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区秦永康简历:谈谈《秋水》的节选问题--一叶飘然烟雨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47:4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秋水》一文,节选自《庄子》中“秋水”的第一段文字,作为课外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道家及其集大成者庄子是有一定意义的。从这段节选中,学生还可以知道两个成语的出处:“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还可以从思想意义上让学生懂得了人要谦虚的道理,这都是很好的。但是,由于只选了第一段河伯的话,会使学生对庄子的观点产生不少误解。
第一,更改了这个对话的主角。
如果从《秋水》节选的内容来看,这个代言人是河伯,而不是海神若。因为这一段中,作者叙述的是河伯从黄河出发,顺流而下来到大海,见到大海的无边无际之后产生的感叹。虽然这一感叹是他对着海神若而阐发的,但本段的主角无疑是河伯了。然而从《秋水》的原文来看,这篇文章对话的双方是河伯和海神若,海神若启示着河伯,他是替庄子宣言,展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的人。河伯只是听从海神若的教诲,在对话中协助完成了庄子的观点,并不是庄子思想的代言人,庄子是借海神若来为自己宣言的。故只选第一段更改了对话的主角,会使学生产生误解,进而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
第二,误以为庄子是推崇孔子的。
因为节选的第一段中河伯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这番话是对孔子学问的肯定,河伯认为孔子学问高深,如同大海一般的深广。因为这段文字来源于《庄子》,故而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庄子也极力赞赏孔子的学问高深。但是,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其实,庄子与孔子的学说是对立的,出世与入世的不同,清净无为与积极投身社会的差异,使庄子不可能去称赞孔子。如果我们接着选择了下一段,看看海神若的话就明白了:“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可见,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认为天地之间中国(中原地区)都只是太仓中的一粒米而已,一粒米上的一点点学问有什么值得夸耀和称赞的呢?可见,庄子从根本上否定了伯夷义的价值和孔子学问的高深,庄子在这里才是借若的话为自己宣言,在他眼里,伯夷的义,孔子的学问都没有什么了不起。庄子没有称赞孔子,但由于编者只选第一段文字,故而曲解了庄子对孔子的评价。
第三,完全背离了庄子的本意。
以上这些只是枝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选择后面的段落,选者完全曲解了庄子的本意,篡改了庄子的学说,不利于学生正确看待庄子。
如果再向下加选第二段,结论就完全不同。让我们读读第二段的内容: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在这一段中,庄子指出各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局限性,惟有跳出个人的小圈子,乐于开阔自己的视野,认识到自己不足的人,才能和他谈论“大道”。而真正懂得“大道”者,必然是虚怀若谷的人,若自己就不满足于大海的博大深邃,因为他明白,“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因为比照的对象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不同了。可见,如果加选第二段,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从而戒骄戒躁,虚怀若谷;同时,这段文字也体现了庄子学说中相对主义的观点,这是庄子看待世界的重要方法。加选它,才能认识庄子的思想内涵,不背离了庄子的本意。
【附《秋水》第二段译文】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