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源滚滚比赛:网络课程的设计(4月22日讨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0:13:14

                                                         网络课程的设计

大纲: 一、网络课程的定义

       二、网络课程的特点

       三、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四、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五、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

正文:

一、网络课程的定义

1、目前有关网络课程的几种定义

第一种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学习的工具、手段来定义);

第二种定义:“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的课程”(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来定义);

第三种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涉及的三种特征来定义);

第四种定义:“网络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从学习过程的特征来定义)

上述四种关于网络课程的定义都有各自的根据,也有其合理性,在目前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应用范围;但是由于它们都是只考虑网络课程某一方面的特征,所以又都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2、比较全面的网络课程定义

 “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资源,所以网络课程通常应当包括教学资源在内(至少应当包括部分教学资源);只涉及教材本身的网络课程不是理想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网络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例如分工或并行运作的需要)有时也把教学资源独立出来,甚至将它与网络课程并列——称作“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开发”。不过,这时应当特别注意:这种区分只是开发的需要,而网络课程原本是应当把网络资源包括在内的。

(摘自《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作者:何克抗)

二、网络课程的特点

  1.交互性
  在网络教学中,网络课程一改以往书籍、报刊等印刷信息以及广播电视等电子信息的单向传递方式,网络信息载体具备双向传递功能,这种双向交流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发送E-mail或与教师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教育信息,也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善教学,促进教学。同时学习者也可以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可以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还可以为多元化的评价提供可能。

2.开放性

网络课程由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任何网络学习,学校已经从一个有围墙的实体转变为一个覆盖全球的知识网络。网络课程不仅是时间空间上的开放,更是对所有个体的开放,个体不会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被拒之门外,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

 3.个性化

在充分开放的网络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检索学习科目。在每一门科目中,也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学习状况,目前已有的认知水平,选择与自己学习特点、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资源,自定步调地通过网络学习。同时他们又可以不受到主流文化和意识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理解知识,从而发展个性、开发创新思维。

4.协作性

网络支持下的学习更能体现协作的优势。网络群组管理员(通常为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人物,引导、促进、帮助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加强了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共处能力和探索精神,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也提高了网络课堂的交互能力、摒弃了传统课堂中单纯的人机“刺激反应”的交互形式。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5.多媒体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课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集视频、音频、声像技术为一体的网络学习环境,使交互形式更丰富、更逼真、更直观。多媒体化提供多样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问题情景的创设,进而激发思维灵感,促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6.超文本性

网络课程的超文本性打破了传统教材组织的逻辑性、线性顺序结构,以非线性、非结构、网状结构形式组织教材内容,这与人类思维的联想特征相一致,更符合人类思维的特点和阅读习惯。

三、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1)科学性。网络课程中所要表达的知识要具有科学性,措辞要准确,行文要流畅,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2)先进性。网络课程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应最大限度的采用本学科领域内最先进、最成熟的理论,并能随着未来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应适当反映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有发展前景方面的介绍;应适当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新的应用领域;要尽可能地体现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和联系。

(3)整体性。网络课程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例如印刷教材、音像教材(CD或录音、录像)、只读光盘(即单机版多媒体课件)、网络版课件等。同一门课程的不同媒体形式的教材应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一门完整的课程。它们的学习栏目可以重复,但栏目内容不应简单地重复。例如:光盘课件主要由数据量大、内容相对稳定、难以进行交互的部分组成;网络课件以交互内容和需要经常更新的内容为主;而印刷教材应该自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样,光盘和教材以及网络既紧密结合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同时也为网络课件的更新、修正留有一定余地。

(4)统一性。为了保证网络课程的多种媒体形式教材在内容、知识体系上的连贯、统一,所有栏目和讲解以及教材的编写应由同一位教师完成或至少编写者在知识体系上保持统一。不同的媒体教材在形式上尽量采用近似的设计风格,以体现同一门课程的特点。不同课程的课件和教材的栏目设置及在课件中的排放位置应有一个大致统一的标准。

(摘自:http://www.cmr.com.cn/websitedm/elearning/guest/magazine/paperpre.asp?PaperID=1298

四、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1、确定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出学科的内容、体系和范围,它规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的实质性内容,是编写网络课程的直依据,也是检查网络教学质量的直接尺度。

2、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实验手册,如果已有优秀教材,尽可能选用。教材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符合本门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表达形式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

3、总体设计与原型实现

选择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设计出一个教学单元的网络课件原型,通过原型设计,确定网络课件的总体风格、界面、导航风格、素材的规格以及脚本编写的内容。

注意的问题:单元组织、内容表现、内容导航

4、内容组织

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模块的划分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基本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

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都有如下几个部份: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测试题(每一章)、参考的教学资源。课时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说明等。

