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鬼宠有什么用:互联网的一些事 2011-8-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2:38:53
互联网的一些事

18个设计师必备的在线配色调试网站工具阅读原文

好的配色,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网站设计的质量好坏,合理地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契合网站设计目的的同时,可以更确切地传达网站产品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除了平时使用的Web设计软件意外,更多地掌握一个在线配色... 全文↓来自:责任编辑2  1天前

好的配色,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网站设计的质量好坏,合理地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契合网站设计目的的同时,可以更确切地传达网站产品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除了平时使用的Web设计软件意外,更多地掌握一个在线配色调试工具,会给你的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节约工作成本。这里就为Web设计师整理了18个优秀的在线配色调试网站工具。

Adobe Kuler

Colr.org

Colour Lovers

4096 Color Wheels

Color Schemer

Color Palette Generator

Web 2.0 Color Palette

Color Scheme Generator

ColorJack

Color Harmony

Color Blender

Color Schemer Online v2

ColorDB

Accessibility Color Wheel

Color Hunter

GenoPal

Pic2Color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社交网络时代14年的历程阅读原文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社交网络发生很多事。先是之前一直被看好的 Color 并不被用户接受,后来Google+ 的亮相更是吸引了无数的眼球。在Google+ 亮相后一天,曾经的社交网络霸主 Myspac... 全文↓来自:爱范儿  1天前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社交网络发生很多事。先是之前一直被看好的 Color 并不被用户接受,后来Google+ 的亮相更是吸引了无数的眼球。在 Google+ 亮相后一天,曾经的社交网络霸主 Myspace 被新闻集团以 3500 万美元价格给卖了。

  在人们对 Myspace 一片惋惜中,Google+ 不断传来好消息:

  • 7月15,Google+ 的用户数量达到一千万

  • 7月 22 日,Google+的用户数量达到两千万

  人们开始讨论 Google+ 能否挑战 Facebook 的霸主地位。虽然 Google 以前在社交网络做过几次尝试,不过都是以失败告终,这次 Google 看来下了狠心。相信在接下来的一段很长时间内,Google 和 Facebook 在社交网络上肯定会有一番龙争虎斗。至于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里我们可以重温一下社交网络的那些事。

  社交网络时代拉开大幕

  1997年,一家纽约的网站六度空间(sixdegrees.com)取得了真名网络交友服务的重大突破,而六度空间的出现正式拉开社交网络时代的大幕。

  六度空间是根据“六度分割理论”创立的,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空间首先采用真实身份来确认和映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关系,这在当时看来是极富远见的。六度空间创立之初有两个关键功能:第一个是“与我连通”(connect me),如果你输入某人的名字,系统会通过已有的用户来建立你与他的联系;另外一个是“将我加入”(network me),通过这一功能你可以寻找特定性格的哪一类人,系统会通过你的要求来识别哪一类人。

  在1999 年,六度空间达到它的最高峰,那时它拥有了100 万用户,并被一家公司以 1.25 亿美元收购。但在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它的新东家选择关闭这家亏损的公司。

  1997~2000 年,可以说是社交网络的第一阶段,以六度空间出现为开始,又以六度空间倒闭为结束。不过这仅仅是社交网络的起步而不是终点。

  Friendster 引领潮流

  经历过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社交网络经历了 01 和 02 的两年沉寂期,但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在 03年社交网络迎来一轮新的爆发。

  一个名为乔纳森·阿伯拉姆斯的程序员在 03 年 2 月的时候制作了一个面向用户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化网络,称为 Friendster。尽管这个网站算不上一个约会网站,但它却提供了很多工具来帮助用户寻找约会对象。这网站的理念是通过了解朋友的朋友来认识有趣的人。用户基本上使用真名注册,并且 Friendster 还使用一种新颖的工具来和别人保持联系——和六度空间的韦瑞契如出一辙。他们的照片显示在名字的边上,这实际上是一项很大的突破。

  03 年 2 月成立后,Friendster 立刻引起了轰动,在几个月内聚集了几百万用户,当时人们谈到Friendster 时会说它是下一个 Google。但是在当年年中的时,用户体验开始慢慢下滑了。

  成百万的用户加入了网站,而其原有的服务器则越来越慢。网页需要 20 秒才能载入。同时Friendster 在公关方面也遇到了问题——它陷入了与假用户的口水仗中,这类用户使用假姓名和假身份进行注册,有人甚至注册成卡通人物或者一条狗。阿伯拉姆斯坚称那些用户需要使用真名来注册,而且他还封禁了很多的假用户。

  Myspace 的出现

  正当 Friendster 的用户体验在持续下降和假用户陷入口水仗中的时候,Myspace 出现了。Myspace 刚起步时简直就是 Friendster 的翻版,而 Myspace 的联合创始人汤姆·安德森(Tom Anderson)曾经也是 Friendster 的忠实用户。

  Myspace 在 Friendster 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些改变,比如在 Myspace 上用户可以使用假名,更重要的是在Myspace用户可以自己加载页面代码从而自定义页面,用户有将自己页面变成任何东西的权利。对于年轻人来说,Myspace是非常时髦的,当时 Myspace 被认为是一个能够包容任何狂野行为的电子俱乐部。

  • 2004 年 3 月,Myspace 流量超越 Friendster,成为美国第一大社交网站

  • 2004 年 11 月 2 日,Myspace 用户达到 500 万

  • 2005 年 7 月 18 日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 Myspace,那时 Myspace 已经拥有 2100 万用户

  与众不同的 Facebook

  2004 年 2 月 4 日上线 Facebook,那时 Myspace 万众瞩目,谁也没想到当时在哈佛大学宿舍创立的网站会成为社交网络的霸主。

  一开始的时候,Facebook 就与此前互联网上包括 Friendster 和 Myspace 在内的其他网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没有大学地址的邮箱不能注册 Facebook,而且登陆者必须使用真实姓名。这使Facebook 具有排外性,但也确保了用户的资料绝无虚假。我认为让用户身份真实有效是 Facebook 战胜 Myspace 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Facebook在2月25日向哥伦比亚大学开放,斯坦福大学成员次日可以注册,耶鲁大学的加入则是在当月的29日。后来Facebook向常青藤联盟其他学院全部开放。

  • 2004年5月,Facebook则拥有10万用户

  • 2004年10月21日用户达到50万

  • 2004年11月30日Facebook迎来了其第一百万个注册用户

  • 2005年6月 Facebook 用户达到300万,10月达到500万

  个人认为,2001年到2005年是社交网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01和02年,社交网络经过两年多的沉寂,在03年迎来爆发。Friendster的失误,给了Myspace机会,让Myspace抢走了社交网络第一的地位。虽然在一段短时间内Orkut能和Myspace抗衡,但很快又败阵下来。而此时,Facebook正在悄无声息地发展。当人们在怀疑社交网络价值的时候,新闻集团以5.8亿的天价买下Myspace,肯定了社交网络的价值。2005年底Myspace以绝对的优势成为社交网络的霸主,而Facebook则成为了第二大的社交网站,一直很混乱的局势在05年底变得很清晰。在接下三年里则成为Facebook和Myspace的争霸。

  Facebook 与 Myspace 争霸

  在06年初的时候Myspace远远领先了Facebook,到了07年底的时候,虽然Myspac在用户数量上还是领先Facebook,但领先优势已经非常微弱。而且人们普遍认为Facebook超越Myspace是迟早的事情。在2008年4月Facebook正式超越Myspace。

  那么在06和07年Facebook究竟做了那些事情使它快速追赶上Myspace,而且使它在后来超越Myspace,而Myspace在这段时间又做了些什么

  以下是 Facebook在06和07做了非常重要的三件事情:

  2006年9月5日Facebook动态新闻上线,它可以使你快速知道你的好友的近况,能够促进人们保持联系。上线了短短两个月动态新闻使Facebook的流量增加了一倍。

  2006年9月26号Facebook对公众开放注册,Facebook的用户群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而是面向全社会。

  2007年5月24月Facebook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平台启动活动,Facebook把它称为“F8开发者大会”。当时财富杂志有篇文章叫“Facebook企图勾住全世界”,这个开放平台使会者大为惊讶和敬佩,Facebook构建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它让Facebook正式超越了Myspace。

  而在同时 Myspace 又做了那些事情呢?

