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快活泉价格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29:18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
【2009-09-29   信息来源 :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为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加强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市政协将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作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之一。在主席会议领导下,成立专题调研组,由王明杰、李晓梅、程晓舫、郭本道副主席领导,郭本道副主席牵头实施,调研组成员由部分相关委员和人员组成,与三县政协联动协作,以乡镇村庄建设规划,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实施,以及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为重点,从5月下旬至8月下旬组织调研组成员深入三县乡镇,召开各类座谈会,广泛听取涉农部门、基层干部和农民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认真思考与研讨,现将调研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颁布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继作出重要决策和部署。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工作重点之一放在加强民生建设和推动城乡和谐发展上,年初出台了《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肥市2009-2012年文明乡村建设规划》,并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农村村庄综合整治与改造工程等列入我市今年36项民生工程,进一步推进了我市新农村建设。2007年我市市级财政投入涉农资金2.26亿元,2008年为5.4亿元,均为全省第一。由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三年以来新农村“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建设,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部分乡村面貌显著改变。
  (一)农村道路交通水平大大提升,出行条件明显改善。自2003年以来,全市投入资金30多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500公里,到2008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8005公里,行政村通水泥路率96%,农村公路密度为113.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客运班车通行政村覆盖率96.9%。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也已出台,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县区旅游经济发展。
  (二)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基本得到保障。全市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1处,通过采取延伸城镇区自来水管网供水到户、改造小型水厂、新建水厂、打井四种供水模式,解决了41.7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饮水安全覆盖率79.9%,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状况,方便了农民生活,逐步减少了因饮水不安全而产生的疾病。
  (三)村庄环境实现初步整治。截至2008年底,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经过连续十年的不懈努力,实施农村新(改)三格式卫生厕所28300余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9.98%,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27.44%,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为减少和预防疾病传播,促进农民身体健康作出了贡献。去年我市开展“清洁家园绿化乡村”行动,覆盖全市1162个村,参与行动人员近100万人次。通过全市动员、全员参战,初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
  (四)乡镇村庄建设规划开始启动。2006年起按照“141”发展布局相继编制了36个专项规划。围绕建立城镇规划编制体系,已完成《合肥市市域村庄布点规划》编制,52个小城镇总体规划,117个示范村庄的建设规划。通过抓好示范村镇建设规划,引领示范新农村规划建设。其中肥西上派三岗村、官亭张祠村、三河木兰村先后获得农业部、建设部的多项荣誉称号。
  (五)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成果鼓舞人心。去年我市启动实施的肥东白龙长王村等四个万亩土地复垦、宅基地整理和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对9个村5112户、6.67万亩土地进行复垦整理,新增耕地8200亩,撤并155个自然村,新建9个各具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总投资7亿元(其中市财政预算投入3.8亿元),是我市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手笔。通过土地复垦、宅基地整理和新村建设,新增耕地率达12.24%,土地经营基本实现规模化,推动了农村耕地、建设用地、公共服务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农民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为农村资产、农业资本和农民财产的盘活运作提供了改革空间。肥东白龙长王村土地整理已完成90%,吸引了总投资6.5亿元的现代牧场项目落户。马湖乡小陶村500亩苗木花卉、100亩设施栽培等农业产业基地初步建成。在长丰造甲宋岗村,农民搬进宽敞美观的新房后难掩心中喜悦与感激之情,特地制作匾额悬挂在客厅以表达自己的心声,上面写道:“感谢政府新政策,拆掉旧房盖新房;乔迁新居心舒畅,坚决拥护共产党”。整村推进试点工程所展现出来的成果与风貌令人振奋,在省市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二、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相对于全市55个乡镇、931个行政村、1.6万个自然村、69.2万农户,占全市总人口57.6%的270.5万农村人口而言,相比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区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和经济增长速度而言,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显得总量较少,质量不高,进度缓慢,效益偏低,与全市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快速推进不相匹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协调不力,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由于农村地域广大,落后面也大,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与实际状况相比仍显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较为薄弱,基层一些领导和部门存在畏难情绪,少数干部对农村和农民感情淡漠。涉农机构设置职能交叉,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土地整理中心三个机构分别隶属不同部门,涉农资金掌管于22个部门,实际工作中统筹协调不力,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整体投资效益和工程绩效不高。
