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单验证jquery:数算系列:解题思路和突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4:26:16
常见且易被忽视的数列: 
1、质数列:(质数—只有1和其本身两个约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 
例:6  8  11  16  23  (  ) 
A. 32  B.34  C.36  D.38 

1,1,2,3,4,7,() 
A、4 B、6 C、10 D、12 
选B 
两两相加组成质数列 

17日更新例题 
3,7,22,45,() 
A、58    B、73    C、94    D、116 
选D 
2^2-1 
3^2-2 
5^2-3 
7^2-4 
(11^2-5) 

2、合数列:4、6、8、9、10、12、14、15、16、18、20…… 

这2个数列大家很容易忽视,论坛里好多帖子实际上就是因为忘记这2个数列所以才不会做。请大家注意。 

众所周知,行测考试做题时间很关键。要做好行测尤其是数列部分是需要技巧的,这没人不同意吧。但是大家往往忽视了基本功。为什么有些人一看到数列题就很快得出答案呢?我个人觉得是因为他们对数字的敏感。这里面有天赋的成分,但我相信刻苦训练也是可以锻炼出这种敏感的。所以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数列很重要。就拿指数数列来说吧,要求必须熟记1—10的平方、立方,2、3、4、5的N次方。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看到9时立刻想到9=3平方或9=2立方+1。对这几个数字,必须是熟记。5的立方算谁不会算?可是数列题不是叫你算5的立方是多少的,当4、28、16、126这样的数列放在你面前时,忽增忽减看似毫无规律,你还会想到这里有5的立方吗?所以必须熟记。熟到不能再熟。 

以下是我看过论坛上的一些题目之后,把大家最爱问的、经常不会做的题目整理在一起,总结的数列常见方法。 

分组法 
相邻项为一组,各组规律相同。或差为常数、或和为常数。 
4,3,1,12,9,3,17,5(A) 
A12    B13    C14    D15 

4.5,3.5,2.8,5.2,4.4,3.6,5.7,( A) 

    A.2.3  B.3.3  C.4.3  D.5.3 

拆分相加(乘)法 
把一个多位数每个位上的数字分别相加或相乘(目前还没见过相减相除的)得到一个新数,再看规律。这类题变型比较多,为方便大家自己总结,所以我写出例题的解答过程。 
87      57        36        19          ( )              1 
A. 17                B.15                C.12            D.10 
选D 
8×7+1=57 
5×7+1=36 
3×6+1=19 
1×9+1=10 
0×1+1=1 

256 ,269 ,286 ,302 ,() 
A.254    B.307    C.294    D.316 
选B 
2+5+6=13 
256+13=269 
2+6+9=17 
269+17=286 
2+8+6=16 
286+16=302 
?=302+3+2=307 

隔项法 
奇数项和偶数项分别组成新的数列 
0,12,24,14,120,16,(  ) 
A:280 B:32 C:64 D:336 
选D 
奇数项为0,24,120,? 
0=13-1 
24=33-3 
120=53-5 
?=73-7 

三项相加法 
这种题其实比较简单,但大家也容易疏忽。三项相加后得到一个新数列,再看规律 
2,3,4,9,12,15,22,() 
答案:27 
2+3+4=9 
3+4+9=16 
4+9+12=25 
…… 

C=A平方-B及其变型 
3,5,4,21,(A),446 
A.-5    B.25      C.30    D. 143 
变型1:可以是A平方加减一个常数(或有规律的变数) 
3,5,16,(240) 

变型2:A立方加减常数(或有规律的变数) 
-1,0,1,2,9,(730) 

关于平方、立方还有很多类型,比如自然数列的平方加减常数(或规律变数)、常数的N次方加减常数(或规律变数)……其实都差不多。只要掌握我前面所说的“熟练记忆”,再加上一定练习相信是可以过关的了。 
16日23:23更新 
下面这道题用的方法,我今天第一次见。提供者,“江歌歌”。大家先看看 
0,3,17,95,() 
答案:599 
1平方-1 
1*2平方-1 
1*2*3平方-1 
2*3*4平方-1 
2*3*4*5平方-1 

17日 12:03更新 
很巧妙数字大小写之间的转换,就当作是轻松一下吧,看过之后会觉得数字推理原来也可以这么有意思 
1,10,3,5,() 
A、11    B、9    C、12    D、4 
选D 
题目变为:一、十、三、五……分别是1划、2划、3划、4划 

分解相乘 
把原数分解成2个数字的积,分解之后,变成2个新数列,再看它们之间的规律 
2,12,36,80,() 
答案:150 
2*1 
3*4 
4*9 
5*16 

6,15,40,96,() 
A、216    B、204    C、196    D、176 
选B 
2*3=6 
3*5=15 
5*8=40 
8*12=96 
12*17=204 
2,3,5,8,12,17 
相差1,2,3,4,5, 



补充: 

一、有分数的数列,通常的方法是将各数都转化为分数。 
0,1/2,8/11,5/6,8/9,() 
A、31/34    B、33/36    C、35/38    D、37/40 
选C 
0        =  0/3 
1/2      =  3/6 
8/11  =  8/11 
5/6    =  15/18 
8/9    =    24/27 

分母、分子相差为3 

各分母、各分子间差为3、5、7、9 

不过我也做过几道题,全是分数,通分半天找规律,就是做不出来。最后一看答案……晕倒!原来是最基本的等差……所以……基本功啊 

二、基本规律 
1,一大一小交替出现,首先考虑隔项数列; 
2,由小到大再到小,必与指数有关; 
3,注意观察是否平方/立方的变形(或者不同数的平方/立方相加/相减等);要求对以上前提篇的熟练运用 
4,跳跃较大则考虑乘积/次方,跳跃较小则考虑差/二重差; 
5,尝试把各数间差,及二重差列出,寻找规律; 
6,尝试把各数变化成某平方式,看是否存在规律; 
以上皆不可行,建议放弃 