  其实Myspace在这段时间做了很多事情,但缺找不出哪些有建设性的。Myspace在这段时间推出了大量新功能,包括即时通讯工具、分类广告、视频播放器、音频播放器、虚拟卡拉OK机、自助广告平台、主页编辑工具、安全系统、隐私过滤器、MySpace书单等等。

  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 将媒体的运营思路带到了MySpace。MySpace到处充斥着歌迷会、音乐会门票等信息,MySpace重视内容,希望通过内容吸引用户,再通过用户打动广告商,这种运行思路几乎就是传统媒体的翻版。而对于上网消遣的用户来讲,谁都不希望把时间浪费在各种广告上。这种运营策略已经偏离了社交网站真正的核心价值。 Facebook依靠实名制、开放的平台、标准化的页面、电子商务的引入等迅速积累起大量用户,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MySpace显然已跟不上竞争的节奏了。

  “关系”之争

  社交网络的核心是“关系”,网站上的一切“功能”是为了更好服务地“关系”。MySpace帮助人们扩展交际空间,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建立联系。而Facebook让用户与已经相识的人形成互动,增强交流。MySpace上的关系是一种虚拟的陌生关系,而Facebook上的关系是一种真实的朋友关系。

  曾经有一句经典的互联网笑话说,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狗。虽说这是一句调侃,但却真实地反映出互联网的虚拟特征。如今,随着社交网站的快速发展,虚拟的互联网开始越来越真实了。 以前人们喜爱的虚拟关系使人感到厌倦。

  MySpace交互模式存在三大的缺陷:一,太廉价获得朋友,因而不珍惜,可轻易放弃;二,无法了解朋友真实身份背景,因而朋友关系是虚幻的;三,朋友之间的交流方式和手段单调乏味。

  在社交网络基因方面来看,Facebook优于MySpace,毕竟MySpace的交互陌生存在很大的缺陷。

  06年到08年可以看做社交网络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为这三年里就是Facebook和MySpace在社交网络上争霸的三年。Facebook从落后到超越,最终成为了霸主。虽然后来MySpace做出不少的改变,但还是不能逆转它悲剧的命运。

  在Facebook超越了MySpace之后,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Facebook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霸主。而正在此时,有一家公司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就是Twitter。人们认为它可以挑战Facebook的霸主地位。

  Twitter

  Twitter成立于2006年,Twitter是一种微型博客网站,用户可以在该网站上发布文本信息,每次不得超过140个字。你可以在别人跟帖,别人也可以跟你的贴,这有点类似于Facebook的状态更新服务,但它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

  在09年,Twitter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媒体对它关爱有加。Twitter被认为是下一个潮流,它很快成了“最潮”的技术公司,而这个地位在2007年和2008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由Facebook占据。坊间关于Twitter将取代Facebook的预言广为流传。

  经过09和10年的快速发展, Twitter单月内活跃用户 达到2亿,但相对Facebook的7.5亿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我认为Twitter取代Facebook已经不可能了。

  Color

  今年年初的时候,Color凭着“弹性社交”的概念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还没上线就获得4100万美元风险投资,甚至有不少媒体把它称为下一代社交网络。但上市以来并没有获得用户的认可。

  Google+

  6月28日Google+亮相了,Google+一出来,人们就拿它和Facebook来比较。

  Google+将Google的在线产品整合,以此作为完整社交网的基础。Google+的中心要点是朋友和熟人的“圈子(Circles)”,用户可以按不同的圈子组织联系人,如家庭成员、同事、大学同学等,并在小的圈子里分享照片、视频、及其它信息。在整合Circles里,用户可以选择和组织联系人,分成群,让分享最优化。

  Google+和Facebook服务一样,Google+也有一个中心网页,它可以显示评论、图片、朋友和联系人分享的最新内容。在Google网站的顶部分有一个工具栏,用户可以由此接入个性化的数据内容,然后将自己的信息添加进去。

  Google+同时结合地理位置服务。在消息列表页面向右面滑动屏幕,可以看到与用户地理位置接近的人发布的消息。在发布个人消息时,用户可选择是否上传当时的位置信息。整个产品是LBS与社交服务深度结合的一个范例。

  从产品上讲,Google+是一个不错的产品,它值得期待。是否能够打败Facebook,要看未来的发展情况。

  从 Sixdegrees 拉开社交网络时代大幕到现在已经有 14 年,在这期间 sixdegrees、Friendster、Myspace 等都曾经领先过,但它们因为各种原因被市场所抛弃。Sixdegrees 已成为了先烈,Friendster、Myspace 正在往先烈这条路上走着。它们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在互联网上只有适者生存。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最令人蛋疼的10种用户体验设计师阅读原文

和设计师打过交道的人一定也见到过少数极品,不是扎着小辫子留着小胡子,就是剃了光头抽根烟,通常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人作品都很一般般,而作品一般般的人,又不和你多说,总之令人蛋疼。 1、“用户肯定... 全文↓来自:董释德  1天前

   和设计师打过交道的人一定也见到过少数极品,不是扎着小辫子留着小胡子,就是剃了光头抽根烟,通常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人作品都很一般般,而作品一般般的人,又不和你多说,总之令人蛋疼。

  1、“用户肯定……用户绝对……”

  设计师:“这个页面用蓝色用户绝对喜欢……这个字体用雅黑用户绝对可以看清的……这按钮这样做绝对有用户点的!”倔驴一样的设计师通常是最难沟通的,往往从自己很窄的角度去看问题。

  2、“XX网站设计是最全的”

  只看一类网站,并且抗拒一切。你给他参考一些同类型的网站,他马上翻出一堆国外的网站。你告诉他我们做的是服装,请看看凡客是怎么做的,他马上顶你一句:“凡客的设计师吃屎的,做那么滥也能叫设计……?”

  3、看别人的设计都不顺眼

  “有什么好看的,别人都是抄XX的。”在同一个团队内,设计师更不会互相认同,看到别人的方案胜出,会蛋疼的来一句:“这小子今天运气好,被富婆看上了。”

  4、“嗯……嗯……”

  “不同意你但又不告诉你,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这种最蛋疼的在于你找来N多参考资料,N多修改意见,最后设计师看也不看,听也不听。拖到最后交稿也,只能逼的你使用他的方案。

  5、“我是美院毕业的,老师说这个应该是这样做的。”

  时时刻刻强调科班出身,言下之意,就是告诉你,设计上的事你不要插嘴,他是专专家。方案如果被客户打回了,还会蛋疼的来一句:“这鸟客户没口味,农民!”

