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男直播火影劫vs压缩:午尼春风(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52:42
午尼春风(五) QQ:2586627842 真心尽性

  格物致知着意诚,春风满座世间情。

  人伦之道蓬莱近,踵接尼山月正明。

  所谓真心就是林子所说的:“‘寂然不动,未发之中’者,心无其心也;‘感而遂通,发皆中节’者,无心而有心也。‘何思何虑’而已矣,而无有所谓‘安排拟议’者,真心也。”真心者,仁者之仁也。要反回天命之性,成为圣人,必须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大学》中的格物,其宗旨是格去非心的“格”。故心的能知,正如日月之能照。心被物蔽了,心就不能知。而心不能知,尤如日月被浮云蔽了不能照。所以,应该在有事无事之时,提防自己的心,不可被外物所蔽。外物一来,一定要把它格掉,这就是“格物”。物格了,知就至了。知至了,意就诚了。意诚了,心就正了。心正了,身就修了。身修了,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初学的要诀,只在自己心上下功夫。因为心好比树木的本根,本根既坚固,枝叶就自然茂盛。

  林子曰:“初学之士,惟当有真实念头、真实功夫,时时提惺此心,不至昏昧放逸,戒慎恐惧,防乎其防,务使此心复其常明之本体,而一毫之私欲必克治之然后已也。朱子讲:‘但得心存便是敬,勿于存外更加功’。故曰:‘千圣一心’。而主敬以事心者,真初学之要道,作圣之良方也。”

  先生明确指出事心之法的重要性。正如周子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主静立人极。其曰主静者,非以静为主也;以其心之有所主也故静。如果不知用心法来事心,那虽是枯槁如草木,在岩穴中坐老蒲团,从外表看来是静,而其心仍然奔驰在外,不能敬也。事心固然要有心法,而心的难持确是比风马牛,不能驾驶更为严重。服牛乘马,穿鼻络头。孔门心法就是用来驾御这个心的风马牛,不使心如风一样奔驰。所以孔门传授心法的目的是恢复真心。如果没有这个心法,就如磨无有枢,如船没有舵。怎能控制这个风马牛之妄心呢?尧的钦,孔子的敬,都是一致的。都是心要在腔子里。圣学能够成始成终,重要的原因,就如孟子所说的“先立乎大,而不为小者所夺去。自古圣人之传,惟在以心传心。”

  林子告诉诸生,学道之人,主要在于自身躬行实践,作切实功夫。不可以见闻为知。世人之心,停在狭隘的见闻之上,难以体道。孔门心法是尊德性以复真心之学。程子讲“圣人千言万语,只要人把已奔驰在外的心约束起来,使它再回到自己的腔子里。”进入道德之门确是无有比此更重要的了。邵康节说“心要放”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不知下学有为的工夫,那就著于空,则叫做落空汉。这种人对操存主敬的功夫,恐怕是无有闻到的。如果不知上达无为的工夫,那就会著于相,则叫做守尸鬼。这种人对太虚无我的分量这句话,恐怕他是没有听过的。故心没有存,气质之性就不会除去;心没有放,天地之性就不会现出来。所以须用孔门心法来事心,复还本性之真心。真心是天地之性,是无心的。既是无心,何须用法,自然放心。正如有人乘法船已登彼岸,那么,这事心之法船也就无用了,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法尚应舍”道理。

  先生告诫我们,行远要从近处始,登高要从低处起,这是下学而上达的原则。如果不先讲忠恕,而谈一贯;不先讲利仁,而讲安仁;不先说明就会诚,而说诚就会明;这是不可能的。当知合抱之树,是由毫末的幼芽开始生长;九层之台是从累土开始的。由近到远,自低到高,不超过节序而施行,不超越等级而前进,这是下学的人所应该遵循的次序。学道先立本,后入门,方可达到极则。

  林子每以《大学》中的不自欺对诸生讲,人是可以欺骗的,而心是不可以欺骗的。因为自心的鬼神是至圣至灵的。为人不可作事有愧于心,一事之有愧于心,而一事就得罪了天地鬼神。时刻谨慎自心,不论在何时何地,当你单独行事,无人看见之时,保持心地光明,无贪无爱。所作所为,不愧于心,就不得罪天地鬼神。若行亏心之事,尽你潜伏至深至密,也会现露出来。这是吾心鬼神的光明不昧,不可欺也。所以,君子贵慎其独。

  先生勉励诸生,君子最可贵的就是一个信字。信吾心本来是一圣人。信吾心本来是一天地也。信吾心本来是美的、大的、圣神的、高明的、博厚的。无论古往今来,富贵贫贱,士农工商,智愚贤不肖者,本有具备圣人之心。古学道之人,只在本心成造化,即可为圣人。

