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x桃花岛功略:名老中医经验集-刘渡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40:57

名老中医经验集-刘渡舟

时间:2010-07-30 18:03点击:459 次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   刘渡舟       博古通今的经方大家刘渡舟   付延龄整理   编者按:刘渡舟教授,辽宁营口市人。幼承家学,后拜辽东名士为师,尽得其传。青年时期,在营口悬壶济世,每起沉疴。后迁居北京,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从教38年,为该校教授、终身教授,历任该校教研室主任,《学报》主编、名誉主编,硕士和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中医)成员、特邀成员,北京中医药促进会名誉会长;是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3年入选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国际名人传记词典》(第23版)。   刘氏潜心研究中医学术,治学严谨,造诣精深,学验俱丰,对《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后世诸名家的著作均有研究,尤其对《伤寒论》、《金匮要略》钻研尤深。数十年来,他在深研的基础上编著出版了《伤寒论诠释》、《伤寒论十四讲》等学术专著20多部,同时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对仲景学说有诸多阐发,是我国当代研究仲景学说的著名专家。   本文着重介绍刘氏对气机论、攻邪论、火热论、主症论、脾胃论、水证论等主要学术论点的渊源和分析论述,对于指导临床医疗很有实践意义。刘氏临证善于运用经方,同时又重视运用时方;善于抓主症以辨证论治,同时又重视合理借鉴现代医学知识。文中介绍他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心脏病、眩晕、失眠、咳嗽、肢体痛、水肿等病症的医疗经验和4个验案,如用乌梅丸治疗尿崩症、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失眠等,充分体现了他的医疗思想和临证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在学习和研究中医的方法方面,他提出“经典要精读、好书要熟读、杂书要泛读”的方法,可说是研究中医的一生经验总结,对后学者甚为重要。 总之,刘氏的学识和经验无愧为博古通今的经方大家。   屡用屡验而心有所得,不纂集以补报天地,公于人人者,亦欺也。欺则天良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以发扬,而医道愈昌。   ———李梴《医学入门》   第三卷37刘渡舟,辽宁营口人,1917年9月10日出生。其父刘万春知医,常为人义务诊疗,颇多效验。受父亲的影响,加以幼年体弱多病,遂发学医之志。在父母亲的支持下,于16岁正式拜师学医,先后受业于名医王志远、谢泗泉,时间达7年之久。谢泗泉乃辽东名士,博学多才,伪满政府曾欲延为御医,坚辞不就,少年时期的刘渡舟受其影响甚大。出师后,悬壶于大连,擅长用经方治病,时起大症沉疴,医名闻于遐迩。1945年携眷来京,挂牌行医于钱粮胡同之南花园。 同年参加南京政府部署、由戴传贤主持的中医师特种考试,以前第19名的优秀成绩获得通过。   1950年考进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深造,学习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医学课程,毕业后分配到天坛华北人民医院工作,未及1年又调到永定门联合诊所,后转至大红门联合诊所工作,并兼任所长之职。1956年为第一届西学中班讲授《伤寒论》部分内容,受到学员好评。同年进入北京中医学院,成为北京中医学院最早的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主要从事中医古典医著教学及研究,后专门从事《伤寒论》教学和研究至今。1978年评定为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后被授予终身教授;中医实行研究生教育后,成为我国首批《伤寒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伤寒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评议组(中医)成员、特邀成员,北京中医药促进会名誉会长。是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3年入选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第23版《国际名人传记词典》。   刘氏天性聪颖,好学强记。在中医学方面之所以造诣精深,取得极高的成就,这与他深远广博的学术渊源是密不可分的。在长达7年的学徒期间,他即在师傅的指导之下,精读了《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并背诵了其中大部分重要内容,有些著作,如《伤寒论》等,全书熟记于心。他关于阴阳五行学说,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关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大都来自于《内》、《难》二经。尔后,他对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叶、薛、吴、王诸家学说也都作了深入的钻研,并能将诸家学说融会贯通,含英咀华,吸其精髓,由此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诸家著作之中,刘氏对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研究尤深。他精读原文,对《伤寒论》字斟句酌,探隐索微,既读于有字之处,亦读于无字之处,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细玩其理法方药,穷其理致。他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伤寒论》方是中医方剂之祖,故学中医要在《伤寒论》的学习上下功夫。古今医家其成大器者,大都得力于《伤寒论》之学。