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2:10:27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认为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推进新课程为什么需要校本研究

  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分析一下课程推进到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每个人的看法有所不同。可能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

  1、理念与行动的脱节。对于新课程理念耳熟能详,如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三个一切,倡导三个方面的注重,着眼于五个方面的发展。(全面、全体、主动、个性、终身发展)理念性的语词,理念到任何时候不能代表行动,面临一系列问题,每个学校、每位老师都理解,但如何转化为实践,哪些行为变化了,学生的表现方面变化了,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了解了,认识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很少见到实例。

  比如这三个一切,琅琅上口,但借助哪些实践来落实,有着不少的问题,发现三个一切到处都在用。医院用:为了一切病人,为了一切的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妇联的宗旨:为了一切的妇女,为了一切的妇女,为了妇女的一切,叫得震天响,但具体实践中有多少落实了。

  比如五个发展激动人心,但哪所学校、哪位老师、哪个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了。如果说表现了的话, 是零散的、片面的,要真正跨越,几乎是做不到了。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投身于研究的活动中去,把理念转变为行为,转变为具体的实践。专家一般是引领性的,教师是具体的、个性,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专家的作用越有限,就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来谈。

  2、第二个方面的脱节:决策与操作的脱节。决策对推进新课程是不遗余力的,我们可以表现和论证的是国家的决策。决策是面向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需要从具体的情况出发,对决策进行转变,否则是外在于学校,不能影响学校的。当初提出减负,四年后却只字不提。但如果代表还在谈减负,是农民问题,在良好的决策与实践之间,有如此大的空隙,并没有感受到决策需要转变为行为的必要性。我们可以看到一本书,在企业管理中浒着执行令。执行是存在于学校的重要的力量空间。我们必须分析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相互统一。我们到了生猪屠宰点,“发扬三个代表精神,做好生猪屠宰工作”。我们在对应上级的语词。新课程推进五年了,上海是二期课改。到底有多少实际性的变化。从决策到操作操作存在着脱节。任何内容需要恰当的形式表现,形式表现不当,遮蔽内容的光彩。

  3、教材向学习行为转变。教材琳琅满目,课堂上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课堂教学呈现出哪些新的变化。如果课堂教学按兵不动的话,我们在课堂上有自主权,我们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教学理念、策略来进行教学的。即使教材改变了,教学理念没有变化的教师,会把新教材变成旧方法。上海到底有多少课改的气息。我们还在用一期课改甚至以前的课改在支配课堂。这种新课堂来处在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今天课堂的变化还是细枝末节的,还不是整体的。要实现课程向课堂的变化,需要教学从校本、师本这个层面进行改革的。这与校本的研究。

4、内容和评价的脱节。要想解决所有的评价问题,改革高考、中考可能性不大,但对于学校来说,可以改变评价方式。而这个过程,是要以研究作为后盾的。我们从课程推进到今天,为什么需要校本研究,所作的解释。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学校教研活动在江浙沪一带开展了,但改革苍白无力,上海在各级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不完全统计每年有二千课题,共有三万多课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文化是通过研究来汇总与提升的,中小学教育研究是不计成本的,没有风险,但效果也是不明显的。我们的教育科研不能达到科研兴教的效果。教育研究,应该有研究性的同质性的东西。至少需要通过几个方面的转化。

  1、学校的教育研究应从粗放(贪大求全、缺乏意识)转向精细。许多研究贪大求全,研究在精细处作文章,大题小作比较容易,但研究需要小题大做。新课程的方针已经确定,这些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管理学有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恰恰需要笼统研究,转化为改变学校具体实践的研究。从粗放转为实践,逐渐需要呈现出来。

  2、从外在(跟风追潮、外在行政干预)转向内驱,很大程度上,我们在外在力量的推进下进行研究,我们的所在的对于教师的职称评定,也学校的提升有作用,往往功利性很强。前几年没有类似情况,为什么现在这样,一方面是学校内在的需求,一方面也有很强的功利性。在整个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学校的内在需要,教师的内在需要,从外在的跟风追潮的研究,转化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进行研究、抓住细枝末节的研究。

  3、同专家控制(课题至上)转为教师自主。老师几乎还没有自己的研究平台,我们的研究都是根据原有一套程度开展的,属于教师自已的研究话题有没有?学校教育研究,有没有我们学校自主研究的平台,都参照专家的课程开展。你先选择、到提出申请,再开题,请专家论证、绝结束后再请专家评比。过程中是专家控制,教师很少有发言权。真正的研究应该是从日常教学事件,进行反思、进行批判的对象。这个转化过程中,校本研究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4、学校由求新求异转向教师自主。教育学没有一个问题是有定论的,事实反映出没有哪个问题是完全解决的。讨论作为一种策略,一般的运用技巧就可以说明,但作为教学中的一个方法,是否就没有研究的余地了?什么情况下给学生提供他们靠单个努力很难实现的问题?讨论中没有参与欲望怎么办?发言被垄断怎么办?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成为研究的对象。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适宜找新意的问题来作为研究的对象,基础研究立志在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基础上。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是否是新的,并不重要,求新求异现象十分普遍。多种新教育出现,如“磨难教育”、“挫折教育”等。校本研究十分重要,在整个学校研究中专属的研究过程。

