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 boss:《剑桥中国隋唐史》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6:39:06
时,隋帝采纳裴矩的意见另立一对立的可汗射匮,后者成功地把处罗及其骑
兵赶出其领地。处罗的中国母亲被派往他在西面的避难地,说服他来到隋都,
在那里受到隋帝矫揉造作的隆重接待。他带着一批随从在 612 年前留在隋
都,可能被作为备用的潜在的对立可汗,用以对付东突厥人或向力量日增的
射匮挑战。处罗与其骑兵随炀帝对高丽进行第一次远征,因战功而受到厚赐。
炀帝希望在处罗故地重立他为可汗,但因隋亡而没有实现。
但占有大致相当于近代蒙古草原领土的东突厥帝国却对中国北方边境的
中部构成了威胁。如前所述,隋很早就开始修建和扩建长城;炀帝在 607 年
建造或重建了一段漫长的呈 L 形的长城;其较长的一段与黄河南北向的河道
平行,蜿蜒于今山西和陕西省之间;较短的一段大致沿山西北部边界由西向
东,与原来早就存在的长城相接。但要遏制突厥人,仅靠城墙是不够的,所
以炀帝不时采用一种或几种中国的传统策略:让突厥可汗的子侄住在隋都受
“教育”;让部落在中国领土上定居;和亲政策;封赠和废黜可汗称号;朝
贡和中国回赠礼物;定期在指定地点进行以物易物贸易(一般以中国的丝绸
换突厥的马匹);各种政治阴谋。炀帝依靠的边境政策专家为裴矩,他利用
他在极西城镇张掖(甘州)和敦煌的任命,为其主公收集情报并成功地在部
落间施展阴谋,收买或威胁它们使之成为中国的臣民。607 至 608 年炀帝在
西北和西部边境的巡行有助于说明隋朝与边境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裴矩的作
用。
607 年初期,当隋炀帝开始首次西北的巡行时,他先派裴矩前往敦煌。
炀帝来到长城西北段之内的榆林。他在那里的豪华的行宫接受启民可汗(前
已被裴矩争取到中国一边)和义城公主的朝见,可汗向隋帝呈献马 3000 匹,
隋帝回赠丝绸 13000 段。与这次高级的物物交换同时进行的是礼节性的互访
(隋帝幸启民的大帐),互赠礼物和互相致意。 608 年,炀帝准备极西之行,
裴矩作了周密的准备。隋帝的这次巡行是成功的。在陕西某地,他接见了高
昌王(他长期在突厥的影响之下)、伊吾吐屯设和西胡 27 国的代表。据裴矩
的传记,这些臣服的民族“皆令佩金玉,被金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复
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①
裴矩当然是炫耀中国富饶的种种表演的舞台监督。据记载,这些愚昧的牧民
为之嗟叹,隋帝大悦。
在这些措施背面,隐藏着隋的现实政治的具体目标之一。这就是进一步
削弱突厥人,不让他们与其东西的其他部落集团结盟,在可能时,还把他们
用作打击隋朝其他潜在敌人的力量。例如当 605 年契丹侵入中国后,隋帝派
一中国将领率一支两万名东突厥骑兵的部队迎战。契丹人大败,其妇女和牲
畜被分赏给突厥人。608 年,突厥人准备参加中国人对伊吾的中亚绿洲的进
攻,该地一度是汉代卫戍集镇,位于穿过亚洲腹地的北路上。这一次突厥的
盟军显然没有露面,但隋军占领该地,建立新的要塞,然后留军驻守。这次
远征并无惊人的理由,而是为了使亚洲腹地各族在与中国人贸易时免除长途
跋涉之劳。
607 年,隋帝幸启民可汗之都,可汗因高丽国来了使者而陷于严重的困
境,于是尽力设法使使者朝见来访的隋帝。像潜在敌人之间秘密来往的这类
证据总是会使中国人惊慌不安的。裴矩建议其主公命令高丽使者:回国后告


① 《隋书》,卷 67 第 1580 页;耶格尔:《裴矩的一生及其著作》,第 97 页。




My World,My Rules. 2005-6-2 10:28 #31             晓风寒月
正六品




UID 28
精华 19
积分 1528
帖子 13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9-20
状态 离线 [广告]:
诉高丽王立刻亲自来隋廷致敬;如果不来,中国人将率领一支突厥军去严惩
他的可鄙的国家。牛弘立即奉命明确告诉使者。使者将此讯息带回本国,高
丽王拒绝作出表示臣服的应有的姿态。中国的权威受到蔑视;隋朝迟早必定
要使用大军去讨伐这一犯上之徒。
裴矩向其主公的建议只能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他认为高丽会很快屈服,
因而要让这个完全开化的地区恢复其相应的朝贡国的地位。另一种解释则是
他预计会遭到抵抗,但抵抗会很快被雇佣的突厥军粉碎,然后高丽可以成为
帝国的组成部分。他注意到汉代曾经征服过这一地区,并把它划分为三个郡。
他提醒炀帝,文帝曾试图征服高丽未遂,因为战地统帅无能。他指出高丽是
“开化”的,因此容易并入中华帝国,但此时他们竟派使者去向微不足道的
游牧的启民可汗大献殷勤!他虽然有广泛的经验,却没有关于东北的第一手
知识,所以没有说胜利是不可能轻易取得的。裴矩为人机敏,深受公认的价
值观念的熏陶,熟悉对立和冲突地区的情况,但他对他许诺会轻易取得胜利
的那个地区却完全不了解。
他计划中出问题的第一件事是未能实现使用东突厥雇佣军的打算。 609
年,听话的启民可汗来洛阳晋见时死在那里。其子始毕继承他被封为汗,同
时获得大量礼物并与一个中国公主结婚。但始毕远比其父精明;当裴矩开始
施展惯用的手法,又把始毕之弟树立为一敌对的可汗以削弱突厥人时,始毕
就转而与隋为敌,立刻停止前来隋廷。这样,对高丽的讨伐就由中国人独自
承担了,同时,中国人的北方和西北边境安全的不稳定性正在增长。


