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华侨煤矿:无所住与有所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49:00
  无所住与有所住

        来源:新浪博客 发布者:无忧居士 2008-12-18 


         《金刚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金刚经》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说不要执着一切外在的物象和内心的感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影来即现,影去既无,一切无着,无著,随缘自在。“无所住”与《心经》里的“心无挂碍”是同一个意思,与净土宗的“一心不乱”也是一脉相承。其中心思想是不在一个念头或现象上产生执着。 面对“无所住”,我相信有不少人,包括我,都有过误解。依照大多数人的理解,所谓的无我、无心应当就是绝对的没有我,不动心,让自己状如木头、石头,方为最佳境界。不过,我也常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学佛就是学成个木头人吗?心无所住,连佛也不能住吗?若果真如此,一心向佛岂不是白耽误工夫?我们还念佛做什么?还诵经做什么?

 

随着学佛的深入,我对有所住、无所住的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想试着谈谈,是否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呢?

 

其一,“无所住”是一个长远目标。毫无疑问,“无所住”是学佛者无需置疑的修炼目标。“无所住”是身在红尘而能不受红尘困扰,学佛人都知道,只有“无所住”才能“生其心”,此心就是智慧之心。面对无常情感,能否不自苦恼?面对人我是非,能否心平气和?面对名闻利禄,能否超越安然?面对生死一刻,能否正念分明?是衡量学佛者的心有无所住的标准。显然,这一标准的实现即可以成佛成圣。学佛人必须有这一信念:心无挂碍、一心不乱、心无所住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不可以一蹴而就。

 

其二,“有所住”是“无所住”的初级阶段。既然“无所住”是个长远目标,也就是说,还应该有个近期目标。这个近期目标可以允许学佛人适当的“有所住”。我们都是凡人,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无所住”,否则,学佛也就太容易了。“有所住”是“无所住”的基础,从“有所住”到“无所住”是个不可超越的过程,对于普通人而言,“有所住”才能相信有佛的存在,所以才去学佛。否则,还学什么佛呢?这就如同共产主义社会必须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而来的道理,试图一夜实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那是冒进。“无所住”也需要有一个从“无所住”渐进、过渡的过程。

 

其三,“有所住”是有条件、有前提的。“有所住”并不等于说什么都可以存,什么都可以住,关键的问题是学佛人必须明白应该存什么和不存什么,住什么和不住什么。佛教历来主张“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以此为根据,佛教徒不住的应该是分别心,贪欲心,嗔恚心,烦恼心;应该住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念。我们普通人不可以离开世间法直接去修出世法,因为那是妄想。世间的事还没有做好怎么能做好出世间的事?我们必须首先做好当下的事再去谋划成佛成圣的事,做不好人作佛岂不是一句空话?学佛人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修炼,磨平浮躁,培植正觉,修炼出一颗清净心。

 

    跟前辈相比,我辈是千幸万幸的一代,衣食丰足之后还大有理由追求更多,除了自由更有自我、自在、自然等等。但这也意味着让我们练习“无所住”要遭遇更大的难度。不过一但真的循序渐进之后,也许真的能够让这句像是心理暗示一般的句子左右自己的生涯,把世间事物看穿、看透,把纷繁复杂的人间纠葛看作梦幻泡影,在非常认真地在各自舞台上演好各自角色的同时超脱人我,悄然间“有住”或许就变成“无住”了,到那时,也许你会略而领略到超凡成圣的感觉。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