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盆滨励志视频:正文显示页面3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20:17:18
黎强

【专题名称】初中数学教与学
【专 题 号】G352
【复印期号】2011年03期
【原文出处】《福建中学数学》(福州)2010年10期第30~32页
【作者简介】黎强,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361003)。
【关 键 词】EEUU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然而,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爱好数学、成绩好、又学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当我们精心准备,渴望在课堂上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感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时,遭遇的却是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接收不良、反馈不畅、麻木不仁;“大量的学生表现为通过表面的学习而没有真正达成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行为参与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认知取向和情感体验?
    基于上述感受,我访谈了数十名学生,并参考孔企平设计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三份问卷,对百余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获取当前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参与现状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
    二、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参与现状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它包括了三个基本方面: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1.行为参与方面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首先是行为参与。行为参与的内涵包括了听课、参与讨论、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课外所花的时间等。
    (1)受访学生中的91.5%认为自己在数学课上“听老师的讲解”,而在课堂学习的投入程度里,能全神贯注地投入教师教学全过程的占28.3%。
    (2)对待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问题的态度“经常主动举手,争取老师叫我”的占17.2%,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随年纪的增长而递减。
    (3)对待课外作业的问题:只有5%的学生保证自己从未抄袭过别人的作业,不到10%的学生能去思考老师建议的思考题。
    (4)90%以上的学生喜欢小组活动;积极参与54.8%;听别人讨论,自己不想说的占27.4%。小组活动中最不愿意承担的工作是负责计算。
    2.认知参与方面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认知投入:第一,学生是否依赖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二,学生是否注重用联系和理解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三,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是否具有独立性?这三方面的问题对应学生数学学习的三种策略即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依赖的策略。
    (1)浅层次学习策略的特征是死记硬背和机械的方法。
    对“牢记公式和方法是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各50%的学生选择了“无意见”和“同意”。9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反复解题来记忆数学知识是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学好数学,没有练习就没有数学,数学成绩是练出来的。
    (2)深层次学习策略的特征是独立理解、联系和反思。
    只有约14.5%的同学明确表示“会努力把在数学课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或者其他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只有12.9%的学生明确表示“在数学学习中总是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去帮助理解主要内容”;能够经常问“为什么”的问题的学生占12.6%;“在学完数学章节时,总是回头看看哪些内容我掌握得不够的”只占6.7%;能寻求一题多解的学生更少,只占3%。
    (3)依赖策略的特征是以教学策略为学习策略,认知水平不稳定。
    超过80%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听从老师的安排”、“在数学学习中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这些学生认为,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学,听从老师的安排,是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
    (4)课堂上遇到困难或不会的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当堂请教老师和同学的占18.5%;课后请教老师或同学的占25.5%;回家问家长的占6.2%;自己解决的占11.6%;谁也不问,放弃的占到38.2%。
    3.情感参与方面
    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有这样几种:第一,对学习内容和过程感到有趣;第二,虽然谈不上对学习有趣的感受,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取得好的成绩感觉到愉快和满足;第三,对考试和测验的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第四,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厌倦。
    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是“兴趣爱好”的只占9%,是因为“中考”而学数学的有38%,11%的同学学习数学的动力是认为数学“有实用价值”,还有22%的同学是由于“老师管得严”才学数学的,还有6%的学生根本不想学数学,12%的学生认为,虽然数学对他们说来并不十分有趣,但是他们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好的数学成绩总是给予他们愉快的体验。
    95%以上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学生害怕数学测验和考试,这种情感体验也影响了学生平时的学习。
    三、思考与对策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到被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高行为参与下的低认知状态,以及他们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我们可以定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事实上是处于“非参与”状态的。
    1,造成学生数学学习“非参与”现象的原因
    满堂灌式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等根本来不及消化;教师被教辅左右教学,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课堂行为表现而不是内在的思维过程;初中数学内容的抽象复杂化导致学生学习仅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达不到方法层面;按照目前的考试模式,在智商相当的情况下,延长读、背、写、练的时间是提高学习成绩最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学生在没有深层次思维参与的情况下也能完成数学学习任务,从而产生一种浅层次的教与学的循环。“快餐式”学习方式:狼吞虎咽、胡塞海填造就出一批营养不良的数学“胖子”或者“厌食症患者”。
    以初中代数的知识结构为例,从定义到性质到运算到运用是层层相接,环环相扣,前端的知识掌握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后继知识的学习,因此打好基础,层层夯实,单元过关是学好代数的重要方法。也因为此,教师通常会在一个知识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不断地进行模仿性、重复性的强化训练,通过题海战术来掌握知识点,学生不是洗耳恭听就是埋头苦练,没有自我理解的时间和表达理解的机会。究竟“熟”到什么程度能生巧?怎样的“熟”才能生出巧?
    2.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改变“非参与”状态的基本途径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我们教师共同追求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求“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毫无疑问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有效的参与的结果。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的定位和目标是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的重要途径。
    对学困生加强训练,让这部分学生也能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例如,在菱形的性质及其应用中,以“有一个60°角的菱形”为条件,我们可以编制题组(图略):
    (1)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ABC=60°,求该菱形中每个角的度数。
    (2)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ABC=60°,求菱形中所有线段的长度比
    (3)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DBC=30°,AC=6,求菱形的边长和对角线BD的长。(课本例题)
    (4)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ABC=60°,AB=2,做BC边上的中线AE,求AE的长度。
    (5)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AE是BC边上的高,你能用几种方法求菱形ABCD的面积。
    反复出现相同的图形背景: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让学困生感到亲切,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相同背景又有不同的要求,让程度好的学生有新鲜感,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就提高了。课后作业分层,学困生作业仍保持题设不变,只对其余数据做改动,实现“记忆通向理解以至形成直觉”。
    再如,对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我们则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想方法,以达到用深层次学习策略来参与数学学习。
    探究: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AB=7,AD=2,BC=3,如果边AB上存在点P,使得以点P、A、D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点P、B、C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则这样的P点有(  )
    
    图1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我们引导学生用以下方法即代数(方程)的方法解答:
    
    我们还可以设计变式,使“重复通过变式得到发展”。
    变式1:若在直线AB上存在点P,使得以点P、A、D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点P、B、C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则这样的P点有几个?
    变式2:若设AD=a,AB=6,BC=c(a<c),若在边AB上存在点P,使得以点P、A、D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点P、B、C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则这样的户点有几个?
    3.顺应心理规律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学习方式有多种水平。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当分别采用相应水平的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味采用高级水平的学习方式,才是高效率。①初级水平:机械记忆,浅层理解,简单应用,被动接受;②中级水平:意义记忆,中层理解,综合应用,主动探索;③高级水平:整体记忆,深层理解,创造应用,有所发现。三种水平的学习方式都是存在的,应当重视由初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自然转化”,而不是“人为强加”。
    初中阶段是个体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初中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是他们身心发展突变的时期,不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矛盾。初中生心理上最突出的特殊矛盾是:渴望独立自主与成人管教的矛盾,个人活动的欲望与集体行为的矛盾,个人活动能量大与其认识水平低的矛盾。为此,我们应当顺应心理规律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分化过程。教学实践证明,从小学到高中,数学学习有三个分化阶段:①小学三年级末到四年级初阶段。②初中一年级末到初二年级初阶段。③高中一年级阶段。研究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有哪些需要特别引导和关注的地方?到底有哪些差异性?通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