  6、“我的电脑上看是正常的!”

  你跟他说页面为白花花的没线条,他立即拿一台苹果笔记本跑过来跟你说:“我的电脑上灰线全有的,你看多清晰!”可用苹果的用户有多少呢?他会蛋疼的告诉你:“大部分的用户都是用苹果的,你们看不了我也没办法”

  7、“这世界太黑暗了,没一个好人。”

  “客户是混蛋,老板是混蛋,旁边的人是混蛋,自己是正义的化身。他们全都在欺负我,我要炸了这楼,我了灭了你全家”遇到这样的设计师基本上不能深交,否则有杀身之祸。

  8、“做错了那是因为XXX原因”

  为什么不使用VI色?“那是因为我觉的VI手册的颜色不好看!”为什么头发没扣干净?“素材拿来就是这样的呀!”为什么没做出血?“我原先的公司都是印刷厂做的呀~~”

  9、“就这一个方案你爱用不用”

  有第二个方案可选择吗?“我看过了,我觉的我这个方案用户一定会喜欢。”我们希望有两个方案做个比较。“不用比较,我这个方案是最好的方案,没比这个再好的了。”

  10、“大公司的成功都是因为设计做的好。”

  你这个方案太花了,字小的都看不到,能不能突出这几个字? “你看看,所有的国际品牌都是设计做的好才成功的,不是靠这些字的。”你看苹果的广告多简洁,打一行字就是一幅广告。“苹果那种打打字的广告又不是设计师做的……”彻底无语

  设计师其实和其它专业一样,都想直接面对用户,都想有成就感,但如果你真的碰到极品设计师,也不要急,可以关注我的微博,下回我再分享一下如何破解10大蛋疼的设计师。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我所了解的产品推荐阅读原文

产品推荐分2种,一种是以营销为目的,一种是真心觉得好。今天只谈第一种。之前我们也做过一个,自认为不错,客户和客服的反馈也好,可惜没能正式上线,至今hold。思路很简单,“客户告诉我们他愿... 全文↓来自:堇 网络  1天前

   产品推荐分2种,一种是以营销为目的,一种是真心觉得好。今天只谈第一种。

  之前我们也做过一个,自认为不错,客户和客服的反馈也好,可惜没能正式上线,至今hold。思路很简单,“客户告诉我们他愿意花多少钱[X],希望得到什么效果[Y],我们帮他们选择合适的路径[P]。”其中,X相对容易获得,Y则因本身的多样性需要先做细分,抽象成可量化的特征。然后对每个特征,选取路径P1.P2……Pn,做组合分析,最后是将所有的Y的特征放一起做全局优化。当然,投入的可能不止是钱,也可能是时间什么的,不过那么算的话,就太复杂了。

  我们最后只完成了如此宏大理想的第一步,即在客户说我要走第一条路时,我们告诉他你应该穿什么鞋……说起来好细节呀……那时我们能看到的路径就一两条,还满是泥泞,生怕把客户引过去人家不乐意,或是走着走着摔跤了,修第一条路的人也不给力,一直说着“要不等我们再修好点,你再带人来?”哎,反正很纠结。

  最后的结论是时机未到,还需等待。

  悲催!

  这几天又想起这事,发现产品推荐的思路不总是靠谱,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才能做得有意义。

  首先,客户的诉求实在太难抽象和量化了。他们常说的“这个产品做得不好”“它没达到我想要的效果”诸如此类,都是很难处理的反馈,当你再追问下去或是表示希望他们能说得再细化一些,他们会想一想,回答两个字“感觉”呀……总之,能清晰描述需求的客户不多。如果你再问他,你是注重A呢还是B?回答都想要的客户基本占了90%。

  其次,客户没你想得那么傻也没太聪明,但他们多数很懒。一个新产品意味着一套新内容新要求新操作,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现有的已经能满足他,就不会有强烈的尝试冲动,特别是当尝试还要付费的时候。所以,在新产品上线前做小流量试验,为了征集到更多的自愿客户,常采取免费试用或至少半价的推广方式。从实际经验看,能招募到8个左右的大客户已属上佳。

  第三,客户真的需要产品推荐吗。本周我还就这个话题专门找了几个相熟的客服,她们也帮我问过了客户。答案差不多,客户不需要,客服可以看看。客户通常会对推荐类的东西抱着怀疑态度,他们知道你的目的是营销,潜意识会想你是不是要我掏钱啊,蛮抗拒的。想想你接到保险公司电话时的反应吧,和那个差不多。客服呢,毕竟有工作压力,他们以往的推荐经验多半是来源于个人积累、同事分享和一些帮助文档,很少有实时的可参考的数据和信息,更没有类似的工具以辅助,所以挺欢迎。另外还说一点,客服不希望这样的产品开放给客户,特别是有详细数据和趋势图的,主要是怕解释成本会增加。

  也有好消息,好消息是大部分客户很爱问别人怎么做的,竞争对手啊,同行业的都在做什么,看到不错的产品也会主动询问。比如最近很火的百度开放平台,咨询的就挺多。可惜客服问我的时候,我也完全不了解……

  就是下面这个。

  说到这里,我就想,产品推荐换种形式会不会更好?

  昨晚去泰好味吃饭,每个桌上的餐牌上都写着上个月的销售情况,第一名是冬阴功汤,卖出500多份,第二名好像是凤梨饭,共列了十多道菜,都写清楚了6月份销售的份数。以往去吃饭前都爱查大众点评,看看哪些是招牌菜,餐厅的这个举动倒省了初来的食客不知点什么的烦恼,看起来好贴心,比服务员说“我们这里的xxx卖得很好”,一看价格,心中涌起“贵死了”的反感情绪要好得多。

  那产品推荐能这么做吗?

  既然客户想知道,我们就适当告知其他人在用什么,或者最近什么红,充分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如果能保证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能建立起畅通的反馈机制,能让用户清晰地表达出需要什么不要什么,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后,再开始做推荐。

  现在做推荐的通常场景,是面对一个没有头像喜好不明的客户,可能连他的性别都搞错。一般的,从他的用户ID和注册时填写的基本信息,最多还有在其他产品线的表现情况,能略知一二。之前我们用和该客户同类型的客户数据做了预估,也用真实数据对预估的做了检验,结果并不准确。想想也是必然,用过去的经验预估未来都不一定准,用别人过去的情况去看怎么可能准呢。

  我所了解的产品推荐就这么多了,总结一下。

  1. 如果客户能清晰地说明投入和希望的产出,且对路径无任何偏好,即按照你推荐的结果去执行,事情会简单得多。

  2. 产品推荐建立在对客户和对产品的充分了解之上。两者都在变动,会很难。

  3. 其实就是性价比和最优分配的问题,但很多数据未知,难求最优解。解的方法已经有了,在此不方便透露。

  4. 推荐是趋势,时机仍未到。在现今,或许做排行榜类的效果更好。对相同的数据,客户会有不同的解读和选择。他们会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却不一定愿意为你的推荐买单。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苹果和微软的用户界面设计分歧阅读原文

上周,新潮专栏讨论了苹果电脑新用户或iPad用户对Lion系统功能设置的理解与使用过Macs的老用户相比会有何不同,在此之前,本专栏还就微软目前正向Windows8过渡进行过讨论,其情况与苹果类似。O... 全文↓来自:雷锋网  1天前