  1、农村道路建设养护及客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以长丰县为例,县乡公路工程建设县级配套资金累计1.3亿元,尽管多方筹措,缺口资金累计仍达6000万元,接近一半。随着农村公路总里程的增加,原本捉襟见肘的道路养护资金更是难以为继,导致部分路段失管失养,损失令人痛心。
  二是道路建设标准较低。农村三级及以上公路里程仅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11%,全市有60%的自然村连砂石路也不通。县与县以及乡镇之间断头路较多,道路网络化程度不高。有的区域道路线型不流畅,等级不均衡。村村通公路的标准仅3.5米宽,会车困难。道路基础工程不到位,有的路段没有路肩或路肩没有硬化,道路绿化、排水多数没有配套。
  三是农村客运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农民出行需求。农村客运维持在“行政村通客车”层面,覆盖到自然村的农村三级客运网络尚未形成,客运站点建设进展缓慢,新建客运站大部分未投入使用。现有客运班车通达深度不够、班次较少或不定时(一天只有一班车,发车时间也不确定,一般是等满员才发车),满足农民出行需求与追求运营效益的矛盾比较突出。
  2、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规划设计与实施存在一定差距,投资规模先天不足,投资效益不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按农村总人口数量的1/3拨付,而在具体实施中,工程受益人口为工程覆盖地区的全部人口,建设资金不能完全满足工程需要。一些供水支管网、入户工程建设不到位,加之饮水不安全人口散布于各个乡镇,使得管网铺设过于分散,工程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以肥东元曈镇为例,90MM管线铺设长达36公里,无法实施供水加压。
  二是农户需要负担的开户费较高(小型水厂收取200元/户,中型水厂收取500-700元/户),直接影响农户用水积极性,导致部分供水管网运营效率低下。
  3、农村原有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农村中小病险水库、危旧高压线、散居五保户危旧房等危及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亟待整修。以肥东马湖乡为例,建于1968年的马湖坝自建成以来40余年从未整修加固过,1993年破堤造成5个自然村近千间民房被淹。东、西干渠和丰庄干渠以及70%的塘坝沟渠涵闸、电灌站缺乏经费年久失修,有些已废弃不用。农村已经十分脆弱的水利设施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留下很大隐患。
  4、财政奖补资金标准过低。以农户改厕为例,改厕费用需要花费1200-1400元/座,而市级财政以奖代补仅100元/座,补助标准制定于1999年,十年来一直没有调整。奖补标准太低,使农民感到负担较重,难以接受,好事难办。
  (二)规划滞后脱节,建设资金分散,投资效益低下
  1、乡村基础设施规划滞后脱节。由于缺少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各类规划分头上报、分散建设,相互间难以形成有机整体,不能适应我市当前农村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需要。土地利用规划与村庄布点和建设规划脱节,一些新农村建设点占用基本农田。村庄规划特别是建设规划的编制覆盖面较小。据市规划局2008年调查统计,全市完成规划编制的行政村仅为357个,已经编制的村庄布点和建设规划很少涉及村庄产业发展规划。部分规划由于出台较为仓促,基层反映不尽切合实际,在实践中难以实施,需要尽快在深入乡村调研和了解农民意愿基础上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2、建设投资分散,投资效益低下。由于部门专项规划互不衔接,导致建设投资分散,部分新建农田沟渠既不能排水也不能灌溉,建设资金白白浪费。由于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与村庄布点及建设未能有机统一,导致已经建成的部分道路、饮水设施利用率不高。农村涌现出新一轮自建、翻建房屋的热潮,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引导与管理而基本处于散乱无序状态,衍生了发展、建设、管理上的许多问题,造成资源和资金的巨大浪费,给今后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土地复垦留下隐忧,也给文明乡村建设与管理带来难题。
  3、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有名无实。村庄规划费用约15-20万元/村,市县两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基本不安排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费用,而乡镇一级政府财力有限,无力承担高昂的规划费用。有的规划未经认真调查论证和群众讨论,没有详细规划,流于敷衍应付。乡镇规划管理所几乎没有专业规划人员,人员数量少、业务素质低且调整频繁,不能胜任村庄规划管理工作。
  (三)农村基础设施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管理机制尚未健全。管理机构、人员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管理维护经费,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甚至失之于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公路少数路段早期损坏现象严重,村一级的养护管理负担较重。新建候车亭、招呼站管理缺位,部分设施已损坏或遗失。通村道路没有道路安全标识。管护资金缺乏和管护机制缺失直接影响到已建饮水安全工程的正常运营,安全工程存在不安全隐患。环卫管理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不配套,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和投入必要的软硬件设施,清洁工程回潮现象较为严重,与文明乡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2、农民参与建设的主体作用尚未显现。随着国家惠农政策落实,以及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政策变化,村级经济基本没有来源,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农村筹资筹劳十分困难。一些新农村建设点规划不够科学合理,脱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群众满意度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户依赖于政府大包大揽,等靠要思想和观望心态比较明显。“清洁家园绿化乡村”等活动对农民起到了宣传、教育和动员的初步效果,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所限和传统积习,农民总体参与程度不高,主体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往往在活动过后出现回潮现象,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难以巩固。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这既是促进我市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时机,也是检验我市能否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重要一环。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强烈带动,是加强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现实机遇;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建设夯实了合肥发展基础,是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的物质保障。作为全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试点市和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必须抢抓机遇,把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作为我市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有效的民心工程常抓不懈,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全域合肥”
