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四川话版 区别:高中高一历史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54:21
 

在充实、忙碌和愉悦中,一学年的工作即将划上圆满的句号,上学期我担任高一·十二班(文科班)及高一·五、六、七、八、九班(理科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学年教师的大力支持及本人的辛勤努力下,经过一番努力拼搏,也较圆满地完成了学校赋予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现主要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相上,严于律已,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觉悟

  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已的言行,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政治学习并认真做好记录,领悟其精神实质并将之贯彻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使自已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在业务上,求真、求实、求善、求美,努力进取,踏实做事;在风格上,谦虚、谨慎、平和、宽容,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工作中,敬业、乐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皆尽所能,任劳任怨;一直以“公正、无私、真诚、博爱”作为自已的为师准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教学上,认真钻研,更新观念,勤下苦功,完成教学任务

  本学期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认真钻研新课程,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教材跨度大,在备课过程中能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之间的关系,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专题史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困难,对此,我在坚持新课标的前提下,对每课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胆取舍,深入浅出,形成系统性。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同时以一些知识点为切入口,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联系现实,适时利用知识容量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多参与到我的教学中来,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中原本枯燥的知识。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学中,继续运用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教学方法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同时更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生成的能力,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贴近时代的步伐和精神,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尽快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我曾在每节课前给学生准备内容详细并配有知识结构的新课学习提纲,让学生先预习,再学习,这样对于容量很大的教学就容易了许多,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感觉吃力了。

  2、认真解读教材,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高考仍以成绩高低论英雄,因此,我仍把提高每一名学生的成绩作为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主要任务。教学中,我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的原则,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多给他们拓展思想的空间,在备课时选择了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又能培养他们多种思维能力的开放性习题和思考题,有些学生在课后主动和我探讨这些问题,从中学会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好;我没有放弃每一名差生,而是因势利导,在批改中和课堂上,我经常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并利用中午或是间休时间和他们谈话,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对他们讲学习历史的方法,并耐心地领他们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再帮助他们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以尽快提高成绩,现在这些学生学习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变,也表示要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对于那些不太引起我们注意的中间生,我也是经常向他们征求意见,帮助他们分析考试中的得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课堂上,我所教的班级几乎看不到睡觉的学生,学生的整体学习劲头也很足。

  3、认真挖掘教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从开学的第一天起,我利用了近五个月的课余时间,翻阅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几乎是能查到的资料我不知翻阅了多少遍,针对每节课上的每一个重点知识,逐一的从不同角度精选和设计了各类习题,并写在课本相应的知识点附近,主要以备期末复习时使用;同时在每几节课中选编几道典型综合问答题并配有答案,汇编成册,形成了我个人的习题集,我把它命名为“历史必修1题库”,共收集选择题1007道、材料题55道、问答题103道,共计1165道,这也是我在新课改中对知识的积累和延伸,虽用了我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但看到这些被我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资源在课堂上得到合理利用时,我也感到了一点欣慰。在期末复习 时我主要是针对学生薄弱的材料题进行了精讲精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问题,从材料中如何提取有效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55道典型题的训练,现在大多数学生已学会了基本的答题思路,形成了良好的答题方法,同时也规范了答题格式。

 4、集体备课,发扬备课组协作精神

  新的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合作意识,我与同组的于秀丽老师、崔明老师经常一起备课,有问题一起探讨、研究,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历史知识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利用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怎样处理好教材、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导入、讲授新课中采用哪种方式更合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落实课标要求等一一进行切磋,以免在的教学过程中走弯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一起合作制作了一些教学课件,在教学中适时利用。

  5、精选各类习题,认真批改,及时评价

本学期分单元对学生手里现有的习题册《世纪金榜》进行了全面批阅。在期末复习时为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以提高成绩,共精选材料题55道,问答题实验班103道、普通班37道。对55道精选材料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讲解,对学习认为较难的问答题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和带领学生集体背诵。

  三、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学期,尽管做了很多工作,也付出了很多,但我深知自已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够,性情有点急躁,有时对待学生过于严厉,对个别尖子生的转化工作力度不够,对尖子生能力的培养稍嫌不足。在教育科研方面,虽然平时新闻记者了很多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但今年显得笔耕不勤,没有写出什么好的感悟之类的成文东西。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后 的工作中,我力争改正不足,继续努力提高自已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改进工作方法,以我的热心、精心、恒心、爱心、耐心、细心投入到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我们的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已的微薄之力。

 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青年教师,自从2005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3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自2008年秋季山西普通高中进入全国新课程实验省区,我校新课程改革在摸索中已经走过了一年的时间。新课程体系以全新的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所作的全方位变革,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全面深远的影响。  我校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八步教学法。以下对我参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一、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推动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1、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撰写学习笔记和总结。通过学习培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同时学校和历史教研组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校际之间的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我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2、历史教师新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理念的转变和实践  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阐明了课程的六个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化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基础;良性的、多元化的、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历史教学的主体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手段和方法,力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同程度地在教学当中加以运用,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历史感悟、情景体验、学生主体、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等为特点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  二、课程教学实践  1、以集体备课和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和教研组其他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  2、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精品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抛弃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再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以教材为载体,让他们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学到更广泛的知识,掌握更科学的方法,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民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体验。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我在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发一切对学生有益的历史教学资源,运用情景设置、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辩论、合作学习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开发教学课件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推动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3、课堂和课外想结合,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历史习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我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习作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阳泉本地实际,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习作,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历史漫画,研究性课题,历史遗迹的参观,本地历史的考察研究等。这些历史习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4、以良性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动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追求教与学的协调发展,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原来的一份试卷来判定学生优劣的评价机制已不能适用。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1)每一节课都对学生的发言次数做统计,并给予相应的鼓励性等第评价(占20%);(2)对每位学生的独到见解做统计(与教材课文不完全一致,但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占10%);(3)对每位同学做的历史习作做统计(篇数和质量,有较高质量的小习作,还要班级、年级展示、交流,(占10%);(4)完成有适当容量和难度的历史基础知识试题测试(平时学校统一要求完成的练习、作业或考试)(占60%)。  最后按这四个方面的比例,合计出每个学生的模块历史学习成绩。实践中这样的评价比只用一份试卷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合理、全面得多,深受学生欢迎,从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一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一年来,我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上好第一节课。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上好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传统的,把历史课当作付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
其次,发挥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认真抓好课前预算习。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耐心指导学生制作预习提纲,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一年来,我所任教的几个班中,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有三个班科代表一直自觉地将每节课前学生预习时提出的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记录下来,要求老师参与讨论共同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精神,同时对我的教学也起到有力的推动。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对教材中一些陈旧的甚至背离时代精的内容,我在讲清高考解题要求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向他们介绍一些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教会他们用自已的头脑去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不要人云易云,如在学到反右派斗争这年史实时,我要求学生认真翻阅有关历史史实,了解事件的真相,并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冷静对待党在过去犯的一系列错误,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各种矛盾。另外,课本中关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课,教材认为三大改造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国企改革使大批国有企业破产,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越来越困惑,我便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教材上的观点完全是按前苏联的思维方式作出的评价,而当时中国的决策者们正是受苏联斯大林体制的影响所进行的违背中国国情的改革,这是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之后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探索后,转变观念而作出的正确决策。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邓小平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那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搞清了过去始终困扰他们思想的历史困惑,从中也懂得学习的过程需要大胆质疑,开动脑筋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有所作为。
第四.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同时,我也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上,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养成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会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根据教材的写作思路把握史实与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用书面的形式将历史知识结构整理出来,并将优秀习作在各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通过一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转眼之间,2007--2008学年度下学期即将结束,回首过去,特对本学期本人的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本人在这学期担任高一(9)、(10)、(14)、(15)四个选修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四个班级的学生基础很弱,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劲头明显不足;随着2008高考新方案的出台,受其影响,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针对以上的班情、学情,本人采取了以下诸多措施: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从开学伊始,本人即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和想法,以便于以后的历史教学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在与学生的交流与交往中,以极大的爱心和平等的心态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旗帜的同时,让学生在心理上增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好高中历史的第一步。其次,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为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人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习,积累更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情。在备课环节当中,努力做到“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生”,二者同时进行。经过充分的备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注意自己的对历史课堂的驾驭和控制、引导能力,并结合新课程改革和江苏2008年高考新方案的要求,努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导演”,从而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推陈出新。在上课环节中,努力贯彻“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导演’”总原则。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线索的基础上,把历史教材上现成的知识让学生去看、去把握。引导学生创造与当堂课所学历史知识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欢乐中和体验中,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要尽量避免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历史教学,而且适当的增加相关知识的练习量,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课后注意对学生所做的练习进行仔细、及时的批改与讲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而教师自己则另外需要及时的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在反思中实现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并进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目标。在教学成绩方面。经过本人和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在学校组织的历次考试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当然,本学期还有一项最大的挑战--期末考试。为此,本人和全体学生将继续共同努力,加强复习引考工作,并有针对性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全力冲刺,争取再创辉煌。本人深知“学习无止境”,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更多的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挑战。            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新教师,自从2008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3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一方面,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习,而且考试是开卷考试,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较弱,到了高中学生还有些不适应,初中的观念加上高中课程很多以及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想学生投入学历史的确有些难度;另一方面,有些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讲得太深,较多同学接受不了,所以说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较少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有时不太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经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罗马法的起源》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罗马法”,概念抽象深奥难懂且枯燥,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故事性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当回法官来审理案件,随着学生审理同一个案件或新案件所依据的法律,进而阐述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当讲课之前,我拿出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也特别用功,所以这堂课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很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业余时间,看一些有关师德方面的书,拓宽自己的业余知识。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教学生会学,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给学生爱和鼓励,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步步提高。      二、教研情况:     本人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教研活动,在本学期主动和前辈学习,各尽所能,共同探讨新教材。本人坚持听课并做好记录,写好教案。积极参加学校为新教师组织的培训活动,并且积极参与名师公开课的学习,收获不少。在向本学科及其它学科和班主任的请教中钻研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管理,教学组织等等,这些都对于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平时还注意在网上搜寻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课件,听网络课程,努力充实课堂。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之前先就自己不是很明白的问题向组内老师请教或上网查资料解决,就知识,方法,技巧,思维等给学生予以指导。      最后,本学期还有一项最大的挑战--期末考试。为此,本人和全体学生进行了共同努力,加强复习引考工作,并有针对性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全力冲刺,希望能取得好成绩。      本人深知“学习无止境”,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更多的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挑战。                                  

