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王启航平民水电队:高中高二历史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42:48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集粹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1——
本学期在学业水平测试之前,我担任了五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分别是279班,280班,282班,287班和288班,其中279班和287班是文科班,280班,282班和288班是理科班.围绕着学业水平考试而进行复习.在学业考试之后,我就主要担任两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进行选修三的新课讲授.以上是我一个学期以来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个学期以来,在学校行政和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在高二年级组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在高二历史备课组的认真研究和精心安排下,扎实努力,精意求真,开拓进取,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就将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做如下总结:
本学期的主要工作有:
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各项教学常规的任务.坚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晚自习辅导和课后反思等教学环节,每堂课前都做了精心的备课,认真上课,向45分钟要效益,课后坚持批改作业,晚自习辅导时集中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另外,在每次周考和月考后走认真地做了考试分析和讲评工作.
认真扎实地做好了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复习的工作.本学期的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迎接6月份全省的学业水平统考,为此,在高二历史备课组的统一规划下,统一复习资料,统一课堂教学内容,统一作业,统一考试试题.统一复习资料指的是我们高二历史教师都以湖南省教育厅的学业水平考试要点为主要资料;统一课堂教学内容指的是我们都以考试要点作为主要讲课内容;统一作业指的是我们都以湖南省教育厅的学业水平考试梯度练习作为统一要做得作业;统一考试试题指的是我们高二的每次模拟考试都统一时间进行,统一考试内容.经过近四个月的艰苦努力,学生在6月11号历史考试中普遍感觉良好.
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加大了科研力度.第一,本学期坚持在每周集体备课活动中都精心准备,积极参加并发言,同其他同事一道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遇到的教学问题并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一个学期以来,我们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碰到了许多关于教学课件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里都积极探讨课件的内容和制作方法.第二,积极参加区教研室和市教科所组织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论文撰写,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学比武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第三,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新鲜事物,我专门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探讨如何最有效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的作用,但又不妨碍正常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讲授.第四,我主动同其它学校的同行予以交流教学心得,吸取他们对我的教学有益的经验和方法.此外,还不断地从互联网上寻找和积累新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充分的利用.
本学期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在教学方面,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在全年级考前.本学期举行的月考,期中考试中,我所教的班次的成绩都考前,尤其突出的是287班,该班的考试成绩在全年级同类班级中每次都是第一,而且是遥遥领先.
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撰写论文等方面的好成绩.在参加2009年全市中学论文评比中,我所撰写的《浅议课改背景下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一文获得了全市壹等奖.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一个学期以来,在工作中,我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成绩只属于过去,况且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争取以后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实现我校创建省示范性中学而继续奋斗.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2——
一、领悟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历史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所以,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营造一种亲切、和谐、互动的气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历史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历史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历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提供了一个 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跟紧课后训练,提升学生能力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能力的发育。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对学生加强训练和学法指导;同时还开展研究性活动,使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历史运用能力得到进步和提高。
通过一学期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较为扎实基础知识,提高了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宁波市级通考中我们以三流的生源创造了一流的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中汲取了历史智慧,开阔了视野,得到了情感上的陶冶。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3——
厦门集美中学是省重点中学,但大量成绩较好的同学去读理科,文科生源不是太理想。面对不太理想的学生群体,加上课改后面目全非的新教材,以及2009年第一年自主命题的高考在2010年时还有不少的变数,我们也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教学。下面就粗略地谈谈我们高二历史备课组的一些具体做法,也望广大同仁指正。
一、研究课标,紧扣重点
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希望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越强越好。但现有的课标显太宽泛,太模糊,使用的大都是很抽象的语言,如“知道”“了解”“理解”等等,让人无所适从。要了解哪些史实,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位。因此我们加强集体备课组力量,共同商量讨论,把握教学重点知识进行较有效的教学。
二、整合教材,化繁为简
新教材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就都觉得很不适应。专题性强,跨度大,面广量大,支离破碎。有些地方语焉不详,教学难度确实很大。在教学中,通过共同备课,把每一节内容都整理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知识结构。如果教材内容体系不够清晰,就大胆整合,尽力使其清晰化。对教材的处理,我们的体会是一定要尽量把课本内容整合成清晰直白的结构,教师好讲,学生也好学。
三、深入浅出,解析疑难
由于教材专题式的体例,跨度大,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割裂,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影响着教学进度。解决的办法就是大胆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每堂课的教学肯定要突出重点难点。我们的做法是,只要求简单识记的知识课堂上就一带而过,记不住自己课后去记。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教师在这里就必须花时间重复讲解强调。
四、及时总结,段段清点
教学中的总结巩固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学了后面忘记前面,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段段清主要包含两点。一是每节课要清:尽可能留两三分钟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哪怕是再强调一下知识结构、重点难点也是好的。二是每个单元要清: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总结。为节省时间以及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印发了单元复习结构的讲义,包含了总体线索、知识结构、重点问题等。花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梳理一遍,实在来不及的情况下就让他们自己看。这样做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及时复习,也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知识。
五、重视反馈,加强训练
教学是教师学生双方的活动,所以上课要多注意学生动向,看他们听得很困难就要及时调整策略,不要硬灌。否则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我们的训练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课堂上:讲解重点难点问题的时候,不求答案标准,而是求解答思路。重审题解题的角度和方法技巧的指导。看到题目不急于做答,先拆题,审清楚要回答什么,不遗漏。然后考虑答题角度。除了这种技巧训练,还有就是作业的训练,我们每节课有作业,一般是10个选择题,一个材料题,一个问题。单元结束后有单元训练。从学生的作业中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环节。
六、多头齐抓,常规从严
我们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自觉,但能够自觉的学生目前可以说凤毛麟角,所以说自觉是逼出来的。文科的东西很多是无形的,不能量化。光布置什么看书复习之类的作业很容易落空。这方面许老师多次强调过让大家重视,我们执行得还算到位。每节课有默写,大都是比较简单的内容,目的是促使学生每节课后看书。要求学生记好笔记,不一定非要有笔记本,可以记在书上。每节课后有一张作业讲义,当天必须交上来,下一节课上默写之后就是作业讲评,主要是讲错误聚集的地方。单元结束后有单元考试及讲评。几个单元结束后会有阶段性测评。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4——
在充实、忙碌和愉悦中,一学年的工作即将划上圆满的句号,我担任高二历史教学工作(两个理科班、三个文科班),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历史教研组的大力支持及本人的辛勤努力下,基本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主要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1、制定计划,研究中学教学理论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经常听同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但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
3、  思相上严于律已,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觉悟
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已,约束自已的言行,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按时参加市、区、学校的各种学习并认真做好记录,领悟其精神实质并将之贯彻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使自已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在业务上,求真、求实、求善、求美,努力进取,踏实做事;在风格上,谦虚、谨慎、平和、宽容,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工作中,敬业、乐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皆尽所能,任劳任怨;一直以“公正、无私、真诚、博爱”作为自已的为师准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edu教育网,完全免费]
4、认真钻研新课程,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教材跨度大,在备课过程中能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之间的关系,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专题史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困难,对此,我在坚持新课标的前提下,对每课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胆取舍,深入浅出,形成系统性。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以一些知识点为切入口,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联系现实,适时利用知识容量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多参与到我的教学中来,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中原本枯燥的知识。
同时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改变初中开卷考试形成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探索性学会、学会合作,让学生先掌握学习的方法再掌握知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学中,继续运用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教学方法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同时更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生成的能力,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贴近时代的步伐和精神,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尽快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我曾在每节课前给学生准备内容详细并配有知识结构的新课学习提纲,让学生先预习,再学习,这样对于容量很大的教学就容易了许多,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感觉吃力了。
5、集体备课,发扬备课组协作精神
新的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合作意识,我与同组的老师经常一起备课,有问题一起探讨、研究,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历史知识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利用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怎样处理好教材、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导入、讲授新课中采用哪种方式更合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落实课标要求等一一进行切磋,以免在的教学过程中走弯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一起合作制作了一些教学课件,在教学中适时利用。
6、精选各类习题,认真批改,及时评价
本学期分单元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批阅,在期末复习时为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以提高成绩,对一些精选材料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讲解,对学习认为较难的问答题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和带领学生集体背诵。
本学期,做了很多工作,也付出了很多,但我深知自已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够,性情有点急躁,有时对待学生过于严厉,对个别尖子生的转化工作力度不够,对尖子生能力的培养稍嫌不足。在教育科研方面,没有写出什么好的感悟之类的成文东西。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力争改正不足,继续努力提高自已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改进工作方法,以我的热心、精心、恒心、爱心、耐心、细心投入到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我们的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已的微薄之力。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5——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的历史教学。随着这一学期的结束,我的历史教学阶段性任务也圆满地完成了。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现对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研究教材与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节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开学初,我即认真地研读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以此为据,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既考虑到教材,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充分备好符合学生水平的课。
二、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课程培训到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结合我校提出的八步教学法,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历史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历史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例如在处理每模块的重点专题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上体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历史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四、做好师生帮扶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开学,我便制定好师生帮扶工作计划,切实将师生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风气较以前有明显的变化,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利用历史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好。