  切实转变规划、建设、投入上的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真正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着力点和重头戏,倾力打造“全域合肥”。各级领导和部门更要主动作为,用情用心用力,促进农村发展、服务农村发展,使我市农村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与市俱进。
  1、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形成合力。9月初,市委决定组建市城乡统筹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整合了市涉农有关机构,明确了人员、职能。建议人员尽快到位,工作尽快运转。利用全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试点市、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合芜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各类载体,借鉴先行城市成功经验,全面检查梳理我市现有规划编制,按规划满覆盖即全域合肥,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修订和编制建议,系统制定出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全面整合政策、资金和资源,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力度。涉农部门重点围绕整村推进,在立项布点、资金拨付、检查指导上共同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使用监督机制。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建议开设“涉农资金专户”,将多渠道管理、多环节中转的农业专项资金实施专户储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提高资金产出效益。除按“三个高于”的要求(即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逐年增加农村发展与建设资金以外,建议通过“三个全额”的办法集中财力解决农村最急、农民最盼的主要问题,即由市、县财政全额负担所有行政村及中心村的规划费、农村硬质化公路建设费、公共排污管道建设费。资金投入实施“三个倾斜”,即向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倾斜。严格监督资金使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决算专项审计和涉农工程绩效评估。
  3、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及时出台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鼓励一部分农民有偿退耕经商务工,有偿退宅进城定居。积极探索以新增耕地换投资的办法,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折价入股参与公共设施建设途径。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对新农村道路、自来水等工程建设实施项目综合捆绑,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调整完善土地整理政策,适当提高复垦土地补偿金数额,解决当年复垦土地不能耕种没有收入的问题。提高农村改厕奖补资金标准。认真研究解决农村土地整理的利益分配问题,制定土地补偿费的合理补偿数额及分配办法,统一三县补偿标准,既要维护和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也要兼顾村级集体经济利益,为农村部分道路、供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实施村级养护和管理预留部分资金来源。
  4、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和完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控制等相关法规和管理规章。重视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健全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建议从城建维护费和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镇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管理;在条件成熟的镇村逐步推广村级社区物业化管理制度,使农村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问题有效解决。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宣传教育力度,制定并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逐步建立适应农村环保工作监管体系和环卫保洁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全面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1、健全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加快乡村规划工作。
  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调整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各类规划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特别是正在进行的全市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要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建设相一致,强化城乡发展紧密性、规划执行一致性、公共设施同时性、政府决策公平性、环境资源永续性。围绕中心镇和中心村的科学合理布点,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集中民智民愿,按照一村一详规,高质量编制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村民房建筑设计应为农民建房提供多种选择。要把房屋建筑、交通、安全饮水、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规划结合进行,与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统一。按照“一步规划到位,分批分期实施”的要求,使农村供水、排污、通讯等各类管网敷设与道路走向并行一致。
  基础设施建设要向规划点集中,用规划引导散居农户和过于分散村落向中心村、镇聚集。对规模小和正在萎缩的村落,不再新建基础设施,在一个时期内使空心村和小型自然村组逐步缩减,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和较大型中心村镇建设。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配套齐全、布局合理、节约资源、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居住区。
  2、明确规划责任,加强规划力量,保障规划落实。
  要进一步强化县(区)、乡镇领导规划主体意识,明确规划责任和考核办法。保持农村基层党政领导班子相对稳定,保证村镇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明晰乡镇规划所(办)定位,加强基层乡村规划队伍建设,充实乡镇规划力量,抓好专业培训,提供经费保障。研究制定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责任追究及考核办法。大力宣传规划法规和规划知识,通过村镇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现场调研、方案论证、规划公示环节,让农民了解规划、参与规划、遵守规划并监督规划的落实,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已经完成建设规划的村镇,要严格执行规划;没有建设规划的村镇必须按时限要求完成规划编制,在未完成规划编制前暂停宅基地审批。
  (三)重点抓好整村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试点的成功充分证明,整村推进新村建设对加强我市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定性意义:有利于土地流转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利于变革农业经营模式和农业生产方式,引发农村就业格局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使用效益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扩大受益覆盖面;有利于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民落后生活习惯的改变,使文明乡村建设上层次、常态化。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必由之路。