高丽
在 7 世纪初期,高丽国占有今辽河东部的满洲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其国
都就在现在的平壤。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分成西南的百济和东南的新罗。北方
的王国曾向北魏及后来的北周、北齐纳贡。但为了对高丽侵袭辽河以西地区
进行报复,隋文帝在 598 年发动了最后遭到失败的水陆进攻。高丽此时在军
事上是强大的,但它对中国的潜在威胁更因其他因素(除了与东突厥人结盟
这一因素之外)而成倍增长和更加复杂化了。高丽以北是一个称为靺鞨的好
战的通古斯部落联合体,它参加了高丽渡过辽河的侵犯。辽河的下游为契丹,
它在 605 年曾入侵河北,但如前所述,被中国人指挥的东突厥军所击败。但
契丹单独地或与它的不受约束的邻邦结盟后,依然是一个威胁。此外,已有
学者提出一种假设,远处西京的隋廷担心高丽在河北地区可能产生强大的军
事影响,因为从北齐时期起那里的分裂情绪远没有消失。①
炀帝的意图可能是等漫长的永济渠——连接中国心脏地区与北京的大运
河的主渠——竣工后才“讨伐”高丽。不管是否属实,永济渠于 609 年竣工。
610 年,以富户为对象的战争特税开征,军事准备工作迅速进行,有庞大的
后勤支援的大军(《隋书》说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集结在今北京地区的
涿郡。黄河平原的一次水灾淹没了 40 个州,打乱了计划,并引起征募人员的
逃亡。但在 612 年正月,隋帝及其将军和一支庞大军队准备从陆路进攻,而
水军则从海上进攻。隋帝举行了应有的祭祀(前文已予描述),并为此颁发
了冠冕堂皇的诏书。在诏书中,炀帝适当地以古代的圣贤统治者和伟大的帝
王为比喻,坚持隋朝具有美德、支配天下的力量和丰功伟绩。他严厉指责高




My World,My Rules. 2005-6-2 10:28 #32             晓风寒月
正六品




UID 28
精华 19
积分 1528
帖子 13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9-20
状态 离线 [广告]:
丽王拒绝臣服,为人奸诈,勾结契丹、靺鞨侵犯隋的领土,等等。①裴矩作为
战略顾问,随他征讨,杰出的工程专家宇文恺在辽河架了桥,大军向前推进。
所订的计划是迅速直逼高丽国都,但沿辽河东岸诸城顽强抵抗,直到夏末大
雨使军事行动不可能再继续进行。炀帝在 8 月末撤军返回洛阳,据说损失惨
重。回都后惩办了几个战败的将领,并加强了他的统治。
613 年正月,他宣布第二次动员,并在夏初北行,打算第二次远征高丽。
宾板桥注意到了这一年早期国内叛乱次数增加这一不祥之兆;其中七次主要
集中在 611 年黄泛受灾区。②炀帝又渡辽河,但在战斗中,传来当时的礼部尚
书并在永济渠南端负责一供应中心的杨玄感(杨素之子)叛变的消息。杨玄
感的叛变是重要政治人物中最早的背叛,而且它发生在离洛阳不远的帝国心
脏附近。炀帝派最优秀的将领宇文述从东北战场返回镇压叛乱。随之引起了
一场短暂但激烈的内战,杨玄感的军队战败,他的首级送


