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33:39
          关于小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山东省海阳市教学研究室  车言勇
    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一)基层教育研究的分类

什么是研究。《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研究,其意思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其实,简单地说,研究就是探索。它包括学习、思考、实践、反思、总结。

按照性质来划分,基层教育研究大致可以分三类,一是科学研究,二是工作研究,三是经验总结。

1、科学研究

什么是科学研究。它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严密的方法,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过程。严格意义上讲,一切科学研究活动,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收集资料和对资料的分析、概括,发现或解决前人未发现或未解决的问题,揭示和发现至今为止尚未掌握的知识和规律,建立有关事物的新的理论。

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所谓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人们自觉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过程。简单地说,教育科学研究就是指关于教育内在规律的探究。教育科研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如果研究的目的不是探究教育的内在规律、研究的过程不可重复、研究的方法缺乏公认的可靠性、研究的结果没有客观的普遍性或创新的开发性,都很难称为教育科学研究。

例如,德育序列化研究。

助人:意识到需要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自觉帮助别人——主动帮助别人——助人为乐(对小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儿童发展关键期研究

 关键期的概念最早是从动物的心理实验研究中提出来的。1935年,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洛伦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

小灰天鹅从蛋壳中爬出来后,将首先看到的动物当成自己的妈妈。如果是母鸡孵化它出来,它就把母鸡当妈妈;如果出壳时只有洛伦兹在旁边,它就把洛伦兹当妈妈,他走到哪儿,小灰天鹅就跟到哪儿。

经过多次实验,洛伦兹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动物早期发育过程中,动物的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键的“时机”就叫“关键期”。

当把动物实验引申到早期儿童发展教育研究中时,现代科学家发现:在人的智力、能力、习惯的发展中,“关键期”同样存在而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近半个世纪的有关研究对孩子“关键期”进行了细致的划分。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

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

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岁至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3岁开始,弹钢琴5岁开始);

4岁至4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3岁至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

3岁是培养独立性的关键期;

4岁以前是形成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5岁至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

9岁至10岁是孩子行为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

幼儿阶段是观察力发展的关键期;

小学一二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小学三四年级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

小学三四年级,初二、高二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三岁决定一生”——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这样说。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成长中的每一天都是习惯培养的好时机。

 

2、工作研究

什么是工作研究?所谓工作研究是关于实践决策的探讨。工作研究有明确的实践任务、既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直接决定行动的内容和行为方式,即时地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工作研究并不遵守科研规则,而是更多地采取民主集中制。

例如:教育举债发展

行的通,但不科学,因为学校与企业、工厂不同,学校不赢利

正因为工作研究过于强调实用性,而不太在意是否科学,所以导致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是:教育缺少科学决策,教学缺少科学标准,管理缺少科学手段。自古以来,我国都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其实,讲究中庸就是讲究科学。孔子曾发出感慨: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3、经验总结

什么是经验总结?所谓经验总结是指关于对某种活动的成败得失或对错正误的探究。经验是有特殊性和个性的东西,它的科学性多少和普遍性大小更多地取决于总结者或使用者的素质与水平。

例如:2006年5月10日在育才小学召开的烟台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和新课程改革优秀实验教师评审会,海阳一中、实验中学、育才小学和姜洪钊、王丽娜、倪寿成的发言就是经验总结。

魏书生、孙维刚的教育教学经验就是其特殊性,有很多东西不能重复,特别是一般教师不具备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教学智慧。

总之,这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

科学研究(过程)强调科学性,探究的是对不对的问题;

工作研究(事前)强调可行性,解决的是行不行的问题;

经验总结(事后)强调反思性,分析的是好不好的问题。

(二)小课题的内涵

1、什么是教育科研课题

课题就是研究项目,就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研究项目。方向限定课题,课题展示方向。课题不仅仅是个名称,它应体现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展示研究的目的、意义。教育科研课题是所要研究解决的教育科学领域或教育实践的问题。因此,教育科研是从提出研究问题开始的。虽然我们也提“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但问题与课题是有区别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课题。

问题是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

(1)从不同角度可以把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从问题指向和层次来分,有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理论问题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实践问题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即操作问题,实证问题。

