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玉米价格最新行情:[写写画画]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60-6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43:13
『快乐语文』[写写画画]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60-67) 发帖人:宇文  发表时间:2004-05-17 06:41  
评价:J   人气:17934   回复:42
      从今天开始,将陆续发我在学校抓教学的时候的作文研究故事。
    如果大家感兴趣,欢迎大家参加研讨。

回复人:沧海一粟  回复时间:2004-05-17 07:18       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18 19:31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四十二
    第一次辉煌
    1989年下半年,我开始了“脱产”抓学校语文教学的工作。没有了学生,没有了班级,我很苦恼。于是,我跟校长请示:带一个作文小组。校长同意了。
    此后的一段时间,我一边听课,跟老师们一起研究语文教学,一边很认真地留心着自己的责任田。带这个作文小组,从“培养”文学新苗的角度来讲,比带班要容易得多了——小组的学生,都是各个班级的尖子。因此,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辅导他们读书欣赏、指导他们观察认识生活,有各类作文比赛时,才集中辅导一些作文。
    那时,团中央少工委、小学生报等八家单位联合举办青少年书信接力征文活动。这次征文的主题有四个方面,其中之一是“写给家长的信”。
    也是很巧的,小组内一位名叫吕春霞的学生正在为“家长不要她参加写作文小组,要她专心文化课学习(其实就是语文数学)”而苦恼——她不敢在家中看书、写日记,不敢利用双休日来学校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也她的日记中发现了她的心事。这次征文活动,她参加了,不记得第一稿时给谁写的信了,反正当时让我给她毙了。那写什么呢?她很发愁。我想起了她的日记,她的日记中倾诉的“她那么喜爱作文,家长不让她参加作文小组,是那么的苦恼”,情感多真实啊!——就给你的父亲写吧,写你是多么的爱作文,你父亲不让你参加作文小组的活动是多么的苦恼。
    她写了,写得很动情,我又帮她进行了修改,然后寄了出去。
    当时,给家长的信寄到了小学生报。不久,我们收到了小学生报的来信,要征求吕春霞父亲的回信——书信接力征文活动获奖同学时要征集对方的回信的。小学生报把这件事情委托给了我。
    我找到了吕春霞的父亲,给他看了信,让他了解了孩子的苦恼;同时,我又给他讲了作文对孩子的学习的促进作用,讲了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意义。他很感动,动笔写了回信。这位父亲的写信水平实在太低了,我给他改了几次——比我自己动笔还难过。不过,最令我兴奋的,是他向我表示:高老师,今后,我绝不在干涉春霞跟你学习作文。
    信寄出去了,不久,我们的到了更好的消息。——吕春霞给家长的信获得了优胜奖!我和春霞被邀请作为获奖代表到北京参加颁奖大会!
    1990年7月,很美好的六天。我们在北京的官园受到了高占祥、罗英等领导和文学前辈的接见!
    此后,吕春霞学习也做的热情更高了,我辅导学生作文的信心也更足了。
   
    反思:
    当时,这次学生的习作获奖,我也仅仅是从“指导学生选取材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面得到了一些启示,积累了一些经验。
    今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分析,其中还真有一些现实意义——学生作文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交际,为的是生活。吕春霞的日记、书信,倾诉了自己的苦恼;我看到了,她父亲看到了,了解了他的心声,我们通过“工作”,解决了她的问题,是她能够喜欢自己所喜欢的生活,有了好的心情,这不正是作文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作用吗?如果我们的每一次作文都是这样,作文不就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工具”了吗?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18 19:33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四十三
    一篇作文引发了一次“轰动效应”的专题教育活动(上)
    从北京回来之后,我校的作文小组活动更加热闹了,好多孩子要参加。吕春霞成了小组的组长。她的热情更高了,每天坚持写日记。的的确确,这个孩子的日记经常能够写出一般学生认识不到的一些思考。
    一次,我从她的日记中发现了这样的内容:一个在机关工作的亲戚来家中,给她带来了一把圆珠笔芯。由此,她想到了占公家便宜的问题——这不是贪污吗?她在日记中问。我看了这篇日记,感受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觉得,如果把这个素材写成作文,很有现实意义。
    于是,我队她进行了指导,写成了如下这样一片习作:
    一把笔芯
    一天晚上,王叔叔来找爸爸喝酒。他又给我带来了一把笔芯。
    这位王叔叔是爸爸的老同学,在机关办公室工作。他经常来找爸爸喝酒,每次来我家,总要给我带来些笔芯稿纸之类,偶尔,还给我一只钢笔、油笔什么的。“给了我,您用什么?”我常这样问。“公家有的是,拿着点算什么?”王叔叔总是毫不在意地说。爸爸却非常高兴:“你王叔叔对你多好,你可要好好学习呀!”
    饭菜熟了,他们坐在桌旁,边喝酒,边谈论起来。王叔叔停感慨,他说:“我们机关的财务处长王国,被公安局抓走了,他贪污了四万多块呢!”,爸爸马上接过话茬:“这样的人,哪儿没有啊?我们车间主任老吴,给自己的亲前排了工作,还收礼,走后门,现在,正隔离审查呢!”……
    王叔叔又说“哎,现在的社会风气是该好好整整了,国家的利益,都让他们独吞,那还了得?”
    “可不是嘛,现在的社会腐败现象太严重,政策一松动,有的人就乘虚而入!“爸爸有些激动。
    “我看也是,再不整,社会就乱套了……”他们越说越气愤。
    同这他们的谈话,我拿起了笔芯:“叔叔,这笔芯我不要了,您带回去吧!”“嗯?”叔叔和爸爸停了我的话,都愣住了,他们互相看了一眼,又把目光移向我,眼睛睁的大大的,几乎是同时问道:“为什么?”我解释说:“叔叔,您把公家的东西拿来给我,这不是占公家的便宜嘛?你们那么痛恨贪污腐败,所以,我……”
    他们似乎都明白了我的意思,连一下子红起来,互相望着。菜也没了热气,他俩谁也没有再端起酒杯,只是一个劲儿地吸烟……
   
