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图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20:16:40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初探
宣汉县圣灯中学 罗乐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一个十分艰巨而重要的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教育着眼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那样:"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自学的"钥匙",无疑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的数学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下面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前课堂结构改革中,无论什么课堂结构都离不开阅读这一重要环节,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下面谈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两个阶段.
1,示范领读
初一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在阅读入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传授阅读方法:
开始时,教师要做示范,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主要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等要重复读.进而提出理解记忆要求,同时还要做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首先要让学生先读题目,审清题意,再让学生思考解题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分析和思考的方向,教师示范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使他们真正领略本节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在小结的环节中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交流,讨论,找出本节的主要内容,重点知识和注意的问题,在学生初步掌握的基础上,教师作出完整,准确,条理清楚的小结,这样一节完整的自学课形成了.在学生模仿自学课文时,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到阅读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把阅读当成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行动.
2,设疑导读
此阶段是学生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开始带着问题和任务,独立阅读自学阶段,开始学生阅读课文的速度较快,一节内容几分钟就读完了,然而许多地方并没有真正领会,有的地方不懂,但也提不出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向什么方向思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引导阅读和思考的方向,提高自学的效率.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例5解方程时,我首先讲了去分母的作用,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①解题时怎样把分母去掉
②根据是什么
③方程两边为什么都乘以67两边都乘以12,24,36,…,可以不可以
④方程两边为什么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⑤上一问题中为什么要强调一个"都"字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边读边思考,不放过一个重要语句或字眼,抓住重点,从而使自学更加深化.自学提纲是初中学生自学深化的拐仗,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和知识面较窄,阅读提纲的设置和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是必要的,但可视学生的程度来决定提纲的详,略,难,易.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丰富感知,叩开思维之门
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初中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概念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让学生对概念所描述的对象尽可能多的感知,让学生们从丰富的感知中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王国".
比如教学两条线段的和差时,举了这样的例子:妈妈让你在固定好的两根柱子上拴绳子晒衣服,你随便地拿了一根绳子拴在一根柱子上,然后一拉,想拴在另一根柱子上,不巧绳子短了,该怎么办呢 再拿一根绳子接上,这就给了我们线段和的形象.接着提问,在你的整个操作过程中有几条线段 学生有的回答一条,有的回答两条,再问,你把两条绳子接起来等于谁的呢 学生恍然大悟,活跃起来了"有三条".从这样的实例中,抽象成为几何问题就是两条线段相加.
再如在学习角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举出了角的形象的实例: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圆规张开的两脚(这两例学生大都有实物),它们都给我们以角的形象,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它们都是两条射线组成的,并且两条射线都有公共端点",最后抽象概念.这种通过多个具有共同特征的实例,在教师的引导下,抽象概括达到了理性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叩开,深化.
2.质疑导议,发展思维
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之后,教师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发展思维.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一步.开始时,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和自学能力较差,表面上的问题大体解决了,但有些地方仍然"夹生',这时教师就要提出问题,如学习"数轴"一节时,对于书上未用黑体字标出的"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这句话,学生漠不关心,我就提问:-0.0001可以不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9999可以不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怎样表示 数轴上所有的点是不是都表示有理数 学生被问住了.
教训使学生看书自学时就不会走马观花,不再满足于对课本文字的表面"看懂",而是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问题提出"搁浅"后,让学生同桌或分组讨论,互相质疑答题,从对方或他人的思维中受启发,模糊的认识得到了澄清,正确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3,引探发现,培养归纳思维
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真理的奥秘.让他们在自学中探索求发现,归纳概括使自学更加深化.因此教师要花大力气钻研教材,为学生的高效自学提供较好的条件.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我作了如下设计:
(1)什么叫一元二次方程 它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2)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①x2-3x+2=0,②x2+2x-3=0,③2x2-5x-3=0,④4x2+3x-1=0.
(4)观察并研究①,②两个方程,它的两根与常数项,与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
(5)怎样将方程③,④转化成方程①,②的形式 (4)中研究的结果对方程③,④是否适应
(6)设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个根,那么根与系数有怎样的关系 设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那么根与系数有怎样的关系
(7)用求根公式验证你所发现的结论,上述设计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随着教学层次的展开,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讨,将学生思维的交点引向知识的深入,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象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发现事物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归纳出有价值的东西.
4,释疑排难,指导集中思维
在学生的思维发展后,再及时集中释疑排难把学习引向深入,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置疑窦,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解除疑团,如在教学"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一节时,当解析式为分式时,分母不能为零,如.零不能作除数,所以x不能取零,接着提出:在函数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怎样的 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把学生的思维聚敛到要点上来.
对带有共性的难点给予恰当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最优路线上来,例如:在学习关于浓度应用题时,学生对"溶液中加水后溶质含量不变,加浓后溶剂含量不变"这两条基本规律不容易搞清楚,我就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菜汤为例,加水后,味道变淡了(浓度变小了),虽然溶液的重量增加了,但盐的含量没有变化,而在溶液中加入盐后味道变浓了(浓度变大了),虽然溶液重量增加了但水(溶剂)的含量没有发生变化.结果学生再通过自学很快的就理解和掌握了基本规律.
实践证明,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比较,引导思考,释疑排难,它符合"发展"到"集中"的思维规律,这样的点拨可收到拨云见日的效果,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化思考,进一步提高阅读和自学能力.
以上所述的教学体会和做法,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灵活选用,但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