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注塑机 宁波卧式:高中高三历史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27:00

转眼间,2007年高考就过去了。回想高三这一年的紧张备考,联系高考成绩的得失喜忧,各种体会和滋味又上心头。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方面有了明显提高,这给历史教学与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在高三阶段这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现将总结于下:
一、认真组织好备课组和课堂教学。
本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的主要教学任务为二部分。开学初至4月份,完成了三大模块的系统复习;4月下旬至五月份主要进行综合训练和强化重点知识复习。虽然教学压力较大。但是我们继续严格依照第二轮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不赶进度,不求速度,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细致讲解和归纳,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教学的效果。从一个学期的实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历史学习的信心也加强了,在扎实的第二轮教学和大量的训练中引导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双基”。作为备课组,做到“四统一”: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资料、统一测试与反馈。
二、紧扣历史复习中“基础知识、学科能力、应试能力”
1、全面系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强调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考察是否记全、记牢、记准了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的历史知识。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虽然一再强调考察能力,而准确记忆性的基础知识的分数比重仍是相当可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视能力训练、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当前历史复习中特别值得认真反思的重要问题。
2、  高历史学科能力。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不可能在简单的历史背诵中获得,只能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问思辩过程中逐步提高。全面就是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全面掌握。系统就是历史知识在历史理论的“串通”下纵横一体,牢固就是对考点内容的记忆程度,准确就是对考点内容的准确性,要在掌握知识中提高能力,在提高能力中进一步掌握知识。
3、提高应试能力。应该指出的是加大勤学苦练的力度并不等于题海战术。我们讲的勤学苦练,是在培养学生增加知识加深记忆外,更侧重于历史理解,更着眼于知识运用和分析、综合、表述能力的提高。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阅读、分析、概括、综合的过程,只要这样,才能梳理历史知识,强化历史记忆,掌握历史概念,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历史知识结构。在审题方面,要培养学生审清题意抓住题眼,掌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整理答题思路和文字表述的高考应试能力,要使学生不仅懂得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在于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让学生做到每做一题都要有所收获,以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故我们基本上从不照搬照抄一套完整的历史试题,而是自己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我们学生的特点和高考趋势及教学进度。
三、把握历史复习角度的三个层次“史实、史观、史法”
1、史实,即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1)导言:搭建了知识结构框架,并给具体的史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定位,对学生们形成历史结构框架极为有利,可以要求学生多加了解;(2)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学生“记”,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但理解不能替代记忆,还是要“强记”、“死记”,我是定期或不定期要求学生背问题,加强督促与检查。其次,理解要深。要区分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特别要告诉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详实,可视情况掌握。(3)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是复习的重要内容。总之,上述几种知识,复习时要注意各自的特点,不可偏废。
2、史观,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观点和基本理论。注重历史基本理论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走向。如《考试说明》思想教育部分规定,以历史事实,使学生形成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必须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而又国情各异,发展不平衡的辨证观点等等,(1)平时注意与政治学科相联系,灌输基本理论,使学生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辨证的思维方法,提高思考能力。(2)注意中外历史比较,形成“大历史观”。平时复习时注意把握中国史和世界历史间的有机联系,把中国史放到国际大背景中掌握。在对比联系中提高学生的整体印象、全局观念以及对于“大历史”的宏观把握,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优化,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3、史法,即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方法。(1)史法主要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加大习题的训练力度来强化。(2)但要注意的是多做题不如巧做题,掌握好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则更为重要。要求学生每做完一道题,或一套试卷,都要反复揣摩体会,这样的效果比“题海战术”要有效得多。教师在训练的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传授解题的方法(也可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思路,教师适时点拨)比如比较类问题,教师务必把如何确定比较项等比较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四、突出教学和备考的几个重点
1、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力度。而材料题是学生感觉较难的一种题型,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届历史班由于生源较差,在材料题上出现了解题水平低、解题速度慢进而影响问答题的得分的突出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解答材料题的能力对高考至关重要。为此,备课组从第4周开始加强对学生进行材料题的训练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每一周精选2——3道同一类型的材料题发给学生做,每两三周安排一节课讲解某一类型材料题的解题方法。通过长期的训练和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解答材料题的感觉,最大限度地解决材料题给学生应考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实践,大多数的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有了提高,为高考的得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学科尖子生的培养。为了从质量上提高历史科成绩,我们决定以培养尖子生为突破口,来提升历史科的高考成绩。我们将从两个历史班中选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从四个层面加强辅导:一是针对他们各自的存在问题,对症下药,扫除高分障碍。二是对他们加强问答题的训练力度。三是加强心理交流,做好师生的沟通。四是尖子生一定要在老师的进度下复习,同时给尖子生额外的作业和自由的平台。
3、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训练。在备考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提出“谁做好了第一卷,谁就最有可能在高考中取胜”的思想,高考的差距关键在选择题,为此,我们力争做到课前有选择题训练,并且最好是按高考的形式命题训练。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主干和重点知识反复强调,细致分析,引导学生重视和掌握。
总之,成绩属于过去,新的学年又已开始,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探索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本学期本人任高三(180和183班)的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一、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本学期,学校大力倡导教师个人的学习,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和自己的实际,这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不断变革自己的思想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
首先,为打破自己原有的旧的思想观念,转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学会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指导具体的工作。通过不断的修炼,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不仅仅本学科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的发展。
其次,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本学期在教科室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所教的历史学科,我在这一学期深入学习了《历史新课程标准》,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积极学习探究式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本学期学校以探究式教学为核心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一学期我认真的听了学校各科老师的公开课,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时,我还利用其他时间积极学习与探究式教学相关的理论,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探究式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三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和学科的教师商量,共同制定了较为科学的高三第一轮教学计划。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2、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同时,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有更大的的提高。
3、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课后,对导师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
4、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引到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而发动学生去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建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交流者和参与者,我总是在课堂上极力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5、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6、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7、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8、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融会贯通,形成历史知识的主干。
9、复习策略
(1)每节课默写一个重点知识点。
(2)以教师讲解为主,侧重全面知识点。
(3)周测的进行,月考加强。
(4)强化学生复习资料:《名导学师》的知识梳理。
(5)用时间讲析资料上的练习。
10、学情
(1)学生基础性较差,识记能力差,有许多知识点学了即忘。
(2)除了优生以外,其他学生的学生自主性都很差。
(3)学习是不善于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问题。也就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4)学生主动与科任教师沟通,师生之间学科交流较少。
11、学生获得知识情况
(1)学生所获得知识并不多,许多知识点出现遗忘,学以致用的能力没有达到。(2)优生的成绩未有很大的起伏,文(180)班的朱**、莫**(183)班吴**,叶**、向**。等同学的成绩都没有明显的提升。同时这些优生得分主要在选择题,对非选择题学生对问题,思路把握不准,有时会出现离题的现象。
(3)中等生成绩都没有办法突破,其实许多中等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可能是复习是没有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只是被动的接受。
(4)差生成绩一样持平,基本上非选择题是空白卷。只是乱填选择题。许多知识点讲过几次都没有办法作对。
三、对复习的反思
1、复习时(主要梳理知识)的时候,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回顾和记忆。不需要深入思考。在巩固练习中,由于对应的知识,刚刚呈现,只需要简单再现,因而思维层次较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多是强化记忆,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复习过程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做一些好的策略,如上课前的默写、背书等这些在上届学生试验基础上体现出较好的学习方法没有能够坚持到高考的日子。
3、对学生没有作到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特别是优生的需求与不足。工作不够细,只是表面的作些,并没有真正细化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当中的缺点和方法。
4、教师本人作题量不够,以致作题的能力质量下降。因为题量不够,很难站在高考的高度进行复习。所以高三教师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模拟题的演练。
5、复习的针对性较差,往往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可是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中没能作到因材施教,导致中等生、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放弃学习。
6、复习过程中没有充分与屯中教师的复习交流,利用他们现有的资料,屯中教师刚好是我刚毕业时的师傅,没有和她的交流学习是今年复习的一大失误。但与海口一中教师黄选英老师的交流与沟通稍多些。
四、第一次怀化市统一命题考试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较差,例26题, 27题, 等回答错误。
2,申题不清,例1题,5题,8题。。。。。。。
3,答题不规范,例26题,28题,没有条理性,答题不规范,答题不全面,失分较大。
五、今后的高三复习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复习要有针对性,追求有效性。教学追求有效性就必须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具体做法如下:(1)每复习一个专题之前先提出教师自认为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给学生作答,从而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漏点,大部分学生无法做答则细讲,和引导。多数人能够作答则少讲,少练。(2)运用电子表格做一张学生学习情况表。专题名称:
学生姓名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备注
注意:掌握知识打钩,没有掌握打叉,强化后打勾和叉。
此表的构件有利于了解学生抚恤后还没有掌握的内容,根据表中的反映情况帮助学习补充不足的知识,掌握了则强化对知识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如果这些工作做到位的话那么学生的基础打的是非常扎实了。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组讨论法、列表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
2、要注意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的衔接,从高一就要树立学习的思想意识,要对高一、二年级历史教师多听课交流,使他们所教的内容有目的性,兴趣性,平常高考教研分析要及时在科组内反馈,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3、自己也要多看书,多作题,提高作题的质量,特别是典型题的解题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作题的方法和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应付高考中的试题,高考中的题目不可能出现平常练过的试题,只能是相类似的题型,因此教师提高、掌握、探究解题的途径和方法,是今后任教高三历史的重要工作。
4、加强教师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如读一些史学著作,加强对古文的阅读,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
5、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的联系和比较。
6、注意与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衔接和联系,加强与初中教师的沟通与合作,构建自己史学横向、纵向体系。
7、每次月考测试必须增加题量达到高考的题量,以通过考试带练,以便早点适应高考试题。
8、要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细到第几周复习到哪一课。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
1、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2、针对高一三历史的教学特点及第一次怀化市统一命题考试成绩,认真研究如何上好复习课,力争通过复习课让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3、认真的进行会考研究,把握高考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
4、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通过半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孙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考场如战场,瞬息万变,作为历史老师,如何面对起点特低的历史班学生?怎样才能扬长补短,决胜高考?那就得做到——知己知彼。
(一) 知学情,备教法——“志”、“智”双管要齐下。
(二) 知考情,导学法——“死去活来”是通法。
【理论与实践】
(一)知学情,备教法——“志”、“智”双管要齐下。
1、        知学情:生源繁杂、基础特低,历史学科潜力待挖掘
知学情,即了解任教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相关情况。你是否认为这只是班主任才要做的事情,科任老师不用管?如果这样,那就犯了兵家之大忌:只知己不知彼!学情班主任固然要了如指掌,作为科任也最好能了解。因为班情、学情决定老师的教情。“教”是为了“学”,“知学情”为的是能对症下药。
那历史班的班情是怎样的?学生的历史这一科的学情又如何?
以2004届高三8班为例吧。
(1)生源构成:繁杂、参差不齐;正取生与择校生比例严重失衡。
高三新组建的历史班全班共48人,生源构成如下:
正取生
择校生
华英生
体艺生
插班生
人数
10人
38人
8人
10人
11人
比例
20.8%
79.2%
16.7%
20.8%
22.9%
华英生是指高一入学时,以民办公助形式招入的学生;体艺生是指高考准备报考体育、音乐舞蹈、美术学院的学生;插班生是指进入高三后才从化学班、物理班转入历史班的11名学生。
(2)学习成绩:班底极差,平均成绩与年级差距巨大,尖子生奇少,后进面特大。
这是高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统计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综合
年级
平均分
101
74
94
106
本班
平均分
98
55
84
68
91
与年级差距
—3
—19
—10
因历史班单独命题,无法比较
—15
(3)就历史学科而言,现状更令人担忧,急需挖潜。
虽然高二已经分出历史班,但上学期的课时一直只有两节,这与非历史班没有任何区别,下学期仅增加1课时。更为严重的是,进入高三关键的一年了,又有11个学生铤而走险地从物理班、化学班转入了我们历史班。高二整整一年,这十多个学生,历史有没有学,学得怎么样,不得而知!所以,前景不容乐观。高考要取胜,必须补短扬长,八班是历史班,可由于上述的原因,历史并不是他们的强项,或者准确地说,他们根本没有强项。对于高三才转入历史班的学生来说,历史更是他们的弱项。
高一打基础,高二是关键,高三出成绩。身为这个班的历史教师,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怎么办?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才能创造奇迹-------使历史学科成为学生的救命稻草。
2、        备教法:“志”、“智”双管要齐下
(1)     备教法——树信心,励斗志,“攻心为上”!
这项工作,班主任要做,科任老师也必须做。为啥?因为在学生的思维中,班主任对他们的管理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会“麻木”了。如果科任老师能找他们说说话、谈谈心,就不同了,他们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有时只是一席话就足以令学生感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那怕是不当班主任,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思想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作为历史教师,我相信思想的力量,相信“奇在精神”。要挖掘学生历史学科的潜力,首要的一点是“树信心,励斗志”!历史班学生由于起点低,基础差,几乎是每考必败,士气低落,普遍学生存在自卑感重,自信心不足的现象。但有一点,因为语、数、英、综合较差,他们对历史学科寄予了厚望,甚至把历史学科作为唯一的出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我找到了突破口,对症下药,“攻心为上”,在平时的聊天、谈话中,在测验、考试卷面留言上,我都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引经据典,以史为鉴,把历史作为主阵地,既让他们意识到危机感、急迫感,又能感受到只要树信心,有斗志,讲方法,是有希望的!
【实践案例】下面是其中一例,写给学生的《新年寄语》 ,我把它过塑放进新年派给学生的“利士”封里。
奋斗传奇
过去一学期,我们一起奋斗,一起攀登,笑过、痛过、哭过,虽说不上荡气回肠,但确是我们人生中珍贵的一页,历久恒新!虽然,你们常见的是我冷峻严厉的面孔,听见的更多的是我的询问督促……然而,暗地里,我在为你们的不甘落后鼓掌!为你们的攀峰折桂喝彩!也为你们的驻足不前而忧心……我欣赏你们的多才多艺!我羡慕你们拥有蓬勃的青春、拥有多彩的梦想!……但同时我也痛心某些同学的不思进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现在,我们已处于高三的最关键时刻了!今日不“搏”,更待何时?!年轻的我们已没有退路,惟有一“拼”!爱拼才会赢!要想在考场上得心应手,我们就得发扬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于胜利”!在革命的低潮时期、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不气馁!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我们就得发扬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接受艰苦的训练,学习上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境界,竭尽全力谱写生命的乐章 ……
泪是咸的,汗是涩的,但心是甜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我们深深地懂得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的道理。成功往往不在于你有多聪明,而在于你不懈的努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所谓:“有志者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不经风雨,又怎见彩虹”!看!History的旗帜在向我们招手!听!我们的歌声多嘹亮,让我们一起“拼搏高三,品味高三”!共同书写那《奋斗传奇》:与你互勉,并肩奋斗,要让那光辉收于我手……
英雄莫问出处,我们要笑到最后!我们要笑得最甜!
林老师与你共勉
(2)     备教法——立足课堂,适度培优、关注差生,因材施教,开发智能。
要对症下药,除了“励志”,当然还要想办法开发学生智能。正取生与择校生比例严重失衡,择校生特多,后进面大,日常教学如以照顾中等学生为主,会造成极个别正取生吃不饱,相当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不知所然”,教学工作难度大,也直接影响学生成绩的发挥、提高,教学怎样兼顾?历史学科的学习状况参差不齐,从物理、化学班转来的同学,既要跟着大集体学新的课本《中国古代史》,又担心高二的两本《世界近现代史》怎么补回?难度大啊!历史要培优吗?没几个学生。要补差吗?多得很!最后我采取了“立足课堂,适度培优、关注差生”的办法,历史课堂是主战场,要立足,抓基础,满足中间层次学生的要求,把课本知识讲通、讲明。课余,籍着级组的培优补差工作,抓两头,希望能在第二战场打个漂亮仗,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级组的指导下,对尖子生,关爱,帮助,支持,在培优班多讲学法,并进行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的训练,让尖子生飞得高,飞得远;对边缘生,热情,和气,率真,让边缘生跑得稳,跑得快;对后进生,多关注,要大度,包容,恻隐,让后进生走直了,走准了,助他们一臂之力。总之,审时度势,因材施教,把工作做在前,做足功夫。
【实践案例】下面一段话语,是我把何校长在高三某次会议上的发言,整理修改后,与学生的又一次交流,它实质上是提醒学生审时度势,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学习潜能、智能。

尝闻一说曰:学习要经历以下四个心理过程,方能达到至高境界。
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三、“知道自己知道”
四、“不知道自己知道”
这并非在玩文字游戏,此实乃金石良言。何以见得?
一模前的你,是否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一模后——二模前,我猜你肯定“知道自己不知道”,正努力查找自己还不懂的知识,从多拿一分做起,查漏补缺吧!
二模后——高考,又该做些什么呢?查自己懂了那些,保证高考时把这部分的知识拿下来,稳操胜券!换言之,就是“知道自己知道”!
因为高考有三大战场:基础题、中等题、高难度题,比例是2:6:2。要在高考中获胜,必须“必胜第一战场,打赢第二战场,坦对第三战场。” 做好基础题,把握得分主战场。
高考后,该到怎样境界?你说呢?