这是偶抄来的~供大家学习 

数算部分 
以下都是最基础的,原本以为不用写上来。可是今天看到还是有人不会。所以加上。 
一、立方和公式: 
a立方+b立方=(a+b)(a平方-ab+b平方) 
a立方-b立方=(a-b)(a平方+ab+b平方) 

二、特殊数列前N项和 
1+2+3+4+5+6……+n=n(n+1)/2 
2+4+6+8+10+……+2n=n(n+1) 
1+3+5+7+……+(2n-1)=n平方 
1平方+2平方+3平方+4平方+……+n平方=n(n+1)(2n+1)/6 
1立方+2立方+3立方+4立方+……+n立方=n^2(n+1)^2/4 

三、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1)Sn=n(a1+an)/2 
(2) Sn=na1+n(n-1)d/2 
(这里面的字母都代表什么就不用解释了吧) 

例:某剧院有25排座位,后一排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最后一排有70个座位.这个剧院一共有多少座位? 
  A.1104              B.1150            C.1170            D.1280 

都是中学学过的,只是 给大家提个醒,别忘了这些。 

17日16:51更新 
流水行船问题 
基本公式: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上面2个公式的变式: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逆)/2 

特别要分清楚的是,顺水速度、逆水速度、船速、水速这四个概念。一般做题时也许不会混淆,但你不一定理解了。 
来看下面这道题,很好的练习题目。(由“东方鲲鹏”提供) 

38、一只船顺流而行的航速为30千米/小时,已知顺水航行3小时和逆水航行5小时的航程相等,则此船顺水漂流1小时的航程为: 
A3千米    B4千米    C5千米    D6千米 
该例题中,有航速、顺水航行、逆水航行、顺水漂流几个概念,如果搞不清楚,就没办法应用公式了。 
航速,其实就是顺水或逆水航行的速度,题目中的30千米/小时,即为顺水速度。 
顺水漂流,也就是船本身不运动,随波逐流。所以顺水漂流的速度就是水速 
题虽然不难,但是我感觉出的很好。很能检验这部分的知识学的是否到位。 
解答:设船速为a,水速为b 
a+b=30 
30*3=5*(a-b) 
得a=24 b=6 
顺水漂流时的速度即为水速,所以1小时航程为6千米 

18日21:00更新 
“牛吃草”问题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草的总量均匀变化。解答这类问题,困难就在于草的总量在变,它每天都在均匀地生长,时间愈长,草的总量越多.草的总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①草场上原有的草量;②草场每天(周)生长而新增的草量.因此,必须设法找出这两个量来。抓住这个特点,其实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举个例子: 牧场上一片青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草可供10头牛吃20天,或者可供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几天? 
设1头牛1天吃1份草。则有: 
10头牛20天吃的草量=200=原有草量+20天的新增草量 
15头牛10天吃的草量=150=原有草量+10天新增草量 
这样就很清楚了,10天的新增草量=200-150=50 
那么草场每天新增5份草。 
再来算草场原有的草量就很简单了。200-20*5=100或者150-10*5=100 
只要抓住这两个始终不变的量以及它们和题目已知条件间的关系,不管题目怎么变化,我们都可以轻松应对。 

比如:牧场上有一片青草,草每天以均匀的速度生长,这些草供给20头牛吃,可以吃20天,供给100头羊吃,可以吃12天。如果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相当于4只羊一天吃草量,那么20头牛,100只羊同时吃这片草,可以吃几天?  
这道题,把羊按其吃草速度换成牛就可以了~ 

其他如“漏水问题”“水管进出水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答。 

例:一只船发现漏水时,已经进了一些水,水匀速进入船内.如果10人淘水,3小时淘完;如5人淘水8小时淘完.如果要求2小时淘完,要安排多少人淘水? 
设每个人每小时的淘水量为“1个单位”.则船内原有水量与3小时内漏水总量之和等于每人每小时淘水量×时间×人数,即1×3×10=30. 
船内原有水量与8小时漏水量之和为1×5×8=40。 
每小时的漏水量等于8小时与3小时总水量之差÷时间差,即(40-30)÷(8-3)=2(即每小时漏进水量为2个单位,相当于每小时2人的淘水量)。 
船内原有的水量等于10人3小时淘出的总水量-3小时漏进水量.3小时漏进水量相当于3×2=6人1小时淘水量.所以船内原有水量为30-(2×3)=24。 
如果这些水(24个单位)要2小时淘完,则需24÷2=12(人),但与此同时,每小时的漏进水量又要安排2人淘出,因此共需12+2=14(人)。 

24日12:53更新 
巧用因式分解法 
有时因式分解法可以很快的解决一些看起来很难的题。给个例子大家看下就明白了 

四个连续自然数的积为3024,它们的和为:( ) 
A.26    B.52    C.30    D.28 
3024=6*7*8*9 
分解之后,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呢 

而有时候,需要我们反过来思考,把分解过的因式化为整式。 
来看下面这道题 
(2+1)*(2^2+1)*(2^4+1)*(2^8+1)(2^16+1)=? 
看上去很复杂,可是只要我们想到平方差的公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1)*(2^2+1)*(2^4+1)*(2^8+1)(2^16+1) 

=1*(2+1)*(2^2+1)*(2^4+1)*(2^8+1)(2^16+1) 

=(2-1) * (2+1)*(2^2+1)*(2^4+1)*(2^8+1)(2^16+1) 

= 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