  二、推进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校本研究。

  什么样的校本研究是我们新课程推进所需要的。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分析:

  (一)如何认识和理解校本研究。

上个世纪末出现,是泊来品。作了三个方面的理解。校本指:

  1、 为了学校。能改变学校,能影响老师。

  2、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校中的教师与管理者。问题产生于学校,解决的问题的过程应该在学校中进行。在许多学校中,主体并非教师,把权利拱手相让,让给专家,成为专家的实验田,我们设立一个课题后,课题并为展开,结题时请专家来作枪手。

  3、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潜在的状态,变为显在的状态。盘活各种资源的存在。进行校长培训时,他们问为什么上海发展这样快?上海发展过程中,资源----资本----资金,盘活了。

  在目的是为了学校,过程是在学校中,出发点是从学校出发。改进学校实践,改变老师的教育研究水平。在今天,说自己没有疑难恰是最大的问题。并非没有空间,而是空间过大,要把问题作个罗列,把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不排斥专家的引领、不排斥局外人的参与,但应该成为一个共同体,共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中教与学的行为都改变了,理念也提升了。衡量问题的价值,并非在乎它是否在创新,而在于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

  学校开展的一切活动应该是校本的,指向了老师教育教学经验汇总的。我们出现了一系列为研究而研究的。我们要让问题研究回归本体,无论是课题的提出,还是研究的过程,都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二)校本研究在学校研究过程中到底有哪些表现形式。

  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

  1、行动研究。校本研究区分对象是非校本研究。可能是非现场的的研究、思辨的研究。但主要的表现形态应该是行动研究。五年前比较陌生,但现在都在运用。说明意识已经开始转变。把行动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在行动中加入反思成分。有了思考,就是行动研究者?并不是,区别二者,有重要标准。作为实践者,是否对我具体的实践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的研究。应该有意识地把实践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与探讨。(案例:通过预期设想激活课堂,但并未收到预期效果。进行反思后,提出三条标准:1、各组有小组长。2、每个人都要说。3、最后有人汇总报告。结果学生在讨论后,又有进步,又有问题。再次反思。自主结伴,讨论学习。学生离开座位,有了自主性。但问题又出现了,好朋友见面搂搂抱抱,但有八个同学却没有伴,从便临时进行组合。老师又反思,只是形式的转变,并没有完全转变学生的讨论实质。没有结果,但有了思考。)行动研究是校本研究的重要表现形式。

2、应用研究。与其相对的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需要把基本研究应用在实景之中。比如说回归生活世界,打通生活与书本世界界线,两个世界沟通。如何在实现中落实。音乐课《快乐的小木匠》,课前让学生去了解小木匠的工具、工作的场景。课上让学生选择工具进行体验,让学生根据歌词进行改动。结尾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矿泉水里装上沙粒就是沙锤。联系生活十分有心。认识新课程理念,把握成果,转变为具体的实践。

  3、综合研究。行动研究与应用研究有何区别。行动研究倡导进行反思、实践。并不关注一般的抽象理论。应用研究要占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放置在行动研究中进行论证。更多的是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汇总。

  三、在当今校本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如何转入课堂实践,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明确研究问题。(整体性问题与局部性问题)

  着眼于既定的目的,既会面临整体问题,也会面临局部问题。局部问题与某个方面、某个问题相结合的。我们要明确所研究的问题是整体性问题还是局部性问题。新课堂转变中,或多或少会思考到以下十个问题:

  1、教学生活化。导入新课时如何联系生活经验,过程中如何贯穿,如何把这两个世界联结起来。不同的环节如何联系生活经验,不是两张皮,真正地结合起来。

  2、师生互动有效化。我们认识到课堂上的互动。什么样的互动是积极的、有效的。涉及到师生互动有效化。什么样的互动是多维、有效、积极的。有形式,没有实质。从满堂灌到满堂问,看到互动,实则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互动。恰需要我们的校本研究去解决。课堂提问只是几个孩子,教师不是故意的,但说明他平时就没有关注全体。是无效的。

  3、学生学习主动化。教学重心要下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的时间与空间,学生能不能支配。学生如果能支配,教师又应该做些什么?学生活了,教师会有“本领恐慌”,如何进行研究,解决“本领恐慌”问题。《小蝌蚪找妈妈》:谁能保证这只小蝌蚪就是这个青蛙妈妈生的呢?为什么生下来,不把它带走呢?为什么小蝌蚪长大了跟小时候一点也不一样?《狼来了》教完了,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一学生说,说谎不能超过三次。需要变化自身。老师活了,学生就死了,学生活了,教师就死了。学生活了,我们也要通过研究去让自己活了,结伴发展。