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一期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务处和高三年级组的具体组织和指导下,高三第一期的初轮复习工作进展顺利,现已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任务,较好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现就一期来本人对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感触做一回顾,敬请领导、同行批评指正。
一、搞好第一轮复习,贵在因材施教,夯实基础,注重实效,稳步推进。根据本人所带这届高三文科班76C、77C、78C的学情实况,早在暑期补课前制订了较周密的教学计划。由于本届高三学生历史学科基础参差不齐,各班又有十几到几十个艺术、美术、体育专业生,专业训练会耽误大量的复习时间,使得有限的复习时间更加吃紧,因此为了提高复习效率,保证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的进度,我针对各班学生不同的学情特点,精心设计不同的教案学案,做到有重点有分别地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化,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明确的具体学习要求和任务。根据本届高三历史教学组的复习规划,我们将《中国古代历史》的新课教学与复习合二为一,每节课都有明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要求,每一章都有针对近年高考题型特点和要求的相应的检测训练,做到学以致用,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历史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有机的统一起来;在注重学科内知识系统归纳、综合的同时,随时加强文科综合知识的相关连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为第二轮历史专题复习作好铺垫。
二、充分利用课外辅导,督促学生及时准确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加强对个体学生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传承知识、创新知识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基础薄弱,根本上说明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缺乏正确的方法——具体的表现为缺乏适合个性思维特点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企求将课堂上所介绍的普遍方法都能自动的转变为适合每个学生的特殊方法,是不明智的,当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是稳步提升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主要方法。为此,我在课外辅导时间,特别注重个体学生在巩固知识和答题方法上所暴露出的问题,是普遍性的问题要帮助学生找出症结所在,反复讲解答题思路和规律;是特殊性的问题,要及时针对个性特征加强具体指导,并举出相关的题型,帮助认识掌握好具体的答题规律。
三、加强交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做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同提升教学质效,实现高考目标最大化。质效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追求目标,教学质量的竞争实质是学校整体教学资源整合优势的竞争。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加强教学交流与合作,是整合教学资源、挖掘潜力、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过去性、综合性、阶段性和规律性,学生对历史学科既感到有兴趣,更觉得难学,正是与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有关。因此,我们高三历史教学组针对本届高三学情的普遍特点,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和学情特点,加强第一轮历史复习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和方法,共同印制辅导方案和有关训练资料,做到经验共有,资源共享,整体提升高三历史复习效果,稳步推向高考目标最大化。同时,我们还注重加强与政治、地理教师的交流,将历史、地理、政治学科知识有机地连接,把文科综合题型训练分解到具体的学科知识中,培养学生综合答题能力。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目前,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已将要结束(预计2007年2月底结束),复习的任务仍然很重,尤其是专业生因专业训练和考试耽误了很多时间,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一大块补救上来,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我有信心有能力一定会找准切实的方案,会把今后的复习工作做好。

2008年高考已经圆满结束。在本次高考中,我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各项指标皆大幅超额完成,这全归功于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我有幸成为这个团结奋进集体中的一员,担任了高三三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并在高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我的历史教学工作作一个全面的总结。一、与时间赛跑
07年高三工作结束后,我便投入到08届的教学中。在前一届的工作中,由于一直抢时间,抓进度,在复习当中就有充足的时间轻松的完成每一步计划,高考成绩自然也比较理想,所以一接手08届的工作,我就特别关注教学的进度,因为新课早一天结束,就会有多一天复习的时间。我校生源层次较低,水平参次不齐,各班又有十几到几十个艺术、美术、体育专业生,专业训练会耽误大量的复习时间,使得有限的复习时间更加吃紧,所以,时间才是保障,时间才是分数,时间才是生命。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届在高二时就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度也比较落后,针对这样的现状,我给学生制定了五轮复习计划:07年12月之前完成一轮专题基础知识回顾;08年2月完成二轮通史专题复习;3月进行重点、热点知识扫描;4月进行大强度解题训练;5月回归课本,再次梳理考点。虽然时间有点紧张,但每一步复习计划我都能按时或提前完成,我校的历史复习进度依旧走在市里规定的进度之前。抢得了时间,也就抓到了分数,在以后南京市的多次模拟考试中,我校的达B率始终大步前进。
二、基础是关键
自高考江苏自主命题以来,江苏历史卷所呈现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根源,没有基础,学好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历史的基础就是史实记忆。对于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由于考试范围比较广,牵涉到古今中外众多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总是复习到哪一段,就记住那一段,等到再复习下一部分时,前面的内容又忘的所剩无几,包括一些基础较好平时学习也很勤奋的学生,遗忘率也非常高。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帮学生总结历史记忆的方法,在复习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尽量以点带线带面,把能关联到的知识都落实到位,让学生养成反复记,记反复的习惯。在抓基础的同时,更要注重复习的实效,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默写,及时默,反复默,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养成天天自觉看书的习惯,当天的知识,当天消化。虽然时间长久后会有所遗忘,但总体来说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总是积累的越来越多。
三、通史加专题
08届高考是江苏新课改以来的首次高考,与旧高考相比自然有许多新的地方,其中最大的新,就是新课程的教材是按照专题的方式,通过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分别呈现,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可却忽视了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时序性。学生在记忆时,完全按照书本的顺序,脑中形成的是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而不是一条线,一个面,他只知道历史事件的本身,而不知道这件事之前,这件事之后分别是什么,没有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这就需要高三教师改变传统的复习方法,把复习顺序颠倒一下:第一轮还是按照书本的专题进行复习,而且特别强调细致,扎实,因为教材是学生认知的载体,学生在解题时所需的知识必然去映射书本,没有书本的基础,以后的复习都无从谈起。在第一轮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二轮复习,这一轮复习,我采用的是通史专题的方式。
什么叫通史专题的方式呢?
也就是说,把通史和专题结合起来,适当的打乱专题的结构和书本的顺序,以通史为线索,以历史阶段为依托,把书本中的考点按时间顺序而不是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一一对应到阶段中去,然后再归纳本阶段内的专题。这样,学生在复习时,对于一个考点,就可以迅速的给它定位,并且可以“瞻前顾后”,连贯的掌握知识,这样,形成知识体系就顺理成章了。
四、实战中提高
高三教学一个非常现实的任务就是高考,因此,考试,特别是善于考试仍是每个考生必不可缺的一种能力。要想有效提高应试能力,必须要进行一段时间大幅度的强化训练,这个阶段应安排在考前的两个月。每节课上,教师布置两至三道典型例题,主要是综合性的材料题,让学生分析解题的思路,拿到题目需要走哪几步,注意哪些问题。每周安排一次正规的模拟测试,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包括解题思路和技巧,答题程序与速度,字词表述与专业语言,卷面整洁与规范等等。此外,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别,在同一份试卷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也会显示出不同的错误,因此,在每周测试后,教师最好在试卷上给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失误所在,并给学生提出复习的建议,改善的办法。这样做虽然工作量会很大,但也会很有实效,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又得到老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在学习中往往就事半功倍。
五、用心感动他
高三总复习是对历史成绩提升空间最大的时期,当然也是学生最艰苦的时期,在各门学科压力都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需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表扬,多鼓励,绝不轻易批评任何一个学生,用心去关怀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知道,不管有多么艰难,老师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不管有多么辛苦,老师也会和他们并肩作战,让他们树立信心,只有成功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时,学习才会有热情。
以上是我对高三历史教学的一些做法和反思。在高三一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坚持有步骤的进行复习,不断的改善复习策略和方法以适应新高考的需要,虽然工作量较大,但因为许多方法落到了实处,适应了学生的需要,所以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实效。在南京市的多次模拟考试和08年的高考中,我校历史成绩始终稳步前进,达B率节节上升。当然,由于经验不足,很多做法上还有所欠缺,还不够完善,在将来的教学中,我会吸取教训,尽量改进各种方法,争取有更大的收获。

为了促使全市高三历史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深入地钻研《考试说明》和教材,优化教学策略、探索教学规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对各校高三历史的教学情况就教学计划、教学案、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高三历史教师们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敬业爱岗的精神,同时我们针对各校高三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任课教师全市共有26位,从总体上看,各校高三的任课教师全是新老教师搭配,形成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较为合理的教学格局。教师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所有学校都坚持教学案一体化,课堂教学的理念、教学模式都有了较大的更新,课堂教学效益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学计划制订方面:
优点:
1、省中、光华、竹中、埭中、戴中教学计划中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策略具体,教学课时安排详细、能落实到每一周。其中省中注重抓基础、抓能力,关注临界生,追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进度合理,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光华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勾通,注重对学科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与激励;南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扎扎实实地抓好每一位学生自主整理构建知识体系这一工作,并且切实做好督查批阅。戴中认真分析本届学生历史学习的现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对策;竹中的计划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学科优秀生能再提高一个台阶,较差的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明确教学目的。
2、按照全市的统筹计划,在本学期期中考试前完成选修1和选修4的新授课教学,期中考试后完成必修1、2、3三本教材考点21至25的第一轮复习,接着进行第二轮主题教学复习,期末参加常州市必修1、2、3三本教材的高三统考,教学任务比较艰巨,但各校的计划中都作了妥善的教学进度安排,省中、埭中、竹中的教学进度落实到每一具体的课时。
问题:
1、光华、三中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比较粗略,不够具体详细,要有每一周每一课的具体课时安排,第二轮复习教学及早作出思考和规划,三中要突出教学策略和方法。
2、竹中教学案的设计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备课组成员虽然只有两人也要责任到人,分工明确。
3、埭中计划中要更新理念,不能“一模”前侧重于教学进度的完成, “一模”后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解题与应试能力水平,而应该将思维方法和能力训练渗透到第一节课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教学案设计方面:
优点:
1、本学期各校高三历史除竹中只有二位教师外,其他均有三位或六位任课教师进行教学,省中、光华、南中、埭中、三中各校能分工合作,共同研讨,坚持集体备课、坚持教学案一体化。省中的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精心设计编制教学案的重要性,发挥教学案的导学功能,坚持会课制度,备课组成员在设计教学案时和上完课后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共识,进一步完善教学案和优化课堂教学。
2、省中、光华、南中、埭中、三中能在精心设计教学案,研究学情,贴近高考,教学案中有考点【学习要求】【知识结构】【思考与讨论】【巩固训练】【质疑与反思】等板块,各板块较为合理,完整。省中、光中、三中、戴中注重典型题的解析,引导学生了解高考的命题意图和趋向。南中教学案注重单元结构示意图和每一节课知识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努力化繁为简,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省中的选修教学案设计注重将教材环节打通,有效地整合教材结构,精心设计板书,构建主干知识体系,充分发挥了导学功能;在每一页学案的页眉上都写上了具有激励性的语句,发挥了教育激励的功能。省中、三中教学案中的情景问题思考题注重于材料的选择和设问的有效性。省中教师重视学案的批改工作,在批改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批改中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问题:
1、光华、三中、竹中、戴中的教学案没能承载课堂教学的导学功能,教学案的【课堂思考与讨论】中材料情景思考题要能体现出课堂教学推进的进程,所列学校的教学案没有【课堂思考与讨论】这一板块。省中的学案以填空的形式来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有其可取的方面,但用大括号小括号树状网络式的形式,更利于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构建的知识体系,删繁就简利于学生记忆。
2、材料题的精选和整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用好材料题,这些问题解决的恰当与否,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戴中、竹中尤其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各校要认真研究选修课程的课标以及重难点,精心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材料情景题,在选材料和设计问题时,一要注重基础性,即围绕着主干知识,揭示和构建知识之间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二要注重拓展性:即第一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拓展,第二围绕着高考考核目标和要求在思维能力上进行拓展。
3、教学案的设计中要切实加强集体备课,主备者集体备课时要将自己教学设计的思路和策略在备课组内说课,其他成员要各抒己见,进行二次教学案的设计,达成共识。
4、有些青年教师对高考命题的思路和趋向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对课程标准、教材也没有进行深入的钻研和透彻的理解,集体备课后,没能很好地内化。青年教师要静下心来,沉下心来认真研究,理解每一个历史概念,弄清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透彻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及时吸纳新史观和新史学范式,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构建严谨、科学、合理的历史知识体系,引领学生深入浅出地剖析历史问题,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基本功,苦练内功。
课堂教学效益方面:
这一次高三历史教学调研共听了18位教师的课。历史课堂教学6节是优秀,优课率占33%,8节是良好,4节是一般。
《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一览表》
优秀
良好
一般
备注
省中
1
1
光华
1
1
1
南中
1
2
三中
1
2
戴中
1
1
1
埭中
1
1
1
竹中
1
优点:
1、大多数学校的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理念比较新、能体现课堂教学的“二主”模式——教的主导和学的主体作用。能较好的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从宏观上让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之树,从微观上让学生了解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同时分析、理解、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因果关系。创设的问题情景和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性,能注意到分层教学;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全方位地分析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师的引导、点拔、归纳到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以“问题教学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以问题的创设来构建知识体系,再通过基础知识、知识结构来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情境,让“问题教学法”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注重“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思维方法的有效训练。
2、省中黄爱芳老师,光华的肖欢老师、戴中的史洪保老师,三中的童颜凤老师能以学生为本,师生活动频繁,注重教学实效,在教学中不是把现成的历史结论抛给学生,而是层层推进,步步诱导学生感受历史、感悟历史,让学生自己悟出结论、得出结论。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思维的交流与碰撞,让学生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回答内容进行点评,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评价意识。南中、三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状态良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和思考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时发出会心的的笑声,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3、南中的老师们在课堂上坚持进行纸笔训练,充分利用教学案的预学和导学的功能,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思考过的答案呈现出来,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师生共同指出该学生思维中偏颇和失误,以此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刻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规范学生的答题要求。
以上说明这些教师能深入的钻研课标和教材,积极地开动脑筋、精益求精地进行教学思路和策略的设计。他们对教学的执着和孜孜以求的精神令人感动。
问题:
1、有的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功能,只是把教学案作为预习和练习的依据,不是把教学案作为课堂教学进程推进的载体。课堂教学中各校都要把教学案作为学生课堂教学进程推进的载体,让学生把教学案作为学习知识和思维训练的依据。
2、有个别教师讲课缺乏激情,以知识的罗列和知识的疏理为主,以自己的讲述和分析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主,甚至整个课堂教学一讲到底,没有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没有很好地或很少地创设教学情景和问题情景,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活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教学观念依然很陈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的了无兴趣、索然无味。
2、有的学校虽然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认真设计了教案,但由于学生长期以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而学生的思维不能被激活,有的教师教学的应变能力较欠缺,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关系处理得不好,教学效果不明显。
3、有的教师上课时只顾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太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和状态。
4、有的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时间太少或没有,没有形成让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对学生思维过程或回答的内容不能够作出很好的点评或点评不到位。学法指导的力度不够,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学生所想所做。
5、在课堂教学中一问一答的思维训练仍较多,纸笔训练不能很好地落实,很少进行纸笔训练。有的教师总认为纸笔训练太浪费时间,一道题目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教学进度和任务就无法完成了,没有处理好个别学生的思维训练与全体学生思维锻炼的关系。有的学校尽管已注意到纸笔训练,但无论是理念上还是操作层面上都不够到位。
6、青年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加强思维分析的力度,加大从改革背景到措施、措施到作用内在的逻辑推理,以此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每一节课的每一教学环节都要选取和设计最有实效和优化的教学策略。
2011届本学期高三历史教研计划与教学建议:
教研计划:
1、高三第一轮调研后,总结调研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对策进行整改。
2、9月26日在省中进行2011届第一次高三教学研讨活动。
3、召开高三备课组长会议,商讨第二轮主题复习的事宜,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思考有效的教学策略。
4、邀请大学专家教授来溧作专题讲座。
5、到一些学校进行分散调研,进一步督查,落实整改的情况。
6、期中考试后,加强试卷分析的力度,发现问题,寻求策略。
教学建议:
2010年江苏历史试题是一份平实稳重,难度略有下降的试卷。试题注重考查能力和学科素养,在2011年试题命制中会继续坚持这个命题趋向的。在江苏省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落实“减负增强”的形势下,2010年的江苏卷给我们留下新的思考,同时也对新一轮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灵活运用并学以致用
《考试说明》是历史高考的命题依据,也是高三师生复习备考的依据。高三复习必须以《考试说明》为复习的指针,始终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研究《考试说明》中要认真做到如下几个方面:①注意试卷结构中分值比例的变化,近几年来历史科高考注重对必修知识的考查;②注意考查内容表述的变化和增删;③认真研究四项考核目标和要求,创设与之能力要求一致的新材料新情景的题目进行有效训练;④注重典型题示例的研究和设计相关的题目进行专项训练和测试。总之,对《考试说明》的研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更应当和课标和《教学要求》相联系,真正吃透《说明》,达到灵活运用,在教学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走向高考,学以致用。
2、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构建符合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
纵观近几年来高考录取的情况,文科生“语数外”三科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导致录取上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选修合格而三科不达线。各校针对这一状况,不仅大量削减选修课时(有的学校仅仅只有“每周四课时”),而且还杜绝布置课外作业,个别学校甚至规定选修科目老师不得利用课外时间辅导学生,这使得历史老师不能使劲、不敢用劲,唯恐B级率过高与三科严重不匹配,遭到校领导的批评。如此认识和行动又进一步加剧文科在三科上的竞争。“屋漏偏逢连夜雨”,2010年高考录取采取文理专业分开招生,招生比例在3:7左右。要上本科,就必须在三科上有着较强的优势!在这种形势下,缩减选修课时就成为各校的主要举措,历史学科的课时显得更为紧张了。
2011届高三历史教学面临如此新形势,我们该怎样应对?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去争取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①打通教材,指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依据《考试说明》知识点的时序,充分利用暑期,耐心指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以时序为轴、专题为辅,打通教材,中外贯通。将不同模块、不同章节知识之间的桥梁搭建起来,时序意识强烈了,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就会有感觉。有了时序意识就是收获,在高三的新一轮复习教学中就可以奠定一定的基础知识。
②合理补充,为新一轮复习作好铺垫
模块专题体例往往侧重纵向联系,而淡化横向时代特征,适当合理补充阶段特征,这样可为学生认识历史做好背景铺垫。有关阶段特征的现成资料很多,教师如果硬邦邦地印发学生强记,学生不能运用自如,无疑又是画蛇添足、增加负担。教师可以尝试从史料现象中提炼特征。教学中应突出“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等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各因素错综作用、交互影响,而相关知识点在理解上难度较高,要舍得花时间去剖析这些时期的历史,舍得花精力去找题目巩固这段历史。另外,两次世界大战也是应该作适当补充的,进而为学生理解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冷战格局的背景提供素材。补充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影响了进度,但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记忆的品质提高了,做题的错误率降低了,这是事半功倍的事。
③左史右图,为历史找到自己的位置
“左史右图”,古人学习历史的方法很有道理。选修历史的学生,除史地学生外,大都对地理方位比较陌生。学习历史却不知道河南、湖北、安徽在哪里,如何又能去理解“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必要性、如何又记得住鄂豫皖的地名?如果不知道意大利和英国地处何处,如何又去理解“新航路开辟后商业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今年江苏历史卷中第6题考查了威海卫海战中清舰队的全军覆没,第10题百团大战中华北“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学历史心中没有几幅地图是不可想象的。让学生心中装有几幅地图对学历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地图要求知道各省简称、省会及方位;知道长江、黄河流经的省份;能以通商口岸和开放城市为切入口,填出沿海、沿江主要省份和城市;世界地图要求填出七大洲、五大洋、主要海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周边邻国,并能指出全球化趋势下三大区域化集团的主要国家——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工具。
④整合目标,把握考点的价值指向
高三备考的依据不仅是教材,还包括《课程标准》、《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江苏省教学要求中教学建议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单调的高三复习变得趣味、生动。教学要求中的“学法建议”并非要在复习中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落实,而是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学生去思考学法,使学生知道历史研究学习方法具有多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
新课程强调时代感,所以复习中要发挥历史知识资政教化的史学功能,明确要求学生在试题训练、尤其是主观题训练中,刻意揣摩试题的热点指向。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对现实立意的敏感度。
3.研究高考试题,训练解题方法技巧,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能力只有在训练中得到提高,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的示例题,切实加强课堂训练。
①高考试题的规范性、导向性不容置疑。在课堂复习训练中,要注意加强研究和分析高考试题,选做一些江苏、广东、山东、海南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让学生消除对高考试题的神秘感,增强自信心。将新课改地区的高考题、模拟题,按题型或考点将其分类汇编,同时按照自己的复习意图,编制和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新设计”的题目让学生随堂练习,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展开思维碰撞,共同解答每个问题,领悟并总结解答各种高考题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阔思维。
②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没有正确的审题,只能徒劳无功。审题包括审题目、审材料等,在复习教学中通过实例锻炼学生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删除无效信息、防止干扰信息。引导学生会找“题眼”,领会试题的“立意”所在。依据“找出关键词语→ 弄清答题的方向和要求→找准试题设问和教材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点”的审题程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③训练学生学会答题的方法,尤其是要加强对材料题解题步骤的训练,针对学生存在概括能力差(罗列抄袭而不是抽象归纳),指导学生学会从材料中准确地获取信息,有层次地阐述结论。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
④强化训练学生的历史语言表达能力,紧扣得分点,规范答题语言,减少失分。学生答题不规范是失分的一个“瓶颈”,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错误为反例,用实物仪投影呈现学生的答案,加强规范解题的指导,重视答题思维的逻辑性、思路的广阔性、表述的严密性和科学性、答题的完整性。
⑤抓实限时训练,提高解题速度,保证训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4、聚焦课堂,减负增效,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
在当前江苏这种高考模式下,高度重视“语数外”的上线率的形势下,聚焦课堂,积极开展有效的历史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历史教师要精心安排好仅有而且宝贵的几节课,切实提高课堂效率,认真坚守住历史课堂教学这块阵地。
①切实加强集体备课,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督查。每位老师在进行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和考点,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多角度地创设设问思考,本着“轻负高效发展”的原则,独具匠心地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教学环节。
②聚焦常态课堂,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施教,落实“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漏易混知识点)“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也学不会的不讲),优化课堂教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特别是对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线索要加强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③重视“教学案”的预习功能和课堂思考训练的批改及反馈,问题情景要精编精选精设计,批改要及时认真,讲评要切中要害,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建立错题档案,保证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④抓好培优辅差,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实现培优拔尖和“医瘸补缺”两不误。
⑤注重测试的规范与实效,从编制试卷、批改分析到整合讲评都要以教与学的“诊断”和“医治”为落脚点,保证“周清月结”。力求做到“精讲”“精练”“精评”,讲练结合,练后精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自我消化时间,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的反思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和安排,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规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
⑥教后要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上的得与失,围绕“有效教学”认真进行思考,认真撰写教学札记和自己的感悟反思。
5.吸纳最新史观,关注史学范式
近年来,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式范式和社会史范式对高考历史试题的设计影响很大。这也是近几年江苏卷历史试题的一大亮点。高考命题人员大多数为高等学校历史领域的研究专家,他们对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某些领域具有深入的研究,在命题过程中必然渗透他们关于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学术观点。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领域。第一,要关注文明史。“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总纲,也是2010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文明史观:①必修1政治文明;必修2物质文明;必修3精神文明; ②中华文明:辉煌和骄傲的古代文明;曲折和屈辱的近代文明;崛起和复兴的当代文明。第二,要关注现代化史观:世界近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第三,要关注全球史观:放到全球看局部;站在局部看全球。第四,要关注自然。新课程既然关注文明史,必然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第五,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增加对史料的鉴别和评价等方面的训练。对教材知识从新的角度构建新的体系,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6.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事热点、焦点
历史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学科属性决定其必然与当今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关心的问题相联系,突出其“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近几年的各地高考历史试卷中,以当今社会和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的试题大量出现。所以在复习教学中,应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用历史思维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与逻辑性,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注重四个结合:
①传统与创新交替。传统指的是基本题型没有改变,还是采用了两大类型:选择题和材料题型。内容以考查基础与主干知识为主,没有出现全新的题型。创新则指的是题目内涵的设计上摆脱了过去就事论事的模式,开始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②基础与能力并重。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素质考查为中心,着重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
③情感与生活结合。新高考在题目的设置上较好的地体现了三类价值观:一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如民生、人权、民主等;二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三是爱国主义精神。注重树立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多元意识、社会问题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重要的价值观念。
④历史与现实互映。重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试题的综合性。从现实立意,从古今联系中取材是新高考试卷最为鲜明的特色。
在当前江苏高考的模式下,“减负增强”的形势下,历史学习与历史教学任务更重,使命更艰巨,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必须抖擞精神,鼓足精气神,知难而上,力争2011年高考历史选修学科再创佳绩。