(2)从问题性质和意义来分,有真问题和假问题,其区分维度在于事实——虚构、有意义——无意义。在教学研究中,真问题起码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属性:第一,客观性。即所说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是教师(研究者)“自己的问题”而非“人的问题”。第二,价值性。即所说的问题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说是具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有助于提示教学规律、深化教学认识,或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学实践。

那么,哪些问题可以称之为研究问题,进而会确定为研究课题呢?作为一个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来说,具有以下特征是必要的。

其一,问题必须旨在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不能仅仅是处理一个变量,例如,“某学校有多少学生的智商超过120?”,这种问题根本不需要决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只是记录、统计下来就可以了,所以不能作为研究问题,更不能作为研究课题。但如果改变为“某学校智商超过120的男生是否可能多于女生”就不同了,这种陈述建立了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确定性别这一变量在智商下的差异情况。

其二,问题必须明确地毫不含糊地陈述出来,通常可用发问的形式提出。例如,智商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是什么?学生是否从直接提问的教师那里,比不直接提问的教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预先接受训练的学生,比没预先受过训练的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速度更快?

其三,所研究的问题必须要具有可检验性,也就是说,它必须具有利用收集资料回答问题的可能性。

只有具备了上述这些特征,提出的问题才能称之为研究问题。

那么,教育科研课题有哪些基本特点呢?

第一,课题强调实用价值,我们在选择课题时要明确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它对教育实践活动有什么的影响,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成果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有人提出“黄色书刊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实验研究”课题,尽管从研究目的、内容上分析是有实践价值的,但从研究方法上看,采取实验研究方法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说这项研究课题不能确立。

第二,课题研究应具有明确性,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问题应该是具体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甚至研究方法应尽量在课题设计中明确体现出来,不能空泛、笼统、模糊。否则,搞起研究设计来就无从下手,最终难以实施。例如,有个教师提出了“朗读教学研究”课题,这个课题很不明确,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从学段来看,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从学科来看,是语文还是英语;从教学来看,有教学设计、有教学组织、有教学策略、有教学资源、有教学评价等各种构成要素,需要研究什么,这就不明确。

第三,课题研究必须具有可行性。我们提出课题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校、教研组或者教师等研究者在选择和确立课题时一定要让课题具有完成的可行性。可行性是指研究者具备研究解决课题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主要是指研究者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研究能力、兴趣、特长、有关知识储备、时间和精力,等等。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外在环境是否适合,领导是否支持,能否提供必要的条件,有关研究资料、设备以及必要的资金是否具备,等等。例如,作为一名班主任在选择课题时,要认真分析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后进生转化问题,还是班干部培养的问题;是学风建设,还是班级人际心理环境的营造,等等。

第四,课题研究还应有创新性。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应是没有解决的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应该有所新意,有所创新。这一特点是由教育科研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具体来说,一要时间新,指问题应具有时代感,能反映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二是内容新,指所研究的问题是以前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是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中提出新的矛盾点、新的因素,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和新理论;三是方法,指研究的角度、思路要有新意,但也不能盲目赶热点、追时髦,要注意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去研究;四是理论应用上的创新,科学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高度综合化和精细化的特点,某一学科领域里的问题可以运用或借鉴到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如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问题,形成教育社会学;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形成教育管理心理学。

2、如何理解小课题研究的内涵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课题,那么,什么是小课题?有人认为,课题就是问题,小课题就是小问题。其实这种认识是不确切的。我个人认为,小课题就是小的课题,小就是小的研究项目,只不过它的研究范围是局部的、微观的,研究内容更加具体、实在、明确,研究难度更小、教师容易驾驭,研究周期比较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甚至可以是三四个月。

 “小课题”具有以下特征:(1)从研究目的看,“小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研究如何让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我们在研究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我们研究的都是真实的课题和有生命力的课题,都是发生在学生和前线的课题”。(2)从承担者的角度看,“小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教师即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而不是配合专家进行研究。当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专家的引领、帮助和指导。(3)从研究内容看,“小课题”的小指的是研究内容和范围,而不是指研究价值和意义。(4)从研究方法看,“小课题”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5)从研究成果看,“小课题”的研究成果强调“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做得好”表现在实践上的创新和经验的先进性,“写得好”体现在研究报告的形成既具有个性意义的扎根理论,又具有教师自己的“话语系统”,它是质的研究中形成的、富有教师内心体验的、情境性、过程性的描述。

