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英雄坛说pc修改器:长春老建筑物语—满铁附属地的其它街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53:02

长春老建筑物语—满铁附属地的其它街路

               这是满铁附属地西部的鸟瞰图,图中黄色道路向西南的是敷岛通;向东南的是八岛通

        敷岛通,初名为西斜街,现在的汉口大街。此街本身的设计与日本桥通(东斜街,现胜利大街)相同,建设规格和路中设广场的手法也完全一致。除了长度略有差别,东西斜街就是以中央通为轴的镜像。其东北起点为火车站、西南终点为西大营,一条并不很长的街路两边,分布的多是学校、办公、军产和住宅,与东边的商业氛围对比鲜明。

   这是早期摄于1911年的西斜街景象,尚无很多建筑。远处小白二楼是“满铁幼稚园”;旁边是益济寮

       这条街上的建筑在前文中基本都介绍过了,重要的建筑不下十几处,自北向南依次为“满铁地方综合事务所”(原铁路公安处,已拆除)、“满铁社员消费组合”(尚存)、“满铁幼稚园”、“满铁理事会馆”(铁路老干部中心,翻修)、“满铁社员俱乐部”(长铁文化宫,建筑变脸)、“满炭矿业株式会社”早期社址(早已拆除,西广场正北)、“敷岛高等女学校”(原十一高,拆除)、“西广场小学”(原老三中,现七十二中,拆除)、“日本关东驻扎联队司令部”(现电业楼处,拆除)、“日本海军驻满司令部”(现居民楼处,拆除)、“关东军西大营”(现空军部队大院,尚有部分残留),最后一处是此街终点南端的“满铁新京商业学校”(原六十七中、市实验,现七中,老建筑拆除)。上述的这些建筑,建于不同年代,到三十年代中期后完全成熟。整体上实现了不同于东部商业氛围的静谧特色。

                                                   这是满铁理事公馆,最初长春最高档的会所之一
                           这是满铁社员俱乐部,左边的道路就是敷岛通


  这是敷岛通与西广场西南交汇口处的“海军驻满司令部”和“旅团司令部”,两者夹着的路就是敷岛通
             这是敷岛通西南端直对西大营南部的“铁路守备队”大门,此守备队后被关东军统一掌管

        八岛通,即现在的北京大街。它西北起于西广场,向东南一直到现上海路口(二商店门前)。此街的建设时间与前述道路相仿,不过起初没这么宽敞。当时位于中国商埠地内的大经路尚未建成,此街的南端一带(二商店一带)就是附属地的最南端了。因为这样的“偏远性”,一些工厂和小企业就落户于此,最著名的就是宝山火柴厂。当时,此街西边的乐府大酒店一带也是西公园的一部分,头道沟的水流穿过此街向东流过。在此街低洼处(现乐府大酒店东)也有一座与日本桥类似的木桥,称八岛桥。在“满洲国”设立后,随着大经路的开通,尤其是大同大街(人民大街)和关东军司令部及宪兵司令部(省委及省政府)建成后,此街的重要性立即显现。当年南端的宝山火柴厂“白捡了”一个优良地段,于是在工厂原址上盖起了著名的宝山洋行(后二商店,现欧亚新发商厦)。当年木质的八岛桥早就不见了踪影,而头道沟水系的明沟也改为地下暗管,大街也随之拓宽。

                                 这是三十年代八岛通自西公园往南部分,两边建筑已经初具规模

        此街的重要建筑物,北段街北是“敷岛高等女学校”及相邻的“女校寄宿舍”(现民宅,加层后存留)、北段南端是“弘报协会”(原省人事厅等)、加油站和西公园大门(胜利公园)。再往南走的街道两边是民宅及沿街商住楼,主管土木建筑行业的“满洲土木建筑协会”就在此处路东。在八岛通的最南端,路西是著名的宝山洋行、帝都影院(人民电影院)等;路东与著名商街“大亚町”(贵阳街)交汇,相信很多人会对八、九十年代贵阳街的繁华喧闹印象极深,不知还能不能记得当初街口转角的那家邮局?!