给在战地的炀帝,由他验明;但社会结构、税制、府兵制和供应制被严重破
坏。而炀帝竟宣布在 614 年作第三次远征。从这次叛乱和下半年爆发的八次
分布得很广泛的叛乱来看,实在令人惊异。宣布前他召臣僚进呈意见,但据
《隋书》记载,竟“数日无敢言者”。①于是他在阴历二月又颁布诏书,但这
一次却带有自我辩解的语气。他说他一贯全心全意履行帝王的职责和致力于
武功;他引了(虚构的)商朝成汤五十二战的前例,此外又补充了东汉光武
帝的武功。他说他痛恨战争,对以前几次战役牺牲的生命表示悲痛,命令收
集和安葬战死兵将的遗骸,并建立道场,“恩加泉泽,庶弭穷魂之冤”。①
准备工作开始进行;尽管物资和马匹不足,许多应征士兵没有报到,隋军又
渡过了辽河。沿河据点再次固守,但隋军渗入了平壤的城郊。614 年较晚时
期,高丽王在严重的困境中派使者要求投降,使者随带一投靠高丽的隋将。
隋的先锋要攻取平壤和俘获高丽王,但被炀帝召回。炀帝再次命令高丽王到
隋廷表示敬意。但高丽王没有前来。炀帝又命令准备第四次远征,但此时国
内叛乱不断爆发,对外的冒险行动不得不到此结束。
促使炀帝再三进行这几次劳民伤财的毁灭性远征的动机是:他的帝国威
严和帝国地处宇宙中心的观念;他想恢复汉代光辉业绩的迫切愿望;他自认
为对所有敢于抗拒中国移风易俗的仁爱影响的人必能取得伟大胜利的想象;
他对裴矩和其他军人言之成理地提出的现实政治的考虑。他在重复发生的灾
难面前坚持讨伐的原因似乎是清楚的。但失败的原因长期以来是一个探讨的
问题。近来,约翰·贾米森总结了他本人、陈寅恪及其他学者的解释。这些
解释大致归纳如下:一、地形和气候有利于防御者。进攻的目标地形险恶,
部分地区森林茂密,那里夏季有倾盆大雨,随之严冬很快降临;入侵者的战
斗季节只是从 4 月至 7 月雨季开始之时。二、高丽的战略家由于熟悉地形和
以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备战,能够顽强地防御。他们防御的中心是从辽河河口
的安市附近往北延伸至东岸的一批有城墙的市镇。它们反复牵制围攻的军


① 《隋书》,卷 4 第 79—81 页。

② 宾板桥:《唐朝的建立:隋之灭亡和唐之兴起》(巴尔的摩,1941 年),第 43 页。

① 《隋书》,卷 4 第 86 页。

① 《隋书》,卷 4 第 86—87 页;山崎宏:《隋之高句丽远征与佛教》,载《史潮》,59(1953 年),第

1—10 页。




My World,My Rules. 2005-6-2 10:29 #33             晓风寒月
正六品




UID 28
精华 19
积分 1528
帖子 13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9-20
状态 离线 队,直至严冬的侵袭迫使他们撤退。三、从中华帝国首都至战场的距离是惊
人的,将近 1000 英里;例如,杨玄感叛变的消息用了将近一个月才传给在战
地的炀帝。高丽在这方面取得有利条件。四、隋使用水军得不偿失而且愚蠢,
高丽则有良好的海防。②在唐太宗进


行灾难性的远征时,这些因素继续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在中国人说服和“协
助”高丽的南邻新罗开辟第二战线时,均势才发生了变化。


结局
隋炀帝先回到洛阳,然后在 614 年阴历十月返回西京,他立刻下令在城
的西中门外磔裂投降高丽的将领。然后他企图像平时那样处理帝国事务。在
新的一年,即 615 年,炀帝赐宴官员;据《隋书》记载,他接见了突厥、新
罗、靺鞨、契丹和亚洲腹地诸国的贡使。正月稍晚,他招待南方和东方诸土
著民族的代表,并分赐礼物。阴历二月,他在诏书中回顾了远征的劳累和破
坏,但敦促人民各安其业。他说,他们经历了所有苦难,“今天下平一,海
内晏如”。①但实际上帝国一片混乱。官兵在十几条战线作战,力图遏制和消
灭叛乱者。炀帝在建于太原附近的汾阳宫度夏。夏末北巡时,他几乎被始毕
可汗率领的东突厥军所俘,后来逃入雁门城。记载所述不一,有的说守城者
表现恐慌和不满,有的说有人轻率地提出逃跑或把敌人赶走。但附近的各刺
史显然得到勤王的命令。城虽然被解围,但炀帝却惊慌失措,他的信心严重
动摇;以后他越来越消沉了。
我们不清楚他当时了解帝国处境的程度,但帝国日益被无数地方叛乱者
控制。他的特殊的统治作风必然使其核心集团设法对他隐瞒全部严酷的事
实。根据一种记载,他的顾问一味对他含糊其词和不置可否,甚或干脆撒谎。
有一人因直言而在议政廷上被鞭笞至死。616 年夏,经宇文述的力劝,炀帝
乘新建的运河船队至江都。他留下官员负责北方,即帝国的中心,但他本人
则永不复返。他在江都最后的日子是忧郁的。他备受恐惧和猜疑的折磨,不
能忍受帝国的消息,更不能为帝国采取任何行动。617 年,他的两个孙子被
北方的对立叛乱者拥立为他的继承人,其中之一给他一个响亮的空头衔——
太上皇。618 年,他在浴室被宇文化及所杀,宇文化及是他父亲无情地取代
的皇室的后裔,又是他最信赖的将领宇文述之子。
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
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
者和观众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个无节制地使用
权力、有豪华宫殿和享有无限声色之乐的世界中,只能产生这种感情上的共
鸣。在中国的帝王中,他决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
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
政时也确有此雄心。但是他希望历史会肯定他的执政以及他追求豪华壮观的
欲望,这就使他的判断力不能发挥出来。那种骄奢淫逸的作风只能使阿谀奉
承之辈得势,而他周围确有这样一批人,这对他是致命的。远征高丽——这
种企图的目的我相信是合理的,即使是传统的——随着每次失败,却使他越