由此看来,小课题研究是指研究者在已有的成功经验或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中,选择研究范围比较微观、研究内容比较具体、研究切口比较小、研究周期比较短,容易操作并且有兴趣、有能力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它是根本目的在于促使教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提升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教育教学个性化风格,解决迫切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更有效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从这种意义上说,小课题研究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的研究。行动研究是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行动研究是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理论的批判”和“意识的启蒙“来引起和改进行动。

二、为什么开展小课题研究

(一)当前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

1、走向校本。

校本就是以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71年由美国纽约州提出来。校本包含着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目的),二是在学校中(主体);三是基于学校(对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也就是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由学校的领导者和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是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彻底。简单地说,校本的意蕴是,校本的出发点是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落脚点是解决学校面临的关键问题,过程以学校自身人员参与为主。为什么要走出校本呢?我们知道,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和进行教育的地方,以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育或教育改革本身,而忽视承载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学校。其实,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发展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教育能力来实现。因此,以校为本也就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焦点。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实际问题,例如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集体备课的有效形式有哪些,教师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新课程标准怎样才能落实到处,新课程课堂教学如何评价,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一一解决。而这里我们是指学校的领导者和广大一线教师。相对专家、教授来说,我们教师能够研究解决一些小的具体的课题。这样,小课题研究就应运而生。从种意义上说,小课题研究属于校本研究的范畴。校本研究就是以学校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目的在于改进学校实践的研究活动。

2、回归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课题研究效果的根本尺度。如果一个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不能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真实问题,那么这样的课题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研,甚至也不是教学研究。我在教科所十年,参与过教师继续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创新学习等课题研究,虽然这些课题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四五本研究专著,但与教育教学实践联系的不是很紧密。现在,教育改革发展很快,要求教师尽快地适应新课程、较好地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要求学校加强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学校文化,这种现实就迫切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题目进行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实效,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层次。所以说,开展小课题研究是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

3、聚集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所以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课程改革都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理论研究者、实践探索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到课堂教学上。只有课堂教学达到优质高效的境界,新课程改革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把课程转化为课堂教学,如何把新课程理念(理论)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实践),如何把宏观的新课程改革决策转化为微观的课堂教学的操作技术,如何将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转化为具体明确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几个问题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瓶颈。由此看来,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专家、教授已经由主角退位到配角,因为专家、教授只能解决课程问题、理论问题、决策问题,而不能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教学行为问题、操作技术问题。也可以说,将来最有发言权的“专家”是从一线教师中脱颖而出的“名师”。但一个教师要实现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实现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变,就必须搞研究,尤其要搞小课题研究,逐一地解决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二)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背景

1、基层教育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基层教育科研中存在这样的一些普通性的问题:

一是存在畏难情绪或科研无用论。因为主观上对基层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优势缺乏认识,客观上又存在开展活动的种种困难,所以在一些学校和教师中存在着基层科研的“不能论”和“无用论”。不少人认为,教育科研是专门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从事的工作,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是执行规定的教育任务和教学计划,中小学没有条件、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担心搞课题研究会分散精力,花了力气也搞不出成果,反而导致教学成绩下滑,不如直接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既省力又方便。

二是缺少研究的组织规划和持续性。一些学校和教师虽然意识到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却忽略了基层开展课题研究的优势,研究内容脱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与长远的目标和规划,立题脱离教学实践,追风头,赶潮流,甚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既没有横向的内在联系,也没纵向的发展连续。由于缺乏研究的组织规则和持续性,课题研究成了随着的、孤立的教育行为,很难持久地开展下去,也很难对基层教育教学的实践产生实际效益。现在,教育科研倡导对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层次、长时间的研究,也最缺少这样的研究成果。

三是混淆工作研究与科学研究。有些学校和教师认为,只要提出了问题,经过研究解决了问题,就是教育科研活动,所以经常把学校的专题讨论、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或教师的尝试做法、实践心得等工作研究或经验总结与科学研究混为一谈,事实上,教育科学研究与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有明确的范畴规定,它要求把问题归结为概念与意义都很明确的课题,通过公认的可靠方式给出课题假设的明确结论,这种结论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并且是可以重复验证的。所以保证教育科研的规范性、严肃性是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

