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香访软件:正文显示页面dhfr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39:01
作文教改应弘扬人的主体性刘一承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学
【专 题 号】G31
【复印期号】1999年06期
【原文出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福州)1999年02期第133~136页
【作者简介】刘一承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 本文论析了应试作文教学的弊端,认为优化作文教学过程的核心在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朝气蓬勃发展。文章从改进命题、广开题源、崇尚实用;指导要适度、适时、得法,引导学生说写结合;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等方面,具体阐明了构建“指导——自主学习”作文教学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少功的状态基本上没有多少改变,表现在命题随意,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搞无米之炊,视写作为畏途;作文指导模式化,束缚思想,遏制思维;批改讲评教师包办代替,教师披荆斩棘,疲于奔命,学生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张志公先生有一个论断:“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注:张定远编《作文教学论集·序言》,新蕾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为什么会这么难呢? 这当然与以应试为目的的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陈腐落后密切相关。所以,要解决作文教学“老大难”的问题,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要抓紧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契机,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思想观念具有强烈的政治经济色彩,具有鲜明的时代制约性,它是统领行为的帅,是牵动全局的纲。观念决定内容,决定方法,决定教学各要素的结构。作文教改只有体察时代的需求,才能高奏人的发展的主旋律,弘扬人的主体性,构建“指导——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作文教学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生机。
      一、构建“指导——自主学习”模式,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在我国,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过程,大体包括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阶段,其弊端就在于每一个阶段都是立足于教师的教,而置学生于被动的地位:老师命题学生作,老师指导学生听,老师批改学生看。由于满足于消极的灌输,结果学生喊难,老师叫苦,学生厌学,老师厌教。这与素质教育的思想当然是不相符合的,同时也不能科学地反映作文训练的过程。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的过程是客观事物在写作者头脑里加工制作的过程,它经历“双重转化”: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二是主体的观念、情感向语言文字表达的转化。作文教学的过程必须尽可能与文章产生的过程相一致,因为只有经过这样的实际训练,学生才会形成真正管用的作文能力。同时,还必须顾及“教”与“学”两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参加者来说,显示着生命的涌动与成长,体现着育人的本质。“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注意到师生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内容大体上是:
    第一阶段:教师命题——学生选题
    第二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讨论
    第三阶段:教师点拨——学生表达
    第四阶段:教师批改——学生自改
    第五阶段:教师讲评——学生总结
    优化作文教学的核心就在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全过程中朝气蓬勃地发展。衡量这个过程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就是看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是不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生动活泼。
      二、改进命题,广开题源,崇尚实用。
    学生练习作文感到“没的写”,命题不当是重要原因,“没的写”却又“硬要写”,只好勉为其难,敷衍凑数,滋长了不良的文风。命题失当,远离学习实际,使学生感到是老师“要我写”。因此改进命题,实在值得认真研究。怎么改呢?我以为原则依然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站在学生的立脚点替学生设想。既要看到学生之间相同的地方,注意来源于生活,符合年龄特点,结合阅读教学,又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区别,重视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智力,发展个性。为此,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生活的天地,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影响也大都有许多不同,他们的兴趣爱好更是千差万别。他们爱什么,恨什么,追求什么,教师都应大体熟悉,然后才能命出学生愿写又有所写的题目来。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就必须做学生的知心人,把命题命到学生的心坎上。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命题的导向作用,变应试为应需,加强作文教学的实用性,积极谋求开发智力战略重点的转移,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提供认识和表达的方便。这是作文职能最本质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丰富多采人际交往的需要。
    应需作文顺应生活与工作之需,重在实用的意识十分鲜明,认为写文章首先要考虑好此文写给谁看,文章怎样才能在他(或“他们”)身上发挥作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作文教学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如日本有的学者把使用语言表达目的分为五项:(1 )报告(通知、给予知识情报);(2)说服(激发理智使之理解);(3)感动(诉诸感情引起反应);(4)导致行动(使之能够具体行动);(5)娱乐(使之感兴趣)。有的日本学者则把表达目的分为另外五项:(1)为了传达意志和要紧的事情而写;(2)为了记忆(备忘)而写;(3)为了使多数人知道而写;(4)为了把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写;(5)为了说服他人而写。尽管这些学者对表达目的分类有所不同,但在教学中都注意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明确语言表达的目的,这确实是培养学生实用写作能力的捷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使用频率最高的实用文体写作训练列为作文教学的重点。西德的说写训练中实用型命题就很多,如《记一次汽车比赛》、《一则失物启示》、《架设野营帐蓬的方法》、《从车站到自己家里的路程说明》等。香港高二级写作训练,从形式上看,有新闻报道、说明书、对话、发言、书信等;内容上则注重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如访问有关人员,写一份一年来班级蓝球比赛大事记,既锻炼了学生的采访能力,又通过整理采访材料,提高了学生按一定顺序写作的能力。近年来国内作文教学对实用性作文也作了不少探索。许多教师认为,让学生的作文有实用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文章的实用价值,是调动他们写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好办法。1998年高考作文《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重点考自述性文章的能力,其内容直指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弱项——心理承受力的问题,作文就是做人,高考作文命题表现出很强的教书育人、学以致用的特色。
