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茶网:谈乡镇中小学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39:35
南川市骑龙乡中心小学校/张光文
摘自:《心情日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老师的教学方式要更换,教学手段要更新,教师角色要转变,而新理念、新手段的运用和实施完全靠课程改革者、专家来指导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因此,观念的转变,手段方式的更新,只有通过以学校的师情、生情为本,以培养专业化教师为本,以促进其学校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校本教研来最终实现。
我认为,校本教研不仅应坚持以校为本,以人(师、生)为本的原则,而且要遵循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原则。也就是应从研究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指导实际教学入手,培养教师爱学习、爱研究、爱实践、爱反思、爱撰写的习惯,使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培养专业化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就目前来看,乡镇中小学因受领导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财力、信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校本教研较弱,主要存在五大问题:一是培训学习没有切合实际,形式主义:二是内部潜力挖掘不够,内外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三是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尚未充分调动:四是目标任务不明确,制度不健全,教研活动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五是专业引领不到位。针对这些情况,下面,就乡镇中小学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谈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摸底子、搭架子、建班子。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强调以校为本、以人为本。作为学校的校长,首先要认真分析研究学校的师资情况,如:哪些教师的理论水平较高,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吸收运用较快,哪些教师课堂艺术较好,哪些教师的学科教学经验丰富,教师在课改中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选好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学科带头人(土专家)等中坚力量,特别是要物色好教科室主任,他必须有相对较高的理论水平,有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必须爱学习、爱研究、爱实践、爱出点子。能在教研中起到引领作用。成立好领导班子,构建校本教研网络(架子),再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约束,方能促进校本教研从利益驱动的被动走向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就现状而言,班子是有,但底子摸得不透,架子搭建不完整,网络没有形成。
二、引路子、出点子、压担子。
乡镇中小学的校本教研究竟怎么搞、怎么抓,一个时期以来,不仅教师是盲目的,而且一些校领导也茫然。往往是每期列于形式的搞1―2次公开课,组织简单的说、讲、评,而且评课多数是一两个领导不痛不痒地简单评课,听课教师根本不参与评课,或是以会代训搞一次讲座,而且讲座都是某个领导抱着一本书照本宣科,老师作些要点式的笔记,这既消费了时间,又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校本教研要真正收到实效,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实际问题,指导实际教学入手,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应起决定性作用。为此,笔者认为,校长不仅要参与校本教研,更重要的是为校本教研引路子、出点子、压担子。
“引路子”就是为学校的校本教研导向,即让教师明确“学什么,研究什么,实践什么,反思什么”。“出点子”就是引导教师“怎么学习,怎么研究,怎么实践,怎么反思”。“压担子”就是让教师明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即制定出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和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最好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作目标与任务。以便领导和教师之间相互督促,相互进步,共同提高,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校本教研真正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操作性,使校本教研从无序走向有序。
(一)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我反思。
学习、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自主实践、自我反思是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式。教师观念的转变,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尽管以全新的理念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全程培训至关重要。而传统的培训,形式上大多是讲座辅导,内容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教师最渴望的是如何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之中。为此,学校要提供条件,让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图书室、远程教育网,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自身的实践经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在教学教育工作中最需要的东西。并在实际教学中实践、反思,在反思实践中感悟理解新理念、新思想,掌握新方法。可采取撰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教学后记的形式促进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我反思,逐步让教师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讲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学习、实践。一是学习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并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之中实践、反思。二是学习模仿成功的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模式入手,学习、模仿和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并熟练掌握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了解掌握多种模式的结构和功能,进而融会贯通。三是学习别人的课堂教学艺术,四是学习撰写教学反思、课(个)案分析、说(评)课稿、教学经验点滴、课题实验方案或报告、教学论文等,使自己从不会写到会写,从写不好到写好。使自己撰写的文章从校级交流走向市(区、县)级交流,从市(区、县)级交流走向省(市)或国家级交流或发表。
(二)同伴互助,合作交流。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探讨和研究的过程。但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式的研究模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困惑、疑难问题,凭其个人的经验和对新理念的理解无法解决,需要互助合作。二是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是校本教研的灵魂和标志,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交流、协作、帮助等。它能促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地进行专业切磋,互助学习、合作研究和协调发展。能让教师在共同体验成功和分享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成长。为此,作为学校,要给教师提供同伴互助、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1.在教学研究课的展示中互助合作。