1、关注新课程,领会新课标。

2006年福建省开始新课改,我校作为课改的样本校同步进行新课改,当时我在高三,对新课程改革虽有关注,但并不是真正了解。高一学期伊始,扑入我们眼帘的是繁、难、杂的教学内容,不适于高中学生学习的专题式教学设计和稀缺的法定教学时间。面对这一切,我们感到束手无策,特别是当学生反应历史难学时,我们的心情更是悲观。因此,前两个月是我们学科进行新课程教学的艰苦摸索时期。这一阶段的总体特征是拼命赶进度,生怕拉在后头,结果,学生学的不清不楚,我们也累的要命。后来,同外面的同行,同学联系,再和我们组几位老师经过几次交流讨论,最终得出了如下应对策略:严格按照《福建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新课标要求》来落实教学,课外阅读部分尽量放弃,集中精力突破某一课的核心条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兴趣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其他知识点。

2、加强集体备课

   我们高一备课组就两位老师,对于高一而言,我们都是新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一是加强备课组活动,明确课标要求、讨论教学重难点、教法等。随时随地地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二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吸收别人的优秀成果。三是一些课利用课件教学,补充史料,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们尽可能抓住一切学习机会,不放弃任何一次到外面学习、听课机会。

4、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为加强教学效果,除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外,还加强课后的复习工作,加强单元练习,通过练习、检测发现学生的不足,做好评讲,解决学生的存在问题。

5、狠抓落实。无论任何考试我们每个人都认真对待,狠抓落实,夯实基础。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每发一专题复习提纲两天后就请每班的同学5—6人来背诵,如果不会就限定时间再继续背。事实证明只要有心就能做好,这样一来,效果显著,落实到位。

6、对月考、期末考这些大型考试,备课组专门制定出复习方案,明确复习范围(每次考试都从专题一开始,督促学生复习)、制定复习计划、整理复习提纲。

从期末考试中我们看到了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即在抓高一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和适应解题,由此,下一阶段我们主要是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大方向上,加强知识点之间的串联和融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战中的解题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总体应试能力,为学生走向高年级做好坚实的准备。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态度上,我们做的工作还不够。

第一学期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立足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在第二学期有更为艰巨的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在此,谈一下学期的设想。对于文理分科的事实,我们将以文理班分殊的思路对应之,文科班走高考教学路子,理科班面向会考教学,把好应试关。

  

本学期高一历史科采用岳麓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2,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全册八大单元,每一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每一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因此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且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备课组在学期初就制定了以下计划:首先, 安排好进度,以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提高工作的效率。其次,加强集体备课,继续组织全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程的理念,推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加强“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鼓励备课组老师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同时,注重教学的研究,以公开课的形式来探讨可操作型课堂教学模式等。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开学以来,备课组的计划正有条不紊地实施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期初备课组就统一制定切实可行、内容齐全的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在进度的安排上,坚持做到教与学紧密结合,安排好课本每一单元课堂教学节数、讲评练习的节数以及合理地安排考试加强巩固复习。做到“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到目前为止,备课组的教学进度正常。至第14周前,已完成第三、四单元的教学;准备于第15周进行第三、四单元的单元测试。此外,新课程教学需要适当的训练,更需要大量源于学生生活体验和社会现象的、形式多样的其他材料,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在期初我们就重视改造、重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经济史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为顺利参与课程改革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

二、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组每周一上午第二、三节为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每课或联系较紧密的几课定一中心发言人,负责教学的整体设计,制作一个粗略的课件(至少提出教学的设想),大家讨论补充,探究最佳方案。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注重研究教材,科学处理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
此外,能够做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三、对于新课程改革工作,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多十分重视,给予广大一线教师最大限度的支持:定期举行全市范围的高一历史备课活动,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加强教学经验交流;邀请教育专家、知名学者为高一教师解答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及困惑;积极创设教改交流平台,交流教学心得,经验成果。具体活动如下:

第2周(3月6日)上午在泉州一中参加市高一历史备课组会。

第3周(3月13日)上午在泉州一中参加校际教研,对第一单元第1——3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进行课后说课

第4周(3月20日)上午在泉州外国语中学参加校际教研,对第一单元第4——6课教学重难点、教学思路方法进行课后说课。

第7周(4月10日)上午在泉州培元中学参加校际教研,对第二单元第7——10课进行课后说课。

第8周(4月17日)上午在泉州外国语中学参加校际教研,对第二单元第11——14课进行课后说课。

第9周(4月20日)在泉州七中开展必修二专家回访活动.

第11周(5月8日)上午在泉州五中参加校际教研,对第三单元15——18课进行课前说课。

第12周(5月15日)上午在泉州七中参加校际教研,对第四单元19——22课进行课前说课

第13周(5月22日)上午在泉州城东中学参加校际教研,对第五单元24——28课进行课前说课。

四、鼓励备课组成员积极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探讨可操作情境式教学,实施新课程理念。本学期第5周由陈力勋老师执教《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与来自漳州市的各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长交流。第8周(4月20日)由曾小红老师执教《第12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陈力勋老师执教《第14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参加岳麓版历史必修2的专家回访活动,与泉州市市区及各县高一年历史老师交流。第14周(5月9日)由陈力勋老师执教《第25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参加泉州市教坛新秀评选活动。通过公开课锻炼了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转变教学观念,以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强信念。

五、积极组织听课评课。本学期杨晓柳老师参加石狮一中公开教学观摩活动;曾小红、刘舒、杨晓柳老师对泉州现代中学邓晓芳老师执教《第17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进行听课、评课。曾小红、陈力勋老师对泉州现代中学陈惠强老师执教《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课进行听课、评课。此外,本组内部教师之间也加强了相互交流和相互探讨;抓牢并监督教学过程中诸环节的落实,促使本组教师在以前所取得成绩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抓课堂45分钟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反对教师挤占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加强学法指导。

