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广告制作:恢复高考10件事(.冰冻三尺)(一言九鼎)(.忽如春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47:17
 第一件:“白卷英雄”张铁生 教育部长没当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6年到1969年,高考制度遭到废除。1970年,经毛主席批准,部分高校才以“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十六字方针)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但是“领导批准”中的不正之风,使上大学成了当时“走后门”的重灾区。问题反映到中央,毛主席说:“走前门进来的有坏人,走后门进来的有好人。”这个问题就不了了之。

  由于文化标准不被重视,新生的文化底子薄,学生上学后忙于阶级斗争,毕业时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当时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1975年把经“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有上大学资格的学生组织了一次考试,准备择优录取。在考试中有一位叫张铁生的考生,考试得0分,但在试卷上发了一通反对考试的造反“理论。”后来被 “四人帮”树为“好人”的典型,史称“白卷英雄”张铁生。在开四届人大会议召开前夕,“四人帮”提议由张铁生当教育部长,毛主席可能认为,“白卷英雄”当教育部长后,认不得他老人家写的字,没有同意,由“白卷英雄”当教育部长的这件稀奇事泡汤了。

  第二件:“两个凡是”新框框 高考招生旧条条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标志着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但随后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工作指导方针。

  1977年6月29日,由教育部组织在山西太原的晋祠宾馆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会议没能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会议结束时,基本维持了前几年的招生规定。8月4日,教育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的情况报告》。《报告》没有触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制度。接着,这个《报告》就下发了。

  第三件:小平复出天大事 科技教育当后勤

  1977年7月中央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同志各项领导职务。邓小平同志在复出以前,就致信给中央,要求当科技和教育的“后勤部长”,小平同志复出后,这位当年“刘邓大军”的政委,在中央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科技和教育必须先行。

      第四件:查全性力主高考 邓小平立即赞成

  历史的巧合是,就在教育部报送《报告》的同一天(1977年8月4日),刚刚复出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邓小平主持召开这次会议的初衷,就是想在在这次会议上解决恢复高考的问题。在邓小平的倡导和等待下,会议的确开得生动活泼,真正出现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局面。

  在8月6日的会议上,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在发言时说:“大学的招生工作是培养人才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它好比农业上的筛选良种。从武汉大学五年招生的情况看,按照 “ 十六字 ” 方针招收的工农兵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差悬殊,质量没有保证。所谓的 “十六字 ” 方针,……都是骗人的,实际就是四个字‘领导批准’,其他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甚至连过场也不走。广大群众包括大学里的教师,对“十六字”方针非常不满,他们说:‘解放前上大学靠钱,17年上大学靠分,现在上大学靠权。’群众气愤地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因此‘十六字’方针不推倒,招生质量得不到保证,‘走后门’不正之风不刹住,党风不能端正,‘读书无用’的社会风气不可能扭转。所以我的建议就是恢复高考。”

   查全性的发言获得了成功,不仅使全体代表全神贯注,而且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邓小平说:“高等学校恢复高考,今年恐怕来不及了。”

   查全性说:“今年还来得及。招生会议虽然开过了,但还没有正式招生,所以至少下决定还来得及。假如晚一年纠正过来,就是关系几十万人的问题。”

   时任教育部长的刘西尧坐在邓小平的边上,中间隔了一个座位。邓小平扭头,用浓重的四川话问刘西尧,“你说来不来得及?”

   刘西尧说:“假如推迟开学,还来得及。”

   邓小平又接着追问,“报告送出去没有?”

   “刚送出去。不过还来得及追回来。”

   小平同志一挥手说,“赶紧追回来嘛。今年就改,看准了的,不能等,重新再召开一次招生会议就是了。”

   话音刚落,与会代表就热烈地鼓掌。刘西尧事后回忆,这好像是全场第一次鼓掌。 

第五件:拖拖拉拉不敢改 教育部里受批评

   虽然邓小平于8月6日就表态赞成恢复高考,但前面有毛主席的“两个估计”,后面有华主席的“两个凡是”。所以教育部主要领导人怕犯错误,迟迟不敢对应届毕业生参加考试等问题表明态度,致使会议一再延期。

