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物语幻蝶舞月3: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36:19

佛陀虽然说法诲人滔滔不倦,却更强调超越言说。经载,悉达多太子成佛后,因考虑到其所证法极难言说,一度想要即刻灭度,南传《相应部•梵天相应》载佛初成道后告天帝曰:我所证法甚深,难见难解,超寻思境,深妙智者之所能知。……众生于此缘性,缘起难见,一切诸行寂止,一切依弃舍,爱尽,离,灭,涅磐,亦甚难见。若我为众生说法,不能解了,徒自疲劳,困惑。
后来经天帝一再劝请,才住世说法。《五法律》等也有同样的记载。佛所证的真理及涅磐法,实质是一种性灵的体验,根本上是不可言说,禅宗人谓之“开口即错”。《法华经》称佛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无量义经》说“一切诸法不可宣说”,只有按佛说的方法,通过修行去自己体征。佛陀常把他的说法比喻为载人度过生死苦海的舟筏,渡河之后,应该舍弃,不用再将它背在身上(见《经集》《中阿含经》卷五四等)又将其说法比喻为“标月之指”--指示人看月亮(喻真理)的手指,而非月亮。 《金刚经》佛言: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楞伽经》卷四佛告大慧菩萨:
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磐,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佛陀竟然否认他一生说了那么多的法,意思是反对人们把他看作一位用思维构建学说的思想家,哲学家,反对把他的法误解为一种思辨哲学,强调佛法超离语言文字,意识思量,应该按佛所说,如法修行,自己去证实本来不可言说的真理。

把佛陀老子的话作为自己的话去背诵。把前人修证开悟的境界作为自己参悟的境界,这是一厢情愿,倒果为因。真正的消业是借助圣贤的智慧去反省分析自己的问题。真正修行的人是运用智者圣贤的道理,把自己这一生从小到大的心理行为和身体一点点分析,看看自己过去命运轨迹背后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情综?其中无形的那个死结是什么?这过程很艰辛,很痛苦,每一次反省,都是对圣贤智者经书的慢慢咀嚼,更是对自己灵魂污垢的无情审判。饭要一口口吃,学问一点点积累,路一步步走。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都是自己度自己,真正明师是指点如何走路,帮助你明白道理。不可能也不会帮你消业。所谓帮你消业的大话都是投你所好,顺应你急功近利思想的。业本身就是自己不开窍不断累积的身心惯性,自己积累自然要自己去承受。

延伸阅读: 没有谁能取代你自己

                   “二手货”的人生

                  修行是修己明理

                  人生就是个学习、思考与实践的过程

                  未经实践过的道理无法真正属于你自己 --------- 别担心!那只是你的想法在捉弄你。         

                  要是你明白了道理,却不去实证它,就可能流于狂慧。虽然他说得头头是道,但他就是证悟不到那个东西

                  若我们不通过实践,这就相当于哲学家,仅仅是思辨,一种思想的游戏。人的烦恼不会因为你是哲学家而消失

                  要认识你自己.二十一世纪不是说话的时代,两个字,行动。行动大于一切话语。“你知道的我知道,我没有说;你不知道的我也知道,我还没有说,我做了”

                  心出红尘,再入红尘

                

              

导读:我是什么?我生自何方,死往何处?我未生之前在哪里?为何我的快乐总是这么短暂而烦恼却是那么漫长?生命的真正境界是什么?生命烦恼解脱的路径是什么?禅是什么?为何说体验禅悦的人是大智大勇者?他们前行的道路在哪里?静心读完下文,也许你会有丝丝感悟:

 

这第一阶段的方法很简单,主要是使你放松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将注意力集中于你所学到的方法上,因为肌肉和神经的紧张,关系着你的头脑的活动,如何减轻你的脑部的负荷,是关健所在。当你的妄念及杂念渐渐减少之时,你的脑部就可渐渐得到休息,脑部对于血液的需求量便越来越少,使有更多的血液,遍流全身。同时由于你的脑部轻松的原故,全身的肌肉也放松了,因而血管放大,周身感到舒适,精神自然感到爽朗,头脑的反应也自然更为明快和轻松了。

如果仅为身心的平衡,而来学坐禅的人,学完第一阶段,大概就觉得够了。可是有很多的学生,经过了第一阶段,尚不够满足,有的学生根本也是为了第二阶段的目的而来。

延伸阅读:禅修

                 禅-悟

                 生活。爱

                 小孩子无忧无虑的玩耍没有想到要不弄脏衣服和身体,但他是美丽的

                 开悟者永远活在此时此地此刻

                 你孤独吗?

                 就是这感觉 catch the feeling!

