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锌的食物有哪些蔬菜:从木匠到共和国主席——鄂东名人系列随笔之十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51:10

                          从木匠到共和国主席

                            ——鄂东名人系列随笔之十七

 

    中共历届政治局常委,有三位出身木匠:刘少奇、李先念、李瑞环;其中当选为国家主席的,只有李先念。
    李先念的家乡在红安。
    红安,孕育了共和国将军223位,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县有个将军镇,名为高桥,从这里走出了18位共和国将军;高桥镇有个“伟人村”,即李家大屋,诞生了一位国务院副总理——陈锡联,一位国家主席——李先念……
    今年春末夏初,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报社采编人员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再次走进红安,走进红马寨下的李家大屋。
    红马寨一峰突起,巍峨多姿,雄踞在鄂东北部、大别山西段南麓的湖北省红安县与武汉市郊的黄陂区交界的一片低山丘陵地带。
    木兰湖碧波荡漾,水光潋滟,像一块巨大的明镜,倒映着红马寨的背影,把它上游的一个个湖汊子弯弯曲曲地从黄陂伸向红安。
    九龙冲的九条龙头,翘首于红马寨南侧起伏的群山之巅,平添了红马寨非凡的气势……
    在九龙冲上,红马寨下,木兰湖的湖汊港湾里,座落着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李家大屋。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就诞生在这里。
    李家大屋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房子都座北朝南,盖在山坡下,既避风又朝阳,冬暖夏凉,具有典型的鄂东山区村庄风格。村西约50米处,有三间普通的农舍,门前一口清澈见底的水塘,四周青松翠柏,苍劲挺拔。这就李先念的故居。
    走进故居,进门为正厅,摆有香案、方桌、椅子、纺线车,靠右边是一间卧室兼厨房,放置有床、储柜、水缸,靠窗旁是一个土灶。这一带原是佃屋,前后两排共八间,分住陈姓、李姓两家兄弟,是地主专为两家种佃田而做的栖身之地。
    现在,李家大屋的前后两排砖瓦楼房依公路而建,干净整洁。村里有27户人家,70多人,仍有几户村民做木工活。问起村里最有名的木匠是谁,村民们自豪地说:李先念主席!
   儿少时代的李先念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在同母异父的8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八,是个“老幺”。当他“呱呱”坠地的时候,他那靠租种地主田地艰难度日的父母,早就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抬不起头来。面对这个新生的婴儿,父母既感到欣喜,又为无边无际的苦日子而发愁。
    襁褓中的李先念,没有母乳喂养,靠同母异父的大姐陈宝芝的乳汁喂大,长得虎里虎气,大眼浓眉,机敏活泼,很是逗人喜欢。
    李先念9岁开始读私塾,3年后因家贫辍学,父母把他送到了邻近的黄陂袁家大湾的表亲袁学福那里学木匠手艺。
    袁学福师傅在黄陂、红安一带手艺出众、性格豪爽,深受当地群众的敬重。李先念聪明好学,不到两年时间就能够单独出外做活了。
    汉口的球场街有一家棺材铺,当时叫“寿器店”。经人介绍,15岁的李先念来到店里打工。在那里,他接触了汉口的码头工人和其他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深切体会到人民群众的疾苦。
    1926年10月8日,国民革命军攻入武昌城,北伐战争取得了空前的胜利。17岁的李先念再也在汉口待不下去了,他听说董必武、陈谭秋等到他的家乡宣传革命真理,于是决定返回红安老家闹革命。这个寿器店的小伙计,决心要为埋葬旧社会打造一口“棺材”了。
    常年走村串户,李先念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事情,听到了一般人听不到的声音,也接触了一般人不敢接近的人,他开始走自己的路了——白天做活,夜晚联系农友,宣传革命,有时甚至整夜不回家。细心的师傅发现他做活精神不振,想这伢子大了,是想媳妇了吧?袁师傅跟他的父母一商量,包办了李先念的婚事,把当地一位姓姚的女子娶进了门。新媳妇的热被窝也没留住李先念,他照样日夜在外忙。新媳妇跑到袁师傅家告状,母亲气得流眼泪,袁师傅气得把他臭骂一顿。
    他的秘密还是被师傅发现了:一次做活时不小心,藏在腰间的撇把子手枪掉到了地上。师傅看到这个铁家伙吓出一身冷汗,放下斧头严肃地问他:“你到底在外面做么事?莫瞒我!”李先念再也瞒不过去,只好说了实话。袁学福是个本份人,从不管外面的闲事,一心做自己的活,这次却没有责怪李先念,只是叹了口气,说:“外面凶险,要小心啦!”后来,在徒弟的影响下,袁师傅在家里挖了地洞,做了夹墙,把自己家变成了李先念革命活动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1927年11月13日,李先念带领高桥赤卫队参加了“黄麻起义”。1931年11月7日,李先念扔掉斧头,提着撇把子枪,带领30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四方面军,从此成为“不下马的将军”……
    故居展出的图片和陈列的实物,充分展示了李先念非凡的人格魅力、朴素的情感魅力与无私的奉献精神!
