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炸秋刀鱼:新双基课堂研究: “互教互学”课堂如何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互教互学,外化共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29:47
“互教互学”课堂如何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互教互学,外化共享227     2010-03-22 08:24:32, 十指成林, 2770, 0/13, 原创 , (1)       

     2010年3月8日,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在山东代表团谈教育说:“关于素质教育,我非常重视提倡启发式教学,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发展。”

一个大国的总理,如此具体的指明“教学目的(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发展)、教学方针(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极其罕见,加之去年明确指出教改内容——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这说明,国家对当前教育现状和教学改革的深深忧虑。

关于“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指导意见,温总理一而再、再而三谈起。比如:

1、2007年8月3日,温家宝总理来到解放军总医院为季羡林祝寿谈到:

我认为,这是知和行的统一观,也是人的品德和能力的统一,这个思想很深刻。

2、2009年01月06日,温家宝在《充分认识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专文论述:

第五,关于教学改革问题。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32009年9月4日,温家宝在北京三十五中的讲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说: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我曾经把学、思、知、行这四个字结合起来,提出作为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4、2009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与教师座谈时指出:

教学改革要使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相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

“解放学生,不是让他们光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锻炼身体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时间、了解社会的时间。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多注重认知,而认知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

知与行,是中国哲学特有的一个范畴。我们的历代先贤,大都有自己的知行论,比如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墨子的“口言之,身必行之”,荀子的“知之不若行之”,程朱的“知先行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以及孙中山的“知难行易”,毛泽东的《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无不在探讨知与行的关系。

在我们的“互教互学,外化共享”学习课堂中,如何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针呢?笔者认为:

1、坚持“以学为主”不动摇

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学思离散、知行脱节。其主要原因就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不是主动自觉的学习,而是在教师压迫之下的“被学习”。“填鸭式”的教学根本就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只是流水线的“得到信息——默记于心——按题索答——准备应试”,怎么能是实现“学思结合”?“互教互学,外化共享”学习课堂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领”之下,个体学习——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和研讨,质疑释疑,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能够促进“学思结合”的特点。问题是,教师如何智慧引领、组织积极思维下的学习活动,真正的让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发展。

2、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力是智慧的核心,只有活动没有思维量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学生的思维锻炼,并不是指一味的静思、默想,更不是“静听”、“做题”,寻求好的学习策略、学会组织学习以及在活动中表达等等,都需要学生的思维。静思、自省下的顿悟可以提升思维,活动中思考和活动后的反思也可以提升思维,学生的智慧发展,不仅需要理性智慧,更需要实践智慧。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任何活动,必须是以“积极思维”为前提的,不论是听老师讲解,还是合作展示,学生是否“积极思维”是衡量课堂教学活动质量的唯一标准,因此,不论组织学生“互教互学”时,还是组织学生“外化知识”时,都要牢记这一点。

3、积极尝试实践性学习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观点是“知难行易”(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认为,人类的知与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从“不知而行”到“行而后知”再到“知而后行”。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在知行关系上,他提出了“知难行易”,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我们在课堂中的感觉是“知易行难”,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并不矛盾。“知难行易”是指在实践中总结规律、

体验智慧、发现问题的本质,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难易关系”,而我们课堂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的传授为主,不经过实践体验和实践检验,是从书本理论到实践行动的“难易关系”。学生的学习实践方式有多种,并不仅仅是社会实践一种方式,要落实“知行统一”,可以将“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是让学生通过眼、耳、鼻等多种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并在感知“现象”的过程中,开动思维机器,认识“现象”的本质过程。为此,教师应通过问题引领,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互教互学,外化共享”学习课堂中的“外化”思想,就是为了把传统学习变成学生的实践性学习,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活动,表达、表现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提升智慧。