                 认真你就输了---》神马都是浮云---》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觉察当下

 

第二阶段从小我到大我:

 自私到极点--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人必然是无私的, 如果一个自己内心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无论他如何帮人,他还不是绝对无私。他的自我已经和宇宙大我合一了,也就是自私就是无私了

当在第一阶段的时候,仅能使你把混乱的心念,集中起来,练习注意力的集中之时,照样尚有其它的杂念,在你的脑海中或多或少地时隐时现。在观念上,你的目的,是为了身心的健康,为了使自己练习坐禅而获得利益。所以,纯粹是自我中心的阶段,谈不上哲学的理想和宗教的经验。到了第二阶段,便要使你从小我观念中解放出来。到了第二阶段,才是进入冥想的程度,在练习老师所教的修行方法之时,要把小我观念的范围扩大,大到与时间及空间等量齐观,小我融入于整个的宇宙之中,与宇宙合一,向内心看时,无限深远,向外界看时,无限广大。既然已与宇宙合而为一,自己的身心世界便不存在了,存在的是无限深远无限广大的宇宙,自己不仅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乃即是宇宙的全体。

当你在坐禅时,得到如此的体验之后,你便能理解到哲学上所讲的理念或本体是什么了,现象的存在,又是什么了。因为,一切现象,是本体的浮面或表层。以肤浅的观点看起来,一切现象,虽然千差万别,各有不同的性质,实际上,现象的差异,并无碍于本体的完整。比如,我们所处的地球,虽有无法计算其类别的动物、植物、矿物,或气体、液体、固体,不断地在生灭变异,这是地球的现象。若从地球之外的其它星球来看地球,它仅仅是个物体而已。只要我们能有机会摆脱自欺欺人或主观观念的束缚,站到全体的客观立场来观察一切现象,就会把对立和矛盾的观念打消。假如再将本体和现象,用一棵树来做比喻,树无论大小,若从树叶或树枝的立场看,它们是有差别的,各叶与叶之间,枝与枝之间,也会发生互相磨擦的现象,若从树的根干的立场看,不论是树的哪一部分,无一不是统一的整体了。

在这第二阶段的过程中,能使你体验到,你不仅是孤立的个别存在,而是普遍地存在于深广无限的宇宙之中,你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存在了,对于环境的不满、忿恨、喜爱、渴望,也即是排斥和追求等的心理,自然消失,你所感受到的,乃是宁静和充实,因为消除了自私的小我,能把一切人和一切物,都视为由我的本体所产生的现象,所以爱一切人和一切物,如同爱护小我一样,这就是一般大哲学家的心量了。

当然,一切伟大的宗教家,也必定曾经有过这第二阶段的体验,当他们从小我的境域中解脱出来之后,发觉自已的本体,即是全体宇宙的存在,自已与宇宙万物,无二无别,万物的现象是由他们的自体衍生出来。他们有责任爱护万物,也有权力支配万物,好象我们有责任爱护自己所生的子女,也有权力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财富一样。这就形成了神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把他们从冥想中体验到的宇宙本体,人格化而构成的上帝的信仰;把上帝自爱这个大我的观念,具体化而构成救世主或神的使者的使命;把一切现象统一化而认做被创造及被救济的对象。结果,有些大宗教家,以为他们的灵的本质与神是相同的,由神的现实化而成为人,所以他们本身是救世主;有些宗教家,以为他们的灵的本质虽与神相同而不可分割,他们的肉体的现象,则为奉神之命而来世间传达神意的使者。

一般的哲学家或宗教家,到了第二阶段的顶峰,便会觉得他们的智慧是无限的,力量是无穷的,生命是永恒的了。但是,的范围越大,自信心的程度也越强,强烈的自信心,实际上就是优越感和骄慢心的无限升级,所以称为大我所以也并不等于已从烦恼中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延伸阅读: 何谓超越孤独?为何超越孤独?

                  不抗拒、不评断、不执著

                  知道你为什么会痛苦吗?心智监狱的瓦解 心灵解脱的方法

                  当下觉梦--------拿得起,放得下--------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坦然面对人生、 死亡 ; 粉碎小我的幻相 消融我执 回归本我的安宁

                  跳出小我,回归真我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太阳底下无新事,所有的发现都是再发现。我们都是无意识显化于物质世界的通道

                  有此一篇足矣

                  除非我们了解并破除所有内心的依赖,否则我们永远不能自由。你能爱才能有自由,没有爱就没有自由;没有爱,自由只是没有价值的观念

                  柔和方能灵性显现

第三阶段从大我到无我:

人到了第二阶段的高峰之时,自觉到“我”的观念已不存在,但那仅是扬弃了自私自利的小我,并未能把本体的理念或者神的实在也否定掉,不论你称它为真理、唯一的神、最高的权威、不变的原则、乃至佛教所称的佛陀,如果你以为它是实有的话,那都不出乎大我的境界,均不出乎哲学及宗教的范围。