   上周,新潮专栏讨论了苹果电脑新用户或iPad用户对Lion系统功能设置的理解与使用过Macs的老用户相比会有何不同,在此之前,本专栏还就微软目前正向Windows 8过渡进行过讨论,其情况与苹果类似。OS X Lion和Windows 8都力图混合平板电脑用户界面和桌面用户界面的元素,或者说,它们都力图将触摸界面和鼠标操作界面结合起来。如果苹果和微软能够舞动魔杖,让所有应用一夜之间采用新界面,它们准会都把键盘和鼠标抛在脑后。不过既然它们没有这种魔力,那么两者不一致的情况就会屡见不鲜。

  但是,尽管Lion系统所展示的OS X-iOS混搭界面正处于成长的痛苦之中,不过对Windows 8来说,下跌势头可能不会那么明显。究其原因,按重要性逐渐上升依次为:上一代应用、硬件和Metro。

  上一代应用:微软信誓旦旦地承诺Windows 8能够向后兼容。只要微软还支持老的Windows应用(让这些应用将来也能用),旧用户界面和新用户界面之间的隔阂就会愈发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微软和苹果在这一点上的区别会越来越大。不过目前,苹果走得也是小心翼翼,可能会把Lion用户界面的一些变化改回去:比如可“自然”滚动方向功能,像空地一样的Dashboard,以及隐藏桌面上的硬盘盘符,还有一些“全屏”应用,即使那只不过是些无需打开菜单的光标操作。

  硬件:苹果仍然没在Mac上采用触屏,它引入了iPad界面的外观,但没有引进iPad应用的输入体验,而是代之以鼠标或触控板的精确操作。因此,Mac应用也没必要采用触摸友好技术。相比之下,Windows 8的“平板电脑”用户界面则是为指尖触控设计的,因此需要与鼠标控制界面更明确地划清界限(尽管微软也保留了光标控制,这样Windows 8的应用也能在没有触屏的PC上使用)。

  Metro:作为手控触屏手机战争中一名新的参战者,微软力图将Windows Phone 7的界面与它的全景用户界面区分开来。2010年,Joe Belfiore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介绍Windows Phone 7时,就反复强调“手机不是PC”。这是一个精确的判断,而鉴于微软在设计掌上PC和移动Windows这些年来所忽视的反馈意见,这个判断也值得反复强调。当然,对于需根据环境设计,并支持定位设备的用户界面来说,这句话也同样适用。

  但是在Redmond,人们已经设计出了一套好用的手机界面,这会让事情发生实际的改变吗?手机和PC不可使用相同的老Windows界面,真是这样吗?还是PC和手机不能采用相同的新Windows Phone界面?是用户界面本身的天生缺陷使然?还是无论用户界面有多好,PC和手机都不该使用同一界面的观念在作怪?

  在PC、平板电脑和手机之间,用户界面肯定还有趋于一致的更大空间。然而,微软不仅将Windows Phone 7和iOS、Android区分开来,还把它与Windows区分开来。这是经典Windows应用和“平板电脑” Windows 8应用之间的转换似乎要比苹果经典Mac应用和“全屏”Lion应用之间的差别更令人震惊的主要原因。Lion的全屏应用也许是其与Windows 8“平板电脑”用户界面模式新的共同点。而根据我们从手机上看到的情况,开发者肯定会为iPhone和Windows Phone 7编写相同的应用,不过都是些比较简单的应用(还有游戏应用,这类应用通常可以无视大部分的用户界面约定)

  苹果和微软显然都在努力实现更简洁的用户体验,但微软在此过程中还试图将其桌面操作系统修改成新的形式。折中的做法是,两家公司都让自己的软硬件组合(对微软来说,硬件方面则是指其合作伙伴)与新一代的用户相适应,同时又要让现有用户产生最小的疏离感。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如何提高游戏新手引导的引导效率(上)阅读原文

在游戏市场中,游戏产品琳琅满目,特色玩法五花八门,但新手引导却千篇一律。枯燥的引导大幅的降低了用户体验,导致用户留存率的下降,因此如何把填鸭式的教学变得新颖有趣,如何把冗长的引导时间变得短小精湛,也是... 全文↓来自:责任编辑2  1天前

   在游戏市场中,游戏产品琳琅满目,特色玩法五花八门,但新手引导却千篇一律。枯燥的引导大幅的降低了用户体验,导致用户留存率的下降,因此如何把填鸭式的教学变得新颖有趣,如何把冗长的引导时间变得短小精湛,也是游戏交互设计的探索方向。通过对现有一些游戏的体验,我总结了一点设计新手引导的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提高新手引导的引导效率,那就要从引导内容入手,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引导内容来提高引导效率。

  一、从产品功能角度分析引导内容

  需要引导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玩家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吸引玩家的亮点。以一款RPG游戏为例,我们总结出该产品所包含的内容:

  注:本文中的所有图表示例图均为示意,非真实内容。

  从列表中可以看出,基本操作、任务和NPC交易是直接影响玩家能否进行游戏的基本技能,而天赋系统则是游戏有别于其他产品的特色系统,用于吸引追求职业多样化的玩家。排名系统在很多游戏中都有,但不是玩家必须掌握的系统,对初期玩家也没有过多的吸引力,因此可以暂不引导,而由玩家在日后“自我发现”。

  经过优化,我们可以确定从产品角度来讲需要引导的系统会有4项(去掉了排名系统)

  从产品的角度分析完引导内容后我们还可以从用户特点上分析引导内容。

  二、从用户特点角度分析引导内容

  做一款产品有目标用户,做一个新手引导当然要为目标用户服务,因此引导内容不仅要参照同类产品,更要了解用户特点。如何了解用户在引导过程中的需求,就要从我们经常做的用户调查说起。在对用户的调查中我们可以找到用户的游戏经历,通过对目标用户的游戏经历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标用户所具有的游戏能力:

  在对用户的简单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用户对游戏的兴趣所在,通过体验用户玩过的游戏,可以了解用户目前已经具有的游戏操作能力。

  三、进行综合分析

  前面我们从产品角度分析了需要引导的内容,又从用户角度分析了用户目前的操作水平,下面我们可以将两种信息结合起来,对游戏的引导内容做进一步优化。

  我们把用户的操作能力定义为1:熟悉、 2:一般、 3:不熟悉。在以确定的引导内容上确定用户的操作能力。

  经过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出,两种用户对于任务系统和NPC交易系统已经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在引导过程中可以考虑将这两个系统的引导内容作为可选引导内容和小幅引导内容。对于“用户A”这样的玩家,我们还应该满足其跳过引导的需求,使其无需被“强制”引导,因为对于这类玩家而言,引导信息在打断他的操作流。所以最后确定的应该主要引导的内容是

  未完待续…(下期介绍引导形式)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发展与蜕变阅读原文

广告无时无刻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我们既离不开它,又需要它,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想象一下,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如果没有了广告,这个世界会变的多么枯燥无味,所有的产品都可能将是一样的包装,一样的... 全文↓来自:百度MUX  1天前

   广告无时无刻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我们既离不开它,又需要它,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想象一下,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如果没有了广告,这个世界会变的多么枯燥无味,所有的产品都可能将是一样的包装,一样的功能……

  网络广告,早期由于硬件和网络环境的限制,其展现形式极其有限。广告形式以文本链接广告、网幅广告、电子邮件广告等形式为主要传播手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硬件的快速发展,传统互联网广告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时,富媒体互动广告的出现和发展逐渐成熟并得到了充分应用。到现在,我们即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介的诞生,移动网络互动广告将越来越重要,成为网络广告中的新秀和未来。

