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铁矿石哪里多:刘国正作文教学思想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10:52
刘国正作文教学思想研究吴望平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
【专 题 号】G31
【复印期号】2002年05期
【作者简介】吴望平 文心出版社


    刘国正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在长期从事语文课本的编选、审定工作和较长时间担任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一职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作文教学问题,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实验,不断修正,逐步形成了民族传统教育特色和现代教育特色相结合的科学的作文教学思想,对于指导当前的作文教学和作文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国正先生作文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继承我国源远流长的写作教学传统经验的精髓:多读多写。这是一条很管用的经验,是写作的自身规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一些好心的改革者,总希望学生在读写上能走捷径,节省时间和精力。有些人甚至认为“多读多写”是一种“不科学”的“陈腐”的教学思想。在这一点上,即使是被指责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守旧者”和“阻力”,刘国正先生也依然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理直气壮地到处演讲。他在《编写试验教材的一些考虑》的讲话中说:“对于多读多写,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古今中外的有成就的作家,谈自己学习语文经验的文字写得不少,或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或曰‘旧书不厌百回读’,或曰‘勤读书而多为之’,总之,其中不少人谈到了多读多写。对于前人的这些经验。我们应取什么态度呢?可以视为‘不科学’而全盘否定它吗?不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成长出了许多语言大师,这足以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是包含着科学道理的,它是我们研究语文教学规律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不应该否定它,应该继承它。”在《要让学生多动口动手》一文中他写道:“伟大的鲁迅在一封信里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他在这里把‘多看和练习’看作自己学习作文的惟一经验和方法。我们曾在上海某地,找了几十位语文程度较好的中学生。向他们请教语文是怎样学好的。他们无例外地谈到。得力于多读多写。”
    关于每学期作文的次数,刘国正先生在《课文讲读和作文指导》一文中说:“按目前水平。还是多一点好。我们大纲规定的六七次作文,这是个起码数,在这个基础上多一点也可以。”
    要多练,就有一些相应的问题出现。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增加练习次数,矛盾怎样解决?刘国正先生提出了“精讲多练”,他说:“我们从小学到中学语文课大致上是三千课时。在这三千课时里,假如只是教师在表演,学生在听课,那末就等于学生听了三千次故事。这种状况对学生提高读写能力显然是不利的。假如我们从三千个课时里,分出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效果不大一样。”他还说:“讲和练在我们教学中间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有时候是寓讲于练。”这就是说。在课堂上把讲和练结合起来,既增加了练习,又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去理解课文内容。刘国正先生还说:“不仅在课内增加作文的次数,课外也大力提倡学生搞一些写作。在课外他们搞什么活动呢?譬如办墙报,这是一项很好的作文训练……再就是写日记,写日记实在好,要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作文次数增多了,教师的作文批改问题怎么办?刘国正先生不赞成教师对学生每篇作文都精批细改,他介绍了上海师大一附中的经验,归纳为七种批改方式:第一种叫选择式,教师抽改三分之一,给全班评讲,其余三分之二由学生自己修改。第二种叫启发式,教师并不精批细改,而是提出一些问题,使用一些符号,然后发给学生,让其自己改。第三种叫谈话式,就是面批。一学年,学生的作文争取基本上都面批一次。第四种叫交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互相修改。第五种叫调查式,两个小组互相了解对方是怎么写的。怎么考虑的,通过调查了解互相交换意见。第六种叫议论文,老师选出一篇作文,贴在墙上,让大家修改。第七种叫重复式,就是一篇作文反复修改几次,直到改好。这是一些例子,意在启发。