[摘要](1)改革的潮流促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综合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历史教改的热门话题。
(2)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使历史呈现出它的阶段性特征,这特征将导向对历史发展的本质性和规律性问题的认识。
(3)应该依据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标高。
[关键词]学科内的综合、学科之间的交叉新情景历史体系‘面’‘线’
渗透学科能力知识体系网络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有利于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新形势下出台的“3+x”高考方案,正是为适应培养综合型、竞争型人才的举措之一、它必将对普通中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今年是我省实行综合考试以来的第三年,在这三年中,我担任了高2001届、高2003届历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不断地总结、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文科综合考试与高三历史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改革的潮流促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综合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历史教改的热门话题。所谓“综合”大致包括:学科内的综合、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中渗透现代意识等。其中选择题以若干中心论题为主线,牵连、延伸出包含能力要求的小问题,如“罗斯福新政”从基本内容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松江棉纺织业”从兴盛到衰落的原因及后果,明显体现出从基础知识到历史概念,从古代到近代的综合性和跨时代性,学科能力的特点十分明显。什么是学科能力要求呢?“历史学科能力是我们要求人们所能达到的对历史认识的某种水准”。①高三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历史,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所以,我们过去强调重视学科能力培养作为教改和教学的主要方向。
历史学科从本质上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人类社会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政治、地理、语言文化和其他自然科学血肉相连、密不可分。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历史教学深层次能力要求的反映。因此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应该有目的地选择新材料和设置新情景,有目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三历史教学应注重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应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融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网络是多方面的,高三教学应侧重与专题性知识线索,强化专题复习,比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线索,中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衰的线索,世界近现代史中某一国家的经济发展或政治制度演变的线索等等。这些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教学中应突出重点、兼顾基础知识、侧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中可把复习内容划分为若干单元。其实每个专题也是一个单元。……其实每个专题也是一个单元。横向的单元是局部的‘面’。纵向的单元是‘线’,‘线’的交织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②在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体系基础上,教师应加大能力训练的力度,讲清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探求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把握由“知”到“识”的飞跃,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历史的启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思考和辩论,应给学生预留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
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使历史呈现出它的阶段性特征,这特征将导向对历史发展的本质性和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就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如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隋、唐;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同一历史现象在上述各时期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如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而各个时期表现出来的相同历史现象也各具特色,如农民起义,表面上看,他们都成了封建王朝换代的工具,实质上其口号和纲领,也就是斗争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我们在教学中,应强化和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将具体历史事件放到这种特征中去考察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深

2005年高考已结束,各科试卷也已陆续公开,虽然离成绩揭晓还有一段时间,但颇有须要将这一年以来的高三历史教学事情做个总结。这不仅是将一年来教学的所得所失整理成文,更重要的是能为往后的历史教学事情提供一个借鉴。
2005年结业的高三文科班,我是从高一开始担任任课教师的。在高一时没有文理分科,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总带着一种副科的感觉,仅仅是应付测验而已。等到文理分科时,学生大多也会因为理科或数学成绩较差而选择文科,真正有兴趣者寥寥无几,这也是几年来文理分科的常见现象了。高二文科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由于已带上了高考的烙印,因此学习时就比力认真了,对于我布置的任务已再也不像高一时那样能拖则拖,已能较积极地完成各项作业。当然,在这部分学生中间也有层次上的差异,而且差异还很大。每回测试,无上分与最低分之间总会有数倍之差,这也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到了高三,由于经过高二一学年的努力,学生间的差异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小,尤其是一些落伍生,通过自己的勤奋,做到了超越自我。因此在高三开学之初,高三文科班的学生层次基本上分为三个层面:成绩稳定在一百分以上的、成绩在70—90分之间的以及成绩在70分以下的。这样一来,高三历史教学就比高二时容易着手了。高三,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高考,其次是高三文综测验。虽然对于文科班来说,文综测验应该不成问题,但因为文科班学生层次差异还是较大,对极少数学生来说还是有些困难。因此在高三学年第一学期的历史教学事情安排中,我先是完成了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然落伍行了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复习,并没有如通例那样在结束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的第一轮复习后再展开第二轮专题复习,而是采取就每一部分直接将两轮复习合并在一起,其原始目的就是为了对付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时的文综测验。在文综测验结束后,就按照既定方案,别离举行了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的两轮复习。一般来说,采取的方式是用自己编写的复习提纲结合适当的习题。基本上,在2005年的四月底结束两轮复习。在蒲月份的复习安排中,我主要就史学理论和试题题型举行针对性地复习与训练。此外,在高三第二学期的复习中,还平均每个星期安排完成一份模拟题接洽,其中每两周安排一次课上的模拟卷测试。每份习题,无论是家庭作业还是讲堂测试,不仅予以批阅,还给出成绩,事后再利用讲堂时间举行集体评讲。
以上即是三年来,尤其是高三一学年的历史教学与复习大概情况。由于我是第二次担任高三文科班历史教学事情,因此事情安排大要上传续了之前的安排,只是针对某些新情况作了一些安排。在高考结束后的这段时间中,我对这一年来的历史教学事情举行了一些思考,有了些想法。
首先,就文科班学生三年来的学习态度而言。这批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历史学习中,其态度各不相同,虽然其中有个别学生在高中三年中的学习态度始末如一,十分积极,但大部分学生却经历了高一的无所谓,到高二的初步警醒,再到高三时的积极投入。在高考前的一段时间来看,大部分同学对高考是做好了筹办,但由于高一时学习的无所谓态度,致使最重要的历史基本技术没有充实获得培养,因此这批学生中有不少人即使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但获得的效果却微乎其微,很难获得成绩上质的提高。因此,我认为高一的历史学习是最重要的阶段,应当尽教师的能力去排除学生中存在的历史副科看法,尤其是对于高一学生中存在分科时选修文科的那部分学生。虽然这对于教师来说比力难,但还应该尽力去做。此外,在高一教学中存在一个矛盾,就是大部分学生会在此后选择理科,对他们是以高考要求来对待,还是以文综测验要求来对待。我在教学中,基本上采取的是文综测验要求,结合部分高考难度来实施教学。一方面,是将难度放在大部分学生可以接管的规模,同时满足一些有兴趣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使部分理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从文科学习中看到希望。在高二分科后,我再根据学生的情况逐步提高教学难度。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对于大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而言比力合适。但是,对于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这可能影响了他们的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我在这三年以来历史教学中的困惑,究竟是以大部分学生为教学难度选择的着眼点,还是以少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就是正式生)为难度选择的着眼点,在这届学生中我选择的是前者。
其次,就高三总复习的方式而言。我采取的是自己编写复习课本结合习题练习的方式。这一方式,对教师而言有很大的帮忙。因为自己编写复习课本,其实就是对自己历史知识的一次总结和提炼。在课本中不仅要囊括考纲和教材中的知识点,还要做到去粗存精,将复杂的知识点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的知识点整理成知识系统。由于自己在第一次担任高三文科班历史教师时已将复习课本整理成文,因此在此次历史教学中对已成文的复习课本作了进一步的修改,以适应已变化的教材和考纲。其次,由于在编写课本时已思量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在使用时就显得比力从容,而且一份课本在手,省却了学生讲堂上繁琐的笔记记录,能让学生将精力更完整地投入到讲堂复习之中,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讲堂复习效率。而对于学生来说,有了这份复习课本,不仅能举行课前的预习,而且在课后也能针对自己的情况作针对性的巩固,从而能更合理地调配自己的复习时间,做到事半功倍。从实际情况来看,的确对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和讲堂效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出现了两个情况:有些学生会过分倚赖复习课本,而忽视了教材上知识点的复习,以至于测验中时常出现细节性的失误;而有些学生则过于重视习题练习,而忽视复习课本的巩固和教材知识点的把握,以至于测验中虽然速度尚可,但答题质量却不甚理想。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平凡时常提醒学生,并不断检查学生的复习进度与复习质量。这样一来,虽然教师的负担比力大,但对于学生而言则增加了复习的自主性与可操作性。
第三,就高三总复习的安排而言。在完成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后,先后别离举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的两轮复习,并没有举行整合性的两轮复习,最落伍行史学理论和题型精讲。这一复习安排主要是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时的文综测验的影响,也属于一种无奈之举。但是这一复习安排,对于学生来说,复习上具有每一知识单元复习完整性的优势,但也出现了缺乏综合性掌握的劣势。因此,我在复习中还针对性地安排了综合性的测试,加以弥补,主要是采取每周做一张综合性模拟卷的方式。此外,在每完成一单元的复习后,布置学生回家复习教材知识点,然后由我抽查。不过,这主要依靠学生的主动性,而非由教师强制性的措施。我主要是思量到学生彼此间的差异,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需要这种通例性的复习形式。在复习历程中,除了我特意叮嘱的个别学生外,还是有部分学生愿意主动地来我这搭接管抽查。其实,教师抽查对学生来说益处很大,尤其是能帮忙学生查漏补缺,继续完善知识系统。总的来说,对学生而言,在高三一学年中,完成的练习并不少,而且部分学生在接管了我的抽查后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还是有部分学生缺乏这种复习上的主动性,也许这是我过于重视学生复习中的主动性的缘故,不肯过分硬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但实践也证明这种方法对于那些主动性较强的学生而言效果十分明显,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而言几乎没有作用,他们还是我行我素。因此,我认为有须要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要求,尤其是对于那些主动性欠缺的学生。
第四,就复习习题的选择而言。我在每一单元的第一轮复习中,在完成每一章的复习后都举行一次测试,以查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这部分习题常由自己组合而成。在第二轮复习中,主要采用经过选择的专题性习题集,就每一专题举行检测。而在日常平凡举行的综合模拟卷练习中,主要采用百套名卷重组和高考冲刺,之以是选择这两套试卷集,主要是因为试题的新鲜和题型的完整性。而在最后的史学理论和题型精讲中,则主要依靠我选择的习题举行针对性的讲解。从实际操作来看,两轮复习中采用的试题和模拟卷试题由于自成系统,故而在使用中对学生的巩固而言有一定的帮忙。而在最后的史学理论和题型精讲中,由自己精选试题,因此更具有针对性。因此,这些个措施在实际中效果还是比力明显的。在完成每一份习题后都举行详细地讲评,能够及时弥补学生解题中的不足。尤其是最后的题型精讲中,更能针对学生解题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举行逐一针对性讲解,尽量提高学生答题效率和质量。
上述这些个即是我在高三历史教学和复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其中有所得也有所困惑,特此整理成文,希望自己能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复习计划和安排加以完善,以期在往后的教学事情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复习效果。

07年高考早已落下帷幕,回顾一年来的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感慨颇多。这一年里可谓风风雨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考试,由于努力、付出与合作,我们集备组取得了令学生、学校满意的好成绩,在青岛市期初考试中,取得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青岛市期末考试通考中取得平均分、优秀率均第二名的成绩;青岛市二模考试中取得优生达线率全市第一名、平均分第二名的好成绩。成绩的取得,与努力与耕耘是分不开的,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全面规划,科学安排各轮次复习。
04年山东省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近三年的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它涉及到高中课程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逻辑、实施、评价等等,观念新、范围广、力度大,对我们老师而言,2007年新高考既是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们未雨绸缪
结合对新教材、历史课程标准和新高考的理解,全面、具体而又科学地规划历史学科在高三阶段的三个轮次的复习计划,内容如下:
(一)第一轮复习
★时间:第一轮复习,从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11、12月份),应基本完成。
★理念:稳扎稳打——夯实基础
★思路:
(一)按照新课标去整合基础知识:
1、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整体把握教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根据构成要素掌握历史事件,整合基础知识
3、对同类重要历史事物发展线索的整合
4、对同一阶段中外历史知识的整合
(二)日常应对新高考的一些具体做法
1、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应用:
3、精选习题、精讲精炼和解题方法的训练
(三)、关注学生、关注细节
1、关注学生(尖子生的培养)
2、关注复习和考试的细节
★主要的复习方法:
1、根据课标,明确考点。将课标中的考点以关键词的的形式突出圈划,并分析理解考点间的关联,即共同阐明一个什么主题问题。
2、.根据主题及高考热点,梳理这一专题的学习思路,提示复习方法
3、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知识线索、重点难点、相关小专题、典型例题(或高考题链接)、规律性问题总结、高考预测
4、理清线索,抓住主干。用树状等图示边写边阐述知识体系。
5、重难点问题的分析。应重点着眼于基础知识讲清讲透。在夯实基础上,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
6、针对每一考点,精选例题,不能只讲出答案,更重要在于分析其出题的意图,针对的考  点,讨论解题方法,区别容易混淆的知识,适当进行中外古今,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领域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第二轮复习中更常用)。
7、课堂或课后练习巩固。每个考点配合5-6道练习,从不同角度理解一个知识点。
8、阶段检测、综合练习及模拟考试认真对待。一方面,学生可以锻炼以适度的压力和答题  节奏来适应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增强对考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老师通过考后诊断分析,把握学生对个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调整策略,也便于指导后期工作。
9、鼓励学生自主复习。以上一系列过程,适当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即抓主题—圈要点—列提纲—画框架—善质疑—能解答—多反思。
★效果:由于第一轮复习规划科学,方法得当,训练及时且针对性强,在青岛市期末考试通考中取得平均分、优秀率均第二名的成绩。
(二)第二轮复习
★时间:06年月12月份——07年3月份
★理念: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从问题的、联系的、综合的角度将知识专题化,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阶段。(纵横关系)
★工作目标与思路:
1、本阶段教师工作的要达到的目标:
①精心设计和选择专题:由整个备课组集体协商,共同确定。集思广益,多借鉴各地的二轮复习材料和思路,认真地分析、讨论和筛选,从整体上确定整个二轮阶段要复习的专题。
专题确定原则:既要照顾考纲主干知识的覆盖,又要注意现实热点问题的适当选取。
②注意:专题立意要新颖,实用,不能将旧教材的传统专题搬来改头换面。要结合本学校、本班级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结合学情(学生一轮复习的效果)。
2、本阶段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①养成答题的“六性”:
A.简洁性:在准确、科学、概括的基础上,简洁、明了、通顺地答题,并注意行文的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
B.完整性:建议先列出答题的提纲,以避免答题随意性,导致偏题或漏点。
C.发散性:敢于突发奇想,大胆思维做答。
D.综合性:要史论结合,有史有论。
E.拓展性:视野要开阔,要左顾右盼,注意古今中外知识的联系。
F.规范性:卷面要整洁,字迹要清楚
②熟题、易题不丢分,生题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会知识的迁移、变通。
③对于积累的知识和题型有一定的归类、总结、提升,有个人的感受、体会、收获。
④学生应建立“错题本”,如有可能,甚至能建立“好题本”(将好题、典型题目总结归纳,在三轮复习时使用,必能收到极佳之效果)。
★具体做法:
一、优化专题,培养能力。
按照考纲的历史顺序,结合教材编排顺序,科学地确立专题,重新制作学案,为学生建立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思维能力。
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依次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二战前)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二战后)中国现代史。每一时期又根据政治、经济、文化顺序复习编排。具体如下:
中国古代史:1古代政治制度史、2、古代经济、3、古代思想、4古代文艺与古代科技5、春秋战国社会巨变、6、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
世界近现代史: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体建立   4、两次工业革命  5、近代工人运动6、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7、俄国和苏联历史
8、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9、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10、世界近现代科技
中国近代史:1、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与中国抗争2、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略与抗争   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现代史:1、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曲折发展   2、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4、中国近现代科技和文化
二、、学以致用,调动学生参与,提高实战能力。
学生是高考的主体,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我们的一切成绩都要通过学生来体现,课改下的高考更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提升能力,学以致用。
1、多做调查,做到先调查研究、在备课讲课。利用小纸条等多种反馈形式,及时发现学生不足,学生欠缺什么,突出讲解什么,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备课,自主整理,相互分享,共同进步。采用知识整理分组、,疑难问题对讲等各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实战训练,以考代练,学以致用。每周阶段、综合各考练一次,规范答题。
从一模文综测试试卷来看,部分学生不适应文科综合测试的试卷长度,掌握不住答题节奏。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审题不够深入,答题不够全面,书写不太规范,这些现象要通过实战训练,及时调整,才能胜任高考。
4、重视学生心理疏导,克服急躁情绪。高考已进入倒计时,学生在复习中总觉得头绪多,头脑发胀、记忆模糊,而产生急躁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做好学生心理疏导,要多加鼓励,少加打击,要重视过程,淡化结果。落实优生补弱计划,分期、分批、定时找学生谈话,及时指导与鼓励。
三、创新思考,旧中觅新。
注意研读新教材,以新观点、新视角去整合基础知识、评价历史事物,善于从旧知识中悟出新意。
★效果:二轮复习中我们科学地确立了既要照顾考纲主干知识的覆盖,又要注意现实热点问题的适当选取的专题提纲与学案,精选了与专题相配套的习题,着意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地学科学习习惯,形成纵横交织的知识网络。在全市通考中依然成绩优异。
(三)第三 轮复习
★时间:2007年4月至高考。
★理念: 回归课本,查漏补缺,消灭知识盲点;针对高考试题的题型、题量、难度进行模拟训练;并以考前模拟训练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工作思路与目标:
1、本阶段教师的工作:
①精心研究各地试题,甄别、取舍、消化、落实各地有关高考的信息,揣摩高考命题的大方向,形成自己的一套考前指导思路。
②训练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答题的规律,理清答题的思路,按照“一审(审题)、二抓(关键词)、三扣(紧扣题意)、四展(拓展思路)、五答(回答要点)、六查(查漏补缺)”的要求,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层次化,层次逻辑化。
③各地的材料和交流试题正陆续到来,使用时,一定要有所选择,选择那些最切+合我们实际的题目进行训练,不要整套题直接搬上来。
④将高考热点有选择地使用,设置小专题,进行针对性地训练。
2、本阶段学生要达到的目标:
①回扣教材,保证主干知识。
②答题力求“准、全、简、美”;
③正确分配时间,掌握做题速度;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和心理应对能力;
④灵活地应变陌生的情景、角度、设问,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组织应答能力。
★复习方法:
①以纲扣本,把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试的内容与教材对照,细细地过一遍,加强对漏缺知识的记忆和消化,并要把书中最主要的内容要熟悉一遍,横下心来,大胆取舍,不要患得患失。
②粗线条、短周期地回顾课本主干知识及知识网络,从课本目录及课文中章节目标标题、阶段特征、历史线索、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入手。
③重点回访错题本、好题本(尤其是基础题),找出错误的原因,努力减少审题或非智力因素的失分。
④收集几道近几年高考主观题(尤以上海高考题为首选),重点揣摩其标准答案的行文风格,把握提高主观题得分率的技巧。
⑤组织适当的模拟训练,严格按照高考要求进行实战演习,让学生在演习中体验高考氛围,在体验中学会适应。
⑥关注热点和地方史(山东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
高考历来不回避热点,备考无疑不关注热点。根据06—07年来重大时政要闻,找出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学科有可能进行综合的结合点。从历史学科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为学生解答综合题,备好料、选好材,找准角度。拟定完成以下几个热点专题的复习:一大国的崛起;二齐鲁史话;三和平外交祖国统一;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五和谐社会的构建;六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等
★效果:三轮复习中我们制订了详尽的计划,科学地精选了习题,精心地编制了热点专题的学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考前的心理导和学法指导。在青岛市二模考试中,我们取得了优生达线率全市第一、平均分全高市第二的好成绩。
二、加强集备组工作,真诚合作,工作默契
高三历史教学工作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成绩,除了科学地规划上课,复习、训练、考试外,我认为教师间的合作是否和谐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高考成绩的好坏。总结我们备课组工作,则是重点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真组织好集备课组工作和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高三历史备课组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三个轮次教学任务和考前的指导工作。虽然教学压力较大,但是我们严格依照讲全讲细讲透的原则,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细致讲解和归纳,系统地训练与指导,较好地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下了坚实地学科基础。备课组做到“四统一”: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学案与资料、统一测试与反馈。
第二、备课组老师真诚合作,工作默契。
我们二位老师虽然没有太明细分工,但工作总是有条不紊。我们做到谁发现好书、好题、好方法,新发现、新研究绝不会独享,甚至到了冲刺阶段,我们也各自结合高考信息,花费大量精力制作的高考预测题,通过从中选择,组成精品试题。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第三、形成集备组特色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
为了搞好各个轮次复习,我们克服了资料短缺等困难,认真研读考纲,深入钻研教材,为学生编写出一份份质量高、指导性强的学案。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法在高三历史各个轮次教学中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由学会转变至会学,从而较好地提高了学习成绩。
第四、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能力的提升。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不会教的老师累学生,会教的老师累自己”。我们对这句话真是深有体会。为了搞好“阶段训练”和“综合训练”我们为学生精选练习题,从而避免了学生因盲目做题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临考期间我们从各地试题中为学生精选而组成了二十六套综合题,分类选择题、材料题若干套,为了出好卷子,我们收集和研究了近年来的高考题、上海高考题和山东各地的模拟题。从选题、做题到打字、审订,每一份卷子,都花费我们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我们努力,学生的的收获越来越大,我们心里尤为欣慰。
第五、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备考中以试题形式的专题化练习为主,辅以适当的讲评课。这阶段的练习和讲评,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而且能更好地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目前高考“知识面覆盖越来越广,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备考复习有必要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让学生做足够的习题。因为知识是通过“练”来巩固和转化为能力的,能力是在“练”中不断提高的,这是强化学生应考能力的必由之路。诸如学生答卷中的失误,不规范的答题习惯,诸如审题有偏颇、答案不确切以及卷面、书写的潦草和随意等等问题得到解决。
第六,集体备课时,非常注意研究学生,加强学科尖子生的培养。
我们以培养尖子生为突破口,来提升历史科的高考成绩。主要以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从四个层面加强辅导:一是针对他们各自的存在问题,对症下药。二是对他们加强弱项试题的训练力度。三是加强心理交流,做好师生的沟通。四是尖子生一定要在老师的进度下复习,同时给尖子生额外的作业和自由的平台。为此集备组在每个阶段,都会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制定出优生补弱计划,定期定时地与之进行交流。特别是在考完“一模”、“二模”后,采取在二卷上写评语或个别谈话的形式,为考不好的学生找原因,指导订计划,树信心,鼓励笨鸟先飞,后来居上。。事实证明这项工作是有实效的。例如高三九,我在接班之初,历史的一本达线数为0人,但一模、二模考试后,已达到4—6人,赶上了其他平行班。
三、几点思考(对今后高三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并不能停留于简单的背诵,而应是经过了充分的系统化和整合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迁移知识。一要依据《考试纲要》、《考试说明》、教材等确定基础知识点,根据教材章节顺序梳理、掌握;二要坚持单元总结和过关训练的复习方法,使已掌握的知识能及时强化,模糊的知识得以明确、遗漏的知识能得到补偿;另外,实行单元内的小专题式复习方法,提高应对高考的针对性。对每一单元的内容,根据内容特点,归纳概括出若干个小专题,即主干知识专题,在梳理专题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到一专题一训练,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三要突出重点,讲究效果,要把握好教材重点和非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不同档次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分清轻重主次,明确章节的考点。
第二、组构章节知识体系,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高考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建立起运用知识的思维运行机制,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复习中,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
第三、弄懂吃透重要概念、关键字词、句。
变换课本中要重要概念和关键字词,增强试题的迷惑性,是高考检测考生对史实理解正确与否的又一重要命题方式。近些年的高考命题,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联系现实不回避热点问题。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特点,试题大多选择当前理论和实际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突出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意识,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如近些年的环保问题,全球一体化问题,世界上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等等。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外,还要注重和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学习和探讨,探求课本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点,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
第四、精选习题,精练精讲,避免题海战术,盲目做题。
在高三复习阶段,应仔细分析历年高考试题,尤其是上海高考试题,把高考中常考的主干知识梳理出来,进行重点复习和做题训练。力求在这些重点主干知识上“深挖洞”,引导学生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他们。主要突出材料题的训练。因为近三年高考中有主观题材料题化的趋势,问答题也多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在选择题中,最难的也是材料题式的,而且运用的材料较为丰富。这些题型学生普遍比较害怕,在高考中失分较多,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审题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语言转换的能力等比较欠缺,因此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上述诸种能力。