  一 文本链接广告

  是一种以文字链接形式的,对浏览者干扰最小,访问速度最快,最具效果的网络广告形式;

  二 网幅广告

  以GIF,JPG等格式建立的图像文件,定位在网页中,大多用来表现广告内容的网络广告形式;

  网幅广告分为两类:静态、动态;

  1. 静态:

  静态的网幅广告就是在网页上显示一幅固定的图片,它也是早年网络广告常用的一种方式。优点就是制作简单,并且被所有的网站所接受。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在众多采用新技术制作的网幅广告面前,它就显得有些呆板和枯燥。

  这是Naver shop中的一个商品展示的静态图片banner,banner中大大的绿色标题,与精美的图片相映衬,既能突出文字的表意,也可以将视觉停留在精美的图片之上。

  iPhone的广告,相信大家早已不再陌生,一如既往的那么简单,那么经典。没有多余的装饰,只有那一句精炼的广告语和经典的产品设计。

  iPhone APP的banner设计,其中的文案“感谢第100万次下载者”。

  宝马3系的banner广告,放大的经典的宝马车灯,一眼就能认出,这就是宝马,依然是那么大气,结合音乐活动,体现出这次活动的主题——BMW之悦。

  2. 动态:

  以一连串动态或闪烁的静态图片形成的具有动态效果的动画。通常采用gif、swf等格式,通过不同的画面,传递给浏览者更多的信息,这种广告并不复杂,尺寸也比较小。正因为动态网幅广告拥有如此多的优点,所以它是目前最主要的网络广告形式。

  百度身边的客户端gif banner设计,可爱的百度身边形象,通过手持手机的造型,既诠释了产品特性,又体现出无线客户端的特点。

  三 电子邮件广告

  采用文本格式或html格式,把一段广告性的文字、图片放置在邮件中,也可以设置一个URL,链接到广告主公司主页或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特定页面的网络广告形式;

  电子邮件的广告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现在我们无时不刻不再被电子邮件广告所轰炸着。一个好的电子邮件广告,能够为用户定期提供所需信息,反之,用户一定会在某个时间点抛弃它。

  苹果的邮件广告,主题突出,一句话即说明这次活动的主旨:为母亲节挑选礼物。通过各种女性形象传达着“母亲节”的主题。

  四 互动富媒体广告

  随着网幅广告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时,一种更能具吸引的交互方式:以文字、声音、图像、游戏等为元素,以鼠标,键盘等其他输入输出装置为交互操作体验的网络广告形式。

  传统的文字搭配图片式广告,电子邮件式广告,由于其发展多年,用户对其所带来的感受已经逐渐淡化,甚至有时候会产生反感情绪。另一方面,传统的文字,图片等广告形式的收益也越来越小。

  因此网络互动富媒体广告的出现给网络广告的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flash技术的应用,让广告的展示形式有了新的活力。现在互联网上较为成熟的互动广告也多是以flash和js为主要展现形式。Flash互动广告,在网络互动广告中的贡献堪称卓越。

  互动富媒体广告的常见形式:

  1. 自动播放:

  不需要鼠标交互,即可完成动画的播放,这种方式被大量应用在flash广告中

  奔驰汽车的互动广告——广告中没有文案,画面就一个时钟,每过一秒钟,就有一辆汽车开了出去,用画面的意境体现:还等什么 “Let’s Talk!”

  2. 单击交互:

  不鼠标点击,触发广告交互

  大众广告——整个广告以视频播放为创意,点击播放后一路快速驶过的大众汽车,快到浏览者根本无法看到车是什么样子,吸引用户拖拽进度条自己回放观看。

  Super Lub 润滑剂广告——广告一上来就是一个小女孩不同的荡秋千,秋千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当你关掉左上角的声音时,产品出现。广告形式简单,瞬间产品的特性就表现的淋漓尽致!

  3. 拖拽交互:

  按住鼠标拖拽,享受拖拽时画面变化的快感

  保险套创意广告——一开始是一个禁止符号,当用鼠标向下拖拽,瞬间变成了一个女性符号,广告的创意意味深长

  PUMA互动广告——画面上有一根鞋带提醒你去拖拽,使用鼠标拖拽的时候,会拽出一双运动鞋,形象的说明了,puma的运动鞋是如此得轻薄。

  Mini cooper广告——当你拖拽这家伙的嘴角,就从微笑变成了这幅样子。

  4. 鼠标跟踪交互:

  当鼠标晃来晃去的时候,画面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你怎么操控,它就怎样播放。

  这是一个数字电话的互动广告,用户在banner上左右滑动鼠标,画面上的耳朵就会不停的跟着手机跑来跑去,当追到后就开心的放出心形。

  雪佛兰汽车广告——鼠标晃动,会画出汽车行驶的路线,汽车跟随鼠标来行驶。

  5. 鼠标事件交互:

  通过对事件的选择,交互时间会变化出不停的结果,娱乐十足

  iPod nano——当你选择一个Nano后,在背景上点住鼠标晃动,即可看到nano所放的光辉,与电视广告相得益彰。

  WWF——地球的向左转,回复到绿色的世界,向右转城市变荒漠

  五 移动网络互动广告

  相对于其他广告形式,移动网络广告,借助于移动终端所特有的硬件或传感器特性,可以具有更强的达到率、互动性、定位能力、传播性、交易能力广告特点,如AR,二维码,蓝牙广告,LBS基于位置的营销活动互动、与其他媒体的网络互动广告。

  据相关数据表明,2010年美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为7.976亿美元,预计2011年美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为12.4亿美元,2015年将达到50.4亿美元。在中国移动广告市场,eMarketer表示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在2011年预计将达到4.45亿美元,预计2012年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将达到7.12亿美元,到2015年该数据将达到13.9亿美元。移动广告市场将是一块新兴的互联网产业。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给我们开启了激情神奇的新世界之门,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更具革命性的广告形式,原来广告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这样的便利,让我们更加享受移动生活的多彩。移动网络互动广告,不像传统的网络广告,有可能成为给我们带来干扰。移动广告对用户的精准定位,透过各种传感器,位置定位,推送等功能,给用户提供更加适合自己的广告服务;同时,广告的展现形式也已不再像传统互联网广告那样生硬,移动网络广告从硬件环境的提升,以及软件及网络环境的变化,成为了更加富有创意性与交互性的新广告媒介,使用户在得到有用信息的同时,更可以感受到移动网络互动广告所带来的乐趣。

  可以说移动网络互动广告给我们现有的广告模式,带来一次革命!

