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罗补丁:名老中医经验集-杜雨茂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33:23

名老中医经验集-杜雨茂

时间:2010-07-30 17:47点击:293 次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   杜雨茂       奇难病专家杜雨茂   张喜奎杜治宏整理   编者按:杜雨茂,陕西省城固县人,我国著名的研究《伤寒论》学者。现任陕西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美国亚拉巴马东方医学院名誉院长及教授、日本汉方交流会顾问。撰写、编著《伤寒论六经辨证表解》、《中医大辞典》等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完成国家和省部级多项研究课题,其中6项获奖、7项获国家专利。由于在教学、医疗和科研中的杰出贡献,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知识分子”称号。   杜氏通晓诸家,尤专仲景之学。主张学用《伤寒论》应在“举纲、深究、致用、推广”八字上下功夫。提出“背反谐同”的学术思想。临证酌古鉴今,博采众长,善抓主症,着眼整体。立法处方用药提出“效不更方,不效亦不更方,效必更方”的学术观点,富有哲理。知常达变效法仲景,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肾病,颇具特色。治疗危急重证和疑难杂病,主张数法齐施,内外合治,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并举,多途径多形式给药,救急救危,顿挫病势。临床运用连翘治疗上下内外多种病变,拓宽了连翘的治疗范围,使人们对连翘将进行重新认识。广大中医读者细读本文之后,必将获得启迪和有所裨益。   学贵有恒,精益求精,参西衷中,融古通今。 医贵有德,仁心及人,扫除灾殃,造福万民。   ———杜雨茂   杜雨茂,男,1934年9月生,陕西省城固县人。现任陕西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全国中医成人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西北地区仲景学术委员会理事长、南阳张仲景学术研究会顾问、学院学术及学位委员会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还兼任美国亚拉巴马东方医学院名誉院长及教授、日本日中医药研究会名誉会员、日本汉方交流会顾问、西日本医师汉方学会名誉会员等。   杜氏出生于中医世家。幼即聪明好学,博闻强记。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对祖国医学产生第二卷218了浓厚兴趣,特别羡慕长辈的医技。1940年,就读于南郑县中楼小学。1945年小学毕业时即同时习诵《医学三字经》、《医学入门》等书。同年考入南郑县立中学。中学毕业后正值解放前夕,汉中遭洪灾,兵戈扰攘,疫病流行,人民群众横遭摧残。病家常扶老携幼接踵求诊,神情凄凄,莫可名状。杜氏遂弃学随父———汉中名医杜荩丞先生习医。四年间,杜氏白天随父应诊,夜晚挑灯攻读。先后学习了《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四部经典著作和有关医籍,遍及内、外、妇、儿、眼、针灸诸科,熟练地掌握了内科诊疗、针灸、传统中药调剂与剂型技术和制作方法,为日后行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农村缺医少药十分严重。农民常奔波数十里求医,常因延误时日而一病不起。杜氏毅然从汉中返回家乡城固县沙河营镇独立开业。年未及冠的杜氏,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饮誉乡里,人称“小杜”先生,与其父并称“二杜”。1954年,杜氏响应国家号召,将自己的诊所加入当地中医联合诊所,继续为民治病。同年7月,杜氏拜著名针灸学家况乾五先生为师,精修针灸,深得真传。1956年,杜氏被选送到汉中地区中医进修班学习,历时半年,成绩名列第一。1958年春,杜氏被选拔到省中医师资班学习。结业后因成绩优秀留在刚成立的陕西中医学院任教,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工作。1959年7月,杜氏被选送到全国《伤寒论》师资班深造。学习期间曾登台为师资班同学讲授太阳篇变证部分,给学院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学习结业返校后,调到伤寒教研室工作,从师于伤寒名家成友仁先生,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杜氏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数十年如一日。   屡次深造,遍访国内名家。杜氏不仅向先辈学,向同学同事学,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向病人学,向群众学习。还注意收集整理民间单方验方。如以巴豆为主外敷治疗顽固性头痛;以巴豆不去外皮与猪肉炖后喝汤吃肉以治疗顽固疮疥等等。   杜氏通晓诸家,尤专仲景之学,善用经方,辨治肾病及奇难病证屡起沉疴。主张学用《伤寒论》应在“举纲、深究、致用、推广”八字上下功夫,不可死于句下。受仲景寒热并用、补泄兼施、阴阳互调等立法处方思路启迪,以及张景岳“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阴得阳助则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的影响,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背反谐同”的学术思想。   杜氏勤奋不辍,笔耕不止,著述甚丰。出版了《伤寒论六经辨证表解》、《伤寒释疑》、《金匮要略阐释》、《伤寒论研究文献摘要》、《奇难病临证指南》(尚在台湾出版发行)。