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县劳动局电话:数学教学中的“迁移”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56:36

数 学 教 学 中 的"迁移"初 探

  学生形成和获得数学知识,一般是循着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进行的。但是,人类社会积累的浩如烟海的知识经验,后人不可能事必躬亲而后才去继承。小学数学的知识技能,小学生也不必在每一点上都非要去实践、感知一下才能获得。这就需要学会从已知到新知的积极迁移,通过这一简捷的认识渠道高效率地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所以,当今世界上流传着"为迁移而教"的口号,就是要我们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迁移这种重要的认识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运用迁移规律,把各个部分的知识像链条一样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能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么,什么是迁移呢?一般地说,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由于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影响学习的所有因素都会直接、间接地对迁移产生影响 。如个人因素、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特性、教师的指导、学习情境的相似性、迁移的媒体)等。那么,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迁移呢?我就对组织学生的迁移过程谈谈初浅的想法:
  1、掌握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和基本方法
现代认知论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几乎是不存在的。而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和基本方法是数学的核心内容,它们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如果对它们有深刻的领会,就才有可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扎实地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运用变式、比较、巩固练习等方法,使学生对于基本原理的理解达到越来越高的概括程度,甚至进入过渡学习的状态。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向新知的积极迁移。
例如:我们如能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学生就能自觉地迁移于16900÷1300之类的简便运算,迁移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迁移于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又如:在学习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时,如果学生已完全掌握了由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推广到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的实质,那么在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时,学生就能较快地由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迁移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在这里,学生理解掌握原有概念的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用已有知识去理解当前的新课题。
  2、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知识的同化和调整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必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有意义学习才能实现。所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迁移才能实现。迁移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不同知识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前后教材的共同因素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正向的迁移。因此,教师在组织迁移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正确确定赖.以形成新知的相关旧知。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师在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相关旧知时,没有原封不动地呈现,而取以下形式:
出示: 4.7 → 4 7
3.6 3 → 3 6 3
0.1 5 2 → 1 5 2
讨论: ①这些小数都变成了整数,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去掉小数点向右移动至末尾,即是去掉小数点,小数变成了整数)
②这样,它们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样,就与新知学习中"除数去掉小数点变成整数后大小的变化"更为贴近。
又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的教学可作如下设计:
①、 找出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略);

②、计算 ;

③、把 、 化简成最简分数;

④、由化简得 + -

+ -

⑤、思考: 与 分数单位不同,怎样求它们的和与差?(以下略)
以上设计以在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知识的迁移建立在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因此要注意分解新知识的组成要素,找到把旧概念引导到新概念的"契机",从而引出新概念。到新概念建立之后,还要把它纳入到旧知识体系之中去,为下一次的迁移提供最佳关系和固定点。
  3、防止负迁移,提高正迁移
一次学习与另一次学习之间,迁移是必然存在的,不是"正"的就是"负"的。在利用相关旧知时,应认真寻找它与新知的共同因素,促进正迁移;仔细分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异因素,有效防止负迁移。如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法与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共同因素就在于,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数就是哪一位上计数单位的个数。当教学中照例解释这一共同因素,必然会促进乘数是三位数乘法这一新知的学习。又如学生初学乘法时常与加法混淆不清,学习a2常与2a混淆,学习面积常与周长混淆,学习化简常与求比值混淆……教学时防止负迁移,才能提高正迁移。
我认为防止负迁移的基本方法有:
①、 提高对原有知识的理解程度。正迁移需要对概念、定律、法则等完全
理解,才能运用自如,触类旁通。一知半解、死记硬背的学习,反而会引起负迁移。
②、 对比、辨析容易混淆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原有知识
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清晰性,是认知结构影响学习与迁移的重要变量。对容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对比、辨析,就能提高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可辨别程度和清晰性,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4、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并经历自主探索、深化思维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定会随着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两个长方体纸盒(其中一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和一个正方体纸盒,直尺等,分三段设计教学过程:第一段,教学长方体的特征。第二段,教学正方体的特征。第三段,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只要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学到了认识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就完全可以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探索,独立完成认识正方体特征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体学具,思考:①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大小怎样?②正方体有几条棱?每条棱的长度怎样?③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它们的位置怎样?然后要求总结特征,完成正方体的特征表。这个迁移的过程就是"创新",尽管微不足道,在成人看来极为平常,但这是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获得的结论,是自己动手实践获得的成果,这些"创新"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知识中或以后的工作中,也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人类在客观环境中生存,不仅要通过学习认识世界和适应环境,而且要改造世界,使环境更好地为自己服务。迁移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而且,充分认清迁移的实质和规律,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因此,作为教师,更应该研究学习理论、懂得学习心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