  4、学科教学整合化。新课程提出了“重整合”。如何在教学中应对自如。需要建立学科间的联系,这也是整合。怎样实现真正的建立。中学研究性学习,小学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怎么样在教学中实施。如何与学科教学结合。教学《亮亮捉虫》,让学生猜谜,学生猜瓢虫,“瓢”是生字,教学完了。再猜,“茄子”,“茄”是生字,猜完,教师告诉大家,带来一根白线,放在“亮亮”与“捉虫”之间,这节课就是为了研究亮亮是如何捉虫的。分成四个部分,自我朗读、小组讨论,讨论汇总,总结教学。它产生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堂英语课上,教如何跟人打招呼,如果再看到今天来听课的教师,怎么跟他们打招呼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上公开课就滥用,平时不用。如何整合。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成为我们教学的资源。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5、教学过程动态化。当然还有许多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动态生成的课堂?课堂不是淋漓尽致展示教案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即时的资源,需要来掌控,应用。教案设计:你见过大海吗?(生答。对答)对,大海是瑰丽多姿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是为了设计好圈套。不关注学生的回答,场景哪些问题需要开发、利用。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动态化的过程。

6、教学资源优化。书本世界、生活世界、网络世界。占据我们学校原有的一部分空间。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学校、课本、老师。如今孩子们的信息来源于网络。

7、教学内容结构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了,但获取的信息是零散的、片断的,教师就应该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创新能力的形成,恰恰就是以这种结构性的知识为基础的。思维的连贯性、变通性才能形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请有表演才能的学习表演三组。不明白真正想教给学生什么。

8、教学策略综合化。翻开西方相关的评价书籍,都有一项,这堂课是否应用了两种以上的教学策略。听一个讲座很激动,回到学校很平静,工作中一动不动。需要其他手段来补充,比如案例的研讨。各种各式教学策略的综合是我们的工作中需要的。如何综合,哪些教学策略综合起来成为课堂的主要策略。

9、教学对象个别化。实施个别化、差别化教学,孔子实施一对一地进行教学。颜回当时听完没反映,回去思考后第二天的见解让孩子吃惊。孔子因材施教。如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在班级中实施个别化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传授新知、总结新课,布置作业。具有可操作性。要创造、创新要以个性为基础。今天的课堂上怎样才能做到个别化的做法。

10、教学评价多样化。怎样使我们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统一鼓掌,少的拍三下,多的拍十二下,还有我不同接受的,一起向表现好的学生的微笑。学生形成了两面三刀、阳奉阴违的特点。广西听过一节课,等这位口吃的同学回答完了,教师问大家:“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中有哪些我们还没有学到的知识?”其他同学不说话了,教师一点点分析。我觉得新课程需要实现这十个方面的变化。产生这一系列变化,新课堂就呼之欲出了。我在评课时也以这十个方面为标准的。

 (二)掌握研究方法

走向多元化,走向综合化。与我们老师的工作特点、范围联系在一起的。量化是表面的问题,无法研究深层问题。

1、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有无与设计不同的地方?利弊得失何在?下步教学努力方向在什么?是否产生了一些我没有预料的事件?

这种反思是整体的,通盘的反思。反思应具有针对性。存在着两种形式:整体性反思与专题性。在我们的反思中,就有了即时性反思,也会的延迟性的反思。有些是教学后马上进行反思,有时会有一段时间后的整体的反思。

可以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带着分析、探究的思想去反思,带着研究者的眼光去梳理也是反思。可以针对类型进行反思。教后感、课后一得,教学日志、教学案例。

2、教学叙事。可以分成两类,记录一些经历性的事件,也可以记录正在发生的事件。即生活史事件与现实事件。生活史事件对我们现在仍有反思意义。同时也有一些事件,是正在发生的。蝴蝶飞进课堂,教师说:“蝴蝶飞进来听课了,蝴蝶来看看哪个同学表现好,我们结束后要看看哪个表现好。”欺骗四年级学生,让他们懂得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3、教学案例。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有解决问题答案的案例与无解决问题答案的案例。从99年关注案例,已有五年时间。至少这五年过去了,没有哪一个教育类的杂志排斥案例。

4、教学课例。我没有把课例与案例等同起来。就是一堂课,把自己理念体现在其中,理想化的教学设计应有三个部分: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5、教学日志:间断性与连续性。无论是间断性的还是连续性的都是教学日志。

 (三)把握研究程序

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计划。

 (四)注重研究成效。

深化:持续不断地系统思考;

转化:转变为教育教学实际行为;

强化:联系相关理论、经验进行整体分析。

活化:灵活运用,不拘泥于既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