教学研究课的展示是探究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极为有效的形式,一般程序是:确立主题,选择教师,备课研讨,完成教案,讨论修改,试教推敲,课堂展示,评课总结,反思提高。每学期根据学校的情况,选好主题、教师、组织1―2次展示活动,让教师经历“备课研讨,完成教案,讨论修改,试教推敲,课堂展示,评课总结,反思提高”等过程。就主题而言,可选择某种教学模式,某一类教学内容,如:一篇课文的全程教学,作文教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等。在操作上,最好是每上一次研究课均采取实况录相,课后让上课教师和看课教师边看边评,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意图,对每个具体环节的情景进行诊断性研讨,分析判断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调整与矫正,反思提高。通过活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某个理念的理解和运用,掌握某个教学模式的操作运用等。
2.在问题研究中互相合作。
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即从问题出发,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做到教学和研究合二为一。变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为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作为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条件,让教师经历“实践搜索问题――集中汇总问题――研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步骤――实施――评价和反思――发现新问题――制定新计划……”这个互助合作的过程。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热点问题,让教师在这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可以分学科和年级组每月搜集汇总、研究一次。某些共性问题可作为课题研究,而这种课题更切合教师实际。
3.在互看、互评中互相合作。
教师之间互相看课、评课是最常见、最简单的一种教研形式,它有利于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但只规定每周看课的节数,不带着“收获和批判”的心情看课,是没有实效的。为此,学校不仅要规定教师、领导每周看随堂课的节数,而且要要求老师带着“收获和批判”的心情去看课,从制度上提出要求。如:有一个学校制定看课评课的“三个原则”和“一个假设”的要求就很好。三个原则是:肯定一条最值得借鉴的优点,找出两条突出性的问题,提出三条操作性的建议。一个假设是:假设自己上这堂课,该怎样才能体现出探究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以及三维目标的整合等课程理念。
(三)“名师导教”,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指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其目的是加强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如果离开了专业引领,校本教研往往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动作,研究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教师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课堂上,在理论和实践的转换上,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老师们希望能有一种理论和实践同时穿插的有效引领。为此,学校不仅要设法引领教师“学什么,研究什么,实践什么,反思什么”和“怎么学习,怎么研究,怎么实践,怎么反思”,即“做什么”和“怎么做”,从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上进行引领;而且要设法让教师们目睹名师风采,亲耳聆听名师专家的专业引领,反思其多年来,实践中的经验和失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确保他们常教常新,紧跟上课改发展的步伐。而著名的教育专家、名师不可能请得来,即使请得来,也未必能常来。那么名师、专家从何而来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
1.外聘专家、名师进行“名师导教”:一是聘请区(市、县)教科所的领导、教研员。二是聘请区(市、县)重点中小学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和教研员。最好是建立对子学校,老师之间结成“师徒”关系,并定期开展活动,以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师徒”之间每期可集中切磋一个星期,让教师经历“共同备课----‘师傅’示范、‘徒弟’观摩----反思修改----‘徒弟’试教、‘师傅’观看----再思、再议----‘徒弟’再教----反思提高”这个共探、共研过程。这种方式可以说是最有效的引领方式,特别是乡镇初中。三是聘请兄弟学校的学科骨干教师。可由片区联教组承头,选拔各校的学科骨干教师。然后根据需要选好每个学科最优秀的骨干教师。各校根据其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聘任所缺的骨干教师。形成资源互补,资源共享。四是“课堂实录”中的名师,各校(特别是村校)要建立光盘播放室和校本教研非书资料库。时时收看远程教育网上的优质课;定期组织观看国家、省等大型研究活动的实况录相(课堂实录与专家点评和学术报告等)。通过看优质课,听专家点评,听学术报告达到专业引领的目的。
2.内挖骨干进行“名师导教”。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本校教师。所以,我们在外聘专家、名师、领导来校讲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本校教学骨干、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学校要采取措施,公开选拔本校的学科骨干、优秀教师,即“土专家、土名师”。一是让他们上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作科研讲座等。二是让他们与新教师或村校教师结对子,建立“师徒”关系,进行重点指导。一方面为教师提供示范、解剖案例。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骨干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促进校级骨干教师向县、省级骨干教师发展。
三、搭台子、选尖子、拓路子。
搭台子,就是学校要跟教师搭建展示平台,让教师获取成功的体验,得到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快,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促进教师进一步成为学习者、研究者,促进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一是每期组织开展说课、评课、教案设计、课堂展示、案例分析、试卷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的竞赛活动。二是组办校刊,重点刊登教师的经验点滴、优秀案例和教学反思或论文。三是建立健全学科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土名师”、“土专家”)的选拔聘任制度。最好是期期选,期期聘,让真正有实力的教师上,建立能上能下制度,形成竞争氛围。通过搭建展示平台,开展选拔竞赛活动。不仅能让教师在参与中锻炼他们在“说、讲、评、思、撰”等方面的能力,促进教师爱学习、爱研究、爱实践、爱反思和爱撰写等习惯的养成,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习惯;而且能检验教师的实际水平,选拔学科骨干(尖子),为拟定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计划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有利于校本教研新点子的产生,拓宽校本教研的路子。让校本教研真正实现培养专业化教师,促进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