② 贾米森:《三国史记和统一战争》,第 32—34 页。

① 《隋书》卷 4 第 88—89 页。




My World,My Rules. 2005-6-2 10:29 #34             晓风寒月
正六品




UID 28
精华 19
积分 1528
帖子 13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9-20
状态 离线 来越着迷,而着迷对于拥有最高权力的专制君主及其统治的人民来说往往是
致命的。
尽管有着这次悲剧性的大灾难以及随之而来的内战期,但在经历了最漫
长的大分裂时期之后隋终于重新统一了中国,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隋
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
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
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唐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
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My World,My Rules. 2005-6-2 10:29 #35             晓风寒月
正六品




UID 28
精华 19
积分 1528
帖子 13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9-20
状态 离线 第三章  唐王朝的建立:
唐高祖(618—626 年在位)

隋朝末年义兵蜂起,公元 617 年隋军中最强大的将军之一唐公也起兵响
应。唐公的军队进迫隋都,摧毁了它的防御,并夺取了京城。六个月以后,
他在那里建立了后来几乎延续三个世纪的新王朝,它与汉代并称为中华帝国
的两个黄金时代。由于隋代在差不多 30 年前已经结束了中国分裂割据的局
面,所以当李渊接着在全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权的时候,他幸运地继承了隋
王朝这一份大家业。李渊新王朝的制度便是在前朝遗留下来的坚实基础之上
建立起来的。
和中国历史上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王朝的大多数叛乱领袖一样,李渊也不
是一个平民,而是一个出身显赫世家的贵族。他的先世可以确切无疑地上溯
到他的祖父,即作为八柱国之一的李虎:这八柱国是曾在 6 世纪 50 年代襄赞
宇文泰建立北周国家的主要将领。李氏家族在那个时候聚居在武川镇,它是
北魏的拓跋国家在长城塞内(今大同附近)的一个防戍据点,也是宇文泰的
老家。李虎的祖先尚未完全弄清。唐皇室自称,李虎祖父是李熙,他的父亲
是李天赐,这两人都是北魏(公元 386—534 年)的著名军事将领,因此李虎
的家是出自西北著名的陇西李氏,也即是出自在 5 世纪初年统治过甘肃西部
的西凉小王国的王族(西凉在公元 420 年被匈奴消灭)。西凉的创建者李昞
原是汉代抗拒匈奴的名将李广的后裔,也是当地著名的氏族之长,李广的子
孙在敦煌郡世代为郡守。西凉覆灭以后,它的末代国王之子李重耳逃往南部
中国,后来就在拓跋氏北魏供职,当了刺史。李熙据说就是李重耳之子。
唐皇室自订的家谱意在表明他们是出自汉代的名门,同时还是西北的望
族。可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唐代史书作为确切事实所提供的这个世
系,其实只是一个精心的编造。据认为,李氏家族同西凉王室毫无关系,也
同陇西望族李氏毫无关系,它不过是中国东部家族的一个小支派,即河北赵
郡李氏:这个支派定居在拓跋氏北魏治下的西北,与非汉族的部落贵族实行
广泛的联姻。据认为,从李虎先祖中的两个人——李初古拔和李买得——的
名字可以看出,这两个人要就是袭用了汉族的李氏姓,要就是被赐姓李,而
他们的名则依然故我,也许是鲜卑族的。①
可是不管它的最初渊源何在,李氏家族在 6 世纪下半叶却是极重要的一
个贵族。在宇文泰创建北周的其他赞助者中,还有突厥望族成员独孤信和隋
文帝的父亲杨忠:他们的家族有着互相联姻的关系。独孤信有几个女儿。大
女儿嫁给了宇文泰之子,即北周的第一个皇帝明帝(公元 557—561 年在位)。
他的七女儿嫁给了杨忠的儿子杨坚,即后来的隋文帝(公元 581—605 年在
位)。他的四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李昞,这一对夫妻在公元 566 年生下了
李渊。②因此,李渊不仅是著名武人的后代,也不仅是统治中国西北部的汉—



① 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1944 年初版,在《陈寅恪先生论集》(台北,1971 年)中重印时作

了某些修订,见第 109—117 页。陈氏的论据不是最后定论,但他的论证非常有力,尚无人做出令人信服的

反驳。

② 关于根据近年来发掘的碑铭对于这些家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可看冈崎敬:《隋赵国公独孤罗墓志铭

