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的美女情劫:一课经济学:课后温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01:40

译者:heicuo 来源:东西 (http://dongxi.net/)
原文作者:Henry Hazlitt
原文链接:http://econin1lesson.blogspot.com/2009/09/eiol-problem-restated.html

一课经济学

课后温习

正如我们反复认识到的,经济学是一门认识种种续发后果的科学,同时还是一门分析总体后果的科学。它研究的是某些现行政策或者政策建议的后果,不仅仅限于比较短的时期某些特殊利益集团,而且是在长期内对整体的后果。

这便是本书所特别关注的教训。我们首先给出了其骨架结构,然后以各种实际应用的例子,使之有血有肉。

就在对个例的阐述中,我们也发现了其它一些更为普遍的教训的线索;我们应该就这些教训作出更好更清楚的说明。

在认识到经济学是一门探究各种后果的科学时,我们必须懂得,就象逻辑学和数学一样,经济学是认识那些必然结果的科学。

我们用个简单的代数方程来说明这一点。假设x=5,且x+y=12。这个方程“解”是y=7。答案之所以确切无疑,是因为这个方程式事实上告诉了我们y等于7。它并没有直接地给出这一结果,但它却必然蕴含了这个结果。

这个简单的方程式所蕴含的道理就是数学中其它最复杂、最深奥的方程式也要遵循的。答案已经蕴含于问题的陈述之中。因此,必须把它“解出来”。的确,出现的结果有的时候出乎解题的人的意料,甚至有一种感觉,好象发祥了某种全新的东西——那种兴奋战栗,就象“天文观测者猛然发现一颗新行星游入了他的视野”。对其答案进行理论的和实际的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而言,他的这种创造感也名至实归。然而,答案的确早已蕴含在问题的陈述里了,只不过并非一目了然。数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必然的结果未必是显然的结果。

所有这些对于经济学来说同样适用。在这方面,经济学也可以拿工程来比喻。工程师处理问题的时候,必须先确定对那个问题有影响的所有事实。如果他要设计一座桥梁来连接两地,就必须先知道这两个点之间的精确距离、两点附近确实的地形特性、桥梁所要承受的最大载荷、建桥用的钢材或其它材料的抗张和抗压强度,以及桥梁应该具有的应力和应变等等。这些参数方面的实际研究已经由其他人完成了。他的前辈们早已推出了复杂精确的数学方程式,从这些方程式出发,根据 他已经掌握了的材料的强度和桥梁应当达到的应力,他就能确定索塔、斜拉索、主梁的必要直径、形状、数量和结构。

同样,当一个经济学家确定了自己所要分析的问题时,他必须用类似的方法了解与其问题有关的基本事实,以及从这些事实中可以得出的有根据的推论。在经济学分析中,演绎推理与了解事实是同等重要的。我们可以引用桑塔雅纳论述逻辑学的话来讲经济学(它同样适用于数学),即它是“探寻真理之光的辐射”,因 此,“当人们懂得了逻辑体系中的一个词,并用它来描述事实时,与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整个逻辑体系就会豁然明朗”。{脚注:桑塔雅纳,《真理的境界》 George Santayana, The Realm of Truth (1938), p. 16.}

现在,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懂得,他们不断提出的各种经济主张会有什么样的必然结果。当他们说,拯救经济的方式就是增加信贷,就等于是说,加重债务就能拯救经济。二者是同一事物,从不同侧面去看,便有了含义不同的名称。当他们说,繁荣之道是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就等于是说,让城市劳工购买的食物价格变贵就能迈向繁荣。当他们说,增加国家财富的方法是政府提供补贴,就等于是说,加重税负就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当他们主张以增加出口为主要目标的时候,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应该相应制定一个扩大进口的目标。当他们说,任何情况下,刺激经济复苏的方法是提高工资率,就等于拐弯抹角表示,只有提高生产成本才能促使经济复苏。

上述种种说法都象硬币一样有其相反的一面,可能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或是为了说得更全面一些而换了一种说法,现在它们听起来似乎不如原来有吸引力。当然,这不一定表示,那些主张在所有的情况下都站不住脚。有些时候,借来的资金可以产生很大的收益,加重债务也许算不得什么;有些时候,为达到军事目的,政府在个别情况下进行补贴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有的时候,个别产业也负担得起生产成本的增加;诸如此类。不过,不管是哪一种状况,我们都务必要同时考虑硬币的两面,去探讨经济政策提案所蕴含的的所有结果。事实上,人们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2

我们对例证所作的分析,从另一方面给了我们一点附带的启发。那就是说,当我们不仅仅从短期的某一集团的利益出发,而同样研究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对所有 集团长期利益的影响时,我们所得到的结论通产符合那些最简单的常识。不了解当今流行经济观点的“半文盲”们也根本不会想到,橱窗被砸破、城市毁于战火是件好事;或者兴建一些并不需要的公共工程不算纯粹浪费;或者政府裁撤冗员让闲人重回劳动市场非常危险;或者添置能增进财富创造、让工作更省力的机器会令人不寒而栗;或者对自由生产和自由消费设置障碍就可以增加财富;或者迫使其它国家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购买我们的产品,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富裕;或者储蓄是既愚蠢又邪恶的行为以及挥霍享用才能带来繁荣。