本学期,在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之外,还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了两项历史课堂活动,不仅活跃了历史学习氛围,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一是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的现实影响》,请学生分小组任选一种传统思想,开展分工、合作探究,收集其对现实生活影响的资料。同学们认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影象资料,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通过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展示,与其他小组一起分享研究成果。通过运用整理过的资料,了解演变、感受、体会、探讨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及对社会的影响。
活动二是开展了历史校本课程《常用史学基础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与应用》。高中历史教材是按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而编写的,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
六、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我每周准时参加历史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在研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听课、评课,本学期平均每周听课二至三节,注意学习组里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期有幸能参与到阳泉市教研室组织的省级课题研究《高中历史模块教学的策略研究》,并承担了子课题《普通中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工作,通过积极参与以课题研究来促进日常教学。
回首这一学期,我收获的相当多,但是我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等。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吸取组里教师一些好的教学经验,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高。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6——
在省“五严”要求的大背景下,高二历史必修和选修每周安排两课时,因此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且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较大。开学以来,教研组的计划正有条不紊地实施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学期初教研组就统一制定切实可行、内容齐全的教学计划。
统一教学进度。在进度的安排上,坚持做到教与学紧密结合,安排好课本每一单元课堂教学节数、讲评练习的节数以及合理地安排考试加强巩固复习。做到“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此外,新课程教学需要适当的训练,更需要大量源于学生生活体验和社会现象的、形式多样的其他材料,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在期初我们就重视改造、重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经济史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为顺利参与课程改革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
二、加强集体教研。
教研组每周二第七节和周四第五节课为固定的教研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每课或联系较紧密的几课定一中心发言人,负责教学的整体设计,制作一个粗略的课件(至少提出教学的设想),大家讨论补充,探究最佳方案。在教研过程中,我们注重研究教材,科学处理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
此外,能够做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教研质量和教学质量。
三、鼓励教研组成员积极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
通过观摩活动探讨可操作情境式教学,实施新课程理念,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转变教学观念,以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强信念。
四、高二年级重在基础,倡导“做学生愿做的事,做学生该做的事”,探讨解决活动德育与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问题,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元智慧与潜能。
在教学中,我们不停留于简单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对教材进行拓展,努力挖掘趣味性的知识,生活中能碰到的事件、时事新闻等都引入课堂,创设一系列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转化课本中较为枯燥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总之,本学期教研组本着遵循“以人为本,精细管理,求真务实,质量至上”的原则,重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致力于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向科研、教研要质量,努力钻研教学大纲、教材、考试说明,切实抓好学科基础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将一如既往勤勉、务实地工作,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再接再励,朝着我们努力的方向把工作搞得更好。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7——
本学年度我担任高二历史备课组长,在高二历史教学研究与整个历史教研组当中起一定的主导作用。作为一名备课组长,必须为整个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工作负责。在这一方面我的经验较少,但我在本学年也做了许多努力,为高二备课组整体备课,促进整个备课组教学研究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如组织历史教研组内的课题研究,如新课改教材与旧教材知识的衔接,初高中课改教材的衔接等等;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根据高二教学的实际和教学的难点,每周在教研组活动之外另定期组织备课组教研活动。目的在解决教学重难点,统一知识结构,统一教学进度,取长补短,采取众长。
针对本学年度的最大目标会考,我在学期前做好了备考方案,并顺利地完成,即在本学年度第一学期完成历史必修三整本教材的授课及基本复习完必修三的内容,计划在第二学期复习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完成会考前的复习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会考的特点,以《高中历史学业基础测评指导》出发,组织本组老师制定会考复习提纲,分析《测评指导》的例题,引导学生复习知识,加强记忆。在会考前三周,每天必到,利用课外时间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考前辅导监督。一些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09届90分以上的学生有49人、80-89分以上有160人;08届90分以上的学生有25人、80-89分以上有123人;07届90分以上的学生有44人、80-89分以上有149人,以三届高中历史基础会考成绩进行比较,还是取得很大进步。但是与其他会考科目比较,还存在差距,如09届基础会考单科100分人数,历史学科就没有一个,这对于我们历史学科还是挑战。
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有一些自身没有意识到,今后应多多反省,努力改进。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8——
本学期,期中考试后只任教高二X班的历史课。选修历史的学生,最突出的问题是知识基础不扎实,能力薄弱,为此开学初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一)规范学习要求
1、课前要求——预习:阅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主干内容
2、课堂要求——认真听、划要点、多参与
3、课后要求——整理笔记、同步练习以巩固知识
4、练习要求——答题规范化(按高考要求)
5、检测要求——设错题簿,每次测试的错题都要写错因
(二)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1、课堂上做法是:讲主干、析重点、解疑难、重诱导、齐探讨、同步练。
2、课前默写(不及格重默),实行知识点过关。
3、单元测验细批、精评,及时纠错补漏,并“一步一回头”(即定时重测错题——再过关),实行单元过关。
4、实行“一课一练”(非选择题)、练评结合,提高理解、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诱发兴趣和引导参与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多
样化——如:情境教学、图文分析、小组竞赛、历史演绎、三分钟演说等。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期末八校联考(使用越秀区统考试题)中,本班的成绩比较理想:总平均分106.58(满分120分),Ⅰ卷平均分90.9(满分99分)通过率0.91,Ⅱ卷平均分15.6(满分21分)。但试卷反映出学生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尤其是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方面,还有答题不够规范、语言表述不准确等。所以,下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在继续强化基础知识巩固的同时,需要加强这两方面的能力训练以及规范答题训练,为毕业考和高考打好基础。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9——
本学期高二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和学校管理工作规程为指导,立足我组实际,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团结合作,互相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努力提高我组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教学中,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会考和高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开学伊始,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了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和活动安排计划。本组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高考的基本要求,文科班完成了《世界近现代史》(上)第四、五章、《世界近现代史》(下)和《中国古代史》第一章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理科班完成了《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教学工作,为明年高二会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常规教学:
本学期教学要求教师“立足课本、狠抓基础、培养能力”为教学指导思想,认真研究大纲、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积极思维、自主学习等行为习惯,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文科班教学中既要突出知识的结构和特点,讲明白理论要点,又要结合高考考点的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前瞻性教学。理科班要重抓基础,讲清会考考点和知识整体结构。为了保证认真落实常规教学,根据学校的要求和本组实际,本学期备课组长平均每周听课不少于一节,开展了两次教案和作业检查。从听课和教案、作业检查结果来看,我组教师基本能按照教学进度和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和备课上重难点突出,既能传授给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在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个别教案不够全面,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中有时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些问题及时反馈到教师,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以改进。
本学期备课组组织了月考和期中考试出卷、集体判卷和评卷和教学质量分析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组成员认真完成,没有出现任何纰漏。
三、教研教改:
为提高我组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积极开展了教研教改活动,具体如下:
1、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本组根据活动计划,坚持每一到两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每次活动以一人为中心发言人,其他成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最后形成集体备课方案,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每次活动均有活动记录,以供以后参考。通过集体备课解决了许多教学中资源不足、重难点讲解方法和作业选取问题,统一了教学进度和教学分歧,提高了我组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组织公开课活动
本学期第15和16周,我组全体成员上了公开课,本组全体成员全体参加了公开课听课活动,并在16周开展了集体说课、评课活动。在评课活动中,大家积极发言,本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原则,指出了各位教师的优缺点,大家一致认为本次活动受益匪浅,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3、习题制作
为了解决材料解析题是学生作答的难点,我组积极开展了材料题典型例题制作活动,分工合作,在教学中互相使用。
此外,我组积极参加学校布置的各项活动,积极开展了难点专题研讨活动,推动了我组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学校和级部的统一领导下,在我组成员的积极努力下,我组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保证了高二历史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我组的活动和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个别教师的积极性不足、活动的成果没有完全落实等等,没有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我组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努力推进我校的历史教学工作,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添砖加瓦。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10——
梅村中学虽然是一所四星级省重点中学,但文科生源一直较差。面对不理想的学生群体,加上课改后面目全非的新教材,以及2008年未知的考试,我们也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凭着感觉教学。所以绝对谈不上是介绍经验心得,只是粗略地谈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望广大同仁指正。
一、研究课标,紧扣重点
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当然希望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越强越好。但现有的课
标显然不对我们的胃口。它太宽泛,太模糊,使用的大都是很抽象的语言,如“知道”“了解”“理解”等等,让人无所适从。要了解哪些史实,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位。但课程改革的专家们是高度评价这个课标的。说课标就是要宽泛,否则教材就会千篇一律。教材由统编制到审议制的变化是受到高度肯定的,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所以我们抱怨这个课标不好非但无济于事,而且还被认为是唱反调。因此能做的只能是仔细研究它,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它,抓住重点知识。
我们备课组在一个单元教学开始前,先看课标的要求。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是这样写的:(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备课组的四个成员讨论研究,达成共识。第一节内容中诸子百家只要求知道,可以理解为简单识记就可以了。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既然要求认识,那么很明显要作为重点处理。而要认识其意义势必要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考虑,所以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百家思想的实质共同处、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就要讲到位。孔孟荀等儒学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要求了解,应该比简单识记的要求高。教学中要把孔子的贡献总结全面,孟子荀子的主张从仁政、民本思想、伦理观三个方面对比掌握,民本思想学生可能较难理解,需要适当解释其内涵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成因。第二节重点分析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要教会学生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以及汉武帝的一系列尊儒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两个角度分析。第三节重点学习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把握理学、心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本质的共同点。第四节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放在黄、顾、王三位思想家上,把握其思想的共同处:即反君主专制的民本思想、重商思想、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楚。通过讨论课标,备课组就重点内容形成一致的看法,具体教学中就容易做到统一。
二、整合教材,化繁为简
