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盆滨挑战100视频:正文显示页面28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01:07:38
活化联结手段,展现学科魅力徐祯

【专题名称】中学物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6
【复印期号】2011年03期
【原文出处】《教学月刊:中学版》(杭州)2010年11期第40~42页
【作者简介】徐祯,金华市第一中学(浙江 金华 321015)。
【关 键 词】EEUU


    程,就是学习者将他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情感、信念及感觉融入某种情境中,建构一种经验并转化到认知、行为及情感领域,从而合并到个人生活历程之中去的过程的整合,在自组织和他组织的统一作用下,认知结构从无序逐步走向有序,并从一种低级的有序结构向高级的有序结构逐步演化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积极参与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学习者。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无进步或能否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而学生学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是否有明晰的结构,相关的知识之间联结是否恰当,否则学生也许从课堂上获得了知识,但是却不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有效地激活所学知识,学习效果也是低下的。因此,优秀的教师是为“联结”而教,而不是为了记忆而教。
    一、利用实验及体验转变观念,使学生愿意联结
    人总会想当然地相信自己的感觉,亚里士多德就凭借直觉得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的错误结论。完全凭直觉解决问题也是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常见毛病,教师一般会反复强调理性思维,告诉学生“跟着感觉走”经常是错误的,但学生们通常仍我行我素。例如,在谈到跳伞兵跳伞后达到匀速运动的过程,经常有学生问“匀速运动的过程,伞和人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他们怎么还会继续运动呢?”显然,这样的劝告见效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转变观念。这时学生的亲身体验能促成自身的观念转变。
    比如,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体验人会受感觉、直觉的欺骗。让学生将一枚回形针,拉直后再对折成“U”形,使“U”形两端点相距大约1cm,然后闭眼,一手执之并逐渐移动“U”形针,从另一手食指的指尖,依次经过手掌、手腕再到手肘处感受“U”形针两端距离的变化。体验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两针端之间的距离在逐渐变小,最后趋近于同一点。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回学生的亲身感受都出了问题,可见人的直觉经验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再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学生就能深刻领会理想实验的魅力,同时对今后的解决问题方式——依据事实、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认同,观念的转变使学生愿意用理性联结知识。
    二、批准学生科学思维的起点,促学生启动联结
    在建构主义看来,不管教师如何教学生,他们的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教师只有把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把已有知识和观念作为新教学的起点,并给予学生多一点学习和建构的机会,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1 如图1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A处于静止状态,所挂的砝码和托盘的总质量为0.6kg,弹簧秤读数为2N,滑轮摩擦不计。若轻轻取走盘中的部分砝码,使总质量减少到0.3kg时,将会出现的情况是()
    
    图1
    A.弹簧秤的读数将变小
    B.A仍静止不动
    C.A对桌面的摩擦力不变
    D.A所受的合力将要变大
    很多学生认为A项是正确的,理由是弹簧秤的拉力与绳子拉力相等。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为初中学习的“二力平衡知识”,他们认为这二者是一对平衡力。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如果没有指出弹簧秤的拉力与绳子拉力为什么不能看做一对平衡力,只是如此这般地讲解一通,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初中的平衡力知识是高中平衡问题的“原有知识”基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二力平衡作为科学思维的起点,促进学生启动知识之间的联结。
    三、安排合适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主动联结
    “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探究机会,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既探究又合作地解决问题。例如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时,关于加速度和力、质量的测量在原理上都已经不成问题,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方案,然后交流讨论,最后获得比较完美的实验方案。学生小组讨论的方案大致如图2所示。
    
    图2
    每个学习小组代表除了板演示意图,还面向全体同学介绍详细方案,同时有别组同学提出质疑,引起同学充分思考、辩论,课堂不时响起热烈掌声。如方案一由于重物的重力不能忽略,绳子拉力并非等于重物的合外力;方案二中虽然消除了重力的影响,但又增加了阻力,如何测得阻力大小?同学们各抒己见,不仅讨论实验原理,还从可操作性角度做了非常精彩的论述。方案三中,干脆以玻璃板代替长木板,尽可能减小了阻力的影响。而气垫导轨、光电门和数字毫秒计的使用使得方案四成为课堂中的亮点之一。
    至此,深度讨论为下节课的实验探究做了充分准备。对如何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比较完备的实验方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知识之间的联结在不经意的讨论中慢慢铺开。一切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主动联结各知识点,并加以整合、优化。
    整节课来看,教师讲解知识的时间不足五分钟,学生的思维却一直兴奋,甚至下课也是意犹未尽,再到下一课时按自己亲手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可谓一切水到渠成,由此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无声地浸润着年轻的心灵。
    四、合理安排教学素材的呈现时机,使学生深化联结
    关于惯性,学生头脑中总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教师在课堂上会提供各种素材帮助他们理解。比如教师可以提供一段视频材料呈现以下情境:气垫平台上,球与底座一起匀速运动,某时刻球突然相对底座竖直向上弹起,球与底座分开后分别沿不同路径运动,一段时间后,不管球飞得有多高,底座向前运动有多远,球仍然准确落回运动的底座上。这段视频对学生的视觉冲击极大,可以看得出,他们相当震惊。还可以提出以下一个问题。
    例2 在一艘匀速向北行驶的轮船船舱中,一运动员做立定跳远,若向各个方向都用相同的力跳出,则运动员在船上跳过的距离比较(  )
    A.向北跳得最远
    B.向南跳得最远
    C.向东向西跳得一样远,但没有向南跳得远
    D.不论向哪个方向跳,运动员在船上跳过的距离都相等
    关于以上两段教学素材可以用不同的顺序呈现,结果发现:先例题、后视频的效果明显优于先视频、后例题的效果,究其原因,经过对例题的思考,学生大脑处于一种“编排的浸润”状态,更易于深化知识的联结。
    五、结构明晰、逻辑严密的板书,帮助学生联结
    现代学习理论表明,记忆不是简单的联想。事实表明结构不仅包含知识,也涉及意义。知道学习者是如何组织信息结构的,这特别有利于人们理解隐含于有效理解和思维的条理化的知识的性质。
    好的板书是一种美的享受,便于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框架。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这章,运动学的公式繁多,公式记忆也是一项不小的负担,若不注意理清知识结构,哪怕记住公式,也不能有选择地使用.为此,笔者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板书。所有后面的公式都由前两个公式推导而来,他们相当于母子关系,前两个公式与“母”字的有机结合体板书,视觉冲击伴随着学生的惊叹完成了知识建构。
    
    图3
    
    图4
    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幅精美的知识结构图,例如图4所示为“运动的描述”一章的内容小结。各节知识层层递进,研究逐步深入,学生可以感受自己正逐渐步入物理殿堂。还有如学习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知识,图5所示的板书可以引导学生用大观点组织知识,认识到向心力公式就是F=ma的具体形式之一,这样新知识顺利地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知识增加了,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碎片”并未增加。
    
    图5
    板书是教师自构的知识框架,而不是教科书各部分内容的标题的罗列。好的板书,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既给人以艺术美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由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决定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改变学生观念使学生愿意联结,通过观察实验启动学生学习联结,以物理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学生原有不同的物理认知结构为出发点,使学生主动深化联结,板书是无声的语言,它的潜移默化起到示范作用。
    学习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够领略到物理学科魅力。对高中生而言,物理学科的魅力并非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这么简单,物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物理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结,精妙的知识结构,是更高层次上物理魅力的展示。它们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更高更稳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习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最坚实的保障。^NU1DA20110513



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低成本实验——自制电子礼炮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五个结合
也谈学物理能干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物理学以及方法论的知识
“精确验证库仑定律”的设计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