    李先念与毛泽东的第一次见面是1935年6月16日,在懋功一座法式建筑的天主教堂内,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会见了在那里迎接他们的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毛泽东伸出他那有力的大手紧紧握住李先念的手,上下打量,连声说道:“名不虚传,果真英雄少年!”当时李先念年仅26岁。在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向何处去的重大决策中,李先念毫无保留地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来懋功的路上,人烟稀少,只看到少数藏族牧民,筹粮很难,大部队久住无法解决给养。大小金川和邛崃山脉一带高山连绵,谷深流急,大部队很难行动,不容易生根立脚。向西北去条件更差。依我看,无论从地理条件、群众基础,还是从红军急需休整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前途看,两军会师后应向东北方向,首先是向岷嘉地区发展比较有利。”
    “好!说得好,很有见解,真知灼见呀!”毛泽东对李先念大加赞许:“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相见恨睌喽!”
    李先念的木匠手艺在危难之处显了身手。那是1936年10月,中央军委命令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木匠李先念和铁匠周志坚带领红军战士,在树林里伐木造船,不到一个月造船十六艘。李先念亲率渡河先锋队,劈波斩浪强渡黄河。红军万余人竟将马匪十万余人赶跑了……
    瞻仰了李先念故居,我们返回红安县城,到位于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内稞子山上的李先念纪念馆参观。
    纪念馆,依山傍势,气势恢弘、造型典雅,以丰富的文物史料,生动活泼的陈列形式,主要以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为背景,以李先念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突出贡献为重点,再以文物为基础,配以必要和适当的辅助陈列品。纪念馆分序厅和四个陈列室、文物库房、李主席办公室复原陈列几个部分组成。以“从木匠到将军”、“从深入敌后到经略中原”、 “从领导湖北到为国理财”、“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四个单元展示了李先念集平凡和非凡,朴实和传奇于一身的个人风采。
    在这里,我再一次翻阅了李先念长达66年革命生涯的卷宗——
    他在黃麻起义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中入党,20岁任县委书记,22岁任师政委,24岁担任军政委;红军肃反中,他保护了一批党的干部和生死与共的战友;他数过雪山、三过草地,率部第一个迎接中央红军和毛泽东;他反对张国焘另立中央,与其进行巧妙的斗争;他亲历西路军的悲壮历程,受任于败军之际,率余部翻过祁连山,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由军政委降至营长,连降六级,这是一般人所难以接受的,就连毛泽东都为他抱不平!可他却没有想这些,在他心中所想到的是只要能扛枪打击日本侵略者,干什么都行!就在谭政同李先念谈了工作分配问题之后不久,毛泽东把李先念找去,问:“听说安排你到一二九师当营长,有这个事吗?”李先念作了肯定的回答。毛泽东说:“这太不公平!”李先念鼻子一酸,眼中涌出热泪。毛泽东的这句话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评价,也是对二万多西路军将士们的安慰。在毛泽东的亲自安排下,李先念没有到八路军一二九师当营长,改任去新四军第四支队当参谋长,后来又被刘少奇、朱理治留在鄂豫边,由160人发展到60000万人的新四军五师,创造了以少胜多的“中原突围”,牵制了国民党三十万大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打响了解放战争第一枪,为华北、东北、华东战场腾出了空间,减轻了压力,才有了苏中战役的“七战七捷”和定陶战役的重大胜利。
    全国解放后,李先念传奇般地担任了共和国的22年财政部长、26年国务院副总理,从一名普通木匠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三任国家主席。这是因为,李先念注意从古代兴衰中汲取经验,从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身上吸收精华。他常说:“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纵观他人生的心路历程和生命轨迹,不难发现“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他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李先念识大体、顾大局,为人处事与做官的行为操守。他忍受逆境、忍受屈辱、忍受苦难、以柔克刚、以智为愚、趋吉避凶,是一般人所难以做到的。
    当有人指责“中原突围”是打了败仗时,李先念不声不响,陈毅和毛泽东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称“中原突围”是一次伟大的胜利,陈毅说:“是把功劳记错了帐,记到了别人的账本上”。当西路军余部在安西打县城战斗中蒙受损失时,有人把责任推到红四方面军原参谋长李特身上,李先念却公开说“不”,“我是军事主管,打安西是我决定的,责任该由我来负!”有人追查葛洲坝的工程责任,李先念说:“葛洲坝是周总理定的,我极力主张的,周总理死了,我就是罪魁祸首,有帐和我算好了!”宝钢一期工程下马,有些同志压力很大,李先念说:“你们不要有压力,这个工程是我主张的,有责任我来负,要干到底,科学地勇往直前。有议论是好事,使我们更聪明起来,不至于变成蠢人。”
    “不在斧刨锛钺之工,而在墨线挥洒之精。”这是在中原突围时,李先念与军区副政委任质斌多次谈到的“木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