    作文改好以后,我为这篇习作做了点评:“反贪污腐化”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小作者的笔伸向了反贪污反腐化的更深一层——有人口里高喊“反贪污腐化,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可他们又做着贪污腐化的事情,这样,文章就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篇习作寄到了小学生报,小学生报很快给发表了。还没收到稿酬,各地大中小学生的来信先到了,纷纷与吕春霞交流读完作文的感受(可惜,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有的话,可能更热闹)。征得同意,我把发表的作文和吕春霞收到来信给校长看了。校长非常敏感:作文反映的这个现象很值得重视,我看,我们应该开展一次活动了。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18 19:34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四十四
    一篇作文引发了一次“轰动效应”的专题教育活动(中)
    校长马上组织学校领导班子会议,会上,宣读了吕春霞发表的习作,也选读了部分学生的来信,然后,大家讨论:学校如何针对吕春霞作文反映的现象,在学校内开展一次“小学生反腐倡廉”专题教育活动。
    我们把这次活动命名为“做廉洁小卫士”。活动分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调查,全校学生中,都是谁用过公家的办公用品?用过那些单位的?数量多少?
    调查的结果让人感到震惊:全校学生(可能是因为实验小学地处县城,学生家长、亲戚多在企事业、机关工作的缘故),使用过公家办公用品的竟然占96.7%,涉及到60多个单位,全校学生每年要使用公家的办公用稿纸、白纸最少可以达到20万张!
    第二阶段,学习讨论。我们组织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多位模范人物廉洁奉公的事迹,先召开了一次读书交流会。低年级讲故事,中高年级谈读书心得(当然要先写好了)。然后,学校向各班学生公布了调查到的数字,各班分别组织学生结合读到的模范人物的事迹,针对调查情况展开了讨论,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事情虽小,但占公家便宜的害处大;一个人是用一点不算什么,但是,大家合起来,全中国的小学生合起来,那数字就触目惊心了。”在讨论的基础上,各班又精心准备了中队会——没个人针对讨论的问题,谈自己的认识,写自己的感想,然后,组织了一次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清退
    在学生都有了深刻认识以后,学校写了“给家长的一封公开信”,讲明了学校活动的教育意义,同时请求家长支持,将孩子们现在使用的、还没使用的公家的办公用品退还给单位。
    这下子,如同“捅了马蜂窝”,家长中间引起了轰动:由的拍手叫好,有的正确认识,马上清退了,也有的背地里骂了学校——小题大做,没事找事。
    不过,学生很坚决:家长必须把公家的办公用品退给单位——我们不作小腐败,要作小卫士!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18 19:39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四十五
    一篇作文引发了一次“轰动效应”的专题教育活动(下)
    学校的活动,马上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亲自做了批示,肯定了学校的做法,要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针对这种现象,认真进行反思,从小处着眼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纪检会、监察局的六家单位联合发出了通知,要求各单位结合学校的活动,开展学习讨论,并协助学校做好清退工作,确保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一时间,学校的活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新华社记者电话做了采访并发了消息;在唐山市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校长做了发言,介绍了学校活动的情况。全市区县的代表到学校参观,了解学校的专题的语活动情况。(可苦了我,写材料,办展牌,91年春天,我整整2个月没能休礼拜天)。
    由于是作文故事,活动的其他效果,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反思:
    之一:当时,我只是从“可以发表”的角度指导学生写了这篇作文——我认识到了孩子日记中素材的现实意义(当然,她也认识到了),不过,这篇习作,我不但进行了指导,而且亲自动笔进行了修改——坦白地说,这不全是孩子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有拔高的成分。不过,这样的修改对孩子的作文进步有很大益处——后来,她发表和获奖的几篇作文,都很有一定的水平了,到了初中,她在一次全市的现场作文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之二:用现在的理念来分析当时这次“专题教育活动”,我觉得:活动与作文本身就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学校的德育活动离不开孩子们的读和写,这期间,写作是进行活动的手段和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本身是一种需要的。反过来,活动又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内容、是需要,就要好好写,反复改。这期间,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思维和表达。
    不过,当时,没这样的认识——作文是作文,教材里面的作文还要做,还不能少做,愿不愿写不管;活动中的写,照常,没能和教材的作文统一起来。
    现在想来,是不是可以把文学性作文、议论性作文、说明性作文直接作为“活动”的方式和结果呢?
   

回复人:寒之凌  回复时间:2004-05-18 22:21       看了这些作文故事,仿佛亲临了现场,期待继续。
   
    由多集作文故事中,都能体会出非孩子创造展示的机会,对孩子学习写作该能带来多大的动力啊!

回复人:刘荣海  回复时间:2004-05-18 23:05        好启迪人的故事,但愿续集多多!

回复人:沧海一粟  回复时间:2004-05-19 19:35       生活是写作源泉。宇文老师的作文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写作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吕春霞为参加写作小组给爸爸写信,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从笔心小事写道公务员律己廉政,干预了社会生活。这实在是作文教学的正解。这比某些特级教师的吹鸡毛、贴鼻子不可同日而语。课堂上表演,进而素描,属于工具训练与语文的生活本质距离甚远,好比漂亮的假花,再炫目也没有生命力。(2004.5.19)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19 20:54       一粟老师言重了。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19 20:58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四十六
    作文辅导任务引发的作文阶段特点的研究(上)中年级作文教学特点的研究
    当了教导主任,主抓语文教学工作,我更多的任务是听课、与教师一起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指导吧。在作文教学上,我除了抓作文兴趣小组的训练以外,更多地是在延续我的作文序列化训练实验。
    90年代初期的一年春天,教研室在全县范围内搞作文教学研究活动,其中一项活动内容,是在全县范围内搞“作文教学巡回讲座”,我承担了第七册作文辅导的任务。按理说,这个任务对我来讲,不算什么,只要把自己实验过程整理一下,提出各个单元的教学建议就可以了——每个单元的作文教学我都有实验记录的,而且,我可以根据若干年来的思考,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正,提出注意的问题。但是,教研室主任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要讲清楚各个阶段的作文教学特点。
    特点?哦,中年级,观察作文,先观察,在写作,我自己始终这样做的,不仅我可以,我校中年级老师也是这样做的。而且,效果很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一年多跟老师一起研究的经历,这一点,完全可以做到。
    但是,这个“特点”的要求,引发了我对高年级、低年级的思考。
    高年级作文教学什么特点?低年级什么特点?特别是低年级,低年级我没教过呀?
    就这样,我为自己确立了一个要研究的问题:小学各个阶段,作文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我查阅了当时能够看到的杂志(也不过是学校订阅的十余份刊物)和教学大纲(90年代初起年开始,教学大纲作了修订)认真地回顾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首先对自己的中高年级作文特点进行研究。
    在自己进行的中年级作文教学实验和实践过程中,我觉得,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我主要是在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先观察,然后,说一说,写一写。为什么这样做呢?我再次认真地阅读教学大纲,从中找到了这样的内容:从三年级开始的中年级主要训练学生细致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观察周围事物能力的培养,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同时,从“有的可写”的角度来看,自己的经验是观察了,然后才有的可写。
    修订的大纲里面对中年级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先说后写,怎么说就怎么写。
    从语言表达来看,中年级学生的表达属于说话型,即:不怎么讲究表达技巧,主要把观察到的内容和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通顺明白就可以了。鉴于中年级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很完善,因此,训练中年级学生观察作文时,多采用先说后写的方式。
    同时,我当时很重视对刊物上一些作文教学实践的介绍。其中,吴立刚教授的“素描作文”研究,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吴老举的那么多的例子,那么多的教学设计,不都是先要观察,然后才写吗?
    经过这样的对照、思考、综合,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年级作文教学的特点是——先观察,后写作,观察后说一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我很得意:这样的结论,自己所设计的观察训练的目标序列,排上用场了,表达系列,也派上用场了。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19 21:00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四十七
    作文辅导任务引发的作文阶段特点的研究(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特点的研究
    高年级作文教学有什么特点呢?
    对高年级作文教学特点的思考,我主要是结合了教材中“重点训练项目”、“大纲的要求”以及肖君合的《论思维》中关于“形象思维逻辑学”的理论来思考的。
    我又一次分针分析了全套小语教材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安排的重点训练项目,对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思考。我发现:教材在安排中,从四年级下学期的后半段开始,安排了一个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怎么理解这个项目?我的看法是:除了学习一些技巧、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意识和习惯。把留心观察生活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来培养,促使学生不断地、独立地区运用学到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去观察事物,获取和积累作文素材。
    而且,到了高年级,大纲和教材安排了“对事物进行思考、确立中心、谋划篇章结构”等方面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指导观察、集中观察”就被指导思考而取代了。
    肖君和在《论思维》的“形象思维逻辑学”中指出:作家进行创作的时候,要经历对已有材料的“重新排列、组合、取舍、增补”等一系列的形象加工,使头脑中形成关于事物的完整、鲜明的形象,然后,再写下来。他还谈到:人们观察事物留下的表象,一般是不够清晰、不够稳定的——即使一件事情,人们观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其过程也会有一些“遗忘”、“没看清楚”,再加上不稳定的特征,写作之前,只有经历了“重新的排列、组合、取舍、增补”,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稳定、清晰、连续的心象”。他把经过加工以后可以下来的头脑中的“形象”称之为“心象”。
    我又想到了自己的作文教学经历:到了高年级的几年,我不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日记中选择材料来写作吗?日记,不就是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积累”吗?对学生观察的指导,经历了中年级的“事物外表观察训练”,到了高年级,我不是主要在“对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联想和想象”的训练,促成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上做文章吗?课堂上,我们的指导如果在“加工表象”上下功夫,不就是构思吗?
   