必须告诉你,到了第三阶段,才是禅的内容,禅是无法想像的,它不是一种观念,更不是一种感觉,不是可用任何抽象的理念或具体的事物来说明它的。冥想固然是普通人通向禅之道路的应经过程,到了禅的门口,冥想的方法也用不上力了。正像用各种交通工具,把你一程一程地转运到最后一个地方,前面是一座高山的峭壁,这座峭壁,向上看不见其顶,向左右看,不见其边际。这时有一位曾经到过峭壁那边的人,向你指着峭壁说,禅的天地就在这座峭壁的那一面,通过峭壁你就进入禅境了。但是,他又告诉你,你别寄望用什么交通工具,飞越它,或者绕过它,或者穿透它,因为它是无限的本身,你不可能用任何方法通过它。

纵然是一位高明的禅师,把学生引到此处之时,也会觉得无能为力了,他虽是过来人,他却不能把你拉过去,正好像母亲饮食,不能使得她的不肯饮食的婴儿解除饥渴的道理一样。这时候,他唯一能够帮助你的地方,是告诉你,把你过去的一切经验、一切知识、一切你以为是最可靠最伟大最实在的东西和观念,全部解除,连你要进入禅境的希望也得解除掉。正像你要进入一座特别神圣的建筑物之前,那个守门的人告诉你,不但不准携带兵器,连所有的衣帽鞋袜也要脱下,不但要一丝不挂,连你的肉体和心灵也要全部解除了,方许你进去。因为禅是无我的天地,当你心中尚有一丝凭籍之物的时候便无法与禅相应。所以禅是智者的领域,也是勇者的领域,若非智者,不能相信解除了一切凭籍之后,尚有另一个境界会在你面前出现;若非勇者,要把自你有生以来,不论是思想的或知识的,精神的或物质的,所有一切,全部抛弃,是很难做到的。

也许你会问:要作如此大的牺牲,进入了禅境之后,又有什么益处呢?告诉你:当你存有这个问题之时,你是不能进去的,求取利益之心,不论为已或为人,都是有我的境界。中国禅宗的第六祖教人进入禅境的开悟方法,是“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把我与人、内与外、有与无、大与小、好与坏、烦恼与菩提、迷与悟、虚妄与真实、生死之苦与解脱之乐等等的对立观念,全部打消了,禅境与悟境才会发生在你的生命之中,使你获得一个新的生命,这新生命是你本来就有而未曾发现过的。禅宗称它为父母未生你之前的本来面目。这既不是肉体身心的小我,也不是宇宙世间的大我,乃是不受任何烦恼束缚困扰的彻底自由。要进入这样的禅门,并非易事,许多人学了数十年的禅,静坐了数十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如果你的因缘成熟,或者遇到了高明的禅师,在他的悉心督促之下,进入禅门,也不困难,他会采取种种使你看起来似乎违背常情常理的态度、动作、语言,作旁敲侧击的引导,使你很快地达成进门的目的。当这位禅师告诉你,你已进门的时候,你才发觉,禅是无门可入的,未入之前不见门在何处,进入之后,门也并不存在,否则便有内外之分及迷悟之别了,若有分别,仍不是禅。在第二阶段时,虽已觉得我是不存在的,宇宙本体或最高的真理的衍生,内在的本体和外在的现象,仍是对立的除非等到一切现象的差别全部消失而回归于真理或天国之时,才是绝对的和平及统一之外,当现象界还在活动着的时日,矛盾和忧患、痛苦与罪恶,仍是免不掉的,所以哲学家和宗教家,虽见到了本体的宁静,却无法驱除现象的混乱。

进入了禅境的人,所见的本体和现象,不是两样对立的东西,甚至也不能用同一只手的手背和手掌来作比喻。这因为现象的本身,就是本体那个东西,离开现象,并不另有本体可求,本体的实在,既在于现象的不实在之中;现象是变幻不已的,没有常态的,这就是真理。当你体验到了现象不是实在的东西之时,你便从现象造成的一切人我、是非的观念,以及贪Yu、忿恨、忧虑、骄慢等的烦恼心中得到解放。你不必追求宁静和清净,也不必厌恶烦恼和杂秽。你虽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之中,任何环境,对你而言,无处不即是清净的佛土,未悟的人看你,你是平常的人,你看平常的人,则无一不与诸佛相同。你自觉你的自性与诸佛的自性一样,佛的自性普遍于时空,所以你会不期然而然地运用你的智能和财力,普施于一切处、一切时的一切众生。

 延伸阅读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如何清除分别心?

                   天人合一

                  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星云大师

                  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

                  人生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

                  什么都不是的人才是快乐的

                  我的出神经验----出神到各界对我人生的影响

 

延伸阅读:

大道至简 简单到你简直不敢相信 小我 大我 忘我 无我

 

修道的智慧

天清地宁讲座:人的身心规律与生命形成过程

天清地宁讲座:道不离身——人身中的天地玄妙

“老子试徐甲”传说的修炼学诠释

上善若水的真意

修道,你学到了清净还是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