2008学年已经结束,回顾这一年来的高三教学工作,感觉既辛苦又充实。在高三开学伊始我就根据高考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学年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整体规划。全学年的教学大致分为三轮,第一轮,对三本教材进行全面、系统、仔细地复习,重点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目标是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轮是综合复习,重点是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按照时间、空间、国家等各种角度整理线索,目的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第三轮,以练习为主,对各区的模拟卷进行整理,有选择、有重点的练习、讲解,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第一轮: 2008年9~11月上高三教材,2008年12月~2009年3月复习高一教材。第二轮:2009年3月~5月初。第三轮:5月初~放假。
在作业的安排方面,我坚持的原则是适度、有效,每天都布置作业,作业量保持在一个小时左右,第一轮作业内容是复习巩固当天的教学内容。作业方式多样,根据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的作业方式。
本学年除学校安排的周练、月考、联考、统考外,本人没有额外安排考试。每周练习由于时间较短,考试内容基本是单元练习,主要目标是巩固前一阶段学过的知识。月考、联考、统考结合教学进度以及相关部门的要求,考试的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题型仿照2008年高考试题。
总结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从学生的角度看
一、良好的学习氛围。今年的两个历史班的学生,总体来说,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班风、学风比较好,对于我布置的作业绝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完成。
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近几年上海历史试题,虽然题目比较活,能力要求也较高,但基础知识还是占相当比重的,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扎实,透彻,这是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
从教师的角度看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三的学生学习负担重,时间紧,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一,课前仔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第二,严格要求学生,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课堂上,绝对不允许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全神贯注听课记笔记。一年来,两个历史班的课堂纪律很好,因此,课堂效果也比较好。
二、作业练习要适量、有效。课后作业是复习巩固的重要手段,但是要想使作业起到良好的效果,作业量一定要适中,如果作业量过多,需要消耗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就会感到厌烦,疲于应付,那么,他们就不会认真对待,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三、试卷要精选、精炼、精讲,不搞题海战术,题目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整体水平,每次考试既要能检验学生的水平,又要便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考试成绩出来后,要全面仔细地分析总结,特别是联考或统考要让学生知道整体水平,以便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从师生的关系角度看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一年来,我和两个班级的同学相处融洽,学生对我的工作给与了积极的支持和配合。
总之,通过一年的教学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存在不足之处,有待以后工作中进一步改进。

四月份期中考试刚刚结束,回想高三这一学期的紧张备考,联系考试成绩的得失喜忧,各种体会和滋味又上心头。现就期中考试的情况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方面有了明显提高,这给历史教学与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在最后阶段这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现将总结于下:
一、认真组织好备课组和课堂教学。
本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的主要教学任务为二部分。开学初至4月份,完成了三大模块的系统复习;4月下旬至五月份主要进行综合训练和强化重点知识复习。虽然教学压力较大。但是我们继续严格依照第二轮讲全讲细的原则,不赶进度,不求速度,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细致讲解和归纳,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教学的效果。从一个学期的实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历史学习的信心也加强了,在扎实的第二轮教学和大量的训练中引导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双基”。为备课组,做到“四统一”: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资料、统一测试与反馈。
二、紧扣历史复习中“基础知识、学科能力、应试能力”
1、全面系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强调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考察是否记全、记牢、记准了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的历史知识。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虽然一再强调考察能力,而准确记忆性的基础知识的分数比重仍是相当可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视能力训练、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当前历史复习中特别值得认真反思的重要问题。
2、  高历史学科能力。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不可能在简单的历史背诵中获得,只能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问思辩过程中逐步提高。全面就是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全面掌握。系统就是历史知识在历史理论的“串通”下纵横一体,牢固就是对考点内容的记忆程度,准确就是对考点内容的准确性,要在掌握知识中提高能力,在提高能力中进一步掌握知识。
3、提高应试能力。应该指出的是加大勤学苦练的力度并不等于题海战术。我们讲的勤学苦练,是在培养学生增加知识加深记忆外,更侧重于历史理解,更着眼于知识运用和分析、综合、表述能力的提高。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阅读、分析、概括、综合的过程,只要这样,才能梳理历史知识,强化历史记忆,掌握历史概念,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历史知识结构。在审题方面,要培养学生审清题意抓住题眼,掌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整理答题思路和文字表述的高考应试能力,要使学生不仅懂得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在于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让学生做到每做一题都要有所收获,以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故我们基本上从不照搬照抄一套完整的历史试题,而是自己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我们学生的特点和高考趋势及教学进度。
四、突出教学和备考的几个重点
1、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力度。而材料题是学生感觉较难的一种题型,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届历史班由于生源较差,在材料题上出现了解题水平低、解题速度慢进而影响问答题的得分的突出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解答材料题的能力对高考至关重要。为此,备课组从第4周开始加强对学生进行材料题的训练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每一周精选2——3道同一类型的材料题发给学生做,每两三周安排一节课讲解某一类型材料题的解题方法。通过长期的训练和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解答材料题的感觉,最大限度地解决材料题给学生应考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实践,大多数的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有了提高,为高考的得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学科尖子生的培养。为了从质量上提高历史科成绩,我们决定以培养尖子生为突破口,来提升历史科的高考成绩。我们将从两个历史班中选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从四个层面加强辅导:一是针对他们各自的存在问题,对症下药,扫除高分障碍。二是对他们加强问答题的训练力度。三是加强心理交流,做好师生的沟通。四是尖子生一定要在老师的进度下复习,同时给尖子生额外的作业和自由的平台。
3、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训练。在备考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提出“谁做好了第一卷,谁就最有可能在高考中取胜”的思想,高考的差距关键在选择题,为此,我们力争做到课前有选择题训练,并且最好是按高考的形式命题训练。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主干和重点知识反复强调,细致分析,引导学生重视和掌握。
总之,成绩属于过去,新的学年又已开始,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探索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1、加强备课。备课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教学活动,明确了考试范围,能力要求,复习的重点、难点,备教法、备学法、备考法。结合平时的教学,那些知识不用讲,那些需要详细讲,那些重点讲,每个单元在近五年考过那些高考题,那些题目比较经典等等,这些都是我备课的内容。
2、科学安排。我精心选用复习资料。在复习时间安排上,我们严格落实进度,不盲目赶进度。在一轮复习时,我夯实基础,讲清基本线索、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努力使学生建立起一个知识框架,对课本各章各节之间的联系讲清讲透。每周都进行定时测验,主要是考查课本的基础知识。在考试大纲下来后,我仔细研读,明确考试范围。对于大纲上删了的,不再讲述,只要求学生简单了解即可。对大纲上增加的,给学生加以补充。在进入二轮复习以后,我按照复习资料,分块进行复习。对主干知识进行再次整理。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把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串联,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在基础知识上有一定的理论拔高。在这个阶段,要做适量的习题,以中档题为主,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3、热爱学生,严格要求。本届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我要求学生对课本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记忆清楚,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在复习的过程中,要认真记笔记。通过记笔记,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易于把握课本的重难点。我还要求学生在每次大型考试完后,写出考试的总结,认真分析失误的原因,以及以后该注意的事项和改进的措施。在每次考完试后,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加以表扬,要求再接再厉。对于那些边缘生和弱科生,多谈心,多鼓励,介绍历史这门科目的学习方法。对于那些成绩靠后的学生,也要多加鼓励,促其上进。通过这些有助于培养课堂上气氛的和谐,也有助于学生自身的进步。
4、 加强学法指导。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会教,还需要学生自身会学。特别是在当前考试中,更要求学生会活学活用。对于学习方法,我们给学生也作了具体的指导。像怎么样预习,怎么听课,怎么记笔记,怎么复习,如何记忆等等。在具体答题上,如何审题,如何去分析,答题时间的把握,答题的长度等等方面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指导。
5、单元过关,规范要求。在高三复习中,搞好单元过关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督促学生复习好本单元的知识,也有助于师生发现教与学的问题。每个单元的题目都需要经过老师严格筛选,杜绝偏题、怪题,并充分考虑到试题的覆盖率、难度、区分度等等。求学生做到字体工整,清晰,段落条理,要点分明,卷面清晰、美观,语言准确、精练等等。在复习的最后阶段,不适合再做大量习题,于是我精选习题,,一天一个经典习题,精讲精练。
总之,成绩属于过去,新的学年又已开始,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探索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高三历史摸底检测试卷质量分析与思考
一,试卷分析
⒈定量看:
⑴题型,题量与分值
①选择题:20题*3分=60分,其中:材料选择题6题,图片,表格材料19件.
②非选择题:5题,12+11+12+11+14=60分,其中:文字材料9条,图片材料9件.
重视各种形式文献资料的运用.
⑵模块,单元,题量与分值
①必修一:1-6题*3=18分,涉及九个单元中的第1,3,5,7,8单元.
②必修二:7-13题*3=21分,涉及八个单元中的第1,2,3,4,6,7,8单元.
③必修三:14-20题*3=21分,21题*12分,25题*2分,合计35分.涉及八个单元中的第1,3,4,5,6,7,8单元.
④选修一:22题*11分,23题*12分,合计23分.涉及九个单元中的第1,2,3,6,8单元.
⑤选修四:24题*11分,25题*14分-2分,合计23分.涉及六个单元22位人物中的第4,6单元的3位人物.
在兼顾覆盖面的同时,重点考查了必修三及选修一,四.
⒉定性看:
试卷基于教学实际,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改精神和高考基本能力要求命制;在知识覆盖面,能力梯度,知识密度上严格把关;试题难度适中,坡度平缓,利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意图:
⑴导向:指示高考方向,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①紧扣《课标》《要求》,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
②追踪新高考,以能力立意,契合课改精神,融会课改理念.
⑵摸底:反映现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①依据实际,侧重考查必修三及选修一,四,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②把握标准,充分揭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成绩一览(全市)
人数
均分
分数段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40
15992
70.62
人数
21
480
2460
5342
8564
11702
14002
15337
655
比例
0.13
3.00
15.4
33.4
53.6
73.2
87.6
95.9
4.10
三,阅卷分析
现状:喜忧参半
未来:任重道远
喜之一,部分学校已经探索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模式;喜之二,本次考试的命题意图达成度较为理想,及时探明了学情.忧之一,选修大军中,相当多数学生历史感缺失;忧之二,尴尬的学科处境,保B难度超乎想象.
一现象之一:知识模糊,概念不清,常常张冠李戴.
⒈典型题例:
⑴选择题:
第1题:概念不明,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概念不清楚.
第2题:对《资政新篇》印象不深,基本史实概念不清.
第5题:不清楚美国众议院议员和德国联邦议会议长的产生方式.
第6题:不能再认再现并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第7题:有关汉代"市"的相关知识模糊.
第8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主要阶段,相关要素要点识记不到位,史实混淆.
第10题:不能再认再现中国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第12题:不理解世界银行等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忽视教材相关插图.
第14题:有关主要儒学思想家的贡献,存在一定程度的张冠李戴现象.
第16题:有关教育体系的分类,概念混淆.不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两种教育制度之间的关系.
第19题:不能再认再现电气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发明,发现.
第20题:忽视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的相关历史知识.
⑵非选择题
第21题:共两问.第一问5分,平均得分3.31;第二问7分,平均得分2.38.
失分主要原因:①将B图与洋务派联系起来.②未注意D图《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与《新青年》的区别,将"民主与科学"答成"马克思主义".③不能准确地再认,再现相关派别(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张冠李戴,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答成"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22题:共四问.第一问3分,平均得分2.0;第二问3分,平均得分1.89;第三问3分,平均得分2.02;第四问2分,平均得分0.84.
失分主要原因:①不能准确再认,再现商鞅变法中为实现民"殷富"的措施和孝文帝前期改革的经济措施,有不少学生与王安石变法内容混淆.②对"均田制"概念理解不够,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把握不准,不少同学答成"土地国有"或政治前提.③看书不仔细,对与主干知识密切相关的教材图片信息,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23题:共四问.第一问4分,平均得分1.96;第二问1分,平均得分0.91;第三问6分,平均得分3.07;第四问1分,平均得分0.93.
失分主要原因:有关梭伦改革,阿里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具体知识要点不明,理解不透,缺乏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基本工具.
第24题:共四问.第一问2分,平均得分1.36;第二问3分,平均得分1.96;第三问4分,平均得分2.4;第四问2分,平均得分1.16.
失分主要原因:①史实混乱,如写"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大革命失败".②"概念混淆,如"共产国际"写成"国际共产组织""国际共产主义","革命"写出"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写成"资本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写成"苏联十月革命","扶助农工"写成"扶助工农""扶助劳工";将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府"混淆.③对孙中山人生三次重大转折不甚了解.
第25题:共三问.第一问6分,平均得分3.03;第二问4分,平均得分1.82;第三问4分,平均得分0.91.
失分主要原因:不能再认,再现三位科学家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和贡献,反映选修人文类学生自然科学素养的缺失.如第一问中"落体定律"写成"自由落体定律","匀速运动"写成"均速运动""加速运动";爱因斯坦的成就不少学生写不出"提出光电效应理论.第二问中爱因斯坦"发展了牛顿力学"不少学生遗漏.第三问的作用多数学生答不出关键词.
⒉应对策略:
⑴正确把握纲与本的关系.依据"准考纲",构建单元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的内部要素,要点与外部联系,关注知识点形形色色且鲜活的"表象".实现三个转变:
①从以教科书为"本",背诵,默写教材,向以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纲,解读,构建教材单元知识结构转变.
②从全面再认,再现教材正文文字型知识,向依据"考纲",有选择性地把握教材,包括单元引言,课引言,正文及与正文密切相关的图表,文献资料等多形式,多层次知识转变.
③从训练学生识记能力,向以培养学生解读,获取,加工,识记教材有效信息转变.
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中,全面提升解读,获取,加工,表述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现象之二:读不懂,用不上,写不准,拿不全.
⒈典型题例:
⑴选择题:
第1题:①审题不清,忽视了废丞相的时间;对"削弱"一词把握不准.
第3题:①读不懂材料,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②基础知识不实,不能再认再现解放战争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第4题:审题不清,将逆向选择"错误的是"当作正向要求回答.
第9题:①时间概念差,知识迁移能力弱.②对图表材料理解能力不足,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③史实不清.
第11题: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不足,知识理解不透,生搬硬套"干预",想当然.
第15题:错误选项主要集中在A项.原因有:①审题不清,对"最根本"把握不准,理解不透;②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识记不清,理解不准.
第17题:没有深刻理解普罗泰戈拉的思想主张,没有认识其思想中包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实质.
⑵非选择题:
第21题:
审题不清,未能很好把握第一问中"分别指出","概括指出","思想的最主要共同点"和第二问中"分别分析","积极影响"等关键词.①没有分别指出各图反映的思想主张,没有分别分析积极影响,而是混沌不清,缺乏针对性;②共同点的概括,或是过于宽泛,没有紧扣"思想",多数表述为"救国救民的探索","与时俱进"等;或答成不同点,如"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等.③第二问要求分析三幅图,不少同学依旧分析四幅图;要求回答积极影响,却答成思想主张.
答题不规范.①相当一部分答卷,没有做到一问一答,要素化,要点化.②语言表述不清楚,过于口语化,答不出关键词.③错别字多,典型的如"施夷长技以治夷".④字迹潦草,卷面不整.
第22题:审题不清.①对材料及设问中的暗示视而不见.没有充分运用材料一两幅图标题中"北魏",第一问中"服饰变化"等提示,很多同学得不出"服饰汉化"这一信息,只是泛泛泛而谈,或答"汉化","融合","易服","移风易俗"等.②没有重视第四问中"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的限制,概括不出"移风易俗"和"改革土地制度"两个相似之处.以"注重农业","重视农民"来代替土地制度的变革;以改革的目的代替改革的内容.③没有注意第二问中"前提条件",是实行"均田制""租调制"的前提,而非孝文帝改革的前提.④不能紧扣"殷富"这个关键词来列举商鞅变法措施.
学科能力不足.①相关同学不能运用所学知识,有条理地分析"服饰汉化"的影响,或分析不出"鲜卑族封建化",或不能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高度看"服饰汉化"的影响.②不能运用已学知识,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如不少同学不能从材料二中读出"均田制""租调制"等措施.③语言表达方面,欠简洁明了.
第23题:审题不清,学科能力不足.①不能准确获取和解读试题提供的信息;②不能准确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③不能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与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并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信息,认识,说明问题,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如:不能把握梭伦改革的革命性和公平性特点,不能把握改革的侧重点,罗列材料而不能概括出特点;不能准确分析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认为改革是全盘西化;日本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只是泛泛而谈,诸如"有效推动","指明方向","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扶持","领导作用"等,不能联系相关经济政策予以说明;不能把握"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改革扮演的角色等等.
第24题:审题不清.不能依据材料题的特点,按试题指向与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如:第一问回答的"方式"体现不出变化;第二问,只是简单的再认,再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而非从材料三中分析提炼;第三问,不能区分"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第四问,不能从"上述讲话"中,综合孙中山两次转变的革命历程,有针对性地感受其革命精神.
运用所学,获取,解读材料信息,阐释问题能力不足.摘抄材料现象较为突出,尤其是第二问;或者脱离材料,不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第25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如将"在物理学领域的主要成就"答成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对于物理学的贡献,尤其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无法准确判断其含义,无从下手,只是泛泛而谈,历史性不强,未能围绕工业革命等来展开.
答题不规范,字迹不工整,错别字太多.
⒉应对策略:
⑴有选择性地"读"课本,在熟悉课本过程中,培养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
⑵全面解读《课标》《要求》,读出关键词的基本含义,读出结构,读出审题能力.
附:建构的方略
以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以下简称《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为例,介绍"建构"的方法与策略.
一按层次读通《课标》和《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理出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要素齐备的知识体系.
首先,读《课标》有关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第一层次学习要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宏观把握《必修二》第一单元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横向联系.
其次,精读《课标》第二层次有关《必修二》第一单元的学习要点: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理出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其中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属于封建经济.
再次,精读《要求》有关农业方面的学习要点: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出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特点和基于铁犁牛耕的小农经济经营模式等要素.其中,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经营模式,实际上是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概况.关于耕作方式,需要知道其变革与成熟的过程;关于土地制度,需要知道基本构成;关于经营模式——小农经济,需要认识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同理,在精读《要求》相关学习要点的基础上,归纳出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制瓷三方面的成就,以及经营模式和特点;从"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业都会的兴盛,著名商帮的形成三方面体现出的商业的概况,以及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表现,以及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理出如下知识体系,从而明确筛选教材的标准和依据.
耕作方式的变革与成熟——发展过程
概况 土地制度的构成——构成
农业 经济模式:小农经济——影响
特点
纺织
成就 冶金
封建 手工业 制瓷
经济 经营模式
特点
市的形成与发展
概况 商业都会的兴盛
结构 商业 商帮的形成
古代中 特点
国经济 产生与发展——表现
的基本 资本主义萌芽 重农抑商政策
结构与 发展缓慢的原因
特点 海禁政策
特点
二按知识体系中所列最小知识单位,逐一筛选并读通教材相关内容,理出相应知识要素及其具体知识要点,完善,丰富已初步构建的知识体系.
首先,要紧紧围绕最小知识单位,如:"耕作方式变革与成熟的发展过程","纺织业成就","重农抑商政策"等,通过泛读,筛选出教材中与之有关的内容.
其次,读细,读懂所选内容.读细就是要逐段逐句,消化课本知识.读懂是在细的基础上,理出历史知识的要点,要素,并给相应的知识贴上标签,诸如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
最后,将所列标签按知识属性和层次归类定位,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
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与成熟"为例:
首先,筛选教材.第一目"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共有六段正文,两段引言,两段"历史纵横"材料以及六幅图片,介绍了耕作方式变革的过程及原因.第四目"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共七段正文,四段"历史纵横"以及三幅图片,介绍了精耕细作技术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历程与主要成就.其中,与耕作方式的变革与成熟直接相关是第一目的二至六段正文,第四目第二,五段正文中的部分内容,以及"木耒","骨耜","石犁","铁犁","六角形铁锄","二牛抬杠牛耕画像像石","曲辕犁示意图"等图片.
其次,"读""理"教材.以第一目第六段正文为例:"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除了铁锄,铁斧,还有铁铲,铁犁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至迟到春秋末期,人们已开始用牛耕地.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读"教材要读出所有要点:第一至四句介绍了铁农具出现,推广的过程,铁农具的种类,特点;第五至七句介绍了牛耕出现和推广的过程,及其对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第八句是整段材料的主题句,概述了铁犁牛耕方式的确立及地位.
"理"教材应理出要素及其要点:本段正文围绕"铁犁牛耕方式的确立",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分析了铁犁牛耕方式确立的原因,提示了铁犁牛耕方式的主要特征,明确了确立的时间和地位.生产工具的进步,包括铁农具问世推广的过程,推广的表现,铁农具的优点三方面内容.牛耕技术的进步,包括开始和推广的时间,对农业技术的影响两方面内容.同理,可以"读","理"出石器锄耕方式取代刀耕火种方式的原因,时间和标志.最后,用"读","理"出的要素,要点完善,丰富知识结构.至此,"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知识体系中"耕作方式的变革与成熟"部分可以完善,丰富为:
刀耕火种(时间,特征)
过程 石器锄耕(时间,特征)
特征
耕作方式的 铁犁牛耕 确立(时间)
变革与成熟 成熟(汉,唐牛耕技术的进步)
工具进步(时间,表现及相关图片)
原因
耕作技术进步(时间,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读"的内容需要区分层次,循序渐进.首先是《课标》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学习要点,其次是《要求》,最后才是教材;是依据《课标》和《要求》筛选取舍教材,逐字逐句读细读懂教材的过程."读"是建构的基础,决定着建构的质量."理"是在"读"的基础上,归纳知识要点,要素,判断属性,区分层次,整理归类的过程,是建构的关键环节.
"读"和"理"的主体都是学生.是学生主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模仿教师的思路与方法,在对《课标》,《要求》及相关教材内容等新信息自我建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理解,体验原有知识和方法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的调整与变化,体验遇到的挑战,挫折,体验因克服困难而获得成就感的过程.教师要做的是,通过适宜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建构的重要性,实用性与建构的快乐,使学生乐于建构;通过示范性的举例讲解和典型的构建成果展示,将"读"与"理"的思路与方法具体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建构;关注学生建构过程,及时指导,点拨,肯定进步,指出完善,努力的方向,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和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善于建构.在设计实施教学时,历史知识的设计和过程与方法的设计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给学生自我建构提供尽可能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备学生现有知识与能力水平,以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能够达到为标准选取教学内容;敢于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根据学生知识与方法的改变,适时调整教学.切忌急于求成而越俎代庖,将自己建构的成果毫无保留地灌输给学生.
"读"与"理"的过程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在建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理解,倾听学生的看法,洞察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各抒己见,在交流与合作中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探求适合自己的构建方略.由于学生个体间现有经验的差异,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常常不同,教师要关注并善于使用这些差异生成的教学资源,将之提交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学会合作中取长补短,彼此在借鉴基础上调整,完善自己的建构成果.
⑶有针对性地"练"试题,在收集,归纳,修正常见错误过程中,把握常见题型的审题,解题技巧,掌握试题中常见关键词的基本含义,从而提高应试能力.
①"有针对性":"练"的内容要贴近新高考趋势,切合学生实际.
②"练"后一百分,"练"后有启发.
③"练"出规则,"练"出高分.
单项选择题是一种典型的客观性试题.随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对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其测试功能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发掘.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比较,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其解题,一要审准题目要求,即对题目中明确规定或隐含着的时间,空间,角度,次数等限制条件以及题干的设计形式弄个清清楚楚,准确无误.二要区别题干中若干相关概念的内涵,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目的,结果,影响等,明确考查的指向.如:"原因"有一因和多因之分,多因又有客观和主观,主要和次要,直接和间接,根本和一般之分;"目的"有直接,间接,根本之分;"结果"有主要与次要,直接与间接之分;"影响"有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之分等.三要采用不同方法排除干扰项.干扰项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最佳选项近似,一般只包含部分符合题意要求的合理因素.解题时要区分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排除方法.针对历史概念题,常用词语含义比较法,即将相关的词语含义进行比较,辨别其不符合历史概念准确涵义之所在;针对因果关系题,采用因果关系勘误法,即正确区分因与果,理顺因果关系;针对考查"历史阐释"能力题,主要采用基本观点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揭示.
材料解析题解题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阅读理解材料,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可略读,细读和结合设问重点读.略读,即大体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细读,即借助标点符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次间的关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重点读,即依据设问的指向,有针对性地阅读理解相关材料.二是理解命题意图,即明确题目对考生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为答题提供必要的参考.三是认真组织答案.即依据题目要求,做到一问一答,要素化,要点化,条理清楚;考虑周全,观点正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言准确,简洁明了.
问答题解题思路可以概括为审题要素目标化和答题浓缩化两方面.一道完整的问答题,通常包含中心词,内容词,方式词和限定答题内容或解答对象时间,空间,数量,角度,频率,程度等成分的限制词等构题成分.审题要素目标化就是要认真分析构题成分,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浓缩化就是要做到"答题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序列文章化"."要点化"要求答案精炼,细密,做到文字,史实,观点正确;"序列化"要求做到主旨明确,层次分明,分点叙述,逻辑严谨;"文章化"要求句子通顺,不出现错别字,尽量使用历史语言.