    于是,我归纳出了高年级的作文教学特点:日记作文。——指导学生对观察到的材料进行“本质的认识”,从日记中选取材料,然后,课堂上,对选取的合适的材料进行“加工”(重新排列、组合、取舍、增补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作文来。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19 21:03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四十八
    作文辅导任务引发的作文阶段特点的研究(下)低年级作文教学特点的研究
    因为过去一直没有教过低年级,对低年级作文教学比较陌生(说几句是可以的,但是,没作过深入的、系统的实践研究),因此,低年级的作文教学特点,我放在最后来思考。而且,当时说出来的一些内容,也多是根据听过的一些“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实际来进行思考的。
    我首先分析了当时低年级的教材(93年,人教版)。我发现,当时一、二年级的35个重点基础训练,安排了看图读拼音读文13次(多在一年级),看图在句子中填字、词4次;看图说话16次;看图听故事写故事2次,看图写话4次。
    从观察认识训练的角度来看,教材这些训练内容和要求的意图在于训练学生“观察图画、了解图画主体内容”的能力——看单图、看连图,说一句、几句话,写一句、几句话。
    从语言表达训练来看,低年级属于学话型——当时的一些教学实践(公开课)以及教学大纲的“练习写句子”要求。我把低年级作文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定位于“学习说话、写话”
    ——看图读拼音、读文训练,主要是因为学生还不会用一两句话明白、完整地来对图上的主体事物的认识进行表达。看图说话训练在低年级安排的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学生识字量和写字能力。
    那么,从观察、表达和教师指导的角度,低年级作文教学的特点是什么呢?
    在经历了上面的思考之后,我又开始分析一些当时自己听过的公开课例,发现看图说话、写话主要是老师训练学生“看图、说、看图、写”,那图,学生可以经常看。
    我分析,这与学生观察记忆表象有关系,可能是学生“记忆形象”的能力比较差的缘故。因此,在当时,我认为:小学低年级的作文教学以看图作文为主(看图说或写)。在看图作文的时候,小学低年级的作文教学特点是:看着说写。先看,然后,说或写。虽然,也提倡指导学生想象,但是,毕竟主要还是写图上的内容。而且,为了说和写,学生可以反复看,边看,边说或边写。
    于是,在我的思想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序列”:
    看着说写——观察作文——日记作文。
    当时,无论从观察的对象、观察能力、语言表达以及教师的指导,都能够按照逐步提高的梯度来进行。
   
    讲座的效果很好。事后,我讲自己对小学作文教学特点的思考,写成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特点》,发表在了当时的《河北教研》上面。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19 21:04       等着挨一粟老师的批评!
    也欢迎大家批评!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20 18:55       我的作文教学级研究故事系列之四十九
    对“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的研究(上)
    1993年正式颁布了一套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这套大纲,较之1987年的大纲,有了一个新的提法: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大纲提到:“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当时,许多人这样理解大纲的意思: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从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积累作文素材入手。这无疑是正确的。这是解决学生作文难、没的可写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时,大纲这样强调,也将观察认识生活更明确地作为了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来提出了。
    但是,学生有了材料,就一定能够把作文写好吗?
    从自身的作文教学实践来看,我从四年级开始的教学实践,非常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观察生活,而且,我把观察生活进行了序列化的训练安排。当然,从对中年级的作文训练来看,效果是不错的。不过,到了高年级,我在仍然注意训练学生观察意识和能力的情况下,学生仍然有时候“有素材,但是写不具体、写不生动”,这是为什么?
    我开始思考“从内容入手”的认识问题。
    上面的故事中讲过:我思考高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特点时,恰巧学习了肖君和的《论思维》,其中读到了“形象思维逻辑学”的一些理论观点。那么,写作中,学生的“构思”环节是“形式”还是内容呢?
    我开始思考写作的内容与“成果”的阶段问题。当时,我觉得学生写作文和作家创作有其非常一致的过程——都要经历“素材的采集——素材的加工——撰写成文”的过程;而且,作家的作品缘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每个学生的写作,也绝不是生活的翻版、照相,每个学生的习作中,都融进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也都加进了自己的“加工和想象”。那么,学生作文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观察、感受、积累的生活素材吗?
    对照肖君和的思维理论,我否定了这个观点。结合自己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我这样认识:学生作文的内容,不仅仅包括“观察、积累”的素材,还包括经过他们思考加工而形成的“加进了自己主观情感、想象”的“心象”——稳定的、清晰的、可以写下来成为“完整形象”的内容。
    我想到了我在教毕业班时候的一个故事。一天下午,我给班上作文小组的同学辅导作文。由于一部分同学因故迟到了,我让大家等。等的时候,孩子们自己玩喜欢的游戏。等同学们都来全了,我开始辅导他们习作。我先让他们将自己等或者来晚了时候的心情、经历给大家讲下来。结果,刚刚发生的事情,没几个同学能够把经过、想法说得很细致。按照过去的认识,我那时将之归因为:学生的观察能力差。但是现在想来,那里面有好多观察能力很不错的学生呀?这怎么解释?
    教书的时候,我没思考过这个问题。研究的时候,我开始了思考:这绝不仅仅是观察认识的问题,这里面有一个迅速对过去观察过的内容进行思考加工的问题。而这,能算是“形式指导”的问题吗?我不这样看,我觉得,应该是内容指导的问题。
    学生作文的内容,包括“观察认识到的原始积累”,还包括“对原始积累的加工修正和补充”。因此,“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除了包括“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积累素材”,还包括“指导学生对素材(表象)进行重组、加工、修正、想象补充”——想象构思,使其成为能够顺利用语言表达的“清晰、稳定的心象”。
    这样的话,指导学生对已有的素材进行“想象构思”,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时,信息传播的途径很少,我没看到过小学作文教学中这样的提法。于是,我写了一篇“对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认识上的一个盲点”,重点谈了“对构思指导的问题”。这篇文章,后来被编辑改了题目《谈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发表在《河北教研》上了。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20 19:01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五十
    对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的研究(中)——一节作文指导课
    形成了自己对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的认识,那么,它能不能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如何把它落实到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我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
    我开始听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听阅读课可以,一说要听作文指导课,老师们纷纷摇头:你饶了我们吧。我说:我听课,是为了研究。老师们说:那也不行——咱们县,除了你,谁敢上作文指导课?要不,你上一节。他们将了我一军。我上一节?好吧,上一节。
    我选择了当时的五年级一班。当时,第九册第七单元安排的是“写自己作过的一件事情”,要求市中心要突出,段落要分明。我选择了这一单元的作文,亲自进行尝试。
    课前,我作了如下准备:请学生自己从生活中选择一件最能证明“自己长大了”的事情,准备以“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记事的文章。利用课余时间,我到了五一班,对学生的选材情况进行了了解,针对存在的材料不太符合要求的问题,进行了个别的指导。
    (反思:当时,我给学生出作文题目,开始不再沿用课本比较枯燥的要求,尽量体现出对学生的激励性,力图通过题目来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动机——“我长大了”,本身是一个自我展示的题目,对调动学生的激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课了,第一个环节是启发谈话。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通过家访了解到,我们的父母总认为我们是小孩子。可是,老师发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在一天天长大。不是吗?我们做了多少足以这证明我们长大了的事情啊?今天,我们就以《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作文,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长大了!好吗?
    学生齐说好表示同意。
    (反思:我的导语还是满煽情的,好像学生也被调动起来了。但是,因为不是自己的学生,我看得出来,学生的情绪并不很热烈)
    我接着说:好吧,下面,我们把自己选出的材料交流一下,看所选择的事情,是不是都最能说明自己长大了。给学生一段时间回忆准备以后,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材料。我随着学生的交流,按照事情发生的地点,对学生的材料进行了归类:家里、社会上、学校里。然后,我进行了总结:从大家刚才的交流来看,大家选出的材料都说明“自己长大了”,我们写这件事情,就应该围绕着“我长大了”这样一个中心来写,做到中心明确(那时候,教材安排的重点训练项目,要求做到中心明确的),大家懂了吗?
    接下来,我开始引导学生为自己的文章理清层次。
    我先引导学生复习本单元的课文《大森林的主人》,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大森林的主人》所写的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这篇文章为突出“在森林里,应肯于动脑筋,要做主人”这一中心,那在森林中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当中点来写了。作者和猎人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分别是怎样克服的?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随着学生交流,我板书了相关的内容。
    复习完课文,我开始引导学生理清自己要写事情重点部分的层次。我让学生思考讨论了如下内容:
    在写说明“我长大了”这件事情时,能突出说明“我长大了”这一中心的,是哪部分?(自己做事情时克服困难的过程)你们在做这件事情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分别是怎样克服的?
    学生思考,动笔列提纲,同桌交流,我进行了巡回指导。待学生完成之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交流,针对学生安排层次方面的存在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引导学生做出了“层次分明”的小结。
    下面的环节就是我要尝试的内容——指导学生“构思”重点部分。
    仍然先引导学生复习《大森林的主人》。我让学生读书讨论:围绕中心,作者把“我和猎人”克服困难时的什么写的比较具体?(动作、语言、神态和作者的心理活动),把这些写具体,对表达感情和中心,有什么好处?
    接着从读书将思考转向学社自己的事情:我们写这篇文章,也要把自己做实事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使自己想的、说的、做的、感觉到的写具体,写细致,以更好地突出说明“我长大了这一中心”,表达自己的自豪之情。
    我让学生想象:现在开始闭上眼睛,认真回忆那件事情,在脑子中过一遍电影——你在作者件事情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你如何想的?如何说的?如何做的?自己做事情时,有什么感觉?在作者件事情的整个过程中,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这是让学生顺着和教材大致一样的思路,来想象自己所做事件的详细情况。
    学生埋头想象,相好以后,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互相指正。我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捕捉进一步指导的目标。
    在学生自己说了一遍之后,我根据了解得情况,有针对性地点了几名同学在全班交流,针对“具体、细致”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引导学生明确:想象时,应该把哪些内容进一步想象清楚——想到的、如何做、自己的心情等。
    交流完了,又让学生自己“过了一边电影”(其实,还可以小声地说给自己听),然后,让学生写了下来。
    事后,我批阅了这次学生习作的情况,结果,很令我满意——全班52人中,习作超过了600字的有37人,500字到599字的,13人不足500字的,2人。
   