考证》,载《史渊》,83(1960 年),第 40 页上有一张很明晰的系谱图。




My World,My Rules. 2005-6-2 10:29 #36             晓风寒月
正六品




UID 28
精华 19
积分 1528
帖子 13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9-20
状态 离线 鲜卑—突厥贵族的混血儿,而且他通过他的母亲又同北周及隋两家皇室有着
紧密的关系。
李氏家族还是最高品级的世袭贵族。李虎在北周之初的公元 558 年被封
为唐公。他的儿子李昞承袭了爵位,后者在公元 572 年死后这爵位又传给了
六岁童子李渊。
隋王朝执掌政柄以后,李渊备受隋文帝的恩宠,而他与文献皇后的近亲
关系又使他能官居高位。李渊于公元 581 年开始做文帝的侍卫——千牛备
身,后来陆续做过畿辅地区或中国西北战略要地的刺史或郡守。在炀帝时期,
他仍然做着许多重要的郡的郡守。后来被召还京师,委以殿内少监和其他朝
廷要职。
公元 613 年他 43 岁的时候任卫尉少卿,负责京师的兵器和兵器库,并且
在炀帝的第二次远征高丽时承担监管向东北前线(今辽宁省)运送军需之责。
也就在那一年稍晚的时候,即在三年零星不断的骚乱和劫掠之后,不满
于政府的杨玄感(文帝的主要顾问杨素之子)起兵于河南北部之黎阳,从而
爆发了反隋的第一次大叛乱。①
杨玄感本人好文,喜欢结纳文学宾客之士。他也和李渊一样,是隋帝国
的社会精英人物,并且与皇室是远亲;他官至礼部尚书,而且在远征高丽之
初就受命在隋军的主要供应基地黎阳督运军需。杨玄感尽管出身于有特权的
贵族门第,他也沿袭了他父亲同文帝及炀帝之间的猜忌和恶感,而且他也像
当时和后世的人那样都深信,杨素是炀帝在公元 606 年授意毒死的。在讨伐
吐谷浑的那一次失败的战役中,他就曾被人劝阻不要参加公元 609 年的叛
乱。这时他认为他身处群情鼎沸之地,而这种不满情绪是公元 611 年黄河大
水灾的后果,也是公元 609 年征发民工修筑北段运河(永济渠)引起的百姓
的痛苦和炀帝远征高丽之役从灾区征调了大量农民的行动造成的。早在公元
613 年初期,今山东省黎阳之东就已连续爆发了农民暴动。杨玄感利用了人
民对高丽之役的普遍反对和对炀帝本人的广泛不满,便纠集叛军向东都洛阳
进发,并将它围困起来。
隋炀帝被迫放弃对高丽的征讨而集中兵力平叛,叛军被优势官军迅速平
服。杨玄感被俘虏并被杀害,他的家属和随从也无情地被杀戮殆尽。这次叛
乱只延续了不足两个月。
可是就在那一年,叛乱仍是此伏彼起,频频发生。不少于八起武装起义
的消息从各个不同地区传来。李渊从东北被调往陕西治军,以保卫通往京师
的要道。在西北,一个名叫白榆妄的叛乱者引起了甘肃的骚乱,从而破坏了
隋朝骑兵所仰赖的国家的马匹放牧场地;另外,在公元 613 和 614 年叛乱也
在邻近京师西面的扶风郡发生。这些小叛乱都很快被扑灭,但它们的残余分
子仍逍遥法外,而且随着政权和秩序的进一步瓦解又爆发了许许多多或小或
大的纷乱和叛乱(见地图 3)。
公元 615 年和 616 年李渊又接受了另一军事要职,这一次是在河东(今
山西省北部),他平定了当地许多股匪,而且胜利地抗拒了突厥人对边境的
侵犯。为了酬赏勋劳,炀帝于公元 617 年初提升李渊为太原留守(李渊自公
元 615 年以来即屯驻太原)。他的指挥部即设在晋阳。
这时,炀帝自己南下去他的行都——江都,他对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失去


① 见布目潮风:《杨玄感的叛乱》,载《立命馆文学》,236(1965 年),第 91—95 页。




My World,My Rules. 2005-6-2 10:29 #37             晓风寒月
正六品




UID 28
精华 19
积分 1528
帖子 13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9-20
状态 离线 有效的军政控制。李渊的新任命不过是在事实上确认他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已经行使的军事权力罢了。①但是,直到此时为止,李渊仍是隋王朝的忠心耿
耿之臣和极有价值的支持者。




① 见宾板桥:《唐朝的建立:隋之灭亡和唐之兴起》(巴尔的摩,1941 年),第 79—80 页。




My World,My Rules. 2005-6-2 10:29 #38             晓风寒月
正六品




UID 28
精华 19
积分 1528
帖子 13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9-20
状态 离线 夺取政权的经过