  目前,移动网络互动广告分为3种形式

  1. 移动网站互动广告

  以移动终端浏览器为基础,以移动网页为展现形式的广告,如:移动网页上的文字链接广告、图片广告,以及品牌活动等广告形式;

  2. APP植入广告

  以APP为广告载体,在app启动或运行中,植入了以iAD、AdMob等第三方广告;

  3. App互动展现广告

  APP本身即为互动广告的营销平台,如:宜家、Converse等APP应用;

  让我们来看看现在一些移动网络广告的案例:

  APP启动后的游戏中,在APP上部或下部,显示有广告,点击广告可以进入app store或以浏览器打开进入相应的广告主网站。这种广告模式是以APP为基础,常以免费APP+广告的模式出现。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达到了广告传播的目的。

  QR应用案例《你的简历够帅吗》

  一张个人简历,做一段视频,结合二维码。打印出来。招聘方可以使用手机中的扫码软件,即可看到视频。结合二维码可以很方便的把线下和线上链接起来;

  //v.youku.com/v_show/id_XMjYyNDI2Mjgw.html

  宜家(IKEA)AR增强实景技术运用案例

  宜家家居的APP,允许你将宜家的产品,以虚拟现实的方式,显示在你的空间中。

  //v.youku.com/v_show/id_XMTkyNjM2MTA0.html

  Converse AR互动营销APP

  和之前宜家的App创意如出一辙,都是借助增强实景技术,让消费者虚拟体验商品。然后促进购买。

  //v.youku.com/v_show/id_XMjYwMzI3NDAw.html

  iPad 内嵌入式广告展示

  晃动iPad,下面banner中的相机会根据 iPad的晃动角度旋转不同视图,点击banner后全屏显示,手可以拖动相机360°旋转展示相机的各个角度。

  //v.youku.com/v_show/id_XMjUyOTA5Nzcy.html

  Axe在iAd平台上的广告案例

  //v.youku.com/v_show/id_XMjQ5MzI0MDE2.html

  总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工作、生活提供了无限的便利与效率,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移动网络广告让用户越来越有主动权,用户才是决定一个产品是否有用的,一个广告是否有价值的关键。广告的传播形式的转变,创造了一个新的广告产业。我们在移动网络广告设计中,将有更大的创意发挥空间,更强的传播力。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Android PAD 平台QQ斗地主诞生记阅读原文

QQ 游戏大厅的斗地主游戏是一款经典棋牌游戏,由于它娱乐性强,老少皆宜,常年都很受玩家欢迎,玩家群很大,这种大众型的棋牌游戏,在设计上的好处是不需要对玩家进行教学似的引导,游戏规则都耳熟能详,需要做的... 全文↓来自:工兵黄  1天前

   QQ 游戏大厅的斗地主游戏是一款经典棋牌游戏,由于它娱乐性强,老少皆宜, 常年都很受玩家欢迎,玩家群很大,这种大众型的棋牌游戏,在设计上的好处是不需要对玩家进行教学似的引导,游戏规则都耳熟能详,需要做的主要是给玩家营造一个舒适的游戏环境,让玩家能够无障碍的进行快乐的游戏。

  这次接到的设计需求是在大尺寸Android PAD 平台上进行斗地主的移植和再设计,在设计的前期,找了一些PC端和手机端的QQ斗地主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分析总结几个特点

  1.两个平台都使用蓝色为主色系,蓝色系能给人清爽的感觉,联想到天空、大海,有长时间游戏不会感到疲倦的特点。

  2.PC端聊天和信息部分在右侧,IPHONE端聊天隐藏在顶部按钮图标中,PAD虽然屏幕大,但是具有移动性和使用环境的复杂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交互上需要沿用简单,明了,结构清晰的设计形式。

  最后得出的结论,在PAD设计中沿用IPHONE的简单明了的交互形式,色彩上继续沿用蓝色透亮的风格,大调子定了之后进行了第一稿的概念设计。

  最后加入活泼精细的动画效果,使游戏更加生动,精彩。

  PAD斗地主项目已经接近尾声,总结一下整个项目的心得,支持过多种尺寸手机端的游戏设计,接触到PAD这种大尺寸的设计,最大的感触是设计空间更大了,大面积的空间可以进行更多的细节和创意设计,对设计上精细的要求也更高。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图片的复用和拼接,这一点跟手机端一样,需要保证一定的图片量,太大的图片量会增加下载的失败率,所以需要达成一个设计效果和图片量的平衡。

  在设计前期大方向的时候需要多沟通,以免出现设计方案做了很多细节最后被推翻的事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敏捷快速的迭代开发,频繁激烈的碰头会,出现问题快速的修正,才能保证好时间进度和最终成品质量。

  在整个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数不尽的评审和PK,为了精益求精,大家都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很多业余时间,在这里感谢UI cyan 、产品 infi 、开发juaner、keezer 、rickylee的辛勤努力,宝剑锋从磨砺出,在游戏上线之际,大家一起期盼游戏的上线和成功,也为不断的优化和提高游戏品质,打造手机QQ休闲游戏品牌而努力!

  (本文出自Tencent WSD Blog,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加班对于产品成功真有那么重要吗?阅读原文

最近产品行业流传“唯快不破”四字诀,这话我是信的,只有实际运行的数据才能提供最可靠的指引。所以数据来得越快,方向就走得越准。敏捷发布,小步快走这些道理都是互联网产品项目的真理。... 全文↓来自:纯银  1天前

   最近产品行业流传“唯快不破”四字诀,这话我是信的,只有实际运行的数据才能提供最可靠的指引。所以数据来得越快,方向就走得越准。敏捷发布,小步快走这些道理都是互联网产品项目的真理。问题是,单单从一个“快”字延伸出去,很容易唱一曲“爱拼才会赢”,6X12,甚至6X14之说大有市场。

  加班并不可怕,至少我自己不怕加班,而且是习惯性每天多做几小时。过去五年的历史记录有两个,一是连续半年以上每周工作70+小时,另一个是带队报道车展的时候,连续四五天,每天工作16+小时。但正因为我加班很有经验,才对6X14持以异见。更直接点说,我不赞同把加班作为整个团队的一条口号,一种工作常态。

  第一,产品项目以设计与开发为主,加班若要加出效率来,行政命令是没有用的,只能靠“质朴的热情”,即对项目有着发自内心的认同、喜爱与紧迫感,然而拥有这种热情的人终归是少数。让多数人陪着少数狂热者加班,会造成多数人的效率下降,状态疲惫。我们常见自上而下的以己推人……因为自己着急,就觉得所有人都该着急;因为自己全身心投入,就觉得所有人都不怕牺牲;可惜多数人的加班工时与进度收益之间并不成正比。

  第二,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并不能靠加班来显著地推进,比如写出优质的代码,设计细腻的交互与精巧的算法,策划有创意的活动等等。简单来说,凡是脑力活动剧烈的工作,都要求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进行,才能保证质量。这就牵涉到第一条——部分人由于被迫加班,状态疲惫,不仅工作效率下降,质量也滑坡得厉害。可能是赶了两周工期,最后反而给项目带来更多的损失。

  第三,产品项目中的每个工种都有农忙、农闲的时候。比如策划阶段,工程师的事儿就不多;到了开发阶段,设计师又得以清闲一段时间。调研和设计完成之后,我会建议PM休几天假放松一下,接下来,测试和发布阶段就得拼拼老命。因此将6X12设置为一种工作常态,这未免也太变态。我不止一次听见(其他公司)有人抱怨说,自己的活儿早就干完了,但下班后不准走,得留下来随时待命。这又是何苦……

  前些日子,有件关于加班的事情让我印象深刻。我这边有一位资深工程师调换了部门,在新部门里升任主管职务,然后常常加班,累得够呛。之前不论我怎么激励整个团队,也很少见到他加班,现在却是主动大量地加班,任劳任怨。看来我以前对他“不愿意加班”的看法完全是个误解。这个例子说明质朴的热情往往来源于自我驱动,自己给自己设定目标,安排任务,“这是我的事情”。如果你的目标和任务来自上级,则驱动力大打折扣,“那是你的事情,我去帮你完成”。

  可惜,强有力的自我驱动是件极为罕见的事情。有些人觉得自己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些人过于看重阶段性的物质奖励,有些人特别在乎自己的私人空间,有些人对项目的认同感始终提不起来,还有些人干脆对这份职业的投入度都不高。我在类似问题上困扰多年,积攒了几条经验:首先精简团队,至少是精简核心小组,参与(主持)项目的人越少,则归属感越强,不容易互相推卸责任。其次,核心小组要得到足够的授权,让他们感觉在做“我的事情”而不是“你的事情”,至少保证核心小组的自我驱动力。最后,我这个主管也要以身作则地加班,起到表率作用。

  换个角度来看,加班对于产品成功真有那么重要吗?