参加编著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外科学》、《中医大辞典》、《简明中医辞典》、《伤寒论选读》、《中医各家学说》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四部书和部分论文分别获国家、省厅级科研成果奖。   杜氏强调,中医要振兴,科研工作十分重要。自1978年指导研究生以来,对《伤寒论》及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1983年以后,杜氏将科研方向转移到动物实验及临床实践。经历了整理→验证→前瞻性研究,从理论到临床的各个环节都取得一些成绩,并获得新的认识。杜氏主持的科研课题,分别通过部省级鉴定,其中有6项获奖,7项获得专利,4项获金奖。   几十年来,杜氏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成绩卓著。1991年国务院授予杜氏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知识分子”。《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陕西日报》以及陕西电台电视台和台湾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多次宣传报道杜氏业绩。   第二卷219   学术精华   一、探微索奥研伤寒执简驭繁倡八字杜氏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中医古籍汗牛充栋,而最精华者,当推仲景之书。因此他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而且崇尚实践,经验丰富。先后撰著了《伤寒论辨证表解》、《金匮要略阐释》、《伤寒论释疑》等书及《伤寒论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应用》等数十篇论文。对仲景著作的诸多问题,见解精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在如何学用仲景著作问题上,执简驭繁地提出“举纲、深究、致用、推广”八字。言简意赅,颇具指导意义,现简介如下:所谓“举纲”,就是要提纲挈领,抓住六经辨证的精髓,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六经是指导多种疾病辨证论治的纲领,是《伤寒论》的理论核心,故欲学习、研究《伤寒论》,必须首先弄清六经实质。   六经实质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诸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六经实质进行了阐发。有以经络立论者;有以脏腑阐释者;有从气血探讨者;有主张阶段说及证候群说等等。可谓见仁见智,众说不一。杜氏上溯岐黄下逮百家,汇诸贤之精言,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六经及仲景接受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中医整体观念为前提,阴阳学说为核心,气化学说贯穿始终,动态地分析多种外感热病的发病过程,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及其气化功能所发生的生理病理变化。仲景审证求因,据正气的强弱和邪气的盛衰定虚实;察邪留着的部位辨表里;审病邪与病性分寒热;视病势的进退测预后之好坏;进而确定治法、选用方药,形成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辨证论治纲领体系。使后学在临证时对于复杂多变的外感疾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病有规矩可循。并为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纲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伤寒论》根据六经病总的病情、病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提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论治,将113方及针灸、外治法等统辖于八法之内。在临证时主要通过脉、症、舌等,审证求因,分析和探讨病证的本质,然后针对病情进行治疗,处处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和治随证转的辨证论治特点。如太阳主表,但太阳在表之病邪循经入于太阳之腑———膀胱和小肠,则又形成太阳病之腑证,治疗就不相同。即使太阳表证,法当汗解,但因病因有异,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自有差别,从而又分太阳中风、伤寒和温病。其治法同为解表,但有解肌和营、开表逐邪及禁用辛温之别等等。领会六经本义,掌握六经辨证,才能理解原文,通晓《伤寒论》之精神,方可学以致用,纲举目张。俾六经实质面目显露,使后学颇有茅塞顿开之感。
  • 共1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下一页
------分隔线----------------------------
  • 上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陈潮祖
  • 下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干祖望
  • 收藏
  • 挑错
  • 推荐
  • 打印
章意 的个人图书馆 地址:http://www.360doc.com/userhome/56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