四是误把经验总结和发表论文当作科研成果。成功的经验和正确的思想都含有科学意义,但不能把总结一个教学经验或表述一种教育思想当作科学研究。只有经过科学验证的经验或组织为严密理论体系的思想才是教育科研的成果。上海顾泠沅教授通过经验筛选法验证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和刘京海把“成功教育”思想组织为一个理论体系,都是经过科研把经验和思想变成科学的典型事例。我们可能在不同的水平上组织或控制科研的过程和表达科研成果,但绝不能改变教育科研的性质,误把一般的经验总结或思想表述当作科研成果。

2、小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市的新课程改革是在2003年开始的,时间比较晚,在推进过程中一些问题和困难逐渐呈现出来,特别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新课程改革初期,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却华而不实,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也实起来呢?经过实践探索、考察学习和理论研究等形式,我们出台了《关于开展“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的实施意见》(海教研[2006]12号)。可以说,“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是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将是今后我们长抓不懈的一个重点研究项目。对于“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来说,小课题研究就是一个最好的载体、一种最有效的途径。赞可夫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底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的今天,开展小课题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专家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知识及相互关联,新的能力结构,即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等。但我国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很慢。为什么呢?因为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教书匠”的别称,好像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教好书、会教书、能教书也就可以了,很少有人把教师也作为一个研究者来看待。韩愈在他的《师说》中为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限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与任务就是在于“传”、“授”和“解”。这样一种角色表现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或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特点的工业社会也许是适用的,但在信息化社会日趋到来的今天,却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本来也无可厚非,这也的确缩短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人类知识精华。但是,在当今,网络文化来势汹汹,各式各样的信息纷至沓来,教师如果仍然固守原有的角色,只管教书,不问研究,不仅是所教的知识会落伍于时代,而且所培养的学生也缺少开拓精神,有可以会时代所抛弃。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把人类文化区分为三类:一是后喻文化,年长者指导年轻者;二是互喻文化,同代人相互指导;三是前喻文化,年轻者指导年老者。例如:有的父亲跟儿子计算机。由这个事例来看,我们教师所知道不并不比学生多。只不过在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方面掌握的知识要比学生多一些而已。

新课程呼唤教师成为研究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研究为什么会给教师带来幸福?

因为研究使教师职业充盈着自由的快乐!

因为研究使教师职业焕发着创造的幸福!

 

在现在,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意味着教师所从事的是类同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他们更多地是对自身的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判断一个教师到底是一个教书匠型的教师,还是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最根本的标志在于他能否对自身的实践进行系统化的反思,通过反思找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研究可能没有专业研究者从事研究进所具有的严密的研究方案,也没有细密的研究程序,但是它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是拿起反思的武器来直面自己面临的困境的。因此,教师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出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可以快速地成为一个研究者,可以快速地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是改进课题研究的需要。以往的课题研究在理论方面存在着“假、大、空”的不良现象,在实践探索上常常是虎头蛇尾,或者是搞形式、走过场,实效甚微。为了改进教育科研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提出这样的指导思想: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紧密结合“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科研、教研、教改、培训“多元一体”的校本研究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教育科研为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的理论指导、实践探索与决策咨询的作用。同时,确定了新的教育科研工作总体思路,也就是“本土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本土化行动,是强调课题研究立足本土,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研究力量和教育资源,依据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行动研究,全力解决本地、本校、本班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低重心运转,就是降低教育科研管理重心,倡导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选择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科研人员和教研人员经常深入学校、课堂、教研组,与广大教师共同研究,商讨对策,解决问题。小步子发展,是每半年为一个周期,学期初确定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学期中通过三四个月的探索,解决一个关键性的突出问题;学期末整理成果,申请结题鉴定,以确保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教师的教育专业化水平都得到快速提升。实效性评价,是过程性资料、终结性成果和实质性效果三个方面对各个小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定。过程性资料指课题过程中的一手资料。终结性成果指发表的或获奖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以及会议交流的典型材料等。实质性效果指课题研究对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作用。

三、怎样开展小课题研究

(一)确定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因为这需要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质疑反思的能力,还有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条件。如果选择研究问题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研究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疑难中寻找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学生个体和群体变化的加剧,教师时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境。从目前来看,这些疑难或困境至少有四种类型:

一是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例如,新课程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参与教育活动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教师以此为基点,通过一系列新的教学设计,试图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确,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一定影响。