新教材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就都觉得很不适应。专题性强,跨度大,面广量大,支离破碎。有些地方罗哩八嗦,有些地方语焉不详,教学难度确实很大。我们备课组在教学中,通过共同备课,把每一节内容都整理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知识结构。如果教材内容体系不够清晰,就大胆整合,尽力使其清晰化。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文子目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和儒学、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我们就没有用这种目录,而是按照课文标题把结构分成两大块。一块百家争鸣,从概念、形成的原因(根本、具体)、实质、历史影响几个方面把握。另一块儒家思想的形成,分成两点,春秋时候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春秋时期孔子的贡献把握三个方面:教育上的私学、有教无类,著述上的整理六经,政治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的道德伦理观以及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初步发展把握孟子荀子的思想,分别从仁政、民本、伦理观三个方面分析掌握,荀子思想增加一点综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学的内容。还比如第三单元第三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内容特别烦乱,我们就完全改变了教材的子目,设计了这样的结构:(1)传入:把握内部外部原因以及传入情况。(2)广泛传播:重点掌握原因,分四点:五四运动的促进;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并把他们的宣传活动概括为几句话:写文章,组社团,译原著,纪念劳动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影响;中共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办刊物,办学校)。(3)传播特点:突出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4)影响: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救国方案,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这样学生听课、记笔记、巩固复习都比较顺畅。对教材的处理,我们的体会是一定要尽量把课本内容整合成清晰直白的结构,教师好讲,学生也好学。
三、深入浅出,解析疑难
很多教师都反映新教材来不及讲,时间总是不够用。确实,由于教材专题式的体例,跨度大,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割裂,使我们对这套教材普遍没有好感。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文科生源都不理想,高一又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文科班上课,问题问下去没有反应,教师不得不放慢速度,尽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讲透。还有的教师则因为课标难以把握,教学就宁多勿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学进度。解决的办法就是大胆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每堂课的教学肯定要突出重点难点。我们的做法是,只要求简单识记的知识课堂上就一带而过,记不住自己课后去记。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比如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讲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每个领域的成就除了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知识点解释一下外(比如浑仪学生常常和浑天仪混淆),基本上就是划书,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们的重点就放在解决两个问题上。(1)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此辉煌,为什么率先进入近代社会的却是欧洲?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何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析,提升了学习的高度,并且以后学习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中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的诞生时,分析其诞生原因,还可以彼此对比呼应。教材有些地方写的相当简单,但往往埋伏着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比如第七单元第三课“蒸汽和电的革命”最后一个子目中写到“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问学生这些话怎么理解,几乎都说不上来。这些问题其实必修2里讲的很详细,但学生早就已经忘光了,教师在这里就必须花时间重复讲解强调。
四、及时总结,段段清点
教学中的总结巩固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学了后面忘记前面,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段段清主要包含两点。一是每节课要清:尽可能留两三分钟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哪怕是再强调一下知识结构、重点难点也是好的。二是每个单元要清: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总结。为节省时间以及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印发了单元复习结构的讲义,包含了总体线索、知识结构、重点问题等。花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梳理一遍,实在来不及的情况下就让他们自己看。这样做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及时复习,也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知识。
五、重视反馈,加强训练
教学是教师学生双方的活动,所以上课要多注意学生动向,看他们听得很困难就要及时调整策略,不要硬灌。否则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我们的训练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课堂上:讲解重点难点问题的时候,不求答案标准,而是求解答思路。重审题解题的角度和方法技巧的指导。看到题目不急于做答,先拆题,审清楚要回答什么,不遗漏。然后考虑答题角度。这方面我们比较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一些规律性公式化的方法,比如思想文
化方面的东西分析原因时肯定要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入手,牢记一定的思想文化必定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事件的比较则肯定要从背景、过程、内容、特点、影响等角度去做。材料题解答除了看材料还要结合课本等等。开始回答则要注意格式规范,做到序列化,条理化。刚上来,学生的情况是很糟糕的,半个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就逐渐上路了,遇到相似问题可以触类旁通。即使不能全对,但七七八八没有问题。除了这种技巧训练,还有就是作业的训练,我们每节课有作业,一般是10个选择题,一个材料题,一个问题。单元结束后有单元训练。从学生的作业中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环节。
六、多头齐抓,常规从严
我们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自觉,但能够自觉的学生目前可以说凤毛麟角,所以说自觉是逼出来的。文科的东西很多是无形的,不能量化。光布置什么看书复习之类的作业很容易落空。这方面许老师多次强调过让大家重视,我们执行得还算到位。每节课有默写,大都是比较简单的内容,目的是促使学生每节课后看书。要求学生记好笔记,不一定非要有笔记本,可以记在书上。每节课后有一张作业讲义,当天必须交上来,下一节课上默写之后就是作业讲评,主要是讲错误聚集的地方。单元结束后有单元考试及讲评。几个单元结束后会有阶段性测评。学校对我们也还算重视,每周安排五节课,45分钟一节,一个月中还有一次周日的补课,所以进度上的问题不大。每个月年级组安排月考,完全按照正规考试形式进行,所以进入高二以后学生对待历史课的态度总体上还是比较重视的。
我们的这些做法谈不上有什么特色,相信兄弟学校也都是这么做的,甚至比我们做的更好。我们觉得忐忑不安的地方是教学中应试的痕迹太重,体现新课程要求的东西太少,教学方法上基本是老一套,课堂上还是教师绝对控制,学生大多时间处于被动中。我们也很矛盾,高考指挥棒下不敢放开手脚。也许只有等到2008年高考试卷的庐山真面目出来后,才能对我们大家的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中学历史教学总结11——
本期,我承担了我校本届高二文科116C、117C,理科112C、113C、114C、115C共六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具体任务,在期初拟定为,文科上完必修3、选修1;理科上完必修3。我校本届文科生源相对薄弱,基于高中新课改、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新对象、新方法、新手段、新的未知问题和困难,还有2008年会考的纲要范围,对历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在认真总结过去一年的新课程历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本期文科班的学情和教情的进展进行反复思索,摸着石头过河,贴近学生的所思所求,多途径、多方式、多手段地落实各项教学目标,一心投入,潜心摸索,不断调整教学思想,力图创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经验、感觉和理论方面有了一些还不算成功的粗浅认识,现就本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粗略的分析,渴望同仁不吝指点。
一、研究课标,胸有成竹
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当然希望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越强越好。但现有课
标太宽泛,太模糊,表述抽象,如“知道”“了解”“理解”等等,让人无所适从。要了解哪些史实,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位。但专家们是高度评价这个课标的,课标宽泛性,与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想适应,利于开拓新的教学模式和体系。教材由统编制到审议制的变化是受到高度肯定的,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因此,课标是指导我们教学的路线和纲领,具体的方针、政策需要老师实事求是地摸索。
我在一个单元教学开始前,先看课标的要求。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是这样写的:(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备课组的四个成员讨论研究,达成共识。第一节内容中诸子百家只要求知道,可以理解为简单识记就可以了。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既然要求认识,那么很明显要作为重点处理。而要认识其意义势必要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考虑,所以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百家思想的实质共同处、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就要讲到位。孔孟荀等儒学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要求了解,应该比简单识记的要求高。教学中要把孔子的贡献总结全面,孟子荀子的主张从仁政、民本思想、伦理观三个方面对比掌握,民本思想学生可能较难理解,需要适当解释其内涵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成因。第二节重点分析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要教会学生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以及汉武帝的一系列尊儒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两个角度分析。第三节重点学习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把握理学、心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本质的共同点。第四节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放在黄、顾、王三位思想家上,把握其思想的共同处:即反君主专制的民本思想、重商思想、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楚。在课标的指引下,结合课程资源寻找知识的点、线、面,具体教学中就容易做到统一。
二、整合教材,纲举目张
新教材专题性强,跨度大,面广量大,支离破碎。有些地方详尽、有些些地方语言高度概括。为了切合教学实际,我把每一节内容都整理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知识结构。如果教材内容体系不够清晰,就大胆整合,尽力使其清晰化。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文子目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和儒学、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按照课文标题把结构分成两大块。一块百家争鸣,从概念、形成的原因(根本、具体)、实质、历史影响几个方面把握。另一块儒家思想的形成,分成两点,春秋时候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春秋时期孔子的贡献把握三个方面:教育上的私学、有教无类,著述上的整理六经,政治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的道德伦理观以及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初步发展把握孟子荀子的思想,分别从仁政、民本、伦理观三个方面分析掌握,荀子思想增加一点综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学的内容。还比如第三单元第三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内容特别烦乱,我们就完全改变了教材的子目,设计了这样的结构:(1)传入:把握内部外部原因以及传入情况。(2)广泛传播:重点掌握原因,分四点:五四运动的促进;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并把他们的宣传活动概括为几句话:写文章,组社团,译原著,纪念劳动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影响;中共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办刊物,办学校)。(3)传播特点:突出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4)影响: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救国方案,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这样学生听课、记笔记、巩固复习都比较顺畅。对教材的处理,一定要尽量把课本内容整合成清晰直白的结构,教师好讲,学生也好学。
三、实事求是,析疑破难
很多教师都反映新教材来不及讲,时间总是不够用。确实,由于教材专题式的体例,跨度大,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割裂,使我们对新教材往往感觉不好操作。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文科生源都不理想,高一又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文科班上课,问题问下去没有反应,教师不得不放慢速度,尽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讲透。还有的教师则因为课标难以把握,教学就宁多勿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学进度。解决的办法就是大胆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每堂课的教学肯定要突出重点难点。我们的做法是,只要求简单识记的知识课堂上就一带而过,记不住自己课后去记。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比如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讲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每个领域的成就除了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知识点解释一下外(比如浑仪学生常常和浑天仪混淆),基本上就是划书,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们的重点就放在解决两个问题上。(1)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此辉煌,为什么率先进入近代社会的却是欧洲?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何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析,提升了学习的高度,并且以后学习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中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的诞生时,分析其诞生原因,还可以彼此对比呼应。教材有些地方写的相当简单,但往往埋伏着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比如第七单元第三课“蒸汽和电的革命”最后一个子目中写到“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问学生这些话怎么理解,几乎都说不上来。这些问题其实必修2里讲的很详细,但学生早就已经忘光了,教师在这里就必须花时间重复讲解强调。
四、方法常提,重视结构
教学中的总结巩固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学了后面忘记前面,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段段清主要包含两点。一是每节课要清:尽可能留两三分钟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哪怕是再强调一下知识结构、重点难点也是好的。二是每个单元要清: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总结。为节省时间以及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印发了单元复习结构的讲义,包含了总体线索、知识结构、重点问题等。花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梳理一遍,实在来不及的情况下就让他们自己看。这样做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及时复习,也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知识。
五、注重巩固,提升效果
教学是教师学生双方的活动,所以上课要多注意学生动向,看他们听得很困难就要及时调整策略,不要硬灌。否则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我们的训练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课堂上:讲解重点难点问题的时候,不求答案标准,而是求解答思路。重审题解题的角度和方法技巧的指导。看到题目不急于做答,先拆题,审清楚要回答什么,不遗漏。然后考虑答题角度。这方面我们比较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一些规律性公式化的方法,比如思想文化方面的东西分析原因时肯定要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入手,牢记一定的思想文化必定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事件的比较则肯定要从背景、过程、内容、特点、影响等角度去做。材料题解答除了看材料还要结合课本等等。开始回答则要注意格式规范,做到序列化,条理化。刚上来,学生的情况是很糟糕的,半个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就逐渐上路了,遇到相似问题可以触类旁通。即使不能全对,但七七八八没有问题。除了这种技巧训练,还有就是作业的训练,我们每节课有作业,一般是10个选择题,一个材料题,一个问题。单元结束后有单元训练。从学生的作业中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环节。
六、方式多样,常规从严
`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自觉,但能够自觉的学生目前可以说凤毛麟角,所以说自觉是逼出来的。文科的东西很多是无形的,不能量化。光布置什么看书复习之类的作业很容易落空。这方面许老师多次强调过让大家重视,我们执行得还算到位。每节课有默写,大都是比较简单的内容,目的是促使学生每节课后看书。要求学生记好笔记,不一定非要有笔记本,可以记在书上。每节课后有一张作业讲义,当天必须交上来,下一节课上默写之后就是作业讲评,主要是讲错误聚集的地方。单元结束后有单元考试及讲评。几个单元结束后会有阶段性测评。学校重视,每周安排五节课,45分钟一节,一个月中还有一次周日的补课,所以进度上的问题不大。每个月年级组安排月考,完全按照正规考试形式进行,所以进入高二以后学生对待历史课的态度总体上还是比较重视的。
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教学中应试的痕迹太重,体现新课程要求的东西太少,教学方法上基本是老一套,课堂上还是教师绝对控制,学生大多时间处于被动中,因为在高考指挥棒下不敢放开手脚。高中文科历史新课程教学工作极具挑战性,闯出教学一片新天地,还须我们同行集思广益,一如既往的共同努力!