一、总体情况
本次考试,我区参考人数为2347人,均分为58分左右。各校因为生源不一样,发展不均衡。本次试卷难度与高考相当,题目比较灵活。全卷分值分布合理,粗略统计一下:必修一约33分,必修二约39分,必修三约28分,选修一10分,选修四10分。全卷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过分关注细节的题目基本没有。全卷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的“新材料新情境”这一特点。总体而言,本次测试具有鲜明的甄别与诊断功能,对后期历史复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可信度与效度都较好。
二、答题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得分在30分左右。错得比较多的题目有:
第2题,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障碍;第7题,对“充分”一词存在理解上的偏差;第8题,对“外国资本操纵市场”一项同样存有争议,题目用词或语言表述欠严密,不果断;第16题,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题中要义;第18题,同样如此,对题意理解不到位。其它一些题目相对而言区分度比较明显一些,但要准确快速作答,也并非易事。
(二)非选择题
21题
第1问,平均2分。词语表述不准,错别字较多;原因分析不全,时间弄错,写成幕府时期或目前等;不能从美日双方来思考作答。建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历史专用名词要能准确书写运用。
第2问,平均1.5分。学生审题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忽略了其中有两问:“变化、原因”;学科语言运用较差;“变化”不能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进行分析,“原因”不能从日本和美国两方面思考,回答时很多学生错答成明治维新。
第3问,平均1分不到,很多学生不得分。学生笼统从国家利益去分析,没有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来思考美日之间的关系;语言表述不准确;对美日两国关系认识不到位。这部分知识教材涉及较少,建议在后期复习中给予重视,并适当加以训练与整理。
第4问,平均2分。“轨迹”一问多少能回答一些;对“认识”的回答多有偏差,不能从“双方关系发展中的影响因素”这个角度入手;回答面窄,仅仅从美日关系谈认识,不能升华到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高度。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要全面、细化、准确,不能模棱两可。
22题
第1问,平均2分。“弊端”几乎没有学生写出“公有制规模大、程度高”,“危害”一问回答尚可。第2问,平均1分。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欠缺,对“说明”含义理解不清,审题不准确。本题的设问也欠妥。问题中已经指明答案“推广”,若改为“《通知》的发布有何积极作用?”或许更好些。第3问,平均2分。经营权或自主权回答不出来。名称写不全面。“作用”一问回答较好。第4问,平均1分。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到“生产关系能适应生产力的需要,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这一点,少数学生不明白“启示”的含义。建议在后期复习中强化引导、训练与讲解。
23题
第1问,平均1分。对材料理解不准确,对“张之洞”的阶级属性不清楚。第2问,平均1.5分。对儒家思想的态度用词不准确,写成“尊崇、推崇、发扬”等。将“态度”与“意图”混为一谈。第3问,平均1.5分。语言表述不精练、不准确,错别字较多,如将“抨击”写成“评击”。第4问,平均1.5分。对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认识不清,不能结合中国国力的提高来探讨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后一问回答得比较好。建议教师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讲解与阐述要准确到位。
24题
第1问,平均1分。学生表述不准确,多数学生只能回答其中一问。“专门为贵族设立”,多数学生答“为贵族服务或为贵族所垄断”。错别字现象突出。第2问,平均1.5分。第2小问得分低,大部分学生没有答出关键词“法律”。第3问,平均1分。照抄材料原文,概括能力欠缺,问题意识不强,答案空泛。第4问,平均1分。混淆俄国“司法”改革与俄国“农奴制”改革这两个概念。没有结合俄国司法改革去谈认识,而是泛泛而谈,如改革是曲折的;改革应结合国情等。建议后期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强化训练与指导。
25题
第1问,平均2分。解读材料不严谨,用词不准确。如“慎用刑罚”写成“废除刑罚”;“唐太宗纳谏”写成“群臣纳谏”。照抄材料。错别字较多,如“休养生息”的“休”写成“修”;“告诫”的“诫”写成“界”等。史实不清,“隋之教训”写成“隋唐教训”等。第2问,平均0.5分。学生没有读懂材料,理解题意,没有写出变化的过程。语言表述不准确。建议复习时要强化解题技巧与提炼材料能力的培养。第3问,平均1分。缺乏对材料进行提炼与概括,对“目的”理解不到位。错别字较多,如“告诫”的“诫”写成“界”等。答非所问,有的学生将材料理解为“太宗是个昏君”的结论。不能够做到看分答题。第4问,平均1.5分。没有结合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进行评价。忽视唐太宗自我反省的品质,仅仅从功过两方面进行评价。对基本史实不清楚,表述空洞。建议复习中教材基础知识还是要带着学生一起复习巩固。
三、几点建议(六个关键词)
1、主干。对照《考试说明》,逐一落实相关知识点。重点抓主干知识,不要再过分纠缠一些细枝末节。对教材要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既不能教条,也不能抛弃。要用好教材,重在理解消化与运用。
2、概念。在后期复习过程中,教师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解释必须准确到位,不留死角。究竟有哪些概念,可以把江苏各大市模拟试卷中出现的一些概念作为重点来突破。解决一个是一个,困惑少了,学生知道得多了,信心也就增强了,分数自然也就上去了。
3、时空。后期复习中建议教师按照通史体例帮助学生粗线条梳理一下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着重时间与空间的讲解,如历史阶段划分与主要特征表述,地理特点与空间方位等。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避免“走错门”,“站错队”,导致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4、技巧。就以这次考试的选择题为例,虽然有些题目比较难,一眼看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学会正确排除,有些答案还是能够很明显地把它猜出来。历史题目的突出特点就是时间性比较强,建议在解题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找时间,抓住关键词,看分值组织答案,题意一定要看清楚等技巧的培养与指导。
5、训练。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再熟悉,如果不会运用都是徒劳。因此复习过程中必要的训练不可少,通过训练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达到熟能生巧,但训练一定要有针对性,切忌不加选择地将练习胡乱发给学生,那样不仅没有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与抵触,得不偿失。
6、规范。规范不是教条,而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清晰思路的展示。一份卷面整洁、清爽的试卷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得分自然会高。后期训练中一定要训练学生答题规范。规范答题也许不能长知识,但能长分数。
虽然距离2010年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也许本次检测学生的成绩很不理想,但我认为这一切似乎并不重要,因为高考并没有结束,依然还有补救的时间与空间,关键是坚持、努力、寻求对策、不断实践。

