展乡镇企业的客观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这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因为,发展乡镇企业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选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左右,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过程的逐步实现,一方面需要乡镇企业承担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绝大部分资金;另一方面又需要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即农村剩余劳动力走“离土不离乡”的道路。如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涌入城市,势必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要大力扶持乡镇企业。

要点应用

    农业问题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头戏,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重复出现的概率极高,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该将此考点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城镇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要点内涵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辨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要点剖析

    (1)工业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业是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工业包含着许多行业和门类。按照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按照劳动对象不同,又可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吝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2)积极发展我国工业中的支柱产业。

    我国已建成比较完整、具有相当规模的体系,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为此,需要着重发展建筑业和工业各部门中的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业等,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方面,这些支柱产业犹如整个工业体系的栋梁,支撑着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它的发展可以带动整辨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这些支柱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恰恰是比较薄弱的,只有极大地提高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才能缩短我国同工业发达国家的距离,早日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要点应用

    此考点一般也是同国有企业的改革结合起来综合命题。当然,目前要注意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要点内涵

    (1)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除此以外,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就是第三产业。(2)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保证社会安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具济重要意义。

要点剖析

    第三产业是指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我国第三产业分为四辨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和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比较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即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信息、金融信贷、科技开发、培养人才等必不可少的服务,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推进我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第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它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能够吸纳大品的和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

    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要点应用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还比较落后,入世以后所受到的冲击较大,因而,此考点在高考中出现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

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制度

要点内涵

    (1)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2)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平等自愿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和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原则。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提高;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要点剖析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制度就是专门规范劳动合同的制度。

    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关于责任、权利和义务事项的条款。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

    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首先需要签订劳动合同书,然后要由劳动行政部门对所签劳动合同进行鉴证。经过鉴证的劳动合同生效后,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均不能毁约。如一方有毁约行为,要到劳动仲裁机构处理。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首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实行劳动合同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要点应用

    此考点目前应该算是一个冷点,在最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要点内涵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其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履行的基本义务体现出来的。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要点剖析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标签,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

    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为适应未来社会,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要点应用

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使此考点升温不少。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可能性较大,我们应该予以关注。

社会保障制度

要点内涵

    (1)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量优抚等内容。(3)我国建立社保障制度必须坚持两基本原则:①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4)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要点剖析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社会救济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所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它属于低层次的保障。

    社会福利是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事业。它是社会保障的最高保障。

    社会优抚是政府对军、烈属,复员转业军人,残废军人所进行的优待抚恤制度。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方式。

    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我国的社会保障,要把基点放在我国现有社会生产力水平上。第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第二,是政企分开,彻度改变“企业办社会”现象,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第三,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要点应用

    此考点近几年应该算是一个较热的问题,尤其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保护弱势群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它进一步升温。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予以高度关注。

三.分配理论

1.国民收入的分配

要点内涵

(1)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称为社会总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值。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2)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

制决定的。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3)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要点剖析

    社会总产品的含义: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称作社会总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形态,叫做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是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

    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辨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其中,扩大再生产是积累的主要内容。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公共消费又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相互促进的一面表现在,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措施。它们不一致的一面表现在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  系。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和消费不可偏废其一。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在国民收入  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万面,消费墓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否则,可能造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应紧张、物价上涨或是大量积压等现象,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第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问的关系。

要点应用

    此考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我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知识点的内容即可。

2.财政收入与分配

要点内涵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就是财政收支平衡。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就是财政赤字。

要点剖析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由财政的概念可以看出:财政的内容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实行的社会一产品分配;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理解这一概念必须明确:它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实行情况称作决算。国家预算体系由中央预算和各级地方预算构成。

    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从国家取得收入的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即财政支出。按其用途,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由于国家的经济状况在不断变化,预算也不可能在实现全部财政收入之后再安排支出,因此,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收支完全相等几乎是不存在的。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出现收大于支或支大于收,都可能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

要点应用

  最近几年,我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人们对此有不少担心。我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该联系我国国债的投资方向,进一步深刻理解我国所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3.财政的作用