六、加强试题研究,提高备课组成员自身的解题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本学期组织备课组曾小红老师、杨晓柳老师、刘舒老师各做十份高三年综合卷,并参加高三年省质检考试。同时,积极参加命题工作,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由刘舒老师承担第一、二单元测试命题工作;由陈力勋老师承担期中考试命题工作;由杨晓柳老师承担第三、四单元测试命题工作。此我,陈力勋老师参加2006—2007学年度泉州市下学期高一年必修模块水平测试的命题工作。

七、高一年级重在激趣,倡导“做学生愿做的事,做学生该做的事”,探讨解决活动德育与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问题,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元智慧与潜能。在教学中,我们不停留于简单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对教材进行拓展,努力挖掘趣味性的知识,生活中能碰到的事件、时事新闻等都引入课堂,创设一系列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转化课本中较为枯燥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在高一年我们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06——07年度高一年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中由陈力勋老师指导的高一年13班课题《寻璞——蟳蜅    探寻人文之璞,呼唤保护意识》获开题报告特等奖;曾小红老师指导的高一年16班课题《武则天》获二等奖。此外备课组根据闽南文化特色,申报校本课程《泉州民俗文化》。

总之,本学期备课组本着遵循“以人为本,精细管理,求真务实,质量至上”的原则,重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致力于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向科研、教研要质量,努力钻研教学大纲、教材、考试说明,切实抓好学科基础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将一如既往勤勉、务实地工作,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再接再励,朝着我们努力的方向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一,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上下工夫,以适应新课程教学。
    第二,设法增大学习信息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音像等,加强对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课外书籍、上网、复习初中知识,以便理解高中知识,建立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进而在学生之间组织和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的基本关系,搜集更多史实依据作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使学生得出论从史出的结论和认识,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第四,教学中指定每一节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分层次的知识、能力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有所取舍,未必面面俱到。一切教改的核心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对问题的认识,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所以设计好每一节课的中心教学目标是关键,通过不断的积累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第五,重新建构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传统教学延续多年,有它合理的地方,不能全盘否定,尤其是历史学科,不论是否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传统的基本功依然重要,扎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课外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课件的制作已经应用到了历史课堂,但这只是专业教具在手段上的改变,并不能改变历史教学的内容。所以加强基本功,更有利于教学改革。
 

2006年——2007年的第一个学期我开始从事历史教学。做为一名新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为了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增强对历史课的兴趣,能及时掌握课堂历史知识,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各位教师学习各种教学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经过一个学期的磨练,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

作为教师的都知道: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新教师刚开始很难认识到的问题,所以,在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但是很快发现问题。一方面,由于我校是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即使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是改变不了在初中养成的坏的习惯。另一方面,我们的教材又是普高的教材,而且今年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年,课本难度的增加以及范围的扩大,对于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的班级的学生来说,讲得太深,大部分学生听不懂,甚至有些产生了不愿意听的心态——干脆睡觉。在我备课的第一个星期里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是理想。因此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我深深的提体会到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具有直接影响的因素。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这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时,这课如果单身面只讲书本上的知识点,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枯燥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上上演一次太平天国运动。当上完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当场回答相关问题,学生对答如流,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只是纯粹只讲书本上的以及课外的历史故事,可能导致学生不仅不能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甚至使一堂课浪费更多的时间,最终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以及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以及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教学对教学十分重要。当然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因为历史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由于时间的紧迫和课程内容的繁多,一般学生都没有在课后及时的复习与练习,更不会另外买写辅导书参考,面对这样的状况,我真的很希望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我决定每天下午抽空给学生辅导,主要以练习和随堂纠错的提纲为主进行讲解,希望学生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印象和对历史问题的更深程度的认识。我相信只要坚持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重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研究历史问题,得出自己的理论和观点,以便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所以,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上课时,我坚持课后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在很多方面仍需不断学习和努力,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来完善自我,取得更好成绩。

 

本学期,我们高一历史教研组在学校工作计划指导下和教科处的直接领导下,我们五位历史老师尽管课务繁重,但通过共同努力,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工作态度,发扬“团结、奉献、进取”的工作精神,紧紧围绕教育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坚持按新课标要求,基本上完成了学校要求的教学任务。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简要小结如下:

    一、坚持新课标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推进课改实施。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们积极投入新课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活动。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前教学中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旧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会学生的“学”代替以前要求学生知道什么就行的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参与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强化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

一学期来,我们继续组织学习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主的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等,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如:参加新教材培训、参加区组织的新课程教学研究讨论会,利用教研组活动学习新课程理念,明确新教材的课标,使自己进一步领会新课程、学习新课程、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从而实现用理论支撑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向培养学习型的教师迈进。

三、加强集体备课。

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充分发挥群体优势,提高了各位教师处理教材和独立备课的能力。保证了每一课时都能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位教师再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修改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采用了“统一定内容,分头准备—个人钻研备课—个人主讲,集体讨论—深化吸收,形成共识”的操作程序,保证了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检查、有总结、有记录、有效果,使每一位教师做到“心中有底”进课堂,把新课程理念和精神落实到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同时,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工作,要求实验教师在每一节课后应写好教学后记或反思,及时把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从更高层次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策略。

四、坚持定期互相听课,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学习。

本学期我们坚持定期的开课研讨制度,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寻找问题。采取“一人开课——全组参与听课——共同研讨、反馈——发现问题,寻找解决对策”的形式。促进了教师间互相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经过一学期来的努力,教师们的备课、上课、评课的能力大有提高。
   在一学期的教学法工作中,我们都能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来年的新学期中,我们会更加努力,争取在教学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本学期,我承担整个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下面,我对本学期的工作加以总结:

1、我注重研究高中历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 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3、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堂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在实践中注意知识的纵横向比较,做好知识的归纳和综合,利用堂上小测和单元检测,进行巩固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我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6、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本着“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更多地给与他们鼓励的眼神,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小结: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完成得较好,在期中考试的基础上,期末平均成绩提高了10分。但是通过考试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应考时,在审题方面马虎大意;卷面不够整洁,影响得分;在论述大题时,条理不够清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准确。所以,今后仍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帮助其形成良好沉稳的心态,加强单元测验,夯实基础,不断积累经验,力求学生成绩更上一台阶。

 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    新教材人民版在福建省使用已经第二年了,不同学校接触新教材的新一轮教师都发出了相同的声音---怨声一片。不久老师们从怨声一片到默默接受并主动研究教材、教法。半年来,新高一教师们都接触了新教材,也有了自己新的体会。新教材如何变化,最终结果都是要面对终端检测——学业水平测试。所以我们认为要想把这套全新的教材教好,仅仅靠个人的奋斗是不够的,必须抓实集体备课,用集体的智慧把教材分析到位、把学生分析到位、把教法分析到位,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有所收获。我校高一历史备课组的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备课组要统一教学目标和要求。我们高一年级有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分层次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们抛弃了旧教材的思路,不能对新教材过分的补充和深化,一定要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提出适当的目标。在高一尚未分科前,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按照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强化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在美术班特别强调课堂上的记忆,重要的知识点要反复。    第二,备课组定期讨论教材,分析教材的单元体系,每课的要点,在哪些地方要做适当的补充等,因为只有教师熟悉、吃透教材才能更好地驾御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每一单元新课开始前,由主备人分析教材,谈谈备课思路和自己的教学设计,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发言。    第三,备课组要统一讲义和练习。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准备提纲和练习,对于实验班单独设计练习,以便于他们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力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第四,集体讨论教材后教师自己写教案。集体备课不能流于形式,集体备课不等于集体教案,我个人认为这是关于集体备课的一个误区,集体备课是一个过程,大家在过程中受益,我们得到的不应该只是一个结果——一份统一的教案。文科教学的思路性很强,而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千差万别的,一份相同的教案会约束教师的思维,二次复备很大程度上是另起炉灶,那么这一步就是对人力的极大浪费。也许大家有过这样的听课经历,同一课主备人和其他老师上的效果有很大区别,听主备老师上课感觉很流畅,原因很明显,教案是照他的思路写的。所以既然教无定法,我们就应该在集体讨论教材的前提下让每一位教师发挥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通俗的说,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哪一条要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定。    第五,为了更好的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反思总结,同时为了更好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组内相互听课很重要。学校教务处关于推磨听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是对我们很好的督促。当然,听课后的评课也很重要,通过交流和碰撞可以产生更多智慧的火花,提升整个备课组的水平。    以上是我们备课组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集体备课问题的几点做法和思考,还有不少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全市会考概况

