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不舒服有彭涨感: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邻水新农村20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5:08:22
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邻水新农村

中共邻水县委党校课题组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也使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而在在西部落后地区对现代农业的研究尚未深入,现代农业发展刚刚起步。因此,开展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指导农村经济发展,加速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邻水县发展现代农业条件

1、自然资源条件

邻水地处川东丘陵地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邻水县位于四川省东部盆周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6度41分至107度18分,北纬30度01分至30度33分。境内华蓥山、明月山、铜罗山由东北向西南延申成“川”字型,大洪河、白水河、芭蕉河纵贯其间,呈脉状分布,形成典型的三山两槽地貌。最高海拔1704米,最低海拔185米,分平坝、丘陵、山区三种地形,以深丘为主。全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1700余毫米,最高气温41℃,全年无霜期在300天以上,土壤以紫色页岩土、沙壤土、山地黄壤土为主,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全县幅员面积191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371公顷(约60.6万亩),其中农田23375公顷(约35.05万亩),森林面积63978公顷,森林覆盖率34.8%;上述自然生态条件决定了邻水农业的基础,影响着邻水现代农业的发展。

2、基层组织情况

全县辖45个乡镇,村民委会522个,村民小组3743个;社区居委会47个,居民小组215个;全县总人口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6万人,农村贫困人口4.6万人;非农业人口14.4万人。农村从业人员有42.05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21.36万人。

3、基础设施及物耗

全县自来水受益村261个,通汽车村472个,通电话村475个。有乡村水电站30个,装机容量7542千瓦,年发电量3327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动力25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8807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5948吨,其中:氮肥12208吨;磷肥5507吨;钾肥3152吨;复合肥5081吨。

二、邻水县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有完整的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如良好的道路和仓储设备。但邻水县目前主要沿袭传统耕作方式,使用传统的牛耕水田,锄挖旱地,人手载种,镰刀收割。农业机械使用率很低,2008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5万千瓦,农用柴油418吨,机械耕作的田土不到总耕地的10%;农用薄膜2008年的使用量948吨;其中地膜使用量为674吨,地膜覆盖面积6298公顷,也只占耕地面积的  15.6%。

2、农业生产规模小

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土地小块分散,导致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仍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较小规模开展;加之受邻水丘陵山区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土地流转不畅,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滞后。据调查,全县的规模农业刚起步,只有几个靠国家投入的蔬菜、水果示范园(片)区,种植面积也不到总耕地的5%。

3、农业基础薄弱

邻水县地处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政府、农民对农业投入较少,导致农业生产的基础薄弱。2008年邻水县农民家庭人均农业生产费用298.7元,占全年人均收入5116元的5.83%。农业基础设施简陋,生产技术落后,种养品种老化,产业结构失衡,产品质量低下。如农业命脉的水利,由于家庭分散经营的影响,设施设备长年失修,难以发挥有效灌溉的功能,到2008年末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8807公顷,占总耕地面积(40371公顷)的46.7%,如今也是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只能是靠天吃饭。

4、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

邻水县作为农业大县,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0.59亩,只占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的42.14 %,处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由于土地贫瘠,生产基础设施差,生产技术落后,因而粮食单产低,总产量少。2088年粮食作物总产量451848吨(合45184.8万公斤),人均442.9公斤,比 2008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04公斤持平,自给自足后无多少剩余。加之自然环境与生产技术的影响,农业产品的质量也较低下,所以,农业产品商品化程度低

5、农业生产者素质偏差,不适应现代农业要求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是一个普遍现象,邻水县也不例外。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县有农业技术人员339人,农业科技与技术服务单位70个;全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13%,而初中的约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约38%,其中成人文盲(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可见,提高农民素质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只有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邻水新农村

