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x殷梨亭:名老中医经验集-赵绍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52:17
时间:2010-07-30 17:57点击:527 次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   赵绍琴    漫漫岐黄路精诚大医魂—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   彭建中整理   编者按:赵绍琴出生于三代御医之家,曾祖父以下三代均为皇宫御医。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客座教授,历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委员。赵氏从医60年以来,在中医温病、中医内科领域发遑古义,推陈出新,硕果累累。曾先后出版了《温病纵横》、《赵绍琴临床400法》、《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等一批学术专著,培养温病专业硕士研究生20余名,199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曾多次应邀到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影响很大。因赵氏在学术上的成就,1994年被入选英国剑桥名人传记。   本文着重介绍赵氏在温病学中,论温病初起证属热郁不可言表,论“在卫汗之”并非应用汗法,论“火热可清,火郁当发”,论伏气温病有发于髓。在内科学中,从营血辨治杂病,慢性肾病非虚、忌食蛋白、宜动不宜静等学术观点。在临证上诊脉、察舌、观色,审症求因,重在客观,以法统方,用药轻灵,开门逐邪,攻补兼施,善用风药的诊治特色。并通过“补中益气汤治疗食道裂孔疝案”等5个案例予之交相辉应。所收录的“治病先治心论”、“牛吃草论”等医论医话,以及宣郁退热汤等6个经验方均是赵氏医疗经验的结晶。总之细读全文对于中医药工作者定会大有收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赵绍琴,男,汉族,1918年12月4日出生于北京。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顾问。历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等职。   赵氏出生于世医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均在清宫太医院供职为御医。其父文魁公曾任清末太医院院使(正院长),御赐头品花翎顶戴,民国初年出任北京中医学社名誉社长。赵第二卷63氏自幼便受到家传医学的熏陶,在其父的严格督导下熟读医学典籍,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并于1934年通过了资格考试,承父业而悬壶北京。后又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跟随三先生临床学习多年,尽得三家真传。1950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即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成立,赵氏受聘执教,主讲本草学,成为北京中医学院的首批教师之一。1958年奉调到新建的学院附属医院,负责中医内科的临床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1977年调任学院基础部温病教研室主任。1979年以后,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主,先后培养出温病专业硕士研究生20余名。1990年被确认为首批带徒的国家级名老中医,收徒二人。他以年逾古稀的高龄每日带徒门诊,在临床实践中带教学生。30余年来,他为培养高级中医人才呕心沥血,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从临床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认为这是造就新一代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的必由之路。   赵氏师承名家,复经60年临床,在中医学术上多有创见。他是当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擅长治疗温热性和湿热性疾病。对叶天士所提出的温病卫气营血辨治大法有独到的体会和认识。   他认为温病初起为热邪,不可言辛凉解表,只可言辛凉清解。叶天士所谓“在卫汗之”并非指汗法,而是通过辛凉清解达到汗泄驱邪之目的。这一观点从临床实际出发,纠正了多年来温病初起须辛凉解表的传统认识,被新版的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温病学》所采纳。在温病临床实践中,赵氏尤其善用叶天士“透热转气”法救治高热不退、昏迷等危重病证。他把透热转气引申为可以广泛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各个发展阶段的一种治疗大法,以透邪外出为指导原则,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大大扩展了叶氏的学术经验。在内科临床方面,赵氏以善治疑难重证著称。   其辨证准,立法明,用药少,疗效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曾盛赞赵氏“平正轻灵”。   他还把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引入内科临床,对一些疑难病从营血进行辨证,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病毒性心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尤其是对现代医学中肾脏系统慢性病变研究深入,对中西医学关于慢性肾病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如慢性肾病非虚论、慢性肾病忌食蛋白论、慢性肾病宜运动锻炼论、慢性肾病可遗传论、慢性肾功能损害可逆论等。并确立了一整套辨治慢性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包括以凉血化瘀为基本大法的中药辨证施治,以忌食蛋白为主要内容的饮食调控,和以徒步行走为主要形式的运动锻炼。这套综合治疗方案施之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临床实践证明了赵氏关于慢性肾病理论的正确。   多年以来,赵氏除承担繁重的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任务外,还致力于总结学术经验,著书立说,他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撰著《温病浅谈》、《温病纵横》、《赵文魁医案选》、《文魁脉学》、《赵绍琴临床400法》等。目前正在编著其毕生学术经验的全面总结之作《赵绍琴内科学》,不久可望问世。   1982年以来,赵氏多次应邀访问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或为国际友人诊治。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医学同仁的热烈欢迎。1984年赵氏二度访日,作为特别代表出席日本汉方医学第34届年会,是会上唯一胸前佩带白花的尊贵客人。在会上他作了关于湿热病的学术报告,再次引起轰动。1991年,赵氏应邀访问韩国,在东园大学和庆肇大学作巡回学术报告,韩国9所大学的医学院派出代表参加报告会。由于报告大受欢迎,访问延长了一个多月。当时中韩尚未建交,这次访问促进了两国间的医学交流。   第二卷641982年赵氏首次应邀访日时攀登富士山,其健步如飞,曾把同行的年轻人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时年67岁。10年后的今日,赵氏依然精神抖擞,强健如昔,每日应诊50人次以上,最多时可达百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在人类战胜疾病的航程上,赵氏将继续驾驶胜利的航船,乘风破浪,永往直前。   学术精华   赵氏之学得之家传师授,复经60年临床积累,不断创新提高,发扬光大,终成一家言。其学术见解迥异于他人者,无不得之于临床,复验证于临床。今择其学术精华,别为温病要论、内科新说两部分,略述如次。   一、温病要论(一)论温病不可混同伤寒温病和伤寒虽同属外感热病,然其性质不同,故不可混为一谈。从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温病和伤寒是混淆不清的。《内经》中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论,是把温病从属于伤寒。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以六经为纲领的外感辨治体系的确立,后世医家沿用成习,不思创新,束缚了温病学的发展。历代医家中不乏有识之士,对伤寒温病混同一论所造成的恶果痛心疾首,宋代庞安时就严厉批评当时的医家对天行温病“一例作伤寒,行汗下”,以致“天下枉死者过半”,元代王履更从病机、治法角度进行分析,指出“伤寒、温暑为病不同”。直到明清之际,经过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一大批温病学家的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辨治纲领的温病辨治体系,使温病全然脱离伤寒而自成体系。时至今日,温病学已发展成为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为战胜疾病,保障人类健康发挥着重大作用。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人在临床中仍然将伤寒温病混同而治,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应有的疗效和优势,甚至给病人增加了痛苦。因此强调分辨温病与伤寒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外感病是完全必要的。再者,近时有专家学者提出寒温统一论,意欲把伤寒的六经辨证和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统一在一种辨证体系里,以发展为中医外感热病学。这种愿望是无可非义的,却超越了现实情况。当务之急是分而不是合,只有将伤寒温病分辨清楚,才能提高中医诊治外感热病的水平。赵氏曾回忆本世纪20年代猩红热肆虐北京,作伤寒治者皆不免于死,足证分辨伤寒温病的重要。 ------分隔线----------------------------
  • 上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詹起荪
  • 下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祝谌予
  • 收藏
  • 挑错
  • 推荐
  • 打印
 章意 的个人图书馆 地址:http://www.360doc.com/userhome/56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