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法术咒语大全: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5) A1叠0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36:14
五、“杨大头”的清华园少年岁月

    杨振宁在厦门进了比较现代化的小学,那是厦门大学教职员子弟集中念书的小学。有一位姓汪的老师教学很认真,杨振宁的数学和国文都念得还不坏,只有手工艺做得不大成功。有一回他用泥土做了一只鸡,拿回家里给父母看,他们说做得很好,问:“是一只耦吧? ”

    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代学习数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对于中国近代数学教育,有很大的贡献,对中国近代的大数学家华罗庚,有提携之功。

    对于自己的儿子,杨武之也是悉心地教诲。在厦门时代,他就曾经给杨振宁介绍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并且教他一些简单的算术问题,同时也要杨振宁背唐诗和一些中国的古籍知识。杨武之自己喜欢唱京戏,不过他并没有教杨振宁唱戏,只教他唱民国初年的“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之类的歌曲。那些歌曲反映了那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国家积弱动荡不安,在国外留学又饱受歧视之后,心底最深沉的感情。

    杨武之的围棋下得很好,在厦门的时候他就教杨振宁下围棋,但是杨振宁的围棋一直下得不算好,起初杨武之可以让杨振宁16个子,慢慢地杨振宁进步到只需让9个子,但是他显然没有从后来在上海还得到围棋比赛优胜奖的父亲那里得到围棋的真传。到1962年,40岁的杨振宁和父亲在日内瓦见面下棋,棋力的差距还是在7个子以上。

    1929年秋天,杨武之应聘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杨家也举家北迁到北京,住在清华园西院19号(后来在新建西院时门牌改为11号)。此后一直到1937年,杨振宁和父母一起在清华园度过相当平静的童年和青少年岁月。

    1911年,用美国归还得自八国联军赔款半数的1100万美元而设立的“清华国立学堂”,本身就是中国近代史中混合着屈辱和自强情感的一个象征。因为“庚子赔款”的这个历史背景,老一代的清华师生都称自己的学校为“国耻纪念碑”。

    这个学校是有远见的一批美国人在中国最好的投资。19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斯(E. J. James)在给美国老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中写道:“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好这一代年轻人,哪一个国家就能因这一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如果美国在30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潮流引向美国,并使之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用最圆满、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 ”

    这个“留美预备学校”,培养出了一代受美国精神影响的青年学子,这些人对于中国近代的发展确实产生了相当巨大的影响。

    清华建校的校园,在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原是清朝初年英明的康熙皇帝之行园“熙春园”;到了道光初年,“熙春园”一分为二,西边取名作“近春园”。到了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亦遭到破坏。

    1911年,清华大学在1900年八国联军之后就荒废的这一片皇家园林上建立起来,有其得天独厚的园林胜境,蜿蜒流过的万泉河和其间的湖泊小溪,更塑成“水木清华”。现在校园里荷花池畔的朱自清塑像和“荷塘月色”,校园里闻一多和王国维的纪念碑,都述说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代大师荟萃鼎盛时期的绝代风华。

    对于这8年在清华园的生活,杨振宁曾经回忆道:清华园的8年在我的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那时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内忧外患,困难很多。但我们生活在清华园的围墙里头,不大与外界接触。我在这样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在我的记忆里头,清华园是很漂亮的。我跟我的小学同学们在园里到处游玩。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

    杨振宁小的时候头特别大,外号就叫做“杨大头”。杨大头是清华园里一群儿时玩伴的孩子头,他总是有许多奇怪的想法,领着大家玩新花样。当时在清华园里面他的玩伴包括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熊庆来的儿子熊秉明,父亲是生物系教授的吴人美(吴人勉),数学系郑桐荪教授的儿子郑士京(郑师拙)。

    “杨大头”带着这些孩子玩各式各样的花样,其中一个就是从清华大学气象台所在的坡顶上骑脚踏车冲下来,由一座没有栏杆而且只用两片木板搭成的小桥上疾驶而过,这种特技式的冒险,让这些孩子觉得十分刺激,玩了又玩。

    另外他们也在清华大学生物系所放的金鱼缸之间一条砖砌的沟中间,练习骑车的特技。那条水沟约有两寸深,六七寸宽,必须有不错的技术,才能够在窄沟里面疾驶而过。

    对于这种把戏,“杨大头”玩了一阵子以后,显然觉得还不满意。后来他居然把1930年出生,当时才4岁大的弟弟杨振平放在脚踏车的小座位上来练习这个特技,结果技术不够纯熟,摔了一个大跤,杨振平的左额一头撞上沟边,开了一个大口子。“杨大头”赶紧把弟弟送到医院去止血缝合伤口,并且贿赂弟弟,给他吃难得吃到的金钱酥,要他不要声张,结果“杨大头”回家后还是挨了一顿骂。

    郑士京的姐姐,也就是后来嫁给中国大数学家陈省身的郑士宁也说,杨振宁跟她弟弟几个小孩,整天都在树上。杨振宁儿时玩伴之一,后来成为著名雕塑家的熊秉明说,他们常在树上的原因,是因为清华园里有很多桑树。后来他还替郑士京画了一张画,画里面是一棵树,树上有好多小孩,远方就是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还有成志学校。熊秉明说,这就是郑士宁所说的他们都在树上的一个景象。

    当然,杨振宁和这几个孩子并不是整天都在树上。杨振宁1929年跟父亲到清华大学以后,就进了校园里的成志学校念三年级。杨振宁回忆说,他每天从在清华园西院的家里出门,先沿着一条小路向南走,然后向东南方越过一个小土山后就碰到清华的围墙,沿着围墙北边小路向东走就可以走到成志学校。杨振宁说,这样走一趟要差不多20分钟,假如路上没有看见蝴蝶或者蚂蚁搬家等重要事件的话。

    现在成志学校的房子还在清华校园里,依然留有一个学校名称的牌子,不过已经是学校的工会了。

    在清华园的成志学校念书时期,杨振宁已经显现出对于知识的浓厚兴趣,在学习课业方面也有不凡的才分。杨振宁小的时候就喜欢看书,而且兴趣广泛什么都看,另外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把看书得知的事情讲给别人听。有的时候杨振宁由成志学校放学回家,四个小孩越过山坡一路走回来,父亲老远就听到杨振宁一个人在那说个不停,一会儿天文,一会儿历史,一会儿地理,吴人美、郑士京和熊秉明都是他的听众。

    在杨振宁10岁左右的时候,杨武之已经看出来他在数学方面的能力很强。但是杨武之对于杨振宁天分的发展,却是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并没有特别给杨振宁数学方面的训练。杨振宁说他念小学的时候,夏天放暑假父亲会带他到清华科学馆的办公室去,杨振宁就在那里做他的暑假作业,父亲偶尔会教他一些四则问题和等差级数等算术问题,但是并没有要他学更深的三角或者解析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