1、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艰巨任务,既需要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又需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就要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完善政策,建立制度,并致力于公共投资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比较优势,提高生产率和市场效率”。具体讲,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各级政府应当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力量。在发展目标上,应围绕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推进城镇化战略相结合,与工商服务业发展相结合,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网络。在重点内容上,治水、改土、兴林、修路、办电、建园协同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施治。在投入机制上,政府直接投入的重点应是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条条”上协同支持,“块块”上适度集中,以发挥政府投入的综合效益。同时,着眼于促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注重通过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业主开发,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社会力量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2)推进体制创新。一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要通过“龙头企业十合作经济组织十农户”等形式,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集约化和规模化。二是农业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是明确政府调节农业的边界应以不损害农产品市场交易机制为限,以不损害农民收入增长为限,凡市场能够调节的均由市场调节。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服务部门实施职能明晰、机构调整、资产重组的组织变革,构建服务于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管理体制。三是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创新。要加快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市场化进程,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消除行业间、地区间的市场封锁和行政壁垒,延伸“绿色通道”,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加强支持保护。一是用好财政政策。要不断提高财政预算内资金投入农业的比重,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通过项目贴息支持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科技开发等。二是落实补贴方式。将农业各种补贴直接发放到农业生产者,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三是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预警机制。针对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信息传递慢、伴生影响大的特点,根据对国际需求、国内市场、自然风险等变化的预期,提前采取缓冲制衡措施,释放农民的生产经营风险。
  (4)构建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市场服务。要在加快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同时,着力农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相配套,提高市场的联结、辐射功能。二是强化科技服务。重点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围绕农产品的良种培育和加工、储运、保鲜及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强重大技术攻关,有计划地建立一批高效益、标准化的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或基地。继续发挥科研单位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三是加强金融服务。建立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为主导、商业性金融为辅助的农业金融体系,加强对农业项目、扶贫项目以及龙头企业、营销大户的资金支持,合理确定利息,改进贷款方式,适当放宽条件,扩大贷款规模,努力提高促进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
  (5)注重引导示范。在规划引导上,要着眼于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根据自然条件优化区域布局,以此引导市场主体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在工作指导上,要注意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抓住推进发展的关键环节,切实从以行政指挥为主转到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上来,遵循经济规律,坚持依法行政;在典型引路上,要注重发现和培育既体现现代农业基本特征、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又立足区域实际、具有带动效应的现代农业发展典型,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倡导和推广,力促现代农业在典型示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2、搞好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根据邻水县的实际,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一是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推广优良品种。主要是水稻、玉米“两杂”良种、柑桔新系脐橙、纽荷尔等优质品种以及蔬菜优良品种的推广。二是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主要包括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免耕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生态养殖技术等。三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走符合县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邻水县委县政府已明确提出在2009年全县“机耕、机播、机收植保机械化作业分别达到28%、3.5%、17.5%、25%”。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①提高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特别是县乡以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加强公益性技术服务。同时,稳定科技队伍,为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科研教育单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网络,建立一个紧密衔接,上下贯通的信息农业体系。②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等方式,邀请西南大学、四川农大的专教授加强技术指导,扩大技术的有效供给,并深入生产一线,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③建立技示范户、村级服务站、示范基地、技术合作社、农技推广协会等模式搞好农业科技推广,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科技服务。支持和引导,特别是大中型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工作。

3、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1)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继续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逐步构建供给稳定、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要稳定粮食生产应该注意:第一,保护耕地,稳定播种面积。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现在的问题是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外出务工后,农村还有部分耕地抛荒或者粗放经营,这就要求政府要引导耕地通过农民自愿,有偿转让,逐步集中。要认真执行《邻水县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确保粮食面积140万亩”,“全县粮食产量保持在45万吨以上”。

第二,推进粮食优势产业带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适度发展连片种植。要发挥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优势,地因地制宜布局农业生产,适当推广连片种植。推进东槽的水稻、玉米、小麦产业带发展。

第三,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各类建设资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提高标准农田比重。继续推进“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我县2008年,实施测土土配方施肥水稻32万亩、玉米23万亩、小麦10万亩、油菜3万亩,累计增粮4.27万吨,节肥177.93吨(纯),增产节支4619.8万元,不仅有效地抑制了过量化肥的不合理投入,减少了肥料的挥发、养分的流失,促进了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减轻了化学物质和有机废物对农田水体和农田资源的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我县确定2009年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1万亩,完成土地整改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1处,新增灌溉面积0.7万亩。

