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与砍杀旗帜:午尼春风(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3:41:13
午尼春风(二) QQ:2586627842 三教合一
 宗成三氏精华,纲常四业齐家。道在人伦日用,更高境界无涯。         自盘古氏御世,历经三皇五帝三王,无为治世,皆以圣人之心,道德感人。善行中一之道,事来顺应。老者安,少者怀,朋友信,此唐虞三代之太和元气充满于天地之间。         至春秋战国时期,未有圣人治世,天下大乱,国裂民忧。中国应时出了孔子、老子二圣人,如日月之光,照临天下。         孔子授徒三千,门贤七十二,周游列国。删《诗》、《书》,赞《周易》,定《礼》、《乐》,作《春秋》。为相治鲁三月,夜不闭门,以仁为核心,教化万世。         老子一生弘扬道德,劝世度人。西出函谷关,到秦国去清修,被函谷关令尹喜挽留,请求著书,老子写了《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言,千古流传。         同一时期,印度出了圣人释迦。雪山苦行,灵山说法。以佛之慈悲为善,普度众生。         这三位圣人,同是化民度世。孔子的“执中一贯”、“存心养性”;老子的“守中得一”、“修心炼性”;释迦的“空中归一”、“明心见性”,这些都是以道之中一,以教之心性,总从一中成造化,惟在吾心用功夫。教虽有三,其道惟一。当时未尝分门列户,究其旨,只在觉世度人。         东汉孝明帝时,由释传的第二十八祖达摩亲临洛阳,创建白马寺,谈经说法,广度众生。这就是“孔子之儒、老子之道、释迦之释”的三教由来。
        然而,三教中的弟子,各自称高,各立门户,发展自己的门徒。在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的诸朝代中,又因某些传授人各执已见,不明真心,不知中一,三教逐步偏离了宗旨,异端百出。儒家原为修身治国之学,每以科举成名,忠心报国。但有些人不明心性,被权势所迷,蜕变为儒氏者流。而道释者流,则大力宣扬以出家为“尚”,以断弃纲常为“高”的空谈理学。故有人入山面壁,不事四业,只图“长生”、“极乐”。致孔子、老子、释迦之学不明于世,圣远言湮,甚至背道而驰。有的为了扩大教门势力,产生了宗教斗争现象。这显然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故许多名流志士和远见的道释门徒,为纠弊而提出三教合一。但因各自立场为见,都想把他教归纳入本宗,却终合不成。
        明代中叶,著称中华“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莆阳,出了一位哲学家、宗教改革家、心学家--林龙江先生,以非凡人之心,弃去举业,精心研道,遍学三门经书。他深知孔子、老子、释迦之教都能成其道,皆以孔子之纲常四业为“立本”,以老子之修心炼性为“入门”,以释迦之虚空本体为“极则”。故三氏之道本一也。若不知立本,人道不修,则无有“入门”之地;若不知“入门”,心法不持,则无有“极则”之先。        林子曰:“夫所谓立本者,乃余所谓世间法,而为人道之常也。人道不修则本不立,而曰可以窥圣人之门墙者未也;而况乎不可使知之道可得而知乎”?         林子又曰:“心法也者,事心之法也。《论语》所谓敬而无失,复礼为仁,居之无倦;《大学》之止至善,格物致知;《中庸》之致中和,致曲而诚;《孟子》之居仁持志;《易经》之直内、止其所;《诗经》之敬止;《书经》之钦厥止;《礼经》之俨若思;是该所谓‘孔门心法’,道教之入门也”。 《易》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又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进而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逐通天下之故”。《论语》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庸》曰:“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又曰:“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笃恭而天下平”。进而曰:“无声无臭,至矣!是皆所谓圣神功化之极,释氏之极则也。”

  林子指出:“余之所以合三氏之教而一之者,非他也。三纲四业而为教之始也,见性入门而为教之中也,虚空本体而为教之终也。合始、中、终而大之,述而非作,而变而通,似有出於一人之所建立者;不知有儒,不知有道,不知有释,而为教之一也;非今非古,无是无非,此余三教合一之本旨,而非矫世以为异也。”

  林子反复指出:“今以余之教言之,始之以立本以明人伦也;既明人伦以立本矣,则必继之以入门以明心法也;既明心法以入门矣,则必终之以极则以体太虚也。故人伦未明,而曰我能明心法者,未也;心法未明,而曰我能体太虚者,未也。故教所当先者先之,而先其所不得不先也;教之所当后者后之,而后其所不得不后也。本末兼统以无遗,始终条理而不紊。昔统之而一者,既已分之而三;今分之而三者,乃复统之而一。三教既一,风俗自同,不矫不异,无是无非,太初太朴,浑浑熙熙。此余三教之大都,合一之本旨也。”

