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声医院: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8:19:36
摘自:《 e21校本教研网》
调研表明,虽然目前部分学校建立起了校本教研制度,但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存在着形式化(没有具体明显的效果)、经验化(没有重视相应科研方法的学习和选用)等倾向。要有效克服上述倾向、增强校本教研实效,笔者认为可以从增强 “四性”入手:
一、增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前提
研究就是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就不可能有具体明显的实效。因此我们可以说,增强校本教研问题的针对性是促进校本教研由形式化走向实效化的前提。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遇到问题,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它们提炼为校本教研的问题(或主题),并分轻重缓急将它们排列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利川市教研室的各学科教研员于 2006年秋季开学和2007年春季开学后的第一个月,先后到市民族实验小学、东城关东小学、凉雾马前小学、忠路民族小学等近20所学校听随堂课,指导学校(教研组、教师)发现并梳理具有针对性的校本教研问题(主题)20多个。如不同学段古诗教学的针对性问题、小学数学复习课和练习课的特征与教学策略问题、各学科新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问题、大班额合作学习中的全员有效参与问题、优化教学过程与增强教学实效问题,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发现并科学梳理校本教研问题(主题)的原则(方式、要求):①校本教研问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设想、杜撰或是某种理念的翻版;②这些问题(主题)通过研究有解决的可能性(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有操作性);③这些问题应该是全校教师(或学科组教师)都共同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共同研究、合作攻关”的格局和浓厚的校本教研文化。
二、增强理论学习的有效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基础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研究是盲目的研究,是难以深化突破的研究。研究表明,教师走向教育家(研究型教师)要跨过两道关键门槛:一是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在研究创新上会遇到技术的难题)、教育理论功底不够深厚(难以进行理论创新和操作技术上的突破,让更多的人知道或被更多的人认可,从而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运用)。这是因为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丰富是教育科研的基石,有效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储备,可以扩大教师的研究视野,增强教师发现并梳理校本教研问题的灵敏度,提升教师校本教研的操作能力,提高校本教研的实际效率。
从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不重视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包括先进经验)学习吸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持久的、有效学习的教师并不很多。其原因有教师自身主观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理论学习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空而无用(其实平常的先进理论学习和先进经验的吸收是教育科研的准备与积淀);也有学校校本研修抓得不实、抓而无法等多方面的原因。如何引领教师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注重借鉴他人的先进实践经验呢?我们可以探索校本研修的新形式,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老师们尽快尝到理论学习的甜头。比如,我们如果要开展一次以“新理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为主题(课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前2--3周,学校教科室(或学科教研组)就可搜集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文章提供老师们选择学习,并且要求必须在专题研究(观课、评课)中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这样老师们就会感到这种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的理论学习十分有用,能使课堂观察的目的更加明确,更容易发现问题,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和总结提炼校本教研成果。这叫做“菜单式专题理论学习”。还可组织开展“拓展式理论学习”、“问题式理论学习”、“储备式理论学习”等等。
学习是当代教师生存的概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 “‘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当然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增加或者学历层次的提升,还意味着个人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要促进教师专业化不断成长、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必须加强校本培训,引领教师持之以恒地学习。
三、增强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关键
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如果只凭感觉、经验是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的,只有运用科学的手段、提高科研含量,才能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
怎样提高校本教研过程的科学性呢?我们的实践和体会是:一是明确校本教研主旨: “一个落点、两个主体、三个要素”(一个落点:即校本教研要围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展开,它是校本教研的目的和归宿;两个主体:即一个是学校,一个是教师,它们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和主要参与者;三个要素:即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是实施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二是创新校本教研的模式:如我们可以创建起“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具体教研模式。基本操作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三是创新校本教研的方式:对于广大基层学校和教师来说,运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课例研究、个案研究、课堂观察、调查研究等方式,比运用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研究等技术性要求更高的方式更适合。但这并不是说运用这些更适合于基层学校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就不讲技术性、科学性。而恰好相反,我们只有在实际操作上讲究科学性,才可能取得实效。比如,拿运用课堂观察法来讲,我们就要注重对课堂观察技术的指导,并对教师提出“主题要明确、角度要适当、方法要简便”等具体的观察要求。以一堂识字课的课堂观察为例,我们想以“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堂的教与学上”为校本教研活动和课堂观察的主题,就可以把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反应作为观察视角,以“复现频次、复现的字词、复现方法、复现情境、识字效果”为视点,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课堂观察。这个观察研究的过程既科学又简便易行。
四、增强研究制度的规范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保障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行动有了制度的 “护航”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就目前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实际来看,相当一部分还没有建立起校本研修制度,有的即使有制度,但实际发挥的作用不大,有的是因为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有的是因为停留在纸上、墙上,没有认真落实。这就难以使校本教研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开展。为此,我们指导各校依据校本教研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并做到有条不紊地具体实施,确保了校本教研有序、高效开展。
总之,只要我们注重运用上述策略,务实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就一定能逐步增强校本教研实效,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变独立为合作,变说教为践行,变客串为主角,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研究的主人、发展的主人)和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