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603研究所 地址:【读史札记】鲧和禹的治水差在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01:07






用了九年时间治水的鲧,仅仅失败于他治水的方法吗?我看未必。不难设想:大禹治水用了十三年时间,比鲧多用了四年,而且是在吸取鲧治水的经验教训及其治水基础上进行的,为什么禹在第九个年头啥事儿没有,鲧却在第九个年头受到了惩罚呢?这里面显然隐藏着更为耐人寻味的东西。
当群臣和四方诸侯之长向尧推荐用鲧治水时,尧说过这样一句微妙的话:“鲧这个人好违抗命令、摧残同类,不能用。”但在群臣和四方诸侯之长的一再请求下,尧还是同意了用鲧去治水。
不过,同意是同意了,鲧治水——还没有开始呢,其失败的伏笔也就开始埋下了。埋下了什么伏笔呢?一是鲧或许曾有过“摧残同类”的“前科”,让尧看不起;二是鲧或许曾有过“违抗命令”的“履历”,让尧不满意。一句话,领导对你有成见,不信任你,不支持你,你的工作能干明白、能干好吗?果不其然,九年以后,舜终于将鲧治水的大权收回,并将其流放了,至于舜的此举是否有着他上一任领导尧的“意思”,因为史料语焉不祥,也就不好妄加猜测了。
方法不当的因素也好,人事干扰的因素也罢,鲧的治水毕竟失败了。禹承继了鲧的治水大业后,在紧紧抓住治水这个“主业”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做好了四点。一是能够勤勉,一门心思扑在治水上,在外十三年,偶尔从家门口经过都不进去。二是注重俭朴,穿戴简简单单,虔诚孝敬鬼神。三是联系群众,保证他们的生活,做好稳定工作。四是重点投入,住的房子能对付就对付了,把省下的钱投入到治水上。凭此四点,再加上“疏导”的正确治水方针,禹终建伟功。
由鲧的失败、禹的成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项工作获得圆满的成效,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因素交互影响所促成的。禹在治水的同时,让后稷教人民在低湿的地方种稻、对于农田水利建设舍得投入……这些从表面看,似乎和治水无关,其实恰恰是治水的有机环节。禹的高明就高明在这儿——他懂得事物的联系。而鲧呢,孤立地为治水而治水,不知道联系群众,没取得领导的支持……只想一劳永逸一下子获得成功,能不失败吗?
然而,搞好关系毕竟是干好工作的一个外在条件,并不起主导作用,反过来说,搞不好关系可能会影响你的工作,但搞好了关系,不一定就等于干好了工作。鲧因为没有处理好上下左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治水,终致九年无功,但禹的成功,可绝不是仅仅因为他处理好了关系,禹的成功还有着更为关键的自身因素。这些因素——按我的理解,就是:人品、能力、勤奋、意志等等方面。这些方面,就是禹的综合素质。
  如果说,在治水的第九年,鲧被流放是舜不满于鲧的“治水无状”,那么,同样在治水的第九年,禹却获得了理解,那实在是因为禹的“综合素质”给了当领导的舜以信心、以希望,从而取得了舜的支持。从这个角度讲,即便鲧与尧、舜等领导搞好了关系,但如果他自身不具备禹这样的“综合素质”,他依旧不会成功,有一句俗语叫作“烂泥上不了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