【领悟智慧】 教改要务实:与学生的对话反思——互教互学,外化共享228     2010-03-22 08:27:45, 十指成林, 2241, 0/14, 原创 , (0)             课堂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智慧发展,衡量课改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收获。为此,我不断“求问于生”,从学生嘴里得到课改效果的直接反馈。今日,刘恒瑞同学(我的一位老学生)到办公室来,我借机咨询了她几个问题。她的回答,对我的课堂教学具有参考价值,也为一厢情愿的“教师课改”提供一点清醒剂。       1、课堂还是“讲练结合”好       师:从学生的角度,你认为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好,还是以教师的讲解好?       生:您说的学生学习就是课堂上做题吗?如果是,我烦死了,我最讨厌整天做题了,真没意思。教师讲吗?那得看老师讲的有没有兴趣了,没有兴趣也烦人。       师:如果不适当的做题,学生就无法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容易导致肤浅,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生:适当做题是应该的,但各科都是在做题,整日都是在做题,就特别烦人了。       师:哪,有什么好方法呢?       生:哪有什么好方法?就这样过呗。反正什么方法,该学的还是学,不学的还是不学。哪有什么万能的方法?就靠学生的自觉了。       师:学生整天做题你们不高兴,如果是教师整天讲,你们感觉如何呢?       生:那更受不了。昏昏欲睡呗,老师讲一节课,我们能听进去30%就不错了。不过,如果与一节课做题对比,我还是希望老师讲。老师讲可以给课堂带来点活跃气氛,另外老师讲过以后,我们容易记住,不用做那么多无用功、费那么多力气了。       师:教师讲也不行,学生学也不行,如果改成“教练结合”怎么样呢?教师讲多长时间合适呢?       生:讲多长时间?我也不知道。不要讲多了,最好不要讲题。老师一讲题,我就想睡。**老师,一个题讲十分钟,我们这些好学生早就会了,听起来太让人难受了。不过,老师是为中等偏下的同学讲解的,不讲他们就不会,老师讲也是应该的。       师:是啊,讲难了,后进生不会,不讲不行;讲容易了,好学生反胃。老师也很难啊,这是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教师很难兼顾啊(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2、课件还是用点好        师:你们的课任老师讲课用课件吗?        生:基本不用,都是干讲。不过,地理老师好用课件,因为他编的学习辅导书,直接投上就行了,我们还是很喜欢的。        师:还有哪位老师喜欢用课件?        生:还有物理老师。好的课件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但千万不要太多了,视觉疲劳啊!如果你有学习材料,发给学生最好了,我们边看边做。不要投影,因为有的同学近视看不清,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看。不管是什么方法,都不能老用起来没完,要经常变化,给点新鲜感。       3、合理分组要分好        师:你们经历过小组合作学习吗?你感觉小组合作学习适合我们中国课堂吗?        生:有的老师用过几次,总起来说没有坚持下来的,实际上老师都不得法。小组合作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那些平常就喜欢凑在一起的同学有了瞎吹的机会了,所以,老师千万不要把他们分到一组。        师:你感觉怎样分组好?        生:两个好学生,一个中等生,一个稍差点的,这样比较好。能合作起来了!        师:合作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合适的学习任务。没有问题的引领,不适合合作的也凑在一起,是小组合作低效的根本原因。你的感觉如何?        生:合作学习不能够老合作,如老师讲不能老讲起来没完一样。什么方式都有一个审美疲劳,教师应该把几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学习内容都是考试内容,考试内容最好就是死记硬背,所以您想合作学习,首先就是“戴着脚铐跳舞”。        师:“戴着脚铐跳舞”?!谁告诉你的这个词?        生:老师啊,我们是什么时代的人了,网上的东西多得是呐。       4、问题发现莫取巧       师:现在有许多教学理论提倡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感觉也确实应该培养你们的问题意识和质疑意识,你感觉,同学们能够在预习之后提出“本课学习内容主要解读的问题是……?”,也就是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提出来,能做到吗?       生:很难。对于我们这些还不错的学生来说,应该说“没问题”,而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有问题”——就是提不出问题或瞎提问题。       师:其实,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去做事,不做事怎么发现问题?怎么解决问题?这就好比“学生坐着舒适的高档轿车,却要求学生围绕‘公交车怎么开’提出问题?只能是‘赶着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啊”。       生:会提出课本的问题又怎么样?然后再去课本中找答案,这种“问题游戏”我们照样会烦。最好的方法是,是给我们一些“有问题”的“问题”,让我们尝试着去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和教师讲课,都没有问题,或者说让我们没有问题,谈什么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啊!       5、最差的学生别管了(教师不能听从这一意见)       师:我现在的苦恼是:怎么变方法都有学习弱的同学,怎么办啊?       生:老师,您是杞人忧天。这本身是个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您却在这儿思考这个问题。您不感觉无聊吗?      师:你这个好孩子,该打!这实际上是一个评价制度与方法的问题,这是课改的“喜马拉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