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x物品:名老中医经验集-吕继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34:18

名老中医经验集-吕继端

时间:2010-07-30 17:52点击:271 次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   吕继端   杂病专家吕继端临证旨要   张赤志整理   编者按:吕继端教授在数十年的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中取得了重大学术成就,先后编著《控制论中医学》、《新温病学》、《矽肺病的防治》等,并撰写论文数十篇,1991年由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吕氏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重视哲理指导医理,首先提出中医基础理论,五行生克制化同控制论反馈原理的关系,并阐明其人体脏象生理、病理、治疗的相互反馈、调节与控制,以期达到平衡与稳定。   吕氏擅长内妇儿科及疑难病证,精于外感、热病、中风、老年痴呆、咳喘等病的研究;从名案评析及医论医话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辨证与辨病合参,确有独特见解;自拟“益智灵”治疗老年性痴呆、脑萎缩、帕金森氏病、脑炎后遗症均获良好效果。   吕继端1929年出生在湖北阳新县一个中医世家。禀承家训,矢志医道,师承三代传授,后得当地名医程老先生教诲,终成学业,悬壶乡梓。建国后,参加区中医联合诊所,担任所长。50年代,又先后赴湖北中医学院和南京中医学院深造,1959年调湖北中医学院工作,历任温病教研室副主任,中医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并担任中国生物医学会中医工程学会顾问,湖北省老年医学会理事,湖北中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91年7月,由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吕氏数十年来不遗余力地奋战在临床、科研、教学前线,为中医事业后继有人,培养了多批优秀中医高级人才,并积多年临床经验,编写《控制中医学》、《矽肺病的防治》、《新温病学》等著作,先后发表《中医基础理论与控制论》等数十篇论文。主持的课题有“113例急性细菌性痢疾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疗效对比观察”、“吕继端中风治疗系统”、“益智灵益智健脑作用的实验研究”,通过省级鉴定,均评为“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前二项同获湖北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吕氏一生好学不倦,博采众长,广寻精萃,锲而不舍。主张学者必须博极医源,孜孜不倦。   第二卷318虽年过花甲,医务繁忙,仍抽出时间,潜心攻读医书。常说:“温故知新,不断修学,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的唯一道路。”学习经典著作,强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背诵,并结合临床实践,寻谋得失,逐渐达到得心应手,左右逢原的境界。   吕氏说:《内经》乃中医理论之渊源。但言简意博,理奥趣深。学习时要博采诸家,互为推勘,择善而从。“经文奥衍,研阅诚难”者,尤要结合临床,不可贸然否定或擅自改动。要做到于无文处求文,无字处求字,得其弦外之弦,旨外之旨,方能学得真谛,取得高屋建瓴之效。如《内经》上讲“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其少火指的生理,壮火指的病理。只有懂得这种生理、病理的含义,才能正确理解原文。   吕氏最推崇《伤寒论》、《温热论》二书,该书理法方药完备,临床价值甚高,用之得当,立竿见影。《伤寒论》主张以对比法(前后呼应,左右逢原)和归类法(类证、类方、类药)来学习。这样学能致用,大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妙趣。《温热论》是治疗外感热病实用价值极高的一本好书,是根据实践观察的体验,把前人备而不详的方法作了充分的发挥。此外,《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都是极其重要的参考书。温病学无论在理论上和具体证治方法上发展和补充了《伤寒论》的不足。如“神昏”一证,突破了“从来神昏之病,悉属胃家”的局限性,补充了热入心营,“逆传心包”之说。   医学之博,浩如烟海,文献之繁,汗牛充栋,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须善于吸收他人的精华,融各家学派于一炉,发挥我长足之用。50年代初,吕氏治一高血压患者,诉头晕心慌、夜寐烦躁不安,甚则失眠,应用滋补肝肾治疗效果不明显,后另一医师在原方中加龙胆草一味,药后效如桴鼓。问其故说“虚火宜潜,实火宜泄”,此有夜寐烦躁不安,且有两颧灼红,即虚中夹实火也。再如,民间常用玉米须治疗水肿,吕氏借用此法,在治疗慢性肾炎的辨证施治中常加用玉米须30克,煎汤代茶,对改善病人的症状和消除蛋白有较好的疗效。