中学历史试卷分析1——
试卷共两大题,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共计25小题50分,第二大题是材料分析题,共计5小题50分 .
1.试题紧扣课标要求,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和运用,又有所创新,内容比较丰富,不超纲
2.选择题量适中,体现新理念,难度比较适中,侧重知识迁移和能力考查.
3.材料题要求学生能读懂材料,理解材料,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准确回答,侧重知识迁移和能力考查.
成绩分析
1,选择题得分率较高,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较好.学生总体得分情况较好.
2,学生的材料题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逐渐加强.但对于中等难度的材料分析能力还是有所欠缺.
3,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角度把握不好,容易漏点.
4,学生还不能熟练运用以史论证的方法和观念.
存在问题
1,概念混乱,学科知识记忆不准确,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
2,语言不规范,概括归纳能力较差;.
3,理解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缺乏历史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和能力 .
4,不善于读文言文等信息,不能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掌握设问的要求,知识迁移能力差等.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情况,有必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高考方向
2.提高课堂效率,狠抓三基,加强知识巩固,知识迁移与应用.
3.把握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积极性.多鼓励,不打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落实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享受学习的快乐.
4.在课堂上及课堂外对学生加强对材料分析题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材料.
5.多进行个别辅导,有针对性的进行以弥补学生的缺陷.
中学历史试卷分析2——
一、命卷范围和试题结构
本次考试文理科分别命题,文科考查范围为必修三专题一至专题四第1课,理科考查范围为必修三专题一至专题四。
试卷结构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文科
30题(45分)
3题(55分)
理科
30题(60分)
5题(40分)
二、具体分析
题号
A项
B项
C项
D项
分析
1
0.02
0.11
0.81
0.05
考查“仁”“礼”,注意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率高。
2
0.00
0.03
0.95
0.02
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语文学科有涉及。正确率高。
3
0.40
0.34
0.24
0.03
考查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是文言文的史料。由于学生不知道王道霸道的含义,导致此题错误率高,
4
0.28
0.16
0.03
0.53
考查墨家的思想,是文言文的史料。学生无法理解题目所示材料的含义,说明除了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外,还要加强对于文言文史料的训练。
5
0.35
0.23
0.21
0.21
考查法家的思想。学生对韩非子“自相矛盾”的出处及对“无用之辩”不了解,导致错选。
6
0.07
0.68
0.23
0.02
考查理学的内容,围绕最主要的社会行为,学生无法理解社会行为现象这个概念,导致错选。
7
0.11
0.01
0.01
0.87
考查明末清初思想家对理学的批判。正确率高。
8
0.01
0.95
0.04
0.01
考查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的关系。正确率高。
9
0.66
0.16
0.02
0.17
考查古代中国科技成果集中在农业、天文立法等方面的根本原因,题目呈现的方式是以图表的方式。
10
0.07
0.01
0.13
0.78
考查汉代木简的信息,以考古遗址出土的木简为切入点。正确率高。
11
0.00
0.01
0.99
0.01
考查汉字的演变过程,以“车”字形体的演变为例。
12
0.99
0.00
0.01
0.00
考查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正确率高。
13
0.58
0.22
0.04
0.16
考查屈原的成就,属于变相的多项选择题。“楚辞”是文体,《离骚》才是作品,学生的认识错误。
14
0.01
0.97
0.00
0.03
考查杜甫的作品,语文学科中有涉及。正确率高。
15
0.98
0.02
0.00
0.01
考查《红楼梦》的特点,以图片的方式呈现,难度不高。正确率高。
16
0.03
0.00
0.01
0.96
考查李贽的言论。D项明确表达了李贽的人伦物理的观点,与ABC项形成鲜明对比,容易区分。
17
0.02
0.28
0.65
0.04
考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学生不能正确区别顾炎武和黄宗羲的观点。此题改造自教材19页的资料卡片,说明要加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18
0.08
0.24
0.62
0.06
考查《海国图志》在日本受欢迎的原因,学生没有从本质上考虑日本变革的社会基础。
19
0.01
0.86
0.03
0.10
考查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正确率高。
20
0.18
0.54
0.05
0.23
考查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学生没有联系学习过的知识点,不明确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
21
0.75
0.18
0.02
0.05
考查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题目中五色旗是解读题目的关键词。正确率较高。
22
0.09
0.49
0.32
0.10
考查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学生不理解列宁说的“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说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于三民主义的含义理解还不清楚。
23
0.02
0.08
0.81
0.10
考查革命派和维新派的共同点。正确率较高。
24
0.09
0.24
0.07
0.59
考查陈独秀的思想主张。学生要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将陈独秀的主张实质上升到反对专制主义,而不是单独反孔子、反儒家思想。
25
0.14
0.28
0.03
0.55
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学生把“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混为一谈。
26
0.05
0.02
0.02
0.91
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正确率高。
27
0.12
0.06
0.77
0.04
考查新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正确率较高。
28
0.05
0.01
0.03
0.91
考查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正确率高。
29
0.25
0.04
0.22
0.48
考查《新青年》的影响,题目呈现的方式是图片的方式,解读的关键是求学、婚姻等社会观念的变化入手,从而与新文化运动联系起来。
30
0.03
0.13
0.70
0.13
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主流思潮的变迁。正确率高。
31题:(1)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类似的题目在第一次月考试卷中有涉及,学生普遍都能回答出来。
(2)考查辛亥革命的史实,材料二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只要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答题要点即可。
(3)考查20世纪初思想领域的变化,材料三的问题较多,有的学生没有审题就胡乱作答,没有注意到问题中涉及的时间是限定在20世纪初思想领域的变化,有些同学的文科审题能力有待提高。
32题:(1)考查古代中国科技地位的变化,得分率较高,学生都能写出古代科技地位的变化,由领先到落后。
(2)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有的学生没有注意到题目中要求的是宋朝,将东汉蔡伦的造纸术写上。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掌握不清,通史的观念不强。
(3)考查古代中国愚昧落后导致先进科技无法发挥作用,在《评价手册》中有涉及,学生也有做过,教师也讲过、强调过,但个别学生还是做错了,看来学生做没做过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真正的理解掌握。
33题:(1)考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学生普遍回答的很好,能从材料中提取答题要点。
(2)考查明清之际中国进步的思想,类似的问题在高考题中有涉及,上课时有重点讲解,学生能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但是对于黄宗羲等人的阶级属性认识不清楚。
(3)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学生都能写出甲乙丙的观点,但是表述不够完整。
(4)考查学西学对中国乡村的影响,题目是开放性的,学生接触这种题目较少,对于材料的解读不清楚,不能很好地说明自己的理由,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一)文科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问题: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学习停留在死记硬背的肤浅认识上,个别学生只是考前突击;审题能力不强,解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原因:学生分科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这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3、解决方法:
(1)根据高二几次考试成绩的对比,找那些起落较大或一直不甚理想的同学进行谈话,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缺漏,进行学法上的具体指导,找到落脚点和突破口。
(2)进一步加强对课本阅读的指导、检查、落实,抓紧学生课后的落实掌握情况,重点的内容要进行课堂小测,重点的章节要进行单元考试,特别是这次考试前有布置复习提纲给学生去复习,效果很好,说明学生对于以提纲勾勒出历史发展脉络和重点问题的复习方式还是接受的。
(3)关注材料题,以近几年经典高考试题为范例,适当加强材料阅读及信息捕捉能力的训练,做到论从史出。
(二)理科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问题:平均分低,不及格学生多。
2、原因:年级还没有形成会考氛围;学生对会考科目不重视,上课不认真,效率低;课后几乎没有安排时间进行复习,基础知识没掌握;教师上课内容还没以会考为主。
3、解决办法:由年级主导,形成“拼搏一个月,争取全科优”的会考氛围,引起学生重视,并鼓足学生干劲,认真复习;教师上课内容转移到会考内容上来,加强应试教学;建立学习小组,树立“赶帮超”意识,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加大对后进生的关心,通过心理上的沟通、学业上的辅导,提高他们的上进心和学习成绩。
(三)平均分及分数段
文科
1班
2班
3班
4班
实考数
173
48
40
42
43
平均分
72.47
78.05
70.73
69.89
70.38
优秀率
0.26
0.48
0.23
0.17
0.14
及格率
0.94
0.98
0.93
0.93
0.91
最高分
91
89.5
83.5
85.5
91
最低分
0
50.5
0
42
37
90以上
1
0
0
0
1
89-80
44
23
9
7
5
79-70
66
21
15
12
18
69-60
51
3
13
20
15
59-50
7
1
2
2
2
49-40
3
0
1
1
1
39-30
1
0
0
0
1
30以下
1
0
1
0
0
理科
5班
6班
7班
8班
9班
10班
11班
12班
13班
14班
实考数
509
51
51
51
50
50
50
50
51
52
53
平均分
68.9
70.9
67.2
70.9
65.0
62.7
66.4
63.1
66.4
78.3
77.2
优秀率
0.35
0.16
0.33
0.18
0.12
0.24
0.14
0.10
0.44
0.53
及格率
0.78
0.80
0.80
0.70
0.64
0.74
0.62
0.78
0.98
0.94
最高分
97
95
86
94
91
89
92
88
84
97
93
最低分
0
40
22
0
31
27
34
29
34
57
46
90以上
21
4
0
4
1
0
3
0
0
4
5
89-80
112
14
8
13
8
6
9
7
5
19
23
79-70
140
11
21
13
10
11
11
10
17
21
15
69-60
125
11
12
11
16
15
14
14
18
7
7
59-50
54
6
4
5
6
8
6
10
6
1
2
49-40
35
5
1
3
5
8
4
6
2
0
1
39-30
19
0
4
2
4
1
3
2
3
0
0
30以下
4
0
1
1
0
1
0
1
0
0
0
(四)后进生名单(略)
三、下一阶段工作重点与安排
(一)距离元月8日会考剩下一个半月的时间,备课组工作重心将放在迎考复习上。理科班第14周结束必修三新课,教师重点讲解分析专题六、七,其它内容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编制复习提纲和适应性练习,按照复习进度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落实知识点的复习,并采取学习小组过关、教师抽检的形式进行检验。
(二)文科班第20周结束新课,期末将进行市统一考试,要适度安排时间进行复习。

中学历史试卷分析3——
一,抽样分析情况:
本次考试共有三种题型,选择题1——25题,每题3分,共75分;材料题26,27,28三题,每题都是12分,计36分;问答题29题14分,30题10分,31题15分;计39分.阅卷时全县29本历史试卷,从抽样统计看来(每本抽第2张和倒数第2张),情况是:选择题得分最低的题依次是第20,9,2,5,10,13,24,11题.得分最高的题依次是第23,3,12,16,22,1,4题.26,27,28三道材料题得分情况接近,难度基本持平.29,30,31三道问答题是从难到易再到难.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得分
2.71
1.28
2.9
2.71
1.48
2.79
2.34
2.21
1.24
1.57
1.9
难度
0.9
0.43
0.97
0.9
0.49
0.93
0.78
0.74
