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个人写真摄影团购:有一种精神在齐鲁大地激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56:18

有一种精神在齐鲁大地激荡

——山东弘扬沂蒙精神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14日   01 版)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有一首曲调优美的小调传唱至今,有那么一种精神激荡齐鲁大地。

    血与火的熔炼,诞生了可贵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家,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这样说,在新形势下,要坚持把弘扬沂蒙精神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拼搏奉献:危难时齐鲁儿女援助

    国家至上的大局意识,公而忘私的高尚境界,同舟共济的美好品质——这些重要元素,共同铸就了沂蒙精神。

    ——2003年春,非典肆虐。“北京稳,山东稳;北京安,全国安。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支援北京!”父子献血,夫妻同献,兄弟争献,领导带头献的场面成了永久的定格。“山东血”一度占京城供血量的90%,首都博物馆征集山东献血资料和献血者名单,山东人民的无私奉献,永远铭记在共和国的典册中。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山东,莒县东皂湖村的10位农民,第二天就开着农用三轮车,带上煎饼蒜薹矿泉水,不远千里,奔赴灾区。救灾指挥部安排他们到安县黄土镇搭帐篷,他们拼命干,300顶帐篷200顶由他们搭建,网友称其为“史上最牛救援队”。

    震后,山东举全省之力对口支援北川,派出3万多名援建大军,筹资100多亿元,提前完成22个乡镇和一座现代化县城的建设。新北川,成就了新中国建城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鲜艳的羌红献上来,清香的咂酒敬上来,热情的拥抱送上来。”汶川地震三周年,北川羌族自治县向山东人民鸿雁飞书,表达深深的感颂之意。

    ——在如花的年龄,她离开了。王媛媛,25岁的烟台农家女孩,在大海边长大,却在离家2000多公里的贵州大山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2005年,王媛媛师范学院毕业,考取贵州省委组织的选调生,来到黔东铜仁地区江口县闵孝镇,任职团委书记和党建办负责人。高山林立,交通堵塞,一个村的居民分布在方圆数十公里的大山里。王媛媛白天徒步挨户走访,晚上工作到深夜。铜仁地区要调她到区里,王媛媛坚持留在基层。3月24日,王媛媛不幸因车祸殉职,老百姓痛心不已,自发守灵,为她立碑纪念。

    ——朴实憨厚的山东汉子孟昭良,是单县刘饭棚村农民,2001年冬,他在县城发现被人遗弃的高位截瘫的湖南妹子田云。孟昭良把田云带回家,细心照料半年。田云想回家乡,老孟就蹬起三轮车载着田云,经过40天艰苦跋涉,行程1700多公里,磨破5双鞋,更换车胎6次,把田云送到亲人的身边,齐鲁潇湘携手,共谱人间大爱,老孟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人们称赞他:“仗义,不愧为山东好汉!” 

    “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让沂蒙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说。

    沂蒙精神承传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经历红色文化之火淬炼,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形成了“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诚实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催生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从郝建秀工作法到振超效率,从领导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到孔繁森、王乐义、崔学选,从张海迪到韩素云、李淑敏……

    还有济南交警、山东电力、济南工行、九间棚党支部这样的英模群体,山东涌现出4000多位县、市、省、全国道德模范,11900多个基层道德示范单位。这些楷模,共同树立了“大爱山东”“诚信山东”“孝德山东”“好客山东”的美好形象。

    大胆创新:书新篇今有“蓝、黄”战略

    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是山东人鲜明的精神品格。

    山东的改革开放之路,缘起于基层党组织的创举。1977年春天,菏泽地区东明县柳里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洪印,冒着坐牢的危险,把村里700多亩荒地和盐碱地“借”给1500多名社员,当年秋天喜迎大丰收,山东的农村改革由此发端。群众的首创精神,促使领导作出实事求是的决断。“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全是自己的”,打破了沿袭多年的分配制度,创造出崭新的分配模式,山东菏泽创造的经验,写入了中国农村改革史。 

    “群像经济”,又是山东创造的奇迹。一批大企业、大产业、大品牌迅速崛起,海尔、海信、潍柴、浪潮等企业,成为同行业佼佼者,形成“群像经济”,引全国瞩目。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大步迈上新台阶:2002年GDP突破1万亿元,接下来仅四年间就达到2万亿元,又两年突破3万亿元,今年将超过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国首位。

    山东一个省竟有两个区域发展规划进入国家战略,这就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如何让“蓝黄”两大战略,成为带动山东发展的强力引擎?这在国内外都无先例可循,山东正在科学探索大胆创新:青岛市打造“蓝色硅谷”,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实验室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七位的海洋高端研发中心;烟台市把海湾海岛开发作为陆海统筹、拓展空间的重要平台;东营市乘黄蓝机遇,发展高科技产业。