  1、深刻认识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坚持党政主导、依法建设、循序持久。
  就全市范围而言,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才刚刚起步,涉及面广、投资大、时间长,应列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坚持打好持久战。要把新村建设纳入法制轨道,为建设资金投入、道路和供水等公共设施用地提供立法保障。就一镇(乡)一村而言,整村推进包括土地复垦、宅基地整理和新村建设,涉及政策宣传、思想动员、民意征求、方案设计、民房拆建、建设招标、产业定位、招商引资等多方面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应由市统筹领导机构统筹新村建设各项工作,明确市、县、乡三级政府工作分工,健全土地基础资料,明确费用承担、统一工程建设标准等;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开展土地流转信息和交易服务;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统一推出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统一出台土地整理设计标准,根据粮食、蔬菜等不同产业定位或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确定田间道路宽度等工程设计建设标准。避免由于变更设计而造成较大损失,或由于设计问题而导致田块设置不合理、土地整理不到位,或土地整理后没有项目落地而闲置等。
  2、认真研究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分类实施。
  我市农村近郊与远郊,岗丘区与圩畈区、山区情况各异,区别很大。岗丘区土地复耕潜力大、增地多,政策性补贴也多,能较好解决新村建设资金来源,可以综合正在实施的四个整村推进项目的好经验、好模式进行复制,条件成熟一个启动实施一个。通过集中建设、整体推进,速度快、效果好。相比之下,圩畈区通过复垦整理增加耕地十分有限,新村建设应在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的基础上,以建设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引导农民自筹自建,持续渐进。通过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逐步建成农村新型社区。
  整村推进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村镇干部主观积极性高不高、客观操作能力够不够,每个农户的愿望和想法能否达成一致。在新村建设中既要培养锻炼基层干部,使他们会干事、干成事,又要完善制度设计和监督,保证干部不出事。在民意征求和方案实施等过程中,以绝大多数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正确评价基层干部工作,充分调动和保护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避免求快赶工期、政府包揽过多的做法,对民房的兴建应变政府代建为鼓励农民自建,减少后遗症,提高群众满意度。肥西官亭张祠村实行以奖代补充分调动农民自建新房的积极性,取得良好效果,其成功做法和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3、充分估计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困难性,坚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当前整村推进建设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如整村推进规划与原有村庄布点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是否吻合、如何协调起来;如何引入市场化机制、创新投入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长期性及其经费保障问题;怎样避免各类建设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变成最低价中标而导致的质量低劣;如何解决因增加新村污水处理设施和提高集中居住点道路建设标准(由村村通标准提高到市政道路标准)而形成新的资金缺口,因土地整理节余资金不能用于新村项目建设、宅基地整理的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足额拨付而导致工程进度缓慢,以及部分房屋质量问题等。
  要注意避免当前的新增耕地补偿资金基本用于建设民房的倾向,将有限资金主要用于规划点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并整合好现有资金和资源。优先安排农村电力建设、安全饮水项目、改圈改厕、沼气建设、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等项目到新村规划建设点上集中。优先解决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输水管网建设,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为新村规划点提供稳定的可靠水源,尽早实现农村自来水集中供应;统一出台自来水入户补贴政策,确保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用水,普通农户用得起水。提高农村道路设计标准、质量等级,打通断头路,实现县际、乡际、村际沟通;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增辟农村客运线路,提高中心村、较大自然村通客车覆盖率,完善农村客运市场管理结构,进一步改善农民出行条件。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的难题,把农村道路、水利、供电、环卫等设施管起来,维护好。明确财政资金投入标准,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聚集效应和政策激励作用,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功能与农民自身需求结合起来,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市政协《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调研组
  2009年9月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促进国企和谐发展 挂钩帮扶再深入 合力建设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忽视环境问题-- 建设新农村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我市农业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 发展多党合作 促进政治文明建设 当前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与湖南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邻水新农村2011 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抓好村庄整治 促进新农村建设1 加强学校制度建设 以民主管理促进科学发展--成都市总工会 加强学校制度建设 以民主管理促进科学发展--砖埠中学 加强劳技资源建设 促进劳技课程发展究 效能政府建设的“助推器”——我市“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回眸 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意见 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 狠抓任务落实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大家谈 韭菜育苗施肥技术---迁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网站,迁安农村,迁安新农村展示新农村建设... 浅析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推动新农村建设 浅析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推动新农村建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