(2)大力发展脐橙等特色产业

发展的总思路:一是坚持执行《规划》不动摇,确保2011年全县25万亩脐橙种植面积和5亿元效益目标的实现;二是坚持发展质量不动摇,确保到2011年全县无公害脐橙园要达到100%,精品圆面积达到30%以上,优质果达70%以上;三是坚持产业投入不动摇。要进一步落实有关促进脐橙产业发展的优惠激励政策,按照《规划》要求,建立脐橙产业发展基金,县本级财政每年必须预算安排5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四是坚持品牌战略不动摇。要充分发挥“潾山”牌脐橙获得四川名牌农产品称号的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扩大邻水脐橙知名度;五是坚持产业化不动摇。要围绕“龙头企业(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的模式,建立起既有产、加、销专业分工,又有贸、工、农一体化,与果农利益紧密联系的服务和销售网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邻水脐橙的大流通、大发展。

4、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彻底解决农业环境污染污染问题,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邻水县在发展绿色农业方面主要应围绕重庆市场需求,打造重庆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邻水农产品资源丰富,脐橙、西瓜、生猪、水禽等农产品畅销川渝。为此,要围绕重庆市场需求,继续大力发展脐橙、优质无公害蔬菜、西瓜等绿色农产品,发展以生猪、鸡、鸭、鱼为重点的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业。加强与重庆的联络对接,引进重庆投资者到邻水建设鲜活农产品直销基地,建立绿色农产品直销重庆的“绿色通道”。着力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绿色农产品种植、经营、加工的基地化和规模化,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销往重庆农产品的附加值,把邻水建成重庆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加大环境监测、保护力度,为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5、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是对人类发展将产生根本性影响的两大前沿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已深入生产各个领域,农业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应用,不仅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到农业各个领域的必然途径。 

从我县实际出发,借鉴国际国内上的发展经验,农业信息化未来发展应该把握三个方向:一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信息化,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加大科技进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决策和管理能力,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建设,建立、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降本增效,提农产品的竞争力。

 6、加快土地流转,引导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促进规模化经营

(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形成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和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新机制。近年,在“公司+农户”这一产业化经营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及其变型,出现了产业化经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经济组织相融合的趋势。如邻水县源农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从蛋鸡饲料到鸡蛋销售都有统一的要求。该社已占了邻水县蛋禽的半壁河山。

(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因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例如。两河大桥的果品专业社、丰禾镇渔鳞滩村惠民果业专业合作社等。

(3)大力发展现代公司制企业模式。公司制企业是通过自愿入股的形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新型的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制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对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不断地探索运行此模式。  

(4)大力发展组织化的生产服务模式。例如为提高农机使用效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相当一部分农机专业户通过农机协会等组织化的方式,开始提供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因这种模式基本能有效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机械化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受到广大农户和农机专业户的普遍欢迎,从而逐渐发展壮大。

7、发展休闲农业,打造城市度假旅游基地

要积极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背靠大城市做好做足休闲旅游文章。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一些有规模上档次规范化的观光农园,主是是蔬菜和果园,比如象柑子镇的李子园,在城郊发展绿色蔬菜园。围绕重庆市民的消费特点,挖掘旅游文化,培育特色餐饮,全力抓好华蓥山大峡谷、御临河温泉度假区等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加快旅行社、旅游饭店、宾馆等服务要素建设,构建与重庆线路对接、客源互通的旅游网络。大力拓展新区,强力改造旧城,完善城市功能,打造精品城市。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升邻水对重庆市民的吸引力,把邻水打造成为重庆的度假旅游休闲基地。

8、加强农村教育文化事业,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

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首先,要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加快三项“工程”建设:一是绿色证书工程。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二是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通过农村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重点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培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创建一批种植养殖示范园,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转移前进行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增强农民转产转业的信心和技能。

其次,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引导农民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扶持发展各种文化团体,充实、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陋习,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安居乐业,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环境。

(2)重视农村社会发展,促使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发展。坚持不懈地在农村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大力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村城镇化是人类文明的大趋向,它可以带来农民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它必将冲击农民传统的家庭观念,使其走向开放、自主与独立,从而打破封闭单一的传统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现代生活的因素和全面发展的品质,最终促使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拥有现代社会的精神内涵。总之,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主体是人,现代化的目的也是为了人。作为农村的主人以及中国人口主体的农民,应当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告别贫困,迈向文明,走向现代化。

 

课题组负责人:王蜀川(副校长)

调研、执笔:熊凤荣(讲师、科研部主任)

调研、执笔:李碧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