亚当·斯密用极其普通的常识,回应当时的诡辩家说:“在每一个家庭的管理中是精明的举措,用于一个大国的管理,很少会是错的。”但不智者就在复杂关系中迷失了。即使他们得出来的结论看上去就很荒唐,他们也不会重新检查自己的推导过程。哲学家培根说:“稍微懂点哲学的人会倾向于无神论,而深究哲理则会 使人的思想更接近宗教。”依读者本身的信仰而定,可能接受,也可能不接受这句箴言。不过,下面这句话却千真万确:懂得一点点经济学很容易引导人们得出自相矛盾的十分荒谬的结论,而真正理解经济学则会使人的思想重新回到常识。因为通达的经济学在于向人们揭示一项经济政策的全部后果,而不是仅仅引导人们把目光停留在那些显而易见的现象上。

3

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重新发现了一位老朋友。他就是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讲的“被遗忘的人”(Forgotten Man)。读者也许还记得,萨姆纳曾在他188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一旦A发现某件事在他看来是错误的,害得X因此遭受苦难,便与B谈论此事,并且建议通过一项补救措施并向X提供帮助的法律。他们通过的法律,总是规定C应该为X做些什么,更好的情况则是A、B和C都应该为X做些什么……我想做的是挖掘一下C……我把他称作“被遗忘的人”……人们从来没有想到过他。他是改革家、社会投机家和慈善家的牺牲品。而我则想向你们指出,他的品格和人们加在他身上的各种负担值得大家去关注。

然而,当“被遗忘的人” 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再度被人提起时,不是指C,而是指X,真可说是历史的反讽。至于C,仍然被要求去支持更多的X们,和以前比起来,更是彻底遭人遗 忘。就是这个C,这个被遗忘的人,还得经常响应政治号召去献爱心,使那些政治家们的灵魂得到慰籍。

4

在结束本书之前,假如我们没能认识到,出现本书所分析的根本谬误并不是偶然的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分析就是不彻底的。事实上,这种系统性谬误是劳动分工所不可避免的结果之一。

在尚未出现劳动分工的原始社会里,或者在那些拓荒者之中,每个人都是单纯为了他自己或他的直接家属而工作的。他的消费与他的生产完全一致,而在其产出与满足之间,总也存在着一种直接的联系。

但是当更为细致的社会化分工出现,这种直接和立即的关联就不复存在。我消费的东西,不全是我生产的,我可能只生产其中一样。我用我生产的商品、用我提供的服务所赚来的钱,去购买其它我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我希望我购买的每一样东西,价格越便宜越好,但是我生产的商品、我提供的服务,价格要越高越好。我希望其它所有的东西越丰富越好,至于我自己所生产的那类产品,我希望越稀缺越好。常言道,物以稀为贵,若能得遂所愿,我付出的努力就能得到更丰厚的回报。

这并不必然意味着我会限制我自身的努力以减少自己的产出。事实上,跟我生产同样产品、提供同样服务的人是大有人在,我只是行业中普通的一员,而且我们这一行是自由竞争,如果我限制自己的努力和生产,对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相反,如果我是一个麦农,我会希望我所种植的小麦产量越高越好。倘若我仅仅考虑自己物质上的福利,而没有任何良心不安的话,我一定希望其它所有麦农的产量越低越好;我希望市面上小麦及其替代品供给出现短缺,我的收成就能卖到最好的价钱。

通常,上述这种自利动机对小麦的总产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事实上,只要存在竞争,每位生产者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尽可能多的农作物。这样,靠自利动机的力量(不管是好是坏,它比利他动机更持久且更具威力)就能使产出最大化。

但是,如果所有麦农以及小麦替代品的所有生产者,能够联合起来消除竞争,而且政府允许或鼓励这种做法,形势就会发生逆转。麦农就会去说服本国政府 (最好是说服相关国际组织),强迫所有的麦农等比例缩减小麦的种植面积。这样就会让小麦供不应求,进而抬高小麦价格;每蒲式耳小麦的价格涨幅,很可能大于产量的降幅,麦农整体上就会因此受益。他们会赚到更多的钱,也就可以买到更多的其它产品。然而,其他人的状况都会因此变差(假使其它条件不变),因为其他人都必须拿出更多自己生产的东西,来换取更少的小麦。很清楚,小麦减产的数量,就是整个国家财富减少的数量,国家因此变得比较贫穷。但那些只将目光放在麦农身上的人,看得到麦农因此获得的利益,却没看到其他所有人因此遭受更多的损失。

