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x武功数量:名老中医经验集-李文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06:59

名老中医经验集-李文瑞

时间:2010-07-30 18:02点击:243 次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   李文瑞     精研医理勇于创新的中医学家李文瑞   李秋贵张根腾魏淑兰整理   编者按:李文瑞,黑龙江呼兰县人,北京医院主任医师。李氏早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后又在北京中医学院中医本科毕业,酷爱中医。由于掌握中西医系统知识,学术水平较高,临床疗效显著。现任中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日医药学会理事,国家确定首批名老中医硕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首批获得者。主要学术著作有《伤寒论汤证论治》、《金匮要略汤证论治》等10余部。   本文着重介绍李氏在学术上对仲景辨证方法及治疗方法,气机升降学说,金匮要略补法的研究。临证特色介绍仲景方的应用,糖尿病的证治,用温补脾肾治疗甲减,大黄治疗慢性肾衰,重用单味药物的经验。入选的六则医案,医论医话及两个经验方,均是李氏理论联系实际之手笔,对后学之人定有裨益。   “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   ———《甲乙经》序   李文瑞教授1927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195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1958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制2年。入学后认为中医学理论深奥且古怪,不易学到手,于是要求重新再入大学学习中医。经卫生部批准,1958年9月~1964年8月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在6年学习期间,西医课程全部免修,课余时间比一般学生多得多,因而专心钻研中医,搜集了中医古籍和日本汉方医学文献,积累了大量参考资料和上万张读书卡片。这对毕业后从事临床、撰写论文和著书立说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医院工作。现为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医院瑞东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治中心主任,卫生部北京医院东方日语培训中心副校长,光明中医大学顾问,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日医药学会理事,并任《北京医学》、《康复与疗养》、《日本医学介绍》等杂志编委和日本东洋医学出版社特约编审,首批500名全国著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者和中西医结合第三卷258临床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医疗卫生事业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高级知识分子。   李氏从医40余载,德才兼备,精于医术,默默奉献,为人恭谦,医德高尚,经验丰富,爱惜人才,重视人才培养,是当代颇具众望的中医专家。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医理,勇于创新。   在临床诊治中,思路开阔,中西医互参,病证结合,方小药精,证治贴切,疗效卓著。擅长于内科,尤其对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男子病、肾脏疾病、消化系疾病、心脑血管病及老年病有较深的研究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李氏尊重科学,提倡中西医结合。充分利用每年应邀访日的宝贵时机,辛勤奔波,广交朋友,为中医能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而积极努力。为此,日本朋友在日本成立了“李文瑞基金会”,以帮助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在日本友人的资助和北京医院的支持下,组建了现代化的实验室,成立了“瑞东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治中心”,先后承担了北京医院院级课题6项,并承担了“中西医结合研治老年糖尿病”的卫生部部级课题。李氏在繁忙的医疗、保健、社会、政务工作之余,自习不息,精攻医典,博览群书,并与中外医家建立了友好往来,进行学术交流,集古今中外医家之精华,兼收并蓄,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索,著书立说。   主编书籍有:《伤寒论汤证论治》(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年),《金匮要略汤证论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实用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中药别名辞典》(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医方化裁》(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中医学在日本》(辽宁中医学院,1980年)。参编的书籍有:《老年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传统老年医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男子病证治》(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编译书籍有:《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日本汉方腹诊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此外,还有《伤寒杂病论》辨证方法的研究、老年便秘的辨证论治、慢性肝炎的辨证论治、日本汉方腹诊简介、脑囊虫治验、男子不育治验、中医现状与展望等40余篇论文、评述、治验在国内外杂志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交流。   学术精华   一、仲景辨证方法研究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奠基于《内经》。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体现了理法方药完整的体系,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李氏致力于对仲景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研究,并著有《伤寒论汤证论治》、《金匮要略汤证论治》等。李氏用辨证法、逻辑学、系统论等现代科学方法论的知识,对仲景所使用的主要辨证方法,各自的作用、性质和整体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各种辨证方法的使用规律。   第三卷259(一)以辨阴阳与辨标本为指导原则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天布五行,以运万物,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说明作者为了探求认识极为复杂的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只有依靠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说理工具。事实上,张仲景以阴阳五行哲理为指导,用于辨证论治之中,的确有所发展和创新。《伤寒论》中以“六经”为分病的纲领;而六经就是阴阳各分为三份,成为三阴、三阳,所以六经是由阴阳演化出来的系统概念。张仲景开创了八纲辨证的先河,而八纲也是由阴阳发展出来的,称为“二纲统六变”,即用表里、寒热、虚实这六个变量或要素,来标志阴阳的属性。《金匮要略》对杂病用五脏辨证的方法,而五脏辨证是由五行类比五脏形成的另一个系统概念。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六经”和“五脏”两个系统概念为理论框架,作为考察、认识和控制疾病的模型,成为两个系统方法的萌芽,奠定了辨证论治的系统模式。这是张仲景对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临床医学中的最大的发展、创新和最卓越的贡献。该书中辨别阴阳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伤寒论》首篇中就以“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为提纲,指导阴阳病的辨别。《金匮要略》对内伤杂病,也是以阴阳作为病或证分类的纲领。如在首篇总论中就指出:有“阳病十八”、“阴病十八”。在第三篇以“阴毒病”、“阳毒病”作为病名,对“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作为分证的纲领。   阴阳代表事物对立统一的矛盾两方面,所以辨析阴阳的方法,也就是矛盾分析法。以辨阴阳为指导原则,就是强调在整个辨证论治过程中,要时时、处处的注意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而辨标本又将这种矛盾分析法进一步发展为辨别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所谓标本,就是主次的意思。辨证论治各个方面或步骤者有标本之分。如症状为标,病因为本;主症为本,兼症为标;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等。所以一定要辨清标本,才能抓住其本,从而主治其本,兼治其标。中医论治的原则,一般情况下以治本为主,或先治其本;但在特殊情况下,即标证紧急的情况下,则先治其标,或标本兼治。这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这也是标本相移的原则,即标本可以互易其位。在紧急或特殊情况下,平时的标证———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为本证———矛盾的主要方面了。因此“急则治其标”,这时的标实则已经转化为本了,所以实际上还是治本。如《伤寒论》385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同样一种霍乱病,所以分为两个证型(方证),就是由于正邪这对矛盾的双方标本或主次不同。“热多欲饮水者”,说明邪盛为本,即主要矛盾方面为外邪偏盛,故以五苓散宣阳化气,驱邪为主;“寒多不用水者”,说明正虚为本,即主要矛盾方面为正气偏虚,故理中丸温阳助正为主。说明辨阴阳、标本,是对各种疾病辨证论治的根本法则或指导性的原则。  ------分隔线----------------------------
  • 上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李培生
  • 下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李仲愚
  • 收藏
  • 挑错
  • 推荐
  • 打印
  • 章意 的个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