    黄色的波涛与蓝色的大海汇聚融合,展现出一幅壮阔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图景。

    务实爱民:记冷暖群众时刻挂心

    2009年,电影《沂蒙六姐妹》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公映,深深打动亿万观众。六姐妹之一的87岁的伊淑英老人说:“当时很多战士都赤着脚,爬山路,磨得淌血流脓,俺看着心疼。”为部队做军鞋,伊淑英和姐妹彻夜不眠,“我们做的鞋叫‘千层底’,一只鞋底要纳120行,一行要过30多针,胳膊和大腿都磨起了泡、出了血,手指也变了形。”

    85岁的张玉梅仍然喜欢穿旧式的青色大襟褂,她说“那时候做军鞋没有布料,就把大褂撕下来当鞋帮”。

    “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这铮铮誓言,彰显山东人的壮志与豪情。

    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几十年来,山东各级党组织坚持为民谋利。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思路清晰而坚定,既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蕴含着逻辑性,突出强省,又强调富民。

    “生活强不强,看看住啥房;生活富不富,看看走的路;生活好不好,看看孩子啥学校;生活甜不甜,看看是否有活干。”百姓编的这些顺口溜,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高度关注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实利益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的话,道出山东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决心。

    在“最盼”上得民心,在“最急”上见真情。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时刻牵动着山东各界决策者的心,为此,山东创造了多个率先:

    2003年,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迄今参合率已达99.6%,人数居全国第一。

    2005年,“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又率先启动,目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

    2008年始,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10年前就在全国率先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2009年初,率先启动大规模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近400万户农民受益。每年投资100亿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省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

    “十一五”期间,投入4.6亿元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农家书屋建设,94%的乡镇建起综合文化站,3.5万家农家书屋遍布乡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提前两年实现。山东省财政对民生投入累计达7004.5亿元,2010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1%。近5年,是山东民生政策出台最多、民生投入力度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山东开展的文化惠民活动,受益群众超过1100万人。今年5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对全国294个城市进行幸福感调查,临沂市民幸福感排名第二位。

    永远忠诚:跟党走信念始终如一

    孟良崮战役,32名妇女肩扛门板,在冰冷湍急的河流中搭起“女子火线桥”,让一个团的战士踩着她们柔弱而刚强的肩膀渡河杀敌。老百姓为什么这样爱党,这样爱军?答案只有一个:信念。

    在革命战争时期,山东人民从苦难中认清,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翻身得解放;在新的历史时期,山东人民信念如一。

    老百姓跟党走,党把百姓当靠山,战争年代如此,建设年代也如此。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伯祥,从寿光县委书记任上退休20年,寿光的百姓对他念念不忘。1987年,王伯祥率20万民工大战盐碱滩,连续45天,他跟民工一起住在窝棚,日夜奋战。时任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到寿光考察,向一位从窝棚里钻出来、满腿泥巴光脚的人打听:“王伯祥在哪里?”这人答道:“我就是!”林乎加紧握王伯祥的手良久:“一个县有这样的县委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今年8月11日,东明县玉皇庙村农民王保恩燃放5000头鞭炮,喜气洋洋地搬进碧瓦橙墙的别墅。让他住别墅的,是东明县武胜桥镇玉皇庙村党总支书记、山东玉皇化工公司董事长王金书。20多年前,王金书带领村民从砖窑厂艰难起步,去年销售收入逾45亿元。他在全村会上宣布:“新农村建设所需3.2亿元资金,全部由我承担。”他找来清华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建成单体别墅、连体别墅、多层住宅共589套。他说,退休前还有两件事要办,用2亿元建森林公园,搞乡村游,让村里年轻人有活干;用1亿元建立养老基金、教育基金和特困基金,让村里人老有所养、少有所帮,贫病特困无冻馁之忧。他说:“我若完不成,让儿子接着干!”

    山东共产党人血液里流淌着沂蒙精神基因。

    连续多年夺得德州市发展综合考评一等奖的临邑县,县委县政府的办公楼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斑驳破旧,墙皮多次脱落,县委书记景文新的办公室已经连续十任书记使用过。

    山东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建在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首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也曾在这里珍藏并保存下来。2009年秋天,胡锦涛总书记来刘集后村调研,殷切希望刘集后村党支部这面旗帜永远飘扬。

    怎样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刘集后村党支部和湖南韶山村、安徽小岗村结为友好村,共同探讨这个大命题。如今,他们有了新想法,党员帮群众,富户帮穷户,科技先行,多元发展,从红色文化入手,发展旅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大家共走致富路。

    沂蒙精神成长于齐鲁,是山东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枝奇葩。有这种精神的感召和引领,山东人民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本报记者 赵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