这个道理,适用于其它每一种行业。如果因为气候反常,柑橘的收成突然大增,所有的消费者都会受益。柑橘增产多少,整个世界的富有程度就增加多少。但是,柑橘会卖不起价钱,这会使全体柑农比以前贫穷,除非大量的柑橘卖得出去,销量增加足以弥补降价的损失。当然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柑橘收成反而不如常年,我一定会因为普遍性丰收导致的低价而蒙受损失。

适用于供给变化的原理,也会适用于需求发生的变化,无是此变化是由新发明或新发现引起的,还是消费者品味发生了改变。新型棉花采摘机,虽然可以降低每个人购买棉质内衣和衬衫的成本,并且提高整体的财富,但是受雇的棉花采摘工人数量会减少。新型纺织机器可以用更快的速度织出更好的衣料,但许多老式纺织机器却会因此遭淘汰,尚未收回本钱的淘汰机器,其部分投资将就此损失,其所有者当然变得比较贫穷。进一步开发核能发电,可以谋巨福于人类,但煤矿和油井的业主却会因此烦恼忧愁。

没有一种技术改进不会伤害某个人,同样的道理,大众的品味与道德的变化,即使是更高雅更好,不会伤害到某个人。若更多人都变得清醒克制,无数酒吧间招待员将因此失业。若赌风日衰,在赌场和赛马场营生的人就只好另谋更有效率的职业。男人更懂得洁身自爱,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就会陷入绝境。

然而,公众道德水准突然提高,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以迎合人们低俗趣味为职业的人。那些毕生致力改善社会风气的人,受到的伤害更大。牧师面前做忏悔的人会减少;社会改革家再也没了动力;人们对他们的服务的需求减弱了,对他们的财经支持也就没了。如果没有人犯罪,我们就不需要那么多律师、法官、消防队员,也不需要监狱看守和锁匠,甚至可以不要警察(交通警察除外)。

总之,在这样一种劳动分工制度下,我们很难完美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因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至少会暂时地伤害一些已经作出投资的人、已经为此苦练技 能的人。如果各个经济领域都是非常均衡的共同增长,那就不存在特殊群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利益对抗,就算有,也不会构成任何严重问题。如果同一年全球的小麦收成同步增加,我的小麦收成也同比例增加,与此同时,柑橘和其它所有农作物的收成同时增加,所有工业产品的产出也增加,单位生产成本相对下降,那么我这位麦农不会因为小麦产量增加而受到伤害。虽然,每蒲式耳小麦的价格可能下跌,我的产量增加也没能完全弥补总收入的减少,但是,如果其他每个人的供应量增加, 我也能用更便宜的价格卖到他们的产品,算下来大家扯平,那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如果其它每一样东西的价格跌幅,和我的小麦价格跌幅完全相同,我的富裕程度会和我收成增加的幅度同比例上升;其他每个人的富裕程度,也会和所有产品与服务供给增加的幅度同比例上升。

这种齐头并进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未发生过,并且永远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增长只可能是在不同领域以不同的步调增长,此起彼伏。如果我生产的那种商品,其供应量突然大增,或者如果新发明或新发现,使得我生产的那种商品不再有人需要,这些使整个世界获益的好事情,对我和我的同行们来讲,都是一场悲剧。

但是即使公正无私的观察者,也总是注目在最显眼的集中的损伤,而非因为增产或新发明而带来的广为扩散的好处。每个人都在享用更多价廉物美的咖啡,这个事实没有人注意;人们看到的,只是咖啡种植者们因为咖啡豆买不起价钱而生活难以维继。新机器以更低的成本,提高鞋子的产量,这个事实没有人注意;人们看到的,只是一群男女劳工的生计因此没有着落。诚然,我们应该从总体上认识到这些群体的困境并且富有同情心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努力去分析能否利用在这一特殊进程中得到的收益去帮助这些人,使他们得以另谋更具生产意义的职业,事实上,这还是对问题获得全面的了解所必须的。

然而,问题的解决方法,绝对不可以是硬性地去压缩供给、去阻止进一步的发明或发现,或是支持鼓励人们继续从事已经失去价值的工作。但事实上,这正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竞相利用开征保护性关税,捣毁机器、烧毁咖啡树,以及无数的限制性措施而力求达到的结果。这种通过制造短缺来创造财富的信条,实在是疯狂透顶。

遗憾的是,当我们孤立地考虑任何生产者集团的利益时,这种观点往往说得通——倘使这些集团真的能够使得其产品出现短缺,同时又使他们购买的其它产品保证充分供应的话。然而,这种信条推而广之则是荒谬的,它绝不适用于整个经济领域。因为那么做无异于经济自杀。

最后,来高度概括一下我们这一课:当我们专注于某个单一经济群体时,看起来可能是千真万确的许多事情,在转而考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每一个人的利益时,却有可能是一串错觉。

认识问题的整体而不是片面,这就是经济科学的目标。