    反思:当时的课堂教学,我把重点放在了通过想象构思作文的重点部分上。其主要的策略是“像过电影一样想象出自己做事情的重点部分的细节”,这里,想象包含了“再造和创造”两种成分。不过,在我指导的过程中,“回忆性的再造成分”多了一些,创造的成分少了一些。对学生自己想象的时候,如何指导学生“重组、修正、补充、改造”,反映的不够充分。因为是第一次这样上课,准备的也不够充分。不过,结果到还是令我满意的。
    这是10年前的一节课,因为没有实录记载,只有当时对教案进行的一次记在和效果的粗略分析。因此,课堂内好多具体的学生活动情境,以经记不清楚了。这也说明,当时的研究的侧重点,还是放在了教师如何教的层面,比较忽略学生的学习实践的研究。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20 19:04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五十一
    对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的研究(下)——一次全县范围的作文观摩活动
    这堂课,终于在老师们中间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学生的作文指导可变得可操作起来。为了进一步推进,教研室让我们准备了一次全县的作文教学公开观摩活动。我们准备了五节课。其中包括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课、中年级的观察作文课、高年级的素材积累指导课、构思课、评讲课。
    一下子准备五节课,这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难度。我把五位教师纠集在一起,组成个一个“作文观摩活动研究小组”——无论谁承担的课,全是大家一起研究。我的目的是让大家对不同阶段作文教学的特点、对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印象很深的是那些日子我们连礼拜天都不休,大家坐在我的办公室,研究每个人的课堂教学细节问题。时值冬天,外面飘着大雪,我们在办公室里,研究得热火朝天。中午的时候,我老婆不在家,我们便踩着大雪,到我家包饺子。哈哈,其乐无穷。
    这五节课中,我觉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今天仍然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是“想象构思课”。
    说突破,体现在“如何指导学生重组、改进、补充、修正”,是指完善起来。具体的做法是:通过自己“演电影”,尽量想象出这件事情的详细细节,将残缺的、不连贯的情节用想象补足,使之连贯起来;对照“中心”要求,将多余的情节删除;从教师指导的角度来看,结合阅读教学,先为学生展示一般要求,然后,针对学生的个案,教师从“连贯、细致的角度”,教师指导学生谈论,从中总结出一般的策略,然后,学生在进行“想象构思”。经过研究,我们在这堂课上采取了如下思路:范例分析——学生尝试想象——典型表述分析、问题解决——全班学生个体想象构思实践——交流。
    公开课上,叫得最响的,还是这结构思课。
   
    到这里,我对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的认识,基本上完善起来。“指导学生深入、客观的观察认识涉过,积累素材——习作前,给学生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选择比较,酝酿——指导课上,指导学生对所写事物的细节进行想象构思”。
   
    后来的认识:这样从内容入手的作文教学,还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奠定了基础:学生平时对客观事物的客观、深入的观察思考,达成“以物迁情”;作文前的选择比较达成了“情感酝酿”——让学生感到不吐不快;想象构思时,又按照自己的“喜好”,把情感注入到了每一个细节。在后面的作文评改的时候,重点推敲语言文字,实现用词用句准确表达情感。
   
    后来,我根据这五节课主笔撰写了一篇论文《指导学生动情达情的探索》发表在了《小学语文教学》上面。这次成功,更加激发了我的研究热情。
   

回复人:双飞燕子  回复时间:2004-05-20 22:28       喜欢吕春霞和轰动效应那篇。这才是作文的真正含义。写文为了交流。写文因为需要,因为可以改变现实生活。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25 08:39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五十五
    作文与活动相结合,形成学校特色(上)读写活动与德育活动的结合
    90年的活动,为我们学校的作文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开辟了一片天地,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逐步探索思考了作文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的基本策略,并逐步形成了我校的一大特色——读写与德育活动的结合。
    91年,我所在的丰润县实验小学真对学生中存在的“追星”现象,把德育活动的专题确定为“作一颗明亮的小星”。活动把“明星”的范畴扩大,按照“学明星、做明星、写明星、评明星”这样的思路开展。
    活动当中,“学明星”,就是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人、领袖、科学家、英雄的故事,通过阅读,了解“明星”的事迹,学习明星的精神。在这一阶段,我们组织各班级同学读书,召开故事会、心得体会演讲会(反思:把写与读书、与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需要写的环境)。
    做明星阶段,主要是学生向明星学习,把明星的精神,化为实践中指导自己行动的动力和方向,做刻苦、勤奋、有特长的学生。(反思:活动增进学生的实践体验。)
    写明星阶段,学生广泛调查了解本学校、班级表现比较突出的人物和事迹,并将了解到的“小星”的事迹写下来,广泛宣传。这一阶段中,学校的橱窗、板报和红领巾广播站为学生提供园地——发表学生的习作,宣传本班级学校学生的事迹。(反思:写作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发表交流,这样的环境,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发表的“场所”。)
    最后的评明星阶段,主要是各班推荐班级的各个方面的“小星”,学校给与表彰。
    此后的很多年中,丰润县实验小学坚持每学期开展专题德育实践活动,而且,每个专题的活动中,读写,都是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
    (反思:当时,从全校范围考虑,我们更多地思考的是宏观、管理角度的问题,因此,作为一所学校,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发展,读些,成了一种教育的工具和手段了。)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25 08:42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五十六
    作文与活动相结合,形成学校特色(中)课堂作文教学与德育活动的结合
    1992年,中小学教育中兴起了一次“加强两史一情”的高潮。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育成了重要的渠道。我们学校的“两史一情教育”专题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读写,当然地被作为活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来强化运用了。
    除了活动,当时,学科教学中“渗透两史一情教育”的研究,一度火了起来。如何结合学科教学渗透“两史一情教育”?我组织老师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中,我来了灵感:我为五年级第十册的作文教学设计了一个“渗透两史一情教育与作文教学之中”的活动方案。该方案如下:
    一、 五年级第二学期“两史一情”教育活动安排
    1、结合科文、历史(当时,高年级开设小学历史学科)学科的教学和课外读书读报活动,重点了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残杀,腐败政府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压榨;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同敌人英勇斗争的光辉业绩。在第六周前后高班级的读书知识竞赛。
    2、到当地(或附近)的烈士陵园、阶级教育展览馆(或抗日战争时期的遗址)去参观访问,了解帝国主义、反动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例如,丰润县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抗日战争时期发生过重大惨案的潘家峪,参观那里的烈士陵园、阶级教育展览馆、潘家大院遗址,参观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富裕繁荣的潘家峪农家小院,这个活动科安排在第二周。
    3、游览当地(或附近)的名胜古迹,了解祖国壮丽的河山、灿烂的文化。如丰润县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极限的盘山火长城去游览。
    4、召开班级的主体对会,以鲜明的主题和丰富多彩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参观和游览活动的感受。这个活动可安排在第十四或第十五周。
    5、对照旧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业绩,进行家乡调查,了解现在自己家庭生活是如何幸福、快乐;自己的家庭成员是如何为祖国、为四化儿勤奋工作的,并以“我的家庭为主题”召开家庭调查报告会。此或动安排在第十五或第十六周。
    二、 结合教育活动,第十册部分单元的作文教学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单元:结合《燕子》、《小站》的教学,向学生传授“抓重点写具体”的知识。
    结合第二周的参观访问活动,写一片在活动中现出来的好人好事的表扬稿;指导学生以“潘家峪的农家小院”为题的作文,抓重点,写具体。
    第三单元:结合《记金华的双龙洞》、《蟋蟀的住宅》的教学,向学生传授“写文章要条理清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直到学生回忆第二周的参观活动,以参观访问中了解到的史实为重点,有条理的写一篇作文。
    第四单元:结合《鸟的天堂》、《火烧云》的学习,向学生传授“静态和动态描写”的知识。结合到旅游区去旅游参观,指导学生选择重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注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特点,写一篇反映祖国壮丽河山美景的习作。
    第六单元:在读书读报、参观游览、召开主题队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收获以及思想、学习方面的进步,用书信的形式写下来,寄给远方的亲友。
    第七单元: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到外地参观野炊的实际,按照要求写好看图作文“野炊”。
    第八单元:结合学生开展的“家庭调查”,联系有条理、抓重点“细致具体地”写一篇反映“家庭生活幸福、快乐”的习作。——可以选择一个晚上的场景或一次节日的团聚。
    几点说明:1、开学初,教师先把活动和作文的安排向学生公布,使他们明了活动与作文的关系,以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目的性、主动性、自觉性;2、活动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使其深入认识活动的意义,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以增强教育效果;3、在写作时,应指导学生从活动内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物来写。(该方案发表于93年的《河北教育》)
   
