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榨饮品系列的广告:5、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42:31

5、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

【原文】1者,所以情貌2也,群义之文3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而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者,外节之所以谕4内也。故曰:“礼以情貌也。”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5之。”

【译文】所谓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人的情性外在的仪表、态度的表现,是各种行为方式的规范制度,是君臣父子之间的结交,是贵贱贤能不肖之所以区别的行为规范。心中有话想说却没有办法说,就用快走下跪拜见来表明;真心相爱而不被了解,所以就用连篇好话来申述以取得信任。因此所谓的社会行为规范,就是用外在的礼节来表明内心的感受。所以说:社会行为规范是用来表明外在的行为方式的。凡是人被外物所触动,就不知道自身的行为也是一种规范。众人都行为于社会行为规范,就是用来尊敬别人,所以有时勉励有时怠懈。君子行为于社会行为规范,是为了自身;正是为了自身,所以才把社会行为规范视为神圣尊为上等人的行为;上等人的行为的社会行为规范神圣而众人却不一心,所以人与人之间不能相应;人与人之间不能相应,所以说:“上面的人有所作为而众人都不回应。”众人虽然不一心,圣人还是反复恭敬地遵循手足行为的规范而不懈怠。所以说:“就会伸出手臂来拉住人类。”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否则,破坏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那么,什么是社会行为规范呢?自人类逐渐形成社会以后,人与人之间就有了比较明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其实,不仅是人类,我们现在看动物社会,都有各自的行为规范。那么,遂可以想见,人类初期,同样在各地存在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比如用火、比如狩猎、比如吃食,这些行为规范促使人们的行为趋向一致。人们由此而走向统一,走向团结,以至最后形成有共同行为规范的民族。由于交通、信息交流诸原因,至今人们还保持着各自民族的行为规范----即风俗习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行为时主要考虑的是什么呢?并不是考虑“法律”怎样什么规定,或是否有什么规定,而是考虑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等等这些人会怎样看待自己的行为,也就是别人的“看法”。如果自己的行为得到大家的赞赏,那么这个行为就可以持续下去。如果都不赞赏,那么这个行为也就停止了。比如小孩子玩火这个行为,所有的成年人都会反对,那么小孩子就不玩了,或是偷偷地躲着玩。就是在现代,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工作中,最在乎的也是别人的“看法”,人们很少会去想到“法律”对这个行为是如何规定的,是如何看待的。而这个所谓的“看法”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个“看法”即是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比如“见义勇为”——见到最佳行为方式就勇敢地作为,法律并没有规定人们必须“见义勇为”,或者规定对什么事可以“见义勇为”,或者规定对“见义勇为”有什么奖励,可是千百年来,人们还是不断地“见义勇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见义勇为”之后,该行为会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尤其是家人、亲人、朋友、邻居们的赞许之辞和看法,会使“见义勇为”者倍受鼓舞和倍感骄傲。

现在世界各地还流传着很多历史的民谣、民间故事、民族史诗等,大都是赞美英雄人物的,人们为什么要崇拜和赞美英雄人物呢?其实就是赞同这个人物的行为方式。某人本来是个很普通的人,可在做了某件事后,便成了英雄人物、模范人物,人们之赞颂他,其实就是赞颂这种行为方式。某些人的行为方式一旦受到大家的赞同,人们便模仿、仿效这些行为方式,这些行为便逐渐演变成行为规范,就如现代的“追星”、“粉丝”,明星们的行为方式被青少年们模仿、仿效,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行为规范,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不断地发展起来的。

西周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们,尤其是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已经认识到,或者说意识到“礼”----也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强调加强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也就是“移风易俗”的教育----“礼教”,通过教育,使人们去掉不良的行为方式,而共同趋向“善”的行为方式。“教”是教育,“化”即是“移风易俗”之意,倡导“礼教”,倡导“教化”,实际上就是提倡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和移风易俗。他们还认识到,法律法规法令再多,也不能囊括人们所有的行为方式,人们不可能每一个行为都去对照法律法规法令是如何规定的,而法律法规法令的作用也不是去规定人们应该怎样行为,而是规定人们的某些行为超出了常规范围----即社会行为规范的范围,即要进行惩罚。所以,“教化”实质上是教会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应该怎样行为,而不是简单地对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首先进行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使人们知道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人们的行为方式才会有所改进,才能尽可能地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因为人与人之间相处,有一定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别的人就不一定接受你,所以,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而超出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必然不是最佳行为方式。而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就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系。这就是先秦儒家的中心思想。

社会行为规范的形成,并不是靠政府、靠统治者规定,靠法律条文规定,而是人们自发地形成的对某一行为方式的认同,这种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认同是所有统治者都控制不了的!所以,加强“礼教”、“教化”,正是树立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的必要措施。

我们现在大力宣传英雄人物,模范人物,提倡“先进性”,其实也就是要人们学习他们的行为方式——回应行为,以至最后能形成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一旦形成,那么超越出这种行为规范的行为便会受到谴责或者是惩罚。这便是“教化”!这是“法治”所不能代替的。我们一再说:“淳朴的民风”,这“淳朴的民风”是什么呢?就是很朴实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也就是人类“本来如此”的行为方式。所以韩非才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应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相应了,也就是说共同认可了某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方式能达到一致,那么人们就有可能团结一致,也就能使社会得到治理,也就能做强做大。所以,最佳行为方式必须是在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前提下才能得到的,不遵守对方的行为规范,那么对方就不会认可你,就不会接受你,也不会与你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规律,事情就这么简单。

——————————————————

【注释】1.礼:《书·皋陶谟》:“天秩有礼。”《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管子·五辅》:“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韩非子·显学》:“服丧三月,世以为俭而礼之。”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2.貌:《书·吕刑》:“简孚有众,惟貌有稽。”《论语·乡党》:“虽亵,必以貌。”《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说文》:“皃,颂仪也。”这里用为外在的仪表、态度之意。

3.文: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其也含有文献、学问文章之意。《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老子·十九章》:“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荀子·致士》:“凡节奏欲陵,而生民欲宽,节奏陵而文。”《荀子·宥坐》:“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文章:这里引申为文明的规范制度之意。

4.谕:(yù玉)《周礼·秋官》:“讶士掌四方之狱讼,谕罪刑于邦国。”《周礼·掌交》:“以谕九税之利。”《管子·心术上》:“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韩非子·显学》:“谓之不能然,则是谕也,夫谕性也。”《说文》:“谕,告也。”这里用为告诉之意。

5.仍:通“扔”。《老子》原本作“扔”。扔:甲骨文字形,象以手牵引或投掷东西的样子。《老子·三十八章》:“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陆德明释文:“扔,引也。”《诗·大雅·常武》:“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楚辞·九章·悲回风》:“随飘风之所仍。”《广雅·释诂一》:“扔,引也。”这里用为牵引,拉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