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东方教具有限公司:6.懂得社会行为规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32:03

6.懂得社会行为规范

【原文】曰:民知义矣,而未知礼1,然后饰2八经以导之礼。所谓八经者何?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故上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倍3,贫富无度则失。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倍,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是故圣王饬此八礼以导其民。八者各得其义,则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4,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懞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夫然,则下不倍上,臣不杀君,贱不逾贵,少不凌长,远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故曰:礼不可不谨也。

【译文】人民知道最佳行为方式了,然而还不知道社会行为规范,这样就要整治八项准则来引导人民懂得社会行为规范。所谓的八项准则是什么呢?回答是:上级下级都有最佳行为方式,高贵、低贱各有本分,长辈少年各有等次,贫穷、富裕各有限度。总计这八个方面,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所以上下级没有最佳行为方式那么就会混乱,高贵低贱没有本分那么就会发生争执,长辈少年没有等次那么就会发生背弃,贫穷富裕没有限度那么就会失去节制。上下发生混乱,贵贱发生争执,长幼发生背弃,贫富失去节制,而国家不混乱的,没有听说过。因此圣明的君王整治这八种社会行为规范来引导人民。八种社会行为规范各有最佳行为方式,那么做君主的就能公正而无私,做臣子的就能忠诚守信而不结党营私,做父母的就能慈爱仁惠以教育儿女,做儿女的就能孝顺友爱恭敬父母,做兄长的就能以宽厚态度来教诲弟妹,做弟妹的就能以和同和顺的态度来恭敬,做丈夫的就能以敦厚纯朴的态度专一,做妻子的就能以劝慰勉励的态度忠贞。能做到这样,那么下级就不会背叛上级,臣子就不会杀害君主,低贱的就不会超越高贵的,年少的就不会欺侮年长的,疏远的就不会离间亲近的,新来的就不会离间故旧的,小的就不会凌驾于大的,放荡的行为方式不会破坏最佳行为方式。这八个方面,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人必须知道社会行为规范然后才能恭敬,恭敬然后才能谦让,谦让然后才能少长贵贱不相超越,少长贵贱不相超越,所以混乱就不会发生而祸乱就不会产生。所以说,社会行为规范不可以不谨慎。

【说明】什么才是最佳行为方式呢?只有遵守了社会行为规范才是最佳行为方式。社会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经过长时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人们互相认可的行为方式的习惯规范,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风俗习惯,也就是“礼”。既然人们按血缘、按地域、按氏族组成一定的社会组织形态时,这个组织的成员也就约定俗成地有了一些互相默认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并不是某个人订制出来的,它是人们在生存活动中对周围事物的实践形成经验,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经验积累,人类社会才逐渐形成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比如火的使用和维护,石器的使用和维护等等,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就形成一定的规范行为,这些规范行为就演变成后来的社会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有助于组织间成员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随着组织的扩大,各种行为规范也就逐渐增多,以致形成全社会、全人类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有谁不按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行为,就会受到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遣责,甚至是惩罚,法律才由此而产生。人们之所以恭敬辞让正是为了使生存更加安全,如果不恭敬辞让而凶横任意,那么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人们之所以形成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的文明道理正是为了使性情能够和谐,如果不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不文明不讲道理,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也就不能达到和谐,而人与人之间不和谐,就会导致更加混乱。这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调养。经过这样的调养,人们如果能统一于社会行为规范,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有秩序,那么人们想要得到的幸福和快乐、财富和安全都能得到,如果不能统一于社会行为规范,那就会什么都得不到。而且,只有在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如果只任由自己的性情而不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也就不可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而选择不到最佳行为方式,那就什么都得不到。

——————————————————

【注释】1.礼:(lǐ李)《书·皋陶谟》:“天秩有礼。”《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韩非子·显学》:“服丧三月,世以为俭而礼之。”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2.饰:(shì士)通“饬”。《周礼·地官·封人》:“凡祭祀饰其牛牲。”《管子·权修》:“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饰也。”《谷梁传·襄公二十五年》:“古者大国过小邑,小邑必饰城而请罪。”《荀子·荣辱》:“以相藩饰,以相安固邪?”《荀子·王制》:“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韩非子·说难》:“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贾谊《过秦论》:“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这里用为整饬、整治之意。

3.倍:(bèi背)通“背”。《管子·任法》:“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大臣者,危主也。”《礼记·大学》:“而民不倍。”《礼记·中庸》: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孟子·滕文公上》:“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荀子·仲尼》:“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荀子·大略》:“教而不称师谓之倍。”《韩非子·和氏》:“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汉书·贾谊传》:“无倍畔之心。”这里用为背弃,背叛之意。

4.肃:(sù素)《书·泰誓上》:“肃将天威,大勋未集。”《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诗·召南·何彼襛矣》:“曷不肃雝?王姬之车。”《诗·唐风·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诗·小雅·小旻》:“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诗·大雅·思齐》:“肃肃在庙。”《左传·文公十八年》:“忠肃共懿。”《国语·周语》:“宽肃宣惠。”《国语·楚语》:“又能齐肃衷正。”《训文》:“肃,持事振敬也。”《汉书·五行志》:“貌之不恭,是谓不肃。”这里用为畏惧、恭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