在疑难关键知识点上提供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学习内容。根据不同的学习层次设置不同的知识单元体系结构。

模块组织结构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课程结构应为动态层次结构,而且要建立起相关知识点间的关联,确保用户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跳转。

5、内容表现

    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描述性文字要精炼、准确。中文字体尽量用宋体和黑体,字号不宜太小和变化太多,背景颜色应与字体前景颜色协调,以便减少在屏幕上阅读的疲劳。

在画质上,应要求构图合理、美观,画面清晰、稳定,色彩分明、色调悦目,动画、影像播放流畅、具有真实感。图形图象应有足够的清晰度。

     色彩的选择应清晰、明快、简洁,颜色搭配合理,主题与背景在色彩上要有鲜明的对比。网页色调要与内容相适应,背景颜色应与前景颜色协调,各页间也不宜变化太大。

     构图的基本要求是设计好屏幕的空间关系,使画面新颖简洁、主体突出,具有艺术感染力,使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习者面前。

     动画的造型要合乎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喻和夸张要合理,动作应尽量逼真,动画要尽可能接近事实。

     由于动态影像的信息量大,受网络带宽的限制,播放可能会出现停顿现象,这时应适当减小影像的播放窗口,要尽可能采用流媒体技术。

   在声音质量上,应要求解说准确无误,通俗生动,流畅清晰;音响时机恰当,效果逼真,配乐紧扣主题,有利于激发感情,增强记忆。在声音的处理上要慎重考虑,要考虑网络带宽的制约,应与影像结合起来综合平衡。

在内容结构上:同一网页中不宜同时出现过多动态区域。网页长度不宜太长,一般不要超过三屏,在800*600屏幕分辨率下不应横向滚屏。

每门课程的网页应保持统一的风格和操作界面。控制功能、操作方法符合常规习惯。

6、内容导航

  列出课程结构说明:建立目录索引表,以表格的方式列出如下内容:教学单元、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并指明学生所处的知识层次和位置;让学习者了解网络课程的信息结构,直接到达所需要的学习页面;

  网络课程网站的文件结构:网站的文件结构要根据章节、通用网页、组件和媒体类型等适当地建立相应的子目录,单个子目录中文件数目不宜太多,以方便维护;

  页面组织:网站的网页组织要反映课程的目录层次结构和网状结构。网页间的联系要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结构的掌握。在网页中应有到课程起始页(Home)、前一页、后一页、上一层、相关内容的超链接,应提供由关键词(基本概念)和目录树查找相关网页的快速跳转功能。对于描绘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也要提供查询和直接显示功能;

  直接导航:对一些重要的导航点,如当前学习单元、当前学习目标、学习单元的结束、前进、后退等,在主界面的导航中心提供直接的导航,只需用鼠标单击导航上的超链接,便可直接进入对应的界面之中;

  浏览历史记录:记录学生在超媒体知识空间所经历的历史路径,学生可随时快速跳转到以前浏览过的页面。线索:记录学习者浏览路径,可让学习者沿路返回,也可预先设计浏览的路径,减少学习者的探路时间;

  检索表单:提供对整个课程全文检索功能,让用户检索Web的信息,帮助学习者迅速寻找所需要的学习内容;

  帮助:对一些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用帮助页面的方式给出指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习者不致于迷航;

  演示控制:用于对动画、影像、声音的控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控制影像/声音的播放进度;

  书签:记录学习者标记的学习重点,便于对重点学习内容的快速定位。它是Web浏览器必备的功能;

  框架结构:对结构比较复杂的课件设计可采用这种方法。主框架可以是学习区,副框架则可用作动态导游图,以显示当前的学习进度,并可以点击导游图直接到达某个进度;

7、脚本编写—文字脚本

  文字脚本是按照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描述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规划教学软件中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帮助教学软件开发者将所要传授的知识清晰化,并对软件的总体框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文字脚本与文本教材有较大的区别,它除了要表达清楚知识内容之外,还需要对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活动、采用的教学策略、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教学软件的总体结构等。

(1)使用对象与使用方式的说明:阐明教学软件的教学对象,软件的教学功能与特点以及软件的适用范围与使用方式。

(2)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描述:阐明教学软件的知识结构,以及组成知识结构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并详细介绍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3)网络课件的总体结构:根据教学大纲和总体教学目标,确定网络课件的总体体系结构,划分软件的基本组成模块,并确定各模块间的联结与导航关系。

(4)知识单元的教学结构:表述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结构,它是文字脚本设计的主体,一般都由多个文字卡片组成,每个卡片一般都有序号、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类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的组织结构等。