    作文教学还应重视智能的创新导向。命题忌旧贵新,新颖、别致的命题,有启发性和鼓励性,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利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发挥创造性。如《我心目中的一尊塑像》、《我的一个梦》、《我们遨游太空》、《北京——20008年奥运会》、《21 世纪榕城大都市》等,这些题目适合中学生富于幻想的心理,能调动创作的内在动力,有利于迅速提取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储备和知识储备,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前二年有一道想象型的高考作文试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试题要求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想象成一轮满月,以满月为重点,用天幕、云彩、柳梢等陪衬, 构成一个画面, 再把这个画面用200 字左右描述出来。试题提示,除了满月之外,还可以想象出很多不同物体,因而也就能想象出很多不同画面。想象是神奇的,想象作文特有的充分包容性,激发了考生们的灵气与聪慧,写出了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
    要广开题源。命题的方式可以统一定题,也可以按程度命题,还可以因人命题。此外,命意不命题,或多出几个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拟题,或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定一个题目作文等命题形式也值得重视,因为它有利于在兼顾共性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取材、拟题和择题的能力。当然,选题作文是定题作文的必要的补充,教师拟题时要充分顾及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实现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三、作文指导要适度、适时、得法,引导学生说写结合。
    讲得太多,面面俱到,越俎代庖,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讲得太少,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起不到点拨的作用。学生作文之前是应该指导的,但指导可否让学生自己讨论进行呢?答案是肯定的。变教师讲为学生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课堂上将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时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高尔基介绍写作经验说,他写作前,总是把写作内容讲给别人听,别人听后说好,他再写成作品。日本有一篇《关于‘找窍门’》议论文练习实录,作为说写的示范收编在日本国语教科书里。这个练习的具体过程便是从说话开始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使学生对于选题的中心和论述层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写好文章奠定了基础。台湾语文教学界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近些年他们引进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理论和成功经验,将先说后写郑重地写进了教学大纲里。在《国民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命题后,酌与学生作短时间之讨论,再令学生撰写……”讨论时间虽短,效果却很长远,学生自能养成一看见命题就用心思考的良好习惯。讨论还没开始,学生大多就已进入“口欲言而嗫嚅,足欲行而踟蹰”的“愤悱”状态,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交流看法,各抒己见,更是能集思广益,激发作文表达的欲望。教师要讲的,学生几乎全能说到,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学生容易接受。从讨论中,学生明确了作文的目的,即为什么写;获得了许多材料,即写什么;还可以找到完篇的办法,即怎么写。这样,个个跃跃欲试,不仅“有的写”、“乐于写”,而且自信必能写好。
      四、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作文前指导的继续,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有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上付出的劳动最大,但收效却甚微,改革批改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作文教学把修改当成教师的事,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写出文章也就成了作文训练的终结,殊不知修改是在半成品的基础上进行,激发出的往往是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美国有一本写作教材说:“记住,修改作文既是加工一篇值得加工的文章,又是学习写作技巧的主要机会。”(注: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30页。)
    学生作文一般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修改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寻求好的表达形式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思想的深化和表述的完善。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是“频改”的结果,因而在“频改”过程中也最容易领悟文章“入妙”之法。把学生写出文章作为每次作文训练终结,岂不成了“半截子”功夫,就如同断了尾巴的晴蜓一样,再怎么挣扎、发力,也是断然飞不高的。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谁都经常有作文的需要。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作了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7页。)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理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作文教学整个过程的主人,这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而且也包含了一切真知均来源于自身实践的哲学观点。美国写作教学从“作品定向”到“过程定向”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把重点放在学生写成的作文上,转变为教师介入学生作文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评自改,通过控制作文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写作技巧,这反映了教育观念上的进步。在美国作文教学中,“编辑室”活动和“出版会议”活动很能激发学生写文改文的兴趣,他们频繁讨论,不断修改,学生的思想一直沉浸在一种具有连续性的写作环境里,其全面素质的提高就可想而知了。我们许多优秀语文教师也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他们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形成了一整套自行批改作文的办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他们还采用“大家评”、“大家议”、写后记、搞总结、办小报等方式,把作文教学向课外延伸。
    着力培养学生改的能力,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作文教学的本身。评改能促进阅读,无论是评还是改,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和功力。为了做到“鉴照洞明”,作文的主体必然要多阅读,多实践。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欲负而有力,必当积之甚厚。评改是思维的结果,而思维激发起来的兴趣是长久的兴趣。让学生在修改评议中觉得自己确有所得,发现自己能力上有提高,并从而发现自己智力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将会感觉到这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体验到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不仅会激起“有的写”的浓厚兴趣,养成“乐于改”使之日臻完善的良好习惯,而且培养了自尊、自立、自爱、自强的人格。
    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构建“指导——自主学习”作文教学模式,使教师主导作用得以更完美的发挥:变面面俱到为强化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教师的角色意识将从知识的传授者发展成为学生智力活动的组织者。语文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一起将深刻体验到自己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相关文章 从四个方面把握高中语文“阅读目标”
语文教学对语文学术资料的选择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提高实效?
片言居要 百意烛照——谈“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从高考说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