今年我市报名参加历史会考的学生有15673人,其中缺考155人,实考15518人。平均分80.03,优秀人数(90分以上)4636人,优秀率29.87%,及格人数(60分以上)14067人,及格率90.65%。全市考试统计结果如下表:

表一、全市综合成绩表

 

参考人数

 

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优秀人数

 

优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15518

 

80.03

 

14067

 

90.65

 

4636

 

29.87

 

100

 

8

(优秀≥90,及格≥60)

表二、会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分数段

 

0~19

 

20~29

 

30~39

 

40~49

 

50~59

 

人数

 

3

 

50

 

157

 

351

 

890

 

百分比

 

0.02%

 

0.32%

 

1.01%

 

2.27%

 

5.73%

 

分数段

 

60~69

 

70~79

 

80~89

 

90~99

 

100

 

人数

 

1732

 

3027

 

4672

 

4571

 

65

 

百分比

 

11.06%

 

19.51%

 

30.11%

 

29.45%

 

0.42%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今年我市高一历史会考成绩比去年略差,但优于2005年以前的任何一个年份.成绩集中在80~89分数段的考生人数最多,其次是90~99分数段的,说明我市特尖的尖子生也有一些,但不多,中上水平的学生最多。这也说明了这次会考题目难度适中。

 

二、抽样统计数据

今年我市参加历史会考的学生有15518人,本次抽样从中抽出10袋(包括B、C、D四类学校,因为是随意抽的,没有抽到两所市重点高中的试卷,因此样本平均分稍底一些)进行数据分析,试卷共300份。统计结果如下:

表三、抽样成绩分段统计表

 

分数段

 

0~19

 

20~29

 

30~39

 

40~49

 

50~59

 

人数

 

0

 

1

 

3

 

6

 

18

 

百分比

 

0.00%

 

0.33%

 

1.00%

 

2.00%

 

6.00%

 

分数段

 

60~69

 

70~79

 

80~89

 

90~99

 

100

 

人数

 

34

 

63

 

89

 

85

 

1

 

百分比

 

11.33%

 

21.00%

 

29.67%

 

28.33%

 

0.33%

 

表四、抽样各大题得分统计表

 

大题号

 

 

 

 

 

总计

 

小题号

 

1~25

 

26

 

27

 

28

 

29

 

30

 

1~34

 

赋分

 

2×25

 

8

 

8

 

12

 

12

 

10

 

100

 

平均分

 

43

 

5.9

 

5.5

 

7.01

 

9.1

 

8

 

78.65

 

及格率

 

94.67%

 

74.33%

 

73%

 

55%

 

83%

 

90.33%

 

90.67%

 

优秀率

 

49.33%

 

41.33%

 

33.33%

 

36.7%

 

56%

 

47%

 

28.67%

 

标准差

 

3.587

 

1.765

 

1.833

 

2.563

 

1.887

 

2.035

 

10.732

 

变异系数

 

0.105

 

0.118

 

0.203

 

0.229

 

0.345

 

2.35

 

0.156

 

难度

 

0.86

 

0.74

 

0.6875

 

0.583

 

0.758

 

0.8

 

0.7865

 

区分度

 

0.789

 

0.710

 

0.734

 

0.679

 

0.781

 

0.767

 

.

 

三、对试卷的卷面分析

1、单选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抽样平均分43分,优秀率为49.33%,难度为0.86,得分率居全卷第一。选择题总的来说难度是适宜的。学生答得较好的有1、2、3、5、7、8、10、15、17、20、21、22、23、24、小题,明显失分的有4、6、9、11、12、13、14、16、18、19、25小题。其中第1题全对,第2题仅错一人,第7目题也只错2人。这说明学生对高中历史最早接触到的内容记得较深刻。第3题错了6人,第17题错7人,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发生在广西,学生较了解,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则是一句很顺口的话,只要说到“千里跃进”,学生自然想到大别山。23题是识图题,答错的不多,说明学生虽对课本地图不够重视,对历史地理知识掌握不好,但由于百色与广东联系较多,知道深圳是广东的。另外,第25题错得较多,很多学生答C项,可能是对时间记得不准,仅从事情重要程度去判断,选择了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一项,造成了失分。第14题多数答错的学生选择A,以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才是大革命失败的标志,这与平时看教材不够细有关。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点掌握不够清楚,概念模糊。

2、材料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其中第26题平均分5.9,优秀率为41.3%,难度为0.74,得分率居全卷第四,主观题中此题比较容易,加上很多课外练习中都有这一题,所以学生答题情况较好,三个小问中第一问失分较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洋务派还是比较了解的。第27题平均分5.5,优秀率为33.3%,难度为0.688,得分率居全卷第五。答错的学生中失分主要集中在第1 、2、4小问,第3小问得分相对较好些,很多同学懂得答“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造成材料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础知识不扎实,历史概念不清,如第26题,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洋务派”和“维新派” 混为一谈。(2)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如第27题有不少学生不懂得写出“全民抗战”或“人民战争路线”,答“国共合作”的比较多,说明对材料所说的内容概括不好,也反映出平时教学中忽略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全民抗战的真正含义。(3)对课本基本知识点识记不清,本次会考材料题考识记的内容虽然相对往年要少一些,但考到识记性问题时,答不上的学生不少。

3、问答题2题每题12分共24分。第28题平均分7.01,优秀率为36.7%,难度为0.583,得分率居全卷最末。综观本题学生答题情况发现,第一问不好回答,失分最多。第二问回答得较好,但容易漏答,也造成一定的失分。答了题的学生基本上都懂得新文化运动内容中的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第二问答得比第一问答得好,但多数学生也未得满分,主要是答得不全。第三问随意性较强,学生答题内容虽不完全与答案一致,但意思基本上都对。第29题平均分9.1,优秀率为56%,难度为0.758,得分率居全卷第三。第一第二问答题不理想,特别是第一问,而如果答对了第一问,后边的基本上就得分较高。第三第四问答得较好,特别是第四问,基本上能写的都对。

学生对问答题答得不理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前面答得不错,碰上稍“难”的问答题就懒得写了。(2)基础知识不牢固,对课本不熟悉,问答题中第二个题目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较长,多数学生没答全。(3)答题方法欠佳,条理不清,错别字多,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答题顺序与题目要求不对。

4、体验历史题。本题均分达到8分,优秀率47%,难度为0.8,得分率居全卷第二,说明这个题型很受学生欢迎,多数学生按题目要求写成了对话,也有些加入了一些情节写得有声有色,有些是通过人物对话从当时的人物的角度来评价西安事变。

四、对试题的评价

总的来说,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适当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坚持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水平考试的特点,对于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向素质教育转轨有积极作用。今年的历史会考试题应该是一份好试题。它有以下特点:

1、今年高中毕业会考历史科命题的指导思想明确,基本上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历史科毕业会考标准》的要求一致,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了试卷的内容形式、结构、难度与去年基本一致。

2、重视课本,题型稳,与去年保持一致。今年的题型与去年相比,题型上没有明显的不同。说明这样的题型基本定下来,历史小作文(即体验题)深受学生喜爱,希望今后能保持下去。从内容来看,本试题紧扣大纲,围绕课本,结合我区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无偏题、怪题,难易适中,重点考查各章节的重点知识,绝大多数题型的解题方法都是教学中常见的,一些题目表述及提问能贴近课本,易于被考生所接受,有利于考生情绪,利于高中的历史教学。

3、试题覆盖面广。

 

              题型

内容            

 

单选题

 

材料题

 

问答题

 

历史体验题

 

合计

 

《中国近现代史》上

 

28分

 

8分

 

14分

 

0

 

50分

 

《中国近现代史》下

 

22分

 

8分

 

10分

 

10

 