吕氏教诲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善于汲取别人研究成果,并从中发现有益启示的人,也最有可能创新。”因此,治学之道,既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又要独立思考,推陈出新。故在长期的中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风格,疗效显著。尤对重笃病人,临危不乱,多起沉苛,深得病家信仰。医人之术逐渐闻名遐迩,不少海外人士慕名而来。吕氏擅长内妇儿及疑难病症,精于外感热病,中风、老年痴呆、咳喘等病的研究,确有独特见解。其拟定的益智灵、愈喘灵、健身抗衰Ⅰ号片,临床应用,均获良好的疗效。   学术精华   一、阐明风温初起当本在气,标在卫风温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最早见《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系指热病误汗之坏证。嗣后不少医家对此虽不乏见解,且囿于伏邪之说,似未窥其全豹,迨至清,叶天士等才始定风温属新感范畴,理法阐述尽详。   第二卷319(一)风温初起当以肺气为病变中心本病是感受春季或冬令风热病邪而发病。病邪多从口鼻而入,肺位居高,首当其冲,所以初起以邪在手太阴肺(气)为病变中心。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所谓“温邪上受”,其在《三时伏气外感篇》注释说:“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并说:“肺位居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临证指南医案》中亦载:“温热时疠,上行气分,而波及于血分。”继而众多医学家对此认识多遵叶氏之旨。柳宝诒说:“当春夏间,感受温风,邪郁于肺”,“暴感风温,其邪专在于肺。”吴坤安说:“风温吸入,先伤太阴肺分。”李芝岩认为风温“全在肺经气分,清解即愈”。章虚谷亦指出:“轻清之邪,先伤肺家。”(二)发热咳嗽口渴为初起特点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风温病“头胀、汗出、身热、咳嗽,必然并见”。其后,陈平伯在《外感温病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之提纲也。”并自注说:“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薄,肺胃内应,风温内袭,肺胃受病,其温邪内外有异形,而肺胃之专司无二致,故恶风为或有之证,而热渴咳嗽为必有之证也。”吴坤安亦说:“风温吸入,先伤太阴肺气,右寸脉独大,肺气不舒,身痛胸闷,头胀咳嗽,发热口渴,或发痧疹,主治在太阴气分。”均提出风温初起,当以身热、咳嗽、口渴的肺气证为必然见证,此为风温初起“本证”。其机理是温邪犯肺,热壅肺经气分,肺失清肃,故见身热、咳嗽。热盛伤津,又兼气不布津则口渴,口渴的程度主要以津伤的重轻而显微。但肺主皮毛,为卫外之屏障,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肺气的推动而使卫气和津液敷布周身,以温养肌肤,抵御外邪的侵袭和驱邪外出,即“肺主气属卫”是也。在病理情况下,风热郁肺,气窒不化,不能“熏肤、充身、泽毛”,故初起亦可见发热、微恶风寒的卫表证候,此为风温初起的“标证”。   所以叶天士说:“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所谓“故云在表”者,究非风温初起肺气病变之实质,而是一种外表反应,病机不在卫分。陈光淞在注释“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中说:“卫为气,营为血,循其道而言之,则卫为气之标,气为卫之本,血为营之徒也。”此对风温标本证候作了明确的阐述。说明风温初起,纵有肺卫表证,亦是脏腑病变的一种反应,当以邪在气为本,在卫为标,其与邪袭脾胃的湿温病而见恶风寒的机理互同。   或问曰:初起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微渴、咳嗽等肺卫见证,何以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温病?吕氏认为,风温易化热入里,很快见到脏腑本证,表现出发热、咳嗽、烦渴的肺气证,即可诊断风温,而风热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多不传变,为自限性疾病,以此别之。即使西医也是如此,如归属于风温的大叶性肺炎,早期半数病例有上呼吸道证候,虽见恶冷发热咳嗽等现象,24小时内X线检查不一定有肺部炎症改变,多不易鉴别是肺炎还是上呼吸道感染。 ------分隔线----------------------------
  • 上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娄多峰
  • 下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任继学
  • 收藏
  • 挑错
  • 推荐
  • 打印
章意 的个人图书馆 地址:http://www.360doc.com/userhome/56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