一.试卷定量分析
1.试卷题型与结构:选择题25题,材料题5题,分值平分秋色。
2.三个板块赋分值:中国古代史分值37分(24.6%)中国现代史分值56分(37.3%)
世界近现代史分值57分(38%)
3.三个专题赋分值:政治史分值85分,占(56.6%)经济史分值45分,占(30%)
文化史分值20分,占(13.3%)
4.突出政治史、中国古代史
二.试卷定性分析
今年的试卷与前两年相比,难度有一定的下降。总得来说,试卷基本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高考基本能力要求和新课改精神出题,在知识覆盖面、能力梯度、知识密度上严格把关,试题难度适中、坡度平缓,较有利于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试题立足双基,重点内容突出
试题非常注重对学生双基的考察,能立足基础,突出主干。25道选择题均以小切口、大跨度的8个小专题模块进行设计,在新的主题下重组知识,在重组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基础知识的考察,考察记忆能力占33分,理解力占42分。如选择题均以历史基本点、重要历史事件、重要概念、历史人物、历史时空、历史本质为考查的重点,这有助于引导历史教学依纲据本,对历史重点内容和主体知识的教学与复习。如第1、3、4、6、8、11、17、19题等。
②试题重视史料的运用,学科特点鲜明
试卷注意历史材料的征引,为学生认识和剖析历史现象提供了素材,创设了新情境。五道主观题都具有依托史料的特点。客观题中的很多题目也可归入材料型试题。如第2题清朝学者徐大椿的《道情》、第9题中所选的四面旗帜、第13题提供了西安事变的新闻图片、第15题提供了1956年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的凭证,第22题中提供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等,都提供了必要的史料。
③试题重视以能力立意,契合课改精神、融会课改理念
通过图片、文字、诗词等不同的历史知识载体,在测试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理解、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应用等能力的考查,让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末知的问题,引进史学研究新成果,走向新思路。如第20题重点考察近代中美法律条文体现的共同目的、第29题着重考察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一时期,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第30题着重考察了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德国两次崛起的共同经验)等。第5、6题突显了文明在交流和互补中发展(中华文明对朝鲜、日本的影响、徐光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④关注现实,以时政热点作为命题的灵魂和核心,突显人文精神
突出现实问题的历史寻源、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体现应用价值。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热点问题有机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第28题通过对抗战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共建设农村的措施及结果来考察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第27题以考察铁路问题入手以孙中山唐廷枢提议为主线巧妙介入(西部大开发)近现代化这一热点问题,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教育功能。第30题通过对德国两次统一、沉沦、崛起的概括,提升对国家统一的认识及经济发展经验的借鉴。
⑤试题浸润了适度的开放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别在第27题的第(3)和第28 题的第(3)问中设置了“这一方案末能付诸实施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从上述分析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益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系统性方法的养成和历史思维的活跃。
三.试卷考查情况反馈(略)
四.学生失误原因分析
①基础不牢、概念模糊
在选择题中反映出史地空间概念薄弱和基本概念的记忆理解不甚到位,导致失分。如第14小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的关键战役”一是考察地理的空间概念,二是考察基本的历史知识,正确答案应是B,而许多学生却因时空错位误答为C。如第22题学习上海卷命题,采用了图片与历史知识结合,双语结合(一个全新中国的出现、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坐在长城上),就是由于学生对中美关系演变的具体史实不清晰导致失分,大部分学生选择了D(中美建交),其次是选择B(体育交往)。
②能力欠缺,审题不准
学生的辨别比较等能力水平依然低。主要表现为不理解题意,答非所问,抓不到落分点,答不全,甚至将题目看错、看漏。如第21小题,学生由于没有克服定向思维普遍把B答成D,对工人运动的阶段特征分析不到位。再如第16小题和第25小题出现时间判断失误。第26大题的第(1)小问将特点(要从具体内容中加以归纳提炼,事物所具有的个性特征)误答成表现(具体内容),第27大题的第(1)小问将说明了什么?误答成有什么认识?第(4)小问题目末看清就匆忙作答,结果要么答成理想实现的原因,要么答成西藏铁路。第29大题第(1)小问所提的“重要分水岭”指什么?学生搞不明白。
③信息的识读、分析、归纳、甄别能力较弱,对深层次隐性信息无法拓展和深化。
材料解析题中,材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如何准确地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解题非常关键,要特别重视审题。如第27大题第(2)小问要求依据材料二,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主要战略意图。许多学生从材料中摘抄原文而未能把有效信息提炼加工,部分学生未能依据材料作答,因而失分。
④答题规范欠缺,语言平淡、苍白
如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不能用历史学科专门用语来叙述,叙述过于口语化,措词不当等。
五.教学策略
1、加强研究,明确方向
认真研读、分析2007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准确理解高考命题精神,把握《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与知识范围要求的每一知识点的内涵和前因后果;要认真学习、研究与借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近几年高考试卷(特别是上海、四川卷和广东卷)。同时还要加强题型研究注意老题翻新,老题新做。
2、夯实基础,狠抓落实
高考历史试题的主干性、基础性、专题性的特点,决定了复习备考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从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难度值来看远远低于“3+2”高考模式时的试题难度,所以,在教学中,要对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等进行认真的分析讲解,并将其放在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去理解和把握,注意历史知识的主次,督促学生准确、牢固掌握历史主干知识。掌握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力争做到:先死后活(记忆准确)、死中求活(理解)、死活结合(初步运用)、死去活来(应用自如)。
3、巧建结构,完善体系
要充分把握历史考察专题性的特征,突出历史专题复习,多层面、多角度地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复习的效度。跨学科专题综合要注重研究跨学科的知识能力交汇点,学会如何合理的思维跳跃、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4、史论结合,强化思维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对材料中出现的新的观点的敏感性,能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以应用材料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作为重点,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并要注意问题的多层次、多角度。特别要抓紧新课本的新观点、新知识的研究,注意新课本中有关重点问题的最新叙述。重视抓好知识迁移、渗透、融合能力的培养。答材料题力求“新”“活”,要充分注意材料中出现的新看法、新观点,它们就往往是该题的得分点,要尽量将其组织进答案中,方可得高分。
5、重视图表,灵活变通
重视历史地图、历史情景图、经济图表的学习与复习,要掌握好基本的课本图;认真分析解剖课本图,注意读图、析图的思路、方法和步骤。以图读史,以图讲史,建立紧密的图文联系,进而挖掘课本图中的隐性知识。特别要注意经济统计图表的分析与应用。注意几张图的组合、比较,还可以寻找新的图源以及图象的创新。
6、研究新课标,树立新理念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新课程理念必将对现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产生日益明显的影响。教学和复习要切实注意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提法。特别要抓紧新课程标准的新观点、新知识的研究,注意新课本中有关重点问题的最新叙述。如用文明观取代五种社会形态观;用新观点取代旧观点:(1)在指出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是皇权高度发展标志的同时,肯定其“提高了清王朝行政效率”。(2)对宗教的认识,认为不能只局限于宗教是神学迷信,是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应当认识到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各自一套宗教思想理论,这些思想理论都是体系化的宗教哲学,曲折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种种问题的思考、探索和解释,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因此,三大宗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思想文化成就的一个组成部分。(3)对罗斯福新政作了全面肯定,认为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干预经济时代”,同时“使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转变”。(4)在分析二战的影响时,认为是民主战胜专制的胜利。(5)布雷顿森林体系在“适应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6)对明清经济实力是这样概括的“当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远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其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7)在分析全球化成因时,认为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全球化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等。
7、关注时政,挖掘联系
高考试题的时代性特色,要求历史高考复习必须与时政相结合。高考命题不回避热点,考察过程中多以隐性的手法切入,都要求我们多挖掘时政热点与教材的显性联系,把历史知识体系与时政热点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可从以下三方面人手:①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即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如对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研究,对近代化探索的研究等。②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分析,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研究、中日关系等。③学科交汇点研究。如环境问题、工业化问题、三农问题、和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身心和谐)科学发展观等问题的研究等。④2007年周年大事的研究。
8、重视训练、提升能力
(1)认真审题、避免失误
在实际审题中,需要对试题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信息的时间、空间、属性、数量、质量等特征。在认识和接受试题形式的基础上,能迅速的理解试题设置的情境和期望解决的问题,并与已具备的知识背景中相关的内容建立准确的联系。要注重审题、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技巧,审题时要特别训练对时间、段落、空间的准确判别,培养抓住“关键词语”、以及原因、特点、性质、影响等方面的“限定词”,进行分析判断,精辟组织答案。(政策与措施:政策是为落实一项活动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措施是针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具体处理办法。如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是中共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而运用人力、物力、财力则属具体措施。)
(2)规范答题、提高得分
①规范应用学科术语。②规范答题区域。③规范答题逻辑:要防止答题组织混乱,条理不清,答不到要点,甚至出现前后互相矛盾的现象。
(3)精讲巧练,突出多维视角
要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度、适量进行强化训练(重点问题阐释、单元过关精练、典型习题精讲),着重训练学生思维和表述的完整性、逻辑性、严谨性。

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王世泉   陈丽霞
一、试题简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共分为三大项,其中选择题27题,每小题2分,共54分;材料分析题2题,共33分;问答题2题,共33分。选择题中1~9题主要考查必修Ⅰ内容、10~17题主要考查必修Ⅱ内容、18~27题主要考查必修Ⅲ内容。选修Ⅰ和选修Ⅳ内容本卷选择题没有考查。这与2007年各省高考命题选择题命题规律基本一致。选择题考查内容各册书所占的分值比重为:

从能力要求分析:本卷选择题注重考查基础,但能力要求占比重较大。单纯考查识记能力试题约占选择题总比较30%。分析、比较、理解、运用能力题型约占总比重的70%。试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以创新为主,出现了一些命题角度较为新颖的试题。但亦有一些如16、18题为代表的老高考题,这些传统题经常出现在各种复习资料中,为利于体现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真实水平。另外,本卷也有一些题存在较大争议:如第8题、第13题。
28题主要考查必修Ⅱ内容,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知识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进行前面考查。29题主要考查必修Ⅲ内容,围绕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脉络这一综合知识进行命题,时间跨度大,能力要求高。28、29题比较注重基础。
30题主要考查必修Ⅰ内容,命题立意是对中西方近现代民主制度横向比较,结合中共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报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31题考查的是必修Ⅱ内容,围绕苏俄(联)经济政策这条主线进行命题,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考查。
总体来看,本卷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命题角度也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设问灵活,解题能力要求较高。在题型与题量的分布上看,本卷模仿07年其它省份新课标高考试题的痕迹较大。但未涉及到选修Ⅰ、Ⅳ内容。
二、答题情况分析
1、得分情况
题号
题号
总分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各校抽样均分
苏大附中
园区二中
园区三中
选择题
1~27
54
38.38
54
16
材料题
28
17
8.11
15
4
29
16
10.35
16
6
问答题
30
17
9.46
16
2
31
16
11.58
15
0
2、主观题典型问题
28题17分。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情况,并结合热点问题,如民生问题。最高得分为15分,最低4分。主要失误在于概括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不全面以及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概括不准确;对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内容不能把握清楚,复兴工业中的多数内容写不出来;不能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内涵;提取图片信息有偏差部分学生脱离历史的史实答题。
29题16分,考察儒家思想的相关情况,时间跨度从春秋到明清,涉及人物包括孔子、董仲舒、朱熹、李贽等。学生最高得分为16分,最低6分,比较悬殊。主要问题在于基础知识记忆不准,审题不准,部分原因在于试卷本身评分标准的失误。
30题16分,最低得分2分,最高得分16分,平均得分12分
30题的第1小题法律文件,绝大多数学生能答出《权利法案》和《1787年宪法》。失分主要是将“权利”错误的改写成“权力”或“权立”,或者将1689年《权利法案》的时间写的不准确。
30题的第2小题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比较英、美两国政体的不同。有不少学生不能将英国的君主立宪与美国的民主共和对应起来,导致不少学生写成总统制,还有对美国总统掌握的行政权,但却忘记了军权。美国的政府工作人员由总统任命,写成议会任命。英国首相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有不少学生写成参议会担任。
30题的第3小题试从行政权利的角度比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议会制的不同,不少学生从阶级的角度进行思考,不从民主集中和三权分立的角度思考,审题不清。
31题17分, 最低分0分,最高分15分,平均得分7分。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俄)即1917——1939年这一段历史时间的审题不清和“农业政策”关键词不给予注意。导致十月革命期间的《土地法令》的重要知识给予遗忘,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却大写特写,全然不顾题干只要写农业。时间概念不清又将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写进来。
三、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巩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基础知识,将书本知识条理化,夯实基础知识。
2、加强审题训练:正确审题,按要求解答是提高高考分数的有效手段。在平时训练中,严明题意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减少考试中的无效劳动。
3、讲练结合,提高答题的能力,精讲多练,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注意答题规范。
4、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反复强调历史A、B级的重要性。