50分

从上表可看出,本次试题对上下册的题量和赋分相等,涉及各章节内容非常均匀。此外,第23题是读图题,考查了学生对课本中重要地图的记忆。综观全卷,本次试题考查的内容包括历史时间、人物、空间、事件、概念等重要的历史知识要点,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本试题也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在问答题中,更着重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处理,历史思维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学生是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才有可能获得好成绩的。

4、试题难度与去年相仿。

5、重视学科的德育功能,具有时代特色。今年的试题充分从学科特点出发,注意在知识能力考查中自然地体现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如问答题中评“打倒孔家店”口号,以及另一题的关于港澳回归的感受,都体现了时代特色和德育功能。总的来说,整份试题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会考中重视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这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

6、从试题版面设计来看,本次试题有些不足之处。首先是不设专门的答题卷,评卷比较辛苦,今后应考虑设专门的答题卷;其次是材料题和问答题这四个主观题仅设两个评卷赋分表,应该像往年一样,每个材料题、问答题都应设有评卷赋分表。这次的选择题将答题框放在卷首,方便了评卷。

五、教学建议

1、端正思想,激发兴趣。

随着广西高考采用3+小综合模式,历史科在文综试卷中所占比率为1/3,而题量和难度却大大减少,所以会考越来越接近高考,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想读理科的学生认为高考都不难,何况是会考!没有必要为历史科专门花时间进行复习,于是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所以,学校和教师应提醒学生要端正指导思想,重视历史课的学科作用,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使教学语言艺术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将历史课上得更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吃透教材,落实基础。

教师在上课时必须突出重点,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他们轻松上阵。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落实基础,做好下列几点:(1)全面梳理教材,落实基础。主要让学生抓住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论等知识点,特别是课本上提到的“第一次”、“标志”等。(2)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要建立知识结构。这可将每一章节的内容化繁为简,一目了然,从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加深理解。(3)讲透重要的结论、概念,帮助学生掌握重点(4)指导学生弄清记忆层次,减少不必要的记忆,减轻学生负担。总之,教师要在课堂上提高效率,关键在于备好课,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5)会考复习时应回到课本中去,回到基础中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结构,要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原则来指导会考复习。

3、重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要充分利用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以及广西乡土历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可以知兴衰,可以学会如何做人,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重视能力培养。

让学生重视历史思维,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记忆的方法、审题和答题的方法,并在实际中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多让学生参与,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发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也应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因紧张而出现不必要的失误,从总体上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

5、细讲精练。

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必须进行一定量的练习。而高一学生开课科目较多,作业也多,课外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做历史作业,因此教师要在每节课都布置一些巩固练习。细讲精练,定能熟能生巧,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教师要克服轻会考重高考的思想,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要保证会考有较高的优秀率和合格率。教师多研究会考试题,精选模拟题主学生练习,高质量地完成我们的教学内容。

 

一、试题分析

1、总体评价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卷)总体上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准确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能很好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测评,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科素养。

2、试题特点

①从试题结构与题型看,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的时间为100分钟。历史学科总题量是29题,其中客观题25道题,主观题4题,考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试题的难度结构是451(由易到难),有一定梯度,体现了考查的特性和期末的诊断性,倡导关注基础、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和诊断、引导、激励的评价理念。

②历史试题版面布局科学合理,图文并茂,取材贴近生活,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审题能力,收集提取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全方位考核。如:新中国经济发展线索问题、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市场形成问题等。

③历史试题仿高考试题结构模式,采取标准化考试,培养了学生的正确考试方法与技巧。以考促教,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使教师的教学朝着课程标准的要求迈进,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二、成绩统计情况

 

三、试卷分析

1、学生试卷分析

学生答题得分总体一般,满分50分的Ⅱ卷,得分平均为20分左右,30分以上即为高分。

①第26题满分为11分,学生总体分值多在6-9分,个别学生有10分,第⑴问回答比较好,得2分,但分析回答原因时往往不全面,第⑵问学生在回答原因时考察往往不全面,学生失分在于没有认真读图归纳,阅读材料能力欠缺,不能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用语不规范。

②、第27题满分19分,学生得分较差。第⑴问回答较好,得分较高,但第⑵⑶问对总结性的问题把握不到位,得不到分。

③、第28题满分8分,得分较好,最高为8分,第⑴问回答较好,但第⑶问回答时大部分学生只写机遇挑战,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和面临的具体压力。

④、第29题满分12分,最高分数为11分,最低分为0分,平均分数约为7分左右,6-10分学生居多。

⑤、本次试卷没有0分试卷,学生都可以下笔答题。

2、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①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生之间差距明显,学校之间均分差距也有较大。

②审题不清,学生对题目理解不准确。

③基础知识不扎实,掌握不牢,张冠李戴,答案不完整,判断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表达能力较差。

④不能认真仔细地阅读,知识的概括、迁移能力尚待训练,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更有待提高。

⑤知识点、得分点把握不住,关键词、句出不来,历史专有名词的词汇量不够,随意发挥。

⑥部分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差,错别字较多,书写潦草,书写不规范,答题不准确、有答非所问的现象。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基础,面向全体。

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历史考试永恒不变的主题,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各种问题的基本依据。离开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标准》、教材进行进一步的阅读,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效率。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对于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加强知识的迁移或重组能力,以便应对新的问题。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如审题和答题的规范性,要坚持基础与能力并重,加强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强化目标意识。要求课堂教学目标要细,可操作性要强,并注意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和渗透。在重视基础的同时,要强化能力的培养及知识的整合过程,通过基础题的训练,确保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要适当地加以拔高,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面向全体学生,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学生乐学、会学、愿学的目的。

2、培养审题能力,提高素质。

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地方,学生在答卷时,失分的地方,不一定都是因为不会而造成的,学生常犯的错误是:对有些问题想当然,按思维理解,不认真审题,遇到“熟题”或“重现题”,不顾条件与问题的变化,动笔就写,从而出现错误,(这类学生在答题时,往往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或才看了题目的开始,便急于下笔,所犯的错误经常是五花八门,文不对题。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找出题中指向性非常明确的“关键词”和“有用信息”,明确关键词的内容,获取准确、完整的信息,确立解题方向,培养学生做到“读题要慢、做题要快”的答题习惯。

  

 

一、试题和试卷答题情况
1.试题知识结构分布情况
2008年浙江省高中历史新课程会考试题,试卷结构稳定,全卷仍然由25题选择题、4题非选择题组成,分值各为50分。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三册必修教材列入考试范围的各个专题,每专题都有相应试题,具体见下表:《浙江省2008年高一历史会考试卷知识结构分布》


题 1 郡县制 必修一 专题一(a、b) 共7题,14分 总之:
必修一占42分
必修二占26分
必修三占24分
史学常识占8分


选择题50分中
中国史占30分
世界史占20分


大题50分中
史学常识占8分
中国史占22分
世界史占20分


100分中
史学常识占8分
中国史占52分
世界史占40分


中国史52分中
中古史占14分
中近史占16分
中现史占22分
2 抗战歌曲 专题二(a、a)
3 长征 专题三(a、b)
(a、b)
4 解放南京诗词
5 70年代外交:中美 专题五(b、c)
6 十月革命爆发 专题八(a、a)
7 新兴力量崛起 专题九(a、b)
8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必修二 专题二(a、c) 共7题,14分
9 近代中国交通进步 专题四(a、b)
10 殖民方式之贩奴 专题五(b、c)
(a、a)
11 爱迪生发明
12 罗斯福新政目的 专题六(a、b)
13 欧元 专题八(a、b)
(a、b)
14 中国加入世贸
15 孟子民本思想 必修三 专题一(b、c) 共11题,22分
16 辛弃疾词特点 专题二(a、b)
(a、b)
17 文人画特点
18 维新派严复作品 专题三(b、b)
(a、b)
19 新文化运动口号
20 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 专题四(a、b)
21 新时期科技成就飞天 专题五(a、b)
22 文艺复兴初期三杰 专题六(a、a)
23 万有引力发现者牛顿 专题七(a、b)
24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专题八(a、a)
(a、b)
25 20世纪的发明电视



