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紫铜区别:长春老建筑物语—顺天大街(新民大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54:25

长春老建筑物语—顺天大街(新民大街)

        新京顺天大街,即现在的长春新民大街。在《新京都市计划》中,这条大街定位于“官厅街”。“满洲国”诸多的最高行政机关均建在此条街上,自然形成为“满洲国”的政治中心街。其北起规划中新皇宫预留地前的兴仁大路(解放大路),南至安民广场(现新民广场),全长1.5公里。这条街不仅因诸多政治建筑而闻名,实际上它还以60米的路宽,成为新京最宽的一条街路。

            这是新民大街和新民广场的现状图,图中正北的大街就是新民大街,绿树成荫已难见街景


                                                         这是1939年顺天大街两侧的地图)

        1932年3月,“满洲国”设立随之“定都”长春,长春也由此更名为新京。在此之前的长春,虽然有着老城和发展了二十年多年的附属地和商埠地,但整个城区规模并不大,人口也只有14万左右。在已建成的城区西南部,是大片平整的沃野。因为这里的空旷和相对落后,容易建设且地价便宜,这一点反到成为定都长春的因素之一。

        在“满洲国”设立前,关东军就派人详细了解过长春的建筑状况,为“满洲国”设立后诸多的政府机构初选了办公地点,那时还谈不到新城规划。在“满洲国”匆忙设立后,各类政府机构散布在长春老城和商埠地内的各个地方,极为散乱。比如国务院在原道台府衙、军政部在长通路、财政部在西大街原益发银行、司法部在四道街西端的华俄道胜银行等等,基本都是占用此前的老建筑。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些属于“满洲国”的机关,没有一家是在满铁附属地内的。一来因为附属地是日本的地盘,不容“满洲国”随意进入;二来,当时日本人对“满洲国是日本附庸”这一说法极为忌讳,为了体现“毫无关系”,也绝不能将“满洲国”的政府机关安排在条件更好的满铁附属地内。

                                                   这是位于七马路的初期国务院,原道台府衙

                                         这是位于北大街上初期的财政部,原正金银行老楼

                                  这是在三道街西端与监察院合署办公的初期司法部,原华俄道胜银行

        在筹划研究《新京都市建设计划》的时候,关于新皇宫和官厅街的位置,着实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和争论。关东军、满铁、“满洲国”,三方相应的机关各自提出过方案,优劣互现、莫衷一是,焦点就是新皇宫的位置。因为“官厅街必须与新皇宫设在一起”,皇宫位置的飘忽不定,使官厅街的位置也就一直悬着。当时有主张将皇宫设在南岭的、有主张城西的、也有主张在杏花村南的。最后,各方还是基本尊重了溥仪强烈要求的“新皇宫必须面向正南”的意见。最后的结果,未来的新皇宫被确定在城西(现景阳大路“政法一条街”一带),而在杏花村西南一带(就是现地质宫处)修建临时皇宫,待城西新皇宫彻底建成,再将杏花村这座临时皇宫改为“皇宫别馆”。就这样,溥仪也被暂时满足了一下“背北面南”的未来憧憬,十四年后溥仪啥憧憬都成了天上飘着的“浮云梦”,这是后话了。

           当时的规划说明图,图右边的“宫廷府”是正式皇宫预留地,标号为4的,是临时皇宫建设地

        1936年,这条顺天大街基本建成。之所以称此街为新京最宽的街道,因为它60米的路宽比大同大街的54米还要宽6米。大家之所以并没留下多少“最宽”的感觉,就是因为此路中间设置了16米宽的“街心散步道”,这种设计是极为合理的,为未来街路调整留下了巨大空间,如果想让通行道路变宽,拆除一部分街心花园即可。当时设计和命名这条大街的时候,是承载过许多虚无祥念的。在规划中,南部是黄龙公园(南湖是此公园东部,向西还有几乎同大的面积),而借南湖之水腾飞起来的,是一条皇宫为龙首、顺天大街为龙体的一条巨龙。而这条大街之所以叫“顺天”,则是取了“奉天承运”的顺奉之意,还意味着顺奉“龙首皇上”的含义。

                                                      这是初期的顺天大街,还是很空旷的

        在顺天大街修造的同时,沿街两边的官厅建筑业陆续开始建设,首先建成的是司法部(吉大白求恩医学部校部)。此后,国务院(吉大基础医学院)、军政部(吉大第一医院)、经济部(吉大第三医院)、交通部(吉大公共卫生学院)等相继落成,而在1938年,在大街南端的综合法衙(四六一医院)落成。至此,一条官厅云集的“政治中心街”打造完成。除此之外,在大街中段靠北,利用原水系打造了一个顺天公园,从现在的小南湖一直向东延续到大同大街而与动植物园连成一片。

    沿途的下列六个建筑太知名了





        这里顺带说一下这些官厅建筑的式样。当时这些建筑式样名为“兴亚式”(也称“帝冠式”),是一种以西方建筑框架为主体,揉入东方顶部造型的建筑式样尝试。东方人被西方列强欺侮了许多年(同为东方民族的日本也一样),在东方人的心目中,一方面被西方建筑的合理性和艺术性震撼,另一方面更想张扬自己的文化艺术美。当时在新京设计这些官厅建筑时,同样存在这种纠结。此前长春的建筑基本都是欧美风格的翻版,“新国家”成立了,尤其是日本人已经有了叫板欧美的想法,所以“要有自己的风格”成为当政者和设计者自发的“责任感”。

        这种想法的体现,就是在长春留下了一批“兴亚式”的建筑,这是在别的城市几乎见不到的景致。当时在日本,帝冠式已经开始被高度关注(几年的设计大奖都是此类建筑),中国的南方也在有人尝试。但长春的兴亚式与日本的帝冠式还是有很多差别的,它更多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让中国人看起来更“中国化”。建筑一定会体现出时代的政治特点,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抛开政治元素,仅从建筑学的角度看,这种试图融合东西两种文化的尝试,体现了当初设计师的追求,甚至包括了政治上摆脱欧美列强的“独立发展”诉求。个人极不赞同将此类建筑形式斥之为“军国主义”、“奴化需要”、“耻辱建筑”等等,如果是这样,根本解释不了同时代中国人诸多的类似尝试,也解释不了解放后的北京十大建筑和长春解放后的诸多建筑形态。学习别人尤其是敌人的优点,并没有什么丢人的!

         这是日本的军人会馆,现在的九段会馆。典型的帝冠式建筑,楼顶造型当然是简洁的日本式

       这是建于二十年代末南京的中华民国交通部大楼,屋顶上的造型显然更中国化,呈勾心斗角状

                      这是建于五十年代北京的友谊宾馆,同样在做着“中西合璧”的尝试和实践

         1945年“满洲国”消亡后,在国民政府治理时期,这条大街被更名为“民权大街”,取自于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权”一词。解放后,这里被改称为“新民大街”大概是寓意着“新的民权”吧(臆断的结果)?!当年南边名为安民广场的街心广场,随之也被改为新民广场。

          这应该是六十年代的新民大街,右手边的建筑,就是解放后建设的“非常形似”的省图书馆

                   这是国务院大楼的现状图,在下边可见新民大街街心散步道的树木已经非常茂盛了!

        后来,当初的顺天公园除了西部留下个朝阳公园外,东部均被占用;南部的黄龙公园除了南湖,西部也全没了。在大街两边,新增了省图书馆、吉林日报社,吉林电视台、医大教学楼的建筑,除了图书馆延续了以往的设计之风外,其它的均不敢恭维。大街本身倒是变化不大,就是街心公园的那些树依旧在一年年毫无顾忌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