要点内涵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要点剖析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而财政就是实现这种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是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是通过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输,要依靠财政的支持,这些事业的大发展,也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财政支持经济建设,为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财政通过调节社会分配,以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国家是进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机关,所以,保证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存在和职能的正常行使,是财政的基本涵能。

    要充分发挥财政的巨大作用,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到底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只是形成财政收入的基础,是一种可能性,在社会总产值中,最终有多少成为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要通过现实的分配过程,所以,财政收入要受到分配政策的制约。财政收入过多或过少,最终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因此,增加财政收入,必须运用恰当的分配政策,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要点应用

我国最近几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刺激消费,增加投资,形成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向拉动。所以,财政的作用,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

4.税收和纳税人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要点内涵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要点剖析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也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税收的三辨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总之,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对违反税法的行为必须进行处理,常见的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

    偷税是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行为,也可称为逃税。

    欠税是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是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它集中表现在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出口退税。抗税是指纳税人抗拒税法规定的违法行为。

要点应用

    此考点主要和我国目前正在试点的农村税费改革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在备考过程中也不能忽视。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要点内涵

    (1)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2)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要点剖析

    在任何国家,税收都具有其相同点:都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分配的主体都是国家,税款都取之于民。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税收的性质却各不相同。在我国,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而不是加重企业和人民的负担。所以,税收所体现的分配关系不是剥削关系,而是社量主义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整本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税收的作用十分得要,主要表现在三辨方面: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要点应用

    我国财政,绝大部分来自税收,税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强化税收征管,依法治税。此乃备考的重点。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要点内涵

(1)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在我国,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等都属主要的税种。(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在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纳税人”的意识。

要点剖析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在我国,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等都属于主要的税种。

    增值税是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按增值额征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

    营业税是以经营活动的经营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

    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收益征收的一种税。它与营业税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以纯收益额为征税对象。

    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辨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关税是对进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人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人义务,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要点应用

    我国公民目前纳税意识不强,不断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是我国税收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方向。

四.交换理论

1.  商品交换

2.  商品流通

3.  世界市场价格

4.  市场经济

5.  对外贸易

    1.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要点内涵

    (1)商品服务市场是商品和服务交易的场所,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2)商品服务市场的特点。(3)商品服务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3)商品服务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点剖析

    商品服务市场是指商品、服务交易的场所。商品服务市场是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三大部分构成的。

    消费品市场是为个人提供最后的、直接的消费品的市场。消费品市场的特点:购买者人数多,商品品种多,商品交易次数频繁,市场上供求关系复杂多变,购买者受曾告宣传促销活动的影响。

    生产资料市场是生产资料流通的场所,是提供生产资料以满足生产需要的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购买者的主体是各类企业,商品交易数量大、金额多,商品的专用性强,技术服务要求高。生产资料的流通是连接生产与生产性消费的纽带,生产资料市场既依赖于生产,同时又服务于生产。

    服务市场是指买卖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场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所指是狭义的服务市场,即生活服务市场。服务市场的特点:市场上交易的是无形的服务性活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服务功能多样,门类繁多。

    商品服务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其次,商品服务市场是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誉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载体。离开商品服务市场,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就无法正常进行。

要点应用

    此考点侧重于理解,一般性地掌握即可。

 2. 市场交易原则

要点内涵

    市场交易原则是规范市场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的基本准则,它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几项内容。

要点剖析

    商品服务市场上从事一切交易活动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秩序的根据,就是市场交易原则。

    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有了这个原则,市场主体从事各项交易活动便有章可循,买卖双方才不致引起纠纷,从而使交易活动顺利进行。如果没有这个原则,市场交易必然陷入混乱之中。所以,市场交易原则也是规范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的基本章程。

    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强迫做不成买卖,自愿才能达成交易。

    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销售者与销售者之间、销售者与购买者之料、购买者与购买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竞争、平等交换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地位平等、机会均等。

    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所谓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

    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市场需要诚实信用,市场呼唤诚实信用。    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税建设的题中之义。