    (反思: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这是最初的教材中安排作文教学与德育活动的最紧密的结合——拿时,我的头脑中没有“整合”这样一个概念,但是,用我现在的理念来分析,那是一次很好的整合性设计。教师按照这样的方案来教学,德育活动与学科作文教学实现了真正的整合。
    但是,这个方案,很明显地存在如下问题:1、对教材,还是忠实地执行。不管学生是否感兴趣,教材安排的作文题目、要求,不敢有所变动;2、活动的主题,还是有我们教师来安排确定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不敢说,当时,也没有去想过;3、“整合”的过程中,仅仅实现了内容上的联系,没有实现教育时间、内容的真正合一。比如“展示活动、队会”与作文,结合的就不是很密切,有分离的迹象。)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25 08:43       我的作文教学几研究故事系列之五十七
    作文与活动相结合,形成学校特色(下)在广泛地读好书活动中练习写作
    因为读写活动队德育活动的促进,我校的读写活动的开展非常红火,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们尝到了“甜头”,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
    作为特色,我们每学期都非常注意各地、各报刊举办的主题读书活动。那时,《中国少年报》开展得读好书活动——红领巾读书奖章活动、小学生报的读书竞赛,是我们学校每个学期一定要参加的活动。学校每个学期都对这些主题读写活动进行认真地组织安排,并将其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
    活动当中,我们都按照所上面推荐的图书,组织开展“图书信息发布会”(推荐介绍图书)、“故事会”、“读书心得体会交流会”的思路,开展系列读书写作活动。读书过程中,注意组织学生记读书笔记,写心得,并组织读书征文活动。向活动组委会推荐的读书心得,都是我们学校从班级开始逐级评选上来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几年内。上千人次在国家和省事迹读书写作活动中获奖、发表习作,学校也被团中央、文化部、全国妇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命名为“红领巾读书奖章活动先进集体”。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26 17:49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五十八
    观察作文在唐山市的推广(上)
    经过几年的研究,我和学校的老师逐渐形成了对中年记“观察作文”的认同,于是,“观察作文的模式”逐渐在全校范围内推开了。1993年以后,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新的教学大纲编写的实验教材。我发现,我经过几年思考后对作文教学的认识,还是很贴近了大纲和教材要求的。这套教材在阅读教学的要求上,更加强调了“观察认识事物和学习体会表达方法”——读和写相结合的思想,比较突出。而我所研究的“系列化训练目标”,正好跟大纲要求的“学习体会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相贴近。
    在中年级,教材在编写安排上,突出了“观察、说、写”的思路,强调:先观察,再写作;先说后写;怎么说就怎么写。
    这样的思想和教材编排,我们使用起来,便比较得心应手了。
    因此,到了九五年,我们开始使用三年级教材的时候,作文教学马上“轻装上阵”了。市教委小学教研室王主任对我们的做法比较赞同。她认为我们过去的研究,比较好地体现了新大纲和新教材的要求。她要我们在全市的教材辅导会议上,承担作文研讨课。
    准备作文课跟准备阅读课不一样。准备阅读课,可以认真地理解教材、设计教学,重难点全部可以预先进行设计安排。但作文课,主要是使学生有的可写,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说得好、写的好。
    当时,我们学校安排的是一位90年毕业的男性张老师教实验教材。他作文素养很不错,但是没什么经验。好在,他从实习开始,就接触了我的观察作文的思想和实践。我们就安排他承担了这节作文教学研究课的任务。
    我们从五册教材中选取了“写一种静物(玩具、文具、用具)”这次作文。怎样才能使学生学的高兴一些、使他们愿意说、有的可说、说得比较好呢?在设计作文内容时,我们冒着风险将教材作了一下改动(在那时,改动教材,可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教材要求的题材范围作了进一步的限定——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玩具。
    然后,按照准备玩具、观察、玩玩具、口头介绍玩具的样子和玩法,最后写下来。
    对于“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包括观察和说写),王主任要求:针对学生观察和认识的实际,发现其中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也就是说:老师预设的时候,不作具体的要指导哪一点的“设计”,想象很多可能发生的情况,老师提前思考一下对策,然后,针对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或集中、或个别的指导。
    这下,可难为了这位张老师:过去,他跟我学讲作文的时候,观察作文,也主要是老师按环节进行——指导什么、怎么知道,老师提前都可以设计好;现在,老师都不可以设计出来,只有大的思路,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入手,这不是挑战么?我们准备了好多的问题,也设想了好多种问题解决措施。但是,到讲课前,老师的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这怎么办?
    在招待所里,晚饭过后,我们没好好休息。他在认真地备课。突然,他问我:主任,要不然,我们提前作一下“铺垫”吧。我想了想:不行,过去我上的那节公开课,因为试讲在自己班级,结果,一点味道都没有。无论如何,不能渗透。见学生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们看自己的玩具,但是,对问题,不能做一点解释。……
    在对来日的惶惶中,这位老师,夜里翻来覆去,连我的觉也被他给搅了。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26 17:54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五十九
    观察作文在唐山市的推广(中)
    第二天,我们见了学生,了解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基本情况,布置了任务——下午,每人带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来,要给听课的老师作介绍。就这么简单。
    上课了。张老师提问: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好玩吗?谁的好玩?然后,拿起一个变形金刚,装作很笨拙的样子,拧来拧去。学生大笑,马上拿过来:老师,这样子玩。学生给老师做示范。张老师夸奖:好玩,好玩。一定每个同学的玩具都很好玩,对吗?好,这样,把你的玩具,介绍给同桌、周围听课的老师,看他们会玩不,给他们玩一玩,讲一讲,教一教,愿意吗?
    学生开始了热闹的活动。一时间,课堂上,玩具的音响、学生的介绍,呵呵,乱了。张老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者,认真地听着、看着……
    接下来,张老师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让几位同学到前面来介绍自己的玩具:什么样子?怎么玩?怎么好玩?你喜欢她么?怎么喜欢?……随着学生的介绍,张老师所预设的大部分问题,出现了,他“得意”地引导学生“再看”、“再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要介绍得好,该怎么样作(观察、说)。老师没预设的问题也出现了。不过,基本上是“观察与表达方面的问题”,张老师的作文素养,在这时候发挥了作用,很好地应对。
    几个学生介绍完了,张老师引导学生对介绍什么、如何介绍,做了简单的小结。然后,又布置学生对自己的玩具进行“介绍准备”。
    剩下的内容,就是请学生到前面举着自己的玩具进行介绍。学生介绍的非常好,针对学生的介绍,张老师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老是“点睛”。……
    快下课了,仍然有学生没介绍完,但学生仍然在跃跃欲试。经过批准,我们延长了时间。
    第一次在全市范围内上作文公开课。课堂气氛、学生活动、老师的相机指点,给在场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观察、玩、介绍,热情非常高,从学生“说”的情况来看,表达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后来,我们把这节课整理下来了,写成了一篇“玩一玩,说一说”,这篇文章在河北教研发表了。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27 20:10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六十
    观察作文在唐山市的推广(下)
    由于这节课的影响,我们的“观察作文”一下子响了起来。
    后来,市里进行四年级实验教材辅导的时候,我们的另外一位刘老师也承担了一节作文研讨课。
    那次,我们选定的教材是学完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之后,写“一种植物”。由于不可能在课上指导学生选定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进行植物,所以,这节课上,我们主要采用了“集中指导观察一种植物”的思路。上课前,老师搬来了一种挂果的“红珊瑚”,上面,成熟程度不同的青、黄、红色的果儿很是喜人。
    老师先指导学生复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杨梅的,重点写的是什么。然后,老师把这盆花搬了上来,让大家讨论:如果让我们写着盆花,那么,我们可以写它的什么?把什么当重点?
    学生依照学过的课文,马上确定:枝、叶、小花、果实,也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平时的观察,说可以写什么时候发芽长叶。谈到重点,学生有的说:可以把花和果都当重点来写。因为,喜欢。但是,多数学生选择了果作为重点。老师开始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把果写具体?写“形色味”!有学生不假思索。是吗?什么味道?一下子,学生觉得说错了:是呀,没尝过呀?老师,我觉得,写果的时候,可以把颜色变化当重点来写。
    怎么写颜色的变化?老师问。学生开始观察、思考,讨论出了:不同成熟阶段的颜色不同。
    讨论结束后,老师又开始引导学生: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是按照杨梅的生长顺序来写的。我们写这盆花,是不是也可以按照生长顺序来写呢?学生思考:可以,但是,我们没观察到,所以写不出来。那,我们可以怎么办?学生开始动脑筋:老师,是不是可以先总的介绍一下这盆花呢?你看,翠绿的叶子,雪白的小花,各色的果子,多好看呀?
    好。非常好。我们介绍一种植物,可以先从给人的总的印象开始介绍,然后,在介绍部分。这也是一种方法。还有吗?
    还可以先介绍这种植物是怎么来的、什么时间载的、或者,我与这种植物的关系。
    ……