二是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目标之间或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例如,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常常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却造成了一些学生跟不上功课,经常伴随着一种失败感,甚至导致了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

三是教育教学中的“两难”情境。“两难”情境在教育教学中比比皆是,有时甚至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以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一致性的要求就有可能被削弱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与班级生活中确立起来了,教师的引导角色就有可能无法实现了。

四是不同的人或群体对待同一教育教学行为的不同看法。例如,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新的尝试,以改进过去课堂上灌输、传递的情形,但周围同事或家长却对此并不认同,觉得教师是在出风头,担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些疑难或困境,是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并且没有解决问题的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只能将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找到削弱其阻碍、转化其限制力量的对策。

第二,从具体场景中捕捉问题。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作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问题。重要的是,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教育实践场景。可以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进行的主要依托,同时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第三,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对一个教师来说,了解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专著,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阅读这些研究成果时,最为关键的是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要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自己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要注意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问题有时也就是在这样的转化、联系、解读中逐渐呈现并变得清晰起来。

第四,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教师个人的发展是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个人的专业提升与学校的整体变革也常常结为一体。教师在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或学科的发展规划以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于自己去解决,就不会坐等问题的现成答案。学校或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是不正常的,而这些问题又有许多是现有的经验或理论难以有效解释的,现在的工作模式难以恰当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或群体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那么,怎样把问题转化为课题呢?

所谓问题转化为课题,就是在找准自身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建立课题。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在确定课题前,每位教师都要回顾反思,注重思考,把找准问题作为确定好为课题的前提条件,把立好课题作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过程的思考过程。例如: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捕捉有利的教学时机?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如何对待教师的课堂语言?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评价?这些问题既是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也是需要教师研究的课题,把解决问题和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既能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也能提高教师的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怎样把问题转化为课题呢?通过情况下,教师针对自己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但有些问题只凭借经验是不能解决的中,比如讲解某个“教学问题”,当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处理这些教学问题时,如果发现原来的教学问题并没有解决,这就暗示这个问题可能是一个新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需要追根溯源、查阅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制定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这样一般的教学问题就有了研究会的状态,可以称之为研究性教学。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就转化为教学研究的课题,可以称之为“问题课题化”。一旦教师追踪某个教学问题,一旦教师关注“他人的经验”并借鉴他人的经验来解决某个教学问题时,这个教学问题就转化这“课题”。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教师解决问题)”的校本研究过程、小课题研究过程。在这里,“为了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验证教学理论,而在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在教学中”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研究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研究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假设。“通过教学(教师解决问题)”是教师本人在教学中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放弃解决问题的责任,由别人来帮助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确定课题的一般方法是:第一步,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就是拟题;第二步,查找资料,分析问题,也就是拟提纲;第三步,根据实际,敲定题目,也就是定题。

在选题上一般存在这样的误区:一是认为越新越好;二是认为越热越好;三是认为越大越好,四是认为嫁接的比自拟的更好。其实,新的、热的不一定是对的、好的,旧的、自拟的也不一定是错的、坏的。在选题上要注意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

(二)制订方案

研究方案是对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是指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思路和框架。研究方案要解决这样四个问题:一是研究什么;二是为什么研究;三是怎样研究;四是预期成果是什么?

研究什么。当把问题转化为课题后,该课题要研究什么,研究者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研究者要把解决的问题经过分析、研究,确定一个合适的课题题目,要求题目既明确、具体,又确切地反映出研究的主要内容,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次,要明确提出问题,突出研究的重点;再次,要界定研究的名词术语,主要对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界定,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明晰,更具操作性。

为什么研究?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而不是其他的课题,这是研究会得必须回答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揭示课题研究价值;其次,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例如,本课题能解决哪些教育实践问题?研究该课题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怎样研究。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时,要明确采用什么方法以达到研究的目的,如有的课题采用个案法或观察法,有的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

预期研究成果是什么?小课题研究的价值是解决学校、教室内的具体问题。但并不是说小课题研究成果没有具体的呈现方式,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要明确研究成果的预期成效、成果的表现形式等。在小课题研究中,经过认真学习、反思,在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有所感悟,把感悟的东西通过“教研论文”、“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育日志”、“教学课例”等形式写出来,促进教育教学实践,都属于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制定研究方案,要知道撰写研究方案的一般格式是怎样的。一般来说,研究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题目(课题名称)