0.41
0.52
0.63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得分
2.9
1.67
2.67
2.69
2.89
2.67
2.07
2.6
1.07
2.17
难度
0.97
0.56
0.89
0.9
0.96
0.89
0.69
0.87
0.36
0.72
题号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得分
2.76
2.98
1.86
2.45
7.88
7.98
8.03
9.59
7.74
7.66
难度
0.92
0.99
0.62
0.82
0.66
0.67
0.67
0.69
0.77
0.51
二,对选择题的分析
(1)得分最低的选择题依次分析:
20,亚洲国家中第一个结束君主制度,制定并颁布共和宪法的国家是
A.日本 B.中国 C.印度 D.土耳其
该题书本中没有直说,学生只有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起来,抓住题中的亚洲,第一个,君主制度,共和宪法这几个关键词;更主要的是提练出题中的"亚洲第一部共和宪法"这一设问中的主干要求.再将各国的国家制度,宪法出现的时间等与"亚洲第一部共和宪法"相对照.如日本颁布的1889年宪法是君主立宪制宪法.印度则到二战后因蒙巴顿方案出台才于1947年独立,1950年方成立共和国;印度不是结束君主专制,而是结束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在时间上是最晚的.土耳其成立共和国则在1923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1912年的中华民国是亚洲历史是的第一共和国,同年3月颁布的《临时约法》则成了亚洲第一部共和宪法.
9,自从1825年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作,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这充分反映了
A.社会化生产能力的提高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使经济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
C.资本主义制度由于本身固有的基本矛盾激化,已濒于死亡
D.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该题的关键词:1825年以后,周期性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B.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使经济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是一个规律或原则,不具有具体的针对性.C.资本主义制度由于本身固有的基本矛盾激化,已濒于死亡,这样痴人说瞎话,现实情况是,世界性社会主义经历重大挫折,资本主义正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D.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一句口号,加上"即将"二字更没有说服力,只是一种猜想.C ,D都是极易排除的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间的矛盾,随着1825年以后,工业革命正在英国接近完成,法,美等国也在开展工业革命,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社会化程度,造成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与私人占有财富的越积越多,这种二律背反的差距越拉越大,自然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同时引发了其它社会矛盾,造成各类矛盾的总爆发.所以A.社会化生产能力的提高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符合题意.阅卷中发现考生对题干中的中心语产生歧义,较多学生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作"为中心语,忽略了对"激化"一词的理解.
2,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个转折主要指
A.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 B.新航路的开辟
C.世界各地区隔绝状态被打破 D.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这一题引发的争议最大,存在2个问题,一是对"16世纪前后"如何理解,有认为16世纪是1500——1600年的100年作为单位,16世纪前后就是以1500——1600年的这个世纪作为原点的前后,即1500年以前和1600年以后,这种理解紧抠字眼,体现出自己的审题观,按照这种理解1500年是资本主义在西欧萌芽,1600年后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自然得出A答案即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二是常规的理解"16世纪前后"即1500年前后,而1500年前后正好是西方航海家进行开辟新航路的系列探险,也就是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作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事件,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此前的世界是彼此隔离的,或局部交流而整体隔绝.人们生活在纵向的世界中,没有横向的联系.正是因为地理大发现才使人类走上了相互联系不可分隔之路,完整意义上的世界与世界历史也才出现,全球化才初现端倪.如此审题自然就排除了"A.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这一干扰最大的选项(造成选择A答案的人认为,应将打破世界的隔绝状态纳入到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框架内来看,一是这种看法本身具有争议,二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新航路的开辟,只是一种手段.D.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则根本与题意不符.C.世界各地区隔绝状态被打破,则是地理大发现的最终结果,只有它才是符合题意的.
5,下列最能体现法国大革命反封建斗争的根本任务的措施是
A.判处路易十六死刑 B.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C.废除封建制度,卖土地给农民 D.颁布《人权宣言》
该题考察的是理论性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封建时代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建立在对土地的开发上,生产方式是手工劳动,生产工具有铁器与牛耕;生产关系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土地,农民租种土地并缴纳租税,农民对地主有一定的依附性.封建时代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上层建筑是君主专制,等级观念等.资本主义时代是工业文明,社会化机器大生产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是雇佣与雇佣的关系.权力制衡,民主,平等,自由等原则在国家政权中的运用组成了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如此分析,可知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就是结束生产关系的体现形式(和上层建筑所赖以生存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不是破坏手工劳动的工具.A.判处路易十六死刑,显然不对,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并不是为了处死一个国王.B.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也不对.因为君主制可分为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体制的二种政体形式,再说法国大革命后也建立过君主立宪政体.D.颁布《人权宣言》,则是在思想观念上解放人,提升人的自然地位与政治地位,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味.C.废除封建制度,卖土地给农民,则是史论结合最确切的选项.
阅卷中发现相当多的考生对"根本任务"不理解,较多学生选择D答案.
10,列宁称赞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最先进三个国家中三种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是指
A.英,法,美 B.美,英,德
C.法,美,德 D.英,法,德
该题的风格是不明说,题意拐弯抹角.实际上考察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如果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有了基础知识加上能拐个弯,作点联想仍是不难识别的.
13,假如你是晚清的一位官员,奉光绪皇帝之诏出使日本,你乘轮船从日本某港口登陆,再乘坐火车到东京,沿途你可能看到或遇到的是
①铁路旁架设着电报线,车站旁有个小邮局
②远处有一所学校,学生们正在教室里上课
③工厂大烟囱冒着浓烟,传来机器的轰鸣声
④铁路边的房子墙上贴着征收地税的告示和征兵告示
⑤与你同车的一位武士抱怨自己丧失了特权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这是一个在时间上进行对照,联系,并将其放入时代背景的题.光绪皇帝在位时间是1875—1908年,当时的日本已经开始了明治维新,废除封建特权,加强中央集权,大张旗鼓地学习西方,推进工业化进程.但因为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又不断挑起对外侵略战争,所以日本是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日本的工业化与对外侵略结伴而行,相互促进.掌握了时代背景与特征就不难认为A 答案正确,问题是要一项项地识别与确认对学生尚有难度.
24,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与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不同之处是
A.法西斯党魁上台执政 B.经济危机起了推动作用
C.垄断资产阶级给予大力支持 D.法西斯势力左右了整个国家政局
该题题干中的"不同之处"四字是加了点的,意在引起学生注意.当时的日本与德国同为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又处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走采取极端方式摆脱经济危机之路.日本走的是军部法西斯专政之路.德国走的是纳粹党上台执政之路.从阅卷来看对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方式的对比,学生则重于识记,而比较,归纳,理解不够.
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兴起的根本动力是
A.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C.自由主义思想传播 D.封建统治出现空前危机
B.第二次工业革命广泛开展,"广泛"一词显然不是事实,C.自由主义思想传播,自由主义思想是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产生的主张经济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己运作的思想,它反对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显然不是革命与改革的动力.D.封建统治出现空前危机,也根本不成为动力.A.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才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或物质方面的动力.用排除法能较好地确定答案A.
(2)得分最高的选择题依次是:
23,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也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这主要是指
A.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B.各国趁机加强中央集权,以稳定资本主义 C.运用科技成就,更多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D.迫使政府调整政策,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3,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分水岭,主要是因为它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废除了君主立宪制度
C.处死了封建君主 D.创立了议会民主制
12,下列有关林肯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顺应了工业革命发展的历史潮流,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B.他出身贫寒,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C.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D.他颁布的法令得到人民的拥护,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16,19世纪晚期以来,石油成为重要能源,其直接原因是
A.污染物排放较少 B. 运输储存较方便
C.内燃机普遍应用 D.石油托拉斯出现
22,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的罗斯福新政,从本质上说,都是
A.调整生产关系 B.变革社会制度
C.改变上层建筑 D.实行计划经济
1,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开辟新航线和抢占殖民地的国家,却不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根本原因是
A.英,法与西,葡争夺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 B.西,葡没有占领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C.尼德兰革命打击了西班牙的统治 D.西,葡从殖民地掠夺来的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
4,"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说明作者
A.倡导君主立宪 B.维护君主专制
C.崇尚人的自由平等 D.抨击教皇骗子式的说教
(3)选择题阅卷中发现的问题:
7,英法美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的土地政策,对资本主义长远发展不利的是
A.推行圈地运动
B.把土地廉价卖给新贵族
C.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
D.农民缴付少数的手续费就可获得已耕种5年以上的土地
该题与第5题有联系,考生对法国大量小农的存在对工业化的不利性认识不到位.