  文字脚本可以说是对教学软件的总体构思的设计,它是学科教师按照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将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描述出来的一种形式,但它还是一种概要设计,还不能作为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的直接依据,因为教学软的开发,还应考虑所呈现各种信息内容的位置、大小、显示特点(如颜色、闪烁、下划线、黑白翻转、箭头指示、背景色、前景色等)、交互方式,还要考虑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各种编程方法和技巧,还需要编写制作脚本。

  制作脚本包含着学习者将要在计算机的屏幕看到的细节,例如,用各种媒体展示的教学信息;计算机提出的问题;计算机对学习者各种回答(正确的或错误的)的反馈;在不同的情况下,学生应进行的正确操作,等等。制作脚本一般采用卡片式格式,在卡体部分将这些信息的内容及显示的位置描述出来,同时用相应的符号表示这些信息的类型。在卡体的注释部分,详细地说明卡体中各种信息显示的逻辑关系,即先显示什么内容,后显示什么内容;后来的内容显示时,先前的内容是否还保留;操作信息的作用,等等。

8、素材准备

  素材准备。根据脚本的要求,准备所需要的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案例等,通过课件原型的设计和脚本的编写,可明确素材的规格、数量、种类和具体内容,便于进行批量制作,可大大降低开发的时间与成本。

  素材采集。通过扫描仪扫描图形,把准备好的音频和视频素材,通过声卡和视频采集卡,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文件。

  素材整理。制作好素材后,要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对素材进行属性标注,纳入到网络课程的素材库中,供学生学习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参考

9、课件开发

集成课程内容

界面设计和制作

编写文字材料

10、教学环境设计

讨论论题及内容设计

设计课程疑问及解答

计划在线交谈话题

设计课程资源

设计测验试题

11、教学活动设计

  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例如团结、服从。通过网上学习活动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如用户注册、网络规则和礼仪是培养社会性的有效手段。以虚拟社区形式出现的网站能体现出更高的社会性。

  个性化功能:个性作为心理学上的概念,即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品性等)的总和。网上学习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为学生个人提供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新途径,使学生的学习富于独立性和创造性。

  知识化功能:创建一个有充分交互的多媒体资源和愉快的活动环境,提供各种支持网络工具使学生能容易地将信息转换为有用的知识。通过Web能获得课外“即时信息”,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信息量,跟上时代潮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实践化功能:实践性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特性。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一条在于必须独立观察、分析,在实践活动中锻炼。网络能充分提供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实践功能。通过网络可建设虚拟的实验平台,合作或者个人进行充分安全的实践。

  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协、协作学习、探索式解决问题等。

  教学活动的安排,根据课程实际教学内容与时间确定。

  在实际教学中,时间性因素非常重要

  自主学习活动实施起来比较长,知识传递的效率没有课堂授课高,它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本素质的培养,它应在课程内容中占一定比例,但不能过多,否则,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另外,自主学习活动往往要求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做广泛的调研,它针对复杂的教学内容比较有效,而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采用传统式的方式可能更加有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色。

12、运行维护与评价

  网络课程与传统的课程内容不同,它是开放的,因为支持它的网络教学环境是动态的,是开放的,在网络课程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通过相应的管理系统的管理,本身就可以纳入到网络课程中并成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课程的设计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网络课程的运行过程中,不断收集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实际的教学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再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做进一步修订。

 (摘自《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 作者:余 胜 泉 博士)

五、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

1.网络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缺乏系统性,缺少目标和方法的指导

 目前的网络课程内容非常的丰富,各种媒体的应用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也从过去单一的文本、图像和PowerPoint的讲稿形式,转变为多样化。但网络课程不同于网络资源库,它不仅要提供教学内容、教育资源,网络课程首先的属性是“课程”,它应该包含“课程”的一切特征,如: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等。网络课程的学习因缺少了老师的现场引导,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都应该细化到每个新的知识点,具备可操作性,必要的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不可缺少的。

2.网络课程在教学组织方面缺乏协作学习环节的设计 
  在学习某些教学内容时,学习者缺少相应的学习环境, 这使得他们不能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互和群体的协商与对话,不能向教师提出遇到的问题,无法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无法进行实验、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等。学习者会因为不适应这种情感的缺失对网络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 
  3.网络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单一 
  作为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 应该包含泰勒原理中的四要素, 即目标、内容、策略( 活动、媒体、资源等) 和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趋势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但是关于网络课程评价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没有关于课程评价的说明与介绍。 
  4.网络课程忽视导航系统功能的设计 
  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资源的超连接组织形式而且没有教师的及时指引,都会导致学生在利用网络课程学习的时候迷航。因此网络课程中简洁明了、方便易用的导航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加上一些迷航提醒。

(摘自:http://www.studa.net/gaodeng/081229/13574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