要点应用

    坚持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目前一个比较热的话题。我们应该予以重视。

    3.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要点内涵

    (1)世界市场也叫国际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它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当代世界市场呈现一些新的特色: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

要点剖析

    世界市场也叫国际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根据在世界市场上流通的内容,可将世界市场分为商品市场(有形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服务市场等类型。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它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世界市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了统治地位后形成的。

    当代世界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形成了制成品贸易扩大、初级产品贸易减少的商品结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

要点应用

    此考点从跨学科角度出题的可能性有,但从政治单科来命题的可能性不大。重点应该掌握世界市场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以及当前呈现出来的一些新的特征。

    4.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要点内涵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它们在协调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点剖析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又简称世贸组织,其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英文缩写为WTO,于1995年1月1  日成立。它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

济组织。它的目标是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①因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的关税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②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③它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二战后建立的全球性的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英文缩写为IMF,是联合国的专  门机构之一。它是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调解决其国内经济  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  合作,维持国家经济的稳定。

    世界银行:也是二战后建立的全球性的重要国际金融组织。英文名为WORLDBANK,是联合国的专  门机构之一。它是一个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贷款  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其目的在于对成员国组织国贷款和投资,以促进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  发展,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作用:①指导成  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发展。

要点应用

    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因此,如何充分地利用其原则来发展我国的经和,就成了当务之急。我们在复习备考时,应该把它同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和振兴挂钩。

    5.世界市场价格

要点内涵

    (1)世界市场价格是指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的价格,它是由国际商品价值决定的。(2)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就是汇率(汇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3)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主要通过不等价交换,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

要点剖析

世界市场价格是指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的价格。它是国际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世界市场价格的形成是以国际商品价值为基础,而不是由一个国家的个别价值来决定的。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决定的。这个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就是在世界平均技术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国际商品价值是世界市场商品交换的唯一依据,各国商品的国别价值都必须还原为国际世值,在世界市场上进行交换。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在国际市场上进口商品需要支付美元、英镑、法国法郎、日元、德国马克等,这些货币都是外汇。

    使用外汇必须与本国货币折算,这就必然要有汇率。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lo7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不等价交换,从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身上榨取了高额利润。    不等价交换的含义:国际贸易中的等价交换,是按照商品的国际价值进行交换,在这种交换中贸易双方用的交换和由交换所得的利益是相等的。而不等价交换,即不按国际价值进行交换。在这种交换中,双方用的交换和由交换得到的利益是不相等的。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主要是通过不等价交换进行的。

    不等价交换的原因及方式:主要是交换一方凭借政治、经济上的优势的地位,使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格背离商品的国际价值。在政治上,通过殖民统治、军事暴力、“经和援助”,强迫被占国家和接受“援助”的国家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以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购买发达国家的产品。在经济上,发达国家通过垄断进行不等价交换。

    发达国家通过价格垄断进行剥削的主要方式是:垄断不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商品的价格,不断扩大工业品和农矿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即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一方面压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另一方面提高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价格,扩大了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剪刀差,以此从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身上榨取高额利润。

    不发达国家应该联合起来,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反对发达国家利用不等价交换而进行剥削,为争取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要点应用

入世以后,我国商品的国别价值要还原为国际价值、并通过国际价格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劳动生产率,想方设法地降低国别价值,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主动。此乃复习备考的关键。

    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要点内涵

    (1)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主要表现。(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要点剖析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这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首先,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占了统治地位,使社会生产成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广阔的原料产地,这就必然发展为在国际范围内调剂各种物资余缺,使国与国之间生产与消费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促进更加密切,这客观上要求一切国家从闭关自守走向对外开放。而且,由于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使二战后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使对外开放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潮流和趋势。中国是国际社会中的一个大国,也毫不例外要实行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资金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

    其次,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和的开放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封闭的,从全国来看,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且是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已经将世界经济联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处在这一整体的任何国家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开放有利于同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开放有利、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只有努力做到我国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让所有企业都参与国际高水平的竞争,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才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再次,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我国现在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要实现现代化,还面临不少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难题是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因此,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才能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