题 26 改革开放 必修二 专题三(b、c) 8分
27 历史学要素 历史学科常识 8分
28 草市的发展 必修二 专题一(b、c) 约4分
新航路之北美物种传播 专题五(b、c)
古代经济政策之重农抑商 专题一(a、b)
古代科技之印刷术 必修三 专题一(a、b) 约2分
29 雅典民主 必修一 专题六(b、c) 28分
《权利法案》 专题七(b、b)
《新中国三大制度》 专题四(b、c)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成就 专题四(b、b)

2.答卷Ⅱ各题错误情况分析
26题:本题平均分在7分以上,答题情况较为理想,区分度也不大。错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题不严,如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成“遵义会议”;二是基本常识错误,特别是时间概念混淆不清,写错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的学生不少;三是对历史概念认识不到位表达不清楚,不少学生在回答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作用时,不少同学出现“土地实现私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答法,在回答对外开放新格局时也出现较多的顺序颠倒的情况,特别是出现一些专有名词随意缩写、乱写行为。
27题:总体情况较理想(平均分在6.8分左右),但区分度比较明显,而且明显与学校有关,这说明有些学校对此类题目及相关能力训练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其错误之处表现较多,其中把“黄宗羲(1610-1695),号梨洲,浙江余姚人,其主要代表作为《明夷待访录》。”认定为史料的同学较多。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能正确界分史料、史实解释和历史叙述的概念关系,特别是错把《明夷待访录》当作了史实。
28题:本题平均分在5.2分以上,答题情况较为理想,满分较多,区分度较小。 本题学生失分主要在理由说明不充分,许多同学只回答“不是”,而没有回答“是”。在回答“是”时出现的错误主要集中两方面,一是时间概念的混淆,二是表达繁锁,造成辞不达意。
29题:第(1)小问,本题得分在7.1分左右,答题情况较好,区分度较大。区分度主要在“‘安德鲁’为什么愿意参加公民大会”一问上,学生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按材料回答,乱答一气;二是按材料回答,但表达拖沓凌乱。第(2)小问,本题得分在6.7分左右,答题情况不好,区分度一般。学生失分主要体现在:一是错别字,许多学生把“权利”写成“权力”,甚至“权立”;二是概括不好,限制英王王权方面的内容不能细化成征税等诸权,甚至笼统地答成“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三是写意义时出现概念混乱,许多学生没有抓住“君主立宪”、“代议制”这样的关键词,而是在“三权分立”、“国王统而不治”上做文章。第(3)小问,本题比较容易,基本得满分,失分主要是一些错别字。第(4)小问,本题得分在3.1分左右,答题情况一般,区分度不大,绝大部分同学相关知识点能涉及到,但不能做到应有的概括。

二、试题评价、教学建议及命题建议
1.试题评价
整体而言,08年会考试题比之于07年试题,题型结构基本不变,分值安排更为合理(其中必修一42分,必修二28分,必修三30分),区分度、难度的处理相对更好,命题技术有所进步,一定程度上凸现海派风格。
肯定之处
1)创设历史情景,激活试题。通过叙述一定的历史场景来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在神入历史情景之后作出决策和判断,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以来的一种命题趋势。情景设置的材料多种多样,有歌曲手稿(选择题第2题),有报纸评论(选择题第3题),有诗词(选择题第4、9、10、16题),也有图片(选择题第5、8题)等。材料丰富且具有不同的考查功能,诗词是典型的文学样式,但同时又是很好的历史材料,引用诗词入试题,大大激活了试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和史学常识才能正确作答;图片形式简约而意蕴丰富,从中可以汲取很多的历史信息,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能考查学生有效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试题紧扣重点和热点,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得到发挥。第26题与改革开放30周年相联结,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依托,命题意图值得肯定。第29题考核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贯通古今,中外联结,突出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学科价值和现代公民教育价值;从问题设计看,特别注意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注意培育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科性与教育性能较好地相融合,并且赋分达28分,更值得肯定。
3)注重创新,较有新意:这主要表现在增加史法考查,渗透史学意识。第27题属阐释题,参照海派命题技术,着眼于史学方法论的考查,考查功能十分强大。史学方法是学习历史的钥匙,会考试题中增加对史法的考查使重视能力考查的立意和趋势更加明确。
存在的问题
1)情境设置创新不够,材料相对较老,影响了试卷的效度。如6题关于“阿芙乐尔”号材料,许多史料证明已不可靠,不应再被引入考试。第29题,材料也较为陈旧,影响了其价值性。
2)借鉴之题不够慎重,影响试题创新的效能。第27题,仿制上海2007年的高考试题,但对其没有较好界分一级史料、二级史料或原始史料、二手史料的缺点仍旧没有改正。会考命题者没有能认真考虑这一问题,即仍旧以以静止而非发展的眼光看待“史料”、“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的关系,没有考虑到在不同的语境下三者的身份是可以转换的。没有深入考虑,既然这种题型存在不足,就应该不用或加以改进,比如增加一些限定语,使命题更加严谨。
3)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第26题,“这一变革产生了怎样的作用”题的参考答案设置可以更丰富一点。第28题,更应强调“改错”,而且不要求完全改正的导向并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思维严密性的养成。
2.命题建议
1)立意可以更高一点。我们要把相关的知识点都融合到了“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的基本价值”、“基于正义的战争与和平观”、“多元包容的合作意识”、“在传统中汲取现代性的意识”、“科技创新意识”等命题立意中进行命题。
2)在目前实现情景性命题的基础上要做得更好。一是情境应当更为新颖(第6题并不确切);二是情境应当更加多元;三是情境要与立意和设问联结(第15题做得欠妥)。特别注意不要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因为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的原理及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复杂的试题,只要不是第一次遇到或者已经过强化训练,那么就只能测出“操练能力”,即记忆和熟练能力。相反,即使是较为简单的问题,只要是第一次遇到,也可能是考察应用能力。
3)设问指向可以更明确,方式可以更多元。一般来说,命题要求围绕立意、根据情境选编设问,设问一定要根据情境准确和明确表达立意的意图,体现其内在含义,这是成功设问的主要标志。本份会考卷25个选择题中一半以上的试题都采用了“……是……”的设问形式,形式上过于单调。
4)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更应考虑妥当。不能以牺牲历史思维严密性培养诸如此类的学科性而牵就教育性。建议向高考试卷看齐,使答案更具有包容性。建议要有多元理解题,但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制定更为科学评分标准为保障。
5)借鉴高考题目必须要改造创新。在省级会考中适当借鉴高考题目,特别是上海历史题目是命题的应有之义,问题是盲目照搬现象不能出现。命题人应当对新型高考题目有更多的研究,多看一些相关的试题评价,对相关高考题目进行改造创新,从而成功引入会考卷。
3.教学建议
1)努力改进课堂生态。学生是学习的主权者,教师主要通过在“情境”、“协作”,特别是在“苏格拉底式会话”三个层面营造平台,来实践其“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从而根本上改变当前低效的课堂生态。
2)要在细节中落实好文明史观。每次改卷总会发现学生假大空的回答满天飞,如在回答第29题第(2)问关于在哪些方面限制英王王权时,许多学生就从政治、经济、文化分类,而没有进行细分。要解决回答假大空的问题,关键是在细节中落实文明史观。
3)注重审题与表达。很多学生对有些题目不得分或者得低分,不是知识没掌握,也不是内容不知道,而是在审题时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没有扣住题目的要求,造成答非所问的失分。反映在我们教学中即是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训练缺失。特别是笔者在近几年改卷中,发现学生乱说话,乱写字,文理不通现象,特别是有话乱说,无话不说的现象日趋严重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表达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历史思维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历史的清晰度与感染力。因此,我们既要注意教师表达的科学性,又要以案例分析法促使学生正确表达,特别是对待一些历史专有名词一定要慎重。
4)研究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高屋建瓴地把握各种考试的方向。高考题目是推进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某种程度上高中教改的“案例”,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改造、创新,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一、        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测试的范围一举2006年《高中历史会考标准》考试来命题。试题的难度和试题的的形式都是模仿历年省历年会考题目的难度和形式。试卷重视基础,难度适中,平均分为7184分,及格率为88%,最高分为93分。