 这是八岛通西广场起点处的敷岛高等女学校,右边的道路就是八岛通,前方路左黑色建筑是“女校宿舍”

                      这是八岛通上西公园大门,雕像为儿玉源太郎,现此处为毛泽东挥手雕像

                        这是八岛通南端的宝山洋行,左侧可见帝都电影院

     这是八岛通南端路口稍偏北的大亚通路口,就是后来的贵阳街南口,右侧转角绿色小二楼就是邮局

        朝日通,即现在的上海路。其西端是与八岛通(北京大街)交汇(再往西就称新发路了),东端位于当初东五条通和长通路的交汇处(现亚泰大街光复路市场门前)。这条路当初是沿着头道沟水系的南岸建设的,开始这条水系都是明沟,后来从西部开始构建地下管道,逐步向东填埋,直至现在已经完全不见了踪影。这条街因为是满铁附属地的南边界而凸显了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这是从新发路往东看到的八岛通和朝日通交汇处,从十字路口往西称新发路,往东称朝日通

        在这条街上,最重要的建筑群毫无疑问就是“日本驻满领事馆”(省政协大院,主建筑已拆除)。日本领事馆最早在长春老城的西三道街,后临时搬迁至日本桥公园内,1912年在这条街上建成新院落。本来此街路南并是不属于附属地的界限,日本人在此购地建馆,绝对有着“多吃多占”之嫌,这也使得相对规整的附属地界限,在此冒出个特殊的“凸角”。除了这个领事馆外,此街附近还有“八岛小学”和“普通学校”(现四十八中的北、南校区)、东部的日本桥一带也随着大马路和日本桥通而繁华,有朝日座(儿童电影院)、永康庄等著名场所。在整条街的临街建筑上,基本都是那种商住两用的二、三层楼房。八九十年代在四十八中的南路口处,有一家俗称“老头店”的“副食店”,因为俺还在那住过几年而印象深刻!有意思的是,开始日本人在此街的路北拼命建设,期望树立自己“先进性”的现象。初始的时候,路南的中国商埠地相对落后,这也刺激了中国人也用类似的模样“大干快上”,这里成了双方较劲的“看不见的战线”。到了“满洲国”设立后尤其是满铁附属地行政权移交后,这里已成一体,此街才没有了“边界较劲”的味道。

  这是早期日本领事馆门前,图中右侧建筑为领事馆主楼,那时此地刚开始修路,横向的那条街是朝日通

                                这是道路完备后的日本总领事馆门前

      朝日通与大马路交汇处西南角的“朝日馆”,因此街获名,后来的儿童电影院,现刘老根大剧场

                 这是朝日馆隔大马路对过公寓性质的永康庄,门前左路也是朝日通

        除了上述介绍的这三条街路外,一些知名的街路还有大和通(南京大街)及那些南北向的“西一条至西三条”、“东一条至东七条”,还有就是那些著名的商街了,像前文提及过“三笠町(黄河路)”、“吉野町(长江路)”、“祝町(珠江路)”、“室町(天津路)”和本文提及的“大亚町(贵阳街)”等,模样都差不多,就不一一细述了。总之到上世纪三十年中期的时候,这些街路及整个满铁附属地内的众多建筑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时值今日,往日的这些老街都还在,甚至还都是当年的那个规格。其中变化最大的要算上海路(朝日通)了。原来的上海路并不宽,沿街是清一色的低层的“日式欧美老建筑”,现在的上海路已经向北拓宽了一倍,沿街的老建筑基本都没了,剩下的那些这正在拆迁。而其他的老街两边,基本上全部被新建的楼宇“更新”过了。整条敷岛通(汉口大街)上的老建筑只剩下“满铁俱乐部”等有数的一两栋;而八岛通(北京大街)两侧倒还是存留一些;大亚通(贵阳街)东侧早就是呆楼林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