    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老师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思路,细致思考以后,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这盆“红珊瑚”。具体的指导方法,与上节课的策略是一致的了。
    讲完了,刘老师告诉大家:今天,我们练习了观察、介绍红珊瑚,下课以后——,刘老师停顿了一下。学生马上接话茬:写下来!
    对,写下来。但是,不能写“红珊瑚”了。啊?学生惊讶万分:那写什么?
    刘老师说:你们愿意把我们人人都可以写出来的东西再写一边吗?那有什么意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如何写一种植物,有认识了吗?
    有!
    好!那么,课下的时候,我们人人写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植物,让班上其它的同学,也了解一些过去不了解的植物,喜欢上你喜欢的植物,好不好!
    好!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27 20:13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六十一
    从具体的教材含蕴中,挖掘一般性的规律
    在前面的故事中,我曾讲到过“阅读教学中,将写作特点具体化”的问题。那时,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体会作者的观察与表达的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情况下,教师是在贴标签——“总结写作特点”——板书上连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操作一些空洞的术语。结果,学生读了很多,于写作方面仍然不得要领。
    在对写作教学思路进行了十几年的思考之后,我开始系统地思考读写结合的问题。——能不能给老师、给学生一些具体的东西?尽管自己曾做过“具体化”的研究,但仍然有“写论文”的嫌疑,对整个小学阶段来讲,“具体化”的研究,还不够系统。
    1994年,因为“反感别人逼着学习”(主要是那时的形式还不够严峻,没像今天这样,小学教师必须达到专科毕业),我再次放弃了进修——已经被录取了,我又“中途辍学”。双休日、节假日,没什么事情。我忽然想到:何不写一个集子,就写小学语文读中学写?对。
    于是,我翻出了自己设计的训练序列,找出来全套的中高年级语文教材,按照训练序列,从三年级开始,写自己喜欢的一本小集子《小学语文读中学写》。
    我认真地翻看每一篇课文,结合课后的习作要求和自己设计出的序列,在每一篇语文教材中进行着挖掘,如何观察、如何表达,每篇短文,讲一点、两点;先举课文的例子,然后,从课文的例子中,抽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如何观察、如何表达的一般性知识。
    为了看一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能够读的懂,我将其中的部分寄给了《小学生报》和《百家作文指导》,并跟编辑们提议开设了“读中学写”栏目。
    还不错,编辑们对我的这个研究很认可,经常把小豆腐块搬到刊物的版面上。“严文”这个笔名就是那个时候起的——研究作文嘛。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96年,我这个集子写到第九册的时候, “形势严峻”起来,我不得不去参加专科进修了。因此,也一下子停了下来(其中,还有一些原因就是那一段时间内,阅读教学研究申报了一个立项课题,在那上面投入了很大的经历;同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素质教育评价研究都是省级课题,我要参与到其中)。等到消停了一些,想继续写的时候,人教版的教材进行了修订调整,好多课文变化了。因此,我写到第十册一半的时候,这本小集子,流产了。写出来的那些,大部分给了刊物。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27 20:14       哪位对这方面的内容感兴趣,给个连接,自己去看吧。
    http://chat.pep.com.cn/lb5000/topic.cgi?forum=56&topic=34&show=0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27 20:17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六十二
    教育思想开始发生变化的几年
    上面讲过,从1996年开始,我开始进修专科学历,但同时,我们学校开始了三个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建构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科教学模式》、《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小学自信心训练》。这些课题的研究,花费了我很大的一部分精力。我这个人不喜欢别人逼着我学习——我认为,为学历而学,跟我的兴趣、工作关系不大。当我需要的时候,我自然会投入很多的精力去学的——我搞作文教学系列化研究,自己看了多个版本的《心理学》专著、教育学专著、各类教育刊物近千册,此外还自学了当时专科教材《写作通论》、《大学语文》等,光读书笔记,我就记了200多万字。这样的学习,我不用背诵,一是为了用,二是发展它、创新它,这样的学习充满了快乐。
    搞课题研究是我喜欢的事情,因此,在课题论证和实施过程中,我学了很多的东西,除了过去自己读过的一些专著,我还为自己订阅了三份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刊物——《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与实验》和《外国教于资料》。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我们学校的两个其他课题研究是同时进行的,我对这几个课题能够进行通盘的思考,竟然从中发现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动机、兴趣、性格、意志与教师的教学,后来,逐步发展到从“培养完善人格”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那时,课程改革还没有开始,但是,因为开展课题研究,我还是比较在地接触到了一些当时比较前沿的理论——南京师大的朱小蔓教授、华中师大的江光荣教授等给了我比较重要的影响。因此,当时,针对我校“心里健康教育研究”以“教育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现状,我提出:心里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学生的学习心里的问题主要是在课堂上发生的,我们必须结合课堂教学来完善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这样,我很容易的接受了日本学者对传统教育是“丢掉一般的教育”的评价。也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四考“如何强化另外一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期间,作文教学的研究,没什么起色,但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改革的研究很有些成绩。
    很感谢崔峦老师,那时,我还不认识崔老,他也并不知道我是谁(此前,我只记得就教材的问题,我给他写过信,崔老回复了,当时我很感动)但我们冒昧地把稿子寄给了他老人家,有两篇文章竟然被发表在了《中小学教材教法》上。
    由于这些研究,我逐步确立了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位置上的理念。其间,我进一步反思了自己的作文教学,我竟然觉得:自己过去的好多做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27 20:19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六十三
    “统筹”观念的形成
    我没有学过统筹学,只是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到了这样的一个解释:统一规划。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中,我对统筹这个概念却有了自己的理解——把若干项研究工作的共性抓住,以研究共性问题为突破口,在研究解决共性问题的过程中,研究解决个不同项目的个别问题,这样的研究,省去了我们很多宝贵的时间,同时,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作为学校,三年内,同时搞三个省级立项课题,学校的老师是同一拨人马、学校的领导班子是同一拨人马,精力、财力、物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三个课题各自为政,势必造成很多方面浪费,主要是时间和教师精力方面的浪费。因此,我跟领导班子研究,把三个课题合起来,共同研究——素质教育评价,评价什么?评价学生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那么,我们评价学生的质量的时候,把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非理性的学习心理品质等,作为评价的目标,这样,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把学生自我评价的研究作为研究的子项目进行,促进学生自主性,这样,不但完成了评价研究的内容,还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容,既促进了学校的评价研究,又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评价教师,我们把对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教育课题研究的投入(研究突破、推广成果)、把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作为对教师学科教学质量评价、班工作评价的重要目标,这样,促进了教师的课题研究和教改实践。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把自我意识作为重点(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可以兼顾主体性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样的研究,其实我们是以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的教育研究为核心的,涉及到了学校的学科教学、教育活动、教育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为“统筹”,所以,我们学校的三课省级立项课题,同时完成,同时通过鉴定。我们积累的资料是三套资料,但有一套资料是核心的。检查验收时,我们只需根据课题的侧重点,加进“特色资料”即可——学校的教育科研,不可能像专家的教育科研那么专业,也不可能向专家们那样把什么都分的清楚。但是,在“统筹”的观点下,我们可以把与学校教育有关的问题,扎扎实实地进行解决。
    我的这些认识,对后来理解对综合性学习学科的开设、“课程整合”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复人:今我来思  回复时间:2004-05-27 21:33       哪里是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与研究故事,真真是其成长记录,人生轨迹,奋斗历程。可钦可佩。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5-27 21:46       实在感谢您的夸奖,不过,确实在写自己的研究故事,真的。