  最近恰好见一位豆瓣的朋友,问,你们加班多吗?答,一到19点办公室基本上就空了,早上通常是10点后才来上班……

  这当然不能阻止豆瓣是一款好产品。

  我在微博上说过一句话:2周一次小迭代,和3周一次迭代没有本质区别。产品胜出不会因为你每个版本的迭代都比别人快一周,而是你的判断更准确,设计更有效,实现更细腻。过度强调快快快,不仅令员工疲乏,也容易做不好产品减法。因为你能加班嘛,反而有更多工时去做次要需求。

  我们都知道,产品并不是功能越多越强就越有竞争力。你拼命加班,飞快迭代,发布各式各样的型号版本,把自己搞得鸡血沸腾,但最终决定胜负的并不是速度,而是精度。拿我很钦佩的Instagram举例子,至今不开发Android版也不去完善网页端,平均一两个月才更新一个版本,不到一年用户数已经突破了700万大关!故而产品的理念与方向,比速度与激情更重要得多——但我看国内很多团队就知道抄,东抄西抄,自己的想法很少,就算有想法也往往是“抄这家”“抄那家”的贪多求全。这样的6X12,6X14又有何意义呢?真没见过几款产品单单靠“抄得快”“抄得全”就能成气候。勤不仅不能补拙,还有可能造成设计过度与产品失衡,结果越补越拙……

  所以把6X12作为一句招聘提示,提前警示“有时候会非常忙哦”,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真心诚意这么执行下去,员工天天个个加班,时时刻刻在线,则一声叹息。从团队管理的角度上来讲,对市场与用户群的研究,尤其产品理念神马的过于飘渺,依赖超强的个人产品素质,无法用管理手段来衡量与促进,只好不得已而求其次,采用“加班”这种简单可量化的竞争手段。此法有效但不可滥用。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产品项目组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阅读原文

我们每天都在通过各种方式与人沟通,但是这些沟通是真正有效的吗?我们是否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沟通障碍牵绊住了前进的脚步,沉浸在消极的工作情绪之中却还不自知呢? 以下是我在工作中总结的一些沟通心得,在此与... 全文↓来自:legene  1天前

   我们每天都在通过各种方式与人沟通,但是这些沟通是真正有效的吗?我们是否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沟通障碍牵绊住了前进的脚步,沉浸在消极的工作情绪之中却还不自知呢?

  以下是我在工作中总结的一些沟通心得,在此与大家分享。

  项目中常见的沟通方式:

  通过文档沟通:

  优点:不受文字数量的限制,内容具体;便于查阅存档及日后的统一管理;适合描述功能多、业务复杂的 项目;适合跨部门协作的项目;

  缺点:不容易建立统一标准;面向不同角色,阅读时不容易找到重点;费时;理解成本高,沟通效率低

  通过邮件沟通:

  优点: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查阅记录;方便为多人发送附件;比较正式,适合报告工作进度或通 报项目状况等

  缺点:正文不适宜太长;传递信息不即时(有时容易被忽略或丢失);不清楚语言环境有时容易误读;不 利于处理争议或敏感问题

  通过IM沟通:

  优点:沟通方便;容易消除紧张情绪;截图、发送文件方便;可多人对话;适合相熟的同事之间沟通,畅 所欲言;适合解决争议不大的问题,

  缺点:容易被忽略;一些复杂的问题很难描述清楚;容易误解;查询记录时不是很方便(里面可能夹杂了 不少无关内容);不利于解决争议;过于随意,不适合说重要且紧急的问题

  通过电话沟通:

  优点:即时、有效,沟通效率较高;适合解决紧急但不太重要的问题

  缺点:不利于传达微妙的情感;特别复杂的问题仍不容易说清楚,有可能引起误会;不方便查看图片等 (可配合IM使用);不便查找记录

  面对面沟通:

  优点:真实、拉近距离(很多误会可由此解开);便于说明复杂问题;沟通效率高

  缺点:无记录;沟通成本略高;多人沟通时效率可能较低;一旦陷入僵局回旋余地较小(面对面沟通时心 态一定要平和,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会议沟通:

  优点: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更多角度了解他人的观点;适用于跨部门、协同解决问题、头脑风暴等

  缺点:若方法不得当会导致效率极低(如果需要在会上做出决定,最好先提前一对一沟通,有备而来)

  特点比较(世事无绝对,仅供参考):


  适用环境(世事无绝对,仅供参考):


  了解时间管理的人都知道,要首先关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其次还要尽量处理好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因此在沟通中,要充分的重视文档、多人会议、面对面沟通、邮件等沟通方式。对于一个基层员工,要特别注意掌握面对面沟通和邮件沟通的方法。

  总结:每种沟通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很难彻底舍弃其中的任何一种,在工作中应该根据情况选择适合的沟通方式。

  比如说:在项目开始之前,可以通过多人会议进行头脑风暴征求大家的意见;策划中撰写需求文档;文档写完后先面对面给其他项目人员讲述一遍思路,之后再配合IM、电话等方式即时解决后续问题;制作原型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请大家在IM上提意见;通过邮件定期监控项目进度和问题;发现项目成员有负面情绪了,赶紧面对面沟通一下,……

  项目中常见的沟通问题:

  中国人的性格比较含蓄,又怕伤和气。既不善于主动提问,也不善于表达内心想法。于是项目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1. 用文档代替正常沟通。

  很少有PM发完文档,会快速跑过来给你讲一遍他的思路。这也是人之常情,人家都没问,干嘛自己要跑过去说呢。不过有文档的好处就是,别人看到不懂的地方会去问。

  2. 用正常沟通代替文档

  对于大型或复杂的项目,需要文档来解释说明,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沟通方式也无法取代的。文档的缺失,不利于大家正确理解项目,也不利于发现问题。这样出来的结果很难令人满意。

  3. 视觉或前端没看懂交互稿要表达的意思,或者是感到存在问题,却没有提出来。

  作为交互设计师,我会尽量把交互稿做的精致些,配上详细的说明,但最后的结果总是不如预期理想。

  4. 还有很多大家当初没发现的问题,制作完却成了大问题……

  ……

  面对这些问题,我也在不断的思考解决方法,目前想到的如下:

  1. 作为PM,还是要尽量写需求文档。首先,需求文档对理清PM的思路非常有帮助,可以通过它发现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考虑周全;另一方面,它是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靠简单的沟通不可能遍历到所有的用例和需求点;第三,文档可以帮助其他项目成员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而不是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交互设计师从一开始就参与到项目中,甚至是参与需求的确定,还要写需求文档吗?答案是肯定的。需求文档可以规范的把需求要点有序的整理起来,对后续提高项目效率非常有帮助。