客观题得分率为90%以上的有第27、、51320222326283032333645475253、共17题。得分率高的原因主要是题目比较基础或者考查的是平时上课强调的比较多的知识点。

客观题在50%以下的题目有182937414356共六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学生历史时间、年份没有记清楚;二是学生对一些历史的理解模糊不清;三是教师平时没有足够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二、        客观题失分率50%以上的基础题

    18题:下列史实发生年份不同与其他三个的是:

A、 西安事变 B、“一二九运动”C、华北事变D、瓦窑堡会议

 

    29、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  ①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  ②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  ③台儿庄战役   ④皖南事变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7、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的标志是

A 淞沪会战结束                 B台儿庄战役胜利  

C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D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41、蒋介石集团不敢与共产党彻底决裂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抗日要求高涨             B 日本改变对国民党的政策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

 

43、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事实,充分说明了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C中国的抗战和世界进步力量密切相关

D要打败帝国主义必须先战胜国民党反动派

 

56、在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收复革命圣地延安的是

A西北解放军    B东北解放军     C华北解放军      D华东解放军

 

 

三、        学生现状分析

1、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是比较浓的,但还存在对历史学科的偏见:

⑴认为学历史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读好

 ⑵平时不读,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能考出成绩。

实际上,历史只凭死记硬背和考前突击就考不出好的成绩也读不好历史,要学好历史的话,主要还应该侧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平时的落实。

 

2、学习习惯差,思想上对历史学科不是很重视

由于这学期历史的会考科目,有些学生因此而不重视历史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懒与作课堂笔记,晚读不是很自觉需要老师的督促。这些都直接导致中间部分的学生成绩上不来。

 

四、        下阶段对策

1、研究近几年的会考题目,提高上课内容的针对性

2、作业实行16K试卷制,对作业做到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反馈

3、关注几次测试都不合格的学生,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和知识的督促落实的工作,力求会考通过

 

本次期中考试采用岫岫岩高中试卷,现做考试质量分析如下:

一、考试成绩统计:

本次期中考试年段最高分90分,及格人及格率37.33%;年段平均分55.11分。各班详情见教务处的质量分析表(excel)。

二、命题设计:

考试范围为必修2第一、二、三、单元。考题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并有旧教材的知识点。

本次考试目的是检测开学以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下阶段教与学提供有效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与学质量。

三、存在问题:

教师课堂虽对重点,难点花足功夫,细致讲解,重复强调,而且课上检测,课后反馈。但课后,由于学生没能自觉及时做好复习,练习巩固,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作答存在随意性,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运用,客观题失误频频;主观题有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述不规范,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阅读不认真,有效信息获取不足,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欠缺;旧教材的知识点学生了解的少,得分不多。

学生与老师学与教不同步,特别是学生学习主动性,考试结果没有预期的好。

四、今后的改进措施:

1、继续抓基础,反复练习。

2、放慢新授课的速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达到更好的效果。

3、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

5、加强学法指导:指导笔记。

6、对个别学生进行试卷的书写指导。

  

一、试卷特点

本试卷将历史知识、史学方法、学生素养和学科教育功能较好地结合了起来。

1.紧扣教材,注重基础。试题注重了教材重点知识的考查,同时覆盖面不仅大而且细,涉及小字阅读课文或课后习题、图片知识等内容,选择题1、6、10、23、24及非选择题27题均来自课后习题。

2.关注热点,以史为鉴。试题注重历史知识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力图通过试题内容的考查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爱国家、关注世界。如选择题14题、7—8题、21题分别与“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国共就周末包机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达成协议等热点问题有机联系起来。

3.张显课改精神,注重能力考察。试题通过提供新的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认知历史,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及获取、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如选择题第11题采用统计表,选择题20题和非选择题第26题都是通过地图来设问。

4.关注高考新增考点,把握高考脉络。如选择题第4题和25题属新增考点问题。

二、学生成绩分析(以三个文科普通班为例,竞赛班除外)

1、成绩分段统计

分数段

20班

21班

22班

合计

≥80分

2

 

 

2

75分

4/6

 

3/3

7/9

70分

2/8

5/5

5/8

12/21

65分

7/15

8/13

7/15

22/43

60分

7/22

3/16

6/21

16/59

55分

10/32

5/21

7/28

22/81

50分

7/39

14/35

12/40

33/114

45分

10/49

8/43

7/47

25/139

40分

3/52

7/50

8/55

18/157

45分

4/56

8/58

2/57

14/171

30分

3/59

2/60

3/60

8/179

25分

1/60

3/63

2/62

6/185

20分

1/61

/62

/62

1/186

20以下

2/63

1/64

/62

3/189

2、各班完成率情况

班    级

20

21

22

合计

学  生  数

63

64

62

189

(72分)

+5

5

0

2

7

+3

6

0

3

9

+1

7

3

4

14

指标数

1

1

1

3

完成数

7

3

4

14

完成率%

700

300

400

446.67

-1

7

4

5

16

-3

8

6

10

24

-5

11

12

12

35

(63分)

+5

8

9

12

29

+3

13

12

14

39

+1

15

14

16

45

指标数

13.25

10.9

12.4

36.55

完成数

17

14

17

48

完成率%

128.3

128.44

137.1

131.28

-1

18

14

18

50

-3

22

16

21

59

-5

25

17

22

64

(53分)

指标数

34

30.02

32.25

96.27

完成数

36

25

30

91

完成率%

105.88

83.28

93.02

94.60

均分

(56分)

均分

53.41

50.41

53.97

52.60

完成率%

95.97

90.57

96.96

94.63

合  率%

116.1

106.59

115.45

112.71

名    次

1

3

2

0

最  高  分

83

74

74

83

三个普通班圆满完成了学校规定任务。

3、卷面得失分情况

得分最好的有:

选择题部分:1、2、3、7、8、9、12、16、17、22

非选择题部分:26(1)、27(3)

失分最多的有:

选择题部分:4(达80%);13、14、15、18、20、21、24(达45%—60%)

非选择题部分:27(2)普遍得1分;28(1)普遍得2分;28(2)普通得3分—6分

4、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存在对概念理解不清、知识点混淆,知识网络不清晰,不成系统等问题,如:27(3)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概念的把握,选择题14、15、21分别对西藏和平解放,赎买政策,“三通”的考查,学生失分较多。同时,知识盲点较多,勿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如选择题第4题对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考查、选择题25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的考查等知识点,许多学生较为陌生。

 

2、答题欠规范。字迹潦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不会用专业术语、名词解答试题;叙述不清,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感,不分要点;语言垃圾多,答不到要点,学生答了很多,但得分不高。

 

3、审题不严谨,不能按要求答题。如:非选择题28题(1)问比较“两会做出哪些相同的决定”,很多同学只单纯地罗列了两会的内容,而不是归纳出两者的相同点;第(2)问“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要求结合其背景,内容、意义三方面思考,绝大多数同学是从内容和意义作答,甚至仅从意义作答。

4、综合分析问题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由于考生没牢固掌握书本知识,缺乏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致使综合程度较高的试题普遍失分。如:27(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有没有能够得到彻底实现?为什么?”这一问实际上用史实说明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执行片面抗战路线造成影响,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但99%以上的同学均结合整个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抗日态度作答,只有极少数同时点到了片面抗战路线。

四、教学建议及策略

1.注重基础,对照考纲,很抓教材,很抓落实,争取不放过课本每一个知识点;建立知识网络和系统。

2.规范答题,注重训练,加强指导

3关注课改动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试题和试卷答题情况

1.试题题型及知识结构分布情况

2010年浙江省高中历史新课程会考试题与前几年相比试卷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选择题由原来33题66分增加到35题70分,非选择题依然是三大题但分值减少到30分,从题型看,删去了辩析题类型。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较广,不仅选择题题量增加,非选择题也通过比较、大跨度等方式增加知识覆盖面。一些从未考过的知识点像太学、明朝内阁制的建立、明末清初思想家、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也出现了。而且对有些知识点的考察很细,考查中转的“知识弯”和“思维弯”比较多,如选择题第6题问:八路军一一五师是在哪次会战中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的?没有直接考平型关大捷;又如选择题第12题考查罗马公民法存在的时间范围,而不是考罗马公民法的内涵,这对学生掌握史实的细化程度要求非常高。三册必修教材列入考试范围的各个专题,每专题都有相应试题,其中有许多知识点在去年的会考试卷中出现过,如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制定、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苏冷战、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电影、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古代书法、三民主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等。 