回复人:草根  回复时间:2004-05-27 21:48       路,在开拓者的脚下延伸……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6-08 23:59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六十四
    “作文是一种自我表现与交流的过程”意念的初步形成
    这里,我用上意念这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意念这个词语这样解释:念头、想法。之所以说是意念,就是说,当时,“作文是一种自我表现与交流的过程”没有什么理论的支撑,只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点念头、想法。其实这个意念,有了多年的基础——书信作文、办班里的日记周刊、作文展览等,都是这个意念的基础,之不过,那时没从规律、理论的角度来思考,只是解决当时的一些具体问题。因为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所以,许多好的做法,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很好的坚持和发展。
    1999年,校长到外地参观学习。从外地经验中,他看到了一所学校展示学生作品的“展板”,觉得很好。回来后,跟我商量,让我也想一想,学校怎么样也办自己的展板。
    谈到办展板,从90年开始,我经历多了。先后办了四次,每次要和美术老师等干将近一个月(有时要更长时间)。办展板,主要是给参观者看的,有时,也组织学生参观。但因为场地的缘故,参观结束,这样的展板也就收进仓库,等需要时,再摆出来。很大程度上,这样的展板,成了形式主义的一种东西。我又想到了橱窗。我们学校、其他学校,都有展示学生作品、老师作品的橱窗。虽然,作品中大部分是学生的,但都是老师办的,学生多为看客,而且,更新频率低,能够参加展示的是学校的不足百分之一(我校近两千人)的学生。
    当时,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主体性教学研究给了我一些启示:能不能把展板变成全校学生进行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环境呢?
    我开始观察学校的教学楼。教学楼是双面的。楼道两侧的墙上,悬挂着一些挂了很长时间的伟人、科学家画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间长了,很少有人驻足看他们。当然,更多的地方,还是白墙。我突然想到:能不能把窗子下面的白墙,作为展板的位置,留给学生自己呢?我用手粗略地丈量了一下,感觉还行——每个班级一块600×3000的板子,也不会花多少钱。这样的话,低年级,可以重点展示自己的绘画,中高年级,随学生喜欢,可以展示习作、绘画、摄影、手抄报……
    我把想法跟校长做了汇报。校长马上召开班子会一商量这件事情。大家同意了。于是,马上动手。几天后,每个板的教室外面,多了一块铝合金框的展板。这下子,学生活跃起来了——整整两周的时间,学生在认真地布置这属于每个班自己的“天地”——学生自己也在比看那个班布置的美观、漂亮、内容丰富。
    从此,学校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两周,学生就要忙活一阵子。贴自己的作文,贴自己的绘画,贴自己可以挂在上面的小制作。从此,学校的墙壁上,再也没有了脚印,连尘土都没有了。楼道里,参观的学生多了。下课时,每个班的展板前面,都有人驻足……
    看着这情景,我感慨:给了学生自己交流表现自己的天地,学生竟然是这么样的热情。看来,学生是需要交流和表现的。关键是我们教师是不是给了他们这样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毕竟,由于班容量太大,由于班级的学生之间还要比较,还不能满足班内所有学生到教室外墙展板上展示自己的需要。于是,各班教室内的墙壁空地儿,也派上了用场。每两周,半内都有一次手抄报或者绘画展览。然后,学生从中选择,把优秀作品展示到外墙展板中。
    反思:
    手抄报,好多内容是学生自己的“作文”,因为交流,学生自己写了很多的东西——不要谁批、谁看,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往上面贴。这样,作文不就是为了交流而写了吗?这样的念头,在我的头脑中,闪啊,闪。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6-09 00:00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六十六
    从女儿身上受到的启示
    1997年,我作了学校的副校长。那时,我们的脑子里还没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概念。但是,我们那时已经开始综合地利用“校外的课程资源”了——这是现在的认识。
    那时候,学校里有一位学生家长——退休的老县长。他的两个孙女都在学校上学,因此,他对我们的实验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非常关心,经常对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他的大孙女当时上四年级。班主任叫田丽萍。老县长当时正在搞山区扶贫工作。他来学校的时候,经常跟我们谈到那里的问题。
    一次,老县长、我和班主任一起谈到了当时丰润县北部山区的北岭村。不知从哪个话题引起,我突然想到:可不可以从田老师的班上开始搞一次试验——建立一个联谊班级?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非常赞同”(我是副校长嘛)。于是我们请老县长牵线。老县长欣然同意。
    不久,田老师教的四三班开展了一次活动——到北岭小学跟四年级学生开展了联谊活动仪式。那天,老县长也一同前往了。当时,我“利用职权”,把女儿也带去了(当时女儿也上四年级,在另外一个班)。活动开展得很热烈。小朋友们相聚在一起,说不完的话。到不尽的情(四三班的学生给北岭小学的学生带去了很多的礼物)。
    此后,两个班级的学生便频繁地进行了书信交往。
    女儿也交了一个手拉手小朋友。因为她不在四三班,并且,她们班还没有开展活动。因此,女儿与北岭小朋友的交往纯粹变成了“私人行为”。我发现,女儿经常跟我要信纸,要信封、要邮票。我知道她在干什么——给北岭的小伙伴写信。我想看,但她不允许。我也只好作罢。后来的一段日子,女儿回在收到回信以后,跟我聊起她的小伙伴——什么他们家里三个孩子,什么她的父亲想不让她上学等等。我认真地听她说,然后问她:“那你应该怎么办?她的困难,你可以帮助解决一点吗?怎么解决?”
    从女儿的身上,我发现了这次活动的重要的实践意义:孩子在他们自觉自愿的交往中,关心他人的品德在形成,同时,书信交往成了很自觉的交往形式——不用要求,她也需要写一写东西了。
    这么好的活动,仅仅一个班级开展,太亏了。于是,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各个班级,都跟北岭的对应年级学生开展联谊活动。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6-09 00:02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六十六
    通讯联谊活动融德育与作文为一体
    98年春天,按照学校的工作计划,学校选派了200多名少先队员作为代表,来到北岭小学进行慰问。慰问活动同时成了两个学校联谊共建的开幕活动。
    活动前,各个班级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同学们捐献了零用钱,各类文具,给北岭小学的同年级学生介绍自己,表达自己结交手拉手好朋友的美好愿望。
    在北岭小学,队员们举行了热烈的联欢活动。此后,每个代表完成五项任务:进农家院参观、吃农家饭体验、干农家活锻炼、了解北岭小学小学生艰苦的学习条件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为班上没能来北岭的学生牵线。
    活动非常成功。此后的日子里,学校收发室忙活了——每天,都有大量的信件飞到学校。我了解更深的是我的女儿。她经常跟我介绍她的小伙伴。一次,她忽然很“沉重”地告诉我:爸爸,我的小伙伴(名字略去)的父母要闹离婚了。她可能要不上学了。是吗?我们一家人为陷入了为她小伙伴的同情。我们可以帮她点什么呢?“爸爸,我可以把我的文具寄给她,同时,我可以劝她,要她坚持学习,如果她有困难,我,还有你们,不也可以帮助她吗?”
    “好吧,你写信给她,告诉她:一道坚持下来。”此后的时间,她始终保持者和小伙伴的书信联系,而且,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班主任。他们班级还为这位同学开展了积攒零用钱,帮助失学儿童的行动。
    很多很多的例子让我感动。书信联系,增进了异地小朋友之间的友谊。暑假到了,好多班级的学生请父母找车,把小伙伴接到了县城,住上几天。临走的时候,为他们买衣物、文具。印象深的是老县长的孙女。她一下子接来了五位。临走,家长为几个小伙伴花了四百多元钱(家长是十分情愿的)。
    就这样,学生之间的联谊活动一直坚持到了六年级毕业(到初中以后是否还有联系就不知道了。)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6-09 00:02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六十七
    救灾引起的书信联谊活动
    1998年,长江、嫩江大水,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极度关注。那时候,求助信箱雪片一样往学校飞。作为一所学校,必须要开展这样的活动。但是,如果仅仅把教育目标停留在“捐献爱心”上面,我是不允许的。受到前面的启发,我想把活动开展的具有更大的教育效益上面——通过捐献,开展系列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当然,开展书信联谊交友活动是基本的形式。怎样才能做到这样一点呢?
    我想到了找一所可以进行这样活动的学校。正好,当时,大庆也受到了严重的水灾了。《百家作文指导》编辑室主任王庆祥是我朋友,我写信给他,谈了我的想法,并请他帮忙,找一所学校,开展救助、联谊共建活动。王老师很卖力气,找到了林甸县教委副主任。林甸县教委对此时非常重视,为我们介绍了长胜小学。
    我们请长胜小学的学校领导用书信介绍了他们那里的灾情、师生抗洪救灾的感人事迹。收到他们的信件以后,我们召开了主题大队会,向全校同学介绍了长胜小学的情况。然后,动员全校同学现出自己的一点爱心,帮助长胜小学的同学们渡过难关。
    没几天,衣物、文具、零用钱,各班捐献了很多。——仅邮寄费用,学校花了四百多元。
    有了与北岭小学交往的经历,很多孩子们留了心眼——在捐献的衣物口袋内,写上了热情洋溢的慰问信。
    不久,收到了长胜小学写来的感谢信,大幅的锦旗。很多学生也纷纷收到了热情洋溢的回信。学校大队部立即决定:再召开一次主题大队会。队会上,宣读感谢信,请大队长接受锦旗,然后,同学们表演接到来信时发生的各种典型事件,抒发学生帮助别人以后产生的美好情感。最后,学校发出了号召:要把与长胜小学的联谊活动继续开展下去。
    队会后,各班分别以“在捐助长胜小学的日子里”为题,安排了一次作文。结合作文,召开了一次心得交流会。
    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学校组织各班与长胜小学交换了班级学生名单。我校一个年级对长胜小学的一个班级。然后,相互通信,了解对方的情况,结成自己的小伙伴(长胜小学的学生便宜了——他们一个学生要教我校几个小朋友)。在书信交往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了这样一个情况:一部分特别贫困的学生,因为受灾,可能要面临失学。了解到这种情况,各班子发地开展了“用我们的零用钱,帮助他们完成小学学业”的活动。几个月的时间,同学们互相通信、鼓励对方坚持上学,同时,我们将长胜小学提供的特困生的名单分到了每个班级(每个班级三-四个学生)。学生们从“少浪费一张纸、少喝一瓶酸奶”作起,一分一分,一角一角地把省下来的零用钱放到节约箱里。
    春节快到了。各班统计了一下,每个被捐助的同学基本可以有下学期一个学期的学费和书本费(最多的学生得到了80元捐助,最少的也可以得到五十元捐助)。同学们把这些钱分别寄到特困学生的家中。自然,少不了写信慰问。不过,这次慰问信,除了春节问候,除了鼓励,还有一项对家长的要求:不要把这笔钱作为她用,一定要让小伙伴上完小学!——这个建议,使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回信像雪片一样,班级的,更多是学生自己的。每天,教到处负责收发的老师要抱会议对信件。
    春天里,赶上中国少年报有一次征文活动,恰好与“手拉手”有关。我们组织全校的同学参加。我们与长胜小学的同学联合写征文。写完后,我校同学的征文寄给了他们,他们的征文也寄给了我们,我们同时把对方的征文寄到了中国少年报社。
    感受深刻的是:从来的征文活动没有像这次这样,中高年级,几乎全体同学都参加了。我想,这大概与联谊交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吧。
   