一、试题和答题情况分析
(一)命题思路
2006年,我省将根据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考试命题中心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在高考模式上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调整,即采用3+小综合的高考考试模式。面对小综合,我市一线历史教师们已经开始和正在进行历史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完成高考备考的的主体任务作出了一定的努力。本次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市教师进修学院高中部的组织下举行的全市规模的高三年级调研考试就是对一个学期以来教学工作的一次考核和检验。所以,在命题思路的立意上尽量体现小综合的特征,如综合性、灵活性、多样性、新颖性等。另外,从提升试题的难度入手,引起教师在历史教学方面的思考和重视。
(二)试题难度及答题分析
某题平均分数值                    R (答对人数)
根据公式:① 难度值= ―――――――――        ② P =  ―――――――-
某题满分数值                      N  (总人数)
测得各题难度值如下:
选择题:             高三历史(文)试卷(总人数:3128人)
题号
答案
得分
正答率
正答人数
难度
1
A
2
0.82
2554
0.82
2
A
2
0.37
1172
0.37
3
B
2
0.52
1629
0.52
4
D
2
0.86
2713
0.86
5
C
2
0.82
2570
0.82
6
B
2
0.50
1583
0.50
7
D
2
0.89
2788
0.89
8
D
2
0.96
3013
0.96
9
C
2
0.72
2256
0.72
10
A
2
0.68
2140
0.68
11
C
2
0.86
2706
0.86
12
D
2
0.89
2802
0.89
13
A
2
0.77
2413
0.77
14
A
2
0.80
2507
0.80
15
A
2
0.47
1470
0.47
16
C
2
0.63
1973
0.63
17
C
2
0.44
1380
0.44
18
C
2
0.44
1371
0.44
19
A
2
0.72
2271
0.72
20
C
2
0.56
1774
0.56
21
C
2
0.55
1716
0.55
22
D
2
0.79
2487
0.79
23
A
2
0.65
2047
0.65
24
B
2
0.44
1378
0.44
25
A
2
0.69
2169
0.69
如果以0.6作为难度值的参考点,并以难度值在0.5—0.7之间的题目作为中等难度的话,那么,本套试题中的选择题部分难度在0.6以下(含0.6)的累计是9道题,大多数试题都是在中等难度之上。由此可见,本套试卷的客观试题部分从题质上看是偏易的。
非选择题:
高三历史(文)试卷(总人数:3128人)
第26题:
此题存在问题如下:
1.概念混淆: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官僚资本主义与官办企业、性质与企业分不清。
2.时间概念混淆:古代、近代、现代混为一谈。
3.原因、特点、形式等问题所答非所问,甚至以企业代替性质。
4.几种经济形式之间的关系一问普遍答得不理想。
5.有胡编乱造现象。
此题学生得分意识较强,空题现象较少,受到了图中信息的提示。此题较好地考察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重点内容,而且有跨度,有史地综合性。
第27题:
此材料考察的是国际关系史。其中材料一比较明确地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后的国际形势,设问比较巧妙,能很好地考察学生阅读概况和去伪存真的材料解析能力。材料二要求学生归纳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主张,难度不大。但通过阅卷反映出的现象和问题有:
1.第一问和第四问,普遍答得较全面,得分在4—5分间。
2.第二问评价不全面,普遍忽视了对俾斯麦观点的评判。
3.第三问对日本的影响,答得最不好,只有一小部分同学答出促进日本推行明治维新,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第28题:
本试题从十届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的内容为切入点,立意较新,选材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三农”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以“主持人”的身份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进行概括归纳,设问方式新颖灵活,深入浅出,适应了当今小综合高考试题的命题要求。对学生的作答,只是对教材中最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考察。
学生答题情况: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都能掌握,特别是唐朝前、后期的两种赋税制度,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都能答得比较清晰。但春秋、战国、汉朝及北宋时期的赋税制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也有一部分学生的答卷体现出基础知识严重欠缺,时间前后朝代混乱,名称不准,书写不规范等问题。总体来看答得还是不错的,同时提醒一线教师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仍是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第29题:
1.学生之间差距较大。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标准,两条总路线完全记准确无误的很少,新时期基本路线的内容记下来的更少。
3.学生综合归纳能力较差。
4.有的学生知识记得非常乱,混淆在一起。
第30题:
本试题命题较为合理,覆盖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演变的全过程,并巧妙地结合新中国外交关系发展的全过程,知识点涵盖全面,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知识归纳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对高考备考的指导是一种有效的导向。下面是本试题的卷面情况分析:
1.试题空题率大概为10%,应答率较高,说明两个问题:①各校备考工作充分。②命题不偏,符合高考命题方向。
2.试题得分率较为理想,平均在4—5分之间,有小部分试卷得满分。
3.存在问题:
①部分同学学科基本功不强,断代不清,知识点错位,造成张冠李戴的现象。
②回答问题缺乏条理性。
③一部分同学基础知识不扎实,造成胡乱应对的现象。
(三)整套试卷平均分(既难度)及各分段人数统计:
高三历史(文)(总人数:3128人)
最高分:90              平均分:50.79                 及格率:27.77
分段
100
90—99
80—89
70—79
60—69
50—59
40—49
39分以下
人数
2
92
277
502
766
776
713
累加
94
371
873
1639
2415
3128
(四)总体分析: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命题情况和答题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这就是题目属于中易偏难,学生的得分率不高,在非选择题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这一方面反映出各校刚刚进行完(或正在进行)一轮复习,学生尚未对教材进行充分地理解和吸收,所以大有“硬着头皮上战场”的感觉,还缺乏从容应对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考生在答题能力和答题技巧上还缺乏一定程度的训练,特别是在非选择题方面,小专题思路还不是十分地清晰,对社会热点问题还缺乏足够的关切,卷面语言不规范,同时对五大部分(即中古史、中近史、中现史、世近史及世现史)的知识点掌握得良莠不齐等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本次调研考试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及格率偏低,仅为27.77%;二是49分以下的人数偏多,占总体考生的人数近一半左右。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1命题人还缺乏对全市整体学情的了解、掌握和分析;2 各校在一轮复习中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复习顺序、方式和进度的,这样在命题的过程中很难把握侧重点,只能按照高考的命题大原则宏观调控,起到一个把握方向的引领作用。
二、复习备考的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高考文综测试卷历史学科内综合的试题均由3组主题组合式选择题和1道材料式问答题组成;跨学科综合试题的历史部分均由1—3道材料式问答题组成。这些考题几乎都是以小专题或围绕某一中心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如何把握好小专题,如何把大专题分解成若干个小专题来进行复习,是我们加强高考历史复习的关键。但是,专题复习的根基是有着丰富的土壤和内涵的。下面,本人就各校正在进行的二轮复习提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夯实基础。
高考历史学科测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以基础知识为本源。没有基础知识作依托,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结构。复习备考历史首要的一步是梳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把中外历史按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逐一理清,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知识框架结构,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夯实基础。现在各校虽然已经进入二轮复习,有些学校在整理专题的同时,课堂教学也以讲练习题为主,但教师仍有必要指导和督促学生有效地阅读教材,在选择习题时亦应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
二、专题研究。
人类社会历史无论是哪一个历史阶段,都会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外交关系、国际格局等各方面表现出来。打破时间、空间界限,分类归纳,把这些知识点集合成一个个专题,分析、比较,理清头绪,加深理解,这也是学科内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因此,专题复习已成为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到综合能力的提高一个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专题复习时可把每一个专题分为若干个子专题,大专题为干,小专题为枝。如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和古代商业的发展。而古代商业的发展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专题:
专题一: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商业产业、商人出现,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商业受到极大影响。
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最早的银行雏形“柜坊”出现。
宋元时期:商业繁荣。边境贸易、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发达。
明清时期:工商业更加发达,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货币
新石器时代、夏朝:天然贝壳;
商周时期:骨贝、铜贝等人造贝币;
春秋战国时期:以青铜币为主,也有黄金、白银做成的货币;
秦朝: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钱”通行天下;
西汉至隋朝:“五铢钱”;
唐朝: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两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时期:白银是主要的法定货币。
专题三:中国古代著名的商业城市
战国时期: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
两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隋唐: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两宋:东京、临安;
元朝:大都、杭州、泉州;
明清:北京、南京、“四大名镇”。
专题四:我国古代的商业政策
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
战国时期:重农抑商;
西汉:国家全面控制工商业,打击私人工商业者;
中唐以后:国家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的政策,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明清时期:固守农本思想,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除此之外,古代商业还可以分为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3个专题。对外贸易又可以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小专题。我们在复习中可以灵活把握。
总之,专题复习要特别注意揭示各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各专题之间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形成纵横交错、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综合渗透。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所涉及的知识,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历史学科涉及面广,包罗万象,使综合命题有更丰富的立意材料。因此,历史复习备考首先要立足历史学科,同时向地理学科、政治学科综合渗透,要把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中相同、相关、相近的知识进行一次排列组合,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做跨学科综合做准备。
四、关心热点。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的时政、社会热点问题常常被用来作为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背景材料,同时,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重大社会问题也常是命题的取材之处。比如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三农”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台湾问题等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因此,在历史复习备考过程中必须增强对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从而增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洞察力、提高考试的应变能力。
下面是2006年高考历史学科热点问题概述,现整理出来,供老师和考生们参考:
一、“三农”问题
温家宝总理提出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国家将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①历代中央政府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作用以及启示。②我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作用和评价。③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培植、引进和推广。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和趋势。⑤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⑥近现代不同阶级提出的土地纲领,尤其是中共在不同阶段提出的土地政策,把握其原因和影响。⑦建国后至今我国农业发展的曲折过程和原因。
二、祖国统一和台湾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统一大业至今未能完成,台独势力仍然猖獗。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表明了全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①中国古代为巩固统一,加强统治,对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和作用。②近代列强侵略台湾的史实,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以及法律依据。③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外交政策。④联系政治,了解《反分裂国家法》通过的重要性。
三、西部开发中部崛起
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是国家实施的两大重要战略。西部开发考得较多,中部崛起已成为另一个热门话题。郑州被加冕为中国第八大古都,应予以关注。①西部、中部与东部地区差距的原因。②近代中部地区的民主革命(尤其是辛亥革命和二七大罢工)。③两大重要城市:武汉和郑州。④中部地区的一个城市圈、两大经济带、三大平原、四大高新产业。
四、“三个代表”与思想解放
随着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加强,反腐力度的加大,思想解放也成为高考中的一大热点。①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派别及各个时期统治者的治国思想。②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四次思想解放运动、世界史上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③中共自身建设特别是理论建设和思想建设。④三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⑤与政治学科结合,了解我国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意义。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性。
五、能源、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能源、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普遍关注的常热话题。①中国古代史上的水患灾害、向山要田、围湖造田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大炼钢铁、围湖造田的后果和警示。②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煤炭资源的掠夺。③人口、垦荒和环境三者的关系。④欧佩克组织的形成和影响,能源问题引发的地区冲突和战争。⑤石油价格问题。
六、海洋问题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海底能源非常丰富,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将缓解我国能源不足的现象,现在我国政府十分关注海洋问题。①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性质、经过、影响,与新航路开辟做对比。②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③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领海主权的侵占。④东海石油问题。
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随着世贸组织的扩大和中国的入世,全球化速度在加快,南北经济的差距也在扩大,欧盟东扩,欧元使用,区域经济也在不断发展。①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含义、相互关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WTO的前身。②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和格局。③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尤其注意加入WTO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④第三世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七十七国集团、南南合作。⑤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八、中日关系
随着日本对我国钓鱼岛以及附属岛屿主权的争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右翼集团修改教科书,在我国遗留化学武器等,中日关系引起广泛的关注。①近代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危害。②对比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一胜一败的原因,从中得到的启示。③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国际势力的态度及转变。④日本法西斯主义复活的原因及种种丑恶行径,从中得到的认识。⑤注意中国与其它国家及地区的关系,如胡锦涛主席出访欧洲英、德、西班牙三国,应注意中欧关系。
九、都市经济圈
都市经济圈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我国现有京津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几大经济块,但京津塘都市圈和其他都市经济圈不同,后者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外资进入及自主型城市化,前者的形成与发展则得益于现有体制下全国资源向都城的集中。①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城市和机构。②近代列强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中国近代工业的分布。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④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与西方、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的区别。⑤从地理、政治的角度分析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以及影响。
十、朝鲜半岛局势问题
朝鲜半岛的稳定和朝核问题关系到东亚地区的稳定,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①中国古代与朝鲜的友好交往。②近代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和朝鲜人民的抗争。③朝鲜半岛分裂的根源和状况。④韩国经济70年代以来高速发展的原因。
十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中国政府承诺把北京2008年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①中国古代各时期北京的名称。②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采用的中国古代艺术。③近现代北京的民主革命运动。④与地理、政治结合了解北京的气候、位置、交通以及申奥后产业结构的调整。
十二、和平、发展和联合国的作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联合国在维护和平和发展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重大国际事务需要联合国的参与。①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原因。②联合国的成立、宗旨、作用及与我国的关系。③当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根源。④联合国改革(应与政治紧密结合)与我国的态度。
其他要关注的热点有中东和平进程、伊拉克战争、美国的霸权政策和强权政治的表现、中法友好文化年等等。
五、讲究规范。
规范化应贯穿整个复习备考和高考过程。复习过程的规范,实际上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学习方法。其主要规范为答题的规范,包括卷面的规范、答题程序的规范、表述的规范。卷面要保持整洁,避免褶皱,书写要工整规范;解题思路要严谨、有一定程序,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层层递进;一些字词的表述,一定要符合学科规范。 “规范出成绩”这句话虽不完全正确,但有一定道理,不容忽视。
六、重点点击。
下表是对05年全国卷Ⅰ、Ⅱ、Ⅲ三套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历史命题情况的简析:
题型
范围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Ⅲ
题  号
分值
题  号
分值
题  号
分值
选择
中古
13、14、15、
17、18、19
24分
12、13、14、19
16分
12、13、16
12分
中近
21、23
8分
17、20、21、22
16分
14、15、17、18、19、21、22、23
32分
中现
16、20、24
12分
15、18、23
12分
20
4分
世近
16
4分
世现
22
4分
非选
中古
39(3)(4)(5)
20分
39(1)(2)(3)
32分
中近
中现
39(4)(5)(6)
20分
世近
37(1)(2)
18分
37(1)(2)(3)(4)
28分
37(1)(2)
20分
世现
37(3)(4)
14分
37(3)(4)
12分
合计
中古
24分
36分
32分
中近
8分
16分
32分
中现
32分
12分
4分
世近
18分
32分
20分
世现
18分
0分
12分
总计
100分
96分
100分
通过上表我们不难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择题的考察集中在中国史部分,尤以中国古代史居多。
2.非选择题的考察则主要集中在世界史部分,中国近现代史居其次。
3.从整体试卷的分值分布来看,在100分当中,中国史占65分左右,世界史占35分左右。其中,中国古代史考察的分值平均在30分左右。
了解和掌握了上述特点,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复习时就会有所侧重,有的放矢。比如,选择题可以着重训练中国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而对非选择题的训练则可以侧重在世界史方面。当然,也要结合考生的复习情况因人而异。如有的考生对世界史的学习感到很吃力,而对中国史的掌握比较扎实,那就应该在世界史的复习上适当有所倾斜。
七、高考备战值得借鉴的几则经验:
俗话说:哪有高产,哪有高人。在高考中总有一些考得出色的同学堪称“高人”,他们的经验之谈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特别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了这些想法或说法的真理性,可供我们考试时借鉴。现撷其17则,以飨正在紧张备考的高考的同学们。
1.基础,还是基础。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 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还是基础。
2.学文科,要“死”去“活”来。历史学科,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如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记。要靠多次反复强化记忆。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却要把记往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谓:“死”去“活”来。不单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以至学理化生物,都需要“死”去“活”来。
3.“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这是电视连续剧《十七岁不哭》里的一句台词。考试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勇气。“试试争争”是一种积极的参与心态,是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挑战的气势。无论是复习还是在考场上,都需要情绪饱满和精神张扬,而不是情绪不振和精神萎靡,需要兴奋而不是沉闷,需要勇敢而不是怯懦。
4.“光想赢的没能赢,不想输的反倒赢了”。“想赢”是我们追求的“上限”,不想输是我们的“下限”。“想赢”是需要努力从而比较紧张的被动的,“不想输”则是一种守势从而比较从容和主动。显然,后者心态较为放松。在放松的心态下,往往会发挥正常而取得好的效果。
5.“强科更强,弱科不弱;强科尤弱项,弱科有强项”。在历史考察的几大部分上,一个人有强有弱,是太正常了。复习的策略,就是扬强扶弱。有的同学是只补弱的,忽视了强的;有的同学是放弃弱的专攻强的。从整体看,都未见明智。强的里面不要有“水分”,弱的里面还要有突破,这就是十分高明的策略了。
6.“差的部分要拼命补上来,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好的要突出,使之成为真正的优势。”这里的道理与上述相仿,也是对待自己的强弱项中的一种策略。高考是“团体赛”,要的是全局的胜利而不能是顾此失彼。
7.地毯式扫荡。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
8.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
9.知识的运用。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捡“渣子”。即查漏补缺。通过复习的反复,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寻找差错,弥补遗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11.“翻饼烙饼”。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得两三遍才能完成。
12.“该记的只好记住,可是,能够不记的就不要去记忆”。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能够偷懒的地方犯不着去玩命——本来该背的就够多啦!根据知识的特点,在记忆和理解之间,可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只需理解无须记忆的;只需记忆无须理解的(背下来就是了);只有记忆才能理解的;只有记忆才能记住的。我们这里取得是出力最小原则滚动式复习法。先复习第一章,然后复习第二章,然后把第一二章一起复习一遍;然后复习第三章,然后一二三章一起复习一遍……以此类推,犹如“滚动“。这种复习法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复习比较牢固,由于符合记忆规律,效果好。
13.“过渡复习法”。记忆有一个“报酬递减规律”,即随着记忆次数的增加,复习所记住的材料的效率在下降。为了与这种“递减”相抗衡,有的同学就采取了“过渡复习法”,即本来用10分钟记住的材料,再用3分钟的时间去强记——形成一种“过渡”,以期在“递减”时不受影响。
14.“题不二错”。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得到的多,从成功中得到的少,都是这个意思。失败了的东西要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5.“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平常练习和考试时难免会遇到难题,费了一番劲仍然突不破时就要主动放弃,不要跟它没完没了的耗时间。在做别的题之后,很有可能思路打开活跃起来再反过来做它就做出来了。训练和考试时间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多拿分也要讲策略。
16.“对试题抱一种研究的态度”。淡化分数意识,可能是缓解紧张心理的妙方。因此,对试题抱一种研究态度反而会使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乃至考场上更好的发挥出最佳水平。有一颗平常心比有一颗非常心有时更有利。
17.“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这是韩国著名棋手李昌镐的一句经验之谈。他谈的是下棋,但对我们考试也不无借鉴意义,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比较好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取得出色的成绩,创造高分,减少失误至为至要。
附1:2006年高考大纲及应考对策(历史)
总体上说,历史学科新增内容与国共合作、台湾问题有关。
◆考纲变化
【变化】2006年考纲与2005年考纲相比,没有大的变化。中国古代史与世界近代、现代史要考的内容与去年相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增加两个内容:一个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二是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世界史中的改动是:“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冲突”改为“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即强调使用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解读】新考纲中增加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意在说明它是全民族抗战的前提、背景及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条件、基础,这对今天很有现实意义与导向作用。新考纲还增加了“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过去的历史内容在这方面分量较轻,现在加重了。去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就公开阐述了新观点,并在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再次陈述了这一论点,即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是积极抗战且作出了巨大牺牲的。这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备考建议:
高考是考能力的选拔性考试,能力建立在基础之上,因此需全面、系统进行复习。
【重视时代转折处】将知识提纲化,逐章逐节地将课文整理成条理化、层次化的提纲。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交接处或转折时的史实都应是重点与难点,因为转折时期充满动荡和变数,而动荡的原因多种多样。
【接触各路信息】阶段性复习中,试探性地接触和思考一些高难度的问题也有必要,如当前热议的一些问题:“南水北调,如何评价利弊?”、“中部崛起要靠西部的资源?”等,将各路信息当一种思维来训练。
【纵横比较】古今中外的历史,同一时代、同一类别的东西是可比的,比较可以获取新认识,比较也有利于区别一些容易模糊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些项目式的表格作填空式比较,对知识进行一次盘存。
【重视基础】高三学生容易好高骛远,一味追求高、新、难题,舍本求末,适得其反。基础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基本结论,因此有必要对高中以来曾考过的、曾错过的试题、问题,进行再复查、再复诊。
附2: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Ⅰ、Ⅱ、Ⅲ卷历史试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全国卷Ⅰ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中央政府在该区推行了许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回答13—16题。

13.图5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    )    A.刘邦所封异姓诸候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候为王时所赐印信
1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    )
A.在西藏设立行省
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在西藏设置卫所
D.设置驻藏大臣
15.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    )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I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1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    )
①废除剥削制度    ②消灭阶级压迫    ③统一国家财政经济    ④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文学作品的风格、形式和内容往往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回答17—20题。
17.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                     (    )
A.慷慨苍凉          B.朴实恬淡              C.缠绵婉转            D.浮艳华丽
1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全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    )
A.陈子昂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
19.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    )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20.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    )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回答21—24题。
21.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与《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相比,下列各项中,美国通过《望厦条约》扩大的侵略权益是                                              (    )
A.进出口货物应纳关税税率由两国议定    B.有权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
C.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D.有权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22.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规定                  (    )
A.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B.维持外蒙古现状
C.战后成立联合国                      D.废除美英在华治外法权
23.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
A.进一步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B.在中国建立稳定统一的全国性政权
C.控制中国,推行全球战略              D.缓和美苏矛盾,划分势力范围
24.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    )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           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材料二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
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
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6分)
(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12分)
(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4分)
(4)根据上述三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10分)
39(60分)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8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1) 填空: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         米。(3分)图中A城市名称是      ,它
是      (国家)的首都。(4分)
(2)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6分)
(3)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7分)
图8中B城市为万隆,1955年,在这里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4)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0分)
(5)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6)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4)
(7)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4月24日印尼亚非蜂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50年前的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那次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 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请回答: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实质上与周恩来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是一致的?(10分)
(8)近些年来,我国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我国谋求与东盟国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及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10分)
参考答案
13.C  解析:汉武帝封夜印候为王时所赐之印,非“滇王之印”,故不选D  只有C选项符合。    、
14.B  解析:元设宣政院统领西藏和宗教事务。
15.D  解析:中央政府派遣流官管理西南地区。
16.B  解析: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属于中央恢复国民经济措施。
17.A  解析:曹操的诗歌总体风格是慷慨苍凉。
18.C  解析:杜甫
19.B  解析: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话本的兴起。
20.C  解析: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21.D  解析:A《南京条约》内容,B、C属《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件内容。
22.A  解析:《开罗宣言》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等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23.C  解析:美国推行全球战略,争夺世界霸权。
24.C  解析:《中荚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开始走上邦交正常化之路。
37.(32分)
(1)法国保卫革命、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 (2)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    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3)独立、富强(或民主)。
39.(60分)
(1)8263  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   (2)板块边界为挤压型(消亡边界、海沟俯冲型),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3)两大板块互相挤压  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4)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大多数与会国家都
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许多国家面临着维 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    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5)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    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6)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   (7)①政治土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相威胁。   ②中国政府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寻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逐步解决,这充分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8)①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②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有利于扩大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将有利于进一步开展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将有利于双方经济优势互补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利于中国在地区经济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对我国农业、金融等领域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全国卷Ⅱ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回答12~15题。
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    (    )
A.成都平原           B.河北地区            C.渭河流域              D.淮河流域
13.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这一段是                    (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4.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    )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代                  D.南宋
15.新中国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于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改革开放时期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立国之本。回答16~18题。
16.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该宪法                                        (    )
A.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B.规定法国为共和制国家
C.确立了无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D.是各革命派别一直严格遵循的纲领
17.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18.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图书报刊在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回答19~23题。
19.明末清初,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对后代学风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是       (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坤舆万国全图》
20.鸦片战争后出版的《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对开阔人们眼界、重新认识世界起了积极作用。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介绍                                                                    (    )
A.西方各国政治制度                            B.西方历史地理知识
C.西方兵器制造知识                            D.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1.梁启超阐述变法图存道理的重要论著《变法通议》发表在                              (    )
A.《时务报》           B.《中外纪闻》         C.《国闻报》            D.《循环日报》
22.最早在《新青年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23.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    )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c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它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材料三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材料四
(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回答:    .
(1)材料一确认了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明这一原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10分)
(3)概括材料二、三、四,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9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3分)
(5)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材料一所确认的原则作简要分析。(4分)
39.(68分)根据图8和资料回答问题。