14,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
A.容克地主的铁血政策是失败的 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考生对"建立在铁和血上"偏重于现象,而不能提示其本质,所以选C 的不少.
17,从"亚洲革命风暴"到"亚洲的觉醒"发展和变化轨迹来看,反映的本质问
题是
A.亚洲人民具有反抗侵略的精神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
C.亚洲人民斗争水平的提高 D.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
考生对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缺乏理解.
总的说来25道选择题能紧扣课本的重点知识,挖掘较深,出题灵活,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总错误率大约在7—8左右.
三,主观题分析:
26,27,28三道题的得分分别是7.88,7.98,8.03,难度分别为0.66,0.67,0.67,难度持平.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一个革命的代表."
——摘自恩格斯《德国的状况》
材料二 "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同上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的战争起初是民族战争……但是,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就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
——摘自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请回答:
材料一对拿破仑的评价是什么 恩格斯这样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3分)
答:拿破仑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当时德国处于封建社会,法军所到之处,赶走贵族,取消封建义务,客观上起了进步作用.
(2)材料二中提及的"他的法典"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3分)
答:拿破仑的法典.它扫除了封建法规,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而当时欧洲大陆各国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封建法规.
(3)材料三中列宁所肯定的法兰西民族战争是指什么战争 列宁所否定的所谓"帝国主义战争"实际上指什么战争
答:"法兰西民族战争"是指法国为防止波旁王朝复辟,抗击普奥联军和"反法同盟"的干涉的自卫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是指为争夺霸权而侵略和奴役其他国家的战争.如对埃及等国的侵略战争.(3分)
(4)恩格斯与列宁对拿破仑的观点是否矛盾 为什么 (3分)
答:不矛盾.因为拿破仑对外战争本来就有多面性,恩格斯,列宁是从不同角度来评价的.(3分)
从阅卷来看:该题是围绕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展开的,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均分接近8分,难度为0.66,难度适中,区分较好.第1问是评价拿破仑,答案基本来源于材料,问题是部分学生不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内涵.第2问学生失分在于不理解拿破仑法典比周边国家法律进步.大部分学生将法典名称与内容写出,而不进行概括提炼.第3问考的是拿破仑战争的性质问题,将战争分为前后二个阶段加以评价,学生基本可以写出答案.第4问考的是对拿破仑战争的性质评价问题,有一定的能力要求,要求学生运用辩证观点给予分析,评价.
总之该题涉及到基础知识与能力二个方面,在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运用上,学生还要加强.
27,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后继工业化的法,德,意,俄,日等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其政府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从各国推动工业化的主体力量的相互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来:第一代工业化国家英国的工业化主体是国内的民间私人资本;而第二代工业化国家如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业化主体是银行资本;第三代工业化国家如意大利,俄国,日本的工业化主体是国家资本和民族资本.
 ——摘自《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
 材料二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当现代化经济增长在英国再次出现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就算是高增长率了.到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工业国的这一增长率提高到1%~2%.
 材料三 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才从极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工业国.
 ——摘自《中国的经济革命》

回答:
(1)从材料一中归纳出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化主体力量的发展变化过程.(4分)
答:工业化主体力量从民间私人资本发展到银行资本,再发展到国家资本和民族资本.(4分)
(2)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19世纪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国民收入增长的原因.(4分)
答: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主要是民间私人资本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19世纪后半期起,由于银行资本,国家资本,民族资本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4分)
答: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人员,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保护和扶持;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和掠夺.(4分)
从阅卷来看:该题均分为7.98分,难度为0.67,略高于第26题,得满分的学生也不少.失分主要在答题不规范,不能进行条理性解答,大部分学生被扣1—2分.另外失分还有卷面字迹潦草,阅卷教师识读困难,而被扣1分.第1问考的是学生从材料中读取信息的能力,大体都能答出,因答案原本就在材料中.第2问也如同第1问答案来自于材料一,只不过根据时代背景补充"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有些学生对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尚分不清.第3问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重在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一问的答案在材料以外.很多学生没有提到日本政府的保护,因为这句话课本上已经没有了.
28,观察题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
漫画,回答:
以图中两国为核心组成的两大军事集团名称
是什么 (2分)
答:同盟国,协约国(2分)
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矛盾 这一矛盾是由何
引起的 根源是什么 (6分)
答:英德争夺海上霸权的矛盾.(2分)是帝国主
义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引起的.(2分)
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
影响.(2分)
该漫画所反映的矛盾是通过什么手段加以
解决的 结果如何 (4分)
答:帝国主义战争的手段.(1分)结果是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集团战
败而告终,建立了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主导的统治世界
的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分)
从阅卷看:得分为8.03,难度为0.67,是三道材料题中得分最高的.
第1问有少数学生审题不清,将两大军事集团写成"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或写成"殖民帝国主义国家"和"容克帝国主义".第2问不少学生没能从所给的图上读取有效信息,致使图片成了摆设.少数学生将引起矛盾的原因与根源混为一谈.第3问有不少学生不清楚帝国主义国家解决矛盾的手段是帝国主义战争.在回答结果时没能分析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
三道问答题是从难到易再到难,呈谷峰状态,29题难度为0.69,30题难度为0.77,31题难度为0.51.
29,14~18世纪,欧洲先后出现了两次思想解放的进步潮流,并且影响深远.据此回答:
(1)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发源地和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的中心在哪里 (2分)
答:意大利,法国.(2分)
(2)分析这两地成为思想解放潮流的发源地或中心的主要历史原因.(4分)
答: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更直接更系统地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2分)
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封建专制更加腐朽;思想界人才辈出.(2分)
(3)思想运动推动政治运动的进步和发展,试各举一例说明这两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下的政治运动.(2分)
答:运动: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若回答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也可).(1分)
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或美独立运动,拉美独立运动).(1分)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两地分别发生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国内政治运动.据此指出,这两次运动的名称及性质;其不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根本问题 (6分)
答:名称及性质:意大利统一运动——资产阶级性质;(2分)
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2分)
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仍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无产阶级革命时机尚未成熟.(2分)
从阅卷看:均分为9.59分,难度为0.69,得分较高.该题重在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第1问大多答得好,错误在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的中心在哪里 对"中心"一词没分清,有答成英国的.第2问有少数学生对法国成为中心的原因未展开分析.第3问回答较好,部分学生将文艺复兴与开辟新航路相联系.第4问有区分度,学生答得差些.意大利统一还能回答而巴黎公社则很多学生答不出.揭示本质的根本问题回答得也不好.在教学中贯彻史论结合的问题上,师生需共同加把劲.
30,在世界近代史上,有很多历史现象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的历史进步性.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试举两例加以说明.(10分)
答:事例:英国圈地运动(1分)
说明:圈地运动强行将农民赶出世代耕作的土地,并通过血腥立法迫使农民成为工业生产的廉价劳动力.(2分)但圈地运动摧毁了英国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中得到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和工业品市场.(2)
事例:资本主义殖民扩张(1分)
说明: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打断了被侵略国家和地区的独立发展历程,掠夺工业原料与财富,残杀原住居民,带给当地人民以深重的殖民灾难,加深当地的贫穷程度.(2)但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却破坏被侵略国家和地区旧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经济形态,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和思想观念,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并逐渐将全世界联结成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促进了世界近代化进程.(2分)
从阅卷看:得分为7.74分,难度为0.77,高于29题,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考生可灵活自主地回答:只要所选事例能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说明问题,能自圆其说且有说服力,没有价值判断错误即可.中外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具有主观上的侵略,剥削,掠夺等残忍的一面,又有促进经济发展,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输入进步的思想科技文化,带动全球化,民主化,市场化等客观进步的一面.这样的事例较多,如美国西进运动,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活动,拿破仑对外战争,英国的圈地运动.该题实际上是举例说明问题,但所举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个别学生举日本侵华战争的例子,然后分析所谓的正反两面,则是价值观上的严重错误,自然不得分.
31,简要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影响.(6分)说明这些影响在思想领域里的三大反映.(9分)
答:影响:(1)生产力的提高大大改变了社会经济面貌,使主要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进程;(3分)(2)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使资产阶级内部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超过金融资产阶级而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3分)
反映:(1)自由主义思潮兴起并日益成为西方社会思想的主流;(3分)(2)被压迫民族觉醒,民族主义潮流开始在欧洲兴起并逐步扩大到亚洲,拉丁美洲等;(3分)(3)社会主义思潮影响日益扩大,并在19世纪中期由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3分)
从阅卷看:得分为7.66分,难度为0.51,这是三道回答题中最难的一题.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7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然后波及到法美等国的产业革命.不可把第二次工业革命混淆进去.有些学生对社会经济结构不理解,结构就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工业革命后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厂制使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逐步超过农村人口.社会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对阶级关系的影响,因为是突出工业革命,所以阶级关系就是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工业"一词有相当学生漏掉了.有学生将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全部罗列进来.
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思想领域里的三大反映.存在"民族主义潮流"是否为思想的不同看法.
四,总 结
(一)这是一份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内容的试卷,通过学生答题和教师阅卷可以看出试题具有如下特色
1,理论性,思想性较强,思想文化内容涉及较多,考察的理论问题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如第5题反封建斗争的根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第10题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第29题二次思想解放潮流(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第31题工业革命引发的思想领域里的三大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史论结合贯穿全卷.
2,体现了难度与高度的结合,师生共同感受到试题的难度超过了近年的高考题.理论性强加大以难度提升了题意的高度,对材料型选择题阅读理解的不足也难到了一些
学生,由此造成试题有适当的区分度,从而使考生拉开了差距.高分达135,低分为31.
3,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答题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但全卷基本没有不动脑筋就能看出答案的纯记忆题.都需要活用所学知识,如第13题晚清官员出使日本,第14题德意志帝国建立在煤和铁上,第30题举例说明具有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事件,更是体现了灵活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4,试题设计上的拐弯抹角,是该份试卷的独特个性.这在选择题上得到鲜明体现,几乎每道题都要在审题后拐一个弯或二个弯方可确定答案,如第2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分水岭的原因,第10题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一题拐弯抹角的设计,第20题亚洲第一部共和宪法等.就象一艘停在江中的船,需要走过多块跳板才能上岸.答题需牵线搭桥,曲折迂回才能找出答案,在这一点上明显难于近年直接看出答案的高考题.