2.答卷Ⅱ各题失分情况分析

非选择题共3大题,涉及英美的代议制度、世界贸易组织、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内容。根据抽样卷分析,学生(390人,下同)平均得分17.11分,难度系数0.57,得分偏低。各题具体情况如下:

第36题:总分8分,平均得分4.82分,难度系数0.6,得分情况一般,主要失分点及原因:

1.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基本史实、主要线索及历史发展脉络不明确,如有把《权利法案》答成《大宪章》或《王位继续法》的,对“英国王权进一步被架空的直接原因”有的答成“国王的权利受到限制”或“代议制在英国完全确立”,这说明有些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形成的过程不太清楚。

2.历史概念理解不准确,学生对内阁制、《权利法案》、三权分立等概念理解不准确、不全面以致解释不恰当,如把“三权分立”的“三权”写成“财政权”、“监督权”、“军事权”等,许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中体现的“权力制约与平衡”包含了中央政府权力运行中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制衡;中央与地方的平衡;大州与小州的平衡;南方与北方的平衡。

3.审题不到位,语言表述不清,如第(1)小题没有看清“英国”这个限定语,答成了法国的《人权宣言》或《美国1787年宪法》,有的学生未能紧扣提示语“根据材料”作答,脱离材料作答。又如未能审清“直接原因”这一关键词答成了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等。由于史实掌握不牢固,审题不到位,概念不理解学生的答题还常常出现表述错乱或长篇大论、答非所问等现象。

4.从材料中直接获取和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如第(2)问“图14所示会议的主要成果是什么?”学生未能从“费城会议”这个关键词中解读出“费城会议”即制宪会议,从而得出“成果”就是制定了美国1787年宪法这一答案。第(1)问中王权进一步被架空的直接原因其实在材料中都可以找到,但是许多学生还是没有答对或答全。

37题总分4分,平均得分3.31分,难度系数0.82,学生回答还可以。失分的主要原因是:

1.对世贸组织的成立这块内容学生不太熟悉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很少有学生准确答出:“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这一点,许多学生答成:“促进经济全球化”、“制订贸易规则,为国际间解决贸易分歧和摩擦提供平台”、“推动世界贸易的交流与发展”等酌情给分。但有些学生照抄材料就不给分。

2.审题不清,答题缺少层次性,如第(2)问“加入该组织对中国的发展有何意义?”许多人答成对“世界”的意义,在回答问题时有相当多的学生要点不分,挂一漏万,如第(2)问只围绕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影响展开,有些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泛泛而谈,这是回答历史问题的大忌。

38题总分18分,平均得分8.98分,难度系数0.50,得分偏低。主要失分原因是:

1.史实不清,时间颠倒,概念模糊,如把中共的几次会议像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等混为一谈,把“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写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意义。把毛泽东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写的文章当成是“井冈山时期”的,把“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答成“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把“三民主义”写成“新三民主义”,“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写成“推翻封建制度”。

2.审题不清,如第(2)小题第一问:“图16所示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思想理论?但许多学生的回答没有看图,随意回答,答案五花八门,有回答”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第二问要求回答“该理论对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民主进程起的作用”,有相当部分同学答成“三民主义的评价”或者答成“辛亥革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表述不精确、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如“南方谈话”表述为“南方对话”或“南下开会”。“三民主义”写成“三民主权”或“三明主义”。“黄宗羲”的“羲”许多学生不会写,前面第36题中《权利法案》有许多学生也写错别字,写成《权力法案》。权利与权力是有很大区别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法律上的概念,后者则属政治上的概念。

二、试题评价和特点分析

2010年的会考难度与2009年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我们估计这次全省的平均分可能会在68-74分左右,全卷难度偏大。总的来说,2010年浙江省会考卷体现了以下特点:

1.试题形式新颖,图文结合,材料丰富

去年的会考试卷有13幅图片,而今年在试卷中出现的图片多达17幅,图片的增加给学生解题提供了更多的有效信息,也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关注和认真解读教材和历史图册中出现的各种图表。这份试卷史料丰富,而且都来自教材之外,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当然也增加了学生把史料和教材对接的难度。

2.符合会考考纲要求,重视教材表述,知识的覆盖面较广

所有题目都没有超越会考考纲的范围,对以住没有考过的一些知识也加以考查,扩大了覆盖面。但是,整卷总体看对许多知识点考得过细,识记的要求过高,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份试卷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这种倾向对历史教学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3.命题围绕主干知识,抓住核心历史概念

如考查了《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1787年宪法、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公民法等概念。这些概念的考查对高一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4.问题设计灵活,问题的指向更侧重于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记住教材的结论。

如36题的第(2)题以连环设问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获取、概括、理解和表述等能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

5.体现历史和社会热点,反映地域特色

如第11题对“海峡两岸交流发展”的考查,体现当前大陆与台湾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第24题以“世博会”为切入点,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26题考“罗斯福新政是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体现对当前经济复苏的关注,第37题考查“世贸组织”,与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相呼应。第7题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主题的考查反映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历史。这些都体现了历史新课程贴近实际生活、关注社会现实的要求。

三.对高一历史教学的建议

1.课堂教学模式由“尊师重教” 向“ 尊生重学 ”方向转变

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历史会考任务重、压力大,他们还要对付地理、计算机会考及其他科目的学年统考。学生平时课外学习历史的时间很少,即使布置历史作业,往往也是抄抄书,效果不好,怎么办?抓好45分钟课堂效率,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开展“问题导学式”教学。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思考分析的余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本和相关的材料,而不是教师为赶进度或完成教学任务而满堂灌,教师以范例引导、点拨、示范, 创设思考的氛围, 将前后知识联系作为基本要求, 以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历史规律的探求为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的悟性, 让学生体会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同时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

 2.立足教材,加强对教材和历史图册等文本的解读

回归教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解读教材文本,教学中要避免没有教材知识依托的能力提升。用好、用足配套的历史图册,许多教师往往在教学中把历史图册弃之不用,这本图册给学生提供了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引导他们从历史图册中提取和概括历史信息。

 3.重视历史事件的“时序性”教学

时序性和整体性是人们感知历史、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重要纽带: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专题主题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很有价值的。但给学生搞清历史事件的时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事实上,学习历史学科搞不清历史事件的时序,最终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的。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帮学生理清历史事件的时序,历史发展线索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用历史事件来把握历史阶段的特征。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专题时空不清的局限,与学生一起编制“大事年表”,学生课后记忆,老师在复习课中花5分钟左右时间提问和听写。

4.坚持以纲为纲,准确定位,有效训练

吃透并用好《会考标准》,准确定位,控制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对一些常考的知识点像权利法案、中美关系、抗战、美苏冷战、罗斯福新政、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等要加以重视,教师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设计不同的题型加以训练。关心时政热点,注意提炼有认识价值的小专题,专题内容的组织,可参考高考复习资料作一简单化处理。在复习中精选题型,有效训练,一是要注重审题与表达。学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题不仔细或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没有扣住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所以在平时的练习和试卷讲评中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纠正学生的不恰当表述,包括对错别字的纠正,通过训练使学生的文字表述逐渐达到用词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二是要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目前高中历史会考的很多题目呈现的是新材料和新情景,要求学生用科学的历史思维进行分析和判断,面对这些学生不熟悉的材料,许多学生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各种材料解析题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和整合有效信息的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分析,比较、评价的能力。

  金博志网址(上面图标)的“教育教学”里面有相关知识点和复习题!
高中高一历史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2 高中高二历史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1 高中高一政治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一语文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1 高中高一数学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一地理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二化学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1 高中高二化学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7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 高中高二数学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二政治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二化学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 高中高二数学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12 高中高二数学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1 高一物理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二数学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 高中高二政治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 高中高二英语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 高中高一历史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高二历史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 高中高二生物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大全 高二数学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1 高中高二历史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三历史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