  9月19日,邓小平同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手里拿着穆扬写的关于“两个估计”是如何出笼的材料说:这份材料“说明了问题的真相”,并明确表态,“两个估计”不符合实际,对提出“两个估计”的《纪要》要进行批判。他警告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不要成为阻力他再一次重申:“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对于为什么要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生,而不再必须首先去劳动两年,他说,“道理很简单,就是不能中断学习的连续性。”

   邓小平在关键时刻的谈话成为重要会议的分水岭。此后,招生工作会议的整个氛围为之一变。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使招生会的形势很快扭转。

  第六件:追旧文十万火急 拟新文一刻不停

   1977年9月25日,历时44天的科技教育工作坐谈会宣告结束。教育部迅速制定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于10月5日经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后通过,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出席招生会议的代表。在制订新的招生文件的同时,十万火急地追回按“十六字”方针制订的旧文件。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第七件:高考试卷要用纸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暂缓印

  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十年“文革”的折腾,使中国资源和商品严重匮乏,如何解决高考试卷的的纸张,竟然成了一个叫人头疼的大问题。问题最终反映到邓小平那里,他当机立断,决定将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计划暂时搁置,先行印刷高考试卷。当时的人们的思想长期受禁锢,这一举措在当时给人以极大的震憾。

   第八件:少青壮年齐努力 “地富反坏”不伤悲

  1977年9月6日,邓小平即致信中央:“招生问题很复杂。据调查,现在北京最好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有过去初中一年级的水平,所以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须在社会上招考,才能保证质量。”根据邓小平的意见,1977年招生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均可报考。恢复统一考试,由省级命题。招生考试在冬季进行,新生春季入学。按照这一报名政策,当时有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只有十四、五岁,最大有“老三届”毕业生有三十六、七岁。

  这份招生文件首次没有了“地、富、反、坏、右”的概念,更没有把他们排斥在高校招生的对象之外。有了这个政策,十年积压的广大社会知识青年才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教育部送审稿上关于招收新生的政治审查条件,邓小平认为“太繁琐”。他说:“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这就在中国社会上引起了一些人的严重不满:“地富反坏右”的子女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上大学,这是十几年来所没有的事,让这些“坏份子”获得足够的社会地位,中国到底还要不要执行无产阶级专政?

   这些声音反映到了中央,邓小平对之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并告语天下,坚定执行原订方针政策不变,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平等,就首先要实现知识面前的平等,教育权利的平等。 

  10月21日开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新闻媒体,都以头号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广大群众,特别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更是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他们涌跃扬名,积极准备,参加考试。1977年的高考报名人数达到570万(相当于2008年全国高校录取的总人数),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高考录取比例29:1。招生考试由各省、市、自治区单独命题。分文、理两大类,文科类考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科类考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各科满分100分,总分400分。各地高考时间不统一,最早的开始于11月28日,最迟的结束于12月25日,历时近一个月。

  由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甚嚣尘上,“读书无用”的思想在当时的年轻人头脑中根深蒂固。恢复高考时,社会上青年人的科学文化知识非常缺乏。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各地试卷中的试题非常简单,例如湖北省的数学试题中:求根号2和根号3的和(5分)、求直角坐标系中两点的直线方程(10分)、求以4为底2的对数和以2为底4的对数的和(20分)。但是当年的考生得分却很少,据说湖北省当年的分数线为160分(由于当年不公布分数线,只是听说)。由于录取比例太低(29∶1),例如湖北省当年报考人数为30万,录取人数1万,考上大学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其中有非常多的人并还是为了考大学,而是为了感受一下平等参加考试的气氛,释放压抑的心情。

  第十件: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党中央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果断决策,恢复了从“文化大革命”以来被取消达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这一决策及其采取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理性措施震憾了整个中国和国际社会。

  以恢复高考制度作为突破口,作为打破理论教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举措,忽如一夜春风,给当时被禁锢的神州大地吹来了希望。

  允许“地富反坏反右”的子女参加高考,有力地凝聚和团结了全国人民,标志着阶级斗争行将结束。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的政策保障,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知识的重要,经济建设的重要,给广大人民群众昭示了国家即将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现代化的工作重心基本路线。

  序曲已经奏响,大幕即将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