    因此,我国实行税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要点应用

    此考点也主要是和入时联系起来综合掌握。

    7.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要点内涵

    (1)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2)对外贸易包括对外商品贸易、对外劳务贸易和对外技术贸易。(3)对外贸易由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两部分构成。(4)顺差、逆差与贸易平衡。(5)关税和海关。

要点剖析

    对外贸易是指一辨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流活动。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和构成了世界贸易。在当代,对外贸易既有传统的对外商品贸易,又有新兴的对外劳务贸易和对外技术贸易。

    国际商品贸易是指一国与别国进行的以商品为主要内容的交换活动。它是一国对外贸易中的传统形式,也是一国对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形式。    国际劳务贸易是指劳务输出国向输入国提供满足某种需要的活劳动,以获取外汇的贸易活动。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一国与别国进行的有偿的技术转让活动。技术贸易有两种形式:一是技术知识(又称软件)的买卖;一是与转让技术知识有关的机器设备(又称硬件)的买卖。

    从内容上看,对外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出口贸易是对外贸易的基础,是增加外汇收入的主要途径。在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顺差,又叫出超;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称为逆差,又叫入超。如果进出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

    关税是指由国家海关当局对进出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关税的涵能和作用表现在:①组织财政收入。关税征收后即交入国库,成为该国财政收入。②对国内经济起保护作用。如有些商品国内能大量生产,或者暂时不能大量生产但将来可能发展,对这些商品征收较高的进口税。这等于提高其进口成本,相应提高销售世格,以此削减进口商品与本国商品竞争的能力,从而保护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对某些出口商品征收关税,可以防止国内紧缺商品外流,保护国内资源。③对国内经济的调节作用。利用关税率的高低或减免,调节某些商品的进口和出口数量,从而调节国内价格,保护国内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④对开展对外经济斗争和建立友好经济关系的作用。关税既可以作为争取在友好贸易往来、改善国际关系的手段,也可以用改善壁垒作为限制或惩罚对方的手段。总之,一国的关税措施,可以成为维护和发展本国民族经济、保护民族经济的手段。

要点应用

    此考点应该重点掌握关税的有关知识。因为,入时以后,我国关税总体水平会不断下降。如何利用关税这一经济杠杆,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该侧重从这个方面来掌握。

    8.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

要点内涵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积极发挥对外贸易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要点剖析

    在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

    对等贸易就是卖方承担向买方购买同等价值商品或劳务的贸易方式。展卖就是在本国举办或参加国外举办的各种国际性博览会或集市,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进出口交易的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通常称为“三来贸易”,它包括来料加工贸易、来件装配贸易、来样加工贸易。补偿贸易,既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的形式。我方先以赊购的形式,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和技术等,待投产后,用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与加工贸易结合称为“三来一补”。

    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发展对外贸易,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要点应用

    入时以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规模都会有一定的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对外贸易的作用不会变。而且,其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因此,此考点我们应该重点掌握对外贸易的作用。

   9.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要点内涵

    我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必须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在发展对外贸易时,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

要点剖析

    首先,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独立,进而保障政治独立;第二,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我国发展对外经和关系,还必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要点应用

    我国入时,顺应了经济顾球化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如何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又保护好自己,应该是我国经济工作者重点思考的问题。同时,也应该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

五.消费理论

1.  储蓄

2.  家庭消费

3.  商品服务市场

4.  社会再生产

 

    1.银行的产生

要点内涵

    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要点剖析

    资金短缺者需要向资金多余者借款,这样就需要资金的融通。资金的融通简称金融。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称为金融机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共同构成国家的金融体系。

    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银行是主要的金融机构,但是,金融机构不只是银行,还存在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不是从来就有的,银行是商品货币经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过程可分税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第二阶段是兑换商不仅兑换货币,而且增加公管和收付业务;第三阶段发展到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款等业务。到这时兑换业发展为银行。

要点应用

    此考点从政治单科来考查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不妨从综合的角度多想一想。

2.银行的分类及职能

要点内涵

    我国现阶段的银行按其性质和职能,可划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要点剖析

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在国务院领导下,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银行可以称为“银行的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它有极其主要的职能:第一,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第二,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是发行人民币的唯一金融机构,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发行人民币。第三,经理国库。国库是经管国家财政收支的机关,也称为金库。第四,中国人民银行还具有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的职能。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扣去费用就是银行利润。