在原文学习以外,他广泛参阅后世诸家注述,对成无己“伤寒三种”(《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方论》)、柯韵伯《伤寒来苏集》、钱天来《伤寒溯源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以及《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都作了深入的研读。他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学习结合在一起,认为学《伤寒》不可不学《金匮》,否则只得半部仲景。在《金匮要略》的学习上,他较多地参考了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总之,刘氏得力于仲景学说最多,在仲景学说研究方面造诣极深。至晚年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包括方后注所言煎服法、禁忌、加减等内容的记忆仍然准确无误。他对仲景方的记忆采用了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芩连苦降籍姜开,济以人参绝妙哉;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该。”小柴胡汤“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所以他对原方诸药用量都有准确把握。刘氏在临床上第三卷38长于运用仲景理法方药,既能遵守仲景原则,又能变化于仲景之外,灵巧活泼,妙不可言。刘氏治学《伤寒论》多用《内经》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理论以及病因病机知识进行理解,他在诸多《伤寒论》注解中最看重金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认为成注长于以经解论、以论证经,将《伤寒论》与《内经》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日本汉方家重《伤寒》而轻《内经》,其重《伤寒》可取,而轻《内经》则甚不可取。   此外尤需特别提出的是,刘氏对清吴谦等人所撰《医宗金鉴》推崇备至。他教导学生说,《医宗金鉴》是由清政府组织编撰的,过去称为“御撰”《医宗金鉴》,其书辨证精审,方药精炼,疗效可靠,前清时太医院考试以该书为范本。长期以来,相当多的北方医生一直以该书为枕中宝典,以之名世者甚众。他对其中《杂病心法要诀》以及《妇科心法要诀》娴熟于心,对其理法方药皆能信手拈来,临床运用颇多。他对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刘河间的寒凉泻火思想,张子和的攻邪论、朱丹溪的养阴理论亦用心颇多。尝谓李、刘、张、朱,其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家,而为后世效法,经受得起时间的检验,说明他们的理论有其科学道理。四家学说虽然各有所重,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其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是不可否认的。作为中医临床医生,对四家学说应该认真学习,仔细琢磨,掌握其精髓,明白其原理。他对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和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也下过很深的功夫,叶、薛、吴、王的学说对他的影响亦很深刻,其清热之法、治湿之法和养阴之法为他临床所常用。他对清代名家医案也常常研习。总之,刘氏好学不倦,其学术渊源深远广博,知识储备极其丰富。昔贤徐大椿云“用药如用兵”;刘氏学验俱丰,恰如胸中有雄兵百万,故临床制病之法极多,运用自如,功效卓著。   刘氏在治学方面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重视基础理论,精研实用技术。他从16岁起开始学医,7年后悬壶治病,至今从未脱离临床实践。他十分重视对临床技能的学习,这与只对理论问题感兴趣的学者不同,更与徒作纸上文章、“玩医学”的人不同。他认为,医学是济世救人的实用学科,救死扶伤是其最高目的,故学医一定要重视实用技能的学习。同时认为,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样也非常重要,要真正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临床医生,只有望、闻、问、切的实际技能,只有处方用药的实践经验,而没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解释,即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种医生也只算是“医匠”,是“开方医”,因为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一名医生只记住了一大堆的对号入座的方药应用模式,而没有基础理论作为指导,那他就不可能应付复杂多变的临床病证。 ------分隔线----------------------------
  • 上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李仲愚
  • 下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欧阳锜
  • 收藏
  • 挑错
  • 推荐
  • 打印
栏目列表
  • 妇产科
  • 儿科类
  • 本草类
  • 内科类
  • 五官类
  • 综合类
  • 基础理论
  • 中医四诊
  • 外科伤科
  • 医学杂著
相关内容
  • 證因方論集要
  • 寿世保元2
  • 寿世保元1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医碥
  • 明医指掌
  • 类证治裁2
  • 类证治裁1
  • 儒门事亲
  • 明医杂著
推荐内容
  • 备急千金要方2
  • 备急千金要方3
  • 备急千金要方1
  • 陈士铎医学全书
  • 思考中医2
  • 思考中医1
热点内容
  • 日本漢方醫學及臨證經驗
  •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 陈士铎医学全书
  • 名老中医经验集-路志正
  • 石室秘录
  • 名老中医经验集-何任
  • 名老中医经验集-王琦
  • 名老中医经验集-许公岩
  • 医学入门1
  • 辨证录1

章意 的个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