  林子的三教合一,显示孔子、老子、释迦本性真心之道,不合而一也之真谛。

  林子之三教合一大旨,盖欲合道释者流而正之以三纲以明其常道而一之也。合道释者流而正之以四民,以定其常业而一之也。而道释者流能正之三纲与四业,则天下道无异道,民无异民。正如唐虞三代之盛,归于一之正也,归于圣人无我无为之真心。故取孔子、老子、释迦三氏之精华,弃儒、道、释三教之糟粕,把三教之道融于一身,浑然一体。教门人以儒的纲常伦理为立本,道的修身炼性为入门,释的虚空本体为极则,皆为正心修道之学,并指明知经世而不知出世,有用而无体,其流必至于刑名而术数;知出世而不知经世,有体而无用,其流必至于荒唐而枯槁。三教圣人所以养之于内,而身心性命之学同也。以此而为世间法,以正纲常,便是儒者之道;以此而为出世间法,以超出物外,便是道释者流。林子之所以立教,是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基础,尽之人道而已。

  林子指明:“学道之人,必先以孔子之民可使由的世间法为先。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之学说无不备矣。始自唐虞三代,夫妇之别,父子之仁,君臣之义,三纲也;仁、义、礼、智、信,五常也,具该实用。又况精微之致,尽之于《易》;政事之宜,尽之于《书》;性情之正,尽之于《诗》;节义之著,尽之于《礼》;尝罚之明,尽之于《春秋》。以正朝廷,以正百官,以正万民。至于行兵治赋,亮采导河,而所谓世间法者,殆有不可得而胜纪也”。这就是林子所提的“归儒宗孔”原因,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文化。

  林子的三教合一,主要是合儒、道、释三教弟子的心,复还三氏祖师共同的大道真心。做到身在教门,心存大道。卢子文辉曰:“无所别于儒,无儒而无不儒;无所别于道,无道而无不道;无所别于释,无释而无不释。统而同之,合而一之。归于无名,还于无始,此夏之所由大也,而道统之所由传也。”正是圣人无相之境界。故林子正宗学说是一部“心学”。卢子曰:“其所谓三教正宗者,非他也,心身性命之要道也,三纲五常之至德也,士农工商之常业也。统而宗之,岂非其所谓万世无弊之可宗者,正宗耶?故徒知心身性命之要道,而不知有所谓三纲五常、士农工商,则道非其道矣;或徒知三纲五常之至德,而不知有所谓心身性命、士农工商,则德非其德矣;徒知士农工商之常业,而不知有所谓心身性命、三纲五常,则业非其业矣。而心身性命,而三纲五常,而士农工商,而合而一之,此乃先生三教正宗之本旨也。”

  林子创立三一教,著《三教正宗统论》三十六卷,函《四书正义》、《道德经》、《清净经》、《金刚经》、《心经》等释略。把宇宙古今非常奥妙之“道”,剖析为民可使由亦可使知的人伦日用之道,为后人所学用。因此,他的门徒发展到四圣,八百高贤……,弟子不下数千人。

  三一教经书传播后,深得人心,轰动福州,响及八闽,传至南京、天津、西安、京都等地。许多有志之士,领会经书精神,如夜忽见明灯,醒悟修道之理。明代王候将相,文武官员,名流儒生,信士及僧道等,纷纷来访,致书问道,真心求教,赞不绝口,甘为弟子。

  嘉靖37-43年,民族英雄戚继光,卫国抗倭,领兵兴化,见闻先生广行大道,羡其贤哲,甘拜为师。太史袁宗道,致书先生其略云:“先生总统三教,普度众生,弟子得先生所著书,焚香疏读,如醯鸡发覆,获见日月,身滞都门,而心已飞函丈云。

  万历19年,礼部主政俞士章,致书问性命异同之旨,先生致书复之。(复书待考)

  万历25年,先生八十一岁。江西益王朱仙源,悉读先生经书,如获至宝,当空遥拜先生,甘为弟子。因国事在身,派人赠送匾额,大书“道绍三尼”。又赠撰联一对,云:“振纲常,世复唐虞,三教灿两轮日月;修道德,心宗孔孟,一中扶万古乾坤。”又为先生翻刻诸经而序之。

  林子倡明三氏,广行大德,被称为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同儒仲尼氏,道清尼氏,释牟尼氏合称为四尼大宗师。  錄入:許威;責任編輯:許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