1、问题的提出

2、理论依据

3、研究的目标及研究内容

4、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5、研究的方法

6、研究的步骤

7、研究组成员及其分工

8、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课题名称

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名称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能涵盖所要研究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检验与选题研究者认识程度和思路的标志。

例如,初中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研究对象是初中生,研究内容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这里要注意,让人看了你的课题名称之后就知道这个课题研究的是什么。

为此,课题名称要准确、规范、简洁、醒目

★准确: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

例如:《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

研究对象是中小学教师,研究内容是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

★准确:为研究提供足够的焦点和方向,检验与选题研究者认识程度和思路的标志。

例如:(原陈述)“学习成绩与教学技术的研究”——不可操作。

改为:(再陈述)“三种教学技术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不准确

再改:(再陈述)“多媒体技术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准确

★规范: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所有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

例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题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在准备进行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规范:课题名称应以陈述式句型表述。

例如:“家庭压力对中学生学习成绩有何影响”

这是一个问题,但不能用作课题名称。

如果要作为课题来研究则应改为:“家庭压力对中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或“家庭压力与中学生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能超过20个字

★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课题名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             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含糊不清。

例如:《关于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有益于增强教育事业心的研究》

——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与增强教育事业心之间没什么联系

(2)课题名称外延太大

例如:《关于自主教育的研究》——范围太大,无法操作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同时出现两个研究中心,这是课题研究的大忌。

(3)题目过长,罗嗦

例如:《根据农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搞好农村中学评议教学工作的研究》

(4)课题名称不是方案设计名称,而是撰写论文的名称。

例如:《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人文关怀充满语文课堂》、《运用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问题的提出

第一,问题的提出或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原因)

要具体说明:时代背景、现存问题、现实基础

例如:《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

第二,对课题研究中涉及的新概念和其内涵进行界定和说明

⑴对课题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

⑵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例如,《初中学生自主管理教育研究》,课题的界定:对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教育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在教师引导下,在此班级中的一切事物,由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独立、自主地按照教育的期望,进行管理,确定班级共同发展目标,制定班级发展计划,执行班级发展计划,总结班级工作等,都由学生来做。教师只是“引导者”,而不能替代学生。其二是指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自觉地根据教育的期望管理自己。

第三,简单分析目前国(省、市、县)内外研究的状况,介绍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要陈述课题研究范围内有没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经有人做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和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这些内容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是否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因为我们对某一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对这一问题的现状有较为准确全面的了解。

第四,介绍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例如:《初中数学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本课题研究意欲探讨有关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的问题,总的来说,本课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于:

在理论价值方面:一是丰富学习理论的研究;二是深化数学教学论的研究;三是拓展教学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在实践意义方面:一是扩大研究性学习的年级跨度及学科跨度;二是增强研究性学习运用的实效性;三是完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

 

2、理论依据。

要求:一是少而精;二是针对问题;三是能指导操作;四是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能让人理解与把握。要防止搞目录式,似贴标签。

例如:《面向全体、分层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验方案》中的理论依据是这样写的:

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是本课题研究方向性原则的重要依据。

二是《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系统论》等是课题研究实施的基本理论依据。

这种理论依据的撰写是装点门面,机械搬用,大而空洞,指向不明。在小课题研究方案撰写中也可以不写理论依据。

 

3、研究的目标及研究内容

研究假设:(在没实践认证之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表达形式:如果做……那么就达到……

自变量:计划做哪些事(命题的条件)

因变量:估计能达到哪些目的(命题的结论)

研究的终极目的:通过实证形成一定的带规律性的认识。

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方案》

课题假设:真正把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改善教学,进行扎实而灵活的训练活动,就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素质,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变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因变量:学生自主性学习素质的提高

控制变量:实验学生与教师

(1)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相对于目的与意义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系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能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例如:《小学生自主管理教育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研究,能够正确认识班级管理中学生自主管理这一概念,探索小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并能制定出小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和班级的发展规律有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通过研究,使学生在班级的自主管理活动中形成自我意识,初步形成自主管理能力。

第三,通过研究,使班级管理逐步规范化,成为一个有强大育人功能的班集体。

(2)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也有直接关系。如果课题较大,那么研究的内容必定很多;如果课题较小,那么研究的内容也就比较少。