    反思:前面的三个故事短章,都涉及到了“交友、书信联谊活动”。这本身,是德育范畴的教育活动。但是,从这样的活动当中,我体会到了两点:第一,活动,不是空洞的说教——实践性、体验性,使得学生在活动当中的到了真实、美好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行为就变成了自觉自愿的行动。第二,书信,在这样真实的交流活动中,成了重要的工具。因此,写,成了他们的交往需求,成了自觉自愿的需要行为。这是后来我形成“真实交际作文理念”的重要实践基础。
   

回复人:zxl  回复时间:2004-09-23 18:37       我很感动,不仅仅因为我知道这些都是真实的,更为高主任这种记忆感动,如果是我早就忘了,昨天在单位提起高主任,大家无不竖起自己的大拇指,两个字佩服,在也从我的脑子里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了,我企盼着高主任写一本回忆录,我愿意当你的第一个读者。

回复人:念奴娇  回复时间:2004-09-23 20:26        前几天在《教师博览》第九期上看到了宇文老师的文章《我的网络研究生活》,又细细品读这些作文研究故事,很是汗颜,我比宇文老师还小,可是每天总是虚度,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真该向宇文老师好好学习。

回复人:双飞燕子  回复时间:2004-09-23 21:14       我也看到了高老师的<我的网络研究生活>。
    这个帖子置顶,应该对高年级语文的作文教学有启迪.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4-09-24 07:48       这本书马上就要完成了,目前在写网上研究阶段。
    感谢燕子置顶。这阶段普九复查工作很紧张,所以,网上来得少,多原谅了!

回复人:sea  回复时间:2004-09-28 13:37       努力成为新作家。

回复人:方程式  回复时间:2004-10-21 20:56       学生正在拜读.

回复人:箐箐  回复时间:2004-11-23 16:27       能向宇文老师一样,一定会成功。我要向宇文老师学习。

回复人:山穷水尽  回复时间:2004-12-05 20:10       希望再拜读宇文老师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