5,不拘泥于教材,重在考能力,如亚洲第一部共和宪法,教材中没有这样的表述,完全要凭学生的感悟和知识迁移能力.第30题同样不死抠课本,要求学生动脑筋拿出自己的事例观点.试题考察了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与再联系的能力,史论结合的能力等.
(二)命题存在的问题
1.高起点造成与高考命题趋势的不协调,理论性强,拐弯抹角才能找出答案,超然于教材之上等都加大了试题的难度,造成与高考命题的脱节.
2.试题的灵活和超然于教材,带给学生做这样的试题,用不着看书的印象.造成学生应该回归书本而却追逐课外书的反道现象.
(三)改 进 建 议
1.识读文字材料和图片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文字材料不仅材料题有,选择题也有.有些学生对文字材料看不懂,不知所云,自然无法对材料进行概括与提练,造成答非所问.字写了一大堆,但答不到点子上去,只能牵强附会,劳而无功.部分学生对图中的内容视而不见,不能从中解读出有效信息,致使图片成了摆设.所以在阅读史料和读图上要加强训练.
2.史论结合的能力.理论是灵魂,知识是血肉,历史从来离不开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当今进步理念与思潮有: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贸易市场化,信息网络化;以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人类走过以物为本,以神为本,以权为本,以人为本的历程.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上的区别;
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历史上存在公理,正义,邪恶,进步,落后的价值判断.既要有全球观,又要有民族,国家观,杜绝象从正反两面评价日本侵华战争之类错误,危险,有害的价值判断.因为法西斯政权的作为是受全世界谴责的,在这方面不存在争议.世界人民在对待法西斯问题上,其神经是敏感和脆弱的,任何杂音都会立即受到声讨,在这一点上是毫不含糊的.
4.保持卷面的整洁,规范地写字,杜绝字迹潦草,让阅卷教师象考证一样费劲地读卷,既是一种对教师不礼貌的动为,更对考生本人不利,因为老师极可能带着情绪给分.
2005年2月23日
中学历史试卷分析4——
一、分析试题命题原则:
本次月考试卷以教材为依据,遵循“夯实基础、注重能力、强化应用”的原则挖掘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命题素材,全面考查所学的知识。试卷注重对高二历史第一、三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历史知识。注重对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的考核,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探究历史的过程和方法,注重考查学生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既注重基础知识又具有一定的灵活和综合性,以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为了鼓励学生,经过集体决定,命题原则是注重基础,适当提高。所以试卷整体偏容易,但大多题型中例如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具有分配合理,综合性强的特点。90分以上的学生近40人,平均分70多分,整张试卷特别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联贯及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而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针,进行很多的训练,也是这次分数较高的原因。但下等学生得分率还是不高,暴露出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下学生特别是在问答题中失分较多。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阅卷和试卷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双基掌握不牢:基本历史概念混淆不清,基本规律掌握的不牢固,导致选择题还是丢分较多,(总分:6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40---50分,最高分60分。
(2)题目审阅不清:学生答题时见到做过的熟面孔题目,就急于答题,造成学生未能仔细审题,把题目看错或不能准确、全面地解答相关问题。例如:选择题第17.18小题,问答题。
(3)应用能力不强:学生联系实际、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相关知识缺乏联系,对相近知识缺乏辨析,平时教师讲过的,练习中做过的,学生答题情况较好,若试卷中题目变换角度问问题、选择题选项范围略有变化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4)语言表达不准:不能够用历史专业术语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历史事物、历史规律,表达叙述往往是达不到点子上。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及应采取的措施
1、扎实历史基础知识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从基础开始,基础知识掌握了才能进一步地深入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重视概念引入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上的历史概念、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和规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和理解历史的含义。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系统化,知识点的巩固练习要由浅入深,有层次、多角度,具有较大的覆盖面。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使用好历史地图册,加强知识的当堂练习与巩固,及时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反馈矫正的力度,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2、加强引导历史知识教学
引导学生对历史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对问题的启发。用发散的、逆向的等思维方式积极思考,养成提问、猜想的习惯,诼步提高提问、猜想的深度,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并养成学生学习中运用分析、归纳方法的习惯。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重视科学方法的掌握,并引导学生鉴别、评价实验设计方案,讨论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恰当教法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本,根据不同知识特点与学生能力层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学习某一单元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偏重对该单元知识点的学习,避免学生片面理解所学的知识。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确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试题提供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应用所学的什么知识和规律能解决题目所要解决的问题。
4、注重联系实际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生活,参与实践活动,,把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应善于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思考、分析、总结、评价等能力。

中学历史试卷分析5——
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有试题34道,分Ⅰ卷选择题(30道),Ⅱ卷非选择题(4道)。整套试题难度适宜,题型灵活、新颖,既有文字材料、地图、表据,还有图片、漫画。在重视基础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同时参透课改的观念,有一定的引导性。
二、试卷分析
整套试卷Ⅰ卷较难,Ⅱ卷比较简单,通过学生答卷分析,但情况不尽相同。具体试题分析如下:
第31题,属材料分析题,材料相对简单易懂,只要仔细阅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并不难,从卷面看,此题得分率较高,满分10分,大多数得分在8分左右。出现问题较多在第四问,苏联工业化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学生回答大多数都不准确,缺乏专业用语。
第32题三则材料,四道小题,共7问,共8分材料的内容贯穿着美苏两国之间关系的变化,由敌对到再到对抗,在材料里渗透了美苏关系变化的原因,此题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试卷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好,答题能达到4分,但在能力方面一部分学生则不能把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出现非答非所问情况,还有部分学生答题语言不准确,比如应是“遏制苏联”而写成“干掉苏联”,较多,字迹不清、潦草等。
第33题主要考查关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关问题,涉及记忆、归纳、分析等能力,难易适中,从卷面看,学生得分率较高,大多数学生得分在6-10分之间(满分10分)。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四问的原因,大多数学生语言不够准确得不到分。
第34题综合性强,揉合了教材第四章三节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记忆、综合归纳能力,试题难度适中,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大多数学得分在10分左右,满分为12分,情况较好,但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基本功不到位,反映出对教材很不熟,综合概括能力还有等提高,个别学校的学生得分太低,分数参差不齐、差异较大。
三、教学建议
综上所述,希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
①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不能脱离课本,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应加强训练力度,注重对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法的引导。
②平时教学中应训练学生用规范的语言答题,语句造词要准确和专业,同时还要强化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的认识。

中学历史试卷分析6——
一.命题原则
命题体现课程改革“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论和高考改革“以知识、能力立意为主,突出能力和创新意识考核”的思想。命题遵循“立足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应用、体现综合”的原则。坚持有利于加强基础、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适应高考改革新题型等。试题体现高考改革方向,低于高考要求,高于会考要求。
二. 试卷的特点
1、体现试题基础性特点。本次试题是高二期中考试,针对的是高二的必修班和选修班,因此,试题难度相对不大。如选择题基本上很少设置知识障碍。
2、体现试题综合性特点。根据要求,本套试题考查的范围是高二所学内容,试题既注意对基础的检测,又强调考生应用能力的考查。
3、体现试题实用性特点。试题难易适中,不偏不难。试题的难度略低于高考,符合本阶段学习的特点,考生对试题较为适应,熟悉了历史学科的高考要求和试题结构,所以心中有数,考生答起题来比较得心应手。
4、时事切入。历史的最大作用在于通过历史照亮未来之路。通过历史启发对现实的思考成为高考命题者的一个思路之一。
时事切入的考法实际上是对书本知识的考察,而这类题目的难度在于时事增加了我们对题目的陌生度。这就启示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和备考的时候要勤于整理时事,并从时事中思考其历史相似点,思考书本知识中有没有能够联系反映当今的时事。这样有利于我们在考试时对于时事切入这样的题目的陌生感降低,更能够有效的找到书本对应的知识点。
三.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思维不端正,特别是要学理科的学生。
2.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不高。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⑴迁移知识能力差。
⑵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差。
⑶概括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差。
⑷审题能力差
4.行文答卷仍缺乏答题技巧
四.教学建议
1、注重夯实基础,是为了解决教学的定位问题。要做到夯实基础,教师要明白哪些是基础,要使基础形成网络,基础要能有序储存和灵活迁移,对基础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提高。
把握教学的深度的广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益,即教学的进度和学生发展的程度。如何把握?要把握教材、大纲、学生和考试说明。夯实基础要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步步深入。
2、优化能力是为了解决低能低分问题。能力,是高考的立意点。高考对能力的要求有三个层次:一“是什么”;二“为什么”;三“举一反三”。一和二是知识,三是能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此可以看出“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高考命题考查能力的三个层次:一是“了解”,知道“是什么”;二是“理解”,即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三“应用”,即“举一反三”。
我们对高考的知识和能力的理解有四点:①高考不可能脱离知识考能力,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②考的知识是知识的抽样;③考的能力是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水平;④是在笔试条件下考能力。
学生的能力标准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方法。因此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能力的能力:①教师要明确培养什么能力;②教师要懂得怎样培养能力;③教师要知道怎样测试学生的能力。教师要把最优化的方法介绍给学生,比如要讲培养能力的过程:一是知道“是什么”;二是知道“为什么”;三是要会做;四是要知道怎样想到这样做。总之,要讲思考问题的过程。
3、精讲多练即对作业的布置与处理要做到“精选、精练、精批、精评”,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
4、认真研读课标,是教师、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
5、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
6、加强答题规范性的训练。

中学历史试卷分析7——
一、试题特点
1、命题指导思想明确
以教材基础知识为载体,以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为目标,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思维能力。
2、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选择题1、2、4、6、7、8、11、13、15、17、18、20、23、问答题28题等题都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3、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选择题3、5、9、10、12、14、16、19、21、22、24等题考查学生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能力,材料第4、26、27题也都较好地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选择题3、5、16、24材料题第26题,通过提供新的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认识历史。材料题27题,通过提供三则材料,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二、学生题数据抽样分析(44人)
表1:选择题情况
题号
正确答案
A
B
C
D
得分率(%)
1
D
100
2
D
1
98
3
C
24
5
6
20
4
A
100
5
C
1
98
6
B
2
1
93
7
A
1
1
1
93
8
C
100
9
A
7
2
79
10
B
7
3
3
70
11
B
2
5
84
12
D
24
45
13
D
1
1
95
14
B
100
15
C
2
95
16
B
3
92
17
A
3
3
3
79
18
D
10
77
19
B
27
3
32
20
D
1
5
86
21
A
2
95
22
C
4
8
18
32
23
D
3
93
24
C
2
3
87
25
A
7
7
1
66
合计
80.6
表2:非选择题情况
题号
分值
均分
得分率(%)
26
(1)
9
5.45
60
(2)
8
3.41
43
27
(1)
9
5
56
(2)
2
2
100
(3)
4
0.63
7.5
28
(1)
6
2.45
41
(2)
6
1.45
24
(3)
6
4.5
75
合计
50
24.88
49.76
三、存在的问题
1、从汉中和彭场高中两校历史试卷(共89分)抽样,分析来看,高分层次人数少。80分以上为0,70分以上汉江中学14分,彭场高中4人,60—69分汉江高中25分,彭场高中18人,60分以上彭场高中23人,汉江高中5人。得分偏低。
2、从考生答题得分情况分析:选择题中基础题得分较好,能力题及非选择题得分偏低,特别是选择题3、12、19、22得分率只在20%—45%之间,非选择题得分率大多在60%以下,其中第27题第3问得分率只有7.5%,第28题第2问得分率24%。
3、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如选择题9、10、12、17、19、25和非选择题28题,有些同学答题时东扯西拉,不得要点,或者以偏概全,不能全面作答。
4、审题能力不强。如选择题第3题,英国推行的大陆均势政策,第22题“继往……开来……”大都没有看清楚或不理解。非选择题第27题第1问“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何原则不同”中的“原则”二字不理解。
5、提取信息的能力差,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及题目要求灵活地迁移知识,阐述问题的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差。第26题第1问回答原因时只围绕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作答,第2问不能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完整回答世界经济发生的变化。第27题第3问普遍得分只有1分,有的甚至为0分。
四、后段教学建设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整体构建历史知识网络结构,注意把握知识之是的联系。
3、努力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可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加强解题训练逐步提高。
4、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新课程标准改革,将历史教学的新理念,高考的新要求融入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中学历史试卷分析8——
本次试卷由梅少琼命题,毕进军与刘永春两位老师审题。
卷面分数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本套试卷题型共有三种,即选择题30题60分,材料题2题28分,问答题1题12分.