    刘国正作文教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对学生作文写什么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不乏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作文难”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普遍而长期存在的问题,而其关键就在内容上。学生没有要表达的内容,就无话可说。硬着头皮去写,就只有编假话,说套话,为了敷衍塞责而写出毫无生气的文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问题曾引起语文界的高度重视,在一些报刊上,曾反复讨论学生有没有米下锅的问题。刘国正先生在《谈谈作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说:“学生面临着作文,往往感到无话可说,这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或者是还没有能力找到适合的内容……‘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学生作文时的源头活水在什么地方呢……有的同志说。学生的生活是贫乏的,好像没有多少东西可写。其实呢,仔细分析一下,也不一定是这个样子。学生自有学生的生活,青少年有青少年的生活天地。我们假如引导学生去走进他们自己的天地,在他们自己的天地中,寻找写作文的原料,那么,这个天地可以说也是相当广阔的。”所以,如果唤起学生认识其丰富多彩的生活并引起他们的表达欲望,他们就不会感到作文难了。
    在作文内容的来源方面,刘国正先生特别强调资料的重要性。在这个问题上,过去的语文教育专家们都没有刘国正先生强调得这么突出,分析得这么透彻,他在《谈谈作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说:“学生到了中学阶段,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就已经有可能凭借书面的材料来获得许多间接的知识、间接的经验,这些东西到他的手里,就变成他自己的东西了。一个人假如仅仅写自己直接的经验,直接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还可以说一下,就是学生将来走出校门以后,到实际工作中,写自己直接生活体验的文字机会比较少;而凭资料写东西,写作的机会倒是多的……凭间接的材料、凭资料写东西可以说各种岗位都是需要的。写总结、报告、意见书,写各种产品的说明等等,这都是凭资料来写的。所以这方面的用场倒是十分广泛的。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刘国正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还指出:“事实上,学生毕业后,不论升学还是就业,除了从事文学工作以外,写生活的机会是很少的,倒是根据资料写东西的机会比较多。在校时作文训练也应该重视凭资料作文的训练,越是高年级越应该这样。可是现在,大家对于这方面的训练注意较少。”强调凭资料作文的重要性,是刘国正先生作文教学思想引人注意的一个靓点。
    刘国正先生认为,作文内容的来源,还有一项是幻想。幻想是以生活和资料为基础的。学生作文的内容,允许不允许虚构?这是个长期有争议的问题。
    刘国正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十分明确,他在《“米”在哪里》一文中说:“作文,要求学生写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实实在在的思想感情呢,还是允许学生虚构呢?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两者都允许,但应以前者为主。不能笼统地说一律不能虚构,也不能笼统地说一律可以虚构,要紧的是教育学生把两者严格地区别开来。有一类作文是不允许虚构的,比如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家庭或学校,写好人好事,写新闻消息,等等。这一类,事实怎么样就只能怎么说。另一类作文则是允许虚构的,比如写故事、童话、寓言、科幻小说,等等,这一类文学性的东西,显然是可以展开想象的。”他还在《作文问答》中明确而坚决地回答:“写非文学性的作文一定要求学生说真话,不允许虚构,虚构了也是说假话。有的同志认为,对学生的作文,只看文字写得好坏就够了,至于内容是真的还是编的,无关紧要。不对。如果允许学生任何作文都可以虚构,那么从小就给他们养成了一种非常不正确的写作态度,认为作文无须准确的反映客观实际。只求文辞漂亮就行了。这是非常有害的。”
    为了指导好学生作文,教师也要练习写好作文,称之为“教师下水作文”。刘国正先生在《也谈“教师下水”》一文中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们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建设。”刘国正先生呼吁教师写好“下水作文”,看似要求高了一些,实则是一种科学的建议,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刘国正先生作文教学思想中还有一个科学的观点是: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在《〈作文杂谈〉序》中,他说:“作文有法吗?有人说有,而且甲乙丙丁,不能越雷池一步,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有人说无,文无定法,也可以说是无法。我要学庄周先生,笑一笑说: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他还将这种思想写成一首诗:“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谓神之为何?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这是刘国正先生大半生创作不辍的经验概括。
    作文教学是一门十分重要而又难题多多的学科。刘国正先生作文教学思想丰富、科学务实,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性来说,特别具有研究价值,这里只能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关文章 从四个方面把握高中语文“阅读目标”
语文教学对语文学术资料的选择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提高实效?
片言居要 百意烛照——谈“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从高考说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