研究内容必须准确体现研究课题。

例如:小学生自主管理教育研究

研究内容:

第一,提高小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方法研究

第二,小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

第三,小学生管理自我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

第四,小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的评价标准研究

而目前,在这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只有课题而没有具体的研究内容,二是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三是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很少。

 

4、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例如:《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模式研究》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内容范围是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

 

5、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例如:《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模式研究》

(1)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都结合。(2)反思性实践法。

(3)经验总结法。(4)行动研究法。

 

6、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课题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的,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结束都有规定。

例如,《中小学创新学习与研究》

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2001年9月—2002年8月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成立课题研究与实验的领导、指导和实验组织,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学校、教师和研究对象。

2002年9—2005年8月为实施阶段,各实验点校制定实验计划,组织实验教师培训,召开经验交流年度会议,举办“创新学习”课堂教学观摩课,课题组巡回指导,表彰优秀实验点校和实验教师。

2005年9月—2005年12月为总结阶段,各实验点校要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汇总有关材料,撰写总报告,做好课题鉴定的前期准备工作。

7、研究组成员及其分工

要介绍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成员及其分工。

 

8、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主件:研究方案、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附件:教师成果有论文、专著、软件、课件、教案、教具、证书等。

学生成果有检测卷、调查表、作品、证书等。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在格上要有以下8个部分,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一般就其中的一些部分进行合并。例如,《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模式研究实验方案》分四大部分,一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与主要目标;二是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念与范围界定;三是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四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组织实施。

(三)组织实施

切实规范课题研究档案管理。完整、系统、准确的课题研究档案既是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课题鉴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善于形成和积累资料,建立好课题研究档案。课题研究档案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计划性资料。包括课题总体研究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和阶段性研究计划等。

(2)教程性资料。主要是按计划开展研究的阶段性记录。如实验课教案,典型实验课记录,课外活动的设计,实验教师的观察、随笔,以及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的反应等。

(3)专题性资料。如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所举行的专题研究、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等研究资料。

(4)效果性资料。包括个案变化及群体变化的资料。如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试卷及有价值的学生作业、作品和制作等成果,以及反映成果的音像资料等。

(5)总结性资料。包括各学期、学年总结或专题研究的总结、论文和报告等。

在具体进行研究资料归档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要注意积累原始资料,及时做好记录,一般不要事后补记。即使追记,也要绝对尊重客观事实。二是注意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实验记录要详细。实验因子是如何操纵的,无关因子是如何控制的并发生了哪些变化,都应完整、系统地记录下来。三是注意建档的科学性、适用性。要分门别类,列出目录,认真填写归档说明,突出重点,便于查找。在课题研究档案方面,我们应努力做到全,有全面的资料;要做到细,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方面的资料;要做到勤,要勤于及时积累,整理资料。

(四)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的目的在于改进。在总结反思方面,一是要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系统描述,勾勒出从确定问题、制订方案到组织实施的整体情况,二是要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燕对有关现象和原因做出分析和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进而确定原有的研究问题、研究计划和下一步的计划是否需要做出修正、改进,以及需要做出哪些修正、改正。反思的要求是:

第一,以研究问题为基点。需要针对原来的问题具体地展开反思。通常反思的方式是:我们是否解决了原初的问题?或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原初的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在下一步的计划中得到解决?等等。

第二,以研究计划为参照。结合研究计划来反思,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有助于考察原有研究计划的合理性。如果通过研究实践,未能解决现实的问题或改进原有的实践。如果通过研究实践,未能解决现实的问题或改进原有的实践。教师就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一状况是否与研究计划有关联?在多程度上有关联?由此是否可以判定原有计划是失当的,以至于可以放弃原有计划?等等。另一方面是有助于完善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无论原有计划的合理性如何,都能对下一步的计划提供参照的价值,因为我们在后续的计划中可以汲取其合理性的方面,摒弃其失当的或不合理的内容。

第三,以改进实践为归宿。小课题研究是从教育实践的问题开始的,最终走向教师实践的改进。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思考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是否得到了提升?是否增进了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是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五)成果鉴定

校、镇级小课题由本学校、镇区自行组织结题。市级小课题负责人向教研室提出结题申请,上报鉴定材料。教研室组织科研人员、教研人员对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并颁发结题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