    在我国设立商业银行,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查批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是负责办理工商信贷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是负责办理农村金融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银行是我国统一经营外币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是我国管理固定资产投资和贷款的国有商业银行。    交通银行是一家经营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股份制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的,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我国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

要点应用

    我国入世以后,金融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积极作用,如何更好地使商业银行同外资银行展开竞争,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此考点我们应该重视。

3.银行的业务及作用

要点内涵

  (1)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是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2)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巨大作用:①它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②它能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③它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要点剖析

    银行具有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三大基本业务。银行吸收存款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企业、事业等单位的存款;一个是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贷款的种类很多,按使用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中期新长期贷款;按贷款的用途,可分为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和消费贷款等。结算是指把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核算清楚。结算有两种形式,即现金结算和非现金结算(又称转账结算)。在经济往来的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是转账支票、汇票和信用卡。汇票主要用于外埠结算。信用卡是现代社会日渐流行的一种支付行为。

    货币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阶段。    银行作为信贷中心、转账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第一,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第二,银行能够掌握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第三,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要点应用

    此考点应该同上一个考点联系起来命题,因而,我们也只能联系起来掌握。

    4.储蓄的类型及作用

要点内涵

    (1)储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储蓄有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等类型。(3)我国对公民的存款储蓄,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4)公民的个人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要点剖析

    储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储蓄包括存款储蓄、购买债券、商业保险及手持现金等。日常生活中所讲的储蓄是指狭义的储蓄,即存款储蓄。    活期储蓄,即活期存款,储户可以随时存入和提取,由银行或信用合作社发给储户存折,凭存折存入和提取。活期储蓄存款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的有效形式。

    定期储蓄,即定期存款,储户存款时约定存期和存款的具体形式,银行或信用社给储户签发定期存单,到期凭单提取本金和利息。我国现行的定期储蓄存款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等具体形式。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银行还办理保值储蓄业务,保值储蓄带有间歇性,时停时办。

    我国对公民的存款储蓄,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    公民的个人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一,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第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流通顺畅,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货币流通中的现金流通量是否适当,对于市场供求平衡、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及社会的安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增加储蓄存款,就能有效地调节货币流通,稳定币值。第三,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点应用

    目前的热点问题是如何通过利率的调整来刺激消费,从而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

  5.债券与商业保险

要点内涵

    (1)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债券与股票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区别。(2)我国现阶段的债券主要有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3)商业保险一般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4)我国商业保险的职能和主要业务。(5)购买商业保险的一般程序。

要点剖析

    (1)债券与股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债券和股息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但是两者又有所不同:①性质不同。股票是股东的入股凭证,是投入公司资金的所有权证书。债券是一种债务,限期偿还。②受益权不同。股票以取得股息和红利为补偿条件。③偿还方法不同。股份公司不准股东从公司中退出股金,股东要退股,只能出卖股票,公司的股东可以变化,而资金额不会减少。债券具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

    (2)债券的种类及特点。

    根据发行者不同,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    政府债券,也称政府公债,是由国家的各级政府为筹措资金所发行的多种债券,例如国库券和建设债券等。政府债券具有信用度高、安全性好、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

    金融债券是由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券的特点是:安全系数较政府债券低,但比公司债券高;利率一般高于政府债券和银行存款;可以进入一定的市场流通转让,流通性强。所以,金融债券对于投资者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公司债券又称企业债券,是指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公司债券到期之前可以转让,期限一般比较长,风险较高,收益率也比较高。

    (3)商业保险的种类、职能、业务

    种类:我国商业保险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  大类。      职能:办理各种财产保险,包括国内企业、个人财  产保险和国际保险业务;办理人身保险。明确购买商  业保险的一般程序。      业务:是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  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的一项措施。商业  保险为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证。

      (4)商业公险与社会保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是一种投资行为;它们都是减少  危险、防止后患、保障生活、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它  们都是保险中的一部分。

