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血粥与养血粥的做法:人间青史记良医——鄂东名人系列随笔之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20:17
                                          
                                      人间青史记良医

                          ——鄂东名人系列随笔之十二
 
                                                                  

        浠。你是否感到有些怪僻和陌生?这个与希望的“希”同音的汉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只有一个解释:浠水,水名,在湖北,流入长江。 
       从大别山麓流下的浠水河,自东向西将浠水县城分为南北两半。浠水清澈而甘甜,养育着世世代代的浠水人,哺育出一个个稀世人才、旷世精英。“银针刺开云千里,妙药驱散雾万重”的庞安时,就生长在浠河岸边麻桥乡龙井村。
        相传舒州桐城地方有个孕妇,临盆七日不出,州县名医都被请来,各自使出绝招,但都未将婴儿接生下来,最后请来庞安时。患者家属伤心痛哭,泣不成声,祈求庞安时救母子性命。
        庞安时来到产妇床前,唤家人备好温水和面巾,再将面巾浸湿,敷在产妇腰腹上。产妇感到松快,腹肌微微抽动。庞安时再用手上下抚摸产妇的肚腹,然后取出针来朝着一处扎了一针。也真灵验,随针一扎,产妇肚肌抽搐了一阵,生出了一个胖胖的婴儿。乡亲们见了,无不惊喜诧异,都称赞庞先生医术高明,是扁鹊再世、华佗重生,产妇家人更是欣喜若狂。
        庞医生捋着髯髯银须,微微笑着对人们说:“我刚才抚摸产妇的腰腹,就知道胎儿已出胞了,只是一只手抓住母亲的肠,致使不能出母体。我对准了婴儿的虎口处扎了一针,婴儿疼痛,松开了手,因此就降生了。”人们都抢着看婴儿的虎口处,果有针痕。
        据浠水县志记载,庞安时宋庆历二年(1042年)生;元符二年(1099年)卒,其父庞之庆为当地名医。庞安时从小与医药接触,喜爱医方。父亲也督促他继承家业。庞安时天资聪敏,读书常过目不忘。年轻时即开始为人治病,效果甚好,一时求医者接踵不绝。他禀性豪放,治愈病家多不收酬谢。他还在家中设病床,为远道而来的病人调治护理,亲自奉侍汤药,痊愈后才送其回家,表现出高尚的医德。
        中年以后,庞安时突患耳聋,这使他陷入痛苦的境地。从此,专心读书。他遍读医经医方,有《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等等,又到民间购买各种医书,并向亲友借来医书抄阅,终于,医术更进一步。时人有“庞安时能与伤寒说话”之称。著有《伤寒总病论》6卷,另有《难经解义》1卷、《庞氏家藏秘宝》5卷、《验方集》l卷、《主对集》1卷、《本草补遗》等。据载,他所治疗的病人,几乎“百发百中”,他因此而誉满天下。
        相传有一年大旱,浠水城郭乡杨家铺一带瘟疫流行,庞安时发现他开的药方在别处药到病除,而在这里就不灵验了。他亲临这里察看,发现这里的村民吃水、用水不分,都取自污秽不堪的塘堰。要解决问题,必须立即打井。于是他找到在当地行医、一个叫杨可的弟子,师徒二人一起上山寻找水源。他俩人走到一个山坡下,庞安时在一棵小树边停下来,见树旁的密密草丛,庞安时高兴地说:“你看,这么干燥的天气,此处却不断涌出水来,这不找到了水源吗?”杨可大喜,送走老师后,按老师的策划设计,开始在此打井。请来的石匠将白石打成石井圆圈,一直从井底码到砌到井口,共用了72个圆圈砌成一眼深层潜水井。此井水质清洌,庞安时再用此水煎药给病人服用,果然妙手回春。当地村民取水食用后,男女老幼个个红光满面,疾病全无,齐赞庞安时师徒为他们做了件大好事。大家合议,请来石匠,在石碑上刻上“庞安时井”三个大字,准备立在井边。庞安时听说了这事时,立即赶来劝阻:“井是你们杨家人开,供大家用,怎么把功劳记到我的帐上呢?要是取个名,就叫它“杨井”。如今,“杨井”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是苏东坡的一首词《浣溪沙》,记载的是他与庞安时的一段友谊佳话。
        苏轼贬官到黄州,患上左手臂肿的疾病,听说庞安时善医,慕名而去,发现庞安时虽耳聋,但聪彗过人,两人以手画字,不尽数字,庞已全懂其意,苏轼戏语说,“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庞安时也用针灸疗法,一针而疾愈。
        苏轼又在此住了数日,两人同游清泉寺。此寺位于蕲水郭门外二里许,寺中有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笔泉,泉水甘甜,下临蕲水西之兰溪,水西流!二人吟诗豪饮,尽兴而归,苏东坡就做了这首《浣溪沙——清泉寺》,还特别注明:“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庞安时不仅“志在活人施妙药,心为济世挽沉疴”,而且爱好文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既是一代文豪,又爱好医学。二人自此以后,或见面,或书信来往。有一天,苏东坡正坐在书房翻阅医学书籍,外面衙役来报:“启禀大人,府外庞中医求见。”苏东坡忙说“有请”。庞中医在衙役的引领下来到书房门前,猛抬头,一眼看见门旁新挂了两只灯笼,他不由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上联: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苏东坡正好迎出门来,听了略一沉思,立刻心领神会,随即续出下联:
        架鼓鼓架,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二人相视大笑,手挽手走进后院。院子中央有一小花园,庞中医看见园中生长的翠竹葱绿茁壮,他灵机一动,赞叹道:
       中暑最宜淡竹叶。
        苏东坡随口对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两人在花园边坐下,衙役递上香茶,二人品茶谈天。他俩从名诗谈到名医,又从对联谈到医学,真是棋逢对手,喜结知音。
        忽然,一阵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庞中医抬头一看,只见园中玫瑰正盛开,妩媚娇娆。他触景生情,又出一联: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苏东坡听他又吟一联,未加思索也脱口而出: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庞安时坐了一会,告辞出来,随口又出一联: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苏东坡含笑答道:
        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
        联中的“枳壳、防风、陈皮、半夏、竹叶、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药名。对联对得工整和谐,妙趣横生。
       “世上沉疴逢妙手,人间青史记良医。”庞安时与北宋大文学家张耒和苏轼的门人黄庭坚,也建立了很好的友谊。张耒还为庞写了墓志铭:“聪颖绝人,耳聋从医。医术奇妙,声震江淮。德望之高,当世无比。广寻诸家,精心论著。迹垂后世,为人敬仰。”

                                                        
                                     (原载2008年11月10《鄂东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