在李渊接受新任命于晋阳的时候,由于隋炀帝的糜费无度,滥征徭役,
以及屡兴讨伐高丽之师和防御突厥人卷土重来所造成的大量伤亡,天灾人祸
交困,引起了广大人民和许多隋朝官吏的强烈不满。群盗蜂起,叛乱很快遍
及全国(见地图 4)。当不断加剧的叛乱警报频频传到太原府的时候,李渊
的朋友和军事顾问们纷纷认为隋朝统治已危如累卵,都劝他趁机起事,创建
新王朝。
李渊几乎处于一次领导有成功把握的叛乱的理想地位。他的家世和人望
都无可挑剔:他是一个与皇室攀亲的贵族,而且在他 51 岁之年已侍奉过隋朝
两代皇帝而达到他漫长而顺心的宦途的顶峰。他是中国北部产生一个个王朝
统治者的那个社会精英集团中的一个成员。作为太原留守,他有强大的军事
和战术上的优势地位,因为他所控制的这个地区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实际上
是坚不可摧的,可以很方便地从这里对长安(隋大兴城)和洛阳这些传统的
政治中心发动进攻。
李渊还能够赢得广大民众的欢心,这是因为约在公元 614 年有图谶预言
李氏当兴,继起为王,而且这说法已在民间家喻户晓。至少李密所领导的另
一支反隋叛乱便是受了这一预言的影响。李渊也知道有此民谣,因为它已在
晋阳人民中间传开。①
由于姓李,李渊自然也受到隋帝的猜疑。公元 615 年一位术士警告皇帝
说,有一李姓者不久当为天子,因此隋炀帝在全国大杀姓李的人;这样的清
洗包括他的最高级将领在内,例如有权势而门族强盛的李浑及其一族的 32
人便都被清洗;其他远亲被放到边地。李渊也一定知道他在隋朝的位势已岌
岌可危,也知道隋王朝既然明显地处于日薄西山的境地,他很有可能自建王
朝,代之而兴。
李渊那一代人对儒家的忠君思想中毒不深,儒家是禁止人们背叛前朝而
改事新朝的。李渊和李渊的同时代人的思想上忠于社会秩序远甚于忠于一家
一姓的某一王朝。因此,在公元 617 年阴历五月他动员了他太原府的军队,
并开始向京师进发。
令人有点感到惊异的是,李渊在太原起事中的作用的程度和性质,只是
到最近时期才有新发现。按照新、旧《唐书》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传统
说法,李渊是一个碌碌无能之辈,而且暮气沉沉,胸无大志。相反地,他的
次子李世民(公元 617 年时 17 岁)倒被说成一位高超的军事领袖:有魄力,
有进取心,英明天聪。因此,后来成为唐代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的李世民
在这些记载中就成了创建唐王朝的大功臣。
按照正史的传统说法,公元 617 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府留守时,李世民
就已开始与刘文静共谋反叛大计(刘文静时为晋阳令,但因涉及与反叛者李
密联姻而被隋炀帝下令囚系狱中)。李世民会刘文静于狱中,想发起一个运
动以统一有不满情绪的人民,进而一举扫荡已处于垂死状态的隋王朝。当李
渊第一次听到这种想法时未十分在意;他毕竟与隋的帝室有姻亲关系,何况
又是王朝的主要捍卫者。但是,李世民赂嘱晋阳宫监裴寂把炀帝的晋阳宫女


① 《资治通鉴》,卷 183 第 5709 页。见宾板桥:《关于民谣中的李氏兴王之说》,载《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61(1941 年),第 272—273 页。




My World,My Rules. 2005-6-2 10:29 #39             晓风寒月
正六品




UID 28
精华 19
积分 1528
帖子 13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9-20
状态 离线 弄来陪侍李渊,而没有告知她们的身分,以此迫使他父亲表态,当李渊得知
他卷入了这一罪当处死的行为时不得不同意了他儿子的计划,勉强地起兵发
动叛乱。传统的叙述还强调指出,在后来夺取隋朝都城的战斗中,李世民在
导致唐朝胜利的军事战略和领导才能方面,功劳都高人一等。
历史学家近年经过对正史中所记关于此事的材料重新加以研究后,得出
了新的结论:有些重要情况可能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因太宗本人的坚持而编
造出来的。根据其他材料,特别是根据从前被忽视的唐代初年的史料《大唐
创业起居注》,历史学家已经能够对唐朝创立史的传统说法中的某些偏见和
歪曲之处做出订正。①
《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太原府人,是唐王朝建立的目击者。
他的翔实记述着重指出,正是李渊本人策划了太原叛乱,也正是他的英明统
率使唐军在夺取隋都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温大雅笔下的李渊不同于传统史
书上的李渊;温大雅的李渊是一位勇敢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
略家。根据《起居注》的说法,十几岁的李世民不仅在叛乱事件中只起到次
要作用,甚至他在王朝建立中的贡献也并不多于他的长兄,即后来成为太子
的李建成。温大雅的《起居注》告诉我们,甚至在公元 617 年中太原起事之
前,李渊已开始图谋不轨。另外,激起李渊雄心的事件也是一清二楚的。最
早发生在公元 616 年的一件事是当时李渊受命剿捕太原地区的盗匪。太原这
个地方在传统上又与传说中的圣君唐尧联系在一起,因为传说尧曾在一个名
之为唐的地方住过。唐还是李渊作为国公的封地,虽然像诸如此类的爵位那
样,国公的爵位也无统治领土的实权。当唐公李渊接受新任命时,他认为他
的爵衔与职务的巧合简直是天降吉祥。②第二年他当了太原府留守时,李渊对
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
祸将斯及。”③《起居注》还提到民谣《桃李章》及该民谣关于下一个中国统
治者将姓李的预言对李渊的影响,因为《起居注》引用李渊的话说:“吾当
一举千里,以符冥谶!”①
公元 617 年阴历五月初,李渊传谕给在山西南部供职的长子李建成和四
子李元吉,叫他们就地再招募军队,同时命令次子李世民和刘文静等人也在
太原招兵买马。他们在十天之内招募了几乎一万人,屯驻在晋阳的兴国寺。
李渊一不做二不休,决定清洗他班子中的不稳分子。当李渊被任命为太
原府留守时,隋炀帝给他指派了两个副手——王威和高君雅——来协助他,
这无疑是为了监视他。李渊曾经利用他们暂时离开太原的时机而为自己征募
了兵马,但他认为他们会马上对他的招兵买马起疑而向隋帝报告。因此,他
把建成和元吉召到太原来以后,在五月十五日借口两个副手潜引突厥人入寇
太原地区而逮捕和杀害了他们。②