  2. PM不写需求文档怎么办?

  将心比心,没有人不热爱自己负责的产品。PM不写需求文档,一定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因。作为项目组成员,可以总结自己在项目中需要知道和了解的问题,列出一份清单,请PM回答。相信每个PM都不会拒绝为大家回答问题吧。如果觉得对方回答的不清楚,可以继续细化问题,直至回答清楚为止。

  3. 需求文档到底要写什么内容,是一个难题。到底什么样的需求文档能合理的概括重点内容,让后续工作顺利进行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需要PM和交互、开发等角色一起讨论,通过长期的项目实践逐渐得到最适合当前团队、项目状况的文档格式。

  前提是:PM及每一个项目成员要认识到大家是一个共同协作、平等互助的团队,而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4. PM不仅提供需求文档,还应向团队主要成员整体讲述一遍思路。前期沟通主要传递想法;中期沟通解决不断发现的问题,迭代需求;后期沟通确认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5. 其他角色以此类推。

  类似的项目如果做的多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规范机制,使得后面的工作越来越轻松。

  通过沟通把握微妙的情感:

  沟通过程不总是理性的,也有很多感性成分。

  大家在一起工作,但又属于不同的部门或小组,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各种小摩擦。正确的沟通,可以尽量避免这些不快,帮助我们更好的工作,或者说更快乐的工作。要想达到好的沟通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放平心态。

  不太计较得失,客观的看待问题,保持心情愉快……这些看起来谁都懂,做起来却困难的很,需要不停的在工作中磨练自己的心性。

  2. 换位思考

  你有没有对某人很不爽的时候?巧合的是,这个人十有八九对你也抱有同样的想法。对待同一个事情,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太过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容易造成误解和矛盾。很难说谁对谁错,重要的是客观认识不同的立场,最后寻求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意气用事不会带来任何益处。

  当你埋怨PM做的不好,沟通不到位的时候,有没有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在犯同样的错误?自己有没有认真的把设计意图传达给视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宽容、谅解,做好自己的事,也帮助别人做好他的事情,才能促使更好的结果。

  3. 积极主动

  多思考、多提问、多表达自己的意见。遇到不快的事情不要急着下结论,或是越想越歪,而是探清事情因果。其实,事情永远不像我们想的那么乐观,也不像我们想的那么悲观。

  4. 真正认识沟通的意义

  沟通是平等的,而不是一方强势的压过另一方。这是一个协作的时代,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

  结语:沟通不是说学就能学的技能,而是通过后天不断的去领悟,去应用。我对沟通的认识还很粗浅,需要继续体会沟通之道。祝愿大家都能更有效的沟通,快乐的工作。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硅谷15大最差着装:扎克伯格居首 乔布斯次席阅读原文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GQ》杂志评选出了硅谷15大最差着装男士,尽管科技公司的工作对人来说很酷,这些高科技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值得赞誉,但公司管理者的时尚品味却不敢让人恭维。除了Facebook首席执... 全文↓来自:腾讯科技  1天前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GQ》杂志评选出了硅谷15大最差着装男士,尽管科技公司的工作对人来说很酷,这些高科技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值得赞誉,但公司管理者的时尚品味却不敢让人恭维。除了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berger)名列榜首外,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比尔-盖茨(Bill Gates)、丹尼斯-克劳利(Dennis Crowley)这些在硅谷响当当的人物也不幸在列。

  第一位:马克-扎克伯格 (Mark Zuckberger)

  马克-扎克伯格

  职位:Facebook联合创始人、总裁兼CEO

  时尚大忌:瘦弱的身躯配上牛仔裤和领带,扎克伯格的时尚品位衰到极点。即使是这样,还引发了Facebook粉丝们的模仿热潮。

  第二位: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史蒂夫-乔布斯

  职位:苹果联合创始人兼CEO

  时尚大忌:一成不变的黑色套头高领毛衣、肥大高腰的“老爸牛仔裤”和杰瑞-宋飞(Jerry Seinfeld)式球鞋,这套自己打造的制服堪比超人的经典装扮。

  第三位:比尔-盖茨(Bill Gates)

  比尔-盖茨

  职位:微软创始人兼CEO

  时尚大忌:整洁多色V领毛衫,美国私立学校学生风格。

  第四位:沙塔努-纳雷恩(Shantanu Narayen)

  沙塔努-纳雷恩

  职位:Adobe Systems总裁兼CEO

  时尚大忌:肥大高腰的“老爸牛仔裤”(dad jeans),像NBA球星内特-罗宾逊(Nate Robinson)穿着大鲨鱼奥尼尔的衣服在走秀。

  第五位:丹尼斯-克劳利(Dennis Crowley)

  丹尼斯-克劳利

  职位:Foursquare联合创始人兼CEO;Dodgeball联合创始人

  时尚大忌:着装仍像大学生。

  第六位: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

  里德-霍夫曼

  职位: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

  时尚大忌:着装酷似有线电视维修工。

  第七位:汤姆-安德森(TomAnderson)

  汤姆-安德森

  职位:MySpace联合创始人

  时尚大忌:T恤、连帽上衣和外套。

 #p#分页标题#e#

  第八位:赛思-普瑞巴什(Seth Priebatsch)

  赛思-普瑞巴什

  职位:智能手机应用游戏网站SCVNGR创始人兼 CEO

  时尚大忌:大品牌、低品位。

  第九位:霍华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

  霍华德-斯金格

  职位:索尼集团董事会主席、总裁兼CEO

  时尚大忌:总是一身钓鱼装。

  第十位:胡班(译音,Ben Huh)

  胡班

  职位:IcanHasCheezburger.com网站CEO

  时尚大忌:怪诞猫咪黑色T恤。

  第十一位:布莱克-克里科里安(Blake Krikorian)

  布莱克-克里科里安

  职位:Sling Media前CEO兼联合创始人

  时尚大忌:着装随意、条形衬衫令人眩晕。

  第十二位:周永明(Peter Chou)

  周永明

  职位:宏达电联合创始人兼CEO

  时尚大忌:粗制运动鞋和不合体的牛仔裤。

  克雷格-纽马克(腾讯科技配图)

  职位:在线分类网站Craigslist创始人

  时尚大忌:褶皱的衬衫、肥大的运动夹克上衣和黑色贝雷帽。

  第十五位:克里斯-萨卡(Chris Sacca)

  克里斯-萨卡(右)

  职位:超级天使投资机构Lowercase Capital创始人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2011第二季度中国B2C市场份额 苏宁易购超越当当阅读原文

易观8月4日发布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第2季度中国B2C市场交易规模达到542.6亿元,环比增长14.7%,同比增长172.6%。在市场格局方面,前三强稳定,第4至10名位次发生明显变化,其中,苏宁... 全文↓来自:腾讯科技  1天前

  易观8月4日发布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第2季度中国B2C市场交易规模达到542.6亿元,环比增长14.7%,同比增长172.6%。在市场格局方面,前三强稳定,第4至10名位次发生明显变化,其中,苏宁易购超越当当。

  易观研究发现,淘宝商城、京东商城和卓越亚马逊分别占据前三。淘宝商城和京东商城的市场份额都有2%左右的增长。值得关注的是本季度苏宁易购的表现抢眼,交易规模进入前四。

  传统零售商在采购、资金、物流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得到体现。而3C零售领域的先入者新蛋中国增长乏力,市场份额进一步下滑。其他B2C厂商的份额由47.5挤压至43.8%,小型B2C的生存状况堪忧。

  而前十的厂商主要以3C和服装品类经营为主,如京东商城、易迅、凡客等。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