  林子劝道,学习是把履行三纲五常作为先决的要事,古先圣贤有从三纲五常中来炼心。学习是把士、农、工、商为本业,古先圣贤有从士、农、工、商中来炼心。学习是要学到在事事受到挫折,不能称心如意时,而能够动心忍性;古先圣贤有在这种处境中来炼心。学习是要学到了在顷覆流漓颠沛的处境中而能够了脱生死,古先圣贤有在这种处境中来炼心。我每要特地告诉诸生,在动、静之时,即心都要在腔子里,时刻严密注意存养自心,树立仁心。我的九序心法,是从艮背开始的,以念止念以求心。艮如山、艮卦是两艮合之,故两山而重叠之,止之义者,止于至善之地也。

  林子阐明了《易》之艮其背,而立仁心之极也,也是《易》所说的退藏於密之义。如天之北辰和磨之枢,居其所,不随其转。艮卦的卦辞中所说的“六四”者,是仁其心也,是纯一的工夫,君子只知吾之艮背,思不出位,艮其背而不获其身,行其庭而不见其人。惟知其心有此“仁义”,居乎中位守其仁,内外双修成其中正之道。要先修德行,须到三纲五常四业中炼其心,使人消磨掉气质之性,恢复仁心。在吾身中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之义者,操其存也。只要身在心在,念念不忘,操存此心不外驰,才能去掉妄心,同样恢复仁心。仁心一复,心静、气顺、神清,自然心火退,肾水升。吾身之真水、真火相互调和,产生水火既济。已达到再造乾坤,重立性命,恢复青春。也就是林子所说的,用极端真诚的高尚道德和大智慧,来炼就无私无为的清净之心。要知止于至善之仁心,才能坚定不移;坚定不移,才能镇静不燥;镇静不燥,才能安宁不乱;安宁不乱,才能思虑周全;思虑周全,才能得到完善境界;境界完善,才能守中正之道。道非内也,藏於用;德非外也,顕于仁。德无道不明,道无德不成。存养工夫是在人伦日用动静常变的顷刻之间,正是《中庸》所说的道不可片刻离开。

  先生教导诸生,人能保持象早晨的清明之气,心旷神怡,无私欲利,爱憎与善人相近,此乃圣人之心也。如果到日间,又受到物欲的利诱和束缚,丧失夜间所产生的善良之心,就与禽兽相距不远了,此是禽兽之心也。君子虽饿,但不能吃无义有辱之物;君子虽穷,但不该接受不义有耻之财。君子有羞耻自己之不善,也有憎人之不善,此是羞恶之心。万钟的厚禄分不清是否符合礼义而收下,此是贪心。齐宣王见牛临死发抖,不忍杀无罪之牛取血衅钟。孟子说:“此是符合实行王道的恻隐之仁心。”齐宣王听孟子这样讲,心中触动很深,问:“这一点仁心就能实行王道吗?”孟子答:“现在王你能把恩惠施到鸟兽身上,把这一点仁心扩充广大施到百姓身上,实行仁政,自能统一天下。”孟子见齐宣王已有仁心之萌发,就进一步用一暴十寒的道理,引导他不可再听不义之言,保持初生萌发的一点仁心,不被冻灭。要专心致志,树立分清是非之心。泰伯为实现他父亲的愿望,把君位传给三弟季历,继传季历之子姬昌,他同二弟仲雍避至勾吴,终于实现他父亲古公檀的传位愿望。孔子说:“泰伯之道德高到极点,能把天下让给季历,大圣大孝也。”此是谦让之心。故人之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者,知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足以保四海也。

  林子还对咱们说,平旦之气,平旦之心,旦昼之神,皆一圣人也。一念不违背良心,是一念之圣人也,一事不违背良心,即一事之圣人也。将一念一事一时之圣人,充实扩大为一大圣人。又说,不论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所作的事都是仁,都是 义,这个心就扩充到尽头了。立天下之正位,居天下之广居。仁、义、礼、智、信根于心。非礼不视,非礼不听,非礼不言,非礼不动,克已复礼之为仁。达到纯粹的仁义之心,就是把仁扩充到尽头了。知道怎样扩广他的部分诚心,直到全部诚心。由此诚而形,形而著,著而明,明而动,动而变,变而化,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才能感化人群,感化了人群,就是把诚扩充到尽头了。知道了怎样修身,由这而齐家而治国而平天下,就是把知扩充到尽头了。知道怎样尽自己的性,由此就尽了人的性,尽了物的性,而参天地赞化育,就是把性扩充到尽头了。能尽性至命就是圣人。

  总而言之,德行为先,学之根本,三纲五常也;修心养性,学之至命,心身性命也。中心安仁,真心无为。命由此立,性由此出。故混性命之中心者,中也,爻之中也。学从爻,觉亦从爻,故即此而学,则为圣人之心学。自根自本,深造而自得也。由此而觉,则为天民之先觉,不逆不亿,寂感而自然也,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  錄入:許威;責任編輯:許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