① 见宾板桥:《温大雅:唐代历史的第一位记录者》,载《美国东方学会学报》,17(1937 年),第 368—374

页;罗香林:《唐代文化史》(台北,1955 年),第 1—29 页;李树桐:《唐史考辨》(台北,1965 年),

第 1—98、 276—309 页;福井重雅:《大唐创业起居注考》,载《史观》,63.4(1961 年),第 83—88

页。

②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毛晋《津逮秘书》版(此下简称《起居注》),卷 1 第 1 页。

③ 《起居注》,卷 1 第 3 页。

① 《起居注》,卷 1 第 15 页。

② 正史和《资治通鉴》的传统说法,把这次行动归功于李世民。但温大雅指出,逮捕这两个副手的军队实




My World,My Rules. 2005-6-2 10:29 #40             晓风寒月
正六品




UID 28
精华 19
积分 1528
帖子 13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9-20
状态 离线 可是,在李渊能够放心地发动战斗以前,他必须对付东突厥人——这是
在戈壁南北居住的一个极为强大的部落联盟,此时横行于中亚并控制着从辽
宁到蒙古的长城以北的地区。在隋朝末年,东突厥是亚洲北部睥睨一切的势
力,自从公元 613 年以来,中国西北部出现的许多叛乱者都向突厥称臣,以
取得突厥人的支持。东突厥的始毕可汗则分别给这些叛乱者封以皇帝或可汗
的称号。他也给叛乱者供应士卒、武器和马匹,希望从隋朝的覆亡中谋取利
益。③公元 615 年后期,当隋炀帝定期巡狩长城的时候,东突厥人在山西的边
疆城市雁门围困炀帝达一月之久,①而且不久前还几次入侵山西和太原地区。
公元 617 年,他们又加强了压力,这次是与刘武周勾结在一起;刘武周在 617
年初已在山西北部自己称帝,并已被突厥领袖封为可汗。当李渊逮捕他的两
位副将时,突厥在撤退之前曾进抵晋阳城下。
很明显,李渊在能率领叛军前进以前,他必须先解除东突厥人及其盟友
进攻他的后方的后顾之忧。他因此写信给始毕可汗,诡称他之起兵意在恢复
帝国的秩序,使能重建中国人和突厥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他说,这样做会对
各方面都有利。他与可汗达成了协议,即如果他赞助唐兵义举,始毕可汗可
取得全部为唐战斗的战利品。这个协定是由刘文静谈判的。②
李渊力排他的顾问们的意见,用了下对上行文的“启”字,辞气甚恭;
这表示,他和其余某些叛乱一样,可能已决定在名义上成为突厥人的藩属。
但是,当始毕可汗要求李渊拒绝效忠炀帝而应自己称帝时,李渊却予以谢绝。
相反地,他告知可汗,他准备拥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杨侑当时已在隋
都)。不管李渊之向东突厥人称臣是真是假,双方确是建立了某种友好关系,
因为在他离开太原的前夕,始毕可汗赠送了 1000 匹马,后来又给了他几百名
士卒和另外数千匹马。
一旦处理完了东突厥人的问题,李渊就建立了他的军事战斗组织——大
将军府。他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太原附近隋朝的文武官员。李渊的大部分军将
在开始时都是由于这些官员的支持才得以征集并得到供应,因为他们原来都
是隋朝鹰扬府的军官,现在只不过把他们的士卒转手交给李渊指挥。①晋阳宫
监裴寂也以隋宫仓储中的大量粮秣、武器和甲胄供应唐军。
公元 617 年阴历七月初,李渊和他的两子世民与建成率军三万从太原出
发,而命另一子元吉留守太原。他们的目标是隋大兴城;此地是一个古都,
并且是陕西南部关中地区的战略要地。
唐兵遇到隋军的强烈抵抗,并且在通向潼关要塞的汾河流域途中被夏季
的大雨所阻,李渊下令他的军队暂停前进。②他现在接到了河南洛阳附近一位