(1)图8所示范围的地形自北向南大致可以分为A、B、C三大部分,其中A属于          高原,B属
于        平原,C属于          山地。(6分)
(2)简述B平原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12分)
在历史上,以图8所示地区为中心,兴起了强大的秦国。秦实现全国统一,但二世而亡。
(3)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秦国强盛的原因。(8分)
(4)简述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6分)
(5)指出导致秦朝速亡的经济原因。(6分)
据记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作官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阿房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隔渭河与咸阳相望。
(6)请用符号“●”在图8中标出阿房宫的大体位置。(2分)
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7)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9分)
(8)无论阿房宫是否建成,它的遗址依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积极发展旅游等服务业,不仅能进一步发掘文化遗产的价值,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消费需要。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服务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区别。(9分)
(9)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各级政府在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的同时,努力保护文化遗产。从政府职能说明政府应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理由。(10分)
参考答案
12.D  解析:A都江堰,B西门豹渠,C为白渠
13.C
14.C  解析:A为翻车。
15.D
16.A  解析:A选项符合谊宪法内容。
17.D  解析:D选项为《ID时约法》的性质.
18.C  解析:{共同纲领}是过渡时期的临时宪法,它规定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形态,故C选项应是1954年宪法的新特点。    19.C  20.B  21.A  22.B-
23.A  ④选项应是党的十一后三中全会完成的。故不选。
37.(32分)答案要点:(1)天赋人权(或自由平等))(3分)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战。(3分)  (2)美国独立后南北经济以不同方式发展;南北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4分)内战中,林肯政府顺应民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3分)北方取得内战胜利;废除了奴隶制度(3分)(3)取消了选举权利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3分)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3分)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3分)(4)[评分说明]依据材料、符合史实的看法,如美国公民的选举权利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选举制度的改变是人民争取和斗争的结果等,即可满分。(3分)(5)天赋人权的原则虽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在哲学上是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论证人的本质,是对插象人性论的深刻批判。(4分)
39.(68分)答案要点:(1)黄土  渭河(关中)秦岭(每空2分,共6分) (2)B平原地形平坦(在,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这片平原更显珍贵)(3分);上层深厚、土壤肥沃(从黄土高原和秦岭冲积下来的深厚、肥沃的土壤)(3分),气候温暖湿润(属暖温带,年降水量接近800毫米)(3分),水源丰富(有渭河及其支流),便于灌溉(3分)。(3)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一系列措施,促进秦国经济发展,(4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的发展。(4分) (4)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6分)(5)摇役繁重,赋税沉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6分)(6)(2分)标注位置在西安与咸阳之间、渭河以南,即可得分。(7)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3分)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4分)③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对阿房宫的认识还需要继续深化。(2分)说明:若考生另有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8)①服务商品是一种无形的商品,而普通商品则是有形的。(4分)②服务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地点上,通常是一致的。而普通商品的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则是分开的,地点也不一致。(5分)(9)政府是履行国家职能、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文化职能是国家的主要职能之一。(3分)保护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政府履行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3分)文化遗产是我国的公共财物,也是人类共同财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保护好和合理开发好各种文化遗产是政府责无旁贷的公共职责。(4分)
全国卷Ⅲ
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经常见到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回答12~15题。
12.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其中吸收了                              (    )
A佛教教义        B.法家思想          C.墨子学说            D.《神灭论》的观点
13.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    )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14.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其教义综合了多种思想,主要有           (    )
①西方基督教教义    ②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③农民的平均主义    ④儒家大同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凰②③④
15.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    )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及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回答16~20题。
16.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                   (    )
A.天竺              B.日本              C.新罗               D.波斯
17.中国近代第—次由政府选送留学生出国学习是在                                    (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                            D.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18.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
A.开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         D.废除科举考试
19.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在教育方面                                              (    )
A.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B.鼓励阅读儒家经典  ,
C.规定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的宗旨         D.允许继续使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
20.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在科教文化领域进行大力整顿,其主要内容包括          (    )
①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②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
③1978年初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④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团结全中国人民抗战的旗帜。回答21~23题。
21.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作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是  (    )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国民党营垒出现分化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22.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C.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D.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3.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
A.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B.实行“三三制”      C.实行减租减息      D.开展整风运动
39.(60分)根据图4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材料二
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三
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通行证)”,对在敦 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材料二、三据《三国志》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8分)
(4)根据图4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12分)
(5)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8分)
(6)根据河西走廊的地理特点及开发利用这一地区的历史经验教训,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2分)
材料四
河西走廊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之一。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7)说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的状况,并与东部进行比较。(8分)
参考答案
12.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孝生再现、再认道教发展这一基本知识,并能对其进行基本逻辑推理的能力。南北朝时期,中国宗教发展日趋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奴化人民的工具。备选项只有佛教的“忍耐,顺从”思想才适应这种需要,而C、D两项反映的科学观、唯物观明显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法家思想主张强权不可能被道教所吸收,因此选择A项。
13.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现、再认新儒学(即理学)发展到宋代时期基本特征和内容的能力。用肯定法,可知理学主要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从而进{行愚民教育,为封建统治制造理论依据,固此选择A 项,也可用否定法,法家强权思想不适合愚民,“经世致用”思想最早出现于明清之际,可以否定B,C、D三项。
14.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再现和理解拜上帝   教思想特征的能力。用肯定法,可知拜上帝教主要包括西方基督教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和儒家的大同思想,容易选出C项;如果记忆不准确,可用排除法。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根本无法被农民阶级所接受,用此排除②,也易选C项。
15.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再认和理解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各政治派别(或各历史阶段)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阶级性特征的能力。维新思想的典型阶段性特征是主张实行民主土宪;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核心主张是民主共和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而人文主义思想对中国近代影响很小,因此选择C项。
点拨:本专题以中国历史上不同阶级思想文化在交融中进行创新为切入点,全面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到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认扣和理解,从而彰显文化交流这一时代热点问题。思想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与时俱进,这也是近几年国际间、区域间文化交流日趋走热的根源和追求文化多样性和必然结果。
16.B  解析:奉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唐代对东亚和世界文化发展影响深远的史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中华文化曾经的辉煌与灿烂。唐代派留学生到唐朝的国家主要是新罗和日本,并且二者都在唐文化的影响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日本的改革促进了日本由奴隶社会迈进了封建社会,改革较彻底,因此选择B项。
17.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Q单再现中国近代官派留学生出国开始这一基本史实的能力。清政府派留学生出国主要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后开始学习西方的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生产时,缺少实用人才而做出的抉择,这一学习活动就是洋务运动。因此选择C项。
18.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现、再认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关于文化教育改革基本主张的能力。废除科举制度是1905年,戊戌变法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策论,设经济科,因此选择D项。
19.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中国近代各阶级或政治派别的思想文化教育主张,从而进一步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代表着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利益,其最大特点是主张“民主共和”,因此很容易判定选择,C项;也可用排除法,A项是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的思想主张,B、D两项与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根本上是相违背的,因此也易判定选C项;
20.A  解析:本题从知道角度看旨在考查考生再现邓小平在文革后整顿科教文化领域的主要内容,实际则是暗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时代热点命题。此题用否定法最简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属于政治领域问题,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与题干都不符合,因此否定排除④,非常容易地选择A项。
点评:“科教兴国”是现代中国永恒追求的目标,教育改革是近几年中国社会热点中的重点,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大计。本专题以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政策的演变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这一主残为切入点,以古代文化外传影响世界、近代文化科技衰弱输入救国和现代空前重视科教文化作对比,突现科技文亿的发展对一个国家兴皋至关重要,这一时代主题,从而警示各级政府必须切实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创新。
21.C  解析:奉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共不同时期制定阶段性政策的原因和依据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中共制定不同历史阶段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是不同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革命任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基本现实而确定的,因此选择C项。
22.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现抗日民族铣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性事件的能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应该是国共双方正式同意合作,并向人民宣布这一决定;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蒋介石只是口头承诺,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并不能说明合作达成意向,军队改编只能说明军事上的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只有D项才能真正说明国共最终实现了政治
上的第二次合作。
23.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再认中共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大措施和综合分析的能力。A项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时间错误;C项属于经济措施,D项属于思想措施;因此既符合抗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又属于政权建设措施的也只有B项,因此选择B项。
点评:国共第三次握手和抗战胜利的60周年是2005年的重大时政熟点。周共实现第三次合作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祈盼。因此本专题以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为切入点,以“民主建设”为重点,显性考查抗战史,国共合作史,隐性彰显国共(大陆、台湾)合作、统一这一“特大”时政热点问题。从中可见高考逐热点而行和隐性介入热点问题的特征。
37.(32分)答案要点:(1)林肯。(2分)北方在内战中朱利,需要采取措施扭转战局,强大的民意要求废除奴隶制。(8分)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和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加工处理。(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时间——“1863年”可判定处于美回内战时期,内战时期美国总统是林肯,美国是总统制国家,重大法令都由总统签署;根据“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可判定是出于战争的需要,再锁定教材中“南北战争”的背景可知(f废奴运动”的高涨也是原因之一,综合上述要点(1)问答案可完全正确获得。(2)在参与叛乱的地区解放黑人奴隶;在全国范围内解放黑人奴隶,废除奴隶制。(6分)全面废除奴.隶制,清除了美国南北矛盾的一个根源。(4分)解析:材料一解放的是判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材料二解放的是全国的奴隶制和强制劳役,从而废除了奴隶制,第①小问答案较易得出;②小问的关键是判定“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是南北矛盾的焦点,根本原因则是“南北经济的差异”,因此“奴隶制的废除”只是消除了南北矛盾的一个根源。(3)黑人遭受种族歧视,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掀起了争取平等权利的民权运动。(6分)这些法律只解决了学校的种族隔离等部分问题(或经济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2分)   解析:第①小问的解题关键是根据1964、1965和1968年三个时间锁定。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政治发展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掀起了民权运动,此问题迎刃而解。第②小问的问法与答案存在一定的矛盾,问的是法律没有完全解决黑人的不平等地柱问题,而答囊给的都是“没有完全解决”的表现。依据问题,实质应该答为“在荚国种族歧视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消除。”(4)[评分说明]依据材料,言之有理,即可满分(如回答黑人坚持斗争)。(4分)   解析:任何一·个阶层或民族的解放,其根源都应该有两点;一是人类政治文明推进的潮流影响,二是各阶层或民族自身争取解放妁斗争。点评:本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它以美国黑人地位变化为切入点,以美回民权法案的演进为依托平台,以尊重人权为核心,以推进人类政治文明为目的,紧扣“政治文明建设”这一时代热点主题的材料分析题。此题与2004年北京卷的“人权题”一脉相承,在考查考生的基本认知和综合分析概括推理能力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呼唤普遍的人权和民权尊重。
39.(60分)答案要点   (1)汉(武帝)派霍去病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6分)。   解析:此问的解题关键是提炼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井和教材相印证的《汉书》是西汉一朝之史,祁连山位于汉代的河西走廊与西域的交界处,匈奴被西汉击败后
退出河西走廊是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北击匈奴的战绩,材料信息与教材结合即得出明确的答案。   (2)由畜牧业转为农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6分)解析:此问考查的是在对比中进行综合分析概括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直畜牧”可知河西走廊的经济是畜牧业,依据材料二中“田地……,小民无立锥之土”可知河西走廊已经农耕化,并且土地兼并严重,答案已呈现眼前。(3)促进通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西域各族与内地的友好交流。(8分)解析:此问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并能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处理。有效信息是给予经商者方便和保护,必然促进西城与内地之间商业的发展,促进西域与内地的友好交流,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点评:此题是以河西走廊为中心的区域为载体,以河西走廊的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为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思想)这一2005年热点时政为指导思想,巧妙而有机地结合了史、地、政三科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再现、再认和综合分析概括,基本推理能力的全面考查。·此题切入点新颖,思想清析,热点把握得准确是近几年较优秀的文科综合性试题。(4)主导自然条件是水。(3分)内陆干旱地区或气候干旱(根据经纬网确定为内陆地区;沙漠广布;季节性河流或内流河)。(3分)由于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3分)在山麓地·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此相连,形成了绿色走廊);(3分)(5)(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3分)(因气候干旱,)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3分)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2分)  (6)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定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其特殊性,人类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条件和自然规律发展相关产业,这是由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所决定的。(3分) ②河西走廊地区总的来说适合畜牧业的发展,历史上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开发,有着重大的军事、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大量增加的人口及过度农业发展,加剧了人地矛盾,对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破坏作用。(3分)③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囡此,我们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要看到改造自然中的有利后果,也应看到可能的不利后果,不仅要看到短期后果,也应看到长期后果;不仅要看到局部后果,也应看到整体或更大范围的影响。(3分)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都具有客观性,我们不仅要认识自然规律,也应当不断加深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并加深对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综合作用的认识。(3分) (说明:若考生另有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7)①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低。(4分)。②从西部地区就业结构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与东部地区就业结构相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较低。(4分)(如果答出西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比较缓慢、结构不合理等要点并加以恰当分析,可酌情给分。

江宁区2011届高三历史期初学情调研质量分析
执笔:王必闩
一、试卷印象
本次试卷总体平和,导向也很明确。图文并茂,语言简洁。命题紧扣教材,注重考查基础知识与能力。本卷能较好地检测教与学情况。从阅卷结果看,情况并不尽人意,或与命题者预测有一定差距。但并不影响本次试卷较好的检测功能。
二、总体情况
本次实行网上阅卷,严格遵循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按点给分。应该说结果比较客观公正真实。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学校之间差距也很明显。全区大体情况如下表。
名称
人数
1卷平均分
2卷平均分
全卷平均分
全区
1664
38.3
19.3
57.6
三、答题分析
(一)选择题
得分比较低的题目有(每题3分):
题号
1
2
4
5
7
11
15
均分
1.387
1.578
1.112
0.870
1.710
1.002
1.582
暴露出教材不熟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理解分析能力亟待提升,解题方法与技巧欠缺。
(二)非选择题
21题
(1)错别字多,表述不完整,不准确。如“制”写成“治”。“向西方学习”多数学生只能写出其含义,写不出其影响。概念错误,很多学生将意义写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不少学生将“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混淆;较多学生连“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写不出来,而且犯了概念性错误;相当多的学生也没有能准确写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暴露基础知识薄弱。
(3)“特点”一问,部分学生写成“富国强兵”;“原因”一问主要答国情和社会性质;答案的第二点“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几乎没有人答出来。
(4)大多数学生写了“思想解放”,但未明确提出与求亡图存之间的关系;少数学生提到了近代化和现代化;很少有学生写出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
22题
(1)均分0.751,难度系数0.19。本题答案的表述以书本为主,学生长期未复习,得分很低。
(2)本题得分3~4左右,“中美关系正常化”很多学生写成“中美建交”而失分;书写错误,“建交”的“建”写成“间”“见”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写成“加入”。
(3)均分0.688,难度系数0.34。存在问题:学生不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缺乏分析题意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4)本题总分4分,1分较多。第1问,答题不完整,少“和平”二字。第2问,不少学生知道知识点,但表述不到位,不能切合问题来回答,“适时调整”一词基本答不到。
23题
(1)历史概念不清,如“经济大危机”写成“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基础不牢,如大危机时间,很多同学写为“二战后”,甚至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混淆;第3小问很少有人突出“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仅仅泛谈“世界联系加强”或“世界市场形成”。建议: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注意一些重大历史概念的辨析与讲解。
(2)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不完全清楚,对“作用”的阐述没有层次感;照抄原文情况严重。建议: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思考要有层次的展开。
(3)问题:将布雷顿体系“解体”当作“建立”;照抄原文(不理解题意);条理不清。建议:加强基础训练;培养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加强应试训练。
(4)问题:无法分析“美元”与“黄金”关系的变化;不理解材料,直接照抄。建议:注重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加强必要的训练。
24题
(1)本问供4分,均分0.74分。很多学生拿不到分,主要原因有:一是对题目要求弄不清楚,答非所问。二是概念表述不准确。日本沦为“半殖民地”,很多同学答成“殖民地”。“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多同学答成“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加剧幕府统治危机”答成“推翻幕府统治”。三是答案过于笼统,不少同学直接答成“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或阻碍日本经济的发展”。
(2)总分4分,均分1.8分。问题:审题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建议:加强阅读材料能力训练,读透教材。
(3)总分2分,均分0.38分。问题:回答啰嗦,答非所问,无法认识历史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建议:答题规范化要加强,多读教材,夯实基础知识。
25题
(1)极少数同学得2分,很多同学得0分。学生概括能力欠缺。建议复习中教会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
(2)本题得分以1分居多。存在问题:审题不清,甚至出现观点与材料语意相反的情况。历史语言规范能力欠缺,随意性较大。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务必做到“尊重”题目,认真读题、审题。提高学生把握和归纳“得分点”能力。
(3)本题总分4分,均分为1.2分。审题不清,基础知识运用不熟练,存在不理解材料而摘抄材料作答现象。本题答案得分点多在“和亲”、“册封”。另外存在明显表达不准确和错别字现象,从而影响得分。建议加强专业名词的用法训练,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课本语言作答。强化基础知识与理解运用能力的训练,学会分析理解材料作答。
(4)本题以得1分居多。学生审题把握不准,综合概括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欠缺。建议要加强此类试卷的针对性训练。
四、教学建议
1、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正确的思想指导正确的行动。认识不提高,观念不转变,一切都是白搭,提升教学质量更是无从谈起。这不是空话套话,而是真话。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作为高三教师,我们既要顾及高考,更要着眼学生的未来。如果我们影响不了领导,改变不了高考模式,那就主动改变我们自己。用心种好这份“责任田”,守住属于我们自己的这块“阵地”,站好最后一班岗。请记住:你放松,学生就会放弃。你重视了、认真了、坚持了,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吗?课堂教学还会低效吗?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心与使命感,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抓实课堂。不管高考模式如何调整、变化,无论课改怎样推行,抓实课堂教学始终是主旋律,重头戏。也许一节课上不好,影响不大,也许两节课上不好,影响也不明显。但是如果你经常上不好,暴露的问题就会越发严重与糟糕。因为足够的“量变”必然产生根本性“质变”。到那时,一切补救都会无济于事。因此,我们必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解决好两个问题:上什么?怎么上?对照《考试说明》,落实考点,夯实基础知识,力求将课堂教学内容精细化、具体化、时间化,让有限的45分钟释放出更大的效益,扎扎实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这才是以“不变应万变”之关键所在。
3、明确目标。目标是方向,目标也是动力。那种只管教,不问学,“目中无人”的教学必定是不合格的教学,低效的教学。尽管高考模式的影响,尽管各校生源不一,但作为高三教师必须对你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哪些学生“该过的”(语数外三门总分很高的学生);哪些学生“能过的”(历史学科很好,应该能过B,着眼学生未来,尊重学生兴趣与爱好);哪些学生“想过的”(历史学科很想拿B的学生)等等。如果我们都能把学生这样分分类,真真切切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对症下药”,我敢说结果只会好,不会差。还用得着担心高考吗?我们认为,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明确目标尤为重要。
4、指导学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既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尤其在目前“五严”规定背景下,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多了。怎样利用,如何分配,这既是一个方法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技巧。尤其进入高三,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看书,看什么,如何记忆,记哪些内容,怎样解题、答题,如何选题。教会学生关注教材结构体系,弄清阶段划分,把握时空坐标,善于将特定的个体事件与整个历史时期相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总结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知识等等。千万不能为了看书而看书,为了做题而做题,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新一届高三历史复习的序幕已经拉开,对高三教师来说,既是荣誉,更是使命。没有退路,只能前行。也许这一次考试不甚理想,但没有关系,因为它不是高考,你还有出彩的可能与空间。期望我们的高三教师每天都能坚持三“问”:“今天我准备好了吗?今天我关注学生了吗?今天我的课上得满意吗?”。的确,对我们教师而言,教学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习惯。教学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积累。它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你若认真了、努力了,它定会给你相应的回报。教师如果每天都能坚持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并不断修正与完善,我敢说你的教学就会渐入佳境,你的复习也就自然有效,你的目标更会水到渠成,轻松实现。

一、基本情况    本次质量检测共有12所高中2010位学生参加了统一考试。试卷总分100分,由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三部分组成,题型与高考完全相同。
试卷在命题上能体现阶段性和高考的方向,具体体现在:一、在题目的呈现方式上,重视历史情境的创设。文字情境有新闻资料、诗歌、历史评述、历史活动记录等;图片有示意图、实物图片、地图等。二、内容的选取上,灵活新颖。如第1,6,14,18,20题等,此外还有第28题。三、在考查目的上,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握。如1,5,15,21,25题都体现了这一点。总之,本套试题覆盖本阶段复课范围,出题灵活,能够较好地测验出本阶段的复课成果。
考试结果显示,全县平均分应届48.21,往届64.9.最高分88,最低分6,平均及格率41.4%,情况不容乐观。具体得分率情况如下:
学校
选择
26题
27题
28题
29题
总分
较好学校
62%
76%
86%
80%
81%
66%
一般学校
58%
55%
92%
58%
74%
60%
较差学校(1)
63%
39%
68%
49%
58%
54%
较差学校(2)
57%
63%
63%
31%
59%
53%
较差学校(3)
54%
46%
73%
33%
48%
50%
平均得分率
59%
56%
77%
50%
64%
57%
总体来看,仅27题得分率相对较好,其余26.28.29大题得分率都较低。
二、具体分析
1、25道选择题中,得分情况较好的是2、5、7、8、9、12、14、15、18、21,较差的是1、4、10、16、19、22、23、25、。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识记鉴别能力,但从结果看,学生对简单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把握较好,对于纯粹的方法题和需要分析、概括、归纳和宏观把握的能力题则答得很不理想。第6题得分率极低,这是一道方法题,不需要教材内容作支撑,而是直接通过对材料的理解来得出结论,类似的单纯考查方法的题目在高考中比例正在逐年提高,该题的结果已显示出教师在教学中有盲区,需要加强对方法题的指导和训练,23题同样如此。总体来看,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停留在表层,分析、理解、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2、材料解析题。26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也是很简单的,但得分也不理想,有不少同学概念混淆,张冠李戴,出现了一错皆错的现象。不少同学写了很多却不在得分点上,也有不少同学干脆空白,每一题都有不得分的现象,可见如何根据题目要求作答也是很重要的。总体看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表层化、凌乱化;学生分析理解运用能力的不足;学生对题型的生疏和缺乏答题技巧是解析题得分不高的主要制约因素。
3、问答题主要考查的分析综合能力。29题主要考查近代化相关历史史实,考查的是识记和归纳能力。但得分率不高,主要失误体现在:审题不清——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及伦理标准回答方面,但很多学生未予重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很多史实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如“器物”“制度”“观念”混淆等;答题不完整——如中国近代化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化起步之时的主要不同点等。
三、教学建议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必须首先更新知识储备,根据高考导向,优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如经济、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教材目录、各章导言和大事年表涉及的内容,对于这些重点内容必须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用文明史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人类文明史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线,由文明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交融两条主线构成,教师必须将这个观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学会自觉利用文明史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重视教学内容的线索化结构化——本次考试反映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宏观把握,知识点散乱、无序,建议在教学中强化教材主线、章节主线和专题主线,帮助学生将知识点组织成一张知识网;教给学生基本的学史方法——如何鉴别材料的真实性、如何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如何根据从材料提取的有效信息解决新的问题等等。
2、改善教学方法:本次考试反映出,含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得分率明显偏低,说明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缺乏思维训练,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前阶段的高三课堂教学调研也显示,教师讲述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缺乏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学习兴趣不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建议在课堂教学中将近年来的高考题、从资料上精选来的题目和自己设计的题目分章节穿插在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既启发思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又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在出题方式上,一定要提供材料情境,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
3、加强解题技巧的指导:本次考试反映出,缺乏解题技巧是一个制约成绩提高的瓶颈,解析题和选择题尤其如此。建议加强解题指导,审题要仔细、题目提示信息和要求要看清、答题要先理清思路再落笔、答题要完整,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和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
4、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复习计划:本次考试结果显示,校际之间差别悬殊,仅4所学校平均分达及格线,其余8所学校及格率均低于30%,现状堪忧。在接下来的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提高成绩成了当务之急,建议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起点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复习计划。

金博志网址(上面图标)的“教育教学”里面有相关知识点和复习题!
高中高三历史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二历史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三英语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 高中高三数学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一英语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8 高中高二语文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 高中高二化学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1 高中高二数学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1 高中高一政治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6 高中高一生物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二生物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二物理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一地理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 高中高一化学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一化学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 高中高二历史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1 高中高一历史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2 高中高二物理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 高中高二政治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高三生物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中初一七年级上学期上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初中初一七年级上学期上册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七年级上学期上册英语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