不同点:①性质不同。社量保险解决大多数社会  成员最迫切的公险项目;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的  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②给付标准  不同。社会保险是保障基本生活水平;商业保险保障

险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承担;商业保险完全由个人负担。④保险依据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商业保险以被保险人的需要为依据。⑤保障范围不同。社会保险保障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商业保险公障项目广泛,保障范围大小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

要点应用

    此考点应该重点掌握两层意思:一是配合培育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二是入世以后,如何来积极主动地发展我国的保险业,迎接国际巨头的挑战。

   6.家庭消费的内容

要点内涵

    (1)家庭消费按照消费的内容,可以区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上述消费内容,按照消费的目的,又可以分成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2)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

要点剖析

    家庭消费又称居民消费或生活消费,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对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消费。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个人需要得到满足;而消费的结果,生产出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生产出了劳动力。家庭消费可分为不同类别:    按照消费内容,可以分成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物质生活消费主要是指吃、穿、住、用、行的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主要是娱乐身心,发展提高自身的各种消费。劳务消费是家庭花钱购买的各种服务。家庭消费按消费目的,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生存资料消费是指家庭生活消费中用来满足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消费,它既包括必要的物质生活消费,也包括有关的劳务消费。发展资料消费是家庭生活中用于人们满足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需要的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是家庭生活消费中,能够满足人们享受的物质生活资料消费、精神产品和劳务消费。    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从根本上说,是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此外,还受下列因素的影响:①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的影其他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家庭收入水平提高高,家庭消费水平也会提高。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收入。②物价水平。在家庭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成为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消费品价格水平与家庭消费水平成反比。③人口数量。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消费水平与供养人口成反比。

要点应用

    目前,我国家庭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家推行扩大内需政策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实惠。我们在复习备考时,应该侧重于从原因和措施两个角度考虑。

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要点内涵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2)家庭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要点剖析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对生产和其他环节起着重要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消费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以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可以看出,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的社会需求的创造,以及新的市场的开拓。因此,消费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首先,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适度消费就是要品入为出,不赶时髦,又称合理消费。如果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和家庭收入的多少,盲目攀比,搞超前消费、崇洋消费,都是有害的。    其次,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还要注重精神消费。    第三,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为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必须彻底改变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习惯,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人民的传家宝。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从个人道德修养来讲,我们要时刻记住我国的国情和奋斗目标,作一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有为青年。

要点应用

    此考点重点应该掌握生产和消费的辨证关系。因为,培育和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强调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都离不开这一知识。

8.依法保护消费者产合法权益

要点内涵

    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享有安全、知情、自主选择、公平交易、求偿、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等权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应当通过合法途径,依法寻求保护。

要点剖析

    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的主导作用决定其合法权益必须要受到保护,消费者对生产的支配作用决定其权益必然受保护。    在商品服务市场上,消费者的权利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尊重权、获得消费方面的知识的权利等。其中,人身安全权和财产安全权是消费者最主要的权利。

    我国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司法机关、消费者协会(社会团体),大众传播媒介(舆论监督工具)。    我国现有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主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    不成    消费者权益受损后寻求解决的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    不成不成    协会调解*向行政部门申诉或提请仲裁机关仲裁*向人民法院诉讼。

    公民作为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懂得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消费者既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绝不能滥用消费者手中的权利,损害经营者的正当利益,影响全社会正常的市场秩序。

要点应用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目前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我们应该结合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等相关知识,综合掌握这一问题。

哲学

一.唯物论

1.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  物质和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5.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6.  一切从实际出发

7.  实事求是

8.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要点内涵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2)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4)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要点剖析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②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社量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①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③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根本规律,这一规律是客观的;阶级斗争的规律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规律都是客观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①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②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又是有区别的。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中讲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点,即客观实在性。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①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③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①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②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③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如此。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从主观方面来看,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从客观方面来讲,以及社会历吏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会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但是并不影响我们人类去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①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②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量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③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品,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要点应用

    此考点可用于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如:“三个代表”重要思的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以及党和政府其他重大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