际上是由另一位将军统领的,虽然他们名义上是归李世民节制。见《起居注》,卷 1 第 9 页。

③ 下面略举几位得到突厥人支持的主要叛乱人物:薛举、李轨、刘武周、窦建德、梁师都和高开道。另外

尚有许多次要叛乱人物。

① 根据正史,这事又涉及李世民。但李世民此时只是一个 15 岁的男童,而按照温大雅所说,恰恰是李渊带

兵解了炀帝之围。见《起居注》,卷 1 第 1 页。又见宾板桥:《唐朝的建立》,第 49 页注 82。

② 见宾板桥:《唐朝的建立》,第 99—100 页;李树桐:《唐史考辨》,第 217 页。

① 见布目潮风:《李渊集团的构造》,载《立命馆文学》,243(1965 年),第 27—29 页。此文重印于布

目潮风的《隋唐史研究》(东京,1968 年),第 112—149 页。

② 根据温大雅的《起居注》(卷 2 第 12—14 页),李渊的军队为大雨所阻,当时他正在等候突厥人已答应

送来的马匹,而且还担心谣传的刘武周计划对他太原根据地的袭击,所以他曾准备放弃他的远征,只是被




My World,My Rules. 2005-6-2 10:30 #41             晓风寒月
正六品




UID 28
精华 19
积分 1528
帖子 13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9-20
状态 离线 叛乱领袖李密的书信,③要求二李结成同盟。李密出身西北贵族,原是隋朝的
一低级官员,现为李渊的强劲对手之一。他早年原为杨素的门生,公元 613
年离开隋都后参加了杨素之子杨玄感的叛乱。他在杨玄感战败以后逃走,炀
帝撤往南都后,从公元 616 年起他成了在洛阳周围地区的诸叛乱集团联盟的
领袖。当他建议与李渊结盟的时候,他已经控制了河南的大部和河北的南部。
李渊担心的是,如果李密知道了他的计划,他会阻止他向大兴城进军。
他因此写了一封卑辞和违心骗人的书信,说他是隋朝的忠义臣民,他之所以
起兵只是为了重新建立秩序,而且矢口否认他有比做唐国公更大的野心。与
此同时,他还假劝李密自己努力取天下,他说:“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
今司牧,非子而谁!”李密被这封信吹捧得昏昏然,因此应允李渊向隋都进
发而不加阻拦;但这个决定使李密后来为之后悔无及。①
公元 617 年约阴历八月中旬大雨已停,唐兵在突厥可汗送来的两千马匹
和五百军士的援助下,迅速打破了隋军在霍邑的抵抗,并继续向南推进。②
阴历九月,唐军抵达黄河,他们留了一部分人马围住扼守从山西和汾水通往
陕南平原这一要道的隋兵据点蒲州,其余兵马则跨河而进。当他们渡河的时
候,他们遇到了大队隋军,即予以击溃。这时潼关以内的重镇华州的州官投
奔李渊,他把永丰仓献给了唐军,至此,通往大兴城的道路已被打通。
当李渊进入京畿地区的时候,又有由李渊之女李氏(柴绍之妻,后为平
阳公主)和他从父弟李神通在京师周围招募的几千名士兵前来投靠。他的女
儿已经纠集了一支大军,她用的办法是在大兴城附近散财,以收卖从其他更
加动乱的地区逃来的民众的心,另一办法是与京畿地区的群盗和叛乱者结
盟。阴历十月,联合起来的唐军号称拥众二十余万,在大兴城外扎下了营寨。



围困了首都以后,李渊精心部署了最后的攻击。当最后攻击约于五个星
期以后发动之时,居民开始有挨饿之虞。公元 617 年阴历十一月初九,李建
成的部下雷永吉的部队攻破城墙,夺取了城市。④李渊曾严令保护隋朝皇室的
安全。然后按照原来的计划行事,炀帝的年幼的孙子杨侑被立为傀儡皇帝(称
隋恭帝),虽然唐兵的将军们都要拥立李渊自己为帝。早已逃往南都——即
长江岸上的江都——的隋炀帝则被上了一个太上皇的虚衔。
次年初,李渊又对东都洛阳大举进攻。①公元 618 年阴历五月二十日,即
他下令逮捕两名副将和太原顺利起兵一周年之际,李渊废黜了隋朝傀儡幼
帝,自己登极成了新朝的开创之主。李渊——以后我们即按他的谥号称之为


他的诸子劝阻才未下达撤退命令。

③ 李密的传记,见《旧唐书》(卷 53)和《新唐书》(卷 84)及《隋书》(卷 70)。关于他的政权,见

布目潮风:《李密在隋末叛乱中的动向》,载《史学杂志》,74,10(1965 年),第 1—14 页;经增订收

于《隋唐史研究》,第 53—100 页。

① 《资治通鉴》,卷 184 第 5743 页。

② 《起居注》,卷 2 第 13—14 页。据温大雅所述,在霍邑之战和唐兵夺取大兴城的整个战役中,李建成和

李世民都是唐军的带兵将领。但是在两部《唐书》中,李建成被贬低,而突出了其弟李世民的作用。

③ 《起居注》,卷 2 第 25 页。

④ 《起居注》,卷 2 第 27 页。又见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第 19 页;李树桐:《唐史考辨》,第 279—280

页。

① 见布目潮风:《隋唐史研究》,第 263 页。




My World,My Rules. 2005-6-2 10:30 #42             晓风寒月
正六品




UID 28
精华 19
积分 1528
帖子 13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4-9-20
状态 离线 唐高祖——按其世袭封号而改国号为唐。依照历来习惯,他选自己的年号为
武德。虽然唐高祖也建都于大兴城,但他易名为长安,此又为汉代及以后南
北朝时期许多位于附近的王朝的古都名称。高祖的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
次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元吉封为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