本次命题意图是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其信心,所以试题难度不大,主要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
阅卷采用三人流水阅卷。结果如下:
全年级参考人数为534人,其中优分人数60人,占11%。良好人数为109人,占20%,总合格人数为318人,及格率为59.6%。最高分89分,最低分0分。
选择题中,纯记忆题目为8题16分,其余为理解性题型,由此题可了解平时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方法的传授,所以学生作答情况普遍较好,能够通过积极思考给出正确答案,本题年级最高分为58分。
材料题26分中在10分属于难度较大的题型,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理解题目不够透彻,在作答过程中语言表述不完整,在此部分失分较多。
问答题为纯记忆题,也是书中的课后练习,但此题在全卷中得分最低,反映出的问题比较严重,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全面。
综上所述,学生整体情况是:基础知识不过关,组织答案时语言表述不完整,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过关和训练。

中学历史试卷分析9——
科目:  历史     年级:   高二       填表时间:2008年1月17日
班级
应考人数
实考人数





平均分
分数段
优秀




任课教师
150
/
140
139
/
130
129
/
120
119
/
110
109
/
100
99
/
90
89
/
80
79
/
70
69
/
60
60分以下
高一(1)
61
61
100
931
75.63
2
25
20
10
4
44.3%
93.4%
卓晓辉
高一(2)
61
60
100
88
71.36
15
22
13
10
25%
83.3%
卓晓辉
高一(3)
60
60
100
93
72.9
4
17
22
6
11
35%
81.7%
林志成
合计
182
181
6
57
64
29
25
34.8%
86.2%
试题质量分析
本次历史考试采用慈溪试卷。
从试卷本身来看,试题紧扣新课标要求,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和运用,内容比较丰富,图文并茂,不超纲
,命题形式多样,难度比较适中,但新高考的理念和出题方式不够体现,部分出题回归传统的“是什么”
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得分率较高,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较好,但两极分化严重。
2、材料题中,部分内容不靠材料也能答题(这是试卷的一大缺点),学生对与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可以的。
3、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角度把握不好,容易漏点,如对36题第二问等。
4、学生还不能熟练运用以史论证的方法和观念,如对35题要求例举具体史实。
存在问题及原因
1、部分同学概念掌握混乱,虽然用功,但学科知识记忆还是不准确。
2、理解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缺乏历史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和能力
4、看书不全面,部分知识有遗漏,另外也要多注意书上的其他信息,如图片。




针对以上存在的情况,有必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高考方向
,分析历年高考试题,体会高考命题立意,以抓基础的不变应高考的万变
1、班主任适当配合,做好引导工作,继续提高对文科历史的重视度。
2、在课堂上及课堂外对学生加强对材料分析题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3、多进行个别辅导,有针对性的进行以弥补学生的缺陷。

中学历史试卷分析10——
一  理科历史质量分析
为了强调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理科历史在综合试卷中按100分命题,试题要求理科学生应着力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理论和基础知识。命题教师在出题时充分考虑了这一情况。全卷共50个选择题,没有填空题和材料及问答题。知识涵盖必修三全部内容。
全卷(满分100分)平均分为61。4分。物理1班和化学1班平均分达到70。5分,情况比较好。
但是从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有:
1、思想上对历史科不太重视,基础知识还没有落实。
客观原因是一周一节课没有时间巩固复习,大部分学生很难记住。
2、必修三的内容大多都忘光了,复习的任务艰巨。
3  要求学生把握底线,一定要注意课堂的学习,不懂的要问。
4  综合科历史的练习册,做好练习,及时巩固。
5  针对情况,下阶段的学习应抓好落实,
二 文科历史质量分析
参加文科基础阶段历史测试的班级有政治3个班、地理1个班和艺术1个班。成绩特点是:95分以上有1位同学,80-90分的有93位同学,主要分数段集中在70-75,60以下的也有一些,总体平均分65.6分。
试卷特点:
比较综合,面向整个教学目标,没有局限在本学期所学内容。
从这次考试的整体情况看,
试卷的难易比较适中,较好的反映了学生的当前学习状况。
存在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点比较生疏,阅读能力也存在一些问题,还要一部分学生忙于交卷没有认真检查试卷。
文科历史中比较好的班级有政治1班,地理1班等。

中学历史试卷分析11——
一、总体情况
本次检测范围为历史必修三、选修四两本书。全卷120分。其中,必修三占72分,选修四占48分。选择题全部出自必修三。题目比较灵活,死记硬背的题目比较少。设想均分为72分。从阅卷结果来看,均分为70分。各校发展不均。
二、试卷分析
㈠选择题部分
平均分约为40分。错得比较多的题目有7、8、9、15、16等。这几题基本属于材料型的题目。如果不能很好的获取材料中的信息,答题就会有一定困难。其实,20道选择题中纯粹记忆的题目基本没有。
㈡非选择题部分
21题:
1、总体得分情况
本题总体得分不高,均分约在5分左右。三个问中,第一问得分最低,许多学生没有拿到分。第2、3问均能拿到一半分左右。
2、存在问题
①审题不仔细。如第一问要求“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很多学生答题时却是“列举发展中的具体表现”;有的没有进行充分概括;材料三是“19世纪末”,学生答题时未注意时间限制。
②“根据材料回答”,在答题中被体现为只凭课本重复记忆内容,而将材料放在一边,未充分理解材料的含义。
3、教学建议
要加大对材料题的答题训练与指导,培养学生严格审题,紧密联系材料的意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22题:
1、总体得分情况
最高分为8分,最低分为0分,均分为5分左右。高分不多。
2、存在问题
第1问:在反对专制危险、捍卫民主制度上片面。
第2问:对拿破仑取得权力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还有误区,将“第一帝国”记成“第一共和国”。对包容性不理解,对内对外两方面的措施考虑不全面,欠考虑对外战争的作用。
第3问:对不同政策制度归根到底是出于各自国情出发认识不足,共同点的考虑片面。
3、教学建议
要狠抓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扎实到位,不能大意,更不能一带而过。
23题:
1、总体得分情况
本题得分在8分左右。
2、存在问题
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如有关孙中山、甘地的知识记忆不准确;
②答题不规范,书写不整洁。
3、教学建议
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师要重在抓“大”,学生看书时要侧重于“小”,一些与正文有联系的细节知识不能忽视。
24题:
1、总体得分情况
本题得分在8—9分。第1问2分左右;第2问4分左右;第3问3分左右。
2、存在问题
第1问审题不清,对制度不理解。
第2问答题不规范,答得比较乱,没有根据题意回答。
第3问错别字比较多。
3、教学建议
要紧扣书本,要培养学生的答题习惯。
25题:
1、总体得分情况
本题均分在9分左右。第4问答得不全,得分不高。
2、存在问题
①错别字问题:《本草纲目》的“目”写成“木”,李时珍的“珍”写成“针”,伽利略的“利”写成“俐”。
②基础知识不牢:第4问回答不全,提出二项式定理;微积分初步算法等没有写出来。
3、教学建议
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注意答题规范,杜绝错别字。
三、几点要求
1、基础知识必须扎实,落实到位,课本不能丢至一边。
2、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形成比较全面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适度训练很重要。光练不讲或光讲不练都是不可取的。练习题要精心挑选。
4、通过练习或检测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训练。
5、一定要强化学生形成良好的看书、答题习惯,书写要规范整洁,不能出现错别字。
高中高二历史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三历史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二语文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 高中高二化学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1 高中高二数学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1 高中高二生物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二物理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一英语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8 高中高三英语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 高中高一政治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6 高中高一生物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三数学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二历史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1 高中高一地理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 高中高一化学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二物理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 高中高二政治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 高中高一化学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 高中高